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专卖店:沪上旧书店:行将消逝的文化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29:33
      高耸拥挤的书架,沾着灰尘的泛黄书页,徜徉在旧书店里,那种静静淘书的乐趣,是否会随着旧书店的衰落而成为过往?

    在许多人心中,旧书店是一个温情怀旧的所在。实际上,越是繁华喧闹的大都市越需要旧书店这样的文化符号来维系一份人文关怀。

国营旧书店仅存4家

    如今沪上最大的国营旧书店——新文化服务社瑞金二路店就隐匿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弄堂深处,原本大门口的指示牌被居民的空调外机所取代,外人很难找到。笔者走访时,正值炎夏午后,书店里客人寥寥,几台电风扇的沙沙转动声清晰可闻,在这里工作了近十年的老师傅说:“今天空调突然坏了,还没有人来修呢。”

    在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了大量的老旧期刊和原版图书等,在一个专门的房间甚至还有各时期的线装古籍和珍藏善本,一些全套古书价格动辄就高达几万元。“这里只有客人要求进来时,我们才会开门。这里的书都有些年代了,经不起折腾。”老师傅介绍,此处原是总公司的印刷厂,后因长乐路老店动迁,便将店面迁置到此。书店二楼原为仓库,但如今旧书存量减少,于是所有图书全都搬到楼下。虽说书店借用自家门面,可以免交房租,但老师傅表示,每个月不到三万元的营业额要维持偌大书店正常运转仍显艰难。“现在年轻人很少要看这种书了,(生意)全靠一些以前的老顾客。”老师傅不禁叹气:“十几年前这家店刚开张的时候,许多人把一整架的书搬下来,细细挑选,一天的营业额就有好几万呢!”

    在知名的福州路文化街附近有两家国有旧书店。尽管门店狭小,但营业员透露,平时的生意还算过得去,基本上每天保持在一千元左右。

    统管上海旧书店和新文化服务社的殷经理在采访中表示:“尽管这个产业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否则网络旧书店的交易量不会节节攀高,但国有实体书店的数量确实在萎缩。”

    若再算上中华路一家分店,全上海正规的国营书店仅剩下区区4家,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百家争鸣到现在正不断地走着下坡路。 私营旧书店更艰难
       相比国营书店,私营书店的生存状态更令人堪忧。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昔日多如牛毛的旧书店已不见踪影,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名著书店”。老店依旧,而月租金却已从当初的700元左右蹿至5000元。10多平方米逼仄的空间内到处摆满了书籍,约有一万多册。幸而老板是个超级书迷,生性豁达,认为一小店足矣。他不仅对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本本藏书如数家珍,甚至连书有几种版本和哪些译名都了如指掌。

    复旦旧书店则位于复旦大学附近的政肃路上。若不是楼梯口旁那略显破旧的招牌,很难发现在这嘈杂的菜市场旁边还有这么一个“大隐于市”的旧书店。一推门,满目的书架上堆着各式新旧不一的书籍,每个书架上有一个编号,每个编号代表着这家旧书店的一位“合伙人”。这些人以租赁店内书架的形式将自己所拥有的图书摆放在这里,委托出租方经营。店里这样的“合伙人”目前有25位,顶峰时期据说多达40位。“我从在这附近摆书摊开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老顾客。不少有眼光的熟客常会找准某几个书架的编号有方向性地淘书。”张强,这里的老板之一。说到目前的经营状况,站在书丛中的他脸上的微笑显得有些无奈:“以前国年路上一条街几乎开满了旧书店,而现在,这条路上只剩下我们这一家了。我们也不知道这家店还能坚持多久,也许三五年不成问题。我从小就是个爱书之人,希望能继续经营这家书店。”

    文庙旧书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便是不少爱书人周末淘书的好去处。起初仅仅是爱书者在文庙门前摆摊互通有无,后来逐渐移至大成殿内。从那时起,每周日七点半准时开市,持续了二十余年。但旧书市现在的状况已大不如前:“以前的旧书摊能从门口一直摆到殿内,每一个能摆摊的角落都占尽了,来淘书的人也比现在要多不少,几乎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常来文庙淘书的张女士这样描述。目前文庙殿内的摊位较以前整齐了许多,但也冷清了不少。积重难返越发边缘化 
      沪上旧书店不断消失在公众视线当中,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除了普遍受到网络书店的冲击,旧书店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少古籍学者曾痛心疾首地表示,上海的旧书资源越来越少,面临严峻的短缺危机。以上海图书公司为例,古旧书刊中心副经理陆国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古旧书绝大多数都来自上图公司以往库存,大量中小旧书店由于收不到旧书而关闭。不光如此,旧书收购的质量也大不如前,新文化服务社瑞金二路店的老师傅在采访中就不止一次地感叹到“现在的好书越来越少”。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极其缺乏懂行的专业人才。在“名著书店”的老板看来,“这门生意经最要紧的就是两点,一是进书,二是定价”。而这两项都离不开经营者的慧眼。早在20多年前,他便以批发价格进购了大量书籍,其中不乏珍品,尤以名著为特色。他自信地说:“这些书再卖10年都没任何问题。”而在定价环节中,没有一定的功力也是无法胜任的:“比如说,有些店把一本至少值20元的书定价5元,这样做下去,怎么会不亏本?”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极少有人对收售古书工作感兴趣的,这也造成旧书店从业者青黄不接的状况。

    如今旧书店的生存空间被市场挤压得越发边缘化,被迫远离了闹市商圈。就以“上海旧书店”为例,从前在福州路、淮海路、四川路等中心地段各有一家,如今唯一坚守的福州路一家也是2004年才重新回归的。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店偏路远毕竟还是会影响一定的客流量,而闹市区的租金价格更让许多民营书店望而却步。

    如何才能让这些旧书店走出目前的困境呢?上海图书公司也尝试了一些经营上的创新之路,如将福州路古籍书店的四楼新辟为博古斋的门市部,500多平方米的面积以销售线装古籍、碑帖、字画等为主,并尝试“公私合营”,据称已有6家私营书店先后加入。目前,店面正在装修中,预计10月起开始迎客。

    而一些资深店员提出建议,可否效仿国外旧书店经营的成功模式,例如将旧书店集中在一条街或同块区域。不仅如此,这些集中的旧书店还形成了类似同业联盟的组织。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有两千多家古旧书店,有各种很活跃的古旧书协会组织。神保町上的古旧书公会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虽然加入公会要付出一定数量的赞助金、入会费等,但对书店来说,这是利大于弊的事情。加入此公会后,就立即享有参与每天举办的“交换会”的资格,这样,书店就能够稳定提供读者一定水平的旧书。过去上海的“四马路”也曾聚集了不少知名的旧书店,只是能够坚守至今者已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