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高清视频下载:中国目前六大经济“忧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55:50

中国目前六大经济“忧势”

标签: 股市  美国股市  中国经济  二次探底  2011-08-05 11:20

    

    今天,美国股票大跌宣告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被广泛确认,更悲观的看法是“L”形的“日本式衰退”。与大家所预想的不同,美国债务上限提高并没有提高股市,甚至连石油和铁矿股票也被抛售,其中包含了对中国经济回落的担心因素。对于中国经济回落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自从两年前中国抛出四万亿救市之后并没有出现真实的经济效益增长,更多的是投资效益下降趋势。如何应对如今面临的第二次探底成为国人乃至国际间的担心焦点,而中国经济面临的几个隐忧越来越露出水面,我们不禁要问:“这次我们应当重复上次的救市方法吗?”

   在此笔者编辑了一些国内经济学者的分析观点,把中国经济的几个最关键的危机点勾勒出来,希望大家讨论:

1、中国充满了游资,成为最垄断,最笨拙,最低效的市场。

    由于商场、超市收取了远高于国外同业者的费用,获取了更高的利润,根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这些都被纳入到价格当中,转嫁给了消费者。
    再一个是由诚信缺失增加的成本。国外的商家与生产厂家打交道,诚信度一般都比较高,合同一旦签订,大都会认真执行。这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而生产厂家与国内的商家打交道,经常面临着账款拖欠,迟迟追讨不回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厂家大都会提高价格,而这些成本也基本上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除了这些原因,货币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或者说,是一个最根本性的因素。不妨以中美两国的货币量做比较。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为67.39万亿元(折合9.9万亿美元),2010年6月末,美国M2是8.6万亿美元。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美国多出1.3万亿美元。截至今年11月,中国的M2已经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71.03万亿,比美国已高出20%多。成为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货币总量最多的国家。
    这意味着,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或者说,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被严重高估的,当高估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对低估的美元等外币去购物,就会感觉到物价极其便宜(人民币超发的严重性数倍于美元)。正是汇率的扭曲,使得出国后,以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购买的商品价格反而更便宜。由此可见,人民币并无任何升值的空间。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象而已。

2.中国地产不幸成为经济火车头,如同温州动车飞奔着。

    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价格由投资风险、收益主导,上升及下挫没有极限;当房地产作为消费品时,其价格受到消费群体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中国房地产之所以脱离房价收入比的约束,如火箭般窜升,就是投资主导的结果。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以及美国次贷之后崩溃的房地产泡沫,提醒投资品下跌的空间,一旦地狱之门打开,情况不受控制。1992年泡沫崩溃,日本土地价格连跌16年,直到2006年才有所回升,2007年底日本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只相当于1991年的27.7%,绝对价格相当于1982年的水平。这是泡沫崩溃、货币紧缩与资产负债表退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目前虽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负利率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明紧暗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胀预期给房地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线城市调控略有放松,商品房成交量环比上升,二三线城市则趁势而上,填平价格洼地。目前所谓房地产下挫50%也不怕,是在通胀时期坐着说话不腰疼。一旦央行开始连续加息、普遍开征房产税,市场将是另一副景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房地产下行之后的经济下滑、货币变相紧缩,而不是以空洞的语言让大众对可能面临的严重局面心怀侥幸。

    据报道,银行压力测试主要通过静态数据反映不良率的变化,但仅从资本充足率、拨备方面考虑银行抗压能力远远不够,必须从动态角度进行衡量。我国银行业贷款中抵押贷款占比30%~40%,而大多数抵押物又是土地或房产,房价下跌,抵押物价值下降,如果房价下跌50%,银行的总资产将大幅缩水,系统性风险不容小视。不仅如此,我国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六成的还款来源于土地出让金,如果房价下跌五成,地方投融资平台将丧失偿债能力,地方投融资平台不良贷款将水落石出,13000亿元的拨备远远不能覆盖其风险。房地产业崩溃,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必然被拖下水,如钢铁、水泥、建材、家纺等行业求生无门,这些行业将出现大规模的坏帐,银行对企业的授信会反过来成为勒在银行脖子上的绞索。

   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房地产人民币贷款新增2.02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7.5%,比上年末降低10.6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新增1.40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9.4%,比上年末降低13.7个百分点。从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来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其全部贷款余额基本在10%~20%,房地产开发贷款一般维持在5%~10%的水平。如果房地产价格下挫50%,相当于央行一次性加息数百个基点,当资产价值低于负债,个贷违约率将大规模上升。 

3.中国通胀的前因后果,越滚越大,谁来负责?应当学习美国设立债务上限吗?

    高通胀并不必然带来内需社会,对cpi的容忍也不必然带来全民富裕,一切取决于基本的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而一向站在舞台中心的货币,在财富分配体制上无能为力。惟一明确的是,过多的流动性会让中国提前进入虚拟社会,而严重的通胀会带来财富的掠夺,政府从前门给予工薪阶层的保障,通过后门的通胀被拿了回去。 

    任何恶性通胀都将带来灾难。以转型成功的国家论,二战后的德国实行严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最终让坚实的马克成为欧元的基础;而在日本上世纪国民财富倍增计划前后,出现了一轮通胀,通过经济转型与富民政策得到了克服,但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二波与汇率异动并行的通胀,却摧毁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根基,二十多年未能恢复。南美的贫富差距与腐败,让一切转型的努力消亡,这无关货币,而有关社会路径选择,货币不过是社会力量的体现。

    10.7万亿的地方债是多是少暂且不论,由谁买单、如何买单将决定未来地方债券的发展方向。如果重走银行改革上市之路,由中央政府与纳税人买单,那么,中国的地方财政体制与债务体制不会有任何改进,依然由行政权力主导,由政府信用背书,由纳税人买单,债务危机解决了,形成债务危机的道德风险、信用机制没有任何改观。 

    在审计署最近公布的10.7万亿地方政府负债中,短期和中期债务占了一半,2011年至2013年到期偿还的债务分别占总额的24.49%、17.17%和11.37%,合计约占53%,对于地方偿债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地方债务猛虎出笼,必须有所约束。为免后患,清理地方债务时,首先要厘清债权债务关系。 按理,债务谁借谁还,债权债务关系清清楚楚。最应该清楚的事恰恰最不清楚,中国所有的投融资平台,都像美国的两房债一样纠结:表面上有政府信用背书,实际上危机爆发时却成为悬挂于头顶的炸弹。 

    我国地方债债权债务关系非常模糊,这使地方债务腾挪大有空间。比如根据《预算法》地方政府不能举债,只能通过中央政府背书每年发2000亿元,与地方债总额比,预算内的4000亿元地方债可谓九牛一毛。地方政府不能公开的大规模举债,于是有了上万家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这些公司如同地方政府的血管,酣畅淋漓地向银行、以及债券市场大规模举债。 地方投融资平台上的债务表面上是公司债,实际上仍然是地方债,但地方债务如果不进行信用背书,又会还原成公司债。债券信用如此变身,成为市场中最不可测的风险。以美国论,企业债与市政债,同样的B级评级,前者违约率为43%,后者则为11%,可谓天差地别。而国内情况更加糟糕,如果投融资平台的重要资产撤退到其他平台上,那么债权人将血本无归。

    地方债务到底是多少?各家说法不同。央行09年5月末提供的数据是负债超过5万亿,而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先生表示,到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超过7.38万亿,而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先生提出的数据是10万亿,考虑到地方负债构成中银行贷款大约占8成,刘明康先生与许善达先生的数据出入不大。目前透露的信号是其中的2-3万亿可能违约,也就是说,总体坏帐率大概在20%到30%之间。

   清理地方政府负债十分必要,关键是建立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谁负债,谁买单,谁承担风险,清清楚楚,绝不能含糊。在建立明确的债务关系的同时,以投资效率约束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以信用评级重构未来市场化的地方债务体制。

    传说中的债务剥离方式透露出不良的气息,将坏帐划入专设公司,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并不愉快的银行市场化改革之路。这是一条靠发行基础货币以隐性通胀剥夺民财、为银行和国企坏帐买单之路,其结果虽然为国企与银行脱困,却后患无穷——留下了数家尾大不掉的不良资产公司,而国企与银行的市场化信用体制无法建立。截至目前,银行的贷款仍然大部分流向大型国企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依靠贷款定价权获得主要利润。 

    再贷款事实上是由央行直接发放基础货币稀释债务,按照原价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其实质是给银行补贴,以纳税人的钱承担坏帐。专设的资产管理公司向银行发行债券,是间接向银行注资,银行的负债转变成了资产。而资产管理公司的这笔债务无法清偿,2010年债券延期十年,负债至今未消,高高挂起。银行上市后,不断进行再融资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其实质是让银行投资者为银行的规模扩张风险买单。汇金、国外战略投资者由于以净资产购股,不仅没有承担成本,反对在银行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大获其利。储户的损失通过负利率的方式,年复一年创造着银行的利润。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一旦资不抵债,企业就会陷入破产危机,与此类似,一个国家资产负债表严重失衡,就会陷入显性或隐性破产泥潭。欧债危机国是显性危机,而我国的地方债务则反映出隐性负债的严重程度。

 4.美国可以拖下去,我们拖不起!

全球主要经济负债率上升,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二称,今年发达经济体平均负债率(对外债务占GDP水平)将超过100%,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整体融资需求创纪录。美国可能步希腊后尘。与希腊不同的是,美国可以货币贬值解决负债率,而希腊则受到欧洲央行的严厉制约。但美国无法偿债,实质债务违约是必然趋势。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如果政府不改变做法继续增加贷款,十年后美国债务将异常庞大,规模可能相等于国内生产总值。过去40年,美国债务平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7%,2008年年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而2011年预计将达到GDP的七成。如果2001年的减税措施继续推行,到了2035年美国债务可能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 

    美国上万亿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国经济摆脱了通缩,但陷入了滞胀,我们很难说滞胀就比通缩美妙。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美国释放的货币大部分进入虚拟经济领域,而对于实体经济没有什么好处,房地产、GDP和就业没有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后期得到提升,数据回到了倒是股票和大宗商品受惠不少。谁都清楚,虚拟经济在通胀初期受惠价格上升,最终会在残酷的滞胀面前败下阵来。果然,在去年7月2号道琼斯指数进入持续上升周期以后,今年5月2号开始调头向下。今天美国股市大跌证明了这点。

    更糟糕的是,美国的就业下行与通胀上升,抑制了普通公众的消费,拉开了贫富差距,华尔街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恢复了元气,而工薪阶层大受其害。相比之下,中国必须保证每年GDP增长至少4%,据说这才能稳定社会。

 5.中国行政制度的固有弊病造成巨大社会成本,形成经济发展瓶颈。

   国富民弱导致官僚队伍庞大,寻租空间大增,衍生出的结果是在民间财富蛋糕中分配极不均衡。按照世行的数据,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位居全球前列,必然导致治安成本上升,倒推大政府的出现。 

    就目前而言,国富民弱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的内需经济的建设,近两年,刨除奢侈品之外的国内消费增长乏力,从今年一季度开始,随着汽车与住房消费的下降,消费增长疲态毕显。根据央行6月16日发布的二季度储户、银行家、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城镇储户过物价持续不满,房价过高仍是居民物价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74.3%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根据银联的统计数据,通胀上升时期,除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必然下降。我们口头倡导内需社会,但在实际上却以政府消费与企业消费取代了居民消费;以政府管控的企业投资取代了民间投资。

    德国70%的员工都能胜任工作,而英国只有30%。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2006年2月在访问中国时指出,中国目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不足。中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则占30%;美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GDP的5.4%,但是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只有17%;其他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总量的情况是:印度3.3%,泰国4.1%,德国4.8%。

    市场一直在寻找突破,从苹果到中国的创业板,但事实证明,这些板块在证券市场估值再高,也无法帮助经济走出低谷。全球经济复苏需要中国的内需真正启动,以及美国的高科技、出口取得稳定的进展。相比而言,德、法等欧洲国家的复苏更为强劲,但欧洲自顾不暇,无法成为全球经济在金砖五国之后新的火车头。  中国内需市场不能依赖“山寨版”经济,社会福利不到位必然限制其发展,至今没有真正答案。 

6.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难以逆转,人民币缺少国际地位基础。    

   如果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从全球范围看,将面临货币全面贬值、股价跳水,银行相继倒闭,国家陷入破产等命运,而国内债务失控,将出现通胀上升、股市下挫、半拉子工程遍地的现象。

中国存在一定的结构失衡问题。具体表现在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增长不匹配,主营业务(税与非税收入)增加,但非主营业务(土地出让金)增长得更快。其大部分收入并非来自主营业务收入涵盖的三大产业中,而是非主营业务收入——土地出让金。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9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5.9%。 

    地方财政严重依赖非主营收入土地出让金,这已经让营收变得畸形而且不可持续,或者靠继续推高房地产泡沫直至崩溃,或者调整结构,营收在短期内急剧下跌。这就相当于一家靠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其主营收入不是旅游,而是靠卖景区的木材支撑,这家公司的财务陷入恶性循环。如果把中国作为一家公司考量,其财务状况不容乐观,财务失衡严重,非主营业务存在泡沫风险,不是适合投资的公司。

    但根据马贤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统计,大概有55%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负数,而中国的上市公司基本算是国内比较好的公司了,由此推而广之,就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现金流而言,情况显然不容乐观。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来分析,中国的企业投资力度大,追求规模效益,可是实际产出回收的现金流却不及时,说明实体经济出现了较大的运作障碍。缺乏自主品牌、缺乏对创新的实质性鼓励,缺乏健康的市场秩序,都是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中国”这家公司最可喜的是筹资活动能产生大量的现金流:一是银行借贷,这依托于中国较高的储蓄率,也托央行不断发行的货币之福;二是境外投资者从各种渠道源源不断涌入中国,这依托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三是对国内外的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这依托于中国目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较为稳健的财务状况,也因为国内投资者投资渠道较为狭窄。 

    中国目前能够筹集到较多资金,但三大筹资通道存在很大风险,任何一个预期落空都将是致命的。在储蓄方面,由于负利率已经让存款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存款荒,另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人口总数达到13.7亿,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届时存款使用将到达高峰;在外汇方面,境外资本在国内产生利润留存并没有被结算出去,一旦结算,目前3万亿的外汇储备也就所剩无几。特别是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终结,境外资本撤离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现金流问题。中国人民币依然具有较强的对外依赖性,面对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动荡尤其要具备风险意识,减少自身的脆弱性。相对而言,美元具有国际越动乱越走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