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害大清txt百度云: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01:09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三)

庖丁解牛

庖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厨师,他杀牛又快又轻,当时梁惠王听说庖丁杀牛有一手,就命人请他来给梁惠王亲自表演一下。有人为庖丁牵来一头十分强壮的牛,只见庖丁围着这头牛看了看,然后迅速提刀,扎眼功夫就把牛杀了,刚才还是活蹦乱跳的一头牛,霎时间就成了一堆肉。在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还没看清楚庖丁怎么动刀,牛已经杀完了,不禁大吃一惊,不住的叫好。

庖丁杀完牛很悠然的站在一旁,丝毫没有疲倦的意思。

梁惠王更是对庖丁熟练的技术大加赞赏,问他说:“哎呀,太棒了,简直太神奇了。为什么你的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纯熟的地步呢?”庖丁放下手中的刀,说:“大王,我干杀牛这个行当已经快三十年了,每天都干这种活。时间长了,干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啊。现在我老了,动作还慢了不少呢!”梁惠王点头表示同意,又继续问道:“为什么那么多宰牛的人,他们中也有不少向你一样干了一辈子,却没有你这么高深的技艺呢?”庖丁说:“大王,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了解牛的技术了。当初,我刚刚学习宰牛的时候,我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以后,我所见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一头牛了。如今我用我的精神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的活动已经停止,只有心神的活动在进行。”梁惠王和旁观的人不甚明了,庖丁继续说:“宰牛宰多了,就了解了牛全身的结构,我按照牛全身的结构,从牛骨头缝隙大的地方进刀,再顺着骨节的缝隙运刀,不曾碰到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也不曾碰到附着在骨头上的肉及筋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梁惠王和大臣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深奥的道理啊。梁惠王又问:“你干了这么久,刀子一定用坏了不少吧?”庖丁说:“不,好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断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三十年,杀牛无数,依旧像新的一样。您看我这把刀用了三十年了,还和刚磨的一样锋利。”梁惠王不解的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庖丁说:“这是因为牛的骨节有间隙之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把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间,显得很宽绰,还有充分的余地。我宰牛的时候就是把刀刃插到骨节间,因而我的刀能用三十年依旧如新。即使如此,每遇到筋骨交接处,我还是觉得难以下刀,就格外小心,目光集中,行动稳妥,这样,刀只轻轻一动,整个牛就骨肉相离了。”

哲理点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一种工作,都应该摸清楚那种工作的规律,只有掌握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才能把工作做好。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摸清了牛的规律,所以杀起牛来得心应手,非常出色。要认识客观规律,必须有一个实践过程,如果不动手解牛,就永远不能了解牛的生理结构。

杜渐防萌

丁鸿,字孝公,颖川定陵人,汉和帝刘肇即位后,丁鸿被任命为太常。永元四年(公元*年),官拜司徒。当时,窦太后专权,她将她哥哥窦宪等人都封为文武大员,窦家在朝中权势很大,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培养自己的亲信随从,在朝中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朝中但凡有敢和他们作对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一时间,朝廷被他们搞得昏天黑地。丁鸿对此很是担心,认为窦氏权势过大,将来一定会作乱生事。可是又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皇帝罢免他们的官职,正在他苦闷之计,一天,发生了日食,丁鸿以此为契机,上书皇帝,痛陈厉害。

丁鸿在他的奏折中说:“有些人违背天意,其结果就会在天上反映出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的计谋即使再诡秘,神灵也会看得一清二楚,并且显示征兆,让君主知道,以示惩戒。窦氏兄弟仗着窦太后在朝中的地位,本来没有什么本领,也没有什么功绩,可是他们的官职不到一年竟连升三级,现在已经官至大将军。窦氏兄弟控制着朝廷的主要兵马,而窦太后又控制朝政,他们在朝中说一不二,俨然比皇帝的权力还大,长此下去,他们必定会起兵犯上,到时您再想治他们的罪就晚了。近来,不到农历十五月圆,月亮就已经圆了;过了十五,月还不缺,这就在向您暗示臣子过骄,已经背弃君主,独断专行。陛下您对此感觉不深,所以上天才屡次显示征兆,以示惩戒啊。我们君臣应该对此感到惶恐,备加重视,以防患于未然。《诗经大雅》中说,'敬畏天的震怒,不敢偷懒自逸啊’。如果陛下勤于政事,身体力行,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就会避免凶险妖妄之灾,除去祸害,就会迎来福禄啊!”

皇帝看了丁鸿的奏折,也深知窦氏兄弟在朝中的确权势很大,于是就采纳了丁鸿的意见,解除窦宪大将军的职务,窦氏兄弟自尽身亡。

丁鸿看到窦氏兄弟在朝中权势过大,虽然现在还没有反叛的迹象,但是将来一定是朝廷的祸害。他从当前显示的一些微小的迹象判断,得出结论,建议皇帝削去窦氏兄弟的大权,以防患于未然。

哲理点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当前的事情出发,洞穿它的发展趋势,以提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或者事先发现征兆,把恶势力消除在萌芽状态,否则,等它长大,就不容易清除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比如有些孩子小时候的坏毛病,父母不注意,认为不伤大雅,不加纠正,等到孩子大了,就会逐渐发展成大毛病,以至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要接受这惨痛的教训啊!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有不少有权威的士大夫们,平素家里供养着许多有才华的人,作为他们的智囊团,借此壮大自己的势力,增加自己的声望。当遇到急事需要帮助时就请这些被供养的人出谋划策。这些被供养的人叫做食客,也叫门下客,而供养的他们的人叫养士。毛遂是战国时期大梁人,被赵国平原君赵胜招在门下,成为食客。平原君喜好招纳宾客,他府上的食客至少有上百人。毛遂只是这众多食客中最普通的一员,他在平原君府上已经三年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这一年,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楚国出兵,共同抵御秦国。平原君知道此次出使任务艰巨,关系到赵国的生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赵王也对平原君寄予厚望。平原君不敢懈怠,知道楚国不会轻易答应赵国的请求,必须找几个得力的谋士陪自己一同前往,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则单凭自己一张嘴,肯定说服不了楚王。于是,平原君召集府内所有食客,打算挑选*名能言善辩之士一同前往楚国。可是平原君经过几番甄选,只挑出了*个,还差一个,这可让平原君着实着急。看看剩下的已无人可用,怎么也挑不出一个像样的来,这可怎么办呢。正当平原君发愁之际,毛遂主动提出来,说:“公子,我请求和您一起去。”平原君看了一眼他,心想,庸人一个,怎么能承此大任,但又不能说的太刻薄,于是说:“你愿意为我分担任务,这点我很感激,只是我想问你在我府上寄居多久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说:“那些有才能的人生活在世上,就像是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锥尖很快就可以显现出来。你在我的门下已经生活了三年了,可你周围的人却从没有称颂过你的才能,我也从没听说过你的名声,可见你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既然这样,你还是留在这里,不要去了。”毛遂说:“公子,我是直到今天才请求进入袋子里的,如果我早一点能够进入袋子,我这柄锥子,早就刺破布袋,脱颖而出了!”平原君见他意见坚决,就勉强带上了他。

到了楚国,在与楚国国王和大臣的商讨会上,平原君费尽唇舌,就是不能说服楚王。与平原君同行的那些人面面相觑,一点办法都没有,急得平原君直冒

汗。毛遂看到谈判马上就要进行不下去了,站起来,鼓起其如簧之舌,痛陈一番

合纵的利害得失,终于把楚王折服了。于是签订了合纵条约,楚国出兵解除了赵

国的危局。平原君圆满完成任务,从此重用毛遂。

哲理点拨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自身素质当然是关键,但是也需要良好的机遇,有时,机遇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临,这就需要自己创造机会,主动争取。

毛遂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当我们想成就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合适的机会时,我们不能盲目等待,要主动出击,要消除一切私心杂念和顾虑,不怕议论和讥笑,敢于冒尖,敢于自我推荐,为自己创造机会。因为成功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努力争取。机会也是一样,它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纸上谈兵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大将军赵奢的儿子,赵奢机智善战,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赵括受父亲影响,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兵法,立志要成为父亲一样的大将军。他熟读兵书,每当谈论如何领兵打仗时,他总是口若悬河,认为没人能比得上他,一副天下为我独尊的模样。他还和父亲赵奢探讨兵法上的问题,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更加骄傲了,简直目空一切,把打仗看成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人们听说赵括这样精通兵法,都纷纷来讨教,有的也向他挑战,但是都被赵括打败了。于是赵括名声大震。

但是赵奢并不认为儿子能领兵打仗,对于儿子这副样子更是看不惯。赵奢的妻子疑惑,儿子那么有出息,怎么他父亲就是不欣赏他呢,于是问赵奢:“夫君,我们的儿子饱读兵书,那么多有名的人来向他讨教,都说不过他,你怎么还是不满意,总是看他不顺眼呢。”赵奢说:“领兵打仗,是事关生死的大事,而赵括却把它看得轻松平常。要是赵王不任用他做将军还好,如果一旦让他做了将军,那么在战场上他一定会吃大亏的。”赵奢的妻子觉得夫君说得对,就说:“日后,如果赵王真的让他做大将军,我一定恳请大王不要这么做。”

待到赵括成年,他的名声更大了,赵王于是请赵括任赵国大将军。赵括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觐见大王说:“您一定不要拜赵括为大将军啊。”赵王不解,问:“为什么啊,赵括是赵奢大将军和你的儿子,虎父无犬子,他的父亲那么善于打仗,他一定不会差。而且,他少年时就显露出超人的军事才华,又跟随他父亲征战多年,怎么会不成呢?”赵括的母亲回答说:“早年我跟随他父亲的时候,他身为大将军,身边靠他奉养的人有几十个,和他要好的人有几百人,大王您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每当不打仗他空闲的时候,他便邀请朋友在家谈天、讨论政事。而他一旦接受了军职,就无暇顾家里的事,都是我一人承担。现在赵括刚刚被任命为大将军,他便摆出一副狂傲的样子,高高坐在帅坐上接见自己的部署,他的军官和士卒们没有敢抬头看他的。而大王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都被他藏在家中,不但如此,他一旦看上合适的田地、住宅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他对待自己的手下要求严格,稍有小错,就要军法处置。大王您看,他哪点像他父亲啊。您还是不要让他统兵打仗了。”赵王不听,说:“这你就不要担心了,我自有主张。”赵括的母亲看无力说服大王,只好无奈的说:“既然如此,那么将来如果赵括因战败获罪,我是否可以免除被株连的罪责呢?”赵王同意,不久赵括真的败给秦国将军白起,军破身亡。

哲理点拨

把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它得到升华,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只是像赵括那样,一味的夸夸其谈,最终会给工作带来大麻烦。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它永远只是死的,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它,丰富它,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充实、升华自己的知识,才能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事物。我们要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一味的好高鹜远、夸夸其谈,只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和失误,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蜀道难

战国时期,蜀国是个小国,它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阻断了其它国家的进攻,牢牢地占据着蜀地。此地物产丰富,人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

秦惠王早就想消灭蜀国,只是蜀国周围是地势险峻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士兵们根本进不了蜀国,还没等到蜀国,自己早在爬山的路上、涉水的途中丧命了。秦惠王很是生气,心想小小的蜀国都收复不了,还怎么完成我统一天下的梦想。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才能攻破蜀国。有的说:“我们现在就着手训练水军和能爬山的士兵,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蜀国。”“训练水兵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吗?训练一个合格的水兵要三五年,而训练一个能统率水兵的将领恐怕得数十年,我等不及了。”秦王说。又有人说:“不如我们去贿赂蜀国领兵的将军,只要他不抵抗,我们就能够战胜蜀国。”马上有人反驳说:“蜀国的大将军是个忠义耿直的人,不会接受任何人的礼物,更不要说我们的礼物了。”还有人说:“不如我们花钱修一条通往蜀国的路,我们的士兵就可以顺利通过了。”这个提议说完就遭到大家反对,现在战乱纷繁,国家哪里还有钱来修路啊!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就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好的计策。秦惠王真的头疼,心想就没有什么办法能收服蜀国吗?

这时,有人报告说抓住一个蜀国人,秦王马上令人把他带进大殿。秦王问那蜀国人:“你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的在蜀国呆着,跑我秦国来做什么?”那人回答道:“蜀王贪财好利,征收百姓重税,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人民死活。只好偷偷跑出来,寻个活路。”秦王听到这,心中突然想出一条妙计。于是命人打造了几尊石牛,并在每头牛的尾巴下面挂上许多黄金,打扮成会屙金子的神牛。又让人四处宣扬,说秦国国王得到几头会屙金子的神牛,要无偿送给蜀王。蜀王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乐开了花,心想会屙金子的神牛啊,有了它们我就可以要多少金子有多少金子,哪里还用像现在一样费力去向老百姓要呢。于是就派人给秦王送信,一方面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另一方面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馈赠。秦王回信说,这几尊神牛,又高又大,无法翻过你们国家那些高山,请您想个办法,我们好顺利给您送过去。蜀王十分高兴,于是调集全国强壮劳力修路,争取尽快把神牛运进蜀国。路很快就修好了,当蜀王正坐在椅子上兴奋时,有人报告秦国派大队人马将神牛送来了。可是,还没等蜀王欣赏到会屙金子的神牛,秦国的大军就已经顺利进人蜀地,打得蜀军抱头逃跑。蜀王这时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追悔莫及了。

哲理点拨

蜀国因为凭借艰险地势才没能被秦国所灭,但是由于蜀王贪财,听说秦王送给他神牛就不考虑后果,为迎接神牛而打破本国的自然屏障,筑路迎牛,亲自为秦国入侵铺路,结果招致亡国。这就是见利忘义的结果, 见利忘义往往是“ 利”、“ 义,,尽失。

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虽然享受了一时的快乐,但是随之而来的将是终身的痛楚。为了物质上的享受而不惜失去国格、人格,这是每一个爱国的人,每一个有尊严的人都不应该做的事情。

心细才能理乱丝

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军,他作战勇敢,处事果断,就是有点粗心。平日里丢三拉四自不必说。有时候出征,也会不小心落下东西。比如,每次出征他都会亲自选上几本兵书带上,可是经常是只拿了上卷和下卷,而中卷却忘记拿了。

还有的时候出门喝酒,竟忘记带钱,等到要付钱了,掏掏口袋,才发现空空如也,只好先记帐再派人送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从田忌请孙膑做了他的军师后,孙膑也发现了他这个粗心的毛病。于是出门时总是提醒他。一次,魏国派重兵攻打赵国,由于齐国和赵国签有盟约,共同对付那些攻打两国的国家,于是魏王请求赵王发兵援助,田忌受命要率军援救赵国。接到命令后他迅速号令部队集合,整装待发准备开往赵国。正当他在给手下军官分配任务,迫不及待地要出发时,孙膑站起来说:“将军,要解开一团乱丝,只有心细才能理出头绪来,而不能强拉硬扯。”田忌说:“是啊,现在我忙着要去救赵国,你那理丝的事还是等打完仗再说吧。”于是又要继续分配任务。孙膑又说:“将军,按照您这种援救法,恐怕不但救不了赵国,自己也得被魏国大败,即使魏国打不过您,也是两败俱伤。我们援赵的确应该,但是也不能为了救赵国,把自己的军队也搭进去吧。”田忌觉得孙膑说的有理,示意他继续说,孙膑接着说:“将军,您想想,魏国派重兵去攻打赵国,那么他们国内的兵力肯定不足,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去攻打其都城大梁。这样,进攻赵国的魏军害怕丢了都城,必定不战而退,赵国之围不解而缓啊。”田忌大叫:“好,好,好,军师的计策的确高明。我马上出兵。”孙膑说:“将军不必着急,我还有话说。魏军得知自己的都城被围,必定慌忙回国,乱了手脚,而不会顾及是否有伏兵,我们就在魏军回来的路上再布下重兵,必定会大获全胜。”

田忌听到这里,高兴的说:“军师说的对啊。我太心急了,遇事不细加考虑,会吃大亏的,心细才能理乱丝啊。军师的计策不但可以解赵国之围,还可以将魏军一举消灭。”田忌按照这个计策,果然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哲理点拨

遇事仔细分析,不蛮干,才有可能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否则,粗心大意,慌忙行事,定会招致失败。就像故事中的田忌,慌忙出兵去迎战魏国重兵,即使了也会元气大伤。而孙膑则正确分析情况,并制定出翔实的计划,不仅解救了赵国,还大败魏军。

现代生活中,快节奏的生活往往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有些人就形成了遇事着急,不认真分析的毛病,结果可想而知。细心做事不仅是性格上的特征,更是现代人需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这种遇事不急不躁的心理素质。

完璧归赵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宰相,他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宽广,得到了赵国人民和大臣们的爱戴。

这年,秦王得到了卞和献上的和氏璧,这和氏璧可是国宝,各国国君都非常想得到它。赵国国王能够得到他,当然兴奋的不得了。可当时,赵国势力已经衰落了许多,不断受到强大的秦国的欺辱。自从秦王听说赵国得到传世国宝和氏璧后,很着急,因为传说有了这块和氏璧,就能统一国家,成为真正的君。现在和氏璧被赵王得到,秦王当然不高兴了。于是他召集大臣们讨论该用什么方法从赵国手中拿到这块宝玉。有的说:“不如我们派我国的武林高手,潜入赵国宫殿去盗宝。”可是又不知道和氏璧的具体藏匿位置,很难下手啊。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我们花重金去买。”秦王又有些舍不得。这时有人提出用城池交换和氏璧,说:“近年来,我国不断向外扩张,已经占了赵国不少的城池,赵国的国土面积越来越少,我们就以占领的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做为交换。这样赵国一定会接受的。”秦王犹豫不决地说:“这十五座城池是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就这么给了赵国,可惜啊。”有位大臣说:“大王,只要赵国肯交换,我们拿到和氏璧后,您就只字不提城池的事,赵国害怕我国的实力,他们不敢主动提出要城的话。他们不提,我们就不给,这样您不就不花一分钱得到和氏璧了。”秦王很高兴,于是给赵王写了一封信,意思是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收到秦王的信后,马上召集大臣们商议。大部分臣子都同意交换和氏璧,毕竟近年来赵国衰弱,丢失了不少城池,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换了。而且如果赵国不同意交换和氏璧的话,秦王肯定会发兵攻打赵国,那样赵国就危险了。可是,大家又担心秦王是个不讲信用的人,到时不给城池,可怎么办呢。最后大家都认为,必须得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交换才行,保证能够得到十五个城池。赵王看了看众大臣,说:“我看这个任务只有蔺相如才能完成啊。”大臣们也纷纷附和。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和随从来到秦国。秦王热情的接待了蔺相如,并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和氏璧。蔺相如将和氏璧献给秦王,并仔细观察秦王的举动。只见秦王把和氏璧拿在手中,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舍不得放手。嘴里还不住的说:“好,好,好。”秦王看了和氏璧又把它拿给大臣们看,可是却只字不提交换城池的事。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没有诚意交换城池,就对秦王说:“和氏璧虽美,可是也有不易看出来的小毛病,请让我指给您看吧。”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过和氏璧大步走到柱子旁,对秦王说:“我们赵国虽小,但是却很讲信用;而秦国常常倚仗自己势力强大,不讲信用。现在我把和氏璧给您送来了,您却只字不提交换城池的事,如果您再故伎重演,就别怪我和这璧一起撞柱,毁在您面前!”说着就做出要撞柱的姿势。秦王害怕玉真的被毁,忙说:“好说,好说,你先别急吗,只要你放下璧,我们就签和约交换城池。”说完忙命人来写契约,蔺相如这才把和氏璧交到秦王手中。蔺相如不辱使命,终于为赵国收回十五座城池,而秦王却失掉十五个城池,气得简直要发疯。

哲理点拨

蔺相如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同强大的敌人斗智斗勇,并终于赢得了胜利,这是他聪明智慧的结果。蔺相如遇到秦王这样强大的敌人,并没有退缩,而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战胜他,保全了赵国的利益。

同样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强敌时,也不要被对方的气势所压倒,只要我们临危不惧,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一定能想出打败敌人的办法。如果我们畏惧退缩,首先在心理上就处于劣势,打败对手的胜算就很少了。

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良妻

魏文侯正在想着自己提拔一位相国,可是目前手头有两个人选都不错,一时

不知到底该选哪一个。于是他找来谋士李克,对他说:“有句谚语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现在我们魏国正是处在'国乱’这个状态,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相国来辅助我啊。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个人都不错,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你说说看他们两个到底哪个强一些?”

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却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魏文侯急忙问:“怎么考察?有何标准吗?”李克说:“当然有,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一看他平时亲近些什么人,从他亲近的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的为人;二看他富裕了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富裕了就摒弃以前穷时结交的朋友,或者巴结富贵人,那此人就不可取;三要看他当官了推荐什么人,只有真心为您效力的人才会为您推荐天下最贤良的人;四看他不做官了,不屑于做哪些事情,如果他不做官了却还摆做官的架子,接受别人的馈赠,像当官时一样威风,那他就不是一个忠心的人;五看他贫穷了哪些钱他不屑于拿,如果他贫穷了就去拿讨来的钱或者偷窃来的钱,那他就不是一个贤德的人。只要您按照这五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就可以做出决定了。”魏文侯听后说:“好了,您休息去吧,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李克拜别大王出来后正好遇见了翟璜,翟璜问道:“听说魏文侯找您商量谁做相国的事情,决定了没?”李克说:“决定了,魏成子为相国。”翟璜气不过,愤愤的说:“我哪里不如魏成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门豹推荐给他;大王要攻打中山这个地方,我就推荐了乐羊;大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就推荐了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增,我为什么不能做相国呢?”李克说:“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俸禄,百分之九十都用来罗致人才,所以卜子夏、用子方、段千本三人都从国外应募而来。他把这三个人推荐给大王,大王以师礼相待。而你所推荐的人,不过是魏文侯的臣仆,又怎么和魏成子相比呢?翟璜想了半天,惨然失色,说:“您是对的,我的确比不上魏成子。”果然,魏文侯让魏成子做了相国。

哲理点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何选用人才,魏成子为魏文侯推荐的人都是能够称得上老师一级的人物,而翟璜推荐的人只能给魏文侯做臣仆,仅在这一点上翟璜就不如魏成子。用李克说的考察人才的五个标准,魏文侯也判断出霍璜不如魏成子。

选择良相如此,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选择朋友,选择合作者或是挑选人才,同样可以应用李克所说的五个标准。通过一个人平时亲近的人,富贵时所结交的朋友,做官时推荐的人,不做官时不屑于做的事情,贫穷时不屑拿那些钱,从而看出他的为人,并最终判断他是否是一个贤德的人,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合作者。

窥井自照

列精子高以其贤德的品行受到齐宣王的尊敬,得到齐宣王的重用,齐宣王赐给他很多金银珠宝和房产田宅。许多人都敬佩列精子高的为人,纷纷向他求教,这其中当然也不乏有许多拍他马屁,讨好他的人。但是列精子高一时也没有主意,都把他们当做真心求教的好友,以礼相待。

一天,列精子高要去拜见齐宣王,他穿好了朝祭的礼服:白绸衣,白绢帽,颡推鞋。可是费了好半天劲,才打扮整齐,老天偏偏不做美,打起雷来,雷声阵阵,不一会就下起雨来。列精子高早就和大王约好,不能不去,可是下着雨,他又怕把自己这身朝服弄脏,毕竟白色的衣服最容易脏,如果穿一身脏衣服去见齐宣王那就显得不尊敬大王了。大王对他那么好,自己却不尊敬大王,怎么说得过去啊。列精子高站在门口,不住的向外张望,他盼着这讨厌的雨赶快停止,可雨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列精子高急得直打转。不知道怎么办好。这时,他突然看到街上没带雨具的行人,一手提着衣服,一手捂着脑袋,迅速找地方避雨的情景。于是计上心来,就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提着衣襟走下堂来,旁边的侍从为他撑伞。他不知道自己的样子如何,就问身边的侍从说:“你们看我这副样子怎么样?”侍从们为了讨好他,就说:“您这样既娇好又漂亮,没有比您再漂亮的了。”

列精子高听说后,也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美,便走到井口去窥照,啊呀,这明明是一副丑样子吗,什么娇好,漂亮?都是胡说。

他无限感慨地说:“这些侍从因为我的德行被大王看重,得到大王重用,于是就有意奉承我,本来我这副样子丑陋难看,可他们仍旧违心说我漂亮。那么看重我德行的大王呢,他是一国之君,身边的侍从大臣无数,人们对他的阿谀奉承就更厉害了。没有镜子可以让他自己去照自己的毛病,总是听从别人的奉承话,那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哲理点拨

亲自检验自己的实践结果,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凡是阿谀奉承的话,都不可信,如果沉醉其中,就会以失败告终。列精子高因为得到齐宣王的重视,侍从们有意奉承他,以讨他欢心,将本来一副丑态的他,说成娇好漂亮的人,如果列精子不是亲自去井口窥照,恐怕还被蒙在鼓里。同样,齐宣王作为一国之主,听惯了别人的奉承话,而不亲自检验一下自己到底有无过失,长此以往,只听赞誉之词,不进逆耳忠言,亡国之日不远已。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讨上司的欢心也一味的奉承,作为高层领导人,一定要把握自己,不要被誉美之词包围,偏听他人之见,要有自己的主张,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自己亲自实践,并亲自检验的东西才可靠。

牛头马肉

齐灵公喜欢内宫妇女女扮男装,结果内宫中无论妃嫔还是侍女都是男装打扮。一时间,女扮男装成了风尚,全国的妇女都争相学习。擅长做男装的服装店的老板发了财,许多妇女都来做男装,而擅长做女装的服装店则经营不下去,纷纷学习做男装。于是,全国上下,眼见的几乎都是“男”人,仔细看才能分出男女。有些妇女女扮男装扮上了瘾,还真把自己当“男”人,和真男人们一起喝酒玩耍,好不快活。

齐灵公听说了这些事,就派官吏禁止民间妇女女扮男装,还下令说:“凡是女扮男装的,一旦被发现就撕毁她所穿的衣服,扯断她所系的带子,让她当众出丑。

齐灵公以为这样,就可以禁止民间妇女女扮男装,他想毕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撕毁衣服,扯断衣带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想来该没有人敢再犯了。可是,尽管如此,人们亲眼看到大街上女扮男装的妇女被官差毫不留情的撕了衣服,扯了衣带,露出身体,甚至还被官差们羞辱,女扮男装的风气还是禁不了,不断的有人女扮男装。

齐灵公对此很是伤脑筋,别的国家听说齐国女人们都女扮男装,都在暗地里笑话齐国,说齐国没有男人啦,让一群女人们穿男装假扮“男”人。还有更难听的说,齐国国王和男人们都是变态,就喜欢男人,于是全国的女人们害怕失宠,纷纷扮成“男”人。总之,类似的话有好多。齐灵公着实着急,让别人家笑话,自己颜面何存啊,将来还怎么在诸侯面前做人啊。正当齐灵公无计可施的时候,这天晏子晋见,齐灵公问:“我让官吏们严禁女扮男装,还撕了她们的衣服,扯了她们的衣带,甚至还当众羞辱她们,这一切她们都是亲眼所见,可是为何还是禁不了呢?”

晏子答道:“您允许宫廷妃嫔女扮男装,却对外禁止,这就好比肉店门口高悬着牛头招牌,里面却卖的是马肉。您为什么不先禁止宫内女扮男装呢?只有这样,外面的人就不敢再犯了。”

齐灵公听后,觉得晏子说的对,就下令禁止宫内妇女女扮男装,不到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扮男装的人了。

哲理点拨

不允许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要做,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

齐灵公禁止民间妇女女扮男装,可是却还允许宫内妇女女扮男装,虽然对民间违禁的妇女给予了最难堪的惩罚,但是违禁之人仍旧络绎不绝。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不事先惩戒自己身边的人。于是当他听从晏子的话,首先禁止宫中妇女女扮男装后,全国就再没有敢违禁的妇女了。

身为国王如此,作为一般人也是如此,乘公共汽车时,不住的听到有人在抱怨“别挤,别挤”,可是自己却使劲的往上挤;还有的人乱扔垃圾,当别人也仍到他家门口时,他就大骂别人不讲卫生。须知你自己都不讲道德,不讲卫生,又有何脸面骂别人呢。要想别人尊重你,你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