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刀水手舵:三部六病学说特色初探方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43:04

三部六病学说特色初探

查看数: 2586| 回复数: 8| 2006-12-3 21:01

“三部六病”学说特色初探
        郭石宏
        “三部六病”学说是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以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依整体划三部,据阴阳分六病,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相比较,它具有新颖的特色。
一、        现代哲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基于古代自然哲学的朴素性和自发性,从而客观地限制了它的发展。“三部六病”说既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又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将哲学巧妙地运用到医学之中,从而解决了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难题。
(一)三论学的具体运用
①依系统划三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三部六病”说首先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继承了《内经》、《伤寒论》的辨证思想,分析了人体内各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诸要素,从各自不同的目的点与目的环出发,将人体划分为三大系统:即与空气相接触并完成呼吸功能的表部,与饮食相接触并完成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里部,与血液相接触并完成全身血液循环的半表半里之中部。
②以证候为信息:“三部六病”辩证始终以证为信,认为证“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表征疾病,并由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发出的信息作真实的记载和描述,临床以此作为辨别病情的依据。”简言之,证就是疾病的信息。故在具体辨证中以证为中心环节:按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这正是信息论的具体实施。
③定方剂而控制:以证为信息,据证而定方,以方控制疾病。“非此证不能用此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证变方变,证不变方不变”方剂依证而变的原则又是控制论的具体表现。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①依对立划六病:“三部六病”说根据“一分为二”这一矛盾的普遍法则,将复杂的病候归纳为两类:即机能亢进的阳性病与机能减退的阴性病。机体分三部,每部的病理变化有阴阳二性,并且只有阴阳二性,从而产生了“六病”;即表部的太阳病与厥阴病,里部的阳明病与太阴病,中部的少阳病与少阴病。机体之大,不过三部,病性之多,不越六病。
②对立中有统一:“三部六病”说不仅注意到事物矛盾对立的一面,更注意到其统一的一面。认为“任何独立的事物不通过中间环节,就不成其为对立。”三部之分,外而表部,内而里部,而表与里以半表半里为统一点,人体通过气血的循环达到机体的统一;每部病性虽分阴阳,但阴病与阳病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特殊现象,而常见疾病往往错综复杂,故每部中又有阴阳二性共有的“部证”存在,其治疗大法不仅注意到性质单纯的四大证(大寒、大热、大实、大虚)需用与之针锋相对的纠偏方法(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而且更注意到临床上疾病往往以寒热虚实错杂居大多数而创立了协调疗法。
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传统中医理论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其特色之一就是:整体观念。但其整体观念建立在抽象、直观、简略的生理、解剖基础之上,在要走向中医现代化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感到它需要与以解剖分析和科学实验为方法,能正确认识人体局部结构的西医学相结合。
“三部六病”学说具备这一特色。
整体由局部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每个局部都须服从整体。“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这是“三部六病”学说将哲学的概念具体运用到医学理论中的精辟论断。
“三部六病”说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虽然复杂,但它是由:构成三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它不是三部诸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自遵循着一定的顺序性和动态平衡性,保持着各自特有的功能,通过互相连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以气血流通这一大“目的环”为着一个更大的“目的点”——生命运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三部六病”辨证体系:整体——三部六病——局部辨证,也充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局的辨证关系。
气血的循行表现出机体的整体性,气血的盛衰盈亏即表现出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从而采取辨证治疗:三阳清泄,三阴温补,即能恢复整体的生理平衡。
局部病变不仅反映在局部,而且能影响到整体,造成了整体的不协调;反过来又作用于局部,形成恶性循环。局部病的治疗,除少数以局部治疗外,大多数必须在协调体的基础上加以突出局部,这种“局部整体双观学说”正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典范。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传统中医理论的又一精髓是: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关键在:辨病施治。
“三部六病”辨证施治体系将灵活易变的整体证与顽固恒定的局部病相结合。
它认为气血周而复始的循环表现出机体的整体性,而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决定于气血的盛衰盈亏,故整体证有其易变性,其治疗也需具有灵活性,运用六病辨证:按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三阳清泄,三阴温补;以证为信,有斯证用此方,非此证不能此方;主病主方、单病单方、合病合方、兼证兼药。从而使辨证体系系列化,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
“三部六病”说将凡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部分称为局部。局部病就是局部结构的损坏,它具有顽固恒定性,正如肝硬化、肺气肿、胃溃疡等,在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其特殊的病理本质存在。所以局部病的治疗必须具有肯定性,不但要有有效的方药,而且要有足够的疗程。一方到底与定证、定方、定疗程正是这理论的具体实施。
正是抓住了局部病这一恒定、顽固的特点,所以在治疗时一方面注意到局部的病变往往影响到整体,而协调整体又会促使局部的改善;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个局部病的病理特点而立法、定方选药。
类似所创立的调心、调肝、调肺汤等16首方剂正是抓住了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局部病理特点而依法制定的,所以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局部病的治疗过程中,如见到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又需以六病整体辨证与局部病相结合共同治疗。
临证施治,又认识到局部四脉(溢、聚、长弦、涩)最能反应局部病的本质,故大胆地“舍证从脉,以脉为证”。见到四脉,即分别加以相应方剂(调神汤、调胃汤、调肠汤、调心汤)。
这种使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最好明证。

发表评论 评论 (8 回复)

tiantangke 2006-12-31 12:29
好文章,顶!
琼瑶 2007-1-3 23:28
请教:当需舍脉从证时,如何把握?
马文辉 2007-1-4 16:01
1、调神汤
        调神汤方: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忌生冷、油腻。
        证治范围:植物神经紊乱,癔证,精神分裂症,内耳眩晕症,头痛、失眠、心烦等证的上鱼际脉情况。
        调神汤的辨证施治指征主要是上鱼际脉或上鱼际脉并见聚关脉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其病理变化,结合实践推断,上鱼际脉的出现,是肝阳上亢的集中表现。经过几十年的观察验证,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至少在三年以上的时间内心情不畅,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我们知道,思维的冲动,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的兴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管压力增加,血压增高。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使脉管向上多位,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这就是临床见到的脉搏突破腕横纹以上,而取名“上鱼际脉”。见到上鱼际脉的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目花耳鸣,记忆减退,胸胁苦满,心中烦燥,身重难转,周身乏力等证候,多为交感神经亢奋的一系列表现。
        聚关脉的出现,经过观察,在中医属肝气郁结的范畴。从现代医学的病理推断,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聚关脉者,性格内向,性情压抑,沉默寡言,至少在三年以上为一件事,反复考虑,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为其主观思索,长期的思虑,同样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变,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受抑制,迷走神经功能占优势,呈现一派抑制性证候。如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胸膈满闷,饮食不规律。反映在脉象上,由于迷志神经的兴奋,引起血管的收缩是纵行的收缩,二者交织在一起,反映在寸口脉上,就可见到。由于长期的血管扩张,使脉管增粗,形成横行扩张。正常血管的收缩,使扩张的脉管在关部相聚,逐渐增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故称为“聚关脉”。聚关脉的出现提示迷走神经占优势,呈现抑制性的病变过程。
        上述上鱼际脉与聚关脉的发生机理,仅是综合临床实践作病理学方面的推断。究系何因,其细微病理变化如何,尚缺乏科学根据。但这两种提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在临床有许多患者是聚关脉与上鱼际脉互见。由于两种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二脉交织互见,病性就形成同一性改变。机体中,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周身上下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寒热不均,虚实互现,如嗜睡多梦,烦燥疲乏,心跳忽快忽慢,腹胀满,饥而不欲食。四肢困乏,出现上热下寒,区域性改变。有时让患者自述,而不能全部诉出,可谓“百病传身”。但具体检查,无论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激光等现代设备检查,则无一改变,可谓难点。因实属整体的紊乱现象,并无器质性的病理变化,所以在治疗起来,不能单纯治某一方面,而必须讲协调,经过调整,达到动态的平衡,使紊乱的大脑皮层功能趋于正常,这样方可诸证尽消。如失协调主旨,则顾此失彼。
        调神汤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汤方,本方的组成是根据《伤寒论》一○七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而化裁得来。其具本化裁是在小柴胡汤中,参苏子降气汤之意,选用苏子降气化痰,以易去半夏辛燥有毒之弊,以大建中汤中选用川椒温中止痛,其热不伤阴之长,易去生姜性热伤阴,刺激发炎之短,使小柴胡汤,既保持其协调整体之功,又具有久服而不伤阴蓄毒之益。但在有呕吐症候时,仍取用生姜、半夏,取小半夏汤温胃止呕之功,而不用苏子川椒以代,其余诸证,均选用化裁后的小柴胡汤作基础,再以石膏之辛凉,清热生津而易去龙骨,使方中保持清热、凉血、镇静、生津的优势,以车前子补肾利尿之功取代茯苓,使集聚于半表半里的病邪,通过气血的运行,得以从小便排出,保持有一个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时方中不用铅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这样经过调整后组成的调神汤,在临证治疗中就具备了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而又相成,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协调,在方中具下列特点:
        寒热并用。石膏黄芩以清热,桂枝、川椒以温中,功能的紊乱证候寒热互见,如单纯以温热之品以治脾胃之寒,就会使上焦火热愈炽,脾胃虽得治,而上焦之热加重缠绵不得消,反之,单以寒凉之药以清热除烦,而必寒其中,使脾胃之寒愈剧。所以寒热并用,使热邪得清而不伤其中,脾胃得温而不助其胸中之热,故寒热并用,各免其弊,相得益彰。
        升降并用。整体的紊乱,寒热互见,虚实并存,一体之中往往上热而下寒,遇此之治,必须调中有治,治中有调,须将低于正常水平者扶到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紊乱表现的证候虽有寒热虚实,但不是偏盛或过衰,须将上焦之热降至下焦以温其寒,把下焦之寒升至上焦以凉其热,上下交流,气血通达,使寒热并治,使其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如同下楼坐电梯,降中有升提的因素,升中有降的意义。如果单纯或升或降,就会使机体的平衡进一步恶化,甚至崩解,如人想下楼,用电梯可以安然无羌,如果纵身下跳,则其命危也,协调治疗中亦同样寓有这样的哲理,所以方中柴胡的升提是使苏子更好的发挥降气的作用,二药为用,升降结合,令人回味。
        收散并用。方中牡蛎固涩以敛气,柴胡宣通以发散,上焦热积,气血淋巴周流不利,壅塞不通,必须用柴胡以散,疏通发散胸中之邪,而胸满烦惊诸证可解。但心是一身之主,心气宜收不宜散,如单用发散之品,必然耗散心气,尤以脉大者。如过用耗散之剂,必然招致不可逆转的危候,所以方中选用牡蛎收敛以固其气,使心气不得耗散。这样,二药共用,发散以除积聚之邪,收敛以固心阳之气,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损,收散共济,以奏驱邪固本之功,非良医而不达此地。
        补泻并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者之所以病,就是因机体抵抗力虚衰而被邪气侵及,故病者本该尽补。殊不知,虚之所以虚,自有其因,正邪相争,交织于内,气机不畅,气血痰食积聚,天阳之气不得用,水谷精微不得充,使机体易虚。如单用补剂,则助其病势反而对机体不利,壅补恋邪,病如一等,必须将壅塞之积滞,给予祛除,方能为补助机体铺平道路,故用泻法以寓其中,积滞得泻病邪易清,为除病打开道路。故在调神汤中补泻并用,泻中寓补,补中助泻使病邪除,淤滞清,正气充,气血畅,使机体的紊乱趋于协调。所以说,调神汤协调整体,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一方之中,有病除病,无病的补正,运用一方,疗治始终,均收其效。八方分列,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热而不伐中气,气降而不致脱陷,宜通而不耗散正气,补正而不留病邪滞,邪得以除,正得以健。各方药味药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医方剂学中,有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各有所用。调神汤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复方。临床应用,根据患者出现各种证候的程度,参考脉象的变化,从寒、热、虚、实的每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而调整其中的药味与药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掌握其本质。通过观其脉证,选定方药,使其保持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其协调作用。机体的病理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当病性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受到破坏则显示出寒、热、虚、实不同的突出个性来。同样,调神汤作为一个协调方,只要变动方中任何一方面的药味或药量,就可以使方剂的个性发生改变。所以说,在应用协调方时,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注意其灵活性,以适应临床处治各种复杂病证的需要,其变动情况如:
        石膏、黄芩与桂枝、川椒是维持方中药物寒热的。如果病者呈现亢奋优势,热明明显,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三十克可增至六十克,甚至可达一百二十克;如寒象明显,可加大桂枝或川椒用量,由十克可增至二十克;如见背恶寒者,可用附子以加大其温性。寒热二药的用量,均可视病情而定。关键是初诊时要认证准确,方剂拟定因人而异,一旦定方,则不宜更改,抓住本质,一方到底。
        人参与川军是维持补泻的协调药物。有时人参价格昂贵,久服易燥,可用党参代替。应用多年,党参代人参不见其逊。根据病者虚实程度而调整其量。脉见弦象,腹胀满闷证候明显者,可加大川军用量以泻实;体质虚衰,气短心悸者,加大党参用量以补其虚。
        这些证治上的灵活性,是需要知道的。但是,这种变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病性的一方个性突出时,方可应用。一般情况下,必须维护其原则性,因每一个协调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盲目乱调,则不收其效,反乱病情。这点同样是需要记取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只有真正了解组方原理,熟知药性,又善辨证,才能掌握方向,运用自如。
        调神汤服用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与病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有关。反应一是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是协调显效,见效通常较慢,多是用药数付后症状才得以改善,二十余付药后主要症状才得以好转。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因服用二三付无明显效果而更其方。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药后,不是病情逐渐好转,而是感觉加重,如头晕、困乏无力、不思饮食等衰弱症状。遇此不必多虑,这是因为药到病所,调整过程中的激化反应。体质强壮,用药敏感者多见此种情况,痊愈较快,用药期短,约占调神汤证的百分之二十。三是服药后有腹痛,腹泻反应。许多患者怕其泻而惧其方,实乃有效期矣。调神汤是一个双向调控的方剂,有病除病,无病补体,药到病所,必须先除其邪,病邪被歼,不运至体外,病岂能根治?病情顽固者,开始并不泻,而到用药十余付方泻,但是泻是为了除病,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反应,不必多虑。四是少数患者服药后有嗜睡的现象。这是大脑皮层通过药物矫正后,功能由紊乱趋于正常的一种补偿反应。原来失眠日久,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阶段,欲补其亏,故出现嗜睡不醒。这是病转恢复的标志,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原。七三年曾治一患者,服药三付后,困倦嗜睡,其家人忧虑,找到门诊,询问其情。嘱其不必多虑,令其尽睡而不必唤醒,每天给予水饮即可。这样,此人连睡六日而醒。后来,到门诊诉说:“自已如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神清气爽。”诸证尽然而清。后来又遇数例,均嘱其家属不必多虑。
        医者开方,病者服药。主观判断与客观反应必须相符,治疗才能收效。但客观反应有两种,一是好的,二是坏的。好者加倍赞赏,坏者登门质询,是其常理。这就需要医者声明药效反应,尤其对坏的反应。通常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药不对证,把病治差;一是方与证符,而是药病相争,反应出的不良感觉。所以说,医者必须做到“胸中有数,”既不可药不对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贻害于人;又不可方本对证,是用药后的坏感觉好现象,尚做坏治,被假象迷惑。病者一诉,赶快停药更方,使药病相违,同样贻害于人。这两种都是过错,都应尽力避免。“病者之病病疾多,医者之病病道少。”医者对方药必须深钻细研,方不致误。
        2、调心汤
        调心汤方: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瓜蒌30克、牡蛎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5克、党参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五味,加水一千二百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服为宜。
        适应证: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肝脾肿大、月经不调、不孕症、诊治时见涩脉者
        调心汤临床应用的主要指片是见涩脉。涩脉的出现标志着心脏功能的减低和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涩脉向我们提示了使用调心汤的定位诊断。我们知道,局部病的治,首先定位,才能定性。“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一个方子的应用,如果定位不准确,病性就无从谈起,无法把握病情的发展。涩脉的出现,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多为患者在主观上长期精神抑郁不畅,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波及植物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功能亢奋,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肌收缩力和传导速度均受到抑制性干扰,而失去正常的功能。在客观上,有失血或病毒感染等因素,二者相合,使寸口的脉象表现出节律不剂、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而出现涩脉。涩脉是应用调心汤的代表性证候,也是反映心脏功能病变的集中表现,也是经过治疗观察病情进退转归的依据。
        “心者,君主之官。”心脏是人身的主宰,气血有要体内周而复始地循行,循环周身,由上及下,由里达表,无处不到。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一旦失去气血的供给,立即就会失去其功能,而出现变性、坏死。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都以气血为依托,故有“身有多大,心有多大”之说,气血沟通全身,使各组织脏器产生功能活动,所以治疗心脏病变不仅要考虑到心脏的本身,同时要考虑到和心脏气血运行有关的各个组织脏器,只有整个机体相互协调,气血循行畅达,心病才能被征服。故调心汤组方过程中,必须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强心以健脑。心是气血的主宰,心脏的活动受脑的控制和支配,但脑的指挥功能是依靠气血的充养来实现的。没有充足的气血供给,脑的功能就会丧失。头部一旦缺血,就会发生晕厥,脑组织缺血过久,就会坏死,而形成不可逆的改变。所以说,人的精力充沛与否,决定于心脏,而不决定于脑。脑的思维、支配功能是心供血后的功能表现。同时,脑的思维又可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活动。这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由此可见,要想解决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状态,必须以强心作基础,故方中选用生脉散以强心,使心脏功能得以提高,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应激性恢复正常。同时以小柴胡汤宣通气机,和解阴阳,协调整体,使处于紊乱状态的大脑皮层得以治。脑健则心安,心安则脑旺,相互为用。故方中以小柴胡汤作基础,实有强心健脑之妙。
        宽胸以宣肺。心居胸中,两肺之间,胸腔的活动和肺脏的功能活动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心脏的排血功能,又因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使迷走神经功能偏亢,因而病人多有胸闷、烦满、叹息之证。心与肺通过动静脉组成小循环、心功能低下而致肺脏气血淤滞,出现气机不畅,而见咳喘、烦闷等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肺关系密切,二脏共同担负着机体气体的交换。肺部吸入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布到周身,同时心脏自身更需要氧的充分供给,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组织产生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又经过血液循环到肺而呼出体外。心肺二脏共同担负着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之官是对“心者,君主之官”而言。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之肺,血为气之母,”气血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肺是辅助心治理和调节血液循环的,只有心肺互相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以保障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故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必须把肺这个供氧的线路修好。肺的正常功能得到保证,使心得到氧的充足供应,才能为祛除病邪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个道理,在组方时,以瓜蒌薤白汤中,选瓜蒌一味,宽胸利气,清除胸腔这个外廓的影响,使胸腔通畅开阔,心肺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张,从而完成了更大的吸氧量和排血量,并选用《时方妙用歌诀》中的百合乌药汤。陈修园曾说是他“从海坛得来,用之多验”。原方两味,百合轻清,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养阴清肺;乌药行气止痛,二药合用为神经的强壮滋补剂,以保障肺的正常功能,心得到氧的充分供给,心病得以祛除,瓜蒌、百合、乌药三味为用,共同完成宽胸宣肺之功。
        疏肝以健脾。中医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的生成、贮藏、统摄与此三脏有直接关系,肝脏是一个大的血库,心血的充足与否,与肝脏调节血量的能力及贮藏血量的多少有关。血液的生成与脾的运化功能分不开,并且血液在周身的运行,而不溢于脉道之外,是靠脾的统摄作用来完成的。故在调治心脏病时,如不把肝脾二脏的功能调整好,就不能保持正常的有效循环血量和血液在脉道的正常运行。方中选用丹参、郁金,以丹参舒肝活血,素有“一味丹参饮,功兼四物汤”之称。郁金为气中血药,以活络止痛,为丹参行气开路,使血液循行畅达。同时借用小柴胡汤中党参、大枣健脾补气,共奏疏肝健脾之功,以达到气行血则行的目的,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舒缩功能,保证正常的有效循环。
        安神而止悸。心病的共同症状就是心烦、心动悸,失眠多梦。在协调整体的基础上,使心气得聚而不散,神安而悸消,诸证自愈。总之,在心病的治疗中,调心汤在调整整体的基础上,掌握脑、心、肝、肺、脾之间的调理通达,组方合理,药选精良,临证应用此方多验。如某部一女性患者,贫血,肝脾肿大,尤以脾大见著,每日饮食不振,周身困乏,心慌气短,而不能正常工作,先后在太原军区内外医院多处检查求治,一直原因未明,治疗无效。八四年夏,来中医研究所门诊,见其脉涩,处以调心汤,令服一百剂。患者遵嘱服至八十剂,诸证全消,精力充沛,随即上班参加工作,后继续服足百剂而愈。
        3、调肺汤
        调肺汤方: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30克、沙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粟壳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五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将药汁倒出,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为宜。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气管炎、肺大泡证、气胸等
        肺与皮毛相表里,肺病主要和宣气的功能失调有关。常见的肺结核、肺炎就是例证。肺结核在中医属于肺痨肺痿的范畴。对于肺病的治疗,根据协调整体、突出局部的原则,调肺汤的组方初步设想是这样。
        宣肺消炎以制止分泌。肺部受到外邪的侵袭,肺组织充血、水肿,引起炎性病变。支气管粘膜水肿,分泌增加,痰液形成,管腔被痰液阻塞变窄痉挛,形成咳嗽、哮喘。外邪侵体,首先犯肺,根据肺病的咳、痰、喘证多由外感六淫所致,选用太阳病主方的基础方,麻杏石甘汤加入调肺汤中。外邪侵肺出现炎性反应,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是炎症病理的五大变化。选用麻杏石甘汤治肺病,机理也符合。麻杏石甘汤具有消炎的作用,方中麻黄扩张气管,解除支气管平滑机的痉挛;石膏镇静降温,制止分泌,使痰液减少;杏仁宣肺透窍,使气机畅达;甘草止咳又化痰。四药为用,宣肺消炎,使停于肺部的痰液咳出,并通达表部汗腺,将侵及表部之邪一并驱于体外。
        滋阴排痰、敛肺以镇咳。在应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消炎的同时,加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粟壳以滋阴排痰,敛肺而镇咳。肺属阳脏,多燥,应用沙参、麦冬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滋阴,一方面排痰,阴液充足可使粘稠痰液变稀而易咳出,寓有扶正祛邪之意。加用瓜蒌亦具有空胸利气、滋阴排痰之功以助其效。并根据陈修园治咳嗽,一生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干姜主开,五味子主合,细辛转输,开合互济,相反相成。调肺汤中多用扩张支气管药物,麻黄以升,多耗散肺气,借用五味子加入方中。方中还选用粟壳五克以镇咳,用瓜蒌、杏仁、沙参等宽胸排痰。一再排痰则引起肺部的疲劳,必须加用粟壳以适当镇咳,以恢复肺的功能。如不用粟壳,临床疗效大减,但是在痰液分泌旺盛时则需令其排完,以防痰留肺中,引起它变。如痰不多,加用粟壳镇咳消疲劳,效果明显。
        协调整体以治肺病之本。人之得病,首先肯定一个原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样呼吸空气,有的感染肺病,有的则不感染,这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内在因素。毛主席的内因外因论,符合祖国医学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哲理。肺部之所以感染病邪,必然有其受病因素在其中。从临床的经验看,肺病者,脉象多见聚关脉和上鱼际脉,尤其以聚关脉多见。上鱼际脉是肝阳上亢的见证,聚关脉是肝气郁结的表现。二脉的出现表明,体内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因素扩张血管是交感神经的作用,收缩血管是迷走神经的作用,对于肺病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使支气管扩张,引起肺燥,干咳而无痰。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支气管收缩,则表现肺湿。肺燥者可用陈修园的清燥救肺汤。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多见,故肺多生痰。以聚关脉者见著。由此而知,肺病多植物神经紊乱的指征。不解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肺病不易治愈。要解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必须用小柴胡汤以协调整体,作为治疗肺病的基础。
        在掌握调肺汤三个方面的治疗原则后,还须注意的就是调肺汤多用引子,选用白萝卜二斤煮后,用其汤煎药,有条件时可用一个梨,捣碎,放入药中同煎。疗效可提高三分之一,另外切记,心功能不佳者,用苏叶代麻黄,以汗出涩脉为准。用苏叶较为稳妥,麻黄兴奋心脏的传导系统,用后病人出现心悸、心烦,苏叶宣肺解表,疗效亦好。肺病者,秋去冬来加重,天要大变,死者较多,在治疗肺病的过程中,注意到心肺两脏的共同机能,在调整整体的基础上,注意宣肺、消炎、排痰、制止分泌四个方面。肺病就可得以治愈。省某医院某大夫久患咳嗽,由于对中医调肺的治疗不感兴趣,一直拒绝治疗,后咳甚无法,来此就诊,处以调肺汤,服用六付而愈。
马文辉 2007-1-4 16:02
4、调肝汤
        调肝汤方:茵陈30克、川军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栀子10克
        煎服法:十五味,以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为宜。
        适应证:急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肿大、肝硬化、单项转氨酶升高、多囊肝、胆道疾患等。
        治疗肝病,必须注意五个方面:协调整体、清热利湿、调整脾胃、活血化瘀、通利二便。五项原则,缺一不可。据此调肝汤的组成是以调胃汤作基础,加用茵陈蒿汤,复加丹参、郁金、车前子组成。后因栀子短缺,以黄芩代之,方效亦不受多大影响,故调肝汤中可不用栀子,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了组方的正确性。
        协调整体是根据观察,肝脏病者,多见聚关脉,提示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自身因素存在,这是肝炎病毒能够在体滋生繁殖的重要条件。我们知道,肝炎病毒在五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所以戴口罩是不能预防肝炎的,肝炎病毒进入机体机体并不是都可以发病。据多年观察,患肝炎者,有长期的精神抑郁、恐惧,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使肝炎病毒得以侵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必须选用小柴胡汤作基础,协调整体,使正气得充,这是治疗肝病的先决条件。
        清热利湿,首选茵陈,茵陈是治疗肝病的局部用药,具有清热利湿,疏通胆管,加强胆汁排泄,消除黄疸之功,有病可治,无病可防,这是多年应用的结论。同院患者高某,患“黄疸性肝炎”,肝脏肿大平脐,时值三月,令其到野外采集鲜茵陈,单用一味,每服四两,服用十四天,肝回缩至正常位置,黄疸完全消失。再用调肝汤善其后而愈。由此可见,茵陈如此有效,治肝不能没有茵陈。另外,茵陈可做菜食用,久服无副作用,可称治肝良药。所以在调肝汤中,一般茵陈可用六十克,有黄疸者,可用至一百二十克,药力强弱来源于量,没有一定数量作保证,祛除顽固病变就会力不从心。
        活血化汤。血液在肝内大量淤积,血多热盛,出现肝肿大。用什么药物可以使肝脏瘀血得散,炎症得消,肿大回缩呢?这是经过多次实践探索的。先以病例为证:晋东南医友,其女刘某某,患肝炎久治不愈,父虽是中医,但其不相信中医,此时刘某致函于吾,欲治女病,其女持信见吾。见其肝大,右胁下三指,告其用七付药一试,无效则另请高明。当时方中用丹参四两、三付药肝回缩一指,七付药后,肝加缩两指,本人此刻方心悦诚服,遵方服药,尽愈而归。肝炎患者,肝细胞发生炎变,使门静脉血进入肝脏,郁滞其内而形成肿大。先用丹参治疗肝脏淤血,但其效力不是肝脏本身起作用,而是运用丹参加强右心回血量,使原来肝细胞肿胀,肝血回流障碍,门静脉受阻,右心回血量不足的病理改变得以改善。一旦右心回血量增加,使肝脏淤血减少,逐步恢复到原来的生理状态。一个器官只有恢复原来的结构,才能产生其应有的功能,增大或缩小都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如同手肿大或萎缩都影响把握东西。同时方中配以郁金,血中气药,除与丹参相合,具有行气解郁、活血祛瘀的功能外,并有促进胆汁分泌,促使胆囊收缩,而具有利胆的作用。据报道,大量应用郁金,还能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蛋白倒置,达到营养保肝的目的。所以说丹参、郁金二药为用,是治肝病不可多得的两味药。
        调理脾胃。从方中看,调肝汤中含有调胃汤。“因肝病均显脾胃不佳所以说治疗肝病必须要注意调理脾胃,方中选用枳实芍药散复其中,是因为肝是通过胆管排泄胆汁到小肠参与食物消化功能的。十二指肠最容易痉挛而阻塞胆汁的排泄,故用枳实芍药散以增强肠胃节律性的蠕动,增进消化功能,同时由于枳实芍药散能够舒张平滑肌,改善肝门壶腹区,疏通胆汁排泄的道路,又有利胆的作用,通过对肠胃的调理疏通,为肝病的治疗,开辟了通路。
        通利二便。治病必须给予祛邪的出路,治疗肝病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转氨酶升高。我们在治疗肝炎时,不主张用高蛋白饮食。因蛋白质进入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胃酸的作用,使蛋白质转化为蛋白栋和蛋白肪,再经过胰蛋白酶的作用,转化为二十余种氨基酸,吸收入体内,促进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的合成。如果肝脏出现病变,不能很好地接受,利用蛋白质,使其沿肠道下行,逐步转化为异性蛋白,分解出甲基酚、嘌呤、吲哚、氨、粪臭素等效多种有毒物质;吸收入血,须经肝脏解毒,进一步增加肝脏负担,血氨升高,又令吃高蛋白饮食,岂不矛盾;故调肝汤中用车前子补肾利尿,以使血氨从尿中排出,净化血液;用川军荡涤肠胃,使肠道内异性蛋白的分解物从粪便中排出,以减轻肝脏解毒的负担,从而保护肝脏。故二便通利,推陈以布新。
        调肝汤通过以调胃汤作基础,协调整体,调理脾胃,以丹参、郁金活血化郁,肝大得消;以茵陈清热利湿,炎证得退;车前子、川军二路并举,而使血氨得消,转氨酶得降。经过临床运用,其疗程估计是:急性肝炎二十付,慢性肝炎六十付,迁延性肝炎一百二十付,肝硬化一百八十付。有腹水同时加用银花、丝瓜络、王不留三药以利水攻坚,同时,服鸡甲散以加强破坚化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肝硬化腹水,不能放腹水,一旦放腹水就是易治愈。肝病出现腹水,不是肾脏病变,而是肾小管痉恋挛,可用白芍以平其痉挛,协助利水。如果一旦放腹水,使体内津液丧失,蛋白减少,加之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降低,必然导致抵抗力低下,水肿加重,积重难返而不治。再是肝硬化治疗出现反复者,多与恣食肉类等动物蛋白过多和情绪不畅,劳累过度有关,应当记取。
        5、调肾汤
        调肾汤方:黄芪30克、郁金15克、银花30克、丝瓜络15克、车前子30克、白茅银6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三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
        适应证:肾脏疾患,水肿
        人体各组织器官,心、肝、脾、肺、肾出现病变,均可导致水肿的发生,而且互相影响。所以说,对于肾病的调治,一是要注意到肾脏自身的治疗,一是整体的协调治疗,对于肾脏本身的治疗,在开始用药治疗阶段,都不理想。后来究其原因,反复思索,认为有时体内出现原因不明的水肿,西医也检查不出属何原委,说明体内一定有一专门管水代谢的器官。《内经》载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指三焦,主诸气,气都由三焦主持,其作用是使“饮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体内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是气的作用,气化则水能出。三焦气化失职,水液停留则出现水肿。由此而知,许多水肿究其原因,皆由此而来。据此原理,我们组建了决渎汤。在方中,补气选用黄芪,但补药一般都有湿滞壅满之弊,使气机壅塞不通,要想补益而不壅满,不影响补气的功效,加用郁金血中气药,又助黄芪行气补气之功,气行则血行,又吸取民间运用银花、丝瓜络消炎利水,治疗水肿有良效的经验,复于方中,同三焦失职多因湿热阻滞,而形成水肿,银花、丝瓜络相合而清化湿热,宣通气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清化湿热而治游离之火。湿热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至膀胱而利,欲利其湿,须选利水之药,补肾利尿以车前子为佳,凉血利尿首选白茅根为良。二药合用,阴水阳水皆能治。以此六味药共同组成决渎汤,在治陪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肾病的过程中,多年应用,疗效甚佳,又无副作用。
        整体协调治疗。是根据临证观察发现,肾病患者多见聚关不协调的表现,说明肾脏病的产生同样有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因素存在。用小柴胡汤调整整体。又突出局部的治疗。如果单纯出现水肿,用银花、丝瓜络、车前子三味组成的半决渎汤即可。如肝硬化腹水者,用调肝汤合半决渎汤效果就很好,在这里以决渎汤组方中提醒大家注意,民间方很重要,要注意采纳,吸取各家所长,融为一体,学习技术要虚心。叶天士从师十七人,博采众长,而使其术精妙过其师,他创的方经过实践证实都是有良效的。
        调肾汤根据具体病证,按着局部与整体双重治疗的原则,由决渎汤和小柴胡汤组合而成。这里值得提及的是,方剂的组成有一个技术问题。对于一个方子,不是抄下就能学到技术,如同一枝笔,有的人用其笔能写出漂亮的字,有的则写不成。方剂学的应用同样也贯穿这一道理。其中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铁匠打铁,右手拿锤,左手执钳,操作自如,看时容易做时难,这就是技术问题。需要长期的苦练潜摸方可达到。另外,技术切忌繁琐,高超的技术往往在某一点上,有许多技术性的东西不易学,是因搞得太繁琐、太复杂,令人无所适从。研究技术首先本人能重复使用,别人才能够学取。一个方剂治疗某病,能否重复使用,是检验技术科学性的尺度。如果医者的创方连同他本人也不能重复使用的话,就很明显地说明其科学性的真伪,无法重复的技术,要想掌握,谈何容易。
        调肾汤技术上的科学性就在于临床反复实践应用,均能取效,可谓我创方中第一良方。王某,女性,小学教员,于七二年始发现尿有异常,未加诊治。嗣后,腰背常有酸困,颜面浮肿,全身乏力,后服呋喃咀啶,症状缓解,七六年四月因浮肿,血尿明显而就诊。诊为“急性肾盂肾炎”“尿毒症”而住院。检查MPM104%,PSP减弱,第一小时速5%以下。给予抗感染、利尿等疗法,无明显效果,且时有发热,呕吐,头痛。遂更中医治疗,来此门诊,处以调肾汤煎服,三剂后热退,诸症渐见好转,六十四剂诸症全消。
        6、调胃汤
        调胃汤方: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军1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甘草10克、川椒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空服为宜。
        适应症:慢性胃炎、胃粘膜壅塞症、胃痉挛、或病见聚关脉明显者
        调胃汤的应用指征是聚关脉,可以这样说,解决聚关脉的有效方剂是调胃汤。前面已做过有关聚关脉的叙述,聚关脉在脉学上没有明确论述。有短脉,但是短脉和聚关脉是有区别的。上不盈寸,下不及尺,为短脉,它的相反脉是长脉,一般来讲,常人出现短脉多主短寿,短脉与聚关脉相比是关脉不足,寸尺不及,虚衰之象。聚关脉者,是由于病理变化,使其关脉变宽,变大,形如豆状。寸尺脉长度不变,宽度较关脉为细根据聚关脉的程度,可以基本推断出患病的程度与年限。大凡聚关脉的出现,特别是关脉膨大如杏仁者,患者心中多因一件挂心之事,多年来反复考虑而形成。通过一系列病理变化而出现心烦、叹息、易怒、胃脘胀满等相应的证候。八三年,门诊遇一范姓老者求医,年已七十岁,其脉聚关如杏仁大,试问其有何不快之事,起初矢口否认,尔后长叹一声,声泪俱下,道出独子二十六岁,于三年前车祸身亡,老来丧子,孤苦无依,耿耿于怀,悬念心中,而不愿与人言。处以调胃汤服用六十剂。仍那样膨大,坚持服用一百三十付,方才消退。最终证明:调胃汤确能解决聚关脉,聚关脉是经过几十年临床摸索出来的,它提示我们,患者有不快之事,隐藏心中,不暴露,欲言不能,老年女性多有此脉。
        肝郁不舒的准确诊断指征就是聚关脉。肝亢的准确诊断标准是上鱼际脉。调胃汤的治疗主要不是治,而在于调整神经功能紊乱。间接或直接起到调整胃病的作用,故称“调胃汤”。聚关脉的出现是一种病理变化,它的出现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迷走神经兴奋,可使心肌供血减少又因迷走神经在夜间兴奋性增强,冠状动脉收缩,故心肌梗死多于夜间发生。同理,迷走神经兴奋性占了优势,作用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跳减慢,冠状动脉收缩,心输出量下降,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功能低下,同时使平滑肌收缩,分泌增加,胃肠道均由平滑肌组成,收缩后,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低,食欲不振,加之胃酸分泌增加,日久损及胃壁而引起胃炎或胃溃疡。血管亦属于平滑肌组成,血管同时长期处于痉挛性收缩,使寸口脉由寸、尺二部向关部聚集收缩,而形成豆状。所以说聚关脉提示着体内的病理变化。
        聚关脉与上鱼脉可以客观地道出患者的隐曲,运用调胃汤治疗胃炎、胃下垂、胃粘膜壅塞证,冠心病者均能收到良效。我们用调胃汤的疗程,一般是七十付而愈。七十付药,聚关脉平复正常者,占百分之八十,七十付药而不开者,占百分之二十。其原因有二:一是天长日久,积重难返;二是经常不断地受到精神刺激,病因得不到解除,必须坚持以治。当今太原,论我“百付不更方”可谓名扬,是因不明真相,任何病证治疗都有其本质决定病程长短,世上没有超过程的事。证消不等于病好,痊愈与好转毕竟是两个含义。劝告治病者增强信心,不可中途停药,而招致前功尽弃。
        调胃汤的组方,也可谓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是根据《伤寒论》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仅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七味组成,是一个和解阴阳,兼清阳明里热的双解方剂。是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而下利的方剂。方中生姜半夏和胃止呕,黄芩、芍药抑邪热而止利,枳实消痞,大枣健脾行气,然后以轻量柴胡策外,大黄清内,使诸证可解,调胃汤取用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化裁而成。调转用汤也可谓用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平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取枳实芍药散加大黄以解决胃的局部病证,白芍不仅有平肝缓急,解痉止痛之功,又有养肝血,益脾阴之效,枳实具有冲墙倒壁之功,能够增强胃肠的紧张度,以助消化,由于此药较缺,多以陈皮代之,枳实芍药是一对药,合用效果好,若单用一味,则不能收其功效。单用芍药,其作用重点在结肠,对结肠的病变可以选择它,芍药配伍枳实,作用就移至心下,可治心下满痛,故作用在胃,加用大黄,有推陈致新的功用。据药理研究,本品含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使大肠的内容物易于排出,达到泻下通便的作用,通便则陈除,陈除则新生。方中川军量不宜大,以十克为宜。量大则喧宾夺主,三药为用,在小柴胡汤协调整体中,枳实芍药散平痉挛,疏通胃肠,寓意芍药以汤平甘草痉止痛,使整体得调,局部得治,遥相对应,胃病得治,聚关脉亦不复存。如,患者杨某,四十八岁,山机工人,盂县籍,主因呕吐反酸,上腹时痛而就医,患者于一九五八年始有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时现心口窝烧灼感,体质渐见消瘦,影响劳动,医院多次诊为“慢性胃炎”,常服胃舒平、乌贝散等尚不能根除,于七三年改服调胃汤,八剂而愈。
马文辉 2007-1-4 16:03
7、调肠汤
        调肠汤方:川楝子30克、小茴香15克、川军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以空服为宜。
        适应证: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腹满时痛而见脉弦者
        调肠汤的应用指征,在脉象上见右尺长弦脉。在体征上十二指肠球部有压痛者,即可应用调肠汤,脉见长弦,指寸口脉弦紧而长,尤其在尺部以后,其长度延及寸许,弦硬应用,大凡见此脉象,病人多有腹胀,慢性消化不良的证候,在《金匮要略》上称此状为腹满寒疝,实际上本病的起因据观察是曾患过痢疾、肠炎未经彻底治愈,或者平素嗜食生冷,致使大量寒湿性粘液积于肠内,尤其以结肠袋的皱褶处。由于升结肠的蠕动是由下而上,违反地心吸引力,粘液得不到顺利的排空,而积聚升结肠内,中医称之为“痰饮证”。时常腹中雷鸣,漉漉有声,粘液贮留,微量被吸收于血,顺血循环而逐渐沉积于脉管壁上,年复一年,而使血管壁变厚,变硬,而呈现长弦脉形,成此脉,多有十年左右的消化道病史。更有甚者,肠内粘液滞留,天长日久,被吸收入血,而显于皮肤表面,皮肤萎黄,晦暗无光泽,颜面则出现色素沉着,粘液在肠道内贮留得不到清除,上可影响到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炎,下可引起前列腺炎,前列腺炎的形成就是粘液湿滞肠道,经久化热,湿热下结而累及前列腺所致。临床应用调肠汤均能收到良效,就是有力的佐证。
        调肠汤组方是在调胃汤的基础上复半三核二香汤组成。在医疗实践中运用桔核、荔枝核、川楝子、广木香、小茴香、川军组成三核二香汤。主要治疗腹部怕冷、腹胀、时痛的腹满寒疝诸证。方中取川楝子以代三核,小茴香以代二香,和川军三味化裁为半三核二香汤,以治肠道之病。在治疗中同样运用整体协调,局部治疗的原则,运用川楝子、小茴香,寒热并举,疏肝理脾,温中散寒,使寒湿得化,川军用以荡涤肠胃寒湿之邪。由于肠道慢性炎证日久,其分泌粘液亦多积聚结肠皱壁处,以回盲部尤甚,覆盖于肠粘膜上,影响吸收功能,胃肠吸收功能低下,则出现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精神倦怠,腹泻时痛等症状。三药为用,治排结合,推陈这些积聚之粘液,推陈才能生新,必须解决肠道病变,全身状况才能随之改变。通过枳实芍药散的调治调胃,川楝子、小茴香的寒热共济,消炎以除湿,温中又散寒,使胃肠蠕动功能增强,辅以川军协同它药,一举将寒湿之粘液排出体外。整体之中,有小柴胡汤以协调作基础,双向调控,有粘液则泻,无粘液可止。
        临证处方,如见长弦脉,可检查一下右锁骨中线处,胁下二指,深按是否有压痛点,如压痛明显,提示有十二指肠炎,如不经治疗有逐步发展为溃疡的可能,应用调肠汤中,有时用药开始并不腹泄与排粘渡,而在数天或十余天后才开始排,这种情况往往是病久陈积,顽固难化,药之效力不是以一次摧垮,须达到一定程度之时,正胜于邪,才会出现腹中疼痛,有时是突然的,而且是疼痛剧烈,痛后便泻,便出的(脓)粘液有时成条,形似烂肉,用棍挑起长达尺余不断,粘液一般四十付排完,也有用一百余付才能排完者,当粘液排尽后,病人全身轻松,精神畅快,腹泻随而渐止,机体日渐强壮,迅速恢复。
        另外,临证见长弦脉者,还有一个肠外问题,就是患者虽见弦脉,但十二指肠球部触诊至回盲部均无压痛点与不适,而表现为脱发、牙龈出血、头痛、牙痛、周身酸困,这就告诉我们病位不在肠内,而在肠外。据此可选用桃仁承气汤复小柴胡汤组成,“理血逐瘀汤”,给予治疗,清利血液,荡涤肠胃,祛除病邪,使出血可止,脱发可生,疼痛可愈。这样,我们通过临床以长弦脉为标志,以有无压痛区别肠内、肠外病变,而对证施治,把整个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其中。
        病例介绍:患者余某,女性,四十九岁,于一九六零年始有全身乏力,腹部胀满,时痛难眠,常托枕而卧,经多方治疗,病仍日趋加重,体不负劳,被迫退职。在家养息。七六年七月五日,腹痛突然发作,状加刀割,大汗淋漓,而后住院,难以确诊,复转院,经多种检查,除发现左下腹有一鸡蛋大小包块,边界不清,触之则痛外,别无异常发现,调治月余,仍无著效,来此就诊,见其脉长弦,右上腹有压痛,处以调肠汤。服药后,微觉痛减而舒适,服至八剂,始有粘液囊干结大便而下,挑之粘液如丝,日便三四次,四十剂后,粘液除尽,而愈。
        8、溃疡汤
        溃疡汤方:川楝子30克、五灵脂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军10克、败酱草2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三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为宜。
        适应症: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溃疡和应激性溃疡
        溃疡汤,顾名思义乃调治溃疡病。溃汤这个病,在中医书籍中无此病名的记载,但现在是临床多发病,具体病位,通过X光钡餐造影和胃镜都能看到。病者自能陈述,医生不懂不行,不讲也不行。溃疡病的形成,现代医学多认为:由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导致胃酸辣、胃泌素等分泌增加,胃幽门处于痉挛状态。大量的胃酸滞留胃中,腐蚀胃壁,形成溃疡。对于溃疡病的治疗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必须掌握理气消炎,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推陈致新四个方面的治疗。据此原理,在调胃汤的基础上加用川栋子、五灵脂、败酱草三药组成,以担当溃疡病调治的重任。
        协调整体。溃疡病者多以聚关脉多见,亦同时有上鱼际脉者。溃疡病的发生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所以在治疗中,首先要解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治好溃疡病。方用小柴胡汤就是此意。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调整整体,突出局部,是治疗局部病变的大法。溃疡病在胃镜下看得很清楚,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中医要向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溃疡病的顽固程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作为致病因素;二是溃疡创面的毛细血管闭塞,形成不易愈合的病理改变;三是有时溃疡面上形成假膜,使其疼痛减轻,形成假愈合,溃疡依然存在,如应用乌贝散、氢氧化铝凝胶一类药物就易形成假膜,其中间产物,影响愈合,故临床不主张应用此类药物。
        理气消炎。在局部治疗上,加用了金铃子散中的川栋子。本方在宋局方上就有记载。后来刘河间肯定了其临床疗效,之后人多认为是刘河间的金铃子散。溃疡病的发病过程,是先通过胃炎,十二指肠炎的转变过程,胃炎这类的炎证是一个特定的炎证是溃疡前期的病理改变,这类炎症不是一般消炎药所能治愈的。大医学家佛雷克尔,在写《溃疡病学》时说:“十二指肠炎是溃疡的初期,炎症一旦破溃,就难以好转”。川楝子作用于胃脘部,故将川楝子以金铃子散中择出,加入调疡汤中,为什么只选用川楝子一味呢?因为元胡的作用远不如川楝子,川椒辛热温中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中冷痛,有局部麻醉和止痛作用,是大建中汤的主药。元胡辛、苦、温,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气滞胸腹疼痛,痛经和疝痛。该药经实验,元胡属中枢兴奋剂,不利机体康复,二药比较,用川椒比元胡恰当,故舍去。川椒、川楝子相合具有疏肝泻热以消炎、理气止痛又解痉之功。共取理气消炎之效。
        活血化瘀。这是溃疡病治疗的第二个方面。溃疡病是由炎性充血,导致瘀血祛除,才能创造面愈合的条件。解决瘀血阻塞是一个困难问题。因这不是一般活血化瘀的药能担当此任,经过临床多年治疗验证,选用失笑散中的五灵脂较佳。五灵脂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使溃疡面中阻塞的小血管疏通,以利温通血脉,散瘀止痛。据报道:五灵脂不但可以解痉止痛,并能增加白细胞,提高机体抵抗力。所以说灵脂为治疗溃疡的理想的活血化瘀药。同时可配用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溃疡病人不宜过用苦寒,败酱草是一味微寒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它即可帮助祛瘀消炎,又不致伐气凉人,故对于胃热者或夏季治疗,加用败酱草疗效较好。
        解痉止痛。是局部治疗的另一个方面。方中调胃汤选用了枳实芍药散解痉止痛,胃脘疼痛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共同证状,是由炎证刺激和平滑肌痉挛所致。对付这个症候,有的医者喜用良附丸,虽也能止痛,但是其性热而不可久服,久用则得热充血,不利于炎证的消失及溃疡的愈合。故本方不取良附丸而用了枳实芍药散以解痉止痛。另外,方中甘草也具有抗酸辣,消炎和解痉的作用,与芍药相合,具有平肝、解痉、止痛之功。
        推陈致新。溃疡面的出现是消化道功能改变的一个局部表现。其实整个消化系统功以都受到影响,肠胃运转失司,许多痰、水、食、陈腐之物滞于胃肠道内,影响着局部的治疗,须加用一量川军,清理肠胃,除旧以布新,使瘀滞得去,整体得安。这样方中四面相合,川楝子以消炎,灵脂以活血,枳实芍药解痉止痛,川军除滞布新,复以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共同组成治疗溃疡的有效方剂。
        溃疡病患者在服用方药的同时,要配合饮食治疗。在饮食上应遵守严格的清规戒律,亦很重要。不吃肉,不喝牛奶,不吃鸡蛋,不食酸,不食辣,不食过饱,是溃疡病饮食上的六大禁忌。能遵守者,可治;不遵守者勿服,如山西省建委一位领导干部,曾患溃疡病穿孔住院,不遵守饮食六禁忌,鸡蛋、牛奶尽情恣嗜,住院一百四十天,病情未见好转。同病室李某、王某遵守禁忌皆痊愈出院。其人见此状,方才忌口不食,三个月后,检查溃疡面愈合。世间一切事物依一定条件而成功,依一定条件而失败。临床许多溃疡病患者由于不能遵守其饮食戒律而造成穿孔丧命。
        溃疡为什么吃肉会引起穿孔呢?因肉类含大量蛋白质,食入后,刺激胃酸、胃泌素大量分泌,使肉才能转化为蛋白质,经过一系列转化变成氨基酸被吸收利用。如果患有溃疡,食用肉类食物以后,使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刺激溃疡面,加重病一次,以致穿孔。所以我一直奉劝溃疡病患者要搞建设,不要搞破坏,就是这相意思。有一次在西学中班,我讲到冲疡病不宜喝牛奶时,曾引起学员哄堂大笑。当我讲完“佛雷克尔”有关溃疡病的论述时,全场默然。必须知道牛奶饮入胃中,经过凝乳酶的作用,引起腹胀泻而加重病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医学界,有的人不主张溃疡用牛奶,有的人主张喝。故一直争论不休。东方医学界则不主张喝,日本则不用牛奶。东方医学接近中医。我们历代医学家不主张疮科患者,食用腥膻之物,认为可以引起疮疡加重,属“发性之物”就是证明。治疗溃疡必须讲条件,否则不治,不掌握饮食上的清规戒律就治不好。
        溃疡病在胃小弯处易治,在十二指肠球部难治。这与胃酸的刺激程度有关。十二指肠溃疡多在发病三四年后出现穿孔等病理变化,必须引起重视。调治溃疡,不仅治好平均七十剂,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些,其治疗过程中服药不认真,不遵守禁忌者,疗程长,配合得当,遵守禁忌者,疗程短。服药必须足疗程,疗程如里程,百里之程,行至九十九里,都不能到达目的地。疗程如建设计划,即是努力的目标,又是实践的总结。计划虽是概数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不能因此而不要计划,治疗也不能不观察疗程,用药后的反应也是需要记取的,以便掌握其变化规律。
        绝大多数服药后,有腹泻,泻是机体除病的一种手段,病除则泻止,通常日泻三四次,最多七八次,多是粘液软便,少有稀水者。一般泻一周左右,但也有泻至月余至五六十者,泻之久者,说明体内陈腐积聚多,当泻之。推陈以布新,机体将病除尽,有一个渐变至突变的转变过程,逐步出现食欲增进,身体康复再是开始用药,一部分病者有腹痛、腹胀、脘满、纳差等证候,这是药入病所,使整体病邪相争的必然过程,是坏感觉,好现象,不必多虑。还有胃痛症状消失缓慢,服药后只有当机体功能有较大转变时,诸证才能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多在四十付左右,随着胃痛的消失,食欲、精神显著好转,越在此时,越要告诫患者不可“犯禁”,要坚持,否则前功尽弃。
        溃疡病具有四大犯:即变天感冒犯,过度劳累犯,吃的不好犯,生气着急犯。注意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反复,做好预防,可以加快治愈时间,不要轻看反复,感冒一次,疗程就会向后推迟二十至三十天。所以说,避免溃疡病反复,遵守禁忌,配合饮食,是一件困难的事,效果与疗程往往取新局面于这三方面的因素。
        在溃疡治愈后,为巩固其疗效,配制复健散,每料服用百天,通过理气理血理脾和生肌以使疗效得以巩固。通过东参扶正,鸡内金含胃激素,使胃粘膜的功能重新建立。以助消化。不服用复健散,三年后复发者占50%,服用复健散者,反复率占2-3%,特殊病例可服用两料。
        病例介绍。患者杨某,男性,三十六岁,军人,主因胃脘疼痛反酸而就医。经钡餐造影,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黄豆大龛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中西医药均无著效。处以调疡汤七十付,服后症状消失,查龛影不见,遂给复健散以善其后。
        9、调滋汤
        调滋汤方:竹叶10克、石膏60克、麦冬30克、半夏10克、粳米把30克、瓜蒌3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四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腹为宜。
        适应证:各型肺结核、胸膜炎、肺空洞、肺脓疡和支气管扩张症等证候者
        调滋汤是针对肺病伤阴诸证而设。在肺病中,肺结核、肺脓疡病因肺热伤阴,多出现阴虚内热的证候。欲治之法,即滋阴清热。我们经过临床实践,在调肺汤之外,又组成“调滋汤”,调滋者,调治滋阴之意,整体的协调在调肺汤中已作了陈述,此处不作重复,仅就结核等病的治疗滋阴问题作一探讨。
        调滋汤的组方是以竹叶石膏汤加瓜蒌、五味子、复小柴胡汤而组成。选用竹叶石膏汤以治肺结核病变,其目的有二:一是竹叶石膏汤是清热滋阴之方,石膏辛凉可清少阳之热,竹叶清凉可消心中之火,胸居有心肺二脏,亦有同性之理,热灼伤阴而耗气,方以人参、麦冬粳米以扶助正气而滋阴,“壮水之生,以制阳光”,而使热可清,虚可补,阴可滋。再是结核杆菌之所以能在胸中繁殖生长,是本身适应热的环境,与腰椎结核迥然不同。故治则悬殊。骨结核治以温,肺结核治以寒,重用石膏,改变胸中热的环境,使肺结核杆菌得以灭。为结核杜菌创造一个死亡的条件,如同把热带动物移至寒带,就可使其不能适应环境而自灭。所以说,取用竹叶石膏汤治肺结核病变既有药理之效,又有物理之功,方中佐以瓜蒌,五味子以宽胸利气,敛气滋阴,即可使肺结核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肺结核形成的肺空洞,亦可选用调滋汤,有胸膜炎者,加用王不留三十克,桔梗三十克,以攻坚破瘀。如有肺脓疡存在,可用甘桔汤,甘草、桔梗二药。在方中甘草六十克,桔梗三十克,说到这里,就要讲用量,不了解,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对某些疾病就须选方以绝对优势治疗,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药力来源于量,甘、桔二药用到如此量,才能将痰排出,甘草量大似芒硝,其作用是类似醛固酮,可阻止小肠的吸收,用二至三付就可排完脓痰再用调滋汤善其后。肺部脓痰病忌食辛辣,不宜用热性药物,最好食梨。曾有一肺脓疡患者,在省肿瘤医院检查,怀疑肺癌,后来此门诊,处以甘桔汤昨竹叶石膏汤,同时买一筐梨置室中,尽食而愈。
        选用调滋汤以小柴胡汤整体协调。竹叶石膏汤以清热阴润,瓜蒌、五味子宽胸敛气,使肺热伤津的病尽可得治,佐以王不留以攻胸膜炎之积聚,加用甘桔汤以排肺中之痰,本标共治,以建其功。
马文辉 2007-1-4 16:04
10、调经汤
        调经汤方:丹参30克、郁金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牡蛎30克、五味子15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通草1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八味,加水二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宜空腹服。
        适应证:月经周期错乱、月经量色改变、痛经等
        子宫是女性生殖器官,是机体的奇恒之府,在神经、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以完成其生殖功能。月经则是周期变化的客观反应,通过月经的颜色、血量,以及时间的变化不仅可以反应生殖器官功能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反应整个机体的健康状况。月经的各种异常反应,提示着机体的功能变化,所以调治整体不但要注意到子宫的功能状况,更重要的是观察治疗整体的病理变化。通过临床实践,对于月经病要进行协调整体,强心壮阳,温通血脉三个方面的治疗。
        子宫是机体的一部分,机体的情志变化,可直接引起月经周期的反常。“女性多郁证”,情志的抑郁多导致大脑皮层长期处于紊乱状态,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怔仲健忘,月经提关或错后,量过多或量少,色深或色浅等一系列紊乱现象。其脉多见聚关脉或上鱼际脉,提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过多年临证观察,月经不调患者,多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基础,逐步使月经周期发生改变,所以调经汤以小柴胡汤作基础,以协调整体治疗。
        强心壮阳、活血化瘀是治疗月经的重要治则,治病治其本,心功能如何,对月经周期有直接影响。心脏功能旺盛,气血充盈,则月经量多色鲜,反之则量少色淡。许多体弱多病,心血不足者,月经多血少色淡或月经周期发生变化,赶前错后,滞涩不畅,故调经汤以调心汤作基础,通过丹参、郁金活血化瘀,改善右心回血量,使心血得以充盈。百合、鸟药调肺滋阴,瓜蒌以宽胸利痰,壮蛎固敛安神,党参、五味子以强心充气,使心脏得以调理,气血得以充盈。子宫得到气血充养,月经的周期变化规律就有了保证。
        温通血脉。子宫虽居少腹之内,有阴道与外界相通,属表的范畴。外感寒邪,血脉遇寒则凝,郁滞不通,同样可影响月经的周期变化。许多女性有痛经之证,就多与感受寒邪有关,因子宫内膜毛细血管丰富,对外界各种致病因素异常敏感,无论是外感病邪,还是气血虚衰,都可导致子宫内膜毛细血管的变化,易出现痉挛或闭塞不通。欲治之法,必给温通血脉以治其标,方选当归四逆汤,以当归活血补血,桂枝温通血脉,七药为用,共奏通经活络,调补阴阳之功。
        根据女性患者发病特点,和影响月经周期变化的因素,采取协调整体,强心活血、通经活络三个方面调治措施。以胸心汤与当归四逆汤的合方,组成调经汤,以治疗月经方面的异常变化。但是妇科的病变,毕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本人不敢冒然阐述,以病变归类来看,妇科病大致分经、带、胎、产四个方面的病证。今积数十年之实践,谈一下自己对妇科经、带、胎、产的看法与治疗尝试。
        经证:前已述及。月经方面的变化可由局部和整体各个方面的变化引起。一般月经周期改变的证候,可还用调经汤调治。但是临床有时亦可遇到一些特殊证候。如崩漏带下,淋漓不断,则须详其病因,根据临床经验,此者多见脉上鱼际脉,是肝阳上亢的病理反映。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多因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最终借用月经来潮之机,冲破小动脉,而造成出血不止或大出血。据此,我们选用调神汤复四物组成“降气四物汤”以治。通过调神汤重用石膏,协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温以止血,使亢奋之气得降,加用四物,壅滞之血流得调,诸证可解。曾有一患者,三十余岁,每次月经来潮出血不止,致使身体虚衰,久治不愈。我们处以降气四物汤:十余剂而愈,可见其月经证的整体与局部治疗的联系性和重要性。月经规律的改变,亦与整体变化有关。
        带证。带为子宫的分泌物,在体内属痰的范畴。女性带证根据临床观察脉象,多见聚关脉,本脉的出现,提示有迷走神经功能亢奋,使粘膜、腺体分泌增加,具体到子宫内膜,则子宫内膜分泌增加,故白带增多,根据此理,我们以调胃汤为基础,协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迷走神经的亢奋现象得以平复,加用川断,白果以温经通阳,利湿止带,而组成“解郁完带汤”,临床使用,多有效验。
        胎证:指怀孕期间的证候。不外死胎、小产之类。临证多年,溯其根源,观其脉证,多见涩脉,提示患者机体虚衰,气血不能濡养胎儿,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则气血反日趋减少,胎儿岂有不死之理。小产多系血不养胎,半途而落,根据此理,选用调心汤试治,结果一试成功。通过调心汤协调整体,改善右心回血量,活血化瘀,提高心脏功能,心乃气血为主,主壮则众安,气血流畅充盈,胎位可得安然无恙。曾有太原工学院一讲师,每至怀孕六个月而小产,而立之年,膝下无子,痛苦不堪,后来门诊,见其涩脉,遂处以调心汤服用六十剂而怀孕,足月而生,后连生二子均健康活泼,实践证实了推理判断的正确性。
        产证:鑫系生产后出现各种证候,如阴道出血不止,腹痛、头晕、心悸、乳少等证。亦有关节疼痛,汗出不止,肢体麻木者。查其原委,多由气血两虚引起。生育之后,气血丧失,加之营养补充不足,哺乳婴儿失多得少,身体渐见不支,详其脉多见微细,是气血衰微的集中表现,必须补养三阴之虚,根据临床治验,选用《济生方》中的归脾汤,复《金匮要略》的生姜羊肉汤,组成“归脾羊肉汤”,治疗多例,取效甚佳。
        11、理消汤
        理消汤方:黄芪120克、茵陈6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花粉30克、熟地30克、山药30克、石膏60克、车前子3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猪胰子半个
        煎服法:上药十五味,加水一千二百毫升,猪胰切碎入内同煎,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空腹服为宜,方中去甘草、大枣,是减其糖性。
        适应证:糖尿病
        消渴症产生的根源在大脑皮层。大脑不能支配内脏器官的原因,多因交感神经的亢奋,迷走神经抑制,致使胰岛素分泌下降,血糖升高,同时因交感神经亢奋,肝糖元被动员出来,使血糖浓度进一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使调整血糖的浓度的功能失调而形成糖尿病。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我国记载远比外国早一千多年。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内经》即有“消渴”、“消瘅”的记载,且有详细的论述。
        在论述病因方面的,如《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云:“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在症状的论述方面,《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外台秘要》云:“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致小便至甜,虽能食多,小但多,渐消瘦。”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论述是符合近代医学理论的。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下视丘、第四脑室底之机能紊乱或器质性病变均可引起或加剧糖代谢紊乱。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影响糖代谢紊乱。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影响代谢的途径有二:一是经过下视丘,脑垂体及其周围腺体而影响糠代谢,这个作用是重要的。二是通过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植物神经的作用于各脏器中的糖代谢过程,由于神经中枢的功能失调,致使血糖超过肾糖阈,血中糖,由肾外排,肾小管和集合管无法回收大量血糖最后导致肾疲劳,肾功能下降,出现恶性循环。治疗糖尿病必须根据这些原理组方,方剂才能合理。其组方原则包括强壮中枢,调整整体,补益肝胰二脏和补肾四个方面。
        强壮中枢,是首要的,消渴病是神经功能紊乱,由于大脑皮层关于对皮层下中枢的调节失常,所以在组方时,黄芪应用四两,中药二千六百余味中,大脑中枢的强壮药只有黄芪为好,黄芪具有能发汗,又能止汗,既能治多尿,又能利尿,治疗上具有这样的双相性。实际上起到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双重作用。黄芪用量的确定应归功于王清任,在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至四两,十分令人崇拜。因每一味药在治疗中用到适当的量是一个很难的事。王清任三代业医,子承孙继,最终得出四两,是黄芪疗效的标准,否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疾病如同顽石,百斤重,必须有超过这个重量的力才能搬走,减少则不行。用药治疗病证,同样喻此理。王清任在用黄芪强垃中枢方面为我们走出了一个路子。后人陆仲安就用黄芪四两治糖尿病,路仲安是光绪年间太医院的院长,当时胡适得了糖尿病,在上海同济医院治疗一、二年无效。后请路仲安治疗,给胡适处方黄芪四两而治愈糖尿病。故当时美国人大批进口黄芪,就因此病例引起。我们在组理消方时,也是首用黄芪四两。
        协调整体。解决糖尿病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七八糟,是其基础治疗。选用小柴胡汤以调整整体,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以交感神经的亢奋占优势,迷走神经受抑制为其病理变化,故同时选用石膏抑制交感神经,花粉扶植迷走神经,因消化道内分泌由迷走神经支配, 一旦受到抑制,则出现口干舌燥,糖元由肝脏贮存。如果交感神经亢奋就会把糖元从肝脏内动员出来。故糖尿病初期,脉见洪大,所以选用石膏,一般二两就可改善证状。如上鱼际脉明显者,可用至四两,花粉的应用在《千金方》中就有治消渴症的记载,应用后可通过扶植迷走神经,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这对于协调纠正糖尿病是很重要的。
        补益肝胰二脏,也是不可忽视的治则。因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肝功能,胰脏功能出现异常,贮备糖元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均下降,这是本身虚弱的种表现,故方选茵陈清利湿热以治肝,丹参活血补血,郁金行气活血以疏泄肝胰之滞,用猪胰血肉之品,以脏补脏,本法治疗在《千金方》中有记载。选以药用,这样就把从大脑皮层到肝胰二脏都动员起来,修复使胰岛素分泌正常的路线,使其达到动态平衡。
        补肾是理消汤的最后治则。糖尿病患者多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动脉硬化。糖从尿排,必须健全肾功能,加强调节、回收。治肾选以六味地黄汤,其方来源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决》,实际是继承金匮肾气丸而来。根据实践应用情况,将山萸肉更为五味子,丹皮更为丹参,车前子补肾利尿以代茯苓、泽泻,取其六味之实,更其方药,这样,通过在强壮中枢,协调整体的前提下治肝、治胰、治肾,共同组成理消汤。
        太原驻军某医院张某,曾患糖尿病,以西医外科见长,每次手术后,尿糖(卅),本院陈军医是中医班学员,请吾给予诊治,服至七付,尿糖定性降至(±)。其人还患上性心动过速,复加用调心汤,服药60余剂,尿糖(-),心律正常。
        12、理目汤
        理目汤方:桃仁30克、桂枝10克、芒硝10克、川军10克、甘草10克、石膏60克、知母15克、白蒺藜30克、草决明15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六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服为宜。
        适应证:青光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炎、翼状息肉、白内障等一切眼骨疾病。
        眼是神的窗口,通过目而察神,眼睛与颅脑相通。其神经调节与房水循环都与大脑皮层和脑脊液有联系。由于血液相通,颅内压升高后,伴随眼压升高,首先在视网膜视乳头出现充血水肿,病主在眼,为整体之病,经过多年观察,得出“好脾气不得眼病”的结论。其发病机理是这样:外界的刺激,情绪的激动,交感神经的亢奋,使颅动脉压升高,引起基底动脉压也升高,使血液在脑组织扩散增强,但血液回流并不加快,这样使颅内压越来越高,视网膜出现充血、水肿,而致使各种眼病的发生。不把脑组织充血与颅内压升高的问题解决,眼病就不能治愈。
        对于眼病的治疗探索时间不长,从一九七二年开始,是一时获得。眼病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治疗比较困难,如青光眼,玻璃体混浊等,西医治疗毫无成效,许多青光眼患者各地求医,最终以失明告终。根据其病理变化,还是用小柴胡汤协调整体,用桃仁承气汤把颅内压增高诱导利下,使其颅脑血回流加快,其它方剂则不能担当此作用。但是方剂内桃仁承气汤中有桂枝,小柴胡汤中有川椒,均属热药,充血本性属热,故眼病忌用热药。但川椒、桂枝是维持小柴胡汤、桃仁承气汤平衡的,不宜去掉,又必须使方剂变凉,故又将白虎汤加进去,三方共济,这样眼病的整体治疗得以解决。局部使用白蒺藜,草决明清肝明目,使眼睛有排陈布新的作用,白蒺藜养肝凉血明目,草决明可将眼睛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这样整体局部治疗,双管齐下,对所经治的青光眼,视网膜出血等病,选用理目汤后,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马文辉 2007-1-4 16:04
13、消斑解毒汤
        消斑解毒汤方:苍耳子30克、苦参30克、浮萍30克、土茯苓30克、银花30克、丝瓜络15克、车前子30克、石膏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五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空腹服为宜。忌食肉蛋辛辣。
        适应证: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一病,中医书籍少有记载。但是在事实上,西医通过化验检查,已能找到体内的狼疮细胞,这就构成了诊断的事实,红斑狼疮有局限性和系统笥的不同类型,可影响到心、肝、肾等组织器官。其状在颜面部如蝴蝶形或盘形,颜面和体表均可发生。
        在治疗上,西医无特殊疗法,仅用激素,氯喹等治疗,我所门诊治疗的多数红斑狼疮患者,由山医二院皮肤科检查后介绍而来。对于红斑狼疮,中医书中无记载,查出只言片语亦记载不详,治疗亦是空白。洋为中用,四西诊断明确,属结缔组织病变,近年研究认为属变态反应,与免疫反应有关。许多学者目前倾向于变态反应性病变,我们据此来用协调整体,祛除风湿,降湿排毒三原则,组成此方剂。
        经过临床观察,凡得红斑狼疮者,都有聚关脉和上鱼际脉的出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首先找出内因,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外因是风湿病邪。两个原因相合,构成红斑狼疮的病因。其病理变化,一是粘液性水肿,二是类纤维蛋白变性。这些因素,中医都归于风湿的范畴。内因和外因的两个致病条件给我们指出一条治疗的路子。据此创方,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协调整体,为祛除风湿奠定基础。
        祛除风湿选用除风利湿汤,方中浮萍、苍耳子辛温发散以解表祛风,苦参、土茯苓苦寒以燥温利湿,四药合用对于治疗结缔组织病变收到良效。复于方中,消除风湿病邪,祛风以利湿。
        降温排毒。风湿目前虽找不到病源体,但见风湿因素则加重,以同气相求的道理就可推断,西医也认为有风湿因素,同样这样称呼,似有道理。起码风湿也是造成红斑狼疮发病的条件。选用除风利湿汤就是解决风湿。大量风湿因子侵及机体,通过血循,损害各组织脏器,整体组织发生病变,呈炎症反应则出现高热,必须通过肾脏将风湿因素排出体外,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为此,我们首选石膏以清热降温,以银花、丝瓜络、车前子组成半决渎汤,清热、通络、补肾利尿以保肾排毒,使风湿得祛,病毒得排,热毒得清。三方相合,共建其功。临床应用多年,疗效较好。七三年,某设计院一女性患者,四十八岁,湖南籍,在山医一院住院,曾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高热持续不退,影响肝肾。化验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服用激素月余,均无显效。后请我会诊,处以消斑解毒汤,服用二剂,热退体安,本人要求出院服中药治疗,后在门诊服用六十剂而愈。
        14、解郁攻坚汤
        解郁攻坚汤方:不留100克、苏子30克、夏枯草30克、牡蛎30克、银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黄药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四味,加水一千二百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空腹服为宜,忌油腻。如药量大,可用纱布包起,置锅中煎,以防粘锅。
        适应证:膀胱癌、乳腺癌及各种良、恶性肿瘤,均可以本方攻治之。
        解郁攻坚汤是治疗癌瘤之方。寓有解除郁滞、攻除癌瘤之意。癌瘤在临床上,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已成为常见病。但在治疗上则时明时暗,此通彼塞。对待癌症的治疗有个思路,通过实践,初步证明了认识的正确性,这就是治癌的原则。
        癌症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这是肯定的。但是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记载散乱、论述不详,若明若暗,对于癌变的理论是一个新起的学说,现代医学对癌症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仍不深刻,未真正弄清其发病机理,我们知道,西医在治疗上采取化疗、放疗、手术三大疗法,对于这一条,现代医学的理论虽然清楚,对三大陪法我有不同的看法。三大疗法的结果,是使正常的细胞和癌变细胞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如同在军事上,敌我双方展开肉搏战时,派飞机轰炸一样,这样治疗的结局是病去人亡。所以说这种方法不好,作战不能采取这样的战术,治病不能搬用这种方法。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治疗上也是保护机体,驱除病邪。如果正常的机体同样受到摧残,就失去了治疗的意义。从现代医学对癌的研究来看,癌因子是与生俱来,人类怀胎时就带来的,为什么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呢?因人体从骨髓的干状细胞产生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机体通过两种细胞消灭癌因子,其方式就是吞噬。这两种细胞都在胸导管的淋巴管内成熟尤其是T淋巴细胞吞噬能力特强大,一般都能将癌细胞吞噬。人体内一旦T淋巴细胞产生减少或吞噬力下降,就失去了吞噬癌的能力,这时癌细胞就会找到一个薄弱环节停留下来,生长繁殖,逐渐增殖成一个肿瘤。这时T淋巴细胞还继续和肿瘤细胞战斗。由于敌众我寡,只能将肿瘤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外包围圈,加之T细胞的自动死亡,变成异体,构成癌瘤的围墙。在用药及治疗肿瘤时,它反成了保护层,形成一种抗体,更给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整体的抵抗力下降到一定程度,癌肿一旦破溃,癌细胞顺血循环扩散,弥漫到各个组织脏器,形成转移,这就是现代医学对癌的基本认识。我们针对其发展变化过程,初步制定了和其相应的治疗措施。
        协调整体。癌肿的发病,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样出现T细胞、B细胞的产生减少呢?根据几十年的观察,原因是肝郁不舒,发病产有这样一个因素,最短四个月,也有人达三年以上的情志抑郁,而出现胸胁满闷。肝郁不舒、遏遇胸中,产生小柴胡汤证,导致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生成减少,抗癌能力下降,这就是产生癌证的根本原因。必须用小柴胡汤解除胸满,协调整体,疏汇淋巴管的阻滞,使T、B淋巴细胞增生旺盛,达到抗癌的目的。
        攻除肿瘤。在治疗中具体涉及到肿瘤病灶,不消除就会继续增殖影响机体。病灶如同贼巢,不剿窝不行。所以治癌的第二步就是攻除病灶,使其不易增殖。彻底攻除其病灶,根据实践找到的线索,就是用攻坚汤以攻除肿瘤。选用王不留、夏枯草、苏子、牡蛎,相互为用,组成汤性,而无坚不攻,无坚不摧。自七○年以来,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应用很得力,方中王不留的发现和应用给我们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开始应用王不留下奶,有疏通作用,用于治疗乳腺炎,发现效果很好,用量由一两升到四两,亦无副作用,效跟量相应递增,后用于肿瘤的消除,一试成功。组成攻坚汤后,先后治疗太原飘带厂刘海萍的甲状腺瘤,十三治金公司郭万林腰部肿瘤,太原尖草坪粮店李苗茵的卵巢纤维瘤,皆服百余付而愈,充分肯定了攻坚汤除肿瘤的可靠性。临证应用数例,皆有成效。
        清理血液。在肿瘤破烈后癌细胞顺血循、淋巴播放,通过血液而引起癌转移,所以引起癌转移,治疗必须清理血液。目前根据实际情况,对败酱草、银花、黄药子、连翘、山豆根、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筛选,但均感不称心,相信清理血液的满意药是有的,有待于实践寻找。
        治癌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忌口,禁食高蛋白的食物。许多病例证明:如果癌肿消退后,再吃肉类食品,易复发,招致治疗失败而死亡。某制革工厂一病者,在左侧腹股沟处长出一拳头大肿瘤,服用解郁攻坚汤一月余,肿瘤缩小,体重增加二斤,精神倍增,其不听劝告,后食鸡肉而恶化,月余而死。实践证明,高蛋白食物可以明显的使癌肿增剧、恶化。其机理是:基因薄层导生素的作用。薄层导生素是一种高蛋白的物质,正常时帮助组织增生,患癌症时,可以帮助癌肿,增殖。治癌的机理如同使用抗菌素杀菌的原理,用青霉素压抑粘肽的生成,细菌缺乏食物来源而饿死。使细菌失去存活的条件,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同理,限制高蛋白的摄入,薄层导生素作用减弱,癌瘤则难以增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反之,如果不断补入高蛋白饮食,则帮助癌症的发展。在治疗中,饮食上多以水果类、小米类饮食较好。给大家提此思路,供参考体验。
        清理血液的药都是清热解毒药,谁能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消理血液药,谁就能成功。目前创制的解郁攻坚汤对良、恶性肿瘤均能取得可观的成效。如省统计局,魏某之父,患膀胱癌,服用解郁攻坚汤二百三十付而愈,随访八年,身体依然健康。经过多种病例治疗,对何杰金氏病、乳腺癌、膀胱癌效果好,对肝癌效果不好。因来此门诊者,肝癌多至晚期,山穷水尽,而不可救药,因而实践机会少,不敢冒论。对乳腺癌正在观察其确切疗效。如山西文水县,郭玉兰,左乳腺癌,曾在三○一医院手术,术后四个月,两腋下均出现淋巴肿大,癌转移,二次进京都无法治疗。以后来此就医,处以解郁攻坚汤,服用一百二十剂,肿块皆消,一百八十剂后,体重增加四十斤,目前每半年来省肿瘤医院复查一次,至今已十一年矣,仍健在。
        15、理心复脉汤
        理心复脉汤方:当归15克、桂枝10克、芍药30克、细辛5克、川椒10克、通草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元参30克、鸡血藤30克、银花30克、王不留30克、牛膝10克、桃仁10克、芒硝10克、葛根60克、大第60克
        煎服法:上药十七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腹服为宜。忌肉类,忌房事。
        适应证:脉管炎、静脉炎、雷诺氏证。
        脉管炎的主要症状是足手厥冷,脉微细,属厥阴病,主要由于寒邪侵袭,影响末梢的血液循环,使血脉凝滞,不能荣于四末所致,据《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所以按厥阴论治,结合其它致病因素,采用温通血脉,解毒祛瘀,清理肠胃,消除风湿四个方面的具体治疗。
        方中以厥阴病当归桂枝汤作基础,温能血脉,以治理体表的寒,加用四妙勇安汤(亥参、当归、银花、甘草)(见《验方新编》)加王不留、鸡血藤、川牛膝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痰,通络以止痛,以治其气血缓滞,热毒蕴结诸证。三是合用桃仁承气汤,清理腹部粘液的积聚,不推陈就不能布新。胃肠得以清理,粘液不随营养物质吸收入血,血液得清,血管阻塞,也可得以纠正。加用本方,用到临床,符合事实,使疗效增加,疗程缩短。四是消除风湿因素,通过观察雷诺氏证,虽系末梢小动脉痉恋挛的病变,同时受风湿因素的干扰有关。脉管炎合风湿因素,在理心复脉汤中,加入葛根,消除风湿,治疗多例,效果颇佳。四方合用,共奏温经通脉,活血祛瘀,通泄表里,消除风湿之功。脉管炎、静脉炎、雷诺氏证,尽治。驻军王某男性,五十岁,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右足发冷,时麻木不能行,偶有疼痛,遇冷加重。在某医院确诊后,来此求方治疗,检查趺阳脉消失,足部肤色湿冷苍白,处以理心复脉汤,服用一百八十剂,而足温脉现,诸证尽消。
        16、排石汤
        排石汤方:金钱草120克、海金砂10克、川军20克、芒硝10克、茵陈6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六味,以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腹服为宜。
        适应证:胆道结石。
        排石汤是由调肝汤加芒硝、金钱草、海金砂组成,用以治疗胆道结石或泌尿系结石,临证对肝胆系统的病变,最好是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如常见的隐性肝炎,中医凭脉就难以诊断,必须借助现代医学的化验检查。在治疗中,肝胆系统的病变都可用调肝治疗,调肝汤的组方前已叙及,是采取局部整体双关治疗的原则论治,如果出现结石,是提示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其基础未变,故在应用调肝汤的基础上,重点攻除结石,加用芒硝,促使胆管平滑肌扩张,蠕动,使其结石顺流而下,合用金钱草、海金砂化坚软结,利胆排石。三药为用,共奏其功。对于泌尿系结石,亦可选用此理处方以治。
值得指出的就是,用排石汤治疗胆结石,必须定证、定方、定疗程。做不到此“三定”疗效就不能最后确定。如大同市一胆结石病人来此就诊,服用排石汤八十付,症状好转,疼痛消失。但胆囊造影,结石仍在,令其继续服用一百二十付时,再以造影,结石则全部消失。说明疗程很重,任何疾病都由其本质决定着病程的始终,非到过程完结之日,病证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有许多临床病人,吃不足疗程,症状好转,结石仍在。实际并不等于病愈。一旦停药,前功尽弃,故提出“三定”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上述十六方证是局部病,整体局部协调治疗法的例子。其原则就是:凡局部病复有整体因素者,均可采用协调整体,突出局部的治疗方案。机体证候万千,均可以此类推,组方以治学。
ylk 2011-7-10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