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们婚礼视频: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43:21
2011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发展
【考纲考点】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备考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基础,强化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高卡的常考点、与文化现象结合紧密的重点考点,要通过梳理和排查命题的形式和考查的方法落到实处。
2.注意搜集和整理与本专题考点和知识相关联的文化现象,多角度设置问题分析和理解这些文化现象。
3.运用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举措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构建主干体系】

【核心要点突破】
考点一   文化与社会
【主干知识】

【典题训练】
(2010·北京文综T25) 《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电影《阿凡达》上映对经济的影响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化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电影《阿凡达》的制作和上映是一种文化现象,创造了巨额票房价值,带来经济效益,带了巨大经济效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①③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②④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要点提示】
1.应怎样认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
提示:(1)首先要明确,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力量实质上也是精神力量。
(2)其次应辩证认识文化力量的作用。文化力量的作用会因不同文化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并不总是积极的。
2.为什么把文化称作“软实力”?它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什么关系?
提示:(1)当我们把经济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和基础时,我们把文化就叫作“软实力”。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整体上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并将继续部分地向着硬实力转化,突出表现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直接推动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3.我国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提示:(1)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当今国际形势的大背景决定的,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2)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考点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主干知识】

【典题训练】
(2010·天津文综T8)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命题立意】本题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象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技巧性和科学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析】选B。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说明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方式,而非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C、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文化有高尚、先进、优秀与庸俗、落后、腐朽之分。
【要点提示】
1.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这是潜移默化的重要表现。(1)从静态看,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2)从动态看,人们所获得的文化熏陶,常常发生于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3)文化生活中人们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人们主动学习,自觉感悟文化的过程与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是否矛盾?
不矛盾。人们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劳动技能,而且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
3.有人说,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1)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脱离物质生活条件任意扩大文化影响的作用,会走向文化决定论的歧途。
考点三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主干知识】

【典题训练】
(2010·江苏单科T20)近年来,中国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演出及其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规范解答】选B。中国乐能够在欧洲受到欢迎,满足欧洲听众的需要,说明中国乐既是中华文化的魄宝,也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观点错误,均不选。
【要点提示】
1.民族节日在民族文化中有着怎样的价值?
提示: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我文化因素,从形成看,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从作用看,它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感情的方式;从功能看,它充当着充分领略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
2.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提示:(1)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遗产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对于世界文化来说,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
3.有人认为,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多元文化,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这种说法不对。
(1)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多元文化特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多样性,如民族的、区域的、社会的等。
(3)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意味着民族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差异,又呈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因此不能把文化多样性等同于多元文化。
4.有人认为,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要求、与进行文化选择的要求相抵触?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强调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主要是针对所谓“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欺凌、排斥而言,这一要求,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要求,与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与进行文化选择的要求并不抵触,是处于不同话语系统的不同要求。
考点四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主干知识】

【典题训练】
(2010·安徽文综T9)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遗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考核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B。本题是一道因果关系选择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④错在文化的“趋同”上,应排除;我国之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要点提示】
1.什么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提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形成过程看,传统文化总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是从功能效用上看,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说传统文化是财富或包袱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提示:(1)在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面对传统文化,既不能绝对地说它是包袱,也不能绝对地说它是财富 ,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和作用。
(2)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糟粕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4)总之,教育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考点五   文化创新
【主干知识】

【典题训练】
(2010·北京文综T26)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跑,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命题立意】本题以徐悲鸿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为材料背景,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徐悲鸿正是因为对生活和实践的感悟,才使得文化创作有了丰富的源泉,由此可见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C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观点错误,文艺作品来源于实践;D说法错误,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对艺术作品具有重大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类题拓展】解答该题也可以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艺术作品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徐悲鸿画马,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马”的反映,离开了对马的观察和感知,不可能有马的艺术作品。材料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A不符合题意;B否认了意识来源于物质;D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C符合题意。
【要点提示】
1.怎样正确认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提示:(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障。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1)文化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在文化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有“才智”的人都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灵感,从事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因此,文化创作者只有自觉的投身社会实践,关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更成分地调动“灵感”,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有人说,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实现文化创新,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由此可见,要实现文化创新,仅仅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4.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应如何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提示:(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①通过彼此交流,可以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②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够共同发展各民族文化;③通过交流、借鉴实现融合,能够形成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2)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成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具体地说:①要具备包容的胸怀和能力;②要正确对待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③要有享受世界文化创新成果的愿望。
【社会热点透析】
热点一   加快振兴我国的文化产地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4月8日,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监管要求。

1.文化生活角度
问题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文化产业振兴。
分析:(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振兴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问题二:如何加快我国的文化产业振兴?
分析:(1)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2)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2.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如何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
分析:(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振兴文化产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考虑地域和民族的特色。
(2)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振兴文化产业之所以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因为(  )
①文化产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②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③文化产业对人的成长有着持久影响   ④离开社会效益就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材料说明(  )
A.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D解析:科学、健康的文化产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落后的文化产业阻碍社会的发展,①说法不准确。②③④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重视社会效益的原因。
2.B解析: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项观点正确。AD两项观点错误,C项观点不符合题意。
热点二  净化网络环境 塑造健康心灵

2010年6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白皮书说,中国政府高度重
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始终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维
护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优先地位。2010年6月19日,人民网、
新华网、光明网等11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18日共同发出倡
议,号召广大网友“行动起来,为健康的网络文化添砖加瓦”。
倡议书提出,健康的网络文化能够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增
强自信、鼓舞精神,拓展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庸俗网络文化之风则会降低道德水准,使人意志消沉,迷失方向。

1.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重视上网安全整顿网络
秩序行动的理解(看法)?
分析:(1)市场经济弱点和缺陷与国家宏观调控。一些网站和运
营商为了获得利益,传播一些低俗不健康的信息,说明市场经济
存在自发性等弱点,政府重视上网安全,整顿网络秩序行动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才能维护网络市场良好秩序,保证网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网络运营商都积极倡导文明办网,建网之初都曾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经营理念,而在实际中并未真正这样做,因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的治本之策,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重视上网安全整顿网络秩序以保护下一代健康成长、为人民创造良好网络环境为出发点,对网络进行整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谈谈我国政府重视上网安全整顿网络秩序联合行动的政治依据是什么?
分析:(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打击非法网站,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的要求。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各部门联合整治网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体现政府原则和宗旨。
(3)政府的职能。政府重视上网安全整顿网络秩序联合行动,净化网络环境,是履行政府的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一: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人,在上网的年轻人中,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他们班级中就有部分学生经常上网,其中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这些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学生进行疏导。
分析:(1)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同影响。沉迷于网络,没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在砥砺自我中才能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问题二:同学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就如何“抵制网络不良之风,共建文明绿色空间”提出了如下合理建议:第一,必须把堵和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打击网络低俗不手软,同时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第二,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第三,需要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请你说明上述建议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分析:(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把堵和疏、依法打击和道德建设、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都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网络本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文化生活角度
问题一:网络淫秽色情和有害信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部分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反映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问题二:面对当前网络环境出现的问题,政府应该怎样做?
分析:(1)加强对网络等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和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物质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利用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主义网络文明的发展
问题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政府整治腐朽、落后文化的理由。
分析:(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文化市场的商业性和自发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腐朽、落后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2)政府整治腐朽、落后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弘扬主旋律,发展面向大众、反映人民利益、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需要;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

1.2010年6月18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11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共同发出倡议,做高尚网络道德的实践者,做健康网络内容的创造者,做文明网络风尚的传播者,做绿色网络秩序的维护者,做新兴网络文化的建设者。这项活动的开展(  )
A.是因为文化市场低俗之风成为互联网的主流
B.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C.保证了广大青少年远离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
D.铲除了低俗文化滋生的土壤
2.2010年6月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始终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优先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国家重视健康网络文化建设的依据。
1.B解析:11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共同发出倡议,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B项正确。ACD三项观点均带有片面性。
2.解析:健康文化的依据要从文化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前文化的现状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低俗文化则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社会的发展。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3)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使大众传媒具有双重影响,有些网络文化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需要政府对网络加强管理和引导。
热点三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2010年6月26日,亚洲地区孔子学院2010
年联席会议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召开,
中国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博
士,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魏苇以及来自亚洲11个
国家和地区52所孔子学院的120位院长出席了
本次会议。许琳博士在开幕式上作主题发言时说,
亚洲各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
灿烂的文化。孔子学院不仅为亚洲各国人民提供
了一个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有效平台,也
为促进亚洲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
出了自己的贡献。她呼吁亚洲各国同仁一起努力,共同促进区域内孔子学院的发展。
2010年5月2日,第四届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民间艺术节举行,八支中外民间艺术团队在常熟尚湖的清清碧波之畔,上演了一场多元文化共同展示交流的盛宴。参加本届艺术节的有希腊、波兰、俄罗斯、塞尔维亚、委内瑞拉、泰国、美国及中国海南琼中等八支民间艺术团队,共194人。民间艺术既要保持民族性、独特性,又要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养分,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

1.文化生活角度
问题:我们应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分析:(1)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护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科学分析,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提高自我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诱惑和侵蚀,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4)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
2.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从哲学角度分析应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分析: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外来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对外来文化要善于分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010年5月6日,由朝鲜血海歌剧团创作的大型歌剧《红楼梦》在北京电视台大剧院上演。朝鲜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排演歌剧,表明(  )
A.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属于先进文化   B.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共享和发展   D.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消除文化差异
2.2010年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决议通过的,同时还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致力于加深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理解,表达所有文化具有同等的尊严和权利。“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这一文明观是基于(  )
A.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是最优秀的文明    B.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趋同
C.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只有包容性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C解析:朝鲜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排演歌剧,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共享,C项观点正确。AD两项观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D解析: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的主题在于各种民族文化共存,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ABC三项观点均错误。
热点四    上海世博会

举办时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总共184天
举办地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世博会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英文主题:
Better City,Better Life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主要目标:
①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②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③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④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
吉祥物:
海宝
核心思想:
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口号:
“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
At Your Service at EXPO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副口号:
志在,愿在,我在(My Will,My Help,My Joy);
城市有我更可爱(Our City,Your Joy);
2010,心在一起(2010,We're Together as One)


1.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一: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概括贯彻科技理念和低碳理念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贯彻科技理念和低碳理念,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有利于我国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问题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上海世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分析:(1)可以有效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有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
(3)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4)有助于展示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志愿者歌曲“在你身边”,志愿者标志,一个由汉字“心”生发出来的“中国心”。世博临近,上海市民认同世博,参与世博,百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上海人民齐心协力,正在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结合上述信息,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评价世博志愿者的言行。
分析:(1)我国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世博志愿者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等义务。
(2)志愿者坚持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志愿者能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通过政治实践,可以激发志愿者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文化生活角度
问题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场集思想性、创意性和前瞻性于一身的世界文明盛会。从“文化与经济”的角度说明举办世博会的意义。
分析:(1)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上海世博会充分反映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通过上海世博会可以进一步地促进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上海世博会以科技创新等为主要内容来展示中国发展成就。
问题二:从文化创新角度,探究上海世博会会徽、世博会中国馆所展现的设计理念。
分析:(1)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做到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会徽立足世界,表达了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东方之冠”吸取中国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的精华,表达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人生追求。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会徽的“世”字倾诉着中国人民弘扬传统、融入世界的不懈努力。“东方之冠”的传统斗拱造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尽显中国元素。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世”与“2010”以及英文的巧妙组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
4.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一:谈谈你对上海世博会突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哲学思考。
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决定着人类必须调整未来城市发展策略。
(2)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城市发展经验、先进城市理念为引导。
(3)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确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是为了使城市发展更加符合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4)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上海世博会确立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去解决,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展示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验证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题二:2010年1月14日下午至17日,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真正把创意产业打造成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意产业。
分析:(1)发展创意产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否定观,勇于创新。
(3)必须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4)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盛会。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没有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创新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0年5月26日,上海世博会迎来韩国国家馆日。韩国馆的展览内容和相关文艺演出等,都包含有“中韩友好”的元素。音乐剧《和声城市》表达了两国青年人共创未来梦想城市的美好愿望。同时,馆内还以展板方式呈现了韩国国内的中国文化热。为了庆祝韩国国家馆日,韩国中央国乐管弦乐队和京畿舞蹈团在世博中心演出大厅表演韩国国乐和传统舞蹈,吸引众多观众目光。在为期4天的“韩国周”活动中,韩国传统扇子舞、农乐舞、跆拳道、时装秀等表演将在世博园亚洲广场陆续上演。
请问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
1.C解析: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②观点错误;①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项。
2.解析:要从促进中华文化自身发展、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高考真题探究】
1、(2010·广东文综T31)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0·北京文综T24)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回答27—28题。
3、(2010·浙江文综T27)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4、(2010·山东文综T22)  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5、(2010·天津文综T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6、(2010·福建文综T25)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7、(2010·江苏单科T2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10·江苏单科T18)青海省玉树地震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加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的死难者超度祷告,给地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④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2009·天津文综)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2009·江苏单科)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1.(2009·浙江文综)“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12.(2009·广东单科)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3.(2009·广东单科)温家宝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这表明读书(   )
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
C.是人们享用文化的表现                   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14.(2009·广东单科)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表明科技进步(   )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15.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16.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这说明(   )
A.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强弱的唯一标志
B.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17.坚毅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文人雅士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这表明(   )
A.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18.“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说明(   )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9.(2009·广东单科·多选)《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   )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D.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二、非选择题
20.(2009·山东文综)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21、(2010·新课标文综T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材科二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l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
22、(2010·浙江文综T41)
材料—


材料二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3)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3.(2010年高考山东卷)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专八高考题答案
1.【命题立意】本题以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文化生活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规范解答】选C。“江山留胜迹”体现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体现“文化具有继承性” ; “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说明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题肢②错误的,文化不是由文人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选C项。
【类题拓展】体现型选择题的做法一:体现型选择题中有“体现了什么”“如何体现”等字眼。做这种选择题,应该把所学教材和材料相关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的关键语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选择
定点:      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联系:      联系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
梳理和选择: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选择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命题立意】本题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化现象、判断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创新的问题,技术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说法错误,所以①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源泉,③错误。
3.【命题立意】本题以世博会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大发明通过世博会转化为主流产业,体现了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但与材料无关。
4.【命题立意】本题以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和“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命题关注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重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公益性文化活动对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缩小了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C、D两项符合活动二的意义,但都不是两大活动体现的共同道理。
5.【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少数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为背景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问题的关心。 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析】选C。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6.【命题立意】本题以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关注热点、关注地方特色的特点。主要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的作用、文化交流等,考核学生根据给定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美籍华人欣赏了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后,深受感染,由衷发出感叹,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故选A项。其它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题干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这一特点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们在文化的感染下力量的增强,故B、C、D三项与题意无关。
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高铁时代高达350公里的时速,将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传统的交通运输格局、传统的经济版图都面临着重新洗牌,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文化互动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是科学技术对文化影响的体现。
【规范解答】选D。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方便了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而且改进了人们获得文化产品的效率、扩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②④与题意相符。①③材料没有体现,不选。
8.【命题立意】本题以玉树地震救灾活动中宗教组织的表现考查我国的宗教政策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①错误;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④错误。宗教救援队”积极参加救灾,体现了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②入选;僧侣们的超度祷告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体现了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③入选。
9.【解析】选B。材料强调了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②④分别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两个方面正确地分析了产生这些意义的原因,应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①说法不确切。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③说法错误。
10.【解析】选D。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笼统地说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是不确切的,A项不选。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B、C两项错误。
11.【解析】选C。“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说明汉语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和使用,这是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表现,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表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B项不选。D项说法错误。
12.【解析】选B。在北京奥运会场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B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表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C项错误。社会实践不但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项错误。
13.【解析】选B。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是文化活动塑造人的表现,故应选B项。A、C、D三项材料不能表明。
14.【解析】选A。互联网使人们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成为可能,是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传播方式变革的表现,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不能表明。科技进步促成了新传媒的产生,但旧传媒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
15.【解析】选D。短信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为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的表现,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不能表明。C项错误。
16.【解析】选B。题干材料强调了文化在当今各国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B项符合题意。综合国力包括文化软实力,也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A项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项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政治决定文化,D项错误。
17.【解析】选C。当人们把青松、翠竹和冬梅誉为“岁寒三友”,并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时,已赋予其文化的内涵,强调了文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表明。D项说法错误。题干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B项是指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应选。
18.【解析】选B。“尘心渐息”“俗气潜消”,表明文化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着影响,B项正确。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A、C、D三项说法都具有片面性。
19.【解析】选B、C、D。《三字经》英译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得到世界承认并影响世界的表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既是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B、C、D三项均应入选。A项夸大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0【解析】本题以某市发挥文化在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作用所采取的有关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发挥文化在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作用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说明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发展经济越来越重要。据此把文化生活知识与相关材料结合起来一一对应分析即可。
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1【命题立意】本题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材料背景, 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高考对文化生活的关注,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信息的提取、对经济现象描述能力,以及能够综合运用哲学知识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规范解答】第(2)问,属于探究性的问题,回答该问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不赞同,然后围绕自己的判断分析理由,不能把本题当作辨析题来回答。答案一:不赞同。上述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其他功能。
【标准答案】(2)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
22【命题立意】本题以浙江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为材料背景, 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高考对经济文化生活的关注,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信息的提取、对经济现象描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3)问,属于评析类题目,旨在考查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首先要表明立场: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然后运用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参考答案】(3)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23.解析:材料中的“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说明文化是世界的。解答本问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1)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2)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据统计,90%以上的世界新闻由西方七国垄断,美国影片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票房的三分之二以上。这告诉我们
A.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必须反对外来文化
c.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2. 福州市某知名中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卷气”。学校学生会和团委通过集邮协会、文学社等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图书馆办“书评”栏目,向同学们推荐好书;学校在“科学艺术节”期间,还专门邀请校外专家和优秀校友到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该中学这样做是因为
A.校园文化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B.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C.校园文化的创新途径在于学生博采众长  D.校园文化具有增强学生精神的巨大力量
3.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 2009年国庆节期间,《建国大业》、《天安门》等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影片之所以能征服观众,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优秀文化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5.2009年迪斯尼公司经典卡通形象唐老鸭迎来了75岁生日。诞生至今,这只穿水手服、爱发脾气、总是捣蛋的白鸭子,已从最初米老鼠的配角成为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卡通明星。材料主要说明
A.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一定社会的文化促进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6.温家宝总理告诉青年人: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这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7.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
A. 外来文化是外国经济、政治的反映,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B. 文化差异、矛盾和竞争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C.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优越性
D. 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提升竞争力
8. 梁祝故事在我国的浙江、河南、甘肃、安徽、山东、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广为流传。国家邮政局发行《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时,众多省、市都认为自己是梁祝故事的原发地,因此纷纷要求举办邮票首发式。材料表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市场经济阻碍文化发展
C.文化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D.举办邮票首发式就能拉动经济发展
9.从“同票不同权”到“同票同权”,选举制度的完善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这体现了(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B.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变化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发展
10.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滞消。”这说明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和传播,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同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    )
A.第一次把学习当作一种美德               B.抛弃人类社会过去的一切知识
C.在大学教育阶段掌握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识   D.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13.上海世博园的山东馆采用雕塑的语言,蓝色曲线的造型,又融合山的厚重与海的灵动,勾勒出“海岱交融”的风貌与意境,让观众在宽松、愉悦的馆区环境中体验“登泰山观日,听圣贤教诲,到齐鲁人家做客”的情境。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④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才能永葆文化生命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14.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振兴文化产业之所以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因为:①文化产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②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③文化产业对人的成长有着持久影响
④离开社会效益就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凸显了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交流异彩纷呈,给全球各地的人们带来美的共鸣、心的交融和思想的启迪。这说明
A.文化无国界,中华文化已为世界所认同
B.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我们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在文化的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16.上海世博会上异彩纷呈的外国馆纷纷嵌入中国元素,异域风情和中国元素交相辉映,促进世界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一盛会并不意味着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渗透与融合    D.文化交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17.2010年1月19日,文化部在北京举行“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 动”新闻发布会,展演共有79个优秀剧目,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 青年励志、计划生育、子女就业等,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草根特色,品种多样,风格质朴。 这对推动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启示是
A.既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又要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B.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体现多样性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迎合百姓的审美情趣
18.上海世博园的山东馆采用雕塑的语言,蓝色曲线的造型,又融合山的厚重与海的灵动,勾勒出“海岱交融”的风貌与意境,让观众在宽松、愉悦的馆区环境中体验“登泰山观日,听圣贤教诲,到齐鲁人家做客”的情境。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④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才能永葆文化生命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19.美国时间2010年1月1日上午,近百名中国中小学师生组成的舞蹈队和旱冰队方阵引领着“上海世博花车”出现在有着120年历史的美国帕萨迪玫瑰花车巡游活动中。1月2日《洛杉矶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用大幅照片报道了上海世博花车。上海世博花车从造型到表演都注重中国元素、上海特色,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建设和谐城市的理念。《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展现上海风貌的花车前,有一群穿蝴蝶翅膀、溜着旱冰的小朋友,他们赢得了观众的一阵阵掌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上海世博花车巡游活动,体现了: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应该通过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提升中国形象大有帮助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2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展馆各有特色。世博会必将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窗口。上述材料说明: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③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统一    ④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内核
22.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3.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
A.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发展是继承的必要条件        D.文化具有继承性[Ks5u.com]
24. 2010年1月24日 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印象大红包”在武夷山实景公演。武夷山著名的大王峰,玉女峰及九曲溪水,大红袍茶树等被演绎得活灵活现,使人们对武夷山有了深刻印象,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这告诉我们
A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健康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D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5.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全家总动员》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选择题答卡                   姓名              分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201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教活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出版、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材料二:历时三年,七易其稿,《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于2009年12月颁布实施。它描绘了我省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八大方面公共服务的蓝图。这是实现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27.材料二  在“后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将Z省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一综合试点省。Z省对此提出“产业和人才是创新型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产业的升级转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型经济的社会土壤。”
有人认为,在实现经济转型中,文化的作用并不重要。请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28.材料三  让文化阳光普照全民,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近年来,山东省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为目标,加大投资加速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建农家书屋、乡村社区文化站点安装卫星接收系统接入互联网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抓好大型、导向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全运会,实现文化共建共享。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事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实惠,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山东省是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的?
29.材料三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另Q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振兴文化产业的认识。
专八【专题演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DDB   6—10  BDCCD  11—15  BDBDD   16—20  CBBAA    21—25  CBBBA
二、非选择题
26.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美好人生。
27.题中观点是不科学的。[高考资源网]
①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创新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Z省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产业的调整转型与升级。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创新文化能够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养成创新习惯,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28 .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加大投入加速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共享工程;大力支持文化公益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主旋律;抓好导向型文化活动,发展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
29.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振兴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并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经国际竞争力。
③振兴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④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精品题库】
一、选择题
1.近年来,江苏省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精神的讨论和提炼。如南京的“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常州的“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这些城市精神表明: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明末清初,晋西北高原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连年饥荒迫使无数山西难民背井离乡北上,远赴内蒙古中西部,乃至更远的大草原逃荒,谓之“走西口”。这一走就走了300多年,它对内蒙古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走西口”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旅游活动    D.口语传播
3.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于国庆60周年大典前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公演。会场观众无不为其展现的宏伟瑰丽的史诗气质而动容,无不为其所体现的巨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而动情,无不为其精湛而富于艺术想象力的舞台所折服,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说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B.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应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据此回答4、5题:
4.应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而信心是一种气质,需要文化的力量来浸润。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   )
A.描绘宏伟蓝图来实现            B.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来实现的
C.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实现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的
5.经济学家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要小得多,这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消费方式。中国人保持着勤劳节俭的传统,而且习惯于不借钱不欠债。这表明(   )
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B.文化根源于经济,又高于经济
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D.文化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6.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7.右面漫画中人们对树桩感受的差异表明(   )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形成的
C.人们的知识素养和价值观不同,认识事物的角
度就不同
D.人们的思维方式支配所作出的判断
2009年9月25日,第三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
会在扬州举行,来自全球52座运河城市的领导者
和各界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工商企业界人士、
研究机构相关人员等就“金融危机背景下运河城市
的旅游发展”主题,围绕运河城市旅游业又好又快
发展、运河城市间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等议题进行研
讨。据此回答8~10题:
8.我国的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近年来加快了“申遗”步伐。大运河“申遗”,有利于(   )
A.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B.维护民族文化的稳定性
C.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成果
9.扬州是中国大运河的发源地。运河不仅哺育了扬州,见证了扬州的发展,孕育了扬州的文明,成就了扬州的繁荣,而且铸就了扬州“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扬州特有的城市内在气质“精致”。这表明(   )
A.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B.各地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D.不同区域的文化已融为一体
10.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扬州市内越来越多的雕塑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优秀的城市雕塑标识了扬州的文化内涵,描绘着扬州的历史与未来,凝聚着扬州人民的精神。这说明城市雕塑:①可作为人们精神活动及产品的物质载体  ②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    ③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④体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11.2009(第四届)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于9月30日至10月2日在南京举行。其中,台湾创意文化产品展是一大亮点,也是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和直航的前提下文交会上首次设立的台湾展区。中华文化使两岸人民融为一体,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④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家用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风尚”;时尚少女身上挂的MP3上标注着“中国制造,配合硅 谷的软件”……这是在商务部参与和支持下,4家商会在美国媒体投放的一则视频广告。据此回答:采用这种方式宣传“中国产品”主要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D.文化具有多样性
13.(2010·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春节这个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符号的节日,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世界的商机——-一大批中国人选择出国过大年,众多老外和海外华人一起吃年夜饭、买年货……有外国朋友说,春节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给各国带来了“财气”,带来了机遇。这表明
A.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4.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凸显了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交流异彩纷呈,给全球各地的人们带来美的共鸣、心的交融和思想的启迪。这说明
A.文化无国界,中华文化已为世界所认同
B.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我们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在文化的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15.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全家总动员》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资料二:建筑与世博
整个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5.28平方公里,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园区规模之最。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依托现代科技,凝聚中国元素,表达中国文化大气厚重的气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各省市积极参与,地区馆建筑主题鲜明,和而不同,让世博会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各国场馆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给中外游客奉献了一场世界建筑文化的视觉盛宴;其中世博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近1╱6是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和厂房的保留和再利用。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7.信息三:某大学生村官参与总结了2010年春节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活动。通过总结,希望明年把此项活动办得更有新意,形成品牌,扩大影响力,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请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进一步办好民俗文化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专八精品题库答案
1.【解析】选D。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它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①②③均是对材料中城市精神内涵的正确理解。④中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2.【解析】选B。“走西口”极大地影响了内蒙古文化的变迁,强调了人口迁徙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故应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解析】选C。《复兴之路》使观众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是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影响人的表现,C项正确。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笼统地说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错误的,A项不选。B、D两项材料不能表明。
4.【解析】选B。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来实现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D。中国人勤劳节俭的传统,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故应选D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项错误。B项中文化高于经济的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C项说法错误。
6【解析】选C。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和建造继承了中国古代皇陵建筑风格,借鉴了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做到了博采众长,C项正确。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项说法不确切。B项材料不能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项错误。
7.【解析】选C。阅读漫画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因其身份不同,对树桩的用途的理解也就不同,说明人的知识素养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B项漫画不能表明。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D项夸大了思维方式的影响。
8.【解析】选C。大运河“申遗”有利于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9.【解析】选B。因运河而铸就和形成了扬州特有的城市内在气质和城市精神,这是文化区域性特征的典型表现,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不能表明,D项说法错误。
10.【解析】选C。题干材料从“标识”扬州的文化内涵、描绘扬州的历史与未来、“凝聚”扬州人民的精神三个方面说明了城市雕塑的作用和意义,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1.【解析】选B。台湾参展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这是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表现,②应选。中华文化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④符合题意。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①不选。③材料不能表明。
12.【解析】选A
13.【解析】选D
14.【解析】选D
15.【解析】选A
16.①中国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②地区馆建筑主题鲜明,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③各国场馆各具特色,体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④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和厂房的保留和再利用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7.①举办民俗文化活动中,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进一步继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丰富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本地文化特色,形成品牌效应。
②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立足本地改革开放的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不断创新。
③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举办文化活动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