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棺txt百度云资源:日本教训”对眼下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26:08
日本教训”对眼下中国的启示

2011-10-19 21:34:51

浏览 44079 次 | 评论 27 条

FT中文网|蔡成平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1233?page=1

10月13日,笔者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东京霞关会馆举办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会,并借机征询IMF亚太地区事务主管Anoop Singh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在于资产泡沫加剧,中国房地产领域的泡沫几乎已接近顶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但从政策实效性及实际房产交易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领域引发中国资产泡沫破灭的危险并未消除。

Anoop Singh的言论,让“日本教训”这四个字再次映入脑海。可以说,如何避免重蹈日本经济覆辙,也是悬在中国经济决策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针对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崩溃的教训,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中一种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提出。他在《美元与日元》一书中分析认为,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后屈服于美国压力,以约4%的年率持续对美元升值,直接造成日美利息差。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利率下降逼使日元利率趋近于零,导致利率和货币政策失效,日本从此陷入“流动性陷阱”。

而日本战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原财务省财务官、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代表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日本泡沫崩溃的主因不是日元升值,而在于日本政府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为帮助企业出口,大幅调低利率,同时又积极买进美元干预外汇市场,造成货币供应剧增,产生货币过剩,过剩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埋下泡沫经济祸根。

中国长期以来都重麦金农学说轻黑田理论。但归根到底,麦金农讲的是“果”,黑田讲的才是“因”。在看到日元升值压力导致泡沫崩溃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正是日本政府为阻止日元升值,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反而助长了泡沫膨胀的事实。

泡沫的生成与崩溃是同一经济体运行周期的前后期,如果听任泡沫产生,就将难以阻止其崩溃,阻止泡沫产生、膨胀比警惕经济崩溃更为重要,而这正是“日本教训”的实质所在。

反观中国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房地产推动下的资产泡沫显然在日益加剧。从客观大环境来看,中国政府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外汇市场的大规模干预从未中断。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已导致外汇储备余额突破3.2万亿(截止9月末),这意味着央行在不断地卖出人民币买进美元等外币,由此导致的货币流量增加及资本流动性过剩,让股市、房地产市场与当年的日本如出一辙。

可以说,中国深知“日本教训”是悬剑,中国政府及央行也针对许多行业出台了为数众多的调控措施,但主观任意性强,行政管理色彩浓厚,且具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微观调控倾向。经济泡沫的生成、膨胀并未得到有效地阻止,这势必会加剧经济崩溃的危险。

而如何利用庞大的巨额外汇储备,显然存在意见分歧。有人认为,应购买石油等资源能源,建立能源安全保障。诚然,大规模购入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中国能源供应不足的首要原因不在于储备不足,而在于资源利用率的严重低下,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去购买价格不断暴涨的能源并非上策,最终解决还得依靠提升能源利用率及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

有人则主张,巨额外汇储备应用于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支援其海外并购与投资。但需要认识到,目前真正走出海外的中国企业多为国有垄断企业,其并购投资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易,甚至沦为资本外逃的新途径。且支撑中国经济的仍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向海外的可能性并不高,与其投资海外,不如把沿海地区的衰退产业转移至中西部,构筑中国版的“雁行”分工格局。从日本的教训来看,政府背景下的海外投资最终多得不偿失。

在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以购买美国债的形式借给美国政府,这间接助长了美国的消费过剩和贸易顺差,这样的“锦上添花”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从公平和效率的观点出发,中国更应该将巨额外汇储备用于国内的“雪中送炭”。

正如IMF在10月13日的报告中分析的那样,亚太地区虽然在快速的经济增长,贫困问题也有所进展,但亚洲各国收入两极化的加剧在过去的十年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为构筑稳固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领域的投资是亚洲各国的“战略之要”。

中国能否避免日本泡沫崩溃的老路,还有待观察,但至少应学习日本泡沫崩溃后社会依然高度稳定的经验。也就是说,在泡沫经济时期,更应毫不吝惜地加大民生投入,做到真正的“藏富于民”,这何尝不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又何尝不是对“日本教训”的另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