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张国荣的话: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32:42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二)


《溪山林屋图》清 王原祁 纸本设色 纵82.3厘米 横45.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由平远景致的水面和远山开始,向左展卷,逐渐进入了崇山茂林之中,山中云气蒸腾,细瀑清泉,在石隙林间穿行,楼台屋宇,掩映林间。山间碧潭,与潭边书屋相映衬,清雅幽静。整个画卷一派清旷萧疏的景象。节奏明确,意态丰富。画中用笔,虚和文秀,置景造物,平和虚灵。其墨色淡雅,设色或绿或黄,皆以境取用,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元人山水的气质和精神。

《青山叠翠图》清 王原祁
画面所绘层峦叠嶂、松林山馆等均精细别致,取景力求稳重大气,以迎合“圣上”的需要。用笔亦是求稳求端,没有故意别出心裁地自创风格,谨慎小心的心境触手可及。是追求高山苍翠雄伟风格的典型作品,虽然题目中只见“山”的一毫踪影,但山峦确是画面主体,松溪、山馆才是陪衬,专是为了反衬山之高大伟岸而设。虽则此画是专门为“进御”而作,后来仍是流落辗转至私人之手,从画上若干方收藏小印便可看出。
《仿高房山云山图》清 王原祁 纸本设色 纵113.6厘米 横54.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原祁山水画“于大痴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园朝画征录》)。他的画设色亦较别致,有时红绿间用,有时只以淡色烘染。此画描绘江南春天雨后的山村景色。此图云山取元人高克恭法,横点皴染,并用焦墨破醒,富有厚重的质感,构图以高远兼平远,得深得飘渺之意。
《仿吴镇山水图》清 王原祁 纸本墨笔 纵94厘米 横53.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面开境大,景物繁多,气度恢弘。描绘了清平如镜的湖水,逶迤曲折的小径,跌宕而下的飞泉,浓荫袭人的苍松,以及飞腾飘渺的烟云,巍峨秀拔的峰峦......传达出一种悠远神奇的意境。在布局上,注意运用隐现与对比的手法。在笔墨上追摹王蒙的风格,并充分发挥了元人干笔皴擦的技法,虽为摹古之作,却形成了自己山水画的笔墨特色。
《兴福庵感旧图》清 吴历 绢本设色 纵36.7厘米 横8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历擅画山水,师承黄公望、王蒙而有所变化,笔墨拙扑苍润,气韵沉厚,自成一格。吴历工诗,书法坡翁,又善鼓琴,画刻意摹古,遂成大家。其出色之作,能深得唐子畏神髓,不袭其北宗面目,尤为诸家所不及。他心思独运,邱壑灵奇,落墨迥不犹人,想见此老高怀绝俗,堵往独来,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
《兴福庵感旧图》清 吴历 绢本设色 纵36.7厘米 横8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兴福庵感旧图》清 吴历 绢本设色 纵36.7厘米 横8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兴福庵感旧图》清 吴历 绢本设色 纵36.7厘米 横8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松壑鸣琴图》清 吴历 纸本墨笔 纵102.8厘米 横50.6厘米
此图描绘松林高峰的山川景色。整个画中景物郁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构景萦回曲折,山石形体云翻雾动,加上一鸣琴的情节,更使画中似乎流动着空谷回响,松声涛涛的乐声。画中笔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类披麻皴,其以淡墨晕染,浓重相宜,更加增强了画面郁勃沉雄的气氛。

《湖天春色图》清 吴历 纸本设色 纵123.5厘米 横6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吴历(1632—1718),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与当时“四王”、恽寿平齐名,并称为“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吴历笔墨苍浑,风格醇厚深秀。《湖天春色图》一画是吴历典型风格的作品, 表现的是明媚的江南湖畔堤边初春的风光。画面上, 春风拂柳, 绿草如茵, 燕雀跃于湖面柳枝之间, 远处青山一抹。

《夕阳秋影图》清 吴历 纸本水墨 纵75.2厘米 横35.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山峦起伏,高树成林,草亭傍水,江天夕阳相映成趣。上有行书诗题及名款。吴历与王翚、恽寿平同学于王时敏门下,专意绘事,日夜临摹宋元真迹,渲染皴擦,风格高峻,得其神髓。其山水宗黄公望,得力于王蒙,兼有吴镇之长。此图虽仿倪瓒,但具有自己的笔法,江亭遥岭,碎石丛树,萧瑟简淡,不失为吴氏晚年佳作。

《灵岩山图》清 恽寿平 纸本墨笔 纵20.7厘米 横10.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灵岩山一名研石山,位于今江苏吴县木渎镇西北,山上有灵岩寺、多宝塔、吴王井等古迹,宋以后为僧家参禅胜地。图中从灵岩的主峰取景,以鸟瞰式构图,将山的全景收入画面。笔法得黄公望《富春山图》遗意,多用干笔皴点,用笔劲利,自具秀逸之致。此画以真山水为依据,又不为其构囿,在构思与笔墨上着重表现这一佛教胜地所具有的“梵天净土”般的境界。

《古木垂萝图》恽寿平 纸本 水墨淡设色 纵104.9厘米 横34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高耸云际的峰崖,山脚下幽壑深曲,松柏丛茂,碎石间清流飞溅,水势湍急。溪流迥转处,平滩浅濑,芦荻清翠细润。此图为仿古之作,章法严谨,笔墨沉稳,山石画法受董源及吴镇山水的影响,皴法朴厚苍浑,树木、藤枝、芦苇则用笔尖细劲利,风格灵秀生动。本幅自识:“古木垂萝高岩溅瀑图。放笔藤花落研池,夜来移石有云知。开轩长挂南山影,何必东篱泛菊时。昆陵恽寿平。”
《仿倪瓒古木幽篁图》清 恽寿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恽寿平初攻山水,因王石谷在山水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自以为不能出其右,于是舍山水而学花卉,勘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气,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恽寿平写生,简洁精确,赋色明丽,天机物趣,毕集毫端,大家风度,且深得元人冷淡幽竣之致。《仿倪瓒古木幽篁图》轻物象重心象,以抒主观之情为主,而不着意于再现特定景物的真实情趣。画面以诗书画结合,来阐发画意,寄托感概,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山中早春图》清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进士,天子嘉其画,供奉内廷。王原祁与王时敏并称为“娄东派”,清初六大家之一。《山中早春图》重峦叠障,山势雄伟秀丽,树木苍莽茂密,流云缭绕于山谷峰腰,飞瀑挂于崖顶,小桥横跨溪间,亭台水榭,房屋廊庑以及茅舍草堂散落于山水树石之间,别有一番情趣。此画用高远构图,由近及远,由浓至淡,层次井然,用笔稳重,运墨兼具五色,非一般功力所能及。
《西岩松雪图》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92.2厘米 横10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表面看,四位画僧中,弘仁要算是一个出家后与尘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他涵养深厚,出家后,每日挂瓢拽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一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西岩松雪图》画大山兀立,山石如刀削般险峻而清朗,岩石上的偃松则冷竣静寂,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结构严谨,而无板滞之感,得风神懒散、气韵荒寒的奇致。山石尚简,用干笔淡墨勾勒,线条爽利,转折处或圆转或露棱角,少皴擦而有山石方硬的形体。
《山水冊》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25.2厘米 横2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山水画笔墨精谨,格局简约,虽师法倪瓒,但又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此幅《临水双松图》中,弘仁极少用粗笔浓墨,也少点染皴擦,不让作品中出现丝毫的粗犷霸悍,张扬外露的习气,全以精细的松灵之笔徐徐写出,于空灵中显充实,静谧于寓深秀,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俊逸的意境,给人以品位无穷的审美感受。
《黄海松石图》清 弘仁 纸本淡设色 纵198.7厘米 横81厘米     弘仁虽继承宋元,但又有鲜明的自家面貌。可谓取宋人精谨而去其刻划繁缛,融元人笔墨而强其结构风骨,形成了自己刚正、平实、清醇、蕴藉的艺术风格。此画突出山之陡峭,但构图重心偏向左面,右面以两峰头与之呼应,石之凹凸处略施淡墨烘染,以加强其厚重感。虬松横出石隙,突出山之险峻。画家以渴笔焦墨勾皴层岩,以浓润的细笔写树,风格冷峻劲峭。

《枯槎短荻图》清 弘仁
清 弘仁(1610—1664),明末清初画家。本姓江,名韬,字六奇,一作名舫,字鸥盟。安徽省歙县人。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浙江僧,又号无智。后人称他为梅花古衲。此图所绘为弘仁的诗友香士的书斋。简陋的茅舍与阵设衬托出主人品格的高洁与孤傲,虚堂静敞,门外二树枯槎直指苍穹,一湾清浅的溪流江集成潭,环绕在高低错落的岩石间,水波不兴,犹如主人不逐名利的平淡心境。石边,水际短荻丛生,清润可爱,为这幽寂的贫士生活增添了几许生趣。

《绝涧寒窠图》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16.6厘米 横51.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在四僧画家中,弘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清逸刚淳。观弘仁的《绝涧寒窠图》,会有“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须”的气魄和功力。但画面中的千钧之力又不是一泄无余,而是徐徐使出,如盘弩曲铁,控制得恰到好处,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并做到不可增一,不可减一。山石树木的行貌、体量和神髓就是靠这精钢一般的线条结构出来的,显得简劲俊秀。

《林泉图》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89.4厘米 横41.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的艺术造诣固然与他师法古人和得心造化分不开,但他能独得倪瓒和黄山骨质,导“黄山画派”之先河,标新帜于艺苑,究其因,是其思想品格和人生操守的写照。《林泉图》意境十分清幽,恍如世外桃园。江中巨礁上虬枝恣肆飘逸,迎风微荡;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以简笔勾画的山石,同样用笔寥寥而意蕴跃然,是具有典型弘仁风格的山水佳作。

《天都峰图》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307.5厘米 横99.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有人曾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得黄山之质,也就是得黄山之骨,而这质骨,也正是渐江和尚不肯随世俯仰,视腴媚如仇,惜名节于慎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禀赋刚正,志操清亮这一人品的写照和表征。千古文章根肺腑,画道亦然。此画近景二古松虬曲扭结,中景陡峭直插云天,笔法松秀,山石棱角方硬,行笔极清劲,笔笔清晰可见。山迎阳一面浓墨勾皴,不加罩染,稍后染以淡墨,托出了主峰的体积感。

《柳岸春居图》清 弘仁 纸本设色 纵16.8厘米 横51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作为新安画派的开路人,其画山水,层崖陡壑,伟俊沉厚,皴法喜用折带皴,转折方硬,笔路清晰,干淡笔折带皴,画面简净峻峭。《柳岸春居图》是弘仁的一幅扇面画。画面尺幅虽小,但极尽丘壑之深远。扇面的右边高岗上悠然矗立一亭子,边上一丛清竹飘逸而俊雅。随着山势的逐渐降低,豁然于观者眼前的是一曲铁盘弩的虬松,其随意清雅的风姿是画中的点睛之笔。画面右侧则用淡泊之笔勾勒出一片山石,更突出了画面的深远和宽广。
《层岩叠壑图》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169.2厘米 横4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1612—约1692),俗姓刘,字石,一字介丘,号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久居南京牛首山幽楼寺为僧。擅画山水,喜作渴笔或秃笔秋景山水,皴擦层次丰富浑厚,笔墨荒率苍雄,“粗头乱服”,自成一格,与石涛等人称“清初四画僧”。此画写秋天江山景色,山岩幽深,云壑危耸,江水横波,引人遐思。画法苍辣,得黄子久(公望)传统而不为成法所囿,气势恢宏雄奇。

《雨洗山根图》清 髡残 纸本墨笔 纵103厘米 横59.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近画岩崖古木,虬松阁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独钓舟首。中景白云缭绕,峰峦叠翠曲径间有石级可缘攀而上。远景幽岫逶迤,整个画面表现了雨后山川的洁净与幽寂。此图笔墨苍润,结构繁简得宜,本幅左上行书自题五言诗云:“雨洗山根白,净如寒夜川。纳纳清雾中,群峰立我前。石撑青翠色,高处侵扉烟。独有清溪外,渔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鸟,铿铿闻落泉。巧朴不自陈,一色藏其巅。欲托苍松根,长此对云眼。”
《苍翠凌天图》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85厘米 横40.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髡残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图中画家自题诗,并款署:“时在庚子深秋,石谿残道人记写。”钤“石谿”、“电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点苔。
《松岩楼阁图》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41.6厘米 横30.4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图中绘山岚、松林、楼阁,具写意山水风范。这幅作品,其山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润,使山峦显得浑厚华滋;松林、树木、楼阁,先用焦墨勾点,再加点染,葱茏苍秀,意境奇开。整幅作品墨气淋漓,秀逸湿润,气韵生动,是一幅意境独造的山水力作。在这幅画的上方,画家长篇题识,其字苍秀,风神独具。

《仙源图》清 髡残 纸本设色 纵84厘米 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的绘画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山石多用披麻皴、解索皴来表现的技法得自王蒙,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近于黄公望。他重视师法自然,流连山水,创造出用渴笔、秃毫,浓墨渲染来表现结构严密,奇辟幽深,空朦茂密的江南山水,风格自成一家。这幅《仙源图》笔法简括,多用秃笔,苍劲老辣,浓墨皴擦斫,与疏括的短笔相应,笔致变化多样,勾框有“屋漏痕”的笔法,使画面更生朴拙天然之趣。
《云房舞鹤图》清 髡残 纸本淡设色    髡残性格直率,感情热诚,又有着严肃认真的治艺态度,从而形成了自己深厚华滋,缅邈幽深,格致雄阔,笔墨苍劲的艺术风貌。

《山水册》清 朱耷 纸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耷,即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原名统銮,南昌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字雪个。别号驴汉、人屋、刃庵、驴屋驴、人屋、个山、朱耷等。四位僧人画家中,八大山人是最“格色”的,他为人怪癖,艺也诡奇,时人认为他的画“人多不识,竟以魔视之”。此《山水册》足以代表朱耷的艺术风格。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意境清冷。画中山水树木,形象寂寥无不带有画家的个人烙印和情感。

《山水图》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160.6厘米 横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在数量上远不如他的花鸟画多,但所体现的孤寂清高的风骨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这幅《山水图》亦名《秋林亭子图》,写秋数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静寂、无可奈何的气氛,涵容了一种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画家以泪和墨,挥以秃笔,兼有豪情纵逸的雄健风格、朴茂酣畅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涩秀的奇特韵味,明洁、单纯、修饰,然而虚淡中含意多,蕴涵深刻。

《山水通景图》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97.6 厘米 横35.8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墨点不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桠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是朱耷在《自题画山水》中的一首诗,写照了他“借物写心”为宗旨。他致力于画面笔墨和画面形象的摄合同一,使物质形态到精神形态的转化趋于直接甚至极端。此画构图奇险,画面冷气袭人。枯槎斜上,丑石突起,怪石嶙峋,傲然挺立。画面形象单纯,气氛萧条冷落,笔墨粗犷奔放,流露出一股画家的遗愤和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山水书画图》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24.2厘米 横1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朱耷的山水画对后世写意画的影响很大,其画风险、绝、冷、怪。山水宗法董其昌,用笔较放纵。清张庚称“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甚解。书法有晋唐风格。擅画山水、花鸟、竹木、笔情纵恣,不拘成法,而苍劲圆润,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妍于彩绘也。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山水图》上皴点婆娑,树影恣纵森然,掩隐在山林中的亭子更是落落寡欢和寂寥,符合八大山人一贯的审美原则。

《松溪草屋图》清 朱耷 金笺 纵18.1厘米 52.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朱耷的此幅山水,看不出是哪家的点?哪家的皴?画面中浓的淡的、横的直的点划短线,组合构成画面的节奏和意象,宛有西洋印象派和点彩派的效果,而其内涵,显然更加厚重,深沉而丰富,体现了中国笔墨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从布局的处理来看,有点近于元代画家倪瓒的章法,然而倪瓒却没有如此错杂的寒林和高耸的山峦,那冈峦的峻拔近于黄公望的造景,显得雄伟奇峻。

《山水斗方图》清 朱耷 纸本水墨 纵22.3厘米 横27.8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温文静秀的艺术风格,对于一个佯狂书生八大来说,是一种别样的冲击。朱耷在65岁前所作的画,虽形态已具,却不免外强生涩、狂怪冲动之气流露于无意间。通常为人所熟悉的冷寂怪诞而又雄健恣肆、朴茂酣畅而又明豁清空的含蓄秀美、苍劲多筋的作风。此幅《山水斗方图》上画家的签名就是典型的“哭之”或“笑之”。画面构图奇诡,仅在画幅的右上角画一斜坡,坡上寒林寂树,颇有意味。

《设色云山图》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45厘米 横3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1642—1715),清代画家,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5岁削发为僧,得以存生。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又自称苦瓜和尚。此图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云山的风姿神韵。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然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

《飞瀑奇峰图》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200.7厘米 6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学古人,又重师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他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主张从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画出了许多体现黄山特征与风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他还著有《苦瓜和尚话语录》是清代著名画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幅画的起首是险峰石壁回抱,以后奇峰怪石层出不穷。

《四边水色图》清 石涛 纸本设色 纵127.8厘米 横5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皴法稠密,点苔布满山石,是从王叔明的绘画风格演变而出,但石涛在取景、笔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独具特色。他曾有自题:“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学前人,却绝不拘泥于前人,锐意创新的决心。这幅画是石涛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石涛极富独创性的风格。

《山水图》清 髡残 纸本淡设色
程正揆曾赞髡残的画云:“石公作画如龙行空,虎踞岩,草木风雷,自生变动,光怪百出,奇哉”。髡残继承并发展了王蒙茂密苍莽、宏阔幽邃的艺术风格,也吸收并融汇了巨然的明润郁葱、灵秀华滋的审美成分,给清初画坛,也给日见枯简的文人绘画输入了一股郁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