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摇平面磨床m820:评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栏类一等奖<新闻参考>--传媒--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5:13
做透民生    做好参考——
评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栏类一等奖<新闻参考>
欧阳宏生   杨璐
 
2010年06月22日10:42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news_url=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421/194904/11936019.html">纠错 E-mail推荐:  
文章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栏类中,吉林电视台《新闻参考》栏目凭借个性化的编排模式以及突出的内容优势,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该栏目是吉林卫视在2007年推出的一档午间新闻节目。节目采用男女双播的主持形式,选题以民生题材为主。参评的这两期节目涉及面广、采访角度新、挖掘层次深,不仅在编排形式上活泼、亲和,能以清晰的深层次逻辑进行串联,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还在内容制作上,广角度地展现社会民生,深层次挖掘新闻价值,多角度地投递民生关怀;更成功地跳出传统民生新闻栏目的窠臼,通过提供纵横交错的背景知识,做透了人民群众所需的新闻信息,做好了民生参考,收到较好社会的效益。其值得借鉴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播报形式:轻松地交流、深刻地点评
《新闻参考》栏目采用男女双主播形式,增强了节目主持过程中的交流感,让节目更具亲和力,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两位主持人虽然是坐在演播室里,却用的是寻常百姓的语言和语态与观众交流,告诉大家所欲知的信息,并在播报新闻时,包含着对“民生”的关怀,深情诉说。
不仅如此,还从内在的思想、情感,到外在的语言服饰和行为举止,他们都彻底地“平民”化,真正地和百姓打成一片。这种轻松的氛围和讲述方式,带给观众如同坐在朋友家聊天的感觉,有利于扩大栏目的受众面。
轻松的交流方式是首先从形式贴近了“民众”,但要真正深入“民心”,更需要用观点来引发关于“切身利益”和“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事实报道层面。
在获奖的《新闻参考》节目中,有一条“关于政府向低保户发放免费电视,却被村干部从中收费”的报道,主持人在该条新闻的最后作出如下点评:“好事”要办好,不但要有办“好事”的那颗心,还要有办“好事”的制度。一语中的,言中之意力透纸背,直指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深层次地挖掘到问题的实质,利用媒体的话语权为民生呼唤一种成熟的社会体制,监督公职和社会公权。
正是由于该节目将轻松的主持风格和掷地有声的点评完美结合,才做到不仅有效地扩大了受众面,更拓展了栏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编排模式:横向联排、纵向落点
《新闻参考》栏目在制作新闻节目上采用独特模式,一般用一条新闻事件,配合一条具有参考定位的新闻联合编排,力图提升新闻事件的深度品质,给观众以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判断。
新闻的联合编排能够为每一期节目构造逻辑主干,串联各个新闻事件深层价值。以获奖作品为例,以头条“长春病危产妇尹文娇得到社会各界救助”新闻中所挖掘的“人间真爱”为情感主线,串联起新闻事件“吉林省政府为困难家庭户家庭赠送的电视机,却给村委领导从中收取运费”中所揭示的爱落不到实处的现实追问;“农户不慎将五千块的人民币放入粉碎机,化为一堆碎片,大量热心市民自愿为他拼接碎片”中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人情温暖。情感主线的逻辑串联,构造出纵深的表达空间,能够真情实感地诠释人间冷暖。同时,做到各条节目衔接自然流畅,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新闻落点的逐次渐入,能够为观众提供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细节。本栏目多采用体验式报道模式,运用比较、类比手法来采编与民生相关的新闻;力图用平民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事件,去发现和捕捉到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以及他们的焦虑、疑惑,贴近地去理解群众心中悲喜。通过寻找事件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呈现丰富的细节和完整的过程,展现事件的全貌和社会的真实场景。这样一来,百姓之所需 ,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就成为节目的重点选题,以此真正融入“寻常百姓”,与平民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从横向角度上来看,在这期获奖作品中,不仅选用了农民在“订单农业”中遭遇单方毁约而蒙受损失,提醒农民相关注意事项这样的大选题,还选取了“城市噪音扰民”、“打嗝不止的怪病”、“个人电话成热线”、“医托结伙行骗”这样的发生在民众身上的小事作为报道对象。再从该事件相关的链接、比较、背景等方面切入选题,将新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在“订单农业”选题中,记者采访甜菜订单企业,了解目前的实际情况;走访相关领域的法律专家,寻找解决途径。并同向比较“养殖订单难履行”的新闻,调查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醒农民朋友切记弄清合同内容,慎重选择合作单位,明确纠纷解决方式,注意风险防范。
从纵向角度上来看,栏目对长春病危产妇尹文娇的救治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实时关注,及时播发最新动态。并派出记者前往哈尔滨,对参与跨省救治病危产妇的社会各界进行采访。多组记者的配合保证了栏目能够全方位展示新闻事件。加上在制作手法和编排上技巧的运用,让观众从多角度了解新闻事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间真爱。
横纵结合的新闻编辑模式不仅能全面地、浅显易懂地报道新闻事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打造和谐、民主的公共话语平台,汇聚民意,以期获取广泛和坚实的民众基础;还能深度地揭示新闻事实,正确反映社会矛盾,聚集民智,疏解民众情绪,正确引导舆论,实现“参考”的作用。
三、定位原则:深入浅出,差异化发展
民生新闻在兴盛的同时,伴随着平庸化、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的产生。上至省级电视台,下至地市级、县级电视台都有一档或多档民生新闻类节目。在观众同城化、内容同质化的竞争格局中,《新闻参考》栏目凭借其深入浅出的差异化定位原则成功地驶入蓝海,探索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面缘亲和、人气旺盛,培养立体纵深的受众忠诚
面缘是受众关于栏目“第一印象”的描述,是停留在浅层的认识;而人气则是考察栏目深层影响力的重要指数,是属于深层的认知。该栏目以其极具特色的编排模式,在表层上展现出一个“好邻居”的面缘,平易且随和;在深层上用内容优势和真情关怀汇聚人气,用服务性和感染力打动观众,以此赢得观众多层次的收视忠诚。
获奖作品中对城市噪音扰民这样的民生事件的报道上,不仅采用了跟踪报道模式,也对相关噪音的常识进行了拓展,用现场试验等浅显易懂的方式普及噪音危害的常识;在报道市民得打嗝不止怪病时,请相关医学专家进行诊断、释疑,以期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复杂的病情,并为主人公寻找到可行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单纯的猎奇。
(二)规避“时段竞争”的风险,深度开发“次级黄金时段”的优势
该栏目在吉林卫视的首播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中午的12:30,异于大部分民生新闻的首播时段,避免了在同段时间的观众争夺。中午时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峰时段,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午时段的有效含量正在逐渐提高,尤其对于民生新闻来说更有不可忽略的优势。
该节目的播出时间正好是人们在职业场合或家中午餐和休息的时间,各个办公室、公共场所以及家庭中都开着电视,这时候一些社会化问题能吸引大家的关注,能激起广泛的讨论。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时段民生新闻的密集度不高,比起晚高峰,这时受众的选择的忠诚度更高。通过深度开发“次级黄金时段”的优势,该栏目全国收视份额超过1个百分点,长春本地份额平均超过20个百分点的收视率表现也不足为奇了。
(三)亲近民生问题,深入公共政策
“从民生问题入手,进入公共政策”, 是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所提出的时政新闻最好的突破口。不过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正好契合该栏目“深入浅出”的定位,是民生新闻自我提升和超越的可行之路。
从民生问题入手,通过关注新闻事件、展现百姓的生活细节、生活过程,通传递讯息,解答疑惑,开拓视野,同时用理性思辨介入公共事务。从一般的民生现象的反映上升到公共价值的探索层面。“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用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把握国计与民生的关联点,多一些价值性考虑,多一些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对手比思想、比深度,深化节目内涵,使民生新闻既“有看头”,又“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低端竞争状态。
在对“订单农业”的风险和“免费电视不免费”的新闻报道上,都直指公共政策层面。不仅敢于言说政策层面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农民承担的风险过大,缺失沟通和解决的渠道,还通过采访相关法律专家,研究如何利用法律手段规避风险和保护农民自身利益。在“免费电视不免费”的批评报道中,勇于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引起相关上级部门的重视,敦促事件的解决。
当下民生新闻在经历了被推崇和质疑的过程后,开启了自身理性的发展道路。民生新闻的理念是在现有电视体制、收视环境下追求自身新闻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尚且不谈功过得失,但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民生新闻仍然是“民生”之所需,但是百姓需要的是真正的“民生关怀”,而不是把“民生”端放在秀场上,以供观赏和猎奇。民生新闻的内容形式和理念的改进,品质的提升和自我超越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中,勇摘桂冠的电视栏目《新闻参考》,以其内容、形式和经营上全面的“深入浅出”策略,做透了民生,做好了参考,从而不仅有效规避了民生新闻的琐屑化、低俗化、庸俗化等不良倾向,也符合受众的需求,符合新闻价值的规律。既秉持了关注民生的基本价值理念,又在报道角度上做到有高度的“平视”和有深度的“透视”,彰显了公共新闻的媒介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为民生新闻的发展和突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值得改进的是,该栏目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话语方式的运用。作为一档民生节目,跳出了政治权利话语方式和知识精英话语方式,而选择了大众民生话语方式,这样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大众民生”话语方式不完全等同于“戏说”,不能一味地把百姓的亲身经历故事化。百姓通过民生新闻来观看自己的空间,这其中有不平、屈辱和艰辛。一旦以“戏说”、“故事化”等形式对这些真实的生活进行过度地包装和加工,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变成取笑、嘲弄,从而招致民众的厌恶。因此,把握轻松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