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耳液滴完需要清理吗:谈谈新闻切入点(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9:43:04
                   谈谈新闻切入点(下)


 

     三、怎样选准新闻切入点

      当今社会,注意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注意力日渐成为稀缺的资源,因此被称为“新经济时代企业货币”。读者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之间激烈争夺的财富,谁能够获取读者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要想自己新闻报道成为媒体的“赢家”,就要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注意力,使每个切入点折射光芒,成为亮点。
      1、在同质信源中挖掘独特角度。
      在媒体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从特定的切入点体现媒体的追求,吸引读者眼球,这是值得研究的。
      一是从硬实的切入点体现媒体的权威性。党和政府最新的政策信息是党报安身立命的要素,在同质信源中把角度对准和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信息,这种硬实的角度让读者有信任感。
      例18:主题——离乡离土不离党,跟着党旗闯市场
             副题——孔坊乡“流动党支部”彰显亲和力战斗力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邬曙东 黄海棠报道:一封来自上海的挂号信,昨日寄到英山县孔坊乡党委书记徐章的案头:“我们4名支委已给各自联系的党员分别发出通知,10月15日到宝山区顾村镇泰和小区的支部活动室集中收看十七大开幕式盛况,然后进行学习讨论……”寄信者是该乡“驻上海流动党支部”书记周选生,内容是汇报9月份、安排10月份的支部工作。
      信中还说:“陈德平的钢材全部出手了,周细贵的工钱已经追回来了,汤立成的受伤医药费和补助费对方已经付清,凡冲村的灵芝销售信息正在搜集……”读着信,徐章满意地笑了。
      去年初,徐章出任孔坊乡党委书记后,就“新形势下加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委成员分别进行了调研,随后出台了以“每人一证,每人一卡,每季一访,每年一评”为主要内容的《孔坊乡外出流动党员管理规定》,并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相对集中的上海成立了本乡第一个“流动党支部”,建立了3个党小组。
     “流动党支部”书记周选生,原是孔坊乡陈河村党支部副书记,1999年到上海务工工,出任一家公司的行政主管,后来自己创办机械配件厂,年产值近100万元。由孔坊乡在上海务工经商的28名党员推选为支部书记后,他充分发挥“流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桥梁、纽带作用,按照“以党员带动群众,以同乡服务同乡”的工作思路,为家乡务工经商民工提供就业平台、法律咨询平台和维权平台,使孔坊乡在上海务工经商的2000多农民工有了自己的“娘家”。
     “遇事找流动党支部”,是该乡在外劳务人员的共同感受。今年夏天,闻家冲村在上海经商的陈德平钢材积压,举步维艰,他按照“流动党支部”向家乡外出人员公布的电话号码找到支部求援。4名支委多方打听,帮他卖出钢材,回笼现金10万多元。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的汤立成脚受伤后,老板不闻不问,周选生通过司法途径,为他讨回1万多元医药费和工伤补助费。去年以来,党支部先后帮助20多名务工人员解决生病就医、维护合法权益等难题,确保了在外人员安心劳务。
      “流动党支部”还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引进一个好项目,传授一项好技术,提供一条好信息,带好一批务工队伍,奉献一份爱心”的“五个一”的实践活动。在上海一家医药企业务工的孔坊乡凡冲村党员汪凯雄获悉一些制药企业需要大量灵芝,便将这个信息和培植灵芝的技术告诉村支书曾佳训。曾佳训以此为一项新型产业,组织本村农民培植。目前全村灵芝面积发展到100亩,50多个种植大户已经户平增收4万元。经“流动党支部”牵线搭桥,凡冲村在外通过打工创办了自己企业的曾星,“创业他乡,回报家乡”,今年3月回乡在县工业园一次性投资2400万元,办起塑料制品企业。7月1日,他成为该乡党组织发展的第一个“打工党员”。  
      离乡离土不离党,跟着党旗闯市场。经“流动党组织”发布信息和推荐介绍,直接或间接引导本乡农民外出务工达8000多人,仅在上海就有2000多人;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投资、技术等信息200多条,引进项目5个,资金5000多万元。
     (原载2007年10月12日《鄂东晚报》,11月24日《黄冈日报》)
      例19:东坡柳编厂“折柳成金”
      二是从异常的切入点体现媒体的判断力。不平常事才是新闻,而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信源中发掘出异常角度,也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例20:被银匠敲打的“美”
      湖北黄州青云街。18位银匠的小榔头,把9月13日敲得“叮当”响,惹得一些文化古城人“跟着感觉走”——一把把金钗银锁,一枚枚真假银元,教银匠给敲打成“现代流行美”……
      晌午时分,一位年近半百的庄稼汉子,来到一个姓杨的银匠摊前,从挂包里掏出一尊金质观音:“师傅,请为我打一枚戒指、一对耳环、一副项链。”
      一见观音佛像,那位细眉细眼的银匠顿时两眼放光,连声赞道:“好货!好货!”
      银匠的惊叹声,吸引了过往行人,人们争相围了上来,争睹观音风采:只见那高约5公分的观音,足蹬莲台,怀抱净瓶,手执柳枝,双目含笑,一脸慈颜,阳光映照,遍体生辉。
     “哟,真好看!”“太漂亮啦!”一些围观者“啧啧”连声,赞不绝口。
      “这是我家祖传好几代的宝贝,我实在不忍心毁掉哇。可是,要了这‘死观音’,就接不回那‘活观音’啦!”庄稼汉子向围观者解释说,“我就一个儿子,定在国庆节结婚。可我那儿媳妇,嘿!要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不算,还要戒指耳环金项链!我们庄户人家一时哪有那么多钱?没法子,我只好忍痛割爱舍观音了。”
     “哼!古代文明竟成了现代文明的殉葬品。”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对此不屑一顾,扭头就走。
      人们的议论声,使沉醉中的银匠醒过神来,他操着黄梅口音对围观者说:“少见多怪!从大前年起,我这把小榔头差不多打遍了全中国,不晓得锤扁了多少比这还要值钱的东西。”说罢,他一榔头下去,送观音菩萨“上了西天”。接着,他操起脚踏吹风机,一束蓝色的火焰从“呼哧呼哧”地“皮老虎”嘴中吐了出来,顷刻间,一件栩栩如生的传统艺术珍品溶成了一砣金疙瘩。
      “皮老虎”躺在地上不停地喘着粗气,是被银匠踩累了,还是为被银匠敲碎了的“美”叹息?
                    (原载1990年11月10日《农民日报》)
       三是切入点对准细节体现媒体的个性。角度对准细节,文风就能活泼生动。细节须由独特的慧眼来发现,是栩栩如生的,反映事件或人物的本质的,在同质新闻中它又是独特的,具有关注度。
      例21:引题——明珠颗颗照亮千村万户,银线条条送来火光能源
      主题——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提前竣工
      副题——6000多户1.7万多山里农民告别“黑暗”走进“光明”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汪斌 夏伟报道:36年“青灯一盏随月明” 的83岁新四军老战士熊厚继,23日在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竣工新闻发布会上喜笑颜开:“没想到我黄土埋到了颈,还享受到供电人送来的光明。”
      家住红安县华家河镇熊河村的熊厚继,1970年主动到迎驾山看护山林。他36年如一日,以山为家,造林500多亩。今年6月上旬,“户户通电”工程施工人员立起6基电杆,架设2.1公里电线,投资3万多元,把电送到了迎驾山上熊厚继的那间小石屋。36年来第一次用上了电灯,被当选为首届“感动黄冈十大人物”的熊厚继,这次被供电干部职工的奉献精神感动了。
      像熊厚继老人一样,黄冈市最后一批无电的6236个农户、17210人,分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过去照明一直是点松脂、蜡烛、煤油灯。“户户通电”工程,让他们相继告别无电的“黑暗”,过上“光明”的日子。
      黄冈是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无电户散居在9个县市、81个乡镇的边远山区。按照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基本实现“户户通电”的战略目标,黄冈供电公司于今年4月30日启动了“户户通电”工程。
     施工期间,正值炎热的夏天,各项目承包单位发扬“艰苦拼搏、只争朝夕”的网改精神,开展劳动竞赛。到9月22日,随着大别山南麓罗田县九资河镇最后一个无电户亮起了电灯,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比原计划提前41天完工。  
     据黄冈供电公司总经理周水桥介绍,在将近5个月里,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新建台区88个、容量4170千伏安,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79.95公里、低压线路827.87公里,完成投资3679.5万元。
     爱心飘荡“户户通”。黄冈供电公司近6000名干部职工捐款42.4万多元,为573个“五保户”、990个特困户和40个优抚对象户,免费安装了电表。
               (原载2006年9月25日《鄂东晚报》)
      2.在会议报道中寻找鲜活角度。
      我们要强化一种观念,即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是媒体的资源,而不是负担。据统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大报的头版报道,有50%的新闻是白宫、国会新闻,即我们所说的会议新闻,加上联合国、国际法庭的新闻,会议新闻、政要新闻可达80%。要破除一种误解,即媒体因刊登会议新闻而没有人看。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寻找好切入点,使会议新闻吸引人。
      新闻报道要善于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找角度,发现新闻点,运用领导讲话中个性化的新闻语言,发掘有震撼力的场景、场面。要注意角度的活化、细化、具体化,力戒流水账式的报道。角度要对准会议和领导活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善于从中挖掘有用信息,更好地提供权威信息服务,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
      解读党政信息时,切入点也要鲜活,要审时度势,解惑释疑,使读者多了解政策信息的背景,不但把信息解读得有用,而且要有意思。
      3.在典型报道中体现平民角度
      典型报道角度要选得准、写得实、报得活,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关键是善于运用平民角度。
      典型报道从平民角度着手,突出个性色彩,使人物有血有肉。还要避免从一个角度切入和报道,突出多角度、层次感,突出多元性,这样才能突出人物的丰富性,使其有现实感。
      从平民角度开掘典型报道,才能避免“榜样”和读者的疏离,才能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使其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
      平民角度要有时代特色,要重视对新时期典型内涵和特点的挖掘,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英雄模范;要强化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典型的宣传,满足普通群众致富、成功、成才、求知的愿望。
      例22:问世间情为何物
      引言部分:3年前,大别山下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抱着一名下肢瘫痪的姑娘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今天,这位已经做了爸爸的青年还在一面打工,一面为妻子寻医问药……
      正文开头部分:
      1995年农历正月初六,大别山南麓春寒料峭,山脚下一间农舍里正在进行的婚礼冷冷清清。
      新郎段宗飞,英俊聪慧,勤劳善良,在英山县彭畈乡柏树祠村人见人爱。他怀中的新娘胡玉银,曾经蛾眉睩,杏脸桃腮,这会儿她脸庞消瘦苍白,眼窝深凹,目光无神……
      婚礼只有一项议程:拜高堂。参加和主持婚礼的也只有高堂——新郎的岳父胡文成、岳母傅凤兰。
      抱着胡玉银,段宗飞向岳父岳母三鞠躬。随即,他和新娘唱起了《梅花三弄》:
           人生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歌声,被泪水浸泡,含着一种苦涩的温柔。
      3个小标题为:1、上篇:龙凤呈祥;2、中篇:鸳鸯折翅;3、下篇:精卫填海。
      例23:从百万富翁到五祖寺方丈
      引言部分: 也许只有从心底里聆听重重寺院的暮鼓晨钟,从心底里感受丛林深处的那种纯朴而执著、幽静而旷远,才“渐悟”那份孤独与寂寞、清贫与淡泊中蕴藏着的是怎样一种生的力量,才“顿悟”那份沧桑阅遍之后可能体味的繁华落尽的美。
      正文开头部分:
      身着海青衣,脚裹罗汉鞋,左手拿“掌上宝”,右手扶方向盘——年轻的禅师与人通完话,驾驶着自己的本田轿车出了五祖寺,下了东山,进了北京城。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位出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代表大会的“现代和尚”,被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受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时隔430天后,经两序大会礼请,省、市、县、宗教部门考察,中国佛教协会批准,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年轻禅师升座“天下祖庭”五祖寺第七十四代方丈。
      他,就是悟祥大和尚,法号释见忍,今年才35岁。
      7个小标题为:1、十五岁的少年做起了百万富翁的梦;2、梦在青春的汗水和睿智中变为现实;3、现实的一阵阵铜臭侵蚀了精神家园;4、精神家园的寻觅者邂逅天涯沦落人;5、天涯沦落人无意间拈花微笑示天机;6、天机隐藏在晨钟暮鼓中的深深丛林;7、丛林香火熏陶出品行高尚的大和尚
      4.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对准“第一落点”
      能否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是媒体是否有影响力的重要方面。切入点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换,第一时间独家刊发的是新闻的“第一落点”。抢得“第一落点”应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纲领”。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角度要迅速对准“第一落点”。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状况下,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媒体没有提供及时充分的消息,就会通过其他渠道或非常规传播方式传播。如果人们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是不真实准确的报道,先入为主的信息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判断,形成负面舆论。
      新闻要增强报道的竞争力,就必须把切入点对准突发事件的“第一落点”,及时发觉、准确把握、正确引领,消除读者因突发事件引起的恐慌、怀疑、猜测,满足读者的知情权,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效果。
      例24:凄风苦雨大年夜————“2.10”残害妇女案侦破记
      4小标题为:1、铃声响起;2、血泪控诉;3、四次撒网;4、法网恢恢
      例25:鄂东庭审第一回—— “8.30”特大案开庭审理旁听记
      正文开头部分:
      2001年8月30日,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日子,一个在鄂东司法实践中诞生了众多“第一”而注定永载黄冈市司法史册的极不普通极不平常的日子!
      这一天,黄冈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次公开审理被告人最多、作案次数最多、致人死亡人数最多、涉案范围最广、涉案金额最大、4日后宣判死刑人数最多、开庭时间最长的集团犯罪案件;
      这一天,黄冈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人的起诉书第一次超过了1万字,其宣读时间第一次超过了1小时,并第一次运用多媒体示证,且在整个庭审中所示证据第一次超过了2000份。
      这一天,出庭为被告人辩护的律师第一次达10名之多……
      这许许多多的“第一”,凝聚了参与“8.30”特大案的侦破、起诉、审理等法律工作者多少辛勤的汗水,多少超常的睿智啊!
      4个小标题:1、如泉泪水,洗不清弥天罪行;2、你揽他推,赖不掉共同罪责;3、洋洋洒洒,起诉书掷地有声;4、三曹对案,法庭上明镜高悬。
      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新闻切入点,使新闻角度和读者注意力在多重空间融合,增强新闻在各种信息渠道受众中的影响力。
 
       四、选取切入点要避免的误区

    选取切入点要避免可能出现的两个误区:
      首先,讲切入点不是“取巧”。要掌握“以小见大”的规律。这当中的“小”指什么?“小”不是给报道简单装个新闻由头,机械地“穿靴戴帽”。“小”必须是真新闻,“小”中能折射新闻事件的本质,“小”中能搭到时代脉搏,“小”中有引人入胜的佳境。
      其次,讲切入点不是“避战”。切入点需要掌控对核心事件的解读。媒体都有处在新闻竞争的“正面战场”,对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核心事件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因为敏感就简单地避而不谈,关键是如何找准角度,进行解读。只有在新闻竞争的“正面战场”上积极“应战”,才有媒体的地位,才有媒体的权威。
      要避免上述误区,讲切入点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要有积累、有准备。讲切入点,是厚积薄发,强调工夫在“新闻”外,需要积累和准备。如何积累,如何准备?第一,要在知得早、知得深、知得全上下工夫。知得晚,急就章,角度就不会选得准。第二,解读要有功力,要在理论解读和故事解读上下工夫。只有解读得透彻了,切入点才有针对性。
      2、要进行新闻策划。讲求切入点不是“取巧”,而是精心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一个先于报道,又与报道同行的持续过程。策划不仅包括对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还包括在报道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原方案。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对新闻角度的策划、调整贯穿其全过程。因此角度再小,也是配合报道整体运行的需要,是有立意和内涵的。通过在角度策划上下工夫,这个小“窗口”也能见到好风光。
      3、要有清醒的判断。所谓切入点,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讲切入点不能从众,不能盲目,要有清醒的判断。有同行曾认为,新闻要增强可读性,新闻角度“软些软些再软些”,甚至以社会新闻为视角,向媚俗新闻看齐。其实,在实践中,新闻吸引读者的地方恰恰在于权威性、公信力,在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和权威政策解读等方面的独家角度、独特思考、独到观念,才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有了对切入点的清醒判断,选择时才不会走入误区。
      总的来说,新闻切入点是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与窗口,它从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 选择新闻的最佳切入点,一般说,要抓“四点”、“一小”。四点即:(1)抓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发展变化的,有共性有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2)抓新点。即角度要新,通过某一侧面、角度去反映主题,使新意盎然,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3)报道同一事物,应注意错开角度,即寻找不同的侧重点。目的是使新闻主题既不与别报重复,又报道了新闻事实。(4)选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即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读者的角度入手,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一小”即:切入点要小。凡是选准了一个小的切入点,摆出具体生动的事实,就容易把主题写得有深度,写起稿来显得生动、活泼,受读者欢迎。这样,选准小的角度,就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到具体的材料,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稿子容易写得短小精悍,并且做到时效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