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灵异诡谈完结了么:湘潭天主教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44:59
湘潭市人民路326号,是“湘潭天主教”,该教堂建于康熙年间,有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原有礼拜堂、主教楼、花园、育婴堂、学校等,蕴含着湘潭人民宗教信仰的部分史实,是湘潭天主教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西方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的见证之一。

  明末,时值清顺治七年(1650年),湘潭在京任官的刘氏兄弟,奉皇太后之命持书随清廷使团出访罗马教廷和耶稣教总会,并周游西欧,在比利时受洗入教。后刘氏兄弟返回湘潭,在城区云塘家中置圣母堂作祈祷,朝夕诵经,宣传天主教。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湘潭新任知县姜修仁受钦天监南怀仁(南系比利时籍神甫)之托,在县署东(今云塘常平仓巷内)建天主教堂(圣母堂)一所,并请法籍教士穆迪唔(Jacgues Motel)来湘潭主持教务。姜修仁随后受洗,洗名方济,是湘潭有天主教堂之始。后西班牙教士陆若瑟(P.Raymond Joz AYzo)继教。由于姜修仁入教和倡教,城区天主教迅速发展扩大,教徒日益增多,遂建圣母堂、神父楼、育婴堂于城郊云塘。湘潭一度成为湖南天主教会中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国籍传教士刘武阳也到湘潭城区传教,并在湘潭城区十八总后湖边的江南宾馆建天主教堂。乾隆元年(1736年)由杨长清主教创总堂于十八总正街,建有天主教堂一栋,并相继建有学房、药材房等产业,共有房屋数十间。另在各主要乡镇陆续创建分支教堂,发展教徒。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下令禁洋教,湘潭的教堂等屋全部被毁。其教徒有的退教、背教,有的被充军,有的被杀,湘潭天主教传教活动陷于停顿。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殖民势力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传教、办教的合法地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籍教士沈嗳唔(Eusele Marie Sembrin)依据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受湖广天主教区指示,同中国教士龚修理,在湘潭县城十八总,重建天主堂。教堂为西方式建筑和中国古典形式相结合的建筑物,在当时,堪称雄伟壮观。十月,方来远由汉口来湘潭,次年(同治元年〈1862年〉)他要挟湘潭知县罗才衎还清雍正以来所封闭的湘潭天主教堂,并强占毗邻民房一栋作为传教士住房。四月十三日(5月11日)夜晚,集中在湘潭县城应考的3000考生集会,声讨天主教的罪行。会后,焚烧十八总天主教堂。方来远再逃汉口。几天后,白石港(今株洲市区)天主堂被焚,并波及外县、外省,掀起了一场反洋教运动。七月,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妥协。同治二年(1863年)清政府严令湖南巡抚毛鸿宾查办,将知县罗才衎等革职,勒限赔修教堂,划地十五亩为天主教教中公业,并出示保护教徒。侵略者并不满足,向清总理衙提出七项要求。同治三年(1864年),反洋教运动有所缓和,方来远返回湖南。湖南督抚着罗才衎等按款式修复湘潭、白石港的天主教堂,铲除道路上所刻十字架,赔偿方来远3000两白银,以向侵略者妥协,震惊中外之“教案”始歇。

  光绪元年(1875年),中国籍神父廖平来湘潭城区布道,并建教堂于十八总后街,有教徒千余人;同时,湘潭天主教堂意大利籍神父加氏到湘乡传教,发展教徒,设天主堂于直四牌楼张公祠,以后逐渐向壶天、谷水、永丰、杨家滩、娄底等地扩展。光绪三年(1877年)意大利天主教在十八总后街建立天主堂,有房屋数十间。同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十八总正街建立教、钟楼、牧师住宅多栋。后来,由于“教案”常有发生,教堂等房屋遭到焚毁。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湘潭开埠。计有英、日、美、意等国商人先后在辖区范围修建教堂、医院、仓库、码头、洋行。古城开始蒙上半殖民地的阴影。民国五年(1916年),意大利天主教神父文焕章(意籍),在十八总天主堂侧(熬盐厂6号)创办湘潭天主堂育才学校,先只设一个班。民国九年(1920年)意籍教士佳索理(Calzoiari Pacifico)、翁德明(AIber Tuy Rorri)等吸取利玛窦的经验,与“儒”、“佛”道并存,又在十八总秦家码头(即今湘潭天主教堂驻地)建教堂。民国十年(1921年)育才学校,改由神父潘味德经办,建校舍三栋,设初、高小各一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阀军入湘,育才学校停办一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湘潭天主教教徒及望教者,人数发展到5000多人,湘潭本堂升格为“湘潭教区”或称总堂。主教府在十八总秦家码头真道巷内,主教又名监牧区、总锋区,亦是湘潭天主教堂所在地。湘潭监牧区下辖8个本堂(湘潭、锦石、太子山、攸县、株洲、草市、湘乡、醴陵)、23个分堂。当时,湘潭监牧区,首任监牧为主教佳索理、副主教为神父闵理(Menni Bernardo),经理为神父明德(Amorotti Egidio)、协助监牧工作的有:巴济度、翁德明、陆怀良、德利良、马慕天、康乐天、孔克理、崔德善、文焕章、刘芝泉等16人,其中仅刘芝泉是中国神父,其余都是外籍传教士。教堂在主教和神父的主持下作弥撒、听神工、送圣体、举行圣体降福、拜苦路等活动,宗教活动逐渐扩展。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4日,意籍监牧佳索理创办“湘潭天主教育婴堂”。育婴堂首先设在天主堂育才学校内。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育才学校房屋不敷,便在十八总天主堂附近的晒谷坪紫云宫建造二层楼房一栋,共22间,收养育婴,一般在30人左右,最多达45人。意籍传教士明德、陆怀良任副主事,华人郭及信、刘玫雨任管理员、助理员。

  日寇侵入湖南后,湘潭又遭日军轰炸、焚烧,天主教堂再次被毁。意籍神父翁德明在抗日游击队里当军医。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湘潭沦陷不久,日军又将意籍教士全部集中于郴州、耒阳,使教业大受影响,传教一时停顿。随后,罗马教廷驻华代表蔡宁,指示湖北沙市美国方济各会教区,派马可理夫(Mace—Ieff)神父到湘潭代理主教,维持沦陷时天主教教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投降后,外籍教士返回本教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1日,天主堂本堂在城内创办德信医院,规模不大,同年8月,盖有几间病室,更名为“博济医院”。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24日,又购买临近李氏宗祠地基一块,建房7栋。同年,意大利天主堂在十八总设立总堂,下辖八堂、二十三分堂,有房屋数十栋,气势恢宏,声震湖湘。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湘潭解放。时湘潭天主堂育才学校负责人为意籍神父德立良,由宋杰(教徒)任教导主任。共有教职员3人,学生129人,其办学经费,除学费收入外,其余由天主堂津贴;湘潭天主教育婴堂有婴儿9个,由天主教童贞女郭及信任管理员。时外籍教士操纵教会,压制信徒群众参加各项爱国活动,1950年抗美援朝时煽动复辟,激起爱国教徒愤慨。同年湘潭市爱国教徒在市人民政府批准下,成立了湘潭市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1951年1月14日,市政府调查登记接受外资津贴宗教团体,天主堂系接受罗马教廷资助,附属机构博济医院、育婴堂、育才小学均进行了登记,并从元月始,不再接受外国在人事、行政上的干涉,不接受外资津贴、援助和外籍教士担任传教工作,外籍教士限令出境。“三自革新委员会”任命了中国神父和长老,开展正常宗教活动。12月2日,市人民政府接管了湘潭天主堂育才学校、博济医院,学校改名为解放学校,医院改名为湘潭市立医院。13日,市人民政府又接管了湘潭天主教育婴堂的房产,其9个婴儿由教会遣散给教徒抚养。同月,意大利籍天主教神父、博济医院院长明德,因不遵守人民政府法令,使用银元、外钞,勾结反动分子伺机捣乱,被驱逐出境。1952年,外籍主教佳索里及外籍教士均回国,刘芝泉神父代理监牧。随后,湘潭教区与长沙教区合并,屈天锡(1951—1957年)代理主教,刘芝泉(1952—1954年)神父任总锋。湘潭天主教堂在中共湘潭市委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自治、自传、自养的正常宗教活动。自养经费的来源,一是房租收入;二是教徒乐捐;三是自办企业的利润。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把宗教信仰同无神论在世界观上的分歧,与政治问题混同起来。次年,教会停止活动。接着,在宗教界不适当地开展“自我改造大跃进”、“下放劳动”等活动,宗教界人士普遍感到压抑。“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被视为迷信。1966年7月,岳塘区召开1200人会议,批斗天主教传教人员。教堂多被占用,签订租的宗教房产大部分停付租金等。

  1978年后,教会恢复活动。1979年5月16日,对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和信徒群众,全面执行信教自由的政策,对其教会房产进行清理,解冻租金,并修建、恢复宗教场所。至1982年时,有教众约200人,神父为郑化民。现在教堂主要房屋有两栋,一栋是教堂,一栋是办公用房。礼拜堂设在一栋两层楼房内,由原学校教室改建,讲坛上方挂有耶稣画像,下有一马棚型,为圣母玛利亚的产房,相传耶稣就降生在马槽里。现经常参加周日礼拜活动的约二、三十人。但在四大瞻礼活动(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参与的教徒可达70人左右。

  湘潭天主教堂是市境内唯一的天主教传教场所。市内教徒主要分布在乡间,教堂执行“三自”方针,不与罗马教廷发生任何关系。现有神甫一人主持日常宗教活动,重大问题由湘潭市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