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姓厉的总裁小说:什么是经验世界?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59:42

什么是经验世界?

李长征(li22336699@163.com

关键词:经验世界、先验世界、自在世界

内容简要:经验世界与先验世界是不同的,它也不同于表象世界,它是一个构造出来的世界,是自在世界对我呈现出来的世界,是一个客观的世界,也是一个主观的世界。正确的理解这个世界就不能像二元论一样把经验世界割裂开来,也不能像一元论一样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构造。                                                                          

 

一、经验世界与先验世界的不同

当我们用第一人称来看待世界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对于我就是客观外在的,不依我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世界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是一个经验的世界;科学是用第三人称来看世界的,它描述的不是一个经验世界,而是一个在经验之外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先验的世界。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世界的不同:

在经验世界中,我们见到的太阳在天空中,就像圆盘般大小,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它;而在客观的、科学家的世界中,太阳是无比巨大的,比圆盘不知道大多少倍,而且我们不会一抬头就能看到现在的太阳,因为现在的太阳的光线等到八分钟后才能到达我的眼睛,我只有在八分钟之后才能看到现在的太阳。

在经验的世界中,眼睛是向外看的,而且能够看到外面的事物,我们能看到远处的山、对面的人、行驶的汽车;在科学家的客观世界中,眼睛是不能向外看的,它不会向外发出光线或者是电磁波,它只能向内接受来自外来物体的信息,所以眼睛无法向外直接看到外物本身,我们没有“眼光”,不会到达外物。

在经验世界中,我们用耳朵听到声音,但是声音就在外面的世界,在距离我一定的地方存在着,它在远处,在我的外面,而不在我的耳朵中;但是在先验的、客观的、科学家理解的世界中,外在的事物发出的不是声音,而是声波,声波传到我的耳朵中,才能生成声音,因此,声音不在外面,应该在我的耳朵中。

在经验的世界中,树叶是绿色的,绿色是外在的客观的树叶的属性;在先验的、客观的世界中,外物没有颜色,外物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才能生成颜色,这种观点为物理学家伽利略和波义耳所坚持。

在经验的世界中,一架飞机从远处向我飞来,我会看到这架飞机变得越来越大,从一个“小鸟”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但是在先验的客观的世界中,从第三人称来看,这架飞机向我飞来,它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

在经验的世界中,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我们会见到筷子在水中弯折了;但是在客观的世界中,在科学家看来,筷子没有弯折,还是直的。

在经验的世界中,我们会看到在镜子里面有一个客观的空间存在着,它外在于我,真实地存在着;但是在物理的客观的世界中,在科学家看来,除了镜子和从镜子的表面反射到眼睛的光线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存在,不存在另一个客观空间。

如此等等,这两个世界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生活中,我们既坚持科学家向我们描述的世界,又直观到我们的经验世界,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经验世界的存在。这两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又相信和直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把二者都接受了下来。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把这两个世界——存在着巨大矛盾的世界——统一协调起来,这是哲学的任务,哲学需要对此做出解释。

二、到底存在不存在两个世界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两个世界明显的对峙着,是不能否定的事实。但是到底存在不存在这两个世界,在哲学史上有着巨大的争论,这就是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争执。二元论坚持这两个世界的存在,以上事实就是证明;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世界,不存在两个世界,以上事实只是对同一个世界从不同的角度的描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哲学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古代希腊哲学家看到经验世界的变动不居,斥责这个经验世界,巴门尼德警告人们不要用“轰鸣的耳朵、茫然的眼睛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它要求人们跟随他撇开经验世界的混乱,到达真正的“存在”世界。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告诉我们: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可见世界(经验世界),它是真实的世界的影子;另一个世界是可知世界,它是理念世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经验世界是对这个世界的模仿。

近代西方哲学是一个二元论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笛卡尔的二元论坚信存在两个实体: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洛克的两个性质的区分是非常有名的,洛克告诉我们,在客观的世界中的事物存在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这两种性质反映到我们的观念世界中来,表现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大小、形状、运动)与第一性的质是相似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这这些性质;但是表象第二性的质的观念(颜色、声音、冷热等)与客观事物的第二性的质是不相似的,在客观世界中没有声音、颜色、冷暖等属性,这些属性只是存在观念世界中。因此在洛克看来客观世界与观念世界不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之间的“事物”在性质上存在着差别,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没有颜色、声音等属性,而观念世界中的“事物”则有声音、颜色等属性。

贝克莱同样坚持存在两个世界:精神实体世界和依赖于精神实体的观念世界。精神实体的世界是只能体会、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看到的,我们见到的只是观念世界,也就是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就在于被精神实体所感知”。

休谟是一个一元论者,它否定(至少是怀疑)实体世界的存在,它认为所谓在经验世界以外的精神或物质实体我们是不能知道的,我们能够知道的世界只有经验世界。

康德是一个二元论者,康德把世界分为物自体和表象,在康德看来有一个自在的客观的世界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我们可以从现象世界的产生的原因来证明它的存在,这个自在世界是在人之前就存在着,它的存在是不依赖我们的;但是还有一个世界是不能离开人而存在的,这个世界就是现象界,也就是自然界、经验世界,现象界是有先验自我用自己的先验形式加工来自自在世界的感觉材料而产生的,它是一个依赖于自在世界和先验自我才生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对于经验自我他又表现为客观的外在的,但是这种客观外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它是依赖于先验自我的,它与自在世界不同,自在世界对于我——不论是先验自我还是经验自我——都是绝对客观外在的。

马赫是一个一元论者,马赫认为不论是物理的世界还是心理世界都是由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科学家面对的客观世界和我们面对的经验世界是一个世界,不存在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也不存在先验世界和经验世界,世界是统一的。詹姆士坚持彻底的经验主义,认为不论是物理世界还是心理世界都是有彻底经验组成的,根本就不存在两个世界,不存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所指称的两个世界,实际上是对统一的经验世界的从不同角度的描述罢了。

罗素有时是一个二元论者,有时又坚持一元论。

新实在论者往往是一元论者,但是在美国的批判实在论坚持二元论,他们认为我们看到的属性是感觉材料,但是在感觉材料之后一定还存在着客观的对象,因此认识活动有三个要素:认识主体、感觉材料、认识对象。如果两个人看同一事物,就存在五个要素:一个认识对象,两个感觉材料、两个认识主体。

不论是一元论者还是二元论者都坚信存在一个经验世界这是无疑的,除非我们疯子,因为我们直接直观到这个世界的存在,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即使笛卡尔的彻底的怀疑,在后来还得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胡塞尔用括号悬置了一切,剩下的东西还是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存在对于我是自明的,无需证明的。但是对于在经验世界之后是否还存在一个真正的客观世界的观点,就成为一元论与二元论者争论的焦点。康德认为在经验自我之后还有一个先验自我,在现象界之后还有一个自在世界存在;贝克莱认为在经验世界(观念世界)背后有一个精神实体世界支撑着。但是马赫认为经验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在经验世界之后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者也同样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个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客观的外在的、不依赖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有些一元论者认为,这个经验世界——唯一存在的经验世界——是依赖于我的,马赫就认为世界是由它与人共同来决定的。

三、经验世界的背后

下面这个问题是重要的:经验之前的世界和经验后面的世界。

在经验世界之前是否存在一个世界的问题这是一个无需争议的自明的问题,在我们存在之前或在我们未介入之前一定存在着一个客观自在的世界,这是一个前提,是无需证明的事实。一元论者可能或否定这一事实,但是我要说得是,一元论者否定的不是在经验世界之前是否存在一个客观的自在世界,它否定的是在经验世界的后面是否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的问题,区分这两个问题是重要的,经验世界之前的世界是一个先验世界,经验之后的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则是需要证明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经验世界之前一定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这是一个先验的世界;但是在经验世界的后面没有一个本体的世界作为经验世界的根据和支撑,经验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

二元论者认为在经验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超验的世界的思想是对经验世界的割裂,是对经验世界的错误理解。经验世界既不是康德的现象世界,也不是自在世界,而是自在世界和现象世界统一在一起的世界;经验世界不是贝克莱的观念世界,而是观念世界与实在世界的融合;也不是批判实在论者的认识对象和感觉材料的区分,而是一个不可区分的世界。总之经验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在它之后不存在任何东西。

在经验世界之前存在着一个客观的自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在经验世界之前,是先于经验世界而存在的,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先验的世界——先于经验世界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我只是“在”,它是不显现的,因此我就无法把握这个世界,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就无法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中。

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为了生存“我”(生物)进化出一整套接受世界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描述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我进化出感觉器官,把客观事物的信息接受进来,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这些信息以意识的状态呈现出来,生成一个表象世界——也就是意识世界。这个表象世界就是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描述,但是这样来描述的世界是表象世界,它与客观世界是分离的,虽然通过它能够来描述从而把握外在的客观世界,但是这是不经济的一种生存方式,进化产生需要一种更为经济的描述理解和把握外在世界的方式,这就是表象世界的外在化,也就是胡塞尔理解的意识的意向性问题。

胡塞尔的意识的意向性理论认为,我们的意识的最一般本质在于:它具有构造对象的能力。这种构造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可以将散乱的感觉材料综合为统一的对象客体(这种综合能力如今在心理学中已经得到实验的证实和量化的规定);其二,我们的意识还会将它自己构造起来的对象设定为是在它自己之外存在着的。 实际上,现象学分析,尤其是以后的先验现象学分析,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指明,意识是如何构造起本己的东西(内在于意识的对象),然后又将它看作是陌生的(超越于意识的存在)。

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具有这样的一种本能,它把外来的信息转化成一个表象世界,而又把这个内在的世界看作是外在的客观对象。意识的意向性本能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由于表象世界外在化为一个客观的对象,它就与真正的客观外在的世界统一在一起,生成一个经验世界,而且是我们难以将二者区别开来,这两个世界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就是经验世界,我们面对的经验世界。因此经验世界既不是康德的表象世界(现象世界),也不是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纯粹的客观外在世界,而是一个构造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于含有表象世界,是一个内在于意识的世界,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它,认识它,我们的意识能够切中它;这个世界又是一个真正的客观外在的实在的物质世界,因此,它又是在我之外的,我能作用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通过感官的出现,对外来信息的接受,在主体内的表象世界的生成,再经过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实现表象世界的外在化,把表象世界变成一个客观的对象,表象世界与自在世界统一为一体,于是经验世界最终形成。这就是经验世界,它是由自在世界经过先验自我的转化而生成出来的,它是一个构造出来的世界。因此它既不是一个表象世界,也不是一个自在世界,在它的背后没有任何东西,但是在它产生之前有一个自在世界。康德把经验世界中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割开来,胡塞尔则悬置了自在世界,因此它们的经验世界都不是真正的经验世界。

经验世界的生成使得自在世界向我们显现出来,成为一个可以直观的、可以描述的、可以理解和把握的世界,生命的进化成功的实现了它的目标,人类在世界中的生活成为更经济的更方便的事情。

四、经验世界、表象世界和自在世界

人们问贝克莱,如果存在就是被感知,当我们回头不去看这张桌子的时候,桌子是否还存在?贝克莱当然不承认这张桌子当我回头不看它时就不存在了,它的回答是,上帝一直在注视着这张桌子。贝克莱的回答是不能让我们满意的,上帝难以保证桌子的存在,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数人不信教的国度。正确的回到是,当我回头不去看这张桌子的时候,一个经验的桌子不存在了,但是一个自在的桌子,在经验之前的桌子仍然存在着,这时的桌子就是一个在自在世界中存在的桌子。如果我又回过头来看到这张桌子,这时这张桌子就变成为一张经验世界中的桌子。如果我在镜子中看到一张桌子,这张桌子就是一个纯粹的表象世界中的桌子。

因此在这里我们能够正确的区分三个世界:自在世界、经验世界、表象世界。自在世界是在经验世界之前的世界,它是一个自在的客观的外在的世界,是一个难以直接理解和把握的世界,因此康德说自在世界不可知。这种不可知可以这样理解,自在之物还没有向我们显现出来,我们还不能直观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先验世界。因此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就要把无法把握的自在世界转化为能够把握的经验世界,康德的现象世界是由先验自我利用先天形式整理而成的思想和胡塞尔的意识的意向性理论就是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但是康德和胡塞尔把经验世界割裂了。

经验世界就是自在世界通过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活动,把表象世界和自在世界统一为一体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马赫正确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特点,但是却没有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构造本质。二元论者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没有把它们构造成统一的世界,而是把经验世界分割开来,背离了进化的秘密,人类的本性,未能理解经验世界如此构造的意图和价值。

当表象世界不能与自在世界统一在一起时,经验世界就会分裂成纯粹表象世界和自在世界。镜子中的事物就是一个表象,在镜子外我们看到的事物则是一个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幻觉就是一个纯粹的表象世界;梦境也是一个纯粹的表象世界。在这些现象面前,我们的生活和理解就会产生巨大的困难,镜子中的物体我们拿不到手,梦中的世界我难以理解。当一个天体消失几万年后,我们还会看到它,这个“它”只能是一个表象,而我们看到的这个天体只能是我们的意识意向性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外在的自在之物。表象世界是一个虚的世界,纯粹的表象世界我们是无法作用到的,进入不了的,拿不到手的,只有它与自在世界统一在一起时,才构造成一个经验世界中的事物,这样的事物我们既能看到,又能作用到,是实在的事物,是一个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对象。(2007721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