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观:中国简史之二:三代——夏商周(夏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13:45
中国简史之二:三代——夏商周(夏商) 

一般古书中的“三代”都不是指爷爷父亲“我”这三代,而是指夏、商、周这三个朝代。

夏朝(公元前2033年~公元前1562年)

虽然是启破坏禅让“家天下”,但是一般认为是禹打下的基础,所以认为是禹建立的夏朝,时间在公元前2033年,其都城不定,迁移了很多地方。最初,启在均台(今河南禹州)宣布继位,后来据考古和史书的证据,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阳城(今河南登封)等地都曾做过都城。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太康失国 启死后,太康继位。他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

但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寒浞一方面对后羿极尽谄媚之能事获得后羿的信任,另一方面又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骗取同僚和一部分庶民的支持。在后羿外出游猎归来时,乘机把他杀死,自己登上了王位,并占有了后羿的妻室,生浇。

相被赶出来后,逃到同姓斟灌氏(今河南清丰东南)处,依靠斟灌氏和斟寻氏的力量,在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立国。

但寒浞极欲消灭夏后氏势力,以铲除后患,就使其子浇攻杀夏后相,灭了斟灌氏。后又分封自己的儿子,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少康复国 相被迫自杀的时候,其妻已有孕,后缗已怀孕,急从小洞逃出,跑回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东南)处避居,生儿子少康。少康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后来,他在有虞氏和夏臣伯靡的帮助下,灭掉寒浞和有穷国,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经济

夏朝时候,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其农业工具主要是石器,但是农业生产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把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就能说明问题。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发明了我们现在都还在用的夏历。还有天干地支纪年法也被创造。

当时也出现了青铜工具,不过这主要是用来制作兵器,后来逐渐扩大到制作炊器、饮器、食器和礼器。

政治文化

国家统治机构初步形成。夏王朝的最高首脑称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传,是古人所谓“家天下”的开始。从传世文献看。夏朝的政治机构相当庞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为天子辅臣的“疑”、“丞”、“辅”、“弼”四邻,有为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历法的“羲和”(又称“太史”),掌诉讼的“大理”,掌音乐的“瞽”(音鼓),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师”、“国老”,掌出使的“遒”(音囚)人,掌收取贡赋的“啬夫”,掌管山泽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养龙的“御龙”,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车辆的“车正”,守卫宫门的守门者,掌王室家族事务的“臣”。夏王朝九州岛岛的划分和甸、侯、緌、要、荒五服的存在,说明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个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伯”或“牧”。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国家统治工具初步形成,有军队和法律《禹刑》,有监狱。

传说货币产生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三品」。此说法恐不可信。就现有数据来看,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为贝币,它萌发于原始社会末期,盛于商代。

夏朝有关于乐舞的传说,首先是围绕启的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则神话,说启将三名美女敬献给天神,从天上得到《九辩》和《九歌》两部乐舞作品,带回人间,由是他又制成《九韵》。

在宗教上,夏王朝继承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并形成了至上神的观念。当时夏王朝已经建立了地上的统一王权,在天上再塑造一个至上神保护自己的王权。

夏朝历史,自禹至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第十四个王孔甲是个君,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朝从此开始衰落。最后一任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宠爱妹喜,杀害了直谏的忠臣关龙逄,放逐太史令终古,众叛亲离在大约公元前1562年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商朝(公元前1562年~公元前1066年)

相传商朝的祖先是帝喾次妃简狄所生的契。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夏桀看到商汤日益强大,担心他危害自己的统治,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镇)。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成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夏桀后来被饿死。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结束。

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建国之初,都亳(今河南商丘附近),《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最后终于在殷定都不变直到灭亡。商朝历史也因盘庚迁殷分为前期和后期两段。

商的继统法,是采用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伊尹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河亶迁都于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于邢。

“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在约公元前1300年左右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

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掉了殷商。

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

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

另外有: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

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这些方国实际上是诸侯国,礼仪上承认商的宗主地位,向商王纳贡,受商王征召,随商王出征,接受商王封号和保护;但是自行统治本国),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有专门法律《汤刑》。

商朝的社会经济

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的制度是井田制。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较大规模的奴隶集体劳动。商代的粮食种类主要有粟(小米)、黍(粘黄米)、稷(黄米)、麦、稻等,此外还种植较多的桑、麻和一些瓜果蔬菜。

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在家畜饲养的基础上日渐繁盛。马、牛、羊、狗、猪的数量比夏代有了巨大的增长。在各地发现的商代墓葬和遗址中,往往有数量较多的马、牛和羊。商代的黄河流域,人们已经掌握了服牛驾马的技术,王室和贵族成员的墓葬中常见羊、猪、狗做祭祀时的牺牲,墓葬旁还有规模较大的车马坑。据文献记载,贵族们常宰杀数十头甚至数百头牲畜来祭祀天地、祖宗和神灵。还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有了极大的进步。陶器繁荣,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商代的青铜器制造业,虽然主要从事兵器和礼器的生产,同时也制作一些如铜镜、酒器、装饰品等供贵族和平民使用的生活用品。此外,还以部分青铜制造砍伐、刮削、雕刻等生产劳动中使用的小型工具和斧、锛、凿、刀、锯、锥、钻等手工工具。但是这些青铜的农具非常少,这时候的农具还是以石器为主。

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竹木器与漆器也很发达。

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表现是商人活跃及城市的繁荣。

商人活跃的证据是考古发现殷墟有专门的商业场所——肆。

盘庚迁殷后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黄河流域的著名城市有商、殷、亳、蕃、雇、霍、孟等。这些城市既是商王或各属国贵族、官吏及军队居住的地方,又是许多行业的手工业作坊的所在地和进行交换的场所。这些城市规模比较大,设施比较完整。郑州商城平面基本为长方形,城垣周长计6960 米,其中南墙与东墙各长1700 米,西墙长约1870 米,北墙长约1690 米,墙基最宽处达32 米,发掘时地面上残留最高约5 米左右。城周共有11 个缺口,有的可能就是当时的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