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txt全集下载:索罗斯反身理论透视中国经济万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00:44
 

作者:海啸后的希望  发表日期:2010-8-13 7:26:00

     2007年初,股市超过3000点时候,左小蕾就开始不断说股市有泡沫,股市会下跌,结果呢,股市一飞冲天超过6000点。最后左小蕾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说股票。但是现在的结果证明,她当初的判断实际还是有点道理的。为什么当初左小蕾正确判断股市存在泡沫的时候,股市却并不下跌,而且还加速上涨呢?
  另一个问题是,按西方经济学理论,价格和需求的关系应该是: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价格下跌,需求上涨。但是,在现在的房地产却违背这个经济规律。大家看见的结果是:房价越上涨,房屋购买需求越大;房价一旦下跌,房屋反而滞销。比如:2008年房地产大幅调整期间,房地产交易量大跌。中介大量倒闭;2009年房价涨幅惊人,房屋销售创新高。这些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怎么无法解释呢?
  大家,再来看看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吧。
  索罗斯反身理论的前提是:
   1.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天生就不完整;
   2. 人们自己本身就是市场参与者;
  由于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比较复杂,所以我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描述如下: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天生不完整,当人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方向判断出现集体错误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付诸行动,参与市场交易。由于人们自己本身就是市场的主体,当大量的市场参与者付诸行动的时候,会造成市场结果和参与者判断一样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让本来应该是错误的判断,却被市场临时证明是正确的。而这临时的正确结果,让本来判断错误的市场参与者洋洋得意,更加强化了他们的错误判断。市场参与者继续按他们的错误判断付诸行动,由于他们的行动严重的影响了市场结果。所以,市场结果再次符合他们的判断。
    市场参与者错误判断----付诸行动---市场结果符合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市场参与者错误判断强化----付诸行动     这样不断反复    实际结果是错误意识强化,而市场不断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市场错误自我强化过程。直到错误被强化极端,最后崩溃。
  但是,这个循环并非不能打破,只要能改变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判断方向,循环就可以随时终止。因为只要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判断改变,并付诸行动,市场的中博弈的力量扭转,市场的结果一旦变化,其它市场参与者错误判断意思从强化中突然逆转。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改变自己以前的市场行为,这样市场结果就会大逆转,这种循环就可以被强制终止,并开始反方向的循环。
  以上就是我在看完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后,自己的领悟。现在我们在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反常现象。
  2007年初,股市从2005年的1000点已经上涨到3000点,已经开始出现泡沫的时候,因为股市长期的上涨,很多对股票价值根本不熟悉的人,当时认为股票必定会继续上涨。甚至有些人认为股票会只涨不跌(就像现在很多人认为房价是不可能下跌一样),由于很多人在当时的股市上涨中赚了不少的钱,在赚钱效应影响下,很多根本不知道股票内在价值,甚至连股票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开始纷纷开户进入股市。当时左小蕾不断的提醒股票投资者,说股票已经开始出现泡沫,股市会很快下跌。然而,因为众多新生力量加入股市,在大量资金进入股市的推动下,结果呢 ?股市在左小蕾不断的警告中不断上涨,由于市场的结果,一再证明左小蕾的判断是错误的,同时一再证明那些散户的判断是正确的。股市看多者在股市上涨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资金源源不断的投入股市,对唱衰的经济学家嗤之以鼻。于是,当时唱衰股市的经济学家,反而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于是,唱衰股市的经济学家纷纷闭嘴了。当有人在左小蕾,面前提起股市的时候,左小蕾居然只能说,不谈股市,只谈经济问题。然而,就在大家都认为股市还将大涨的时候,由于,危机感强烈的人,不断抛售,加上新生力量越来越少。最后股市开始一路下跌,在不断下跌中,人们下跌的意识不断被强化,纷纷抛售,最后股市从6000多点,一路下跌到1600多。下跌中形成负反馈。
  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现象,人们在股市上涨的时候,股票会不断上涨意识不断强化。但是,在下跌的时候,股票下跌的意识不断被强化。可见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受以前事物变化的影响极大,比如,在股票6000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股票还会上涨,但在股票下跌到1600多点的时候,人们反而认为股票还会下跌。从人们对股票价值判断相差如此大的可以看出,人们的确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天生不完整的。
  我们再来分析现在的房市,同样的道理。大家在房价上涨的时候,认为房价还会上涨,在房价下跌的时候,认为房价还会下跌。所以才会出现,前面说的现象,买涨不买跌。主要原因是,大家预期房价的变化,并从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出发,付诸行动。
  那西方经济学中说的需求和价格的关系是:物价下跌,需求增加;物价上涨,需求下降。又怎么解释呢?
  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西方经济学里假设的前提是:
   1. 人们对所购买的东西价值完全认知;
   2. 人们的购买行为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至少不会引起明显的变动;
   3. 人们对物价的变化,没有很强的明确预期;
  所以,这样的现象会出现在哪些商品上呢?我认为主要是出现在有以下特征的事物上:
   1. 商品价值,市场参与者容易判断。一旦价格过高,市场参与者能判断价格高于事物的合理价值,市场参与者才可能尽量减少消费。
   2. 商品供应相对充足,市场购买行为的改变难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而且一旦出现供不应求,能很快增加供应。很快平抑上涨的价格,而不会再长期的价格上涨中,强化上涨意识。
  房地产,因为按揭的出现,人们实际购买力突然提高,涌现出大量的房屋购买需求,由于房屋供应不能立即满足这种增加的需求,出现长期的供不应求,推动房价不断上涨。最后房价上涨预期不断被强化,大量投机需求进入,而投机需求的进入,不断推高房价。而房价的一再上涨,不断的刺激一部分人的神经,最后形成大量的恐慌性购买,而他们的行为又继续推高房价的上涨。结果,房价上涨意识更加强化。甚至现在很多人坚定的认为,房价不可能下跌。
  实际,现在中国已经出现大量的空置房,并且房价已经高到很多人望尘莫及情况下。只要现在房价下跌预期被普遍认可并强化,那么中国的房价会立即进入负反馈,房价将一路下跌。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房价继续上涨,不断自我强化,直到最后崩溃。
  再用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分析一下,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人们币从2005年开始不断缓慢升值,而且在美国一再要挟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造成长期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上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被强化-----大量的热钱涌入-----造成中国外汇加速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加强化 ---- 不断循环。由于,中国的外汇中,潜伏了大量的热钱,所以改变了中国的外汇实际数值。同时也扭曲了人民币汇率的真实价值。而且,很多人只看见了,中国的外汇增加,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损失,外资投资中国的盈利,热钱在中国的盈利。这些却被人们遗忘了。
  总结起来。最容易实现索罗斯反射理论的情况是:
   1. 人们对事物的价值难以真正判断,比如:股市,房价,汇市;
   2. 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对市场结果又很大的影响,比如,股市,房价,汇市;
  所以,索罗斯自己都说,他的反身理论在金融市场表现的很明显。
  为什么很多经济学家,根据经济学理论推演出来的结果,在市场检验中屡屡受挫呢?实际很简单。原因主要是:
   1. 很多经济理论都是有前提的,如果离开这些前提,就随便乱使用,当然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2. 影响经济结果的因数很多,很多经济学家,只看见其中的一个因数,就擅自推断出结果,而根本没有考虑其它因数对经济的影响。当然有可能结论和实际相差很远了。
   3. 很多经济学家,根本不去了解市场参与者的想法和相应的市场行为,只知道自己的认识,把自己的认识假设成市场参与者的认识,当然最后的判断和市场大相径庭。
   4. 前人的经济理论本来就不可能非常完善,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否则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经济问题,还难以解决。如果对书本的经济理论一味的盲从,而没有自己的判断,分析经济的能力。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家也不可能超过前人,不会有自己独立对经济的判断和分析。
  所以,大家才会看见很多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判断和最后的实际情况相差很远,甚至同样的经济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分析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经济学家也不可能完全对经济问题认知,所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预测对所有的经济问题。只能说分析的越全面,对影响经济的因数了解越多,分析的越全面,最后的判断越接近市场的实际变化。----这些反过来证明了索罗斯说的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天生不完整
   (下一篇 我将专门分析索罗斯如何驰骋金融世界) 


跟索罗斯飞奔——反身性理论

    由于关注到我上一篇文章,太多的引用了索罗斯的原话,(他的原话表达太过于精准,而缺乏通读性)而让大家费解了。我决定在本篇中更多的用自己的理解,反刍式的表达。当然由于本人水平的有限,及对所掌握的知识一知半解,有可能产生很多的谬误,请各位用辨证,批评的眼光来看待本文。

  在本章详述反身性理论的过程中,索同学用了近20页的篇幅。从批判均衡理论开始,揭示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规则的滥用,进而提出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点,引出了参与者偏向的概念,最终清晰的论述了反身性理论基础。可以说,读来这些段落,似乎句句费解,又字字珠玑。

  在学习本段之前,请先允许我引用文中的一段,来说明我们即将学习的索同学的“反身性理论”也只不过是一段谬论,只不过这是我们人类进步史上的新一段谬论,虽然它无法真实的呈现事实,但却能让我们的认知更前进一步,也可算是前进中的错误。这段是这么说的:

  “我认为,历史的进程是开放的。生物进化归因于基因的变异,我坚信,历史的进程则是由参与者的错觉塑造的。我甚至走的更远,塑造了历史面貌的思想无非是一些内涵丰富的谬论。一套富于衍生性的谬论往往最初被人们视做真知灼见,只有在它被解译为事实后,它的缺陷才暴露出来,然后将会出现另一套同样内涵丰富的但与之相反的新谬论,并且这一过程仍将不断进行下去。每一套谬论都提供一种新的经验,如果人们能够从经验中多少学一点东西,则这种更替就被称为是进步。”

  索同学的这一段写的非常棒。我们可以回忆起从地球中心论演变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而到如今的宇宙论。每一个当初被奉为神圣的“假说”,最后都轰然倒下,被新的假说所代替。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所颠覆,那么相对论真的就是万年后放之四海都皆准的真理吗?我看也未必。所以索同学用上了“谬论”这个词来形容那些所谓的“真理”,我想也是为了增强视觉冲击效果吧。

  人类难道无法搜寻到真理吗?我认为是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是用我们的语言、文字、图象、状态、颜色等来标注现实物体,其实无论如何的标注,我们的“再解释”都是不完善的,总有些特质被我们所错漏。就好象我说“我的桌子坏了。”你了解的只能是大概。你不会知道是书桌还是餐桌,是我家桌子还是我办公室桌子,是出现裂缝了还是油漆掉了,是摔坏的还是烟头烫坏的,甚至是真坏了还是只是我以为坏了。你看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也无法准确的表述(当然现实中也不需要)。这就代表了可能会有很多的误解或错误的再解释。所以我们的“真理”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上的,简单的说,当我们对物质的了解是建立在分子阶段,我们的“真理”是分子式的。而当我们了解到原子阶段,我们的真理就将扩展到原子式的。

  由于人类依靠的只能是有限的5大感官,而现实中会存在大量的我们5大感官无法感知的东东,所以我们对真实的了解本来就是非常有限的,更别妄谈,由这些感知派生出来的事物运行规律——“真理”。

  抱歉,不知觉中,把话题扯开了,不过我认为索在《金融炼金术》中更多的是哲学与人类社会学的探讨,学习他的思想,这些是绕不过的弯。

  二 顺着话题,我们再来看以下一段: “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乃是科学方法的首要原理,科学家们的工作就是不断检验似真的假说并提出新的假说,如果不是将所有结论看作暂时的和可改善的,自然科学就不可能达到目前的发展水平,也不可能再取得进步。”

  是啊,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定理都是永恒不可改变的,那人类怎么还可能进步?如果我们认定太阳系只有7大行星,那怎么会有第8,第9的发现?如果我们认定所有的物质都应该是看的见摸的着的,那么我们怎样定义空气的存在?更不用说“反物质”了。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保持更自由,更开放的心灵,宽容的接待我们生活中的无知或已知。

  这时候,索开始解释他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了: “自然科学家的优势在于:同他们打交道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因此,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与事实一致的陈述就是真的,不一致的就是假的,只有确立了同事实的一致性,科学家们的理解才能成为知识。”

  也就是说在自然科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如同伽里略在比萨扔下的那两个铁球,无论伽里略脑海里希望的理论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到铁球的同时着地。由于这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就为科学家验证理论的真实性提供了客观的标准。

  我们再来看社会科学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科学方法适用于事实的研究,但是,正如我们所发现的,包含思维参与者的事件显然不仅仅由事实组成的。参与者的思维的介入了因果作用的过程,不可能再简单地将后者视为独立于事实并且可以同事实取得一致的客观的事件序列。参与者所面对的情境受到其本身的决策活动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构成了这类情境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不论我们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还是某种不同于事实的东西,参与者的思维毕竟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种因素在自然科学中是见不到的。”

  索同学的话确实绕,但作为一种理论的表述这又是必须的。举例:大家普遍认为一家公司业绩好了,股价应该上升。一天,没有任何消息,X银行的股票暴跌,大家议论纷纷。第二天开盘又是更大的暴跌,然后陆续有消息传出说X银行出现了大的问题遭到了挤兑。大家去X银行发现真的在挤兑,于是有股票的去抛股票,有存款的去取存款。引发更大的下跌。等一切平静下来才发现X银行的业绩相当好,那天只是因为突然下大雨,很多行人在银行门口避雨,让人误以为有人挤兑而引发暴跌,而因为暴跌,更多的人去银行挤兑。。。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它是由一个个具有思维判断的人组成的,所以在研究经济、教育、政治等社会问题时,参与者的思维就变成了具体事实到结果之间的第三方因素,而这第三方因素又受制于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并由此做出决定,而决定又反过来影响着外部环境,从而构成了“反身性”的互动关系。所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截然不同的。

  就象在商品期货中,以为研究透了商品的供求关系,就掌握了商品价格的未来走向的做法是极端可笑。这也就是很多进行基本面研究人往往判断错行情,很多资深的现货商做反行情的缘由。他们认为他们用了“科学”的方法认真的研究,殊不知这是社会科学的领域,不能照搬自然科学中的判断方法。很多朋友试图建立数学模型来找出证券市场的规律,有些则大量运用了统计学或电脑辅助等等。殊不知只是缘木求鱼。就象古代的炼金士们尝试用一般金属转化为金子所做的努力那样,无关多大的付出、努力,永远也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的。

  三再来谈谈炼金术,索罗斯为何把本书取名为《金融炼金术》,在此可见端倪: “在涉及有思维参与者介入的场景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方法往往具有免疫力,却极易受到炼金术的感染。参与者的思想,正因为并不受现实支配,反而很容易为形形色色的理论做左右。在自然现象中,科学方法只有当其理论证据确凿时才有效的;而在社会、政治、经济事务中,理论即使没有确凿的证据也可以是有效的。炼金术作为自然科学失败了,社会科学作为炼金术倒有可能取得成功。”

  炼金术是什么?透过某种仪式、咒符或特殊的模式试图把人类的想象变成现实——让一般金属变成金子。从这个含义上来说,它是非常主观的,而在自然科学中更多体现客观的规律。与此相反的社会科学中,人类的思想和判断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于是炼金术有了用武之地,我们无数次的看到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时势造英雄,又仿佛英雄造时势。

  记得陈胜、吴广吗?记得太平天国吗?记得明朝是如何建立的吗?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贯穿起义之间,领导者都要通过某些方法让大家确信,自己是真命天子,而朝代的叠变更是天意。这些我们现在看来的无稽之谈,就当时来说,却有着极大的效用。金融市场在表现炼金术时更是伶俐尽致,当专家畅谈网络的市梦率的时候,当确有大量资金注入的时候,当行情一再受到追捧的时候,你也会糊里糊涂的卷了进去,其实你那时已没有了自我的思考,而只是被夹杂在人群中向前,你被大众劫持了。当然其实也没有必要去反对这种潮流,人类的这种行为就如同候鸟的迁移那样的有趣而规律。你可以身处其中,坐享其成,而在众人未醒,泡沫破裂前悄悄离开。索同学就是这么做的,他也这么对财经记者说。可惜我们听过了他的话,却未解其中的真意。

  反身性就写到这,希望能对你有所助益。当然理论是理论,到实践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我相信我们可以共同走完。好!让我们期待下一个章节《股票市场的反身性》。


    经济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特别是,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人们已经开始引入了制度、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经济学的人文性已日益明显;但迄今为止,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相反却极力把其自然主义思维拓延到其他领域,从而造成经济学理论推理与经验事实的日益脱节,从而出现了经济学的理论危机。是以重拾旧文一篇以究其理。

经济学的人文性告诉了什么?——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及实践之反思(十八)

    共同荣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学术主张却截然不同的两位经济学大师——缪尔达尔和哈耶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上罕见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共同观点。缪尔达尔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重大差别: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永远也得不到常数和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则;也即,在我们的社会领域中,对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所涉及的事物,比物质的宇宙间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而且变化多端并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是关于人的行为的问题,而人的行为,不像自然物质一样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人的行为有赖于并取决于生存其中的生活条件和组织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复合体;人类的行为表现为不同的、千变万化的可变性与僵化的东西的各种组合,因而即使是在某一时点上和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这些现象确实是甚至难以把它们作为事实而定义、观察和衡量的。同样,哈耶克也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这样的不同:一方面,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上是“单一”现象,很容易观察到各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而社会科学把资料分类和确立规律性并非根据他们所具有的共性,而是基于我们所作的关于个人行为的假设;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是相对简单的现象,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涉及到生活、精神和社会的更为复杂的现象,因而社会科学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它并不是按照客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而是根据个人对经济现象以相同的方式所作的主观反应去对经济现象分类和找出规律性的。这也意味着,社会现象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同样的行动产生的后果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就不能从中归纳总结出公理性的经验规律,而只能对个体现象、个体行为和个人性质作出假设和概括。

    显然,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一方面,经济学所研究对象——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不仅主体的行为构成了经济现象的一部分,而且主体的认知也会构成了经济现象的一部分因而主体对经济现象的认知也不是脱离自身的经验和感觉的,即经济学学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仅仅是应用不可变更的原理,相反是试图对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改造以促进人类社会更为良性地发展,从而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具有强烈的规范性。正因如此,经济学的理论探索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规范性:主观性体现了个体的私人知识和传承的社会习惯,规范性体现了个体的社会关怀和立场视角;而且,正因为经济现象不是外在于认知主体的,因而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也因时、因地而异,它永远不可能达到像物理学那样的“科学”和“客观”的程度,而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质。显然,经济学的人文特性表明,每个经济现象都有其独特的产生因素,因而不能简单地以教材上极端抽象的理论来直接指导实践;即使这种理论曾经在其他一些国家的实践中取得过良好的应用或检验,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的环境中,更不用说,把主流教材上的理论应用于其他非传统经济学的领域了。究其原因,目前的一些理论都是适用以前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而一些细微的敏感性条件的变化都会造成巨大的蝴蝶效应,“时移事异”,盲目套用只会是“刻舟求剑”。

    而且,经济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经济学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如何理解真实而具体的社会关系下人的理性内涵问题;显然,具体社会中的人类理性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内容,而不仅仅是自然主义的先验理性。事实上,经济学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剖析人们的行为机理来探求提高人们的福利的途径,因而经济学不仅是要研究物,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也即,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包含了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面对着自然物时如何行为,二是人对着他人或社会时如何行为。前一个内容是寻找人类如何最大化地使用自然物的途径,主要是借鉴自然科学所积累的知识;而后一个内容是要探究如何充分运用人的理性以实现社会需求的最大化,根本上关乎心理学和文化学的知识,需要分析具体环境下人的行为方式和偏好。显然,尽管仅仅就人与物的关系领域以及物质资源的配置这一问题而言,经济学理论在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一旦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领域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一问题,经济学就具有非常强的本土性或民族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必然涉及到人的偏好问题,而基于偏好的互动也是产生社会现象的根本性因素。也就是说,在分析由人产生的社会现象时,必须从人的行为机理上入手,从而就需要考虑不同社会中人的行为机理上的差异,而不能建立在统一的自然主义思维之上;显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经济现象都必然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经济学必须探究内在于经济现象中的“人”的因素,譬如,米塞斯就把经济学视为研究人类有意识的行为的科学,研究人如何达到他的目的。

    事实上,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经济学本身就包含工程学和伦理学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古典主义时期,由于社会制度和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人类的最大化行为主要与社会制度有关,因此,以斯密、穆勒和马克思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主要探究公共领域的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把经济学当作一门具有强烈人文性的社会科学。然而,自新古典主义以降,经济学日益局限于稀缺性资源配置的探究,因而人这一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影响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了;相反,它开始盲目地接受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刻意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求研究的“客观、科学”,从而逐渐形成了与工程学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抽象化的方法论。特别是,随着主流经济学以工具理性来思考社会中的人类行为,把一些经济行为都看成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而且,为了模仿自然科学,主流经济学往往把目的视为以无差异曲线的形式“给定”的,以至主流经济学就逐渐转变成了一门手段选择的纯粹逻辑的比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主流经济学开始漠视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性,不但舍弃了经验性的内容,而且也因执着于数字的游戏而把理论与生活分裂开来,甚至连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基本目标也搞颠倒了;例如,布劳格就指出,“瓦尔拉斯崇拜的英雄是牛顿和拉普拉斯,而不是焦耳和赫姆霍茨。从早期到现代不断激发一般均衡理论的提倡者的灵感不是‘科学至上主义’,而是数学化的目标”。即使一些经济学流派也考虑到了社会伦理对行为的影响,但是,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思维和分析框架的影响下,也往往把伦理视为“外在于经济的东西,有时在某种情况下又认为它是超乎寻常地处于经济之上的东西”,结果不是把伦理视为与经济相对立的东西,就是试图把伦理当成理性地追求最大化行为中的一种约束力量。

    当然,新古典以后的主流经济学之所以走上“科学化”和“客观化”的道路,这与西方社会的传统思维有关,它把人仅仅视为一个经验客体,是自然的一部分,终极价值判断是给定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先验理性和经验实证的色彩。事实上,除了智者和苏格拉底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关注人性、认识自身以及强调主体性行为外,在其他的漫长时期西方社会都缺少主体性的思维:首先,古希腊人不把自身看作凝视客体的主体,不把事物客体化;其次,中世纪哲学家也把世界万物和人类都视为上帝创造的,因而也不把世界看作人类的对象。只是到了启蒙运动以后,西方社会才把人的注意力从上帝那儿转到人自己,开始通过“我思”而将人视作主体,从而将被思物置于客体的地位;但即使如此,西方社会的求知动机也是出于好奇心而对自然展开的探索,其基本的思维逻辑是由外而内、由物而人、由自然而社会,将从对自然秩序的探究中获得的知性逐渐反思到人类社会中,由物性思考人性,由自然秩序思考社会秩序,这就产生了自然法、行为主义、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等理论。也正是基于这种思维逻辑,主流经济学合乎逻辑地将原先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这种抽象化的分析方法拓展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领域,从而具有强烈的刚性思维。其实,尽管古典经济学曾经广泛地思考了伦理学的内容,但这仅仅是启蒙运动兴起的人本主义在经济学领域的投射,因为人本主义并非西方思想的主流,因而一旦激情过后,经济学又回到原先那样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