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大同天下龙香苑:磅礴纳灵气 巍峨干九霄——毛泽东咏山诗作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1:06:19

磅礴纳灵气  巍峨干九霄——毛泽东咏山诗作赏析
惊涛拍岸

 

磅礴纳灵气  巍峨干九霄
——毛泽东咏山诗作赏析
惊涛拍岸
1、摘要  毛泽东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尤与雄峰险壑结下不解之缘,千山万峰尽收诗中,一展风采。本文主要就他咏山诗作的色彩美、气势美、神韵美等四方面作了赏析。
韶山的山水养育了他,祖国的大山沉稳了他,从一个时代来讲,可以说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和高洁的气质,用崇高的美学观念来审视山川万物,咏山情致高雅,饱含激情;善于选择准确的字眼表达深刻内涵和丰富细腻的情怀。
2、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咏山 ;色彩;气势;神韵;哲理
3、目录
序言
主体
一、赏析第一次公开发表的34首。
㈠色彩绚丽
1、沁园春·长沙 (1925年)“万山红遍”
2、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3、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年2月)“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4、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万木霜天红烂漫  雾满龙冈千嶂暗
5、菩萨蛮 大柏地(1933年夏)“关山阵阵苍”
6、清平乐 会昌 (1934年夏)“踏遍青山人未老”
7、七律  长征 (1935年10月)“更喜岷山千里雪”
 8、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山舞银蛇  红妆素裹
 
㈡、气势磅礴
1、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春)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3、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4、忆秦城,娄山关 (1935年2月)苍山如海
5、十六字令 三首(1934年至1935年)
6、七律·长征(1935年10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7、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㈢、神韵飞扬
1、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龟蛇锁大江
2、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3、菩萨蛮 大柏地(1933年夏)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4、十六字令三首
5、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6、《七律  登庐山》(1959.7.1) 一山飞峙大江边
7、七律  答友人(1961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8、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赏析1993年正式公开发表的四首诗
结语
 
4、正文                     
序言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无比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之一。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尤为可贵的是,他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寻求解放道路的革命实践中,他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与黑暗腐朽的势力战斗,演出了一幕幕壮丽的活剧。这万水千山,经毛主席的运筹帷幄,就成了消灭顽敌的战场、新中国诞生的摇篮,使古老的祖国焕发了蓬勃生机。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划时代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又是划时代的伟大诗人。他不仅有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襟怀,而且有独特的感悟能力、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伟大的人格。祖国的秀美山河养育了他,也陶醉了他,令他倾倒。革命战争年代,他戎马倥偬,诗情勃发;解放以后,他日理万机,佳作迭出。  
     毛泽东诗词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繁荣和富强的战斗历程,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艺术结晶,是现代诗坛的壮丽画卷。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井冈山、大雪山还是黄土高原,都留下他的足迹。他与雄峰幽壑,边塞险关结下不解之缘,尤对大山情有独钟。因而千山万壑尽收诗中,一展风采,咏山成为毛泽东诗词的重要内容,仅第一次公开发表的34首、1976年公开发表的4首和1993年公开发表的4首这40首中,涉及到山甚至专门咏山的就达24首,占一半还多,给我们留下享用不完的巍峨险峻,磅礴秀美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唐诗,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咏山诗歌很有气势。像李白言山高峻奇绝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连峰去天不盈尺”这些佳句可谓惊人之笔,而毛泽东同志的诗作,在胸襟、气魄、意境方面应该说较之都有新的突破。
我欣赏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诗坛瑰宝,神思驰骋,现就毛泽东诗词中崇山峻岭的色彩美、气势美、神韵美来赏析诗人的鲜明创作特色和伟大人格。
主体
 
一、首先赏析第一次公开发表的34首。
㈠色彩绚丽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毛泽东同志咏山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产生了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毛泽东同志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沁园春·长沙 (1925年)“万山红遍”
 1925年,主席来到曾经在这里求学的长沙 ,激情象大江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笔下的秋天壮丽而富有诗意。岳麓山层层树林,叶子经霞后红似二月的花朵,他当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这“万山红遍”的意境生机勃勃,正寄寓着要“主沉浮”的历史责任感,象征着1925年前后如火如荼的大革命。
2、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0年,红军在闽西开辟根据地后返回江西,胜利的完成了战略转移。山明水秀,绿树葱茏的武夷山下,一地红旗翻动的喜人景象,绿肥红鲜艳,“山下山下,风展红旗有画”,活画出红军欢庆胜利的盛况。 
3、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年2月)“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白皑皑的雪地上,狂风漫卷,红旗翻舞,人马欢腾,红军队伍如一股洪流,奔腾澎湃,一泻千里。他们高举红旗,激情荡怀,跨过道道要隘险关,气魄何等英雄!红旗就是党的化身,胜利的召唤,工农子弟兵就在红旗指引下,奋勇向前。白雪的映衬,使红旗更加鲜艳,复色的对比运用效果极妙。
4、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万木霜天红烂漫  雾满龙冈千嶂暗
    龙冈战役,进攻是在拂晓,雾气十分凝重,兼有蒙蒙细雨,所以,龙冈山墟的险峰峻岭俱“暗”,这个“暗”形象的烘托出激战的浓烈气氛,可以与“万木霜天红烂漫”形成鲜明对照,黎明前清冷幽黑,大雾弥漫,而“天兵怒气冲霄汉”,果然“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此处运用浓墨重彩的对比色,烘托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菩萨蛮 大柏地(1933年夏)“关山阵阵苍”
    1929年初,毛泽东率红军在大柏地一战,得以痛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 毛主席最善以景寓情,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关山经雨,分外菁翠,斜阳丹红,又加妩媚。诗人眼中的景物因斗争胜利的喜悦而愈加壮丽。大柏地景物的宏伟壮丽,在词中形成一副绚烂的鲜艳图画。
6、清平乐 会昌 (1934年夏)“踏遍青山人未老”  
    会昌城外高峰,青翠葱茏,充满生机。这儿是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用生命、鲜血建立起来的红色根据地,毛主席领导红军转战千里,给进犯的敌人以沉重打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莽莽青山,到处留下毛泽东的足迹,然而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震撼世界的战略大转移。“踏遍青山人未老”,此句充分表现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坚韧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不久将要离开战斗过的山山水水,离开朝夕相处的革命群众,心里怎能不留恋呢?“风景这边独好”,正是体现了这种心情,景中含情,沉郁深重而又振奋昂扬。
7、七律  长征 (1935年10月)“更喜岷山千里雪”
    岷山是有名的雪山,冰镶玉砌,银色世界,山高路滑,空气稀薄,但红军有顽强的意志,把克服困难当作自己的天职。战胜岷山,更显示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战士的欢乐,正是对敌人对天险的蔑视。
8、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山舞银蛇  红妆素裹
   《沁园春·雪》,毛主席挥如椽巨笔,饱蘸革命激情,描绘出北国严冬风光的壮丽图画。虽是严冬,却气象万千,不仅长城、黄河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奇伟挺拔,就连披雪的群山也如同无数银蛇在舞动,冰封的高原好似一群蜡像在奔跑,色彩洁白晶莹,静物动写,充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雪后天晴,万道红光普照在皑皑冰雪覆盖的山原上,白雪红日交相辉映,妍丽鲜艳至极。此地此景抒发的是走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领袖雄视祖国江山的豪情。人民要主宰这美好江山的命运,万千感慨,尽在雪景的描绘之中!
大自然万物竞荣,生命的辉煌外现于缤纷色彩,令人炫目。但它们毕竟是静止的,客观的。而在诗人眼中心里,这些色彩却是喧闹沸腾的,活泼热烈的,是情感的宣泄,昭扬着竞争的活力,与人类息息相通。就连诗人笔下的寒秋严冬,也绝无悲凉寂寥和萧杀,每每让人心动。毛泽东咏山诗作的色彩,白得圣洁,红得热烈,青得凝重……群山的色彩斑斓,正是诗人壮丽情怀的展示。他大多用单色,也妙用复色,偶用对比色,浓淡相宜,产生诗中有画的效果。
㈡、气势磅礴
    古诗中写山的不乏名篇,而毛泽东同志的咏山诗作如此动人,还在于贯融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他对自然景物不仅是冷静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还能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感受。那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神奇的情感气质,因而他的诗作呈现出飞动的气势和瑰伟的姿态。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可以领略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欲写山之气势,诗人须有气势。而诗人有气势,则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毛泽东同志在同党内外敌人多次重大斗争中,泰然自若,高瞻远瞩,英明决断。超人胆略,处变不惊。这种气势自然融注在他的诗篇中,涌动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1、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红军星夜兼程赶到黄洋界,阻击来犯之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逼真地再现了红军将士严阵以待的精神风貌。山上山下形成了汪洋大海,我们眼前是红军那猎猎飘扬的战旗,耳中是激励人心的号角声和震撼五岳的战鼓声。不由得就想到红军战士高昂的斗争,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投入了千万人民大众。毛泽东指挥的虽然只有第一营,其实他胸中自有百万兵,森严壁垒,众志成城!
2、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春)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白云山一战,是第二次反围剿中杰出的战斗,当时红军主力就埋伏在白云山的丛山峻岭中,“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浓云翻滚。如人站立,气势逼人,形象的比喻了红军对敌人进犯的不可压抑的愤怒心情,勾勒出红军战士冲向山下,与敌人英勇搏斗,杀声震天的情景,犹如飞将军从天而降。以山写人,山人共怒。任何来犯之敌都难逃覆灭下场!
3、清平乐·会昌 (1934年夏)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这是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一篇,字里行间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诗句极富动感,诗人在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视眼开阔,极目是连接不断的峰峦,直向东海绵延。面对这大好河山,看着红军健儿豪迈挺进的英姿,诗人涌起无限的革命激情。
4、忆秦城,娄山关 (1935年2月)苍山如海
    元朝张养浩有“峰峦如聚”之名句,写出华山诸峰,聚拢在一起的特有气势,突出了潼关内险峻的地理形势。而“苍山如海”一句,更具生动鲜活的魅力,青山一座接一座,宛如大海中波涛滚滚汹涌澎湃,这种动态化的状写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娄山关打了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围追堵截筑成的关隘,唱出顶天立地的豪言壮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视野开阔,气势雄壮,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红军战士豪迈的步伐。
5、十六字令 三首(1934年至1935年)
    红军在长途大转移中,共翻越了十八座大山,其中五座终年积雪。这三首小词是专门以山为题材的佳作。
第一首,山,突兀而起,气势不凡,而骑马人还不畏险阻频频加鞭。这是多么豪迈的画面,跨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惊回首,离天才仅为三尺三。“三尺三”极言山之高俊,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有异曲同工之妙。“惊”活画出红军健儿不畏险阻征服了高山的自豪。
第二首,写了一群惊天动地的山,这群山气势浩大,象怒涛,倒海翻江卷起万丈狂澜;象战马,奔腾激战,飞跃向前。前人写群山的哪有这般气魄!毛主席在艰苦的征程中愈战愈强,他笔下的山,其实就是红军将士,就是民族之魂!
第三首,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多么雄伟、坚强、崇高!它似顶天立地的巨人 ,就是天塌下来,也能把它顶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那擎天巨柱啊!
三首写山的词,力透纸背,表现了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了崇高的境界,山,中国工农红军的化身,无怪乎诗人倾注了如此饱满的豪情!
6、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空前伟大的壮举,毛主席《长征》是伟大的革命史诗,毛主席用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现了长征的伟大主题。五岭、乌蒙作为典型的大山,被毛主席选来歌颂红军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五岭,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一条条翻腾着的微波细浪。乌蒙,横卧云南北部,山势雄伟陡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滚动的小泥丸而已! 诗人不仅从自然景观方面准确的勾勒出雄伟的五岭、乌蒙的特征,而且从主观感受去多角度透视,抓住特征融进诗人的审美观念、诗人的气魄情怀,成为伟大的工农红军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精神的集中体现,。写山之雄奇,正映衬出红军战士无比豪壮的气势。
7、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已到达陕北,长征胜利就在眼前。毛泽东同志这首词,题目写山,全词格外耐人寻味,令人振奋。昆仑的磅礴气势“横空出世 ”,高大威严,不可一世,历史悠久,它昂首天外,俯瞰世界,是几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的化身,是伟大祖国的脊梁。远眺昆仑,诗人豪情满怀,自然抒发出宏大的气魄,雄伟的抱负,“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实现“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理想。    
毛主席把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样一首光彩夺目,气壮山河的咏山诗篇。
诗歌很讲究声气。气势磅礴之美与纤秀温柔之美各有千秋,但前者往往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喷薄,给人心灵以强烈震撼 ,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以上所举之例都蕴含着诗人发自内心的革命激情,是一代伟人推翻旧世界的时代最强音。   
㈢、神韵飞扬
   毛主席诗词多富神韵,意境优美,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这一大特色。咏山诗作中可见其一斑。
1、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龟蛇锁大江  
龟山、蛇山隔长江相对,扼武汉之咽喉。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动词用得恰到好处,十分传神。“龟蛇锁大江”的“锁”字形象的突出了这个地势险要的特点。我国古代关于黄鹤楼的诗很多,毛主席写这首是在当时“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境况下抒发革命情怀。1927年,蒋介石篡夺了革命果实,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而党内居于领导地位的陈独秀作出退让,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一片大好形势眼看就要断送,毛泽东关心着红军的前途和命运。“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他以沉甸甸的心情,概括了当时的形势,但并不悲观渺茫,而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革命的决心比长江波涛还高,一定会冲破桎梏,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2、 菩萨蛮 大柏地(1933年夏)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大柏地附近的激烈战斗,消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红军浴血奋战才打出了江西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成了大地的主人,革命人民用血汗浇灌的大好河山更加壮美。正是一次次革命斗争的胜利为我们打出了人民的新天下。所以,革命战争之应该赞美的,弹痕装点的此关山,今朝才更好看。诗人通过特定的形象表明对人民革命战争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而他的美学观念正是基于此的,面对战争贩子的挑衅,诗人从血的教训中得出了“枪杆子出政权”的真理。
3、十六字令三首
第一首“快马加鞭未下鞍”,这是谁呢?主人公其实不言而喻,只是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诗人自己和红军战士的雄姿跃然纸上。
第二首“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景象只有骑在马上、快马加鞭的人才能看到,并且也融入其间。诗句名义写山,实写红军战士的豪迈之情、必胜之志,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三首“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刺”“ 拄”二字很有品味的必要。高峻的山峰坚强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应对着种种危难,终成擎天之柱,还乾坤一个安宁。目睹此山,浮想联翩,这就是正义刚强的化身啊!
 4、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六盘山是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胜利的红军队伍登上了六盘山,欢声雷动,红旗翻滚,这是中国人民抗日先锋队的红旗,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旗帜,景象无比壮丽,意境无比清新。红旗在词中出现频率很高,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红旗漫卷西风,有异曲同工之妙。绮丽欢快的画面,昂扬奋发的激情,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在蓝天下随风舒卷,给大山平添了多少风韵!
5、 七律  登庐山(1959.7.1) 一山飞峙大江边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庐山拔地而起,气势高峻雄伟挺拔,好像从天外飞来屹立在江边,满山树木苍翠,碧绿葱茏,透出一派欣欣向荣、朝气勃勃的生机。这不仅仅是写景,分明是新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写照。
6、七律  答友人(1961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景象多么壮美!空中飘着白云,一对仙女披着红霞,乘风从苍翠的峰峦里翩翩降下,色彩缤纷,姿态秀美,颇富神韵,宛若眼前。透过这动人的画面,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我们伟大领袖对人民群众无限创造力的热情赞歌,及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理想的伟大抱负,于是就有了“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的壮观。
7、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年9月9日)无限风光在险峰
本诗哲理丰富,意境深远,内涵深邃。只有象挺拔的劲松那样,狂风暴雨无所惧,三千个雷霆不动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战胜险阻,赢得胜利,攀到顶峰,领略无限风光。否则,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山麓望巅兴叹,或者半途而废,当然无法攀到峰顶,也就永远不能领略人类革命的灿烂远景、无限风光。苦乐尽在攀登中,风风雨雨,从容不迫,有志,有力,还善假外物,就是一种大境界。
写诗重在形象,而精彩的形象描写必然由形入神,物象是神韵的寄托。毛泽东同志准确地把握住形似和神似的关系,将大山之神韵点厾得妙不可言。
二、赏析1993年正式公开发表的四首诗
赏析第一次发表的34首,不能不提及1993年发表的《诗四首》。其中《五律看山》《七绝 五云山》《七绝 莫干山》这三首都是毛泽东同志于1955年夏秋之交来到杭州时创作,都是是写山的,诗句景色秀丽,节奏明快,意味深长,为毛泽东的咏山诗作增添了新的特色。
当时中国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思想和政治战线都取得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毛主席高瞻远瞩,对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充满信心。这时他已是花甲老人,医生根据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出要他安排一些游泳、爬山等活动,以增加运动量,达到健身的目的。而登山是毛泽东的爱好之一。他生前在杭州住过几十次,工作之余常登临西湖附近各山,给我们留下即兴咏山之佳作。“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五律看山》),作者巧妙地把杭州著名的灵隐寺后的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嵌进诗中,成为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作者的审美体验和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黄莺啼”(《七绝五云山》)莺啼鸟鸣,登山观江,将传说与实景,想象与现实,浓缩在七绝之中,是怎样美妙的意境啊!“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七绝 莫干山》),乘车攀登莫干山,重在写“行”,峰回路转景随车移,而“风驰”之兴致极高,感受极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天堂”苏杭秀山佳水的由衷赞美。
杭州咏山三首,都写得很美。一首五律两首七绝,篇幅不长且似信手拈来,其实我们的心中可以领略到毛泽东同志对杭州的热爱,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乐观情怀。在这组诗中,他笔力遒劲,又不乏柔美。
 
结语:品读毛泽东同志诗词,领略他作为的革命家抱负、胸怀、经历,作为诗人的感悟、审美、情趣,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享受,对毛泽东同志咏山诗作写这篇赏析文字,感触颇多。
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同志致臧克家的信中说:“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什么特色。”他对于诗词造诣极深,而且创作极为严肃,向来对自己的诗要求极高。因而他的诗词字字珠玑,艺术完美,堪为珍品。当然他的诗词更有价值的是在旧体诗的形式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开辟了一条将无产阶级革命和人民解放的内容与旧体诗词的形式融为一体的创作道路。毛泽东同志神游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邃内涵阅遍祖国荣辱,尝尽人民甘苦,昭示革命真理,探索解放道路。咏山篇中绚丽的色彩、雄浑的气势、飞扬的神韵,无不体现了时代巨人情操美、色调美、意境美、史诗美、形象美、哲理美等美学特色,体现了革命领袖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
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以诗词为载体,反映了二十世纪前叶和中叶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描绘了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风起云涌的壮阔景象,艺术的概括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客观规律;同时,凭着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英明预见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汪洋恣肆的想象天衣无缝地融进诗词,气魄豪放,笔力雄奇,景色瑰丽,情景交融。从毛泽东同志咏山篇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他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特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廿一世纪之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亿万人民意气风发,祖国的壮丽山河更加迷人,毛主席在天有知,一定会谱写出更多更美的咏山诗篇!
我以上不揣冒昧的赏析,十分肤浅,恳请斧正!
 
附参考书目:
《毛泽东诗词赏析》
201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