疯狂的程序员txt下载:第一本书:《第二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4:15:10

第一本书:《第二性》

  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性别征战史,这条文明之路上撒下了女性过多的鲜血和泪水,写满了女性过多的辛酸和屈辱。女人是什么?是红颜祸水还是天使圣女?是男人的附庸还是独立的性别?正如在英语中History一词所表明的那样,所谓人类的历史无非是“男人的故事或传奇(his-story)”,而女人在其中不过是一个附庸的第二性别,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而由男人根据自己的欲望需要编码或压抑的性别。她们在历史或社会中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欲和愿望,而只能按照男性的要求展现其所谓的女性气质——温柔、贤良、端庄、驯服等等。由此可见,女性要摆脱“第二性”地位,第一步就是要打破性别神话。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出版于1949年,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书是对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运动和理论的一个总结,被奉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奠定了当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方向和研究基础。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它不仅确立了波伏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的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被《时代》周刊评为本世纪改变人类思想和生活的

  10本书之一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

    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

    迄今为止对女性问题研究得最为透彻的一本书

    

    《第二性》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作者波伏娃用大量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文学等材料证明: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造成的。

    本书分两卷,第一卷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妇女问题,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第一卷约有 28万字,将近占全书的一半,内容涉及艰深的学术理论,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在本书的第二卷,作者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轨迹,以各类妇女(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妇女)为对象,广泛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尤其是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的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并得出结论说,妇女要得到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自然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

    《第二性》这部著作,在波伏娃一生的创作历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是波伏娃思想体系成熟时期的产物,是她这一时期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结晶。这部著作发表后,在法国公众心目中,波伏娃成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

    1949年《第二性》在法国出版时,虽曾轰动一时,但又旋遭查禁。当时的舆论界因对它褒贬不一而大加争论,但主要是责多于赞。该书于1953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后,再次引起了轰动,成为最抢手的畅销书。此书对当时美国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这本书在美国也被公认为是促使西方妇女女性意识觉醒的启蒙作品。

  ……

    

    

    在黑暗的50年代和60年代,新的妇女运动尚未降生,《第二性》就像是我们正要觉醒的妇女之间彼此传递的暗语。即使西蒙娜·德·波伏娃不出现,妇女运动仍然会存在。但是,我以为,没有她的话,妇运的基础还不会如此稳固,尤其在理论方面,恐怕仍然在一步步摸索的阶段。

  ——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记者 爱丽丝·史瓦兹

  

  自我的世界

    “有人会奇怪,如果女人存在而且一直会存在,存在对她们比较好吗?她们应该住在世界上的何处?她们居住的地方又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够极端、够广泛、够耐人寻味,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回答既微妙又深刻。《第二性》既不是浮夸的新闻报道,当然也不是对她所属性别的辩护。这也不仅仅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散文作品,虽然就广义而言它确实是文学性的。

    本质上这是一部学术著作。它综合了诸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生物学、文艺批评、社会学及人类学等众多的不同的学科。我不知道有哪个美国学者,不论是男性或是女性,曾像这位法国作家一样驾驭如此广阔的知识领域。本书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在人类历史上,妇女如同无产者一样,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个群体。

    本书第一卷分别借助生物学、历史学及大众文化和神话资料展开对主题的阐述。为了支撑对主题的分析,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理论构架,这一构架大致有三个来源:存在主义哲学、精神分析学说及历史唯物主义。德·波伏娃女士表现出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她对苏联舆论宣传与苏联现实状况所做的冷静的甄别,在当前加缪和萨特之间的争论中特别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如果本书第一卷主要是分析性角度的,那么第二卷则是临床诊断性的。在我看来,西蒙娜·德·波伏娃比起大多数知识分子来更像是一个临床医生,尽管那些知识分子同样拥有她那种分析和表达的才华。我猜想她对自己有着真正透彻的了解。

  ……(克莱德·克拉克侯恩)

    

    

    一个女人号召妇女们争取自由,西蒙娜·德·波伏娃无疑是出现在历史中的第一位妇女哲学家。

    ——《巴黎竞赛报》

  《第二性》写作动因、出版始末

    《第二性》的创作始于1945年。此时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已是法国40年代文坛上名噪一时的知名作家。战后存在主义运动风靡一时,曾使她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可以说波伏娃是一位在事业上已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女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的女性,她依然感受到了置身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处境的艰难。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序言中谈及她写此书的缘由:“我一直犹豫很久不能决定要不要写一本关于女人的书……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人不就女人的本身来解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女人不是天然进化发展形成的一种人类。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的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也不是……男人是主要的,女人只是附属品而已。……我们在目前女人的处境中如何才能获得成就?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哪一条路是不通的?如何能从处处依赖男人的环境下变成独立?什么样的环境限制了女人的自由?她们如何能去克服那些困难?这些都是我不得不提出的最基本的问题。这些只代表着我对女人命运问题的关心。”

    正如序言所说,波伏娃一直在关注与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女性的角色、地位问题。儿时,她曾耳闻父亲对母亲的不忠,他不断在婚约上“捅口子”。青年时代,她目睹了女友因家人反对,不能选择自己所爱的对象成婚抑郁而死的悲剧。而她本人的情感生活也一直波澜不止。在她与萨特的爱情生活中,不断有一些新面孔的女性出现,而她则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她与萨特同样选择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然而她却不断因此而遭到人们的非议,甚至被解除教职。战时,她也曾发现在艺术界即使一些成功的女人也大多扮演着“依附者”的角色。从母亲的婚姻生活、女友的爱情悲剧、自己的情感经历以及周围女性的经历中,波伏娃意识到做为女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有着相似的处境与命运。

    随着阅历、思想的丰富和成熟,波伏娃更感到即使在进入了20世纪40年代,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遭受男性歧视、一直被视为“第二性”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婚姻、爱情、事业等诸多方面都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难题。作为女性,出于对自身及所有妇女命运的关心,同时也出于存在主义作家的责任感,波伏娃由此感到需要写一本关于女性启蒙的书。

    波伏娃最初写《第二性》时只是想谈谈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个人的探索及其思考,然而在构思过程中,她发现了所有女性处境的相似性,因而最终决定在书中阐述妇女在当今社会中的共同处境和命运。在写《第二性》时,波伏娃也想利用自己的独特条件,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一位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波伏娃曾对教育和习俗强加给女性的种种束缚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其次在由少女时代步入成年阶段,她一直在思考传统女性角色的局限性问题,不断探索女性应如何从依赖男性的环境中走出来的途径。实际上从青年时代起,与萨特结识后,她已走上了自我选择、自我塑造的道路。创作《第二性》时,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她已是在诸多方面获得成功的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成长与奋斗历程对许多女性来说,不无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女性问题也是关注自身问题,而这一研究领域恰恰是萨特等许多男性所忽视的领域,因此借助这些问题,可以找到其理论的立足点,也能找到自己的理论话语。

    当然,在写作《第二性》时,作为一位已经觉醒、成熟的女性,她对自己所面临的境况以及将要走的路已有了自觉的认识,然而她知道,现实中很多女性都并不十分了解她们的处境及其地位。因此,唤醒女性更是波伏娃创作《第二性》的最主要动因:“至少能使我同时代的妇女了解自己、了解她们的地位”;“自知之明并不能保证带来幸福,但只有自知之明才能追求幸福,才能得到为此奋斗的勇气”;“对女性而言,分裂、破碎的世界使她们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她们要比男子要有更多的权利去争取,有更多的奖励去争夺,但同时也要品尝更多的失败”。唤醒更多的女性固然重要,但波伏娃深知妇女解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放和实现了的,因此,另一个潜在的动机则是通过此书,波伏娃试图引导男人去理解女性。因为妇女解放不是妇女单方面的问题,它有赖于社会整体条件的改善和整个社会的努力。这本论著的创作最初完全出于偶然,然而它成为了最令波伏娃满意的书。

    《第二性》一书出版后,人们都争相购买,此书因此成为该年的畅销书。偌大的巴黎,被此书的出版直搞得“洛阳纸贵”。然而巨大的影响也使各种对此书的评论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公众对此书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第二性》在出版初期的确使西方社会哗然与震惊,在罗马它横遭被列禁书之祸。这一结局多少也反映出它对当时人们思想的影响之大,对当时社会道德的冲击之猛,以及它所受到的批评、责难、曲解较之于它当受的颂扬、赞誉是如此之多。

  ……(吴康茹)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岁时,西蒙娜·德·波伏娃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伏娃头脑清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当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穷教师时就开始写作,决心成为名作家。由此她终身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沿着成功之路成为了20世纪思想界的巨星。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个人经历比任何文学虚构所能达到的程度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彩。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哪位女性能像她这样在那么多的领域获得赫然的座席、赢得震耳的名声: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者之一;龚古尔文学大奖获得者;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惊世骇俗的女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