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 粤语评书:嘉庆为何匆忙杀和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25:39

嘉庆为何匆忙杀和?(组图)

 

(音:hé shēn)(1746年 — 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一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生于乾隆十一年,住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轮流看守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实施软禁。接着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命令着实查办围剿白莲教不力者及幕后庇护之人。当天就有大臣领会到皇帝的意图,于是弹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断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狱。嘉庆帝本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也是和珅儿媳妇的固伦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为避免政坛风波,嘉庆帝宣布对能弃恶从善和珅余党一律免于追究。

和珅在当政的短短25年里,就聚敛了如此难以想象的钱财,在惊骇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清朝几乎15年的国库收入卷入私囊?

 

受宠的原因

  1,和珅此人确实有才,他从官学毕业后考过一次科举,但落第,之后就听从其岳父的意见去选了侍从,有一次乾隆用论语中一句话来下旨,虎兕出于匣,当时在场大臣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启示说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责任,被乾隆赏识。

  还有一次就是乾隆在看孟子。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书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灯,当时和珅就问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诉他之后,和珅就把书上的注全部背了出来。

  可见和珅有才是乾隆用的一个原因。

  2,据说和珅长相清秀,乾隆觉得其酷似因乾隆而被处死的一个妃子,而且和珅中的珅字,也就是乾隆三哥的名字,三阿哥永珅,英年早逝,乾隆一直对他有一种愧疚之情,故而重用和珅。

  3,和绅擅长拍马屁,在乾隆日益昏聩的老年,越来越听不进忠言,有好大喜功,自祤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的上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和珅就用此来麻醉乾隆。

  而且,和绅知道乾隆深深地爱戴他的母亲,皇太后。所以和珅就竭尽自己的一切解数来讨好皇太后,特别的事在皇太后归天的时候,和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而是时刻陪在乾隆身边,痛哭流涕,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赢得了乾隆的好感。

  4,和绅被乾隆重用初期,确实做过几件令乾隆高兴得事情,比如审判李侍尧,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学内苦读,掌握了汉,满,藏,蒙语,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深得的乾隆喜爱。

  5,和绅的敛财技巧炉火纯青,能为老年乾隆的无限制挥霍提供财源,在乾隆万年几次下江南中,和绅的捞钱本领给乾隆带来了想不到的好处。

  6,总结一下,和绅此人之所以深得皇帝的宠信,最重要的一条是揣测上意,能够时刻替皇帝赴汤蹈火,把皇帝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皇帝烦心的事情,和绅来办。久而久之,乾隆当然就把和绅当成自己的一部份了,当然会重用了。

  其实现在也是这样,只要揣测好上司的意思,搞好和同事的关系,也可以在公司内左右逢源,财源广进。

1、和珅的政治斗争

  从前面几章我们可以看出,和珅被杀的原因,一是贪财,二是激起众怒。当然,贪财只是个引子,激起众怒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就有很多人弹劾和珅的贪婪,也有许多人企图弹劾和珅的贪婪。如果他们的弹劾成功的话,和珅顶多也 就落一个像纪晓岚一样流放在外的下场,不至于最终被杀。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将所有这些对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办法简直是太多了。

比如,对于能力、地位、功绩都比他强的对手,和珅会不断的在皇帝面前夸赞他们,并且保举他们在京师以外的地方承担一些艰巨的任务,而没有精力与他对抗。

  就说阿桂吧。他比和珅大好几十岁,是满洲人中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可见其学问之渊博;又曾跟随乾隆南征北战,立过汗马功劳,曾任工部尚书(工业部部长)之职。他很不满意和珅的贪婪,一心想把和珅弹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却经常在皇帝面前说阿桂的好话。

在阿桂平定了甘肃的少数民族起义后,立刻被和珅保举、乾隆命他在甘肃查清“捐监”案;提着又被调往黄河,治理黄河决口,赈灾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赶赴浙江查处陈辉祖贪污案。

从此,阿桂几乎整年不辞劳苦地在各地奔波,虽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祸害,想为国为民除害,却终不能如愿。年逾八十的阿桂只能在病中对家人说:“我年八十,可死;位将相,恩遇无比,可死;子孙皆佐部务,无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实欲待皇上亲政,犬马之意得一上达。”

  对于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对手,和珅采取的对策是抢在对手前面发动进攻,如前面我们谈到的几个御史对于他的弹劾。我们可以看到,和珅这着棋真是太损了。

他一点后路都不给人家留啊。真是“豺狼当道”,陷忠良于不义啊。这就激起众怒了。激起众怒应该是和珅被杀的第二个原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和珅

  和珅

  和珅的上述所作所为,使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认识到了他的厉害;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只能团结在未来皇帝的周围――唉,处置和珅,等待将来吧。可谁是未来的皇帝呀,大臣们谁也不知道,他们就只能瞎猜了。结果,乾隆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周围就都有了反对和珅的人。问题在于,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

  和珅的一生,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为什么这么说呢?话还要从乾隆立太子说起。

 

 

  

由于有清朝初年康熙立太子时的纷争为前车之鉴,乾隆一开始就不立皇位继承人。所有的大臣——和珅也包括在内——谁也不知道,乾隆的几十个儿子中间,哪位是未来的皇帝。

  和珅呢,也就从来没把诸位皇子放在心上——他在想啊,将来爱谁谁,我先管好现在、先拍好乾隆再说吧。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也就是说,在和珅的心中,有的只是乾隆皇帝和和珅自己。他的心中,那里会有诸位皇子的位置呀。

这就铸成大错了。因为,转眼就到了乾隆59年,乾隆皇帝终于到了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了。

  因为乾隆上台时曾许诺不能超过祖上康熙的60年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就是我们现在的年历。这《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为皇十五子永琰,其年号是嘉庆。

此时的和珅可就着急了,他再想回头拍嘉庆的马屁,您说,还来得及么? 和珅可怎么办呢。他来了着缓兵之计:他主张,乾隆,是太上皇;嘉庆,是皇帝不错,但是要称作“嗣皇帝”。

跟着太上皇乾隆转,就会得罪嘉庆;跟着嘉庆转,就会得罪太上皇乾隆。这两个人,谁是好惹的呀!貌似精明的和珅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与嘉庆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嘉庆的宠爱。

在公开场合,他讨好乾隆——毕竟现在还是太上皇说了算呀;暗地里呢,给嘉庆皇帝送礼——毕竟将来还是嘉庆说了算呀。和珅是怎么讨好乾隆的我们就不用说了——这对于和珅来讲是小菜一碟;可是怎么对付嘉庆呢? 和珅为了对付嘉庆,可是费尽了心机;嘉庆为了对付和珅,也是费尽了心思。双方真可谓斗志斗勇,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

从和珅一方面来说,较量进行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送玉如意给嘉庆,对嘉庆进行了试探。

嘉庆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废立还不是父王的一句话?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这个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应付。如果过早的得罪了和珅这个父皇身边的宠臣的话,自己的皇位也许随时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愉快的接受了和珅送给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说朝廷和他都离不开“两朝重臣”和珅。

此时的和珅可就着急了,他再想回头拍嘉庆的马屁,您说,还来得及么?和珅可怎么办呢。他来了着缓兵之计:他主张,乾隆,是太上皇;嘉庆,是皇帝不错,但是要称作“嗣皇帝”。

 

跟着太上皇乾隆转,就会得罪嘉庆;跟着嘉庆转,就会得罪太上皇乾隆。这两个人,谁是好惹的呀!貌似精明的和珅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与嘉庆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嘉庆的宠爱。

在公开场合,他讨好乾隆——毕竟现在还是太上皇说了算呀;暗地里呢,给嘉庆皇帝送礼——毕竟将来还是嘉庆说了算呀。和珅是怎么讨好乾隆的我们就不用说了——这对于和珅来讲是小菜一碟;可是怎么对付嘉庆呢? 和珅为了对付嘉庆,可是费尽了心机;嘉庆为了对付和珅,也是费尽了心思。双方真可谓斗志斗勇,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

这个回合,双方是未分胜负。

  但是,嘉庆皇帝的心里呢?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了。这恨里面,既包含了身边大臣对于嘉庆经常的教诲、从而激发的对于和珅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于和珅对于自己的极端不尊重、大耍两面派手腕的恨。

从这两方面来说,其实,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杀的命运。因为,每个皇子身边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对于皇子们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个皇子。因此,不管他们谁当上皇帝,都会杀掉和珅的。

  第二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中硬”。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派吴省兰(吴省钦的兄弟)为嘉庆帝侍读,以为嘉庆整理诗文稿件之名,行监视之实。

 

 

 

 

其次,尽最大限度地孤立嘉庆,让嘉庆孤掌难鸣。他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庆的羽翼和心腹,控制并摒除一切接近嘉庆帝的人;同时,放手培植、提拔自己的骨干,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权力网络。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小胜。

第三个回合,和珅选择了“硬”。

此时的嘉庆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和珅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还去军机处察看奏折。结果呢?身为军机大臣的福长安(和珅手下的第二号人物)急忙飞报和珅,和珅又向太上皇启奏。嘉庆因此不但受到太上皇指责,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虽然受了一次训斥,可嘉庆还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见军队毫无战斗力,就又下了一道谕旨,要冬季举行大阅兵典礼。和珅又启奏上太上皇,太上皇降旨:“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就这样,嘉庆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会把对于和珅的不满记在心里一次。但是,嘉庆皇帝知道自己现在撼不动和珅这株大树,因为和珅太善于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庆就慢慢的等待时机。

  而和珅呢,他每战胜一次嘉庆皇帝,就会高兴上很多天。他高兴的想,我还是很有办法的,哈。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大获全胜。

  可惜,他低估了嘉庆,而这恰恰致命的。因为,嘉庆与和珅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回合,嘉庆选择了欲擒故纵战术。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第二个回合,嘉庆选择了调虎离山战术。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个回合,嘉庆选择了突然出击战术。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个回合,嘉庆选择了制造舆论战术。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经过上述四个回合的较量,嘉庆皇帝已经大获全胜。他开始加快了惩办和珅的步伐。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2、和珅跌倒之谜

  嘉庆为什么如此迅速的杀掉和珅呢?

  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

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嘉庆帝总结说:“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

   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

”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

和珅用一条白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上吊前,他口占一诀,为我们留下了下面的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数百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为什么呢?

  我们只要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您就明白了。

  诗的意思是说,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现在呢,我死了。

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先说诗的前两句“五十余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解释。

  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宠爱呢?有野史记载,在乾隆未登基时,为宝亲王,与父皇雍正王妃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们的“故事”被皇后钮祜禄氏撞破了。皇后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乾隆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乾隆尚幼,父雍下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出于留恋,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两人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乾隆相认。后来,宝亲王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马佳氏。苦等二十年,且南巡好几次,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这事之际。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卫中无意看见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轻车都尉,但乾隆凭和珅额上的红记认定他乃马佳氏投生而成,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正因有这一段渊源,在野史中才会传出和珅与乾隆关系不正常,两个是同性之恋,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编撰”了这一故事,总之,这个故事影响极广,后世史家,尤其是民间野史都承袭了这种说法,这就是和珅亡命诗的前两句的最佳解释。

再说诗的后两句“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嫠的典故。大意是说夏朝未年,夏帝从两条龙那求得龙嫠(即龙的唾液),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象西方传说中的潘多粒魔盒,可周厉王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嫠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褒姒,也就是后来周幽王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诺候的女子,也是导致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而“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乎,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这个女人当然就是慈禧了!

  另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对“他日水泛含龙日”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要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道光十二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哇哇落地,这个女孩叫做叶赫那拉·慈禧。

  但最后都是殊途可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

  和珅在巅峰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墓地。当时的墓地建筑宏伟壮观,占地面积很大,竟然跟皇帝的陵寝一样大,被当地人称为“和陵”。和珅死后,“和陵”被嘉庆皇帝拆毁。解放初期,天津蓟县修建于桥水库,和珅的墓地被淹没在水库下,现仅存一对石狮子在独乐寺院内。

  和珅死了。死得不但不明不白,而且还成为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教科书中最大的反面教员!中国有句俗话,“一俊遮百丑”!这句话反过来就是“一丑遮百俊”才适合和珅!毕竟,功不抵过!那么有才能的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一个“贪”字在心头,就毁了他的一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可悲、可怜的下场!他的死,应该警誓后人些什么呢?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和珅死了。和珅有20条罪状,应该全家抄家问斩的。但是,为什么嘉庆皇帝没有这么做呢?这可借了和珅的儿媳妇——固伦和孝公主的光了——她不是乾隆的女儿,嘉庆的妹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