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 龚玥:纵横于历史深处4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10:35
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共73页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3-26 11:03            
   关于五胡南北朝,现在有些犹豫,毕竟珠玉在前,佳作甚多,怎么写,写些什么,都要考虑。要写五胡南北朝,得从西晋一直写到陈叔宝,前后三百多年,要是按现在这个模式去写,估计差不多要百万字,可能还要多,太可怕了,呵呵。
   最可能的办法就是把五胡和南北朝拆开,只写一个,具体写哪段,现在还没考虑,五代十国还没写完呢,而且写完十国后还需要给五代中前期的几章增肥,重新整理一下。
  
                                          八
   徐知诰有点等不急了,装来装去的也实在没什么意思,戴着面具就等于承认自己没脸见人,徐知诰决定废掉杨溥,自建新朝。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十月,吴国皇帝杨溥正式逊位,遣代理太尉江夏王杨璘去金陵传禅国诏书,齐王徐知诰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吴天祚三年为齐昇元元年,尊义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
   虽然徐知诰受“禅”时对逊帝杨溥还自称什么“老臣”,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看上去天花乱坠,可一年以后,杨溥就不明不白的死在扬州。至于杨溥怎么死的,只要看一看南北朝时前朝逊帝的悲惨状,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杨行密的老臣周本勉强到了金陵劝进,回来后长叹:“我随吴太祖大恩,今见徐氏篡吴而不能报死太祖,我快八十的人,难道让我再向徐氏屈膝不成?”不久气愤死去。
   徐知诰当上大齐皇帝后,就有一个想法:“自己本来姓李,差点改姓杨,最终姓了徐。现在还有必要再给徐温传香火吗?” 徐温没把徐知诰当成亲生子,徐知诰以怨报怨,也不想给老徐家脸上抹粉了,徐知诰把便这个想法“传”给了徐温还在世的两个儿子徐知证和徐知谔。
   这二位在徐知诰称帝后当上了王爷,但毕竟只是人家徐知诰门下讨生活,徐知诰想改姓,二人自然顺水推舟,带着众臣上请皇帝还复李姓。徐知诰在改姓之前又演了场戏,众人再劝,这才决定复姓。
   昇元三年(公元939年)正月,徐知诰复李姓,改名为李昪。徐知诰本来想改名李昂,可犯了唐文宗李昂的名讳,又想改叫李晃,可朱温这厮称帝后也改名朱晃。后来才定了个昪字。不知是不是巧合,唐五代十国宋时的帝王改名时,名字多带“日”旁,如唐昭宗李晔(李杰)、梁太祖朱温(朱晃)、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后汉高祖刘知远(刘暠)、北汉世祖刘崇(刘旻)、南汉中宗刘洪熙(刘晟)、闽景宗王延羲(王曦)、后蜀后主孟昶(孟仁赞)等人,后来还有一个宋太宗赵光义(赵炅)。
   在讲究门第高下的封建时代,李昪既然复了姓,自然要在李姓中认个象样的老祖宗。姓李的嘛,认唐朝皇帝做祖宗再合适不过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自然要做先祖,可李家支脉太多,具体认哪一家呢?要说李昪真有眼光,挑来挑去,挑上了唐朝近三百年中号称英武仅下李世民的太宗三子吴王李恪。
   李恪本来最有希望继位,要不是长孙无忌因为李恪不是自己的外甥强加阻止,也许整个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李恪的身份不可谓不高贵,他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长孙无忌也是抓这一点攻击李恪的。
   李恪后来含冤而死,没想到三百年后,居然有孝子贤孙要认自己做祖宗。李昪做了唐朝子孙,国号当然也要改,改齐为唐。至于徐温,既然不是一家人,也就不用那么毕恭毕敬了,改徐温庙号为义祖,意思就是说你这个祖宗不算数。
   李昪和许多封建皇帝一样,对前朝逊帝都不放心,不斩尽杀绝是睡不着觉的。不过李昪比起刘裕、萧道成等人来更加心狠手辣,李昪把杨家子孙迁到海陵(今江苏泰州),派兵严加管束,除了给点吃喝外,不允许任何外人进去,让他们自生自灭。时间一长,杨家的男女因为没有配偶,只得近亲结为夫妇,结果生出一大堆智障儿女。后来周世宗柴荣下淮南,已经继位的李璟害怕杨家人被周世宗利用,将杨家人尽数斩杀,杨行密的子孙一个都没传下来(忍不住痛骂一句:无耻!)。
   历史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姓李的和姓杨的、姓朱的有“仇”,杨坚的隋朝被李渊所灭,杨行密的吴又被李昪所灭,加上杨玉环间接导致安史之乱,杨李不同根,信然。还有姓朱的,李渊的唐朝被朱温所灭,朱温的梁又被李存勖灭掉。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明朝(不包括南明)又被李自成灭掉,这还没包括唐德宗时朱泚当了几天临时皇帝又被唐德宗给干掉。姓李的专“灭”姓杨的和姓朱的,实在是历史一大巧合。
   李昪对杨家手段残忍,但对百姓却比较宽仁,得罪了杨家不过被后世骂骂,但得罪了百姓就要得到“现世报应”。江东在杨行密扫灭各路草头王后,社会还算比较稳定,经济也在缓慢的恢复,经过徐温和李昪的治理,江东已经富甲天下。
   李昪在昇元三年(公元939年)四月,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规定每个劳力如果开荒达到了八十亩,政府奖励每人两万钱(二十贯),并且五年免收租税。这对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管仲曾经曰过:“仓癝实而知礼节”,江东的文化也因为经济的快速恢复而得到了发展,甚至在李昪治下发生一件稀罕事,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个陈姓大家族,七百多口人同吃同住,最让人喷饭的是陈家养着几百条狗,每次狗狗们吃食,有一只狗没赶上饭局,其他狗们没一个动嘴的(太夸张了吧,真可谓仁及禽兽)。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在创业初期,尝尽人世艰险,有很强烈的危机感,对下面提出的一些正确建议也能采纳。有次江南一带大旱,百姓收成大减,而租税依然很重。李昪问群臣:“朕听说金陵附近都下了雨,唯独金陵没有下,这是为什么?”,这谁能回答上来,都不说话。
   这时教坊部长(艺人管理机构)申渐高知道重税害民,便趁机站出来说:“主子,这问题好回答,雨之所以不来金陵是因为要交税。”李昪大笑,下诏免住一些杂税。
   李昪为人严察,对下头人的所做所为了如指掌,昇元四年,李昪派一个太监头子去祭庐山,这个太监见甩开了皇帝,便大吃大喝起来,花了不少钱。回来复命后,李昪问他:“听说你很过日子?”太监自得不已:“奴才平时只吃疏菜。”李昪大笑:“你一路上东家买鱼、西家买肉,以为朕不知道?”太监立刻红脸,伏地请罪。最高统治者深居宫中,下面人等打着皇帝的旗号捞油水,黑锅却由皇帝背着,象李昪这样的精明人,哪愿意干这亏本买卖?
   李昪知道创业不易,在唐末大乱世中,要想不被别人吃掉,必须时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敢少怠。李昪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外不轻启战事。这时的北方已经石敬瑭的天下,南唐和晋朝的关系不算很好,但也没有发生过重大武装冲突。除了昇元四年(公元940年)六月,晋朝的 安州(今湖北安陆)节度使李金全因不接受石敬瑭让前横海军节度使马全节代替自己的诏命,背叛了石敬瑭,投降南唐。
   李昪也想摸摸石敬瑭的底细,出兵接应。石敬瑭认李昪是老几?胆敢接纳叛臣,那还了得,石敬瑭让马全节南下攻唐,在安陆大败南唐军,活捉南唐鄂州屯营使李承裕。不过石敬瑭“宽厚”,将南唐俘虏放归江东。李昪知道石敬瑭认小干爹耶律德光的丑事,心下很鄙夷石某人,可没想到姓石的并不好惹,李昪吃了败仗,不敢再小瞧中原,只好收起野心。
   李昪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昇元四年(公元940年),李昪在庐山白鹿洞建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庐山国学”,招揽天下贤才来书院讲学。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到了宋代达到极盛,李昪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胜利者往往对失败者斩尽杀绝,用了种种惨无人道的手段,对于这点,我们要给予严厉的批判。但同时,这些胜利者对老百姓实行的“仁政”,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给予肯定。任何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个体的道德缺失不是否定一个人的理由,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往往是和社会发展脱节的。
   象李昪这样的皇帝,有些象李嗣源,进取不足、守成有余,而且随着岁月的老去,青年时代的进取心消磨的差不多了。李昪能守住江东这块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地盘就不容易了,统一大业太过遥远,不想也罢。李昇生逢乱世,好容易谋下这份家业,足够儿孙们用的了。从李昪主政时就开始刻意培养长子李璟,吴国灭亡时封李璟为吴王,然后以唐易齐时又改封李璟为齐王,昇元四年(公元940年 )八月,立长子李璟(徐景通)为皇太子,准备接班。
   昇元五年(公元941年)七月,吴越国都杭州发生大火,财物烧毁无数,吴越王钱元瓘被大火吓的精神失常,住进了精神病院。南唐文武都劝李昪机不可失,出兵消灭吴越,扩大地盘。李昪摇摇头:“算了吧,乘人之危非君子。”不但没有出兵,反而送给吴越大批财物。
   李昪不攻吴越当然不是“不愿趁人之危”,而是吴越的总体实力并没有因为杭州的大火而受损,真要打起来,未必就能马到成功,反而得罪吴越,让北方的石敬瑭混水摸鱼,不如不动。
   李昪“胆小怕事”,有些人非常不满,掌书记冯延巳就在背后骂李昪:“这个只会种地的老家伙能干什么大事?!”,冯延巳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换成李存勖、柴荣这样的皇帝,早就出兵了。只是李昪在放弃吴越的同时,也让江东百姓多享了几年太平,李昪本身也不是一个具有统一能力的人物,据境自守就已经不错了,也不必要求他弄出多大的动静出来。
   李昪的天下是从杨家手里夺来的,对吴国权臣当道致使君权下移的教训是着切身的体会,当然不愿悲剧重演。在当时南唐国中,最有能力让李昪后人为成“杨隆演、杨溥”的只有大司徒宋齐丘了。虽然宋齐丘在李昪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李昪知道宋齐丘有野心,不敢大用,甚至没有用宋齐丘为相。
   对李昪的“偏心眼”,宋齐丘大为不满,仗着自己是李昪的故交,公开指责李昪:“陛下是不是忘记了臣与陛下三十年的交情了?!当年臣做百姓时,陛下不过是个刺史,现在当皇帝了,得意了,就觉得我不中用了,是不是?!”
   李昪脾气不算暴躁,忍隐不发。老太师、赵王李德诚和宋齐丘不对劲,便揭发宋齐丘当年暗中阻挠李昪受禅的罪行。李昪知道宋齐丘不过是想要得到更多的权力,还不敢有什么不臣之心,便没有开罪,让太子李璟去见宋齐丘,拜宋齐丘为宰相,这才了事。
   李昪废吴自立时已经近五十岁,当了六七的皇帝,这在十国时不算长,但江东的实力却在十国中首屈一指,李昪一方面恢复生产,一方面保境安民,实力稳中求生,夺取中原是不可能了,但给儿孙们留下了一份不错的家业,至于能守多久,就看儿孙们的造化了。李昪也想追求长生,搜罗一些方士在宫中练丹,想学秦始皇汉武帝(他们也没长生不老),结果服药过度中了毒,很快病倒。
   南唐昇元七年(公元943年)二月,李昪觉得要走了,便把皇太子李璟叫过来说:““你老爹我辛苦一辈子谋下了这份家业,家里留了七百多万金帛玉器,够你们用的了。不要没事招惹邻居,守境安民才是上策。”李璟含糊答应。不久李昪病死于昇元殿(与年号同名),终年五十六岁,皇太子李璟顺利继位,尊李昪为烈祖皇帝,李璟不按老规则办事,随即改昇元七年为保大元年(没把老爹放在眼里)。
   李昪算是五代十国时期比较有作为的帝王,他的内向外交政策虽然让一些人感到“可惜”,以南唐的国力,就算不能北向中原,至少可以扫灭南方诸国,和北方对峙,也许后世再出个明主,完成统一云云。不过纵观李昪的人生经历,他确实欠缺一些军事实力和对整体战略的把握能力,这一点他不如杨行密甚至是他的义父徐温。
   何况李昪对他几个儿子的能力非常了解,当个小国皇帝不成问题,但要做大一统的帝王,实在勉为其难。李璟后来虽然消灭了楚国和闽国,但旋得旋失,都在为周行逢和留从效(陈洪进),甚至是吴越做嫁衣裳。柴荣南征,李璟差点亡国。李昪的“胆小”是有原因的,我们不必对李昪做过多的指责。
  -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3-26 18:02 
                                            九
   南唐有三个皇帝,如果以治国能力而论,呈正金字塔形,依次是李昪、李璟、李煜。但如果以历史上的知名度和文才而论,则呈倒金字塔形,依次是李煜、李璟、李昪。
   李煜的历史知名度勿庸多言,名声响的吓死牛,就算一代圣主柴荣,都不如李煜知名。而南唐中主李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儿子,但也算是响当当的了,李璟也是个填词高手,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均属上乘。要说《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李璟最著名的一阙词,想必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吧
   原词如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其中“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一联被传为绝唱,王国维对此词极为推崇。
   南唐的文学氛围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高居魁首,经济的富足往往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保证,南唐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不乏名词高手。南唐二主不用多说,大臣中要论填词成就,中书侍郎冯延巳称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冯延巳词对北宋的婉约词风影响殊大,和李璟一样,冯延巳也有几阙传世名词,略摘几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另阙蝶恋花)。”也有人认为这两阙词是欧阳修所作,说来也有趣,孟昶和李煜这两个皇帝为《相见欢》“打”起笔墨官司,而冯延巳又和欧阳修这两个大词人兼名臣也“打”起官司,孰是孰非,已经很难分明。
   后人常说李煜和宋徽宗赵佶做艺术家可得满分,但做为政治家只能得零分,说的很有道理。李璟虽然要比那二位强上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李璟虽然为人尚不失忠厚,但却严重缺乏政治家的气魄和远见,当政以来,开始信用一些“文学家”,南唐史上有个著名的党人集团--“五鬼党”:冯延己、冯延鲁、魏岑、查文徽、陈觉这五位老哥。
   要说这五个人都是奸邪小人有点过分,肚子里都是有点货的,善长写诗填词,所以李璟对他们非常信用,而把宋齐丘等一干老臣晾到了阁子上。这些人不仅喜欢文学,而且都自封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得势之后,几位爷经常播弄是非,南唐政界被他们给弄的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相比老爹李昪的“保守”来,李璟的魄力则要大得多,李璟不想窝在江东这巴掌大的地方,对统一全国的兴趣要大过老爹。即使做不到刘秀中兴,学学刘裕统一江南也不错。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南唐的东南邻国闽国发生大乱,闽主王延羲在位期间贪恋酒色,小人幸进,国事越来越糟糕,王延羲的兄弟王延政屡劝不听,和王延政最终翻脸。两人在福建大打出手,王延政干脆另立门户,在建州(今福建建瓯)自称大殷皇帝(也称大商)。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三月,王延羲被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阁门使连重遇所杀,朱文进自立为帝。
   五月,闽国内乱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璟有些心热,那几个“优秀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比李璟更喜欢热闹,枢密副使查文徽不住的给李璟添干柴,李璟坐不住了,便派查文徽、边镐率军去收福建,不久又增派何敬洙、姚凤、祖全恩部前去支援。
   福州三易其主,落到了军阀李仁达手中。建州的王延政在王延羲死后只控制了福州几日便丢了,建州也没保住,被南唐军攻破,活捉王延政,送往金陵做高级寓公。吴越王钱弘佐不希望李璟独吞福建,对吴越进行扇形战略包围,也出兵混水摸鱼。李璟嫌建州地盘太小,让福州的李仁达把福州交出来,李仁达不想做王延政第二,不睬李璟。
   李璟派陈觉率军杀李仁达,李仁达很生气:“奶奶个熊!老子不陪你们玩了,找钱弘佐去。”把福州献给了钱弘佐。李璟哪里肯依,五鬼党首冯延巳也火上烧油,李璟再派陈觉、冯延鲁、魏岑等人去争福州,结果被吴越军杀败,几位“军事家”差点被活拿了。李璟忙活了两三年,只啃到一块骨头,肥肉都让钱弘佐吃了,而且泉州也被留从效给占了,李璟气的大骂那几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饭桶!你们都是大大的饭桶!”
   好端端的一场盛宴被钱弘佐一搅和,成了一堆残羹剩饭,李璟吃的连皱眉头。李璟心里这个憋屈,想再寻个机会露露脸,证明自己的“雄才大略”。老天也真给李璟面子,福建的事弄砸了,湖南又传来好消息:楚王马希广被兄弟马希萼绞死,马希萼自称楚王,并向李璟称臣。李璟笑的合不拢嘴:“哈哈!老子要转运了!”于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八月,再派边镐去收湖南,行前告诉边镐:“仔细点,别再弄砸了,把肥肉给我带回金陵,不然看朕怎么收拾你。”边镐摇摇尾巴去了。
   湖南形势混乱丝毫不亚于福建内乱,马希萼刚当上楚王,就被大将徐威给废了,马希崇被扶正。马希崇派彭师暠去监管哥哥马希萼,可彭师暠居然又扶正马希萼,向南唐称臣。马希崇干着急没办法,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十月,边镐大军入长沙,马希崇举族出降,被边镐送到金陵和王延政“切磋投降经验”去了。
   南唐军进入长沙后,刚开始还象个仁义之师的模样,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百姓。可没多久,南唐军就从“官军”变成了“土匪”,在长沙市中烧杀抢掠,楚人骂声一片:“还不如姓马的呢!”楚辰州(今湖南阮陵)刺史刘言见有机可乘,和王逵、周行逢等将出兵攻长沙。边镐只顾着在长沙做“菩萨”了,结果被刘言给赶出长沙,南唐军都给请了出去。刘言自称武平军节度使,移镇朗州(今湖南常德)。
   盘踞广东的南汉皇帝刘晟在羡慕吴越王钱弘佐之余,自然不会放弃吃肥肉的机会,趁几派势力厮杀之际,出兵北上,攻取楚国的梧州(今广西梧州)、桂州(今广西桂林)等地,夺得广西北部大片土地,大大扩展了战略纵深。
   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换个意思就是说,人不能以同一个姿式在同一个地方栽倒两次。可怜的李璟,除了栽倒的地方不同外,几乎就是以同样的姿式栽倒的。上次在福建栽跟斗,好歹也捞个建州,这次除了进了长沙向湖南人展示一下唐朝大军的“威武雄壮”外,一块地皮也没刮到。
   李璟渴望统一是好事,应该支持,但在具体用人上,李璟远不上老爹眼光毒辣。南唐并非没有良将,却偏偏用陈觉、边镐这些“半料子军事家”,怎么能不坏事。虽然李璟用了“江南第一良将”刘仁赡率水军攻下了岳州(今湖南岳阳),但不久又将刘仁赡调回。刘仁赡在岳州“抚纳降附。甚得人心。”,如果让刘仁赡担任西征军主帅并坐镇长沙,还会发生扰民事件激起民变,最终尽失湖南吗?可能性不大。
   李璟连继栽了两次大跟斗,不甘心这么窝囊,正在琢磨想再一次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打哪呢,吴越、还是广东?还没等李璟考虑好呢,北方一声霹雳: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春,大周皇帝柴荣亲率水陆大军南下,声势浩大、震天动地!李璟委屈的直哭:“朕的命好苦!别人的肥肉没吃上一块,柴荣倒要吃我的肉!”哭归哭,但还是要想办法对付柴荣的。
   柴荣是什么人?神武雄略,放眼古今,能比过柴荣的没几个,岂是好对付的?李璟先派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三万大军去告诉柴荣:“朕不是刘崇!”柴荣哪吃你这套:“你不想当刘崇?那朕就把你打成刘崇!”周军李重进部在正阳(今安徽寿县)大败南唐军,刘彦贞战死。
   柴荣兵临寿州城下,刘仁赡泣励三军,固城死守。柴荣一时没有拿下寿春,便围点打援,其他地方的南唐守将实在太柴了,经不过周军狂风暴雨般的攻击,纷纷失守。李璟想与柴荣讲和,愿意认柴荣做哥哥(李璟比柴荣大五岁,不如学学石敬瑭认柴荣当干爹,呵呵),柴哥哥不同意,继续打下去。李璟的血性被打上来了:“臭卖伞的,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想当年朕即位时,你在哪里?(卖伞的怎么了?别瞧不起买卖人。)”
   李璟挑选唐军精锐,由弟弟李景达、陈觉率领,北上收复失地。李景达号称贤王,实际上不过是杆白腊子枪,他也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军政大权被监军陈觉握着。陈觉根本不会打仗,但李璟不希望李景达在军中有威望,宁用外姓,也不用自己的亲兄弟(许多帝王都是这样)。李景达率领的五万南唐军在紫金山(安徽八公山)再被周军包圆了,南唐主力基本被周军歼灭。李璟在金陵城中如坐针毡,害怕柴荣过江,自己就要成了陈叔宝。
   不过柴荣这时还没有下江南的打算,历代北方政权统一江南都要先得到四川,对江南实行战略包围。柴荣先试探性的攻打后蜀,孟昶也是个夯货,吓的没头没腚,秦凤四州被柴荣收入囊中。
   李璟运气不错,没做上“陈叔宝”,但当“陈顼”是跑不掉的。柴荣拿下淮南十四州,和南唐隔江对峙,李璟已经再没能力和柴荣较量了,只好委屈求全。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三月,李璟向柴荣乞和,南唐向北周称臣,割让淮南十四州,岁贡百万。李璟甚至连帝号和年号也不敢用了,自称国主,奉周朝正朔。
   从杨行密草创江东以来,淮南一直被江东政权牢牢控制,固若金汤的淮河防线保障了江东政权的北线安全。中原政权再牛,也只能望河兴叹,从后梁到后周郭威,都是如此。李璟接手江东后,也非常重视淮河防线,即使后来伐闽和伐楚都失败,但都没有对南唐造成致命打击。吴越、周行逢、陈洪进等人都不具备消灭南唐的实力,所以李璟虽然连栽了两次,但没伤筋动骨,继续过着小日子。
   可柴荣志在统一,必然要拿李璟开刀,得到淮南十四州,就意味着北方政权统一进程的开始。当然,同时也意味着江东政权衰败、灭亡不可避免。
  
  
  
  
   五代十国史话第九章《割据江东》自此结束***
   五代十国史话第十章《一江春水向东流--绝代才子李煜的悲欢人生》(十国第三章,或名:人生长恨水常东)即将开始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698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