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的图片:师德问题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3:20:11

师德问题汇总

2008年08月15日 15:24:16 来源: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 1、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人们的行为。
   道德作为一种概念,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胀起的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有时指人的思想品质修养程度,善恶评价;有时指缝上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但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西方的古代文化中,“道德”指风俗、习惯,也含有原则、规范、品质及善恶评价的意思。道德依法不同,它没有强制性。道德与法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道德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有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世代的道德是没有的。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道德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一切剥削阶级所提倡的道德都是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反映,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高尚的道德。
      2、 什么是共产主义道德,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最崇高的道德,弟弟英语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道德体系,是从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引申出来,有完全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这一科学概念是列宁1920年10月,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队伍中就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共产主义道德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历史类型,有着它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产生和向前发展着,并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完备的科学体系。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共产主义道德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具体表现在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身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主义道德获得巨大发展,取代了资产阶级道德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道德将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也是共产主义道德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本质特征。
     3、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德是调整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调整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体系。它是与申汇注意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历史类型。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我从建国初期就提倡“五爱”。1949年《中国人您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0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这些要求,鲜明、朴实,其过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向全国人民提出“爱社会主义”的要求。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从而使“五爱”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它是全国人民现行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公德。
     4、 什么是职业道德,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阶级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职业道德的出现,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社会的大分工,是原始职业分工的雏形,包含了职业道德的萌芽。随着牡蛎申汇职业分工的日益发展,使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调整不同职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每个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便产生了职业道德。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过,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一定的生活活动方式,就形成一定的职业活动。职业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间,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绕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部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实用性。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5、 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也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
      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实践和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德同个人私德相对,前者指同集体、组织、阶级以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后者则指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个人的品德、作风、习惯等。两者虽有区别,但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紧密地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无阶级的社会里,社会公德为人们所公认,并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来维护和调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没有根本对立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有可能成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并为全体人民所接受。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是一切公民的义务。
     6、 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他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者的道德要求。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师德师教师职业实践的产物,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其内涵而言,师德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主要包括:(1)忠诚于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正确处理事业学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严谨治学,勤于进取。(2)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它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3)团结协作。要求教师正确估价个人的作用,尊重他人的劳动,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彼此互勉共进;关心集体,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与荣誉。广义的师德包括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课堂上,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身的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还要模范遵守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各个方面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之所以要遵循职业道德,主要是因为,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英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7.什么是教师的职业本质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生产劳动经验等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使其能够接替老一辈的事业,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师这种职业有过多种解说。诸如“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愈在《师说》中全面论述了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并阐明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教学相长的观点。在当代,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因为教师这一职业承担着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传递文明的历史责任,肩负着教育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德才兼备,既要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又要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总之,教师是受到人们普遍尊重的,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8、教师劳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劳动的对象是人,劳动的产品也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复杂性。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中的能动的个体;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综合使用、传递、转换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教师的职责是即教师又育人,不仅要使学生学有所长,还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这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二是创造性。因其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师的劳动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每上一堂课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一次艺术加工过程。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三是示范性。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教师的思维方式、求知精神等对学生都能起到示范作用。四是长期性。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塑造人的心灵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而学生一种缺点的克服或某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往往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都决定了教师劳动长期性的特点。
    9、什么是教师文化的内涵?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也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着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规范。它是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是教师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等。主要包括表层教师文化、中层教师文化和深层教师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
    表层教师文化,也称显性文化或物质文化,是教师工作生活的校园中的设施与物质环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如雄伟壮观的教学楼,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精致怡人的实验器物,富有启迪性的警示标语、名人挂像等都是表现表层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唤起教师对学校的热爱与归属感,尤其是与学校有关联的名人塑像往往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2)中层教师文化,也称制度文化,是指有关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学要求、业务进修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各种典礼仪式以及教师的服饰举止都属于文化范畴。(3)深层教师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反映的是教师行为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等,它是教师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体现的是教师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深层教师文化代表了整体教师文化。
    10、教师文化存在着哪三种对立的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学术中心与教学中心的对立。学术中心型的教师强调自己学术背景及专门知识,认为自己是学者及从事专门学科的教学者;而教学中心型的教师强调教学技能,而非学术素养,他们认为学者并非优良教师,教师角色并非纯粹学术人员角色。这种角色认同的冲突,往往会导致教师在职业行为上的步调不一致,学校工作一盘棋的局面被破坏。
    第二种形态是专业取向与受雇者取向的对立。专业人员信服专门知识,忠于专业标准,并根据专业决定实现专业职责;而学校实行聘任制,受聘人员强调遵守命令,完成任务。这种表现上的对立,容易引起教师角色的冲突。
     第三种形态是教学者与学习者两种角色的对立。过去教师角色是知识的拥有者、维护者及传授者,他们具有超越学生的知识;现代教师则不仅是一个教学者,同时还要成为一个学习者,而在某些教师身上这两种角色往往是分裂的。由于教师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他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他所形成的文化类型更不相同。

    11、教师作为文化人的特质是什么 
    教师在社会上普遍居于较高的学历层次:拥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堪称为“文化人”。教师作为文化人,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质:(1)重精神,不计名利。教师的事业是“绿叶’,的事业。教师将全部知识、智慧,乃至全部身心都通过教育教学的“光合作用,,奉献给了
    学生。而就目前来讲,丰厚的薪金、优越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仍与多数教师无缘。精神至上、不计名利、尽职尽责是教师首要的道德特质。(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在人类知识每三到五年就以成倍的速度更新的当
    今时代,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做一个“学而不厌”,不断充实、更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者并循循善诱,将自已的所知所能无私奉献给学生,也是作为文化人的教师的必备特质。(3)对人有信心,乐于助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对于后进学生,不能丧失希望,袖手旁观,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满怀信心和耐心,给于积极的帮助、教育。(4)不怨不尤,情绪稳定。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质。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怨天尤人,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造就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5)自律自强,择善而行;有使命感。教师是代表着上一代的智慧、文化和道德来教育下一代,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增强使命感,严格自律,自立自强,择善而行,唯有如此,才不辱没太阳底下这一最光辉的职业。

     12、如何在师德建设中重塑教师文化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文化的重塑工作,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着手进行:
     第一,从教师主体性来看.可从以下两方面去重塑教师文化:(1)明确责任,醒悟自我。教师必须不断地明确责任,必须学会适应变革。因为社会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教师的道德,我们的行为准则、参照点和价值体系都会受到质疑。教师今天所遇到的困难并不都是消极的,它们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会,为此应努力利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来建设新的合作体系并加强自己的专业。(2)掌握专业教学标准,确立教育学理念。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经验,吸收那些有益于改善学生学习中卓有成效、展示高水准的知识、技能、性格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标准来丰富自己,形成新的教师文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索,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形象·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确立教育学理念。所谓教育学理念就是指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学校教育实际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实际问题的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出色地驾驭教育过程。也即形成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教学的行为模式。
     第二,从学校组织看,可从以下两方面去重塑教师文化:(1)学校创建“有力的师德建设的学习环境”。它能使教师积极地和富有建设性地获得新的师德建设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主动、交流和合作提供充足的机会。(2)确立师德建设的“质量循环”评价体系。确立师德建设的“质量循环”评价体系,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发展。
     13.教师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
     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基本品质。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教育事业。(2)崇高的师德修养。要做到: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与律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与进取;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尊敬家长,廉洁从教。(3)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基本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及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4)较强的业务素质。拥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5)健康的身心素质。包括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坚韧的耐受力;健全的人格、开朗的个性、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适应性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是一切素质的载体,是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保证。(6)良好的审美素质。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各种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人格精神和自身形象美的自我塑造能力等。
     1、4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时代素质
     不同时代对教师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伴随着科技进步,在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为突出特征的当代,教师应具备的时代素质主要有:(1)现代性人格素质。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面对信息多元化、思维自由化的全球化新时代,教师的人格构成应包括对全人类、对未来生活所持有的超越性理想精神及其敬业态度,以爱心为内核的博大情怀,高度自律、堪为表率的道德品格,并且是指导学生明辨良莠、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积极合作,地址和消除信息污染。(2)卓越的创新素质。其结构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技能组成。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具有学术更新能力。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活动中,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新型的教育理论素质。树立新的目标观,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给各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倡导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学双重主体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这种全球化时代所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4)现代化的业务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要拥有对现代教育技术熟练的操作能力,并能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驰骋、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和化解问题,还要具备改进和优化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
     15、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政治素质 
     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这要求教师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政治素质。
     (1)树立政治理想,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动力。只有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它去观察现实、展望未来、武装自己、教育学生。(2)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教师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民教师要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宣传者和执行者。(3)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中产生的。教师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分析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洞察力。(4)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对事业的忠诚,直接体现了教师高度的政治觉悟。它集中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16、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思想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青少年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自身应该首先成为有着美好心灵的人。为此,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思想素质:(1)在政治思想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在职业思想方面,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教书育人,廉洁奉公,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勤奋努力,坚持不懈。(3)在教育思想方面:尊重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规,依法执教,科学育人。(4)在道德精神方面:勇于坚持真理,做到崇尚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具有协作精神,善于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作风民主正派,豁达大度,成为师生的表率。
     17.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教师,学生往往“度德而师之”。教师的道德素质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道德素质。(1)依法执教。教师应认真学习并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做奉公守法的典范。(2)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热爱本质工作;敬业是一种对待自己职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甘为人梯,忠诚奉献。(3)热爱学生。教师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4)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勇于改革创新。严谨治学是教师到的责任感的体现。(5)团结协作。要求教师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彼此互勉共进,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集体,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与荣誉。(6)尊重家长。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交流与合作来共同教育好学生。(7)廉洁从教。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8)为人师表。塑造文明的教师形象,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同时遵守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各个方面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8.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
     教师的道德观念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当前教师的道德观念,即应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师德传统,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无私奉献的观念。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它要求每个教师自觉树立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诲人不倦,甘当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无私奉献给学生。(2)为人师表的观念。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和优良传统。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是塑造人的灵魂。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务必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观念,努力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3)公平竞争的观念。这是教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确立的道德观念。它不同于经济领域简单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而是以合作为基础,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观念。这一观念,有利于促使教师们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振奋精神,奋发图强,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教育民主的观念。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打破传统师德观念中的“权威主义”、“教师中心主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19 教育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情操
     教师的道德情操是建立在深刻的师德认识基础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与节操。它是形成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精神力量。教师应有的道德情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道德情操的重要表现。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其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而首先要懂得如何做人。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品格端庄、言行一致的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尺。它体现为教师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由衷的关爱,循循善诱,能够使教育卓有成效。(3)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表现在清正廉洁上。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具有这种为人师者的威望和人格力量。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加强自律约束,不把本职工作当成“第二职业”,不以教谋私,做一个遵纪守法、廉洁从教的好教师,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20 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纪律素质
    纪律素质是个体自觉遵纪守法的能力和行为。教师应当具备的纪律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人民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公民遵纪守法的基本素质外,还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原则和工作作风,从搞好教育事业的大局出发,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协作。(2)严格遵守教师守则。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3)模范遵守校规校纪。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校规校纪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提高育人质量的保障,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21 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
     教师的道德境界是教师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答到的师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壮况和精神水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具备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道德境界..
     首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主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作为人民教师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就是为国尽力,为民造福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其次,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无私精神境界的体现,教师的光荣和伟大,在于她诲人不倦,甘为人梯,甘当陪衬的无私奉献精神,‘照亮别人,燃烧了自己’的蜡烛精神是其象征,‘‘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从教数十年的徐特立同志和高官不就,‘’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这方面的典范,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不计明利,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甘愿作为人梯,用自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22.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指个体自觉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行为。教师所应具备的法律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1)必要的法律知识。教师的法律知识可以分为基本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前者是教师作为一般公民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包括法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我国主要部门法的指示,其中宪法知识和与教师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最为重要。后者是与教师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法律知识,包括教育法的基础知识和我国现行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教育法律尤应掌握。不断丰富教师的法律知识,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需要,也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2)较强的法制观念。法制观念属于法律意识的较高层次,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和心理条件。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诸如“遵纪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观念;依法治国,从我做起的观念;见义勇为,护法光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依法办事,有法必依的观念等等。有了较强的法制观念,教师才能自觉地将法制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3)良好的运用法律的能力。教师应自觉地把法律运用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用法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依法办事;用法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权,履行教育教学义务。良好的运用法律的能力是教师法律素质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
     23 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化、习惯化了的特征和倾向。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热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会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才会更加热爱教师职业,做到教书育人,忠诚奉献。教师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像父母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诚实正直。这是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诚实是正直的基础,有了诚实和正直,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3)善良宽容。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道德品质。善良即是与人为善,时时处处对学生表示善意,宽容实质上是教师从成长的角度看待学生和处理学生问题的一种态度,意味着容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不计较和追究他们对自己的冒犯。善良宽容不仅是师生之间关系的调节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律的能力。(4)公正严格。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它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处理问题,评价、判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直、一视同仁、没有偏私的倾向和习惯。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有无道德威信,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他的教育,与教师能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直接关系。

     24.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教师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精深的专业知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到今,传授知识就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一名教师的第一条件。教师应全面系统深入地钻研掌握本专业知识;对学科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要了如指掌;对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也要有所了解。(2)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有效的实施教育,必须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技巧,包括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普通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及学科教材教法理论;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育管理学知识,以便洞察学生心理,把握教育规律。(3)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应广泛吸纳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了解各新兴学科、边沿学科的基本内容,并有机反映在课堂教学中。(4)基本的美育知识。美育实质上是情感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审美情感,并要求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使师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另外美育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育人方式以感染和陶冶为主。教师如果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使美育的这些特性在智育课堂上体现出来,势必能使学生从被动、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内化作用。
     25、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技能
     (1)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业务能力。基本要求为:熟练掌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法,准确评价学生,注意因材施教。(2)语言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前者的要求是:语音清晰、准确,简洁易懂,生动有趣,逻辑性强,富含哲理,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后者的要求为:字迹工整,表达流畅,简明生动,条理清晰,能够写出水平较高的文字材料。(3)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能够自己动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熟练地从各种载体中获取有用信息;理科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试验能力。(4)创造思维能力。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提出创见和作出发明的能力。(5)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实际参与能力和总结推广能力。(6)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常规管理的能力。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了解学生心理,能够为学生释义解惑并掌握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7)科学研究能力。大致分为:教学理论的研究能力、应用科学的研究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力。(8)开展社会活动的能力。教师深入社会开展工作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深入社会,了解生活。掌握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其二,教师要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起来,共同给与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26、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的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良好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为健康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审美能力与高雅的言谈举止。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在对美的欣赏和评价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殊判断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具体表现为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敏感和喜爱,有助于审美主体集众美于一身,获得全面发展。“近朱者赤”,一个为人师表的良好的审美情趣势必会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审美能力是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各种形态的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教师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必然会在课堂教学中自觉的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从被动、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在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浇灌。高雅的风度仪表和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也是教师审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审美客体综合亮相在学生面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端庄的仪表、振奋的神态、高雅的举止、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既增强学习的兴趣又得到高尚的精神陶冶和强烈的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去追求美、发掘美、塑造美。
     27、教师心理素质的系统构成是什么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包括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
     28. 教师如何体现教育教学中的创新
     教师的创新主要包括创新性的教育观念、创新性的教育能力和创新性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1)创新性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目标上,变培养高分学生为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理念上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诱导式教学;在师生观上,改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创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2)创造性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在教材的挖掘与处理、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的艺术与机智等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其创造性施教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熟练地从各种载体中获取有用信息,有效地用于教育实践,指导学生增加获取知识的途径。(3)创造性的教育方法。教师应使教学模式由验证型向发展探索型转化,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学好”转化到“会学”,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执行者、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实现的成功者。
     3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风度仪表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的德、才、言、行、体、貌等各种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独特风貌。教师的风度仪表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逐步形成的,对学生具有极大的示范性。一般来说,教师的风度仪表应具有如下特征:
     (1)衣着朴实整洁而不呆板。它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的服饰应依个体的身材、性格、年龄及教育对象来选择,要力图于朴实大方中见高雅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涵养,给学生以质朴美的熏陶和感染。(2)举止稳重端庄而不做作。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做导师的人自己应当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教师的举止姿态应是端庄优雅又不失于活泼潇洒,沉稳持重而不流于刻板做作,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卑不亢。(3)个性热情开朗而不轻浮。教师的热情开朗给人以生气勃勃、坦率豁达的良好的良好印象,是融化师生隔阂的阳光。他要求教师精神振奋、生动活泼,而又稳重沉着、刚毅果断。(4)待人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这是教师堪为师表的重要标准。教师应从自己的职业良心出发,从关爱学生出发,善良和蔼、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个学生严格要求他们,唯此才能应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配合,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5)言语谦逊文雅而不庸俗。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其在风度上的表现应当是文雅、谦逊、温和而有礼貌。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谈吐都切忌鄙陋粗俗、恶语伤人、强词夺理、强制命令。这体现了教师的良好素养,也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神圣职责的客观要求。
    31、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个人品质
    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个性品质应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真诚坦率、胸怀宽阔的性格特征。只有性格才能塑造性格。为人师表者应表里如一,襟怀坦白;不应“荣”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也不因“辱”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特别是要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学生。(2)积极乐观,耐心自制的气质特征。乐观而耐心的气质是一名成功教师的显著特征。这种气质有助于教师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璞玉,又因材琢器之异,无优劣高下之分,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精心雕琢,使之成为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材。(3)坚韧果断、自信自强的意志特征。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艰辛、周期长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坚忍不拔、从容果断、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与信心满怀、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4)热爱教育事业、作风民主的思想行为特征。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运用民主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2.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的人格是在其思想、品德、才能、学识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品格。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一是强烈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人、家、国”当成一个整体来认知,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养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身土不二”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培养良材的强烈使命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二是优良的道德品行。教师的劳动带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因而时时处处都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公正无私,实事求是,心胸开阔,豁达大度,谦虚谨慎,宽以待人。教师高尚的品德能够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爱戴。三是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能。教师应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自然科学的知识修养,现代教育理论,要有教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学生,学生为其广播的知识所陶醉,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自然回“亲其师,信其道”。四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33、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现象以及规律的认识。当代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观由以下内容构成:(1)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教师要认识到学习在现代社会中将伴随人的终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2)教育质量观。教师要改变单纯以学生成绩评价教育质量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只有品格端庄、视野广阔、知识面广、实际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的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3)教育民主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始终保持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4)教育法制观。教师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特别是对于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更要学懂弄通。要依法执教,学会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教育、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合法权益。(5)教育科学观。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教育的体制、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等一系列内容。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4、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就是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去对待学生,是教师的世界观、教育观在学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教师科学正确的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所有的学生都是值得培养的。孔子曰:“有教无类”。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只有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璞玉,有因材琢器之异,无优劣高下之分,才能炼就发现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慧眼,变片面苛求为激励扬长,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以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作为一种外部影响,不能简单的授予、移植到学生身上,它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教师要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3)学生是最需要尊重的对象。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虽知之较少,尚未成熟,但他们是有思想感情的独立个体,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而且要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意见等。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彼此互相尊重,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5.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事业观
     事业是人所从事的,具有关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教师的事业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看法与态度。教师应具备的事业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事业的幸福感。即热爱教育事业,对自身职业持有幸福之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从事业中获得幸福感,也才会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教师对自身事业的热爱,不能单凭兴趣爱好,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增强对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2)事业的责任感。教师要意识到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3)钻研业务的紧迫感。教师要意识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传授。特别是在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者的重大职责。
    36、什么是师德
    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内化的结果。
     37、师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思想品德高度体现的师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时代性。师德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需要,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教师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育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是示范性和自律性。“师德,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普通公民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性格。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师德的铸造与固守,需要教师拥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既耐得住清贫、寂寞的考验,又经得起金钱、权力、地位等诱惑,要靠自身的艰苦实践、自觉培养爱岗、勤学、求实、创新的良好教风和正确的处世待人之道。这一切都决定了师德必然具有的自律性。
     三是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脉相传、世代承袭的。只要有教师职业存在,就有师德的规范和要求。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却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稳定性,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己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四是奉献性。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38.什么是师德的自律性
     师德的自律性是与他律性相对应的,是指师德的形成与发扬,需要教师不懈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而无须外在压力和强制。师德包括教师的道德规范、道德修养、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多方面内容。师德的自律性在上述几方面均有充分体现:
     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师德强调“为人师表”、;“严谨笃学”。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不懈求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学识学风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作为教师的道德修养,高尚师德的铸造、保持和发扬,需要教师不断增强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要求教师自觉地学习师德方面的知识、规范、榜样,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懈地进行艰苦实践、自觉修养和自我反省。
      作为教师的道德意志,师德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需要教师拥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耐得住清贫、寂寞的考验,经得起金钱、权力、地位等的诱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教师崇高的气节和宽广的视野。
     作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师德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为,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师德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党和人民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规范的要求,这种规范和要求作为道德他律只有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自律,成为是教师的内心信念,才会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这都体现了师德的自律性。
     39、什么是师德的示范性
     师德的示范性,是指师德要通过教师教书育人和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具体言行表现出来,并因其高尚性对学生以及社会具有极大的示范引导作用和客观影响力。师德的典范性体现在诸多方面:
     (1)师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具有典范性。首先,教师职业是一个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渴望新知、不断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在客观上便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其次,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师德是时代和社会、党和人民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这种规范和要求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反映。这些都决定了师德的先进性和典范性。
     (2)教师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典范作用。在师生之间,教师天然的处于一种强势地位,较容易获得学生的信赖与遵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教师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刻的,使学生终身受益。
     (3)高尚的师德对优化社会风尚具有典范作用。教师高尚的师德是全社会各个行业的人们共同学习的楷模,是构建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基础和力量。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师德,就很难有良好的政德、官德、商德、医德、警德和军德,因为社会上几乎所有不同类型的管理人才都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高尚的师德对优化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40.什么是师德的时代性
     师德的时代性是指在其时代传承的历史中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师德的时代性根源于社会道德的时代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道德也必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发展。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道德,都必然提出和施行符合自己时代潮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要求和道德手段。师德作为教师和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新成果以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育人宗旨的反映。因此,在历史进程中,似的必然要不断发展,要满足时代的需求、体现时代的精神,从而被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其次,教师特殊的职业使命,也决定了师德的时代性。教师不仅要继承和传播社会文明,而且也是弘扬和光大社会文明的重要角色。这种特定的职业使命,决定了似的必须与时俱进,以求符合且富有当代道德文明的丰富内涵。我国当代的师德,正经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以及国际斗争的考验和挑战。在新的国际形式下,师德必然要被赋予新的内容,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体现出我国新时期师德的时代特点。

      41.什么是师德的继承性

     师德的继承性是指师德作为教师从其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社会历史中表现出薪火相传`世代承袭的特性。师德的继承性主要有如下根源:          其一,师德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教育规律的共同性,决定了不同社会形态中师德的要求具有许多共同点,从而体现出师德的历史继承性。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一种类别的教师,劳动对象都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学生,都要教书育人,都须言传身教。教师职业的特征,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师德的一般规范和要求,比如,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等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其二,任何一种新的师德要求的产生,虽然要反映新的经济基础和当时统治者的育人宗旨,但都离不开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优秀传统师德的滋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师德规范,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雪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循循善诱:教学相长等等这些师德遗产和师德传统,在今天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过时,还可以作为确定新时期师德建设目标的历史证据,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当然,师德的继承性不单局限在本民族国家的继承,而是对全人类使得优良传统的继承,因为,古今中外的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促进中得到扩展和延伸的。        42.如何认识师德的自律性与示范性的关系        师德的自律性是指师德的形成与铸造,要靠教师自身的艰苦实践,自觉修养和不断省察。高尚师德的形成,保持和发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克服事业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经得起清贫寂寞等的考验,抵制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不良诱惑,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师德的示范性,是指师德要通过教师教书育人和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具体言行表现出来,并因其高尚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优化具有极大的示范引导与客观影响作用。         师德的自律性与示范性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教师只有严格自律,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在学生中以及在社会上发挥典范作用。同时,教师一言一行的师范性,又约束并激励着教师更加严于律己。二者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标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典范性就是自律性的外部效应,自律性与示范性共同成为教师不断完善自身师德的内在动因,它们时刻提醒教师们内外兼修,既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又要表里如一,身体力行,充分发挥高尚师德对教书育人及其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43.如何认识师德的继承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师德的继承性是指师德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产物,又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         进一步发展,是一脉相传,世代承袭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教育规律的客观性,教师的一些基本规范和要求几乎是始终如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外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师德传统也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师德在其时代传承的历史中又总是不断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对教书育人的需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师德在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师德的继承性与时代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把师德比喻为一棵大树,继承性可称得上是沃土,它是师德的根之所属,滋养之源,时代性则是阳光雨露,它给师德以生机,让师德不断成长。可见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二者的综合作用使得师德这棵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师德的继承性与时代性的密切关系告诉我们,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和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师德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探讨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经济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新的师德规范与要求。         44.什么是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教育主体对于作为教育客体的教师施加职业道德影响,把社会的师德规范变为教师个人职业生活中的稳固的个性特质,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过程。师德教育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职业认识教育。引导教师明确对自身职业的认知,如教育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它在历史和现实中处于何种地位,它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关系如何等,使教师深入理解和认识教育工作的伟大和神圣,进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认识是师德教育的基础。第二,职业理想教育。理想是人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会勤奋工作,积极改进探索,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职业理想是师德教育的方向。第三,职业情感与意志教育。引导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增强在履行指责中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与能力。职业情感与意志是师德教育的核心。第四,职业信念教育。教师的职业信念表现为,为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精神。职业信念是教师把职业理想付诸行动的持久的思想力量。它是师德教育的根本。第五,职业行为教育。引导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是师德教育的关键。师德教育的这几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职业道德实践,贯穿于师德教育的始终,成为各个环节之间相连结、相统一的基础。        45.如何认识师德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的道德内容是不相同的,但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还存在着一些在教育活动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道德原则。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优良的师德,例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这些优良的教师道德原则体现了教师道德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性,从古至今被一代一代的继承下来。        可见,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世代延续发展的结果。教师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46.为什么说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记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最直接体现。         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教师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其影响直至成人的人格构成。所以,把师德提到推进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7.什么是教师的道德品格        教师的道德品格是指作为教师这种特定社会角色所应表现出的道德风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道德品质与境界。对于教师来说,自身的道德品格一方面是自己的本体价值的标志,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品格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或工具,所以又具有工具价值。         教师的道德品格的形成,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接受教育和自身修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成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即教师的职业良心,进而在职业道德意识的指导和作用下,通过长期、反复不懈的道德的职业行为实践,养成教师的道德习惯,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但是,教师的道德习惯,如果仅停留在出于履行师德准则及行为的水平上,还不能称其真正拥有了教师的道德品格,只有在此基础上把道德习惯进一步与职业良心结合起来,使教师履行师德规范的行为,是出于内心的道德需要,不完成就会感到不安,内疚,悔恨,即已经由职业良心支配时,教师的道德品格才得以形成。         教师的道德品格又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教师的道德品格的保持与升华需要的过程。教师只有一贯地在职业良心的驱使下,自觉地履行教师道德规范,践行道德的职业行为,才能始终保持教师的高尚道德品格。         48.师德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似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1.师品,是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力量。        2.师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真诚的师爱,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师能,是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才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4.师风,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文明端正,求实创新的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          49.师德规范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教师道德规范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规范主要有:          (1)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这是师德的根本原则。要求教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2)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要既当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该为所有教师的座右铭。(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是师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4)严谨笃学,开拓创新。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不断进步,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以良好的学识学风启发和影响学生。(5)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教师要强化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与荣誉,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彼此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50.师德规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德规范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两大体系,其一是应研究教师与学生群体应该具有的规范,其二是应研究教师与教师群体的规范。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遵循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在学生面前是师长,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作为师长,教师要研究为师之道,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正确地看待学生群体,既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又严格要求,管理学生。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均得到学生的好评,是衡量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承认和尊重的重要条件。作为同事或下属,教师要妥善处理好与教师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一个教师可能书教得不错,学问做得也很好,很有人格勉力,很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在学生面前是成功的教师。但不一定能保证这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也能得到本人期望得到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充分认识师德规范研究的主要内容,正确处理好与教师和学生两大规范体系的关系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51.什么是师德的外延         师德的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师职业道德义务,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及教师集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职责。诸如:对学生,教师要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对学生家长,教师要密切联系,配合施教;对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教师要自觉工作,克尽职守,团结执教等。2教师职业道德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是教师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3教师职业道德公正,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职业道德品质,它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处理问题,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直,一视同仁,没有偏私的倾向和习惯。4教师职业道德威信,指教师在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中的道德尊严,道德地位和道德影响力。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会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会更加热爱教师职业,敬业爱岗,忠诚奉献。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职业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52.什么是师德的内涵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这便是师德的内涵。          师德内涵的核心由三个子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有机组合而成。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可以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具有特定职责的专门业务。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本质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3.为什么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之所以是师德的灵魂,主要是因为:第一,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主要体现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精湛的教学技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第二,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而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第三,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的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可见,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师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心学生,时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仅在学习方面,而且在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等方面都给学生以关爱。二是尊重学生,时刻进行换位思考,要从被自己批评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三是对学生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时刻想到他们还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孩子,自己在孩童时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正是因为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教育、指导,如果所有的人都完美了,我们还给谁当老师呢?四是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和热情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          5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          55.什么是教师的道德选择           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了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师也面临着各种道德选择。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师德的典范性与自律性,要求教师依照师德规范自觉的做出如下抉择:         (1)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与献身教育事业之间,教师要自觉的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不渝的忠于教育事业,忠实的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职责。         (2) 在重索取轻奉献的利己主义倾向与诲人不倦的无私奉献精神之间,要求教师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到学生身上。像慈母一样精心培育一代新人,诲人不倦,甘为人梯。(3)在请客送礼等不良行为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之间,教师要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古训,时刻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4)在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混日子思想与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原则之间,教师若想得到学生的信赖与尊重,必须严谨治学、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研水平。          56 怎样人是教师的道德良心          教师的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良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自觉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治能力。道德良心是教师鉴定道德信念、平衡心理状态、鞠躬尽瘁、积极耕耘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           教师的道德良心是其职业道德行为的自动调节器,他的调控作用森投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1)制约行为动机。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教师的道德良心根据师德的规范和要求对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和善恶判断,抛弃错误的或恶的动机,确立正确的或善的动机,并迅速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2)监督行为过程。教师的道德良心对教师道德行为的方向、方式和手段都具有监督作用,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有偏离教师道德规范要求的迹象,良心会予以咐定,并会自动、及时、果断的终止或改变这种行为,以免发生不良后果。(3)评价行为效果。在教师的道德行为完成之后,教师的道德良心便对这种道德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要求,学生或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是,教师会受到良心的责备,感到痛苦和内疚,甚至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当自己的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时,良心上会产生满足感,使教师形成一种力量和信心,使其继续坚持这种行为。          58.什么是教师道德修养          所谓教师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功夫.即教师个体道德发展的“自律”时期。并且经过锻炼和改造而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达到的道德境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师德德典范性和自律性,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教师道德向着以教师良心为核心的道德自律的升华。         师德修养的过程具有自觉性,长期性和矛盾性等特征。首先,师德修养是教师本人对自己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离开了个人自觉,没有自我教育,就不会有教师个人道德的发展。修养的自觉性来自于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对师德修养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其次,教师的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良好的品德情操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是无止境的,是持续终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揭露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与自我做斗争的艰苦的过程。第三,教师的师德修养还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教师要面对,解决许多矛盾,诸如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的矛盾;道德修养与教师自身利益的矛盾;道德修养过程中知,行,情,理诸道德要素之间的矛盾等等。只有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自身进行师德修养的愿望,正确处理和对待师德修养过程中教师所必须做出的某些牺牲,使师德诸要素协调,和谐的发展,才能使教师的师德修养得以不断巩固和提高。          59.师德修养的作用是什么          加强师德修养不仅是教师个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全社会的文明进步。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决定了师德修养特殊的地位和社会作用。首先,师德修养有助于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来完成。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师德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品格的塑造者。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其次,师德修养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社会风气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是构建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的基础和力量。因为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个社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深受教师师德修养的熏陶,高尚的师德对优化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第三,师德修养又是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与发展,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可靠保证。师德修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可能成为学生未来为社会做出物质贡献的导向和动力,是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因素。可见,提高师德修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60.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有那些方法          教师钝刀的修养方法:第一是“慎独”.慎独一词出自我国古籍礼纪中庸。意思是道德原则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要时刻检查自己。第二是要“积善成德”.教师只有用持续的积的方法,才能逐步具备高尚的教师道德品质。第三要防微杜渐。对任何不符合教师道德的言行,都务必注意克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指的就是这种防微杜渐的修养方法。          具体方法是(1)知行统一,身体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师德修养的相关理论,不断提高师德认识,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小处着手,将道德理想,师德理论付诸行动,干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师德修养的根本目的。(2)严于自剖,兼听则明。这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师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的缺点或错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剖”与“兼听”相结合,是教师修养的有效方法。(3)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生活本身就是一座道德宝库,教师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首先,教师要向先进模范任务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其次,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品质。“师不必先于子弟,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相长”,学生也常常会给予教师修养上的启迪;再次,在生活中发掘美德的宝藏。教师要走出校门,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和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不竭源泉。(4)反复磨炼,努力慎独。慎独是指在一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仍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慎独既是一种品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又是一种修养的极高境界。它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自己内心深处,省察自身的一言一行,且持之以恒,反复磨炼,使自己的师德修养逐步达到完美境界。          61 师德教育的特殊意义是什么           师德教育对于学校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良好成果获得具有特殊意义。          ⑴教师的道德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道德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政治问题,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的道德是不可靠的,这一点对教师尤为重要。           ⑵教师的道德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道德教育贯彻于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知识教育过程中。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书应当以育人为目标,而育人又是以教书为教书为基础的,教师的道德教育往往贯穿于知识教育中。          ⑶教师的道德具有启蒙意义。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完成的,老师无论是道德上还是知识上,对于青少年都具有启蒙作用。一个人青少年阶段受到的教育,对于其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求教师切实认识到师德的启蒙意义,以高尚的品德给学生指示正确的人生道路。           ⑷教师的道德具有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说道德的实践比道德理论更重要,因为道德本身就是属于行动的,属于实践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讲授道德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          62.当前师德教育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重教学轻教育,未将师德教育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去抓紧抓好;二是没有单独制定师德教育方案;三是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教师对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未能以积极姿态自觉接受师德教育;四是师德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仅作上传下达,人云亦云;五是师德教育形式单调,仅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缺乏学习兴趣。     

63.师德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师德如前文所述的诸多特征,决定了师德教育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氛围性。师德教育需要营造一种声势,发挥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形成区域性氛围,使教师有紧迫感、危机感,以便于引发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使师德教育工作有效的展开。(2)时代性。师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进教师的道德修养,使其更好的教书育人,为现实社会服务,为此,师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自然应当符合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3)先进性。教师高尚的师德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榜样的作用,也对优化整个社会风尚具有示范作用。在师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师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先导性、广泛性影响,树立“大教育”观念,突出教育推进社会文明的道德使命。(4)兼容性。师德教育要切实反映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普遍性,一方面,注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教育发展史上积留下来的教师的美德有选择性的纳入师德教育系列中;另一方面,正是外来道德文化的渗透影响,勇于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道德文明成果,以丰富和充实教师的道德修养。(5)务实性。师德教育要联系深化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学校教育的道德需要和塑造教师的自身“角色”的道德需要出发,正视现实中学校教育面临的道德问题,帮助教师循序渐进、实实在在的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64、师德教育有哪些途径        首先,建立健全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机制。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培训的内容,可涉及师德规范、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等,特别是应根据教师的思想实际和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育。学习培训的方法,可采用专题讲座、师德报告会、案例分析会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         其次,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学校、典型教师,通过介绍经验、讲演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充分发挥名师名校的示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第三,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依法强化管理。与教师切身利益相联系的、客观公正的考评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之一。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并将考核和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加强师德监督和管理,积极建立和探索领导监督、学生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第四,切实抓好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知、情、意、信、习是良好师德品质形成的五个环节,也是师德教育的一般过程。在师德教育的实践中,要使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知水平,锻炼师德意志,确立师德信念,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要注意发挥这五个环节的综合效应,并激励教师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积极促进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          65、怎样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66、怎样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对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肩负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建设者的重任,是我国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学校应走在前列。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学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结构有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校教师和学校的形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学校至关重要,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对改进教风、带动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等,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我们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而发愤学习的热情。        第四,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对更好地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师德在青少年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榜样导向作用。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高尚品质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在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五,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其他行业人员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一方面,教师自身的道德塑造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67、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师德建设的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做到;依法执教,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敬业爱岗,确立认真的工作态度;热爱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严谨笃学,发扬与时俱进的治学精神;团结协作,维护教育和学校的荣誉;尊重家长,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廉洁从教,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铸造良好的师德形象。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68、什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法》为依据,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动力机制,优化制度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69、什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70、什么是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师德建设“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师德建设的重要理念,也是师德建设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体现。各级党政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牢抓住“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造就一批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环境。广大教职工要以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新时代教育理念。           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加强师德教育切忌走过场、浮于表层、流于形式,要结合教育现状和教职工思想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各级领导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有悖师德的现象和对象不隐瞒、不姑息、不袒护,敢于处理。          3、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在加强师德建设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全盘考虑,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不仅要治标,出现有悖德的现象及时解决;还要治本,从长远打算,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而下真功夫,出大力气。           4、坚持德能双重原则。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教师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          5、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坚持典型引路方针,善于培养树立树立师德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师德典型,积极宣传师德典型,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71、什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1、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2、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4、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讽刺、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教师向学生推销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历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5、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昭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72、什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江泽民同志2002年9月8日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是对新形势下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完全准确、精辟深刻的概括和表述,应当成为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主要是对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规范。它要求教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牢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规范。所有教师都要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经师”,又做善于育人的“人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嘛要是对教师学识学风方面的规范。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是如此。学生不断发展,教师必须不断进步,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这里最关键的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并以良好的学识学风启发和影响学生。           73、什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应提倡的教育伦理基本原则         加强师德建设应该提倡的教育伦理基本原则主要有:爱的原则,即受学生、关怀学生;平等的原则,即师生人格平等,不得歧视差生;公正的原遇,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与教诲。此外,应特别注意几项规范:第一,热爱教育,忠于教育事业;第二,传道授业结合,教书育人;第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四,尊重同仁,相互支持。          74.如何认识市场经济与加强师德建设的关系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迫切要求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和承诺是市场经济存在、发展的主观条件。以信用和职业道德为基础,形成了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高校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因而师德建设必然首当其冲。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迫切要求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正确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名利与道义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但作为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的宗旨是育人,传播文明、树立公正、助人上进,它的行为规则应该与市场经济行为有一定区别。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个问题。          再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迫切要求高校正确处理好“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关系。目前在考试命题与管理监督、扩大招生与收费、师生关系的道德规范方面,特别是那些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在制度和执行方面还不完善,许多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有一个问题。           75.师德建设对社会进步有何影响           第一,   加强师德建设对转变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忠实体现者和建设者,师德以其巨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引导着学生及至全民抵御剥削阶级各种腐朽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这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通过培养学生间接地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二是通过教师亲自参与社会生活直接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二, 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质量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教师的整体道德水平如何,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而且也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            第三, 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推动先进生产力的现实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方面有重要影响。             第四, 加强师德建设,指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职责,但学校`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无可替代。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即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关系国家。           76、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何影响           1、加强师德建设对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形象。2、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示范性和感染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忠实体现者和建设者,师德以其巨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引导着学生一直全民抵御剥削阶级各种腐朽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3、师德建设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教育和引导作用。教师在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起了决定性作用。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关系到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总之,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通过培养学生间接地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二是通过教师亲自参与社会生活直接影响社会风气。           77、加强师德建设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何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房屋,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国家进行系统道德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是学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加强师德建设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何作用呢?第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第二,加强师德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第三,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78、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这是因为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门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如果失去了教书育人,或者只是教书不育人,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教育就是苍白无力的。故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支柱。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似的的核心内容,同时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他分别侧重于师德的三个不同方面,从而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师德的三个不同维度。          79、怎样理解高尚的师德对教师形成良好社会形象的作用          教师的社会形象就是社会(主要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综合素质的印象和评价。通俗说,就是社会上对教师的看法。那么,高尚的师德对教师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有何作用?            1.高尚的师德可以激励教师以爱心、诚心、热心对待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师性”从而“尊其师,而信其道”,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2.高超的教学技能对学生有感染作用。一个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教师,一个深谙教学艺术的教师,将善于艺术地运用语言、姿势、神态、动作等等来感染学生,他的言语顾盼、举手投足,不仅使教育教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使学生深受艺术的熏陶和爱的关怀,在学生当中树立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形象。3.高尚的师德对教师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有教育作用。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4.高尚的师德对教师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有调节作用。所谓调节租用,是指高尚的教师道德具有纠正教师个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随时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总之,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然是观念新、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素质优、形象好和奉献多。这些高尚的师德必然使我们的教师形象在学生中、在社会上竖起一座丰碑。         80 师德建设对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有何意义         学校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具体说,德才兼备的含义应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七大育人目标。师德建设对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有重要意义。         师德建设对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有感染意义。实现学校育人目标都直接涉及“师德”的问题。因为,教师的道德素质如何往往影响到一个群体。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首先,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等基本道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树立为人类的伟大事业奋斗的信念;其次,要认识到教师的道德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道德教育决不是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贯彻于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知识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定是苍白的,是不可能有道德的感染力的。          师德建设对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有启蒙意义。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完成的,青少年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可缩性很强,老师无论是道德上还是知识上对于青少年都具有启蒙作用。虽然人类终身都受教育,但不可否认一个人青少年阶段受到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有怎样的道德熏陶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认识到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过程中师德的启蒙意义的重要性,以高尚的品德给学生指示正确的人生道路。         师德建设对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有师范意义。道德不是动听的言词,而是切实的行动,道德的实践比道德的理论更重要,因为道德本身就属于行动的,属于实践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在育人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讲授道德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师范作用。        81.高尚的师德建设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有何作用
    所谓学风,简言之,是指学习方面的风气.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那么高尚的师德建设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有何作用?
    1.优良教风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有引导教育作用。教风所体现的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学生优良学风的必然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优良教风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产生深刻影响。
    2.教师以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有重要影响。遵纪守法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纪律内化成为自己自觉的思维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素质,并且用这种道德素质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做的如何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有重要影响。
    3.学习气氛、学习风气、学术风气等,不仅影响一定教学环境状况,同时也是高尚的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学习要有理性、主体性、创造性和超功利性,实事求是,谦虚好学,独立思考,兼容并包,大胆创新,百折不挠,不为名利所惑,要为真理献身等。学校和教师在这些方面做的如何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教风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82.高尚的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的教风又和作用
    所谓教风,就是学校的教育风气,使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使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的体现。高尚的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的教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高尚的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有重要影响。因为教风与学风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学风是教风的结果。教师的教育的风气怎样,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做得如何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有重要影响。
    高尚的师德建设保证教师履行职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履行职责和治学态度是教风的具体体现。高尚的师的是帮助教师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
    高尚的师德建设是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有良好的教风,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和良好的教风趣引导、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就必须勤奋刻苦,淡泊名利,严谨笃学,左右真才实学的人。尤其石膏像教师在学术上应当有追求做越、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在治学态度上要脚踏实地、科学求实、“为人师表”。总之,教风影响学风和校风。是影响大学以及整个教育发展进步的核心问题。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以促进良好的教风的养成。
    83. 高尚的师德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有何作用
    所谓校风, 
    就是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高尚的师德对形成良好的校风的作用主要是:
    1.高尚的师德对改变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起促进作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校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的作风在这方面工作中十分重要,而高尚的师德对改变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起促进作用。
    2.高尚的师德对形成良好的教风有激励作用。因为,学校教育的风气,是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严谨与否的体现。在这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的教风有激励作用。
     3. 高尚的师德对转变学习风气有重要作用。 
     加强师德建设对形成良好教风有激励作用,而良好教风的形成对学风,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个方面有重要影响。总之,校风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加强师德建设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整体形象影响极大,不可忽视。 
     84.高尚的师德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作用
     1.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自觉学习具有极大的榜样作用。陶行知先生曾有一幅对联:“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意思是说,教师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启发,耐心引导他们进入知识宫殿之门。师德的这种启发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师认真备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追踪科技前沿,不断将教学内容新鲜化、时代化和信息化,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备课时“吃透了”重点,“抓住”了难点。这种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必将给学生以极大的榜样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巨大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其次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师德高尚的教师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质疑,进行开放性、创造性学习,开阔思路,使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状态,以获得优异的学习主动权。
     2.高尚师德对学生优异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感化作用。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不仅能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教人和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去熏陶和感化,以形成优异的品格和纯洁的心灵。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往往通过一堂课、一个讲座、一篇论文、一次谈心,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启迪和风范,令学生终生受用无穷,更不用说平时具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长久地、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了。
     3.自我激励作用。现代知识一泻千里,新知识层出不穷,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汲取新知识,保证自己的知识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高尚师德的激励下,努力钻研知识,以高尚的师德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85.加强师德建设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有何影响
     加强师德建设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影响要从教师自身去寻找,因为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而教师的人格主要是在德、才、学这三个方面形成的较完美的文化品格。教师德、才、学这三个方面的品格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影响极大。
     1.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塑造作用。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生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的影响是关键因素。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2.教师人格是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要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和精湛的教艺,使自己方方面面构成良好的自身形象,产生良好的人格力量。比如,对于教师来说,一套好方法、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手熟练的电脑技术,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开始塑造自己的行为。3.教师人格是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最具影响力,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无声的、不可磨灭影响。
    86.“入世“对师德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是什么
   “入世“对师德建设带来了的机遇,主要表现为:
     1.“入世“将促进我国政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这即为广大教师施展才华,为科教兴国作贡献提供了条件,也为他们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创造了新的途径。2。“入世“将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从积极的方面看,一是世界眼光的增强,树立全球意识。二是竞争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广大教师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真正树立起较强的教育竞争意识。3。“入世”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有利于提高教师道德教育水平。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我国社会信息化步伐,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入世”给师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复杂化,为师德教育增加了难度。入世后我国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来文化资本、外来文化产业、外来文化产品不断在中国的市场扩大。西方的意识形态在我国进行渗透,为师德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2.全球化向社会生活领域扩展,对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全球化环境中,多种文化互相激荡。那些崇尚商业价值、追求感官享乐、信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将淡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3.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冲突,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加入世贸组织将加速我国社会转型的步伐,一些教师如果不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产生思想混乱。
     87.什么是以德治国
     所谓以德治国,就是党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过程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努力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思想保证。
     88.古代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方略有何区别
     二者的区别在于,儒家主张道德至上,认为法是治表的,依道德治国才是治本的,德治高于法治。儒家过分夸大了道德的作用。事实上,历史没有哪个朝代是单纯以德治国的,几乎都是德、法并用。江泽民同志讲“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虽是并提,但侧重点不同。“依法治国”是“依据”的“依”,以德治国,则是“用以”的“以”。这里明显地表明,这个“法”不只是手段,也是目的,即建立一个法制的国家;而“以德治国”中的这个“德”字,就只有手段的价值。道德以法为后盾,没有法的道德,是软弱无能的,离开法制的德治,将是苍白无力的。因此,“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基础,脱离“依法治国”讲“以德治国”是荒谬的、行不通的。舆论宣传上应该把握这个界线。现代化国家的模式必须是法制国家,我们还是要突出法治,在法制的基础上讲德治。江泽民总书记用了两个不同的“依”和“以”字,表明他对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采取了扬弃的态度,是批判的继承,进行科学的阐述。
     89.怎样看待教育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在“以德治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是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道德教育无非三个途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干。学校不仅应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为移风易俗做出贡献。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都应该以“四有”新人为自己的根本培养目标,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要按照“以德治国”的要求,改革学校的德育环境。
    90.在师德建设中如何落实“以德治国”方略
    学校要在师德建设中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就要以德治校、以德修己、以德育人。广大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师德修养。
     首先,教师要以德修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不去修身怎么能行?当前师德教育特别要强调树立远大理想,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奉献,要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其次,教师要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教师对社会作贡献的主要内容。能否自觉地做到以德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通过教书育人达到以德育人。如何以德育人?根据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即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学生;要爱护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努力克服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育质量、轻教育质量等种种不良倾向。第三,要把遵守师德同遵守其他领域的道德结合起来,同遵纪守法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在教师里要有师德,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模范,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品德。
     91.怎样认识师德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所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果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师德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影响和制约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与其相适应。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同时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保证。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有重要意义。
      92 怎样认识师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及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师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2反之,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自身的道德塑造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师德会通过教师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从而对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93.怎样认识师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更加和谐”,那么师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道德(包括师德)的支撑。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许多层面,比如,人际关系层面的和谐;利益群体和阶层关系层面的和谐;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而在社会的这些层面确实存在许多不和谐的价值冲突。在解决这些不和谐的价值冲突过程中,不仅需要法律保证,更需要道德(包括师德)协调与支撑。另一方面,道德(包括师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只重要作用。因为,现实的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现代化的发展冲破了传统社会那种人的生存空间狭小、职业划分简单、社会结构单一和人们的社会身份稳定的状况。与此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在对利益的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与失衡。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包括师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显重要。
     道德(包括师德)它可以对上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整合,使其得到合理的调试,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良好的精神氛围。道德(包括师德)可以为促进我国社会当前公平、公正和效率之间矛盾、冲突的化解,提供道义基础和价值导向。道德(包括师德)功能的发挥,对人们的正当行为、正当利益起到维护和保障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94、师德与公民道德的关系
      师德与公民道德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而公民道德是调整公民之间及公民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师德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联系表现在:1.公民道德对师德有指导、制约作用。因为,教师是公民,教师的师德蕴涵在公民道德之中,教师师德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公民的道德形象。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是教师师德规范。2.反之,加强师德建设对公民道德建设有教育促进、提高的作用。教师通过教育的途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及教师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从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5.师德与集体主义的关系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集体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一方面,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最高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师德与集体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学校。近些年来,在高等院校出现了一股否定集体主义原则的思潮,有人甚至提出以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的主张,还有的人对集体主义了解不够全面,不了解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也是集体主义的内涵,还有人分不清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界限,认为强调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在其中了。这些围绕集体主义原则的疑问解除了,才能更好地在高校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和对学生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仍需要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引导他们接触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组织他们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96.师德与“五爱:的关系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师德与五爱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德与“五爱”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在:“五爱”是对每一个公民的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而师德则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联系表现在:一方面,既然“五爱”是对每一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自然也是对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必然影响、规范和约束教师职业道德。
      97.师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他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 
      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职业道德涵盖了各类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师德则是职业道德的一个方面,它所反映的是教师行业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影响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和约束教师职业道德。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98.师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关系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社会公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那么,师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社会公德与师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在:社会公德是指同集体、组织、阶级以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师德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等。社会公德与师德的联系表现在:师德表现和影响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依靠多种渠道约束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师德与家庭美德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在:师德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等。家庭美德是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个人的品德、作风、习惯等。师德和家庭美德同样是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对子女的培养,直接影响教育。而通过教师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对学生的道德熏陶、宣传和引导,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99.从哪些方面理解师德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
    我国的教师道德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儒家的道德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师德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吸收和发扬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事情。
     师德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主要包括:一、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二、要注意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三、要注意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四、要注意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100、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01、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102 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是什么
      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者不是一个盲目的学习者,知识传播渠道和信息量的剧增,使教师受到来自四面八方信息的“狂轰滥炸”。一个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具有批判性和选择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教师应该是知识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
     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和学习障碍的诊断者。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不是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令人信任的心理医生。由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许多问题,学生表现为学习异常,心理上有障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运用巧妙的方法予以疏导解决。
     课程设计的行家。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使教师不仅要参与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而且愈来愈拥有课程设计的自主权。教师要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原则,了解知识产生和更新的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要学会应用这些教育技术。教师应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推广者,是这些方面的行家里手。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把这些资源吸收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变成自己的知识。
     团体工作和团队沟通的专家。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集体性,要求教师彼此协调,相互宽容,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教师还要面对学生团体,因为这种团体的活动指导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众多个性鲜明的学生组成的团体必然产生摩擦,所以教师必须是团队工作的专家,必须具备处理团体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另外,未来社会的劳动分工将更加细致,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更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途径日趋多样。教师必须教学生学会宽容,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别人一起工作。
     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相对于人的一生毕竟是短暂的。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以此培养学习的技能,在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方面教师是指导者、领路人、导航员。
     客观公正的评价者。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学习的质和量上也就存在差异。教师必须了解和评估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对其成绩的评估要尽可能运用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力求科学、客观、公正。
     103.素质教育中教师的德育责任是什么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04.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智育责任是什么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要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105.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体育责任是什么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根据农村的实际条件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和卫生工作。
     106.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美育责任是什么
     美誉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等)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高雅健康的节目。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动。
     107.推进素质教育的师德要求是什麽?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师德水平的依据。《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核心,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应教育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师德标准,才能自觉的按照师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使师德标准系统化。
     ⒈教师应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⒉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⒊教师应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制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⒋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支持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⒌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课堂提问、作业评定、考卷批阅、评语撰写、家庭访问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⒍教师应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严禁上课迟到、早退或拖堂;不得随意调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杜绝教学事故。
      ⒎教师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义务进行无偿课外辅导;严禁参与大面积的有偿补课。
      ⒏教师应爱护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应使用规范的职业用语,不得侮辱学生的人格,体罚学生者将取消教师资格。
      ⒐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不得授首礼品和现金等;在家校联系过程中,不把自己应承但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家长。
      ⒑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应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朴素、整洁、端庄和高雅的形象和气质。 
      108.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适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将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分阶段完成学业。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应侧重终身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的养成,培养自己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要坚韧不拔,努力奋斗,每个人都会有许多选择和机会,都会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功,而且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深刻道理。
      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观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人才必须是整体素质高的,因此我们必须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近本规律,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求,求得知、情、意的统一。与人的知、情、意相对应,人追求真、善、美这三中价值,知追求真,意追求善,情追求美。与真、善、美这三种价值相对应的是科学、道德、艺术三个领域,通过科学追求真,通过道德追求善,通过艺术追求美。而对于学生来说,三种心理活动、三种价值追求,要通过三中教育活动来实现和满足。相对于科学主要是智育,相对于主要是德育,相对于艺术主要是美育,人是无法被分割的,德育体美也同样无法分割。正如人们所说的“木桶原理”,木桶是一块块的万幸木块拼装成的,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全部木板的长度,一块短木板对木桶起着决定的影响,一个学生某方面的素质的缺乏,有时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考试成绩只是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百万富翁的智慧》艺术对美国1300位百万富翁进行调研,情况是,平均而言,每一位富翁作为一名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不能进入许多名哦爱大学的分数线,他们在大学的成绩也不是出类拔萃的。作者的理论能力测验、学习成绩和经济成就这三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他们成功的经验是:“具有创造性、脚踏实地、敢于冒险、勤奋工作、自我约束和善于与人相处。”可见名的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挥了主要作用。
      树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全社会关心支持我们的教育事业。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影响削弱了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园地,要承担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责任,但是学校还要全面了解社会,利用社会资源,正是社会问题,积极思考、配合、引导和帮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09.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
      在以人为本的引领下,基础教育质量集中体现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上,体现在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上,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上。真正高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真正高质量教学结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及身心的全面发展上。要坚决反对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而忽视人的发展的倾向,坚决反对只注重群体统一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坚决反对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倾向,真正把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上来。在教学管理中要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要坚持全面的质量观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个体成绩的展示,而是学生群里和教师群里素质的整体体现,要面向全体,照顾个性差异,切实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不是单一的某种素质的体现,而是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在统一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广大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做到教学全过程育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我们推进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更多体现在和谐和自主上,体现在有差异学生的发展上,体现在促进学生群里和个人特征都有显著变化上,我们要以这样的新标准去评价教学的质量。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按照终身教育的理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关注学会学习,每个个体的学习都是独特的,学校中的学习方式只是人的一生学习的起始部分。考评教学质量,就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在谋和阶段的学习成绩为依据,不能简单以知识掌握多少为依据,而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侧重考核他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他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同学学习激发了内在的学习需求,掌握了在未来人生发展中所具备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坚决反对对学生、教师、学校平角中的急功近利倾向,纠正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
      110.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树立什麽样的人才观 
       一 、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学习”包括三大要点:(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热爱学习才能成为“科学之友”,也才有可能终身学习。(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终身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拥有指南。(3)+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真正的教育以“点石成金”的本领,而不是给人人以金子。因此,当确立了硬实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思路之后,学习学习便成了当务之急。
      二、“人才”要从资格概念转到能力概念。
      学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做事。但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忘记了或原理了这个实质性的目的,考试变成了学习的目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命运的事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结果,有些大学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基本原因就是不会做事。如学新闻的写不了新闻,学经济的不会还礼经济等。此外,他们不受欢迎的原因还因为对工作挑挑拣拣,只愿意受别人提供的服务,而不愿为他人服务。依次,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转变。“能级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变成“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市场经济在中国广泛实行,必定推动中国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因为市场的选择是无情的。效益原则呼唤能力,还与世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所以,走向21世纪的教师,应以培养实干家为己任,而决不是培养高学历的书呆子。
      三 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
      “攻击性需要”是当今独生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之一。“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要引导学生与人共处,就应淡化竞争,鼓励合作,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教师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认识他人首先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然而真正让“学会共处”的理念植入人心,还要依靠坚持不懈的教育。
      四 自主全面地发展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中国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最突出的弱点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这自然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学会做人的准确含义是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会做人,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主人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自己决定。同时,充分发挥个人浅能,形成独特的优势,力争为社会多做贡献。
       111、素质教育中教师的培训内容有哪些
       一、加强师德培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光源,于是他们行为的楷模,因此,教师的举止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师范作用,教师要塑造他人的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会自觉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义务,彩绘充分发挥自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二、加强学识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等方面有所研究。只有正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同时,教师也要不断追求新知识,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学时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他对专业领域以为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还要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等相关知识,努力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知识面,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兵士之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民族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必须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目前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它要求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的培养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现象,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以外,更要教给学生获取创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激发学生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 、教学工作艺术的培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如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这就是教师的工作艺术。教学艺术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生客领会和把握,不要照本宣科地叙述,而应是生动形象地讲解,其中还融入教师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引学生思考。讲课要讲究技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课堂,学生情绪饱满,气愤活跃,热情参与教学过程,而有的课堂则是死气沉沉,这就是不同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艺术所产生的不同的教育效果。另外,教书育人过程中,还有一种艺术,就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和手段,还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在做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语言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当前,青年学生个性较强,比较敏感,心理比较脆弱,自尊心强。因此,如果教师缺乏语言艺术,容易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影响师生感情。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掌握好语言的艺术,力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五 、健康心理素质的培训
       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突破自我,鼓励学生超越,勇于创新,是难能可贵的心理品质。这种永不满足、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了艰苦钻研、不断进取的榜样,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各种挑战。教师作为分子的一员,具有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那就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1世纪事是竞争的时代,面对种种挑战,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有的教师表现的乐观、积极、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有的教师面对竞争和压力,表现得积极、畏惧。这些情绪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锻炼,进而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地方工作。
      六、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起着直接的、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对素质教育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是我过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中华民族21世纪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我们每一位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素质教育中去。
       112. 邓小平同志关于师德教育建设有那些观点
       邓小平同志关于师德教育建设的观点主要有:教师要忠于职守,献身人民事业;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尊重和爱护学生;人民教师要有高度的法规和纪念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改善教师物质待遇,促进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