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纯很暧昧听书网:《高中生健康教育》教案(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58:05

第三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六节:高中阶段学习心理分析》教案(3)

【新知识点】

1.高中生学习心理现状。

2.高中生的身心特征与学习。

3.学习心理常识。

4.影响学习的因素及对策。

【重点难点】

★了解并掌握学习心理中的基本知识。

★树立科学的学习心理观,掌握学习心理的优化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1.引入新课

高中生普遍能体会到学习的压力,而有关学习的心理学大多数同学还是第一次听说,学习压力只是学习心理中的一种,以此,引入学习心理的学习。

2.教学实施

教师:认真去做一项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压力,压力太大会直接影响学习的主动性、态度和正常的发挥,一起思考一下,有什么好的办法调整压力形态,共同分享。教师适时引导,教授给学习心理调整的初步策略。

学习理论部分,大多数学生都很陌生,教师应深入浅出,配合辅导策略,让学生明白并掌握这些学习理论。

教师:学生的身体状况是保障学习的关键因素。从书中小故事人手,启发学生思考,影响学习的种种因素,智力的或非智力的,针对这些因素,教授学生一些改善方法。

3.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后“习得与践行”部分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为你支招:如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1.调整情绪,减轻压力

现代关于学习的研究表明,情绪的改变会引起大脑内化学物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学习,例如,一个消极、有失败感和过分焦虑的人会分泌更多的像氢化可的松之类可以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使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够顺畅、降低智力活动的质量;而一个积极、自信和有成功感的人则会分泌更多有益的化学物质,促进脑内的信息传递,提高学习效率。现在,精神压力被视为大多数人学习困难的根源,因此,情绪的调适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我们根据工作经验给读者朋友提出的若干建议:

积极的暗示。这是振奋精神、激发自身潜能的有效方法。

娱乐和幽默。快乐和笑能产生起死回生的化学物质,增加使我们“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处于更有利的工作和学习状态。

把学习和生活、娱乐、休息完全分开。我们注意到,相当多的高中生在学习结束之后的时间里,头脑仍然被学习完全占据着:一种情况是占用学习以外的时间进行学习,例如,边吃饭边看书,临睡前也要看几页,有一位高三学生甚至告诉我,他规定自己在每天跑步的时候要记十个英语单词;另一种情况是在学习结束之后,头脑充盈着与学习有关的不良情绪,例如对学习结果不满意产生的恼怒、自责、不安以及焦虑、担心,等等。这样,大脑整天都被疲劳和不良的情绪控制着,无法得到休息和调整,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都是非常差的。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学习结束后,就把学习及与之相关的情绪抛到九霄云外,以轻松的心情去享受生活、享受娱乐、享受休息……你能做得到吗?

关于情绪和压力的调适问题,我们将安排另外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讨论介绍。

2.树立科学用脑的观念

神经科学的研究为我们革除不良学习习惯、科学用脑提供了依据,以下状态的学习已经被证明是低效和有损大脑健康的:

(1)持续的紧张和疲劳。

(2)不良的情绪。

(3)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没有兴趣。

(4)缺乏主动性。

(5)消极的暗示。

(6)身体不适。

(7)大脑缺氧。

(8)学习环境,如灯光、温度、座位不适当或噪音等。

(9)感官刺激和运动不足。

人类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脑力”开发和运用的结果,我们只有改变以上不利状态,树立科学用脑的观念,才是建立高效学习的“物质”基础。

3.睡眼

睡眠对学习、智力乃至整个身心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对睡眠的检查应从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并不是恒定的,因人而异,高中生应当在8~9小时左右。以醒来后精神较好,不感到过分劳累为基线。另外,中午无论如何都要睡一会儿,如果条件不允许,在桌子上趴二三十分钟也好。

睡俞要放松。这一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例如:许多学生喜欢人睡前躺在床上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回忆一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电影”,这样做会使你带着紧张和疲劳人睡,影响睡眠质量。要保证睡眠质量,睡前必须把学习放下,放松自己,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很多:听音乐、洗脸、洗澡、活动一下、深呼吸。按摩头部,等等,放松之后,以愉快的心清,以享受睡眠的态度,不带任何烦恼、紧张、压力和疲劳进人睡眠,才能睡得香,睡得沉。如果你确实有“过电影”的习惯,那就应该在放松之前进行。

每天的睡眠时间基本固定。

保持正确的睡姿,避免造成身体的麻木和酸痛。

保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和空气流通。

4.营养

身体和大脑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食物,不能保持足够能量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无精打采、情绪低落,而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生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

(1)时间倒置:学习时最需要能量,但许多学生上学前不吃饱,等到放学后才饱餐一顿,在进食时间上倒置了。

(2)三餐倒置: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早餐应吃得最好,午餐次之,但由于时间匆忙,这两餐恰恰是最草率应付的。

(3)进食速度快,营养吸收困难。

(4)营养结构不合理,缺少矿物质或维生素。

(5)偏食。

(6)摄取过多的含糖、脂肪或刺激性成分的食物。

营养问题很容易被忽视,特别容易被那些“勤奋”的学生忽视,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如果你不愿意花时间来关注你的营养和健康的话,你就得花时间来生病,至少也会因为营养不良、精力不济而影响学习。因此,我们建议:

(1)确立一个观念;营养与健康、学习效率息息相关。

(2)上学前一定要吃饱。

(3)“皇帝一诸侯一乞丐”原则:早餐像皇帝吃的早餐,中餐像诸侯吃的中餐,晚餐像乞丐吃的晚餐。

(4)吃饭时要放松,保证情绪愉快,细嚼慢咽,“享受”每一餐。

(5)多吃五谷、蔬菜、水果类食物,少吃不易消化的高脂肪和高糖食物。

(6)坚决反对偏食。

(7)必要时咨询营养专家。

5.给身体“补氧”

也许你没有想到,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和效率下降跟大脑供氧不足有关。肺所吸进来的氧气中,大脑要消耗20%,一旦供氧减少,学习时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会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时开小差。搞小动作、打哈欠等等都是缺氧的自然反应,这种时候发生的问题不是意志可以克服的,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改善供氧量,以下方法可供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1)改变姿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降低呼吸深度,使废气留在肺部。

(2)每隔15分钟做一次深呼吸。

(3)活动一下。

(4)按摩头、面部和四肢。

(5)唱歌、大笑或大声哼哼。

(6)伸伸懒腰。

有时候自己设计一些动作配合呼吸,做起来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效。下面这套动作对于学习期间补充“氧气”,重新获得学习活力来说是屡试不爽的,你不妨做一下:

平伸双手,两手在手腕处交叉,掌心相对,十指交叉相握,然后慢慢向下、向内转至胸前。两手用力向外拉,使身体肌肉紧张,同时徐徐地深吸一口气,屏息一会儿,再慢慢放松双手,慢慢地呼气,把体内的废气全吐出来。好,现在请重复五次……

你现在感到神清气爽,是吗?

6.多喝清水

机体必须有足够的水才能保持正常状态,而大脑总是最先缺水的器官,当我们感到口渴时,大脑早就已经缺水了,大脑缺水必然引起学习能力的下降。

专家提倡多喝清水,特别是在学习时要多饮水,每天饮一升左右,才能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就像我们要经常给机器加水一样。

同时,我们主张喝清水,反对喝各种饮料,包括标榜健身、健脑益智的饮料。这些饮料由于含有糖、咖啡因、防腐剂、添加剂等,不但不能补充水分,而且会消耗体内的大量水分。此外,饮料具有刺激作用,会大大地干扰学习。

7.运动

运动能把体内引起紧张和疲劳的有害的化学物质消耗掉,同时改善血液和体液循环,从而使身体得到放松。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应该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和适度。

在高考冲刺阶段的运动以放松为主要目的,因此最好在每天下午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并特别讲究“轻快”二字。所谓“轻”是指运动要轻量,把情绪和身体的能量都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欲奔而出之“势”。这时候停止运动,吃饭、洗澡后进人学习状态,就能把刚才在运动时激发出来的“势”迁移到学习上;所谓“快”是指愉快,即参加那些自己感到快乐和比较擅长的运动,能够获得成功感和快乐,对身体和情绪的调节非常有效。

8.放松

学习过程中的放松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

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着学习会造成呼吸不完全,影响大脑供氧,血糖水平下降,从而使大脑中的电化学信息传递受阻,注意力下降,产生分神和厌烦情绪。这时候用意志来强制自己继续学习是非常愚蠢的,真正有效的做法是通过放松来进行调整。

放松的办法除了前面第五点介绍的以外,还有:

(1)听音乐。应选择舒缓的、与心跳节拍一致(约每秒1拍)的音乐。

(2)做脑保健操…

(3)轻轻拍打头部。

自己设计一些运动,最好是四肢交叉进行的活动,促进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联系。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它影响学习活动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情绪、自信心,等等,它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勤能补拙 实验为证

勤能补拙的事例在生活中俯首可拾。德国马普学会的斯特恩教授与脑科学专家格拉伯勒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后天勤奋的确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他们在某城市征集了多名出租汽车司机,他们经验丰富,对该市道路非常熟悉,但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实验步骤是:在该市范围内给定起点和终点,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些道路的名称,要求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是否利用给出的道路,是否在某个路口转弯,等等。在他们思考时,科学家用电子仪器记录他们的脑部思维活动状况。结果发现,所有的司机无论智商高低,都不需要冥思苦想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他们的脑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区域参与了思维活动,而且活动差别也很小。但是,在陌生的道路上作类似的实验,发现智商高的司机稍为轻松一些。

这个实验说明,低智商的人在学习和工作时,如果能通过练习,使不熟悉的内容变为“熟悉”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反应水平和高智商者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也就是说,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消除智力因素的影响。斯特恩等人通过对儿童思维活动的神经研究数据的分析证实,基础知识和后天学习可以使一个低智商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但仅仅是聪明而不多加练习,则无法凭空获得原缺乏的知识。

我们经常说,勤奋和热情造就大师。以上实验的结论并不新鲜,科学家们只不过是用科学的手段证明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道理罢了。

20%IQ+80%EQ=成功

自从一个好事的美国人写了一本EQ的书后,相关的讨论就空前热烈起来,很多人坚定地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要归功于EQ,只有20%归功于IQ。

IQ是指人的智商,即智力测验的成绩。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发出智力测验,而且这些测验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客观和科学。现在IQ已经能比较准确地标示人的智力水平。

EQ是相对于IQ而言的,是指人的情绪智商。但是心理学家对什么是“情绪智力”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标准化的测验能够准确地测量人的“情绪智力”,因此JQ的概念是不科学的。也许我们用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来理解*Q更加恰当一些。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公式改为:

20%的智力因素十80%的非智力因素=成功

这个公式准确吗?

显然,对不同的人而言,两种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很多理论和事例证明,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

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处于中等水平,智力过高和过低的人是极少的。特别是一些弱智的孩子最多只能读完小学,能够读到高中的学生肯定不存在智力问题。由于高中生的智力差异很小,因此决定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只能是非智力因素。

高考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曾对全国74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状元”都不是什么神童,其中大多数人智力水平一般,少数人智力中等偏上。

有人调查过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情况,发现他们都具有很好的非智力因素:热爱自己的事业,有换而不舍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善良的心态和很强的幽默感。

有人跟踪调查一批高智商的学生,在二十多年后。其中一些人有了卓越成就,另一些人却很平庸。这些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前者有事业心和成就欲,后者则安于平庸,没有进取心。

其实,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的。可以这样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智力看做是一辆马车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那个驾驭马车的人。马车性能的好坏影响奔跑速度,但也要看驾车的人想不想跑,想往哪个方向跑,以及他驾车的技术如何——如果他不想跑,再好的马车也没有用;如果他的驾驭技术不好,马车会颠三倒四;如果他驶错了方向,那么,跑得越快就越糟糕!

重要的是,一辆好的马车会使车夫越来越“聪明”,而一个“聪明”的车夫总会不断地改进马车的性能!也就是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亲爱的同学,愿你的“马车”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高考状元不再是书呆子   非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

曾几何时,高考被誉为一座独木桥,在千军万马的拼杀中,高考状元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但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些考试英雄却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们为高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出现了“高分低能”、“高分体弱”、“高分缺德”的怪现象。

令人欣慰的是,由于高校扩招,淡化了“独木桥”的色彩,分数的竞争已不再那么惨烈。更重要的是,高考的改革使考试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和科学,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真正有才华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因此近年来,高考状元已不再是书呆子,而是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的骄子。

广雅中学的陈静受能够夺取高考冠军,与她在家里十年如一日地洗碗不无关系,因为“洗碗能够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性格”。如果一个人只会背书,不会洗碗,不会做家务,甚至连鞋带也不会系,他会有创新能力吗?

执信中学校长刘仕森认为,高考冠军实际上是一个优秀学生群体的代表。他说,与“900分得主”同一层次的优秀学生都有冲击900分的实力。这些优秀学生的群体特点是:学习有主见,有计划,善于提问,不靠牺牲休息、娱乐时间去搏高考。而“学习有主见,有计划,善于提问”,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表现,这也正与素质教育提倡个性和人才多元化的方向相吻合。

我们的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近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逐渐告别了应试教育,转而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未来的高考优胜者,也许智力并不突出,但在人格修养、意志、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一定是出类拔革的。

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

老鼠“兄弟”你还好吗?

新华社北京电表面上,人和老鼠差别大得很。老鼠大多体格瘦小,身上毛茸茸的,往往用四只脚爬着走;而人身躯高大,直立行走。但科学家最新破译的老鼠基因组数清楚地表明,人和老鼠在基因上的差别小得出乎意料,说这两者是“兄弟”都不为过。

人类与老鼠的基因数目大约都是3万个,其中只有约300个是各自所独有的。人类23对染色体上的29亿个碱基对与老鼠20对染色体上的约25亿个碱基对相当接近,脱氧核糖核酸(DNA)链上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空白”片断也非常相似。老鼠和人共享着80%的遗传物质和99%的基因,其中包括与尾巴功能相关的基因。

亿万年的进化形成的1%基因差别,竟然造成人鼠“兄弟”之间命运如此迎异,真是“造化弄鼠”啊!

看完这个报道,同学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亿万年前,人类和老鼠是亲兄弟,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经常要面对风暴。雷电、寒冷和饥饿的袭击,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老鼠被吓破了明,它在地上挖了个洞,把自己藏了起来,这个洞虽然阴暗潮湿,但老鼠觉得很安全,从此不愿意出来了,实在饿得不行,才在夜里溜出来偷人家的东西吃。而人类

仍然在地面与自然战斗着,他们不断地倒下,又不断地站起来。终于,退缩者越来越弱小,战斗者越来越强大。老鼠小小的、尖尖的脑袋只装得下一个可耻的想法——如何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而人的脑袋则进化成世界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器官,人类获得了宝贵的智慧和更加宝贵的进取精神,他们不但成为地球的主宰者,而且是早在数十年前就吹响了向太空进发的号角!

也许,我们的“老鼠兄弟”将一如既往地偏安于洞穴里,怀着惊恐和贪婪的目光看着外面的世界,它们虽然有着和我们相似的基因,但它们永远只能是鼠。而我们人类,因为自身拥有超凡的进取精神,总会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进化。

生而为人是我们最大的骄傲,朋友们,让我们秉承人类的进取精神,珍惜每一个机会,好好学习,好好“进化”。

(四)学习策略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学习策略不适当的学生

我们在学习辅导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原来苦苦努力而不得要领的学生,在对学习策略作出调整后,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接受和加工信息,马上就会有重大突破,就像被魔法点化一样找到了成功的窍门。

现代学习研究发现,学习成功的学生要么是因为教学的方式适应了他们的认知特质,要么是他们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找到更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学习方式,而学习失败的学生恰好相反,他们在教学方式不适合自己时,没有作合理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学习策略不适当的学生,而学习策略的形成和校正,必须建立在对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风格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感知类型与学习策略

小锋自小就喜欢提问题,课堂上别人都已听懂的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问了又问,回家后又打电话与同学讨论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很烦他,甚至有人叫他“白痴”或“小疯”。小锋很压抑,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直到高一下学期来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桌,喜欢和他一起讨论问题,互相质疑。辩驳,小锋的学习才慢慢转上正轨。后来小锋还发现,没有人和他在一起时。把学习内容讲给家里的猫甚至枕头听,效果也比单纯背书要好得多。

人在学习时需要各种感觉器官的参与,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党,等等。许多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感觉,这种感觉的功能比其他感觉的功能要强大得多,他们在学习中也就偏向于使用这个优势感觉,并且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倾向把学习者分为不同的感知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

小锋就是典型的听觉型学习者,这种类型的人喜欢通过听和说的方式来学习,他们“听”来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听觉受阻,他们马上就会出现学习困难。

视觉型的人倾向于用“眼睛”去学习,他们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方位的印象特别深刻,学习材料如果有形象的文字描述,或者直观。层次和色彩分明的图画、图表、思维导图等,他们学起来简直如鱼得水。

动觉型的人倾向于“运动”,喜欢通过触摸、表演和肢体动作来学习。他们觉得用手触摸得到的信息比用眼睛看到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他们对节奏比较敏感,喜欢一边走动一边思考问题,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运动”或“动作”受到限制,他们马上显得坐立不安,因为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被阻断了。

感知类型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与遗传同素和环境影响都有一定的关系,感知类型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我们学习的策略和方式只有适应自己的感知类型特点,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往往被大多数学生老师所忽视,例如,在课堂上,听觉型的学生因为“多嘴”,动党型的学生因为“多动”,通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斥责和惩罚,使最佳的学习途径受阻,情绪烦躁、注意力分散;而视觉型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效果也不理想。

可见,使学习策略和方式适应自己的感知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建议:

1.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感觉

优势感觉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总是最容易和最高效的,必须好好利用。视觉型的人可以制作更多的图画、图表,例如结构图、流程图、反应程式等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听觉型的人尽可能创造机会与人交流、讨论和辩驳,在课堂上为了不影响他人则可以虚拟一个“对象”,无声或小声地进行“交谈”;动觉型的人则要更多地运用肢体动作。

2.使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学习

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多,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痕迹也就越深,同时大脑在对多渠道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也更容易达成对知识的理解。许多关于学习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读写的同时使用动作和声音的学生在回忆所学的信息方面有极大的提高。有些人并没有特别优势的感官,他们在学习时多感官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类型与学习策略

芳芳的自卑源于她的同学。

有一段时期,芳芳发现,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比她反应快,比她“聪明”,例如上语文课,她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前两段的内容,别人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出来了;上数学课,她还没有完全明白老师讲的新原理,别人已经能够流畅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她需要30分钟的预习,别人5分钟就够了;考试的时候别人总是做得很快,他们翻动试卷的声音特别令芳芳感到没有自信。

因此,在心理咨询室,芳芳坚定地认为自己很“弱智”。

芳芳的自卑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是她的思维类型与别人不同而已!

人的思维可以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和混合型三种。分析型的人思维的时候集中于细节,喜欢一步一步地处理问题。他们思路清晰,用词准确,在他们的眼里,非对即错,黑白分明。他们总是按照计划、程式或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学习和工作,哪里有疑问一定要刨根问底,彻底弄清楚才进人下一步。综合型的人倾向于对事物的总体把握,能够有效地了解大意,很容易掌握事物或原理的总体概貌,他们对细节不感兴趣。混合型的人没有以上两种人那么明显的思维倾向,他们能够随机应变地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显然,芳芳是一个分析型学习者,她按部就班地学习,不肯放过每一个细节,所以她学习的速度与综合型学习者比较起来就好像“慢”了许多。学新课时,她还在抠段、章。句中的疑难问题,别人已经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为这老师提的问题都是较为简单的,只要对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一般的了解即可。这就是综合型学习者看起来“聪明”一些的原因。考试的时候,综合型学习者也喜欢对试卷进行“总体把握”,看看这,看看那,先找喜欢和容易的去做,他们翻动试卷的声音也让芳芳之类的学生感到焦虑,以为他们都做完了。

事实上,很难说哪一种思维类型要好一些。分析型学习者开始的时候好像“慢”一些,但他们一旦解决了所有的细节问题,“总体印象”也随之形成了,而综合型学习者虽然一开始就得到了“总体印象”,但细节还得一点一点地去处理。这好像只是认知顺序上的差异,并无优劣之分。但从学习策略上说,充分认识自己思维类型的特点,扬长避短,还是很有必要的。

分析型学习者逻辑性强,条理清楚,学习主动,但比较执著于细节,当学习不能按计划进行或疑难不能解决时就显得比较焦虑。如果他们能够克服这个毛病,放松一点,自信一点,更多地使用形象化思维,并做到更加灵活和有创造性,就能神奇般地提高学习效率。综合型学习者相信自己的直觉,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能很快“把握整体”,但不求甚解,因此他们更需要耐心和将问题深化、细化的劲头。

你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有一个现代版的“东施效缓’”的故事。

某物理老师身材高大,声如洪钟,以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赢得学生的爱戴。有一次他听了一个化学老师的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后者文质彬彬庐音柔和,一举手一投足都透着一股书卷气。相比之下该老师觉得自己太粗鲁,不够“斯文”,于是决定向化学老师学习:原本走路一阵风的变成了走“碎步”,原本常有的纵情大笑变成了压抑的微笑,原本洪亮的声音被拖得又尖又长,像个女人……终于,有学生憋不住了,给他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改回原来的样子,信的末尾说:

“自然的就是最美的。亲爱的老师,您能把‘真实的您’还给我们吗?”

这样“别扭”的事在生活中却是经常发生的,很多学生总是喜欢“学习”别人的方法,别人学什么他也跟着学什么,别人怎么学他也跟着怎么学,结果与“东施效单”没有什么两样!须知方法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千差万别的,只有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这是我们在学习中首先必须明确的观念。

更加重要的是,一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你就告别了“盲目的努力”和无效的劳动,从此搭上“灵活”和高效的快车。

学习方法的改进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以下是我们就学习辅导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确保对学习的自信心和愉快、平和的情绪,这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背景”。当学生方法不当,虽很努力但效果不好时,总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的缘故,这种归因使他顿时失去信心,甚至完全放弃学习,而实际上他们的智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另外,情绪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心中总是充斥着激愤、烦躁、焦虑、自卑、内疚、嫉妒等情绪,他还怎么学习呢?只有在愉快、平和的心境下,神经系统才能提供畅顺的信息传导通路。可见;学习过程也是对心理素质和道德品格的锤炼过程。

2.了解和利用自己的认知特点,这是高效学习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前面讲过,听觉型的学生必须更多地“听”和“说”,动觉型的学生必须适当地“动”起来,视觉型的学生要有更多的视觉材料,才能高效地学习,这是由人的认知风格决定的,如果违背了,神经传导的最佳通道就被阻断了,所以你必须很好地把握自己的特点,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学习。又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人在学习抽象的内容时;必须借助更多的直观材料,使之形象化。

3.了解你的学习现状,制定适当的计划。有的学生在基础没有打好的时候就去钻研许多难、偏、怪的题目,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又很不好;有的学生整天忙于做作业,而各科老师布置作业时又缺乏协调,作业量偏多,令一些学生穷于应付,没有自己独立的时间来查漏补缺,结果越来越跟不上。因此你只有了解自己的情况才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才可以制定真正适合自己的计划。

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旺盛的精力,知道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娱乐和休息;根据生物节律安排学习内容,知道什么时候学习最好,什么时候学什么内容最好。

最后的箴言:

学习方法不是“学”来的,是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思考和实践、不断调整和校正的结果。

学习方法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需要一个提炼和升华的过程。

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方法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也许我们不能在一夜之间找到学习的制胜法宝,但只要肯用心,就一定能像艾米尔·库所说的那样,做到——“每一天,每一方面,我们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