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委常委杨鑫去向:中国道德的救命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9:14:09

中国道德的救命草

 


陈贤妹:扶起小悦悦的拾垃圾的阿婆……!!!

 

中国怎么了???

 

冷漠的都是路人?正义的都是网友?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小悦悦事件已超越了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案件,参与者和旁观者都想宣泄着心中无比的愤怒与反思,并一致呼吁呐喊从重树起社会文明的道德与法律步伐,臆想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遏制这种毫无人性的偶然事件。

 

    如果说碾压小悦悦的二位司机是可耻的话,那么之后的十八位路过并走过的行人更是可耻,而最可耻的是事后竟然有人怀疑拾荒者的出手相助是为了出名,对于这样的言论让我最终相信了人是完全可以做到无耻的地步,看来某些“人”应该杀掉以谢天下。物质世界的大潮流并没有把所有人的良心与本能泯灭掉,这也说明在我国人的道德水准与职业学历是毫无关系的。

 

    一方面缺少信仰的我们,早已把助人为乐的义务与承担法律的责任通通抛在脑后,因为现在的世道本可以用钱来解决摆平一切。另一方面当上海机场用刀捅母与杭州西湖女子落水都是国外友人挺身而出的,这也是在沉默地告诉着做为有着几千文明的古国,除了自私与面子外,就剩下那点干巴巴的舆论口水了。

 

    中国只有一位好心的人,确是一个拾荒者。假如没有她,也许这事会烟消云散,那能得到媒体与陌生人的关注?

 

    来,欺骗下自己的那点良心,还能散发着一点光辉。

 

    现实中冷漠的都是路人,网上可全是正义的都是网友。一个天,一个地,不懂!

 


那十八名同城的大人们,你们如同“燕云”18骑,将永远驰骋在历史长呵中

 

    源自

 

让我们看看毛泽东是怎么确定道德标准和进行道德评判的

 


 

    道德标准和道德评判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而且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各有不同的价值尺度。同时,道德标准中的动机与效果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看看毛泽东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评判吧。


    他说:道德“评判之功用大矣。”因为这是一个道德“舆论”问题。毛泽东明确主张对道德评判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他说:“吾人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固应主观、客观皆满足而后谓之善也。”他竭力反对道德行为方面的“盲从性”和“虚伪性”,指出“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只有掌握了真理,有了明确的道德理想和目的,“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足见毛泽东对道德自觉的重视程度。


    在他看来,“善”与“恶”的区分,本身就只有相对的意义,“善”固然有其价值,但“恶”也不能说无价值。他说:“恶也者,善之次等者也,非其性质本恶也。”意思是说,是“善”是“恶”都是有条件的,是随“时候”的变迁而改变的,是与“他物”相对而言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毛泽东主张以当时之“事实”来评判是“善”是“恶”。他说:“吾人评论历史,说某也善,某也恶,系指其人善恶之事实,离去事实无善恶也。”至于历史流传其“善名”或“恶名”,“皆不应顾。”这可以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的态度。


  动机与效果的问题,是道德标准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毛泽东在伦理学上作出了创造性理论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说:“善恶之区别以何为标准——一说只论动机,一说兼论效果。”他把道德判断分为“客观判断”与“主观判断”两个方面,认为应当把“客观”效果方面的判断与“主观”动机方面的判断结合起来。


  当毛泽东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以后,就对动机与效果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精辟的论述。他说:“这里所说的好坏,究竟是看动机(主观愿望),还是看效果(社会实践)呢?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人民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们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虽然是对文艺界讲的,但却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既是检验作家创作的动机与效果的标准,也是检验官员道德动机是否善良,道德效果是否良好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