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中医二院: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8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18:33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12-10 11:55  
  (使命的召唤-22)
  
  除了郑芝龙舰队之外,其余舰队也奋勇拼杀。泉南游击张永产指挥的右翼舰队击沉三艘荷兰尖尾船(这应该是大型夹板船中的救生船),俘虏十名荷兰人;击沉刘香的海盗船只六艘,斩杀一名刘香的副将,生擒海盗六十四人。刘应宠指挥的中军舰队生擒海盗军三十七人,高应岳的左翼舰队以及王尚忠的游兵舰队也各有斩获。
  从澎湖海战到料罗湾海战,荷兰人遭到空前的失败,十七世纪的中国在与西方强国的对抗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战果如下:“烧沉夷众数千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馘斩夷级二十颗,焚夷夹板巨舰五只(澎湖之战焚一艘,铜山之战焚一艘,料罗湾之战焚三艘),夺夷夹板巨舰一只,击破夷贼小舟五十余只,夺获盔甲、刀剑、罗经、海图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后铳死夷尸被夷拖去未割级者累累难数。”
  这次伟大的胜利是发生在风雨飘摇中的晚明时代,而不是大明帝国最强盛的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有实力击败来自西洋的入侵。
  
  料罗湾海战之后,荷兰人仍然盘踞台湾南部,其势力并没有退出中国,六年后,荷兰人与郑芝龙再度爆发战争。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荷兰将领郎必即里哥率数艘夹板船进犯福建、浙江沿海,据载,郎必即里哥是一名勇将,力大无比,而且精于剑术。荷兰舰队强大的机动能力与火力,使得闽浙两地岸基守军大吃苦头,讨平荷兰人的重负,又一次落在郑芝龙身上。
  虽然郑芝龙与荷兰人有过多次交锋,但仍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警告部下:“夹板厉害,非比我们的船,凡事当先觑方便,可战则战,勿得恃勇,徒自损灭耳。”
  郑芝龙的舰队在湄州岛外海域与荷兰舰队相遇,仗着船多人众,郑芝龙的舰队包围了荷兰舰队,但是在战斗中并没有占得便宜,荷兰人在船舷两侧加厚了木板,船只更加坚固,密集的火炮对郑氏舰队构成极大的威胁,在战斗中,郑芝蟒、郑芝鹤的战船被击毁,苦战一天后,郑芝龙的舰队伤亡颇大,暂时退到枫亭港进行休整。
  郑芝龙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战术,针对荷兰战舰的特点,采取一种比较原始的海上作战方案,这个方案是出动七八只小船,以及五十余名精通水性的水手,每人背着两个大药筒,药筒是将竹子锯断,灌入火药,船上还有易燃的油料,船头有一条铁链,准备对荷兰船只实施火攻。
  事实证明这个带有落后色彩的作战方案十分有效,这些小船只航行速度快,个头小,不容易被荷兰人的火炮击中,凭借灵活机动的优势,在其他战舰的掩护下,直冲向荷兰船只边上,用斧钉将船头的铁链牢牢钉在荷兰战舰的外板上,然后用硝磺等点火,引爆船上的火药筒罐与油料,水手们跳入海中逃生,窜起的熊熊火焰很快蔓延到荷兰人的战船上。郑芝龙使用这种战术,令荷兰人头痛不已,很快,荷兰舰队中的五艘夹板船起火,荷兰人忙着扑灭大火,此时郑芝龙的舰队开始反扑。在这样的情况下,荷兰将领郎必即里哥无心恋战,率舰队匆匆突围而去。
  
  郑芝龙的海军在东南先后力挫群海盗与荷兰人之后,完全垄断了东南的对外贸易,据史书的记载:“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內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虽然郑芝龙的官职在大明帝国并非挤身于政府高层,但他富可敌国,对于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中的帝国,东南沿海却仍然因为贸易而成为富庶之地,而郑芝龙作为帝国海军将领的同时,也是最大的海商巨头,“自就抚后,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
  大明帝国在内忧外患之中风雨飘摇,但是东南沿海却因为郑芝龙的崛起而扫平海盗,击退荷夷,俨然成为帝国的一方乐土。
  但中国北方的战局却并不乐观,反政府的起义军与满族人成为覆亡帝国的生力军,这个庞大而历史久远的帝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12-11 13:18  
  
  (使命的召唤-23)
  
  
  第三章 艰难时世
  
  一、帝国天裂
  
  在郑芝龙剿灭刘香并与荷兰人决战于海洋的那些日子里,郑成功并没有受到这场战争的影响。他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并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与官样的八股文,这是参加科举考试所必须掌握的文体。他的诗歌十分出色,出彩之处并不在于华美的词汇,而在于高远的境界,他早年写下一首《登高》的诗篇:“只有天在上,而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虽然诗歌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是确实体现出这个年轻人非凡的胸襟与宏远的境界:只有天在上,而无山与齐!这句诗隐隐透露出他深藏于内心深入的雄心壮志与远大的抱负。
  十五岁的那年,即崇祯十一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此时的他仍然以考取功名,为门第增光为己任,富实的家庭让他在经济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这种生活环境也使他沾染一些富贵家子弟的习气,有一次郑成功到福州参加乡试,“自泉入福,邮传馆舍皆有司备设。及入棘闱,监临交遣小吏诣号舍致寒温,预选同舍生代为起草。珍果佳肴,络绎传送。森(郑森,即郑成功)竟日饮啖而已。漏下便已出闱,传呼归馆舍,共赫奕如此。”
  虽然郑成功早年不时透露出他的才华与英气,但是这段时间并没有多少可以圈点的事迹。在十八岁时,他遵从父命,与董友结婚。董友又被称董酉娘,她是董飏先的女儿,董飏先是福建晋江人,曾经担任过礼部侍郎,这个由父母包办的婚姻,还是缺乏一些浪漫的色彩,只是郑、董两家门当户对的结果,但是不管怎么说,郑成功有了自己的家庭,婚后第二年,他的儿子郑经出生。
  
  就在郑成功过着公子哥的快乐生活的同时,大明朝的政局已经不可收拾了。
  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股反政府武装越发的强大,分别对帝国的北方与南方发动猛烈的反击,并且先后称王,李自成为大顺王,张献忠为大西王。局势的恶化,远远超过朝廷公卿大夫的意料。崇祯十七年(1644年),据守在陕西的李自成开始进攻北京,在大顺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帝国节节败退,李自成很快就兵临帝国的首都北京。
  北京城的防御全线崩溃,三月十八日,大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身亡,次日,李自成以胜利者的姿态,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北京城。大明帝国的中央政府被颠覆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大明朝历史的终结。
  内战给了北方满族人予天赐的良机,特别是镇守东北重镇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向满清政权剃发投降,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果断挥师南下,与吴三桂联手击败李自成,李自成被迫于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城,清军占领北京城,当时绝大多人都没有想到,一个新的王朝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了。
  这一系列的惊天裂变来得太快了,几乎令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虽然北京城陷落,但帝国仍然拥有庞大的土地与人口以及数量不少的军队,更重要的是,大明帝国的“两京”制度为帝国政权的重新建立提供了可能。北京是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是陪都,根据帝国的制度,南京一直保留着六部、都察院等一套与中央政权相同的机构,因此在得悉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消息之后,南方官员为拥立新的皇帝而勾心斗角,争论不休,最后马士英等人拥立朱由崧为皇帝,称弘光皇帝,这是大明政权的延续,被称为南明。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12-13 12:20  
  (使命的召唤-24)
  
  虽然很早前就有人发现“刘项原来不读书”,但是强大的文化传统仍然将读书作为一个进阶的最好的手段,在审美的中国传统中,文章的优劣往往是一个人才华的体现,除了文章之外,书法、诗歌也是重要的参考。郑成功在书法、诗歌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根据一则史料的记录:“明季郑成功氏,汉族中一奇男子也。近有人见其手书诗一律,诗字皆佳绝,良稀世之宝也。”
  在南京求学期间,郑成功写下不少山水诗,这些诗歌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比如他在《游桃源洞》一诗中写道:“清气荡胸臆,心旷山无言,行行过草庐,瞻仰古人园……远色夕以丽,落日艳危墩。顾盼何所之,洒然灭尘根。归来忘所历,明月上柴门。”
  钱谦益对此诗赞不绝口,称其“声调清越,不染俗气,少年得此,诚天才也。”另一个文士瞿式耜的评价是:“曲折写来,如入画图,一结尤清绝。次首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郑成功的诗歌清淡隽远,有陶渊明之遗风,在另一首《游桃源洞》的诗中,他写道:“声荡白云飞,谁能窥真谛?真谛不能窥,好景聊相娱。相娱能几何?景逝曾斯须。胡不自结束,入洛索名姝。”
  如果不是因为帝国惨败裂变,使他躬入时局、挺膺责任,也许郑成功的诗歌会有更高的成就。但诗歌毕竟只是诗歌,虽然钱谦益从诗歌中看出他的大气,但是英雄之路并非那么平坦,如今的郑成功只是具备内在的才华,他还需要外在的磨练。钱谦益慧眼识英雄,他欣赏郑成功的才气,并给他表了个字:大木。“大木”的来源是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篇中的一句话:“为巨室则必使师求大木”,就是造大房子一定要让工匠师傅找来大木,这大木就做栋梁用的,钱谦益的意思暗寓郑成功将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此时虽然满清入主北京城,但是南明政权的建立,南方还有广阔的土地与军队,物产丰富,仍然有机会从满族人手中重新夺回北京城,然而弘光小政权从一开始,便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皇帝就是大昏君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沉溺于洒色,根本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在小朝廷中掌握大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都是收刮民财,醉生梦死之辈,整个朝廷一片乌烟瘴气,虽然有史可法这样清廉正直的大臣,可是他还是缺少雄才大略,难以顶起这个暗弱的朝廷。
  南明小政权从一开始的基本战略就出现重大的失误了。马士英、史可法等南明重臣,都赞成“联虏平寇”,即联合满清的力量,先歼灭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的力量。史可法在上疏弘光帝时说:“是目前最急者,莫逾办寇矣。……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南明的消极政策,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这使得满清政权得以先摧毁李自成的大顺军,然后回过头来对付南明。
  不光如此,南明小朝廷很快便陷入到内战之中。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手握重兵的明将左良玉因不满马士英等人因为投机倒把反而地位在自己之上,便挥师东进,讨伐马士英。在内战爆发后不久,左良玉便病死,其军队在儿子左梦庚的指挥下,继续与弘光政府军作战。与此同时,满清的军队开始大举南下,准备对弘光小政权进行摧枯拉朽的打击。
  四月十八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守卫扬州城,四月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仅一日便攻占扬州城,史可法死难,清军屠城,前后屠杀约八十万人,实为人间惨剧。扬州失守的消息传来,弘光帝仓惶逃出南京城,五月十七日,清军兵不血刃,占领南京城,几天后,弘光帝被清军所俘虏,最后被押至北京处死,弘光小朝廷就这样灭亡了,在清军南下过程中,仅在江北投降清军的南明官兵便达到二十三万之多,而内战的一方左梦庚最后也率数万人向清军投降。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12-15 08:53  
  (使命的召唤-25)
  
  郑成功是在1645年年初从南京城返回福建,他在南京期间,亲眼目睹弘光政权的腐败,作为一个富贵家的子弟,郑成功写了一对联以自勉:“养心莫善寡欲,至爱无如读书。”这位年轻人出淤泥而不染,志向高远,洁身自好,比起那一群贪官污吏,境界如天壤之别。
  当时郑成功的老师钱谦益在弘光小朝廷中担任礼部尚书,但对于小朝廷朝政的混乱,他有心无力。郑成功感于时局之恶化,向钱谦益进言当“知人善任,招携怀远,练武备,足粮贮,决壅蔽,扫门户”,这些主张无疑是针对当时时局而言的颇有眼光的见解,钱谦益对郑成功说:“少更事,知之易,行之难。”这些话说来固然容易,但要付诸实行谈何容易。但郑成功的答复令钱谦益十分吃惊:“行之在公等,度不能行则去;能,不我用亦去。此岂贪禄位,徒事粉饰地邪?”郑成功此时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为人为官,不可苟且流俗,虽然郑成功师从钱谦益,此时却批评起自己的老师,就象日后他身为儿子,却批评起自己的父亲一样,这就是他身上的血性。
  郑成功并没有经历南京陷落一役。弘光小政权虽然短命,但对郑氏家族势力的扩张有所影响,弘光帝上台后,因为郑芝龙、郑鸿逵手握重兵,因而兄弟两人都被封为伯爵,这无疑大大提高郑氏家族在南明政权的影响力。
  郑鸿逵即郑芝彪,是郑芝龙的三弟,他是武举出身,官职累迁至总兵,在弘光帝时,他被调到瓜州一带驻防,与清军对峙,但是被清军所击败,便带兵向东撤退。弘光帝被清军俘虏之后,六月八日,潞王朱常芳在杭州就任监国,实际上是再立一个小朝廷,然而仅仅数天后,清军便兵临城下了。总兵郑鸿逵请求潞王前往福建,但潞王此时没有任何主意,没有答应,郑鸿逵知道事不可为,便逃出杭州。六月十四日,清军攻占杭州,潞王随即投降清军,潞监国政权就这样轻松垮台了。
  
  郑鸿逵出杭州之后,遇到了唐王朱聿键。朱聿键在南明诸藩王中,身世很不一般,他虽然是皇室贵族,但却历经磨难坎坷,而且在抗清态度上极为坚决,他见潞王一心想投降,愤然离开杭州。郑鸿逵、黄道周等人在会晤唐王朱聿键后,见他“慷慨以恢复为任”,便决心拥立朱聿键。
  闰六月初六,在郑芝龙、郑鸿逵的支持下,朱聿键入福国,闰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键即位,史称隆武帝。隆武政权获得了两广、湖广、四川、云南、贵州等多数南明地方政权的承认,在弘光倒台后,联合抗击清军入侵,又一次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隆武帝希望能借助郑芝龙强大的力量,联合各地的残余明军,收复南都,进而光复全国,可以说,隆武帝雄心勃勃。然而郑芝龙并不这样想,郑芝龙最关心的事,不是光复大业,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盘,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他迎立隆武帝,还带有某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郑芝龙没有失望。
  很快,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平虏伯”,郑鸿逵为“定西伯”,郑芝豹为“澄济伯”,他的族侄郑彩为“永胜伯”。过了不久,又封郑芝龙为“平国公”,郑鸿逵为“定国公”,到了八月,加封郑芝龙为“太师”,不久后,郑鸿逵也加封太师,由是可见隆武帝对郑氏兄弟的倚赖。
  郑芝龙此时达到其生涯的巅峰期,当一个国家走向支离破碎之时,郑芝龙似乎并没有受其影响,他也许象效法东汉末年的曹操,将一个垂死挣扎中的政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他拥有庞大的而且几乎是私人的武装,现在又登上南明政权的权力之巅,虽然这只是个残破的政权,郑芝龙企图凭借自己的实力,游走了各方势力之间,确保自己的地位与荣华富贵不受到动摇。
  
  隆武帝虽然有中兴明室的宏伟志向,但他其实是一位光杆皇帝,无论是兵权还是财政,都操之于郑氏之手。隆武帝不得不向郑芝龙、郑鸿逵等人让步,并且尽量以小恩小惠拉拢郑氏兄弟。有一回,定国公郑鸿逵带着自己的儿子郑肇基去见隆武帝,隆武帝便赐给郑肇基“朱”姓,在古代社会,向臣下赐予皇家姓氏,这可是莫大的恩惠。这事让郑芝龙知道了,第二天,郑芝龙就带着郑成功去见隆武帝。
  隆武帝一见郑成功,只见此人英气逼人,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武夫的健壮,举止得体,不禁暗自喝彩,他端详郑成功片刻,问了他一个问题:“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
  郑成功脱口而出:“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
  隆武帝听了之后不禁大喜,他召郑成功上前,呵寒问暖,抚其背说道:“只恨朕没有女儿可许配给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下令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在此之前,他还叫做郑森,郑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由于“朱”姓是皇族姓氏,所以后来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便源于此。这个名字,也包含着隆武帝希望能在郑氏家族的支持下,完成复国大业的理想。
  除了赐姓之外,隆武帝还封郑成功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表示自己将郑成功当作女婿来看待。显然,隆武帝希望以推心置腹的方式来拉拢郑成功,并希望通过郑成功继而影响郑芝龙,否则处处受到郑芝龙的制肘,什么事也做不成。
  对于隆武帝的知遇之恩,郑成功一直心怀感激,他与父亲郑芝龙不同,他希望能上战场为国立功,扫清北虏,恢复中原。然而,隆武政权很快便陷入困境之中了。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85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