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作者:农村大学生比重为何少了一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19:40
农村大学生比重为何少了一半  xilei 发表于 2009-1-24 10:13:00


作者: 李龙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新华社1月初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到底是谁把农村的孩子早早地拦在大学门外?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事实却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下降了。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对于穷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贫穷现状的一个根本途径,因为教育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可以让所有人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可以推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但是倘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地拒绝穷人,无异于在剥夺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此就容易陷入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恶性循环。

当然,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其中有30年来城市化的结果。那些曾经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城镇化过程中,变身成了城镇居民,如此此消彼长,比例自然会变化。而就业难也是导致农村大学生比重下降的另外一个原因。不菲的学费,读完大学了却突然发现工作是那么的难找,出于最现实的考虑,很多农村家庭难免会重拾“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农村大学生比重下降折射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是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在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当城市集中大批优势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到教育设施,大办示范性高中时,农村学校却不得不面临着师资流失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再加上我们的教育表现出了向精英化倾斜的趋势,逐步冷落低收入贫困群体。教育一旦患上“嫌贫爱富病”,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不得不止步于高校校门之外。

教育公平本是最基础的公平,因为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教育也以其巨大的力量而塑造公平。但现在教育不但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而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这不能不引起关注。也正是基于此,温总理在穷人经济学的基础上,曾经提出过穷人教育学的理念,“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可见,穷人经济学与穷人教育学之间,道理是相通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如何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首先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其次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如此才可能抑制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

另一篇:重铸农村孩子心中渐失的“大学梦”

来源:华商网

作者:马九器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此言一出,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1月23日《广州日报》)

呼应温家宝总理忧虑的,是此前各种媒体、各种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不仅是重点高校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往往在30%以下,甚至连培养农业人才的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大学生比例也不断下降,2007年甚至跌至31.2%。从城乡差距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另几条教育发展的悖论:占人口比重少数的城市人群享受了大多数教育资源,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享受着少数教育资源;城市孩子有更多教育机会与条件实现个人价值,农村孩子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机会与条件相比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城市孩子普遍的“大学梦”相对越来越近,农村孩子普遍的“大学梦”相对越来越远……

农村孩子的“大学梦”其实是一个中转站,在它的前面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庞大人才库,在它的后面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石,“梦”的远离、“梦”的渐失,其实更多是基础教育薄弱的必然,是农村未来大发展的隐忧,是中国未来均衡发展的隐忧。

一个梦想的实现,或许更多需要个人的禀赋与努力;普遍梦想的实现,则更多需要一国所有资源的公平分配,需要一国文明的公正协调。一个草根英雄、平民神话的实现,是中性历史赋予奇迹九牛一毛式的小概率,无数草根英雄、平民神话的实现,才是文明规律赋予常识生根发芽的丰腴土壤。

温总理的感慨怎不是千百万人良知的共鸣?但我们更对那番感慨的背景充满希冀。背景就是国家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悉,教育部确定对10个重大专题、36个子课题进行深入调研,预计投入调研经费2300万元,目前已组织全国500多位专家分头开始调研工作。“农村孩子的大学梦”以及更多人心中对教育的梦想、对梦想得以实现的教育改革,我们期待都将是这个“规划纲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30年改革开放、60年建设发展之路、百年来的强国富民之道,归根到底,莫不是脱胎于教育这一母体之中。德国的强大建立在“三尺讲台”之上,日本的崛起始于明治维新的“国民教育”,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辉煌,只是山巅英姿勃勃的松柏之姿,其伟其壮,莫不来自于山石的支撑、垒土的积淀,而山石、垒土,恰如国民的教育———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均衡发展。

中国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当“三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时,农村教育则为“三农”的根本,每一个村庄、每一方讲台、每一个农村的孩子,莫不是广袤土地的最大希望,莫不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命运、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希望。所以,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将教育立为公共政策之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农村教育,重铸农村学生普遍的“大学梦”,修复中国所有的孩子们实现个人梦想、个人价值的公平之路、公正之路、文明之路,这是“中国梦”普惠苍生的希望之本!

来源:广州日报  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