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张梓涵视频百度云:如何成为少数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15:26
“肉唐僧”,网络文化名人,曾供职于博客中国和天涯社区,现为《万科》周刊主编,专著《被劫持的私生活》。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特邀“肉唐僧”在“读品”栏目,开坛说“书”。

  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书。虽然全书从头到尾只提到过一次麦克卢汉。但我相信如果麦克卢汉能活到今天并看过这本书,一定会把这位谈吐幽默的哈佛教授引为知己,因为他对前者的“主动完成”和“结构冲击”这两个最重要的洞见进行了严谨而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

  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媒介不仅决定了信息的样式,而且更本质地决定了信息内容本身。那么,在印刷机时代,信息的内在秩序与权威性就取决于如何对它们进行自上而下的分类。在这方面,图书馆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按一定分类和排序规则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本身,温伯格称之为第一层秩序;为了查找方便,建立起的索引卡片系统,就是第二层秩序;进入互联网时代,对内容进行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支持全文搜索所产生的秩序,被称为第三层秩序。在这个比特化的第三层秩序中,知识的分类系统首先被颠覆。举一个例子:在印刷机时代,你记住了“山路元无雨”这句诗却忘记了作者,图书馆里的那些卡片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是在Google时代,“山路元无雨”却可以与“王维”互为搜索条件,亦即:互为元信息。

  从作者王维到“山路元无雨”的单向度路径,代表了印刷机时代知识的树状与套嵌结构——我们必须在精确定义基础上,才能完成对知识主干进行分类的工作,继而,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和查找。逆向是不被允许的。专家学者正是倚仗着对这套分类体系的把持,去规定什么是知识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知识上的霸权。

  而Google提供的服务支持任意知识片段与任意知识片段之间互为搜索条件,这深刻地颠覆了知识分类体系,进而颠覆了知识的定义本身——工具是欲望的外延与具象,而工具的使用又同时改变了工具使用者本人及其使用工具的初衷。此即麦克卢汉所谓的“主动完成”和“结构冲击”两个词的Web版含义。

  正因为有了“媒介即信息”这样的视角,所以关于知识的秩序革命,从方法论向认识论的蔓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温伯格举的例子是:一群人开会以“媒体对佛教在美国的传播起到什么作用”为主题展开讨论。即便与会人员没有一个能对“佛教”给出精确定义,也并不影响讨论的进行。亚里士多德从对名词进行精准定义出发建构的知识体系,被维特根斯坦的家庭相似性原理所取代。这方面最好的例证,莫过于flinkr通过允许用户给自己上传的照片打上tag,来建立起自下而上的秩序。

  这种新的秩序不仅颠覆了以往知识体系的分类和定义,更产生了树立知识权威的新方法。编撰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已经被边缘化了,他们留下的空白由一群装腔作势的文化骗子所填补。大众看昆汀的时候,他声称他只喜欢阿巴斯;看阿巴斯的人渐渐多起来之后,他又宣称阿皮差朋才是他的最爱。Google搜索条目比较少的东西你率先宣称喜欢,这是当下成为少数人、进而登上文化金字塔上层的唯一途径。当年,象征派作家维塞瓦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始终与理解它的人数成反比。”今天,谙熟此道的人都成了文化名人。他们的信条和诀窍是:找到Google搜索条目只有四五条的东西,然后宣称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