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犬看家护院怎么样: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使用最新动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4:11:37

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一共有两种型号3DT-90型、480型,其中480型机是在90型机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功率和处理电压都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实践的深入,土壤电消毒方法不断进步,改进后的电消毒程序可极大地提高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灭菌杀虫的效率,而从使用安全性着眼,90型机仍是市场主销机型。

最新电消毒方法的变化点:
1.电处理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的土壤含水率的要求:土壤务必呈淹水状态,即土壤水分为过饱和状态。
2.对于根结线虫病:如果使用3DT-90型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电极板极间距为1米时,处理时间为6分钟。如果极间距为4米则处理时间为20分钟。如果极间距超过15米,90型处理无效。
3.对于根结线虫病:如果使用3DT-480型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电极板极间距为1米时,处理时间为1分钟。如果极间距为4米则处理时间为6分钟。如果极间距为15米则处理时间30分钟。如果极间距超过30米,处理时间2小时。
4.对于枯萎病等真菌病害:无论是90型还是480型,其极间距与根结线虫病处理相同时,处理时间需要加倍。另外,第一次处理时务必使用强化剂,用量为每亩30公斤,其后每年为10公斤/亩。
相关资讯
农业污染使山东缺土
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大棚基地山东寿光和青州两市,这两市也是农业化肥污染的重灾区。
据绿色和平报告,在寿光地区,平均每个家庭管理两到三个蔬菜大棚,每个家庭大约有3-10亩地,大多以种植番茄和黄瓜为主。在过去10年中,农户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不得不增加土壤中各种肥料的用量。例如寿光农户一次在一亩地上大约施用5-6公斤化肥,平均每户每隔10天上一次肥料,也就是说在一年的作物生长季(大概为240天)期间,温室大棚每年每亩地要用化学肥料120-144公斤。如果进一步换算,山东地区的温室大棚中每年每公顷土地上大约用掉1791~2149公斤的化肥。
过度依赖化肥的后果也是显见的。绿色和平走访的所有蔬菜大棚,土地都因为过量施用化学肥料明显酸性化了,棚里的土地上长着一层青苔,已经看不到黄土地本身的颜色。
而由于土地严重酸性化,喜酸性土壤的根线虫病在这一带的温室大棚内大面积爆发,而且无法治愈,就像土地患上了癌症。据统计,山东寿光地区90%的蔬菜大棚受根线虫病的侵扰,此病危害植株根系的生长,其表现为植株的根系肿胀,不再长毛细根。植株的根系遭到侵害后,基本不再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容易萎蔫,甚至造成绝产。
“大棚上的年数比较长,就有菌核病,还有根线瘤(虫),根线虫危害最大了。以前种粮食的时候没有,种蔬菜就有,而且卖农药的也没有想出好办法啊。我们有时候只能用溴甲烷熏蒸以及深翻土地把坏土给翻掉。”青州南霍陵村的杨姓农民说,“特别有效的方法基本没有,多施盐之类的,比如说上来病后,这个药不行换那个药,一种病靠一种药控制的效果不好。”
常规农药无法根治大棚病虫害,这也给剧毒农药提供了空间。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潍坊的水源也受到了影响。
绿色和平的崔婷婷告诉记者,山东温室大棚比较多,比较有钱施用化肥,化肥施用量是推荐用量的200倍,大棚十年以后,当地的土地板结得很厉害,不得不从东北运黑土过来,大棚的土地长满青苔,这是因为土地严重的酸性化,其实北方的土地本来不是喜欢长青苔的土质。
据调查,施用过量化肥和农药,可能导致地下水产生硝酸盐污染,因为氮肥中的氮素流失到环境中,便会转化为一种致癌物质:硝酸盐。“我们测试了当地的自来水、农田旁边的水井水,结果均严重超标,根据我们的粗略估算,超过国家标准20倍以上。这样的水不仅仅不适宜人饮用,实际上也已经不适合用作灌溉了,这样的水用作灌溉,只能加重土地上氮素的积累,并且长此以往,有可能最终使得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硝酸盐(致癌物)含量超标。” 崔婷婷说,水中硝态氮的含量,可以肯定是来自化肥。
微生物  大作为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所有生物体内均含有蛋白质,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生物圈的全部领域。氮在大气中约占79%,含量虽高却不能为多数生物体所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固氮作用的两条主要途径,一是通过闪电等高能固氮,形成氨和硝酸盐随降水落到地面;二是生物固氮,如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将氮气转化成氨的能力。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天然氮肥工厂,但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绝大多数固氮微生物均不能在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多种果树、蔬菜上固氮,在生产上不得不依赖化学氮肥。如何在非豆科作物生产中发挥生物固氮的作用,一向诱使众多科学家孜孜以求。著名微生物学家李季伦院士就是其中佼佼者,他在生物固氮乃至其他微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大作为。
李季伦,男,1925年生,河北乐亭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的教学和研究。我国根瘤菌自生固氮机制与微生物次生代谢研究的开创者,攻克了多项微生物领域难题,并在实践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编写了《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等多部著作。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李季伦院士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问题,取得了诸多成就。其中,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在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率先启动了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
在应用研究方面,李季伦院士对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于促进牛、羊增重,并首先发现它们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可用于预防鸡球虫危害)、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可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虫)等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完成了人类“克山病”病因的研究,实验证明了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为解决克山病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通常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最后又回到了三原界(或三总界)系统。而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人类揭开了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序幕,但就当前的水平仍然是冰山一角。李季伦院士呼吁,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空间还非常广阔,是未来全球食物安全乃至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应当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并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得更深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