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钥匙手机:权力意志(二) 尼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50:14
〈779〉    以影响估价观为目的的量:伟大的罪犯和渺小的罪犯。以被愿望者为目的的量,即使在愿望者那里也决定着罪犯是否自重,或自感胆怯,或自感可怜。    再一个问题就是,采用的手段的精神性等级,同样也可能影响我们的估价观。这个哲学上的革新者、探索者和强人对强盗、蛮人和冒险家所抱的态度是多么不同啊!——以“不自私者”的面目出现。    最后,高贵的仪态、举止、勇敢、自信——它们怎样改变着以此方式获得的估价哟!    论估价观:    目的的量(大、小)的影响。    手段方法的精神性影响。    行为表现的影响。    成和败的影响。    敌对力量及其估价的影响。    合法者和遭禁者的影响。
 
〈879〉    道德的先人之见使精神陷入等级制,这样,精神就失去了本能的特权,这种特权就是创造天性的、“上帝之子”(或魔鬼)的自由感。至于精神是否大讲现行的道德,或者,它是否用自己的理想批判现行的道德,那是无所谓的。于是,精神属于群畜——尽管它是后者最重要的必需品,是“牧人”。 〈311〉    美德用什么手段取得权力?——恰恰是用政党这个手段。诽谤、怀疑、在野的美德拆当政的敌对美德的台,使其面目全非;无穷无尽的迫害和诬陷。也就是:用不折不扣的“非道德”手段。    为了成为美德,渴求自身要干些什么呢?——改姓更名;对自己的意图要作原则上的谴责;练习自我误解;同现存的和公认的美德结盟;对美德的敌人要表示明显的敌意。如有可能,要设法弄到庇护权力的避难所;设法陶醉、感奋;理想主义的伪善;要赢得一个这样的党派,要么与之共荣,要么同归于尽……,要变为无意识,变得天真幼稚…… 〈98〉    斥卢梭。——很遗憾,人恶得还嫌不够;卢梭的敌人说,“人即猛兽”,很遗憾,他们没有说对。该诅咒的不是人的堕落,而是人的柔化和道德化。卢梭猛力抨击的领域,恰恰是一类相对的强者和成功者(——他们没有破坏伟大的冲动,即权力意志、享受意志、发号施令的意志与能力)。人们就该比较一下18世纪的人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还要同17世纪的法国人相比较),才能领会这里讲的意思,因为卢梭是自我嘲弄的种类,狂热虚荣的种类——这两个特点表明,这个种类缺乏统治意志。因它鼓吹善行,并且复仇狂一般地在统治阶层中寻找自身潦倒的原因。 〈776〉    论权力的“马基雅维利①主义”权力意志的表现:   
  ①马基雅维利(1469—1577)——意大利国务活动家和历史哲学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指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主义。——译者
 
    a)它在被压迫者和各种奴隶那里表现为要“自由”的意志。因为,唯有摆脱才是目的(从道德和宗教上说就是:“只对自己良心负责”;“基督教的自由”等);    b)在强大的和即将掌权的种类那里,则表现为强权意志;假如开始毫无成效,就转换成要“正义”的意志,也就是要求同统治者享有同等的权利;    c)在最强者、最富有者、最勇敢者那里,则表现为“对人类之爱”,对“人民”、《福音书》、真理、上帝之爱;表现为同情;“自我牺牲”等等;表现为制胜、义务感、责任感,表现为自信有一种人们能够赋予其方向的伟大势力:即英雄,预言家,凯撒,救世主,牧人;(——性爱也属此列。性爱意欲制胜、占有,并且表现为委身于人,说到底,性爱不过是对自己的“工具”之爱,对自己的“马儿”之爱罢了,——性爱坚信某物是属于自己的,即属于一个有能力使用某物的人)。    “自由”、“正义”和“爱情”!!!—— 〈721〉    对权力的无能:这种无能是虚伪和明智的,因为它就是驯服(适应,尽职的自豪,道德性……),是屈服、献身、爱(理想化,把发号施令者神化对损失的补偿和间接的自我神化);是宿命论、听天由命;是“客观性”是自我虐待(斯多葛主义、禁欲主义、“非我化”、“圣化”);是批判、悲观主义、愤慨、难堪;是“美丽的灵魂”、“美德”、“自我神化”、“旁观”、“世界的纯洁”等等。(——把对权力的无能的认识装扮成蔑视(权力)。到处都显示出确实要行施权力的需要,或者表现为给自身造成一时的权力外观的需要——这是陶醉)。    人,为了幸福的利益而想攫取权力,那是因为权力会满足这种利益:各种政党。    别的想攫取权力的人,甚至首先要损失和牺牲幸福和快乐:这是有野心的人。    别的想攫取权力的人,仅仅是因为权力恰好落在了他们不想依附的人手中。 〈521〉    论“逻辑的表面性”。——“个体”和“类”的概念统统是错误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类”只表示同时出现的一群相似的人,其发展和演变为时很长,且进展缓慢,以致很难发现细微的进展和生长(——这是一个发展阶段,这时自我发展还没有进入人们视野,以致似乎出现了平衡,并且可能形成下述错误观念:认为,在这里已经达到了目的——而且发展也有了目的……)。    形式被认为是连续的,因而是更为宝贵的;不过,形式也只是我们构想出来的;假如经常遇到“同一个”形式,那么这并不意味着形式相同,——而是表现为一种新东西——而且只有我们,那个我们用来比较的我们,才把同旧物相似的新东西一同算作“形式”的统一性。好像本该达到某个种类,就像它浮现在成形过程之前,又好像包含在成形过程之内。    形式、类、法则、观念——到处都在重复同一个错误,都把错误的现实转嫁到虚构的头上。就好像一切现象都含有驯服精神一样。——这里,在行为者和行为目的之间,出现了脱节(但是,行为者和行为目的却仅仅由于服从我们的形而上学逻辑学的教义而承认:自身并非“事实”)。    人们不应当把形成概念、类、形式、目的、法则(一个同等状况的世界)等的必需,理解为似乎这样我们就真能固定真实的世界;而应当认为是这样一种必需,即为我们准备一个使我们的生存成为可能的世界。——我们要就此创造一个对我们说来是可以测度的、简化的、可理解等等的世界。    同一个必需,也在于理智支配的感官能动性——通过简单化、粗糙化、强化和浓缩等过程来达到,这乃是一切“再认识”,一切自我认识能力的基础。我们的需要极其精辟地概括了我们的感官,以致“同样的现象世界”始终一再复现,并且因此而获得现实的外观。    我们主观信仰逻辑学的必需仅仅表明,我们早在逻辑学本身到达意识之前所做的事情,无非是把逻辑学的要求植入现象。因为,现在我们在现象中发现了逻辑学——,另外,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这种必需会担保某物是“真理”。在我们长期推行了同一化、粗糙简单化之后,我们就成了创造了“物”、“同一物”、主体、谓语、行为、客体、实体、形式的人了。在我们看来,世界表现出了逻辑性,因为我们事前使世界逻辑化了。 〈726〉    我试图理解社会判断和估价的绝对合理性(当然是在摆脱了导致道德结果的意志的情况下)。    ——为了尊崇保存和提高权力的根本欲望,就要了解心理学的欺诈和混乱的程度(为给欲望创造问心无愧的局面)。    ——了解愚蠢的程度,以便使共同的调解和估价始终成为可能(为此则需要教育、对教育要素的监督、培养)。    ——了解审讯、怀疑和不耐烦的程度,为了把特殊者当成罪犯来处理和镇压——为了使这些特殊者以亏心,就要造成他们自感特殊性就是病患。 〈727〉    道德的本质乃是防卫,是防御手段;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乃是人发育完成的标志(披上了甲胄;斯多葛式的)。拥有武器,这是人发育完成的主要标志,因为他具有进攻的能力了。战争工具转化为和平的工具(由鳞片、甲叶和毛发构成的工具)。 〈73〉    过劳、好奇和同情——我们现代的恶习。 〈187〉    用在对象身上的力气少得可怜!精神乃是恢复生机的东西。从奢谈诸如“拯救”、爱、极乐、信仰、真理、“永恒生命”等等的激烈言论中,冒出了多么病态和冥顽的空气啊!相反,人们有一天也许会拿起一本原是不信教的书,比如彼特罗尼乌斯①按照基督教伪君子的价值标准,那本书里讲的都是罪过,甚至罪该万死。尽管如此,在更加纯净的空气中,在步履加速的超凡精神性中,在变得自由而富裕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力中,人们会有何等心满意足的感受啊!一部《新约全书》连一个笑话都不曾有过。不过,凭这一条也就等于批臭了这本书!……   
  ①彼特罗尼乌斯(?—66)——古罗马作家,为暴君尼禄的宠臣,公元66年被迫自尽。——译者
 
〈308〉    道德很“不道德”,正如世间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道德性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非道德。    这种见解带来了伟大的解放。对立远离了事物,一切现象的统一性得救了—— 〈896〉    反对伟人的斗争,得到经济学论据的辩护。这些理由是危险的,是偶然性、特殊性、暴风骤雨、力大无比、足以威胁缓缓建造起来的物体。对爆炸性的东西不仅要无害地卸载,如果可能,也要防止其卸载。因为它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本本能。 〈1025〉    个别地、有步骤地、试探性地雇请一切可怕的东西。因为,使命想要承担文化;但是,在文化壮大到足以完成这一使命之前,它必须克制、缓解、隐蔽、甚至痛恨这一切。    凡是在某种文化开始为害的地方,文化都会借以表示出一种畏惧关系,也就是表现出软弱。    命题:一切善都是昔日可利用的恶。准则: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个别的人所能许给自己的激情愈可怕、愈大——因为它(他)有能力使激情变成手段——,其文化的水准就愈高——;一个人愈是平庸、软弱、谦卑、怯懦,则他干的事比恶还要坏。因为,他那里一定是个恶贯满盈的王国。最低等的人一定会到处见到恶的王国(也就是使他受到禁锢、与他为敌的王国)。 〈933〉    总而言之:对激情的统治,并不是削弱和取消激情!——    意志作主的力愈大,激情就会有更多的自由。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渴求自由活动的空间,是由于具有更大的权力,它知道要雇请这些怪兽。    “善良的人”同时位于每个不危险的和有用的事物之阶。因为,他是中间状态;共同的意识说明不必害怕谁,同时,尽管如此,也不应看轻谁。    教育: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规范的利益而摧毁特殊人的手段。教育: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为平庸者着想而有害于特殊人的。    只有当一种文化能够支配充盈的力的时候,它才可能变成特殊人、试验、危险、层次这些奢侈文化的温床——任何贵族政体的文化都属于这种趋向。 〈62〉    对现代人的批判:“善良的人”都坏在不好的设施(暴君和传教士)的手里;——理性成了权威;——历史是对谬论的克服;——未来就是进步;——基督教国家(“军阵的上帝”);——基督教的性冲动(或婚姻);——“正义”王国(“人类”文化);——“自由”。    现代人的浪漫派姿态:——高贵的人(拜伦、维克多·雨果、乔治·桑①)——高贵的愤怒;——为激情所尊奉(是真实的“自然”);——袒护被压迫者和败类,因为这是史学家和小说家的座右铭;——义务的斯多葛主义者;——是艺术和认识的“忘我性”;——是以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多愁善感的利己主义——为形式的、骗人的利他主义。   
  ①乔治·桑(1804—1876)——法国著名小说家,原名奥罗尔·杜班,作品有《康素爱萝》等。——译者
 
    这一切构成了18世纪。下述东西没有从中留传下来:无忧无虑、开朗、考究和精神的洒脱。精神改变了速度;避开了对精神的细腻和明快的享受,代之以欣赏色彩、和谐、群众、现实等等。这是精神现象的感觉论。简言之,这就是卢梭的18世纪。 〈937〉    奥古斯丁·蒂埃里①于1814年读过戴蒙洛西埃②在其著作《论法兰西君主制》中说过的话:他以一声愤怒的呐喊作了回答,并且随之开始自己的写作。那种流亡者说:“获得自由的阶层,我们亲手释放的奴隶阶层,成了有纳税义务的人,新的人,对特权的铲除解放了你们,你们得以成为自由的人,而这种铲除却剥夺了我们跻身显贵的权利;对我们大家来说是权利,对你们来说是恩典;我们同你们毫无共同之处;我们是由我们自身构成的一个整体”。③   
  ①奥古斯丁·蒂埃里(1795—1856)——法国史学家。——译者    ②戴蒙洛西埃(1755—1838)——法国政论家,政治家,原名
    费朗西斯·戴雷诺。——译者    ③原文为法文。——译者
 
〈10〉    A、作为强力的悲观主义——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悲观主义的逻辑能量,它是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是解析学。    B、没落的悲观主义——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它的柔弱化,表现在它宇宙政治论的触感,在于它的“包容万物”的历史主义。    ——临界的紧张局面:因为极端分子崭露头角,并趋于优势。 〈87〉    新教的没落。因为,它在理论上和历史上被认为是不彻底的。实际上,天主教仍占据优势;新教的情感销声匿迹,以致感觉不到最强有力的反新教运动的本身了(譬如,瓦格纳的《帕西法耳》)。法国整个高等精神性表现为本能的天主教;俾斯麦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新教。 〈82〉    悲观主义的主要特征:——马格尼家的晚餐;俄国的悲观主义(托尔斯泰①、陀思妥耶夫斯基②);美学的悲观主义,为艺术而艺术,“描述”(浪漫主义的和反浪漫主义的悲观主义);认识论的悲观主义(叔本华;现象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悲观主义;“同情之宗教”,佛教的前期运动;文化的悲观主义(异国情调,宇宙政治论);道德论悲观主义:即我本人。   
  ①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译者    ②费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著有《穷人》、《罪与罚》、《白痴》等。——译者
 
〈25〉    论虚无主义的起源。——人们获得了直面已知物的勇气为时已晚。我以前一直是个虚无主义者,前不久我才承认这一点,我作为虚无主义者借以前行的能量是激进主义,但能量在这一基本事实上欺骗了我。假如人们迎着一个目的走去,那么似乎就不能说“自在的无目的性”这是我们的基本信条。 〈347〉    道德乃是骗术。——“自然就是善,因为一个智慧和善良的上帝是自然的原因。那么,谁应对‘人的堕落’负责呢?他们的暴君和拐骗者,统治阶层——人们应该消灭他们”——;卢梭的逻辑学(参看巴斯噶的逻辑学,此人对原罪下了结论)。    试比较与此有亲缘关系的路德逻辑学。两者都在寻找导致道德宗教义务即贪婪的复仇需要的那种借口。仇恨统治阶层就等于树立自己……(“以色列是有罪的”:这构成了传教士地位的基础)。    试比较与此有亲缘关系的保罗的逻辑学。上帝,这一直就是出现反动现象的借口,权利啊,人性啊!等等。在基督那里,民众的欢呼构成了他受戮的原因;(基督)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反传道的运动。连在反犹主义者那里,基督也始终是艺术品。因为它用道德的否定判决来侵袭对手,并给自己保留惩罚的权利。 〈99〉    伏尔泰——卢梭。自然界的状况是可怕的,人是猛兽;我们的文明战胜了猛兽的自然界,旷古未有。——这是伏尔泰的结论。他对文明状态感到轻松、惬意、快慰;他蔑视偏见,即使是以美德为形式的;也看不起禁欲主义者和僧侣,因为他们缺乏敏感。    道德否定了人,这似乎使卢梭出了神。人们可以用言语“不公正地”、“残酷地”、最大限度地挑逗被压迫者平时受禁令和失宠魔力制约的本能,以致被压迫者的良心劝戒他们不要渴望犯上作乱。这些解放者首先寻求一点:给予他们的一伙以高等天性的伟大派头和地位。 〈124〉    人们要把发展自身欲望的勇气归还于人——    人们要打消妄自菲薄(不是当成个体的人的欲望,而是作为自然的人的欲望……)——    既然人们认识到对立是我们放进去的,人们就会从中抽出对立——    人们要从存在中全部剔除社会特质(过失、惩罚、正义、正直、自由、爱等等)——    向“自然性”的进步;在一切政治问题上,包括政党关乐,连重商主义,或工人,或企业家的政治关系也在其内,统统涉及权力问题——首先是人们能干些什么;然后才是,人们应该干些什么。 〈736〉    我们在我们这个文明世界上几乎只能见到萎靡不振的罪犯,他们受到社会的遣责、蔑视和凌辱,从而丧夫了自信,常常看不起自己和自己的业绩,这是罪犯的不幸类型;认为以前的所有伟人都是罪犯,我没这个意思(仅仅是指格调伟大的,而不是可怜的),犯罪属于伟大这个范畴(——因为这句话系出自全身检测器检验的结果,出自一切钻入伟大灵魂的内心深处的人的意识——)。出身、良心、义务等等都是“紧箍咒”——任何伟人都清楚自己面临的这种危险。但是,他也情愿有危险,因为他情愿要有伟大的目的,并且因而也要有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117〉    19世纪相对18世纪的进步(——从根本上说,我们是要叫善良的欧洲人发动一场针对18世纪的战争——):1、“返回自然”,反过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总比卢梭的意见果决得多;——离开田园情调和歌剧欣赏吧!    2、一贯坚定的反理想主义,更客观、更无畏、更勤奋、更得体、更怀疑突然事变、更反革命;    3、一贯坚定强调肉体的健康、灵魂的健康问题,因为,由于肉体的原因,后者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状态,起码肉体的健康乃是灵魂健康的先决条件。 〈612〉    伟大激情的权利——凡有认识能力的人要再次获得激情!因为连非自我化和“客观”崇拜也在这个范畴创立了虚伪的等级制。叔本华教导说:只有摆脱激情,意志才能达到“真情”即认识,这是非常错误的。摆脱意志的智慧所能看见的东西无非是事物的真实的特质。    艺术上也犯有同样的错误,因为,一切现象若在无意志的状况下来观察似乎都是美的。 〈883〉    对“审美的净化”只能是强化种类的后果。我们今日的社会只代表教育;而缺乏有教养者。缺乏伟大的、综合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直接控制各种力为一个目的服务。而我们的人乃是臃肿的人,这也许是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混乱。但不是创世前的洪荒时代,而是在这以后——歌德是这类人的完美体现(——根本不是什么巨匠!)。 〈836〉    描述性音乐;让现实去发挥作用……所有这类艺术都更为容易,更易模仿;不聪明的人可采用这样的方法。向本能发出呼嚣;暗示的艺术。 〈847〉    在古典和浪漫主义这一对立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对立?—— 〈37〉    悲观主义发展为虚无主义。——价值的非自然化。价值的经院哲学。价值是零散的、理想主义的,而不是统治和领导这一类的业绩,而是起而谴责。    把对立物放在自然的刻度和等级的位置上,这是对等级制的仇恨。对立是依据庸众的世纪设立的,因为这样更易于为人接受。    被抛弃了的世界,面对着一个人为的“真实宝贵的世纪”。——最后,人们发现自己用什么材料建立了“真实的世界。这样,人们只剩下那个被抛弃了的世界,并且把那个真正的失望一同存入令人讨厌的世界户头。    虚无主义就是这样产生的:人们只剩下了具有裁判权的价值——别的一无所有!    这里出现了强和弱的问题:    1、弱者在这个价值面前粉身碎骨;    2、强者摧毁没有破碎的东西;    3、最强者战胜具有裁判权的价值。    这一些共同创造了悲剧时代。 〈26〉    有作为的悲观主义:这是在可怕的角逐甚至是胜利以后的问题,“目的”,也就是说,有种比问我们感觉好不好要重要百倍——即一切强大天性的基本本能,——因而也就是问,他人的感觉如何。简言之,我们有一个目的,为了它不怕带来人的牺牲,不怕担任何风险,不怕承担任何厄运:——伟大的激情。 〈35〉    “痛苦优于快乐”,或者相反(如快乐主义)。这两种学说都是虚无主义的指南……    因为这里,两种情形下设定的最终意义不外是快乐的现象,或痛苦的现象。    但有一类人说,他们不敢设定意志、意图、意义,——因为对任何更健康的一种人来说,生命的价值根本不必按照这种次要事物的标准衡量自身。痛苦的优势也许是可能的,而尽管如此也是一种强大的意志,一种对生命的肯定,一种对这种优势的必需。    “活着没意思”;“听天由命”;“为什么有暴君?”——这是软弱和伤感的思维方式。一个滑稽的、乐天的怪物胜似多愁善感百无聊赖的人①。   
  ①原文为法文。——译者
 
〈370〉    “客体”只是一种虚构,因为,人们说的那种自我是没有的,假如人们要指责个人主义的话。 〈569〉    我们的心理学观是由下述各项决定的:    1、传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为传达起见,事情必须确切、简单、可精确加以表述的(首先要在所谓同一的情况下)。但是,为了能够传达某事,这件事应使人感到是加过工的,被认为是“可以再认识的”。感官的材料是由理智来加工的,再简化为几根粗线条,近似化,亲缘化。也就是说:感性印象是不清晰的和混乱的,但似乎可以逻辑化;    2、“现象”世界是我们感到现实的、加过工的世界。“现实性”就在于同一的、众所周知的、有亲缘关系的事物连续重复出现,在于这些现象具有逻辑化的特性,在于相信我们可以作这种计算,能精打细算。    3、这个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无形的、不可表述的混沌世界——也就是另一种现象世界,一个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认识的”世界;    4、问,“自在”之物是什么样子,根本不问我们感官的感受性和理智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回答上述提问:我们怎么知道有这样的事物呢?“物性”乃是我们首先创造的。问题是,是否还能有创造这样一种表面世界的许多种类——这种创造、逻辑化、加工、作伪是否就是百分之百保险的现实性本身。简言之,是否有“设定事物”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是否也仅仅是这种愿望主体的结果……别的“人”向我们打手势了;我们经过加工的表面世界乃是对这个世界的行动的加工和征服,一种守势的测量规则。主体本身是可以证明的,因为,假如,仅仅有主体存在——“客体”只不过是主体对主体造成的影响而已……主体的一种标准。 〈801〉    种种状态,使我们把事物神圣化和变得丰盈了,并且使事物诗化,直至这些事物重又反映出我们自身的丰盈和生命欲望,它们是:性欲;醉意;食欲;春意;凯旋;轻蔑;壮举;残暴;宗教情感的奋激。但其中三种要素是主要的:即性欲,醉意和残暴——这三者都属于人的最古老的喜庆之乐,它们在最初的“艺术家”身上似乎占压倒优势。    反过来说:假如表现这种神化和丰盈的事物朝我们走来,那么兽性的生命就会以激励上述欢乐状态都各有一技之长的那些范畴作为回答——因为,兽性快感和渴求的细腻神韵相混合,就是美学的状态。后者只出现在有能力使肉体的全部生命力具有丰盈的出让性和漫溢性的那些天性身上;生命力始终是第一推动力。讲求实际的人,疲劳的人,衰竭的人,形容枯槁之人(譬如学者)绝不可能从艺术中得到什么感受,因为他没有艺术的原始力,没有对财富的迫切要求。凡无力给予的人,也就无所得。    “完美性”——在上述状态下(尤其是产生性欲时)往往天真地泄露出一种最深沉的本能,即认为本能的种类的上升是更高等的、更合意的、更有价值的运动;本能同样也力求达到某种状态。 〈802〉    艺术叫我们想起了兽性的生命力的状态;艺术一下子成了形象意愿世界中旺盛的肉体,性的涌流和漫溢;另一方面,通过拔高了的生命形象和意愿,也刺激了兽性的功能——增强了生命感,成了兴奋感的兴奋剂。    丑陋的东西为什么也能具有这种强力呢?一旦它假借艺术家的伟大能量表现某种现象,则这位艺术家就以丑陋和恐怖成为主宰;或者,一旦它在我们身上轻轻激起残暴欲(有时甚至是使我们难堪的欲望,成了自我侵犯:而这样一来就有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权力感)。 〈920〉    “我要干这件事,或那件事”;“我想,某物可能是这样的”;“我知道,某物是这样的”——力的程度:即意志的人,贪求的人,信仰的人。 〈963〉    伟人必然是怀疑论者(这意思不是说他一定会如此),前提是:这样做会成就伟业,即愿意完成一种伟业和想找到为此的手段。坚信任何一种信念的自由都属于伟大意志的强力。按照那种行施任何伟大激情的“开明专制主义”来说就是如此。这种激情使理智为自己所用;它也具有采取不神圣手段的勇气;它处事不假思索;它允许自己有信念,它需要信念本身,但它并不屈服于信念。肯定和否定需要信仰、绝对之物,这乃是软弱的证明;一切软弱都是意志薄弱。信仰之人、信徒必然是“小人”。结果,“精神自由”即作为本能的非信仰,成了伟大的先决条件。 〈488〉    心理学派生了我们的理性信仰。——“现实性”、“存在”,这些概念来自我们的“主体”情感。    “主体”,是从我们自身出发来解释的,因此,自我成了实体,成了一切行为的原因,成了行为者。    逻辑学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对实体的信仰,对偶然的信仰,对表面的信仰等等都是有其说服力的。因为,认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我们意志的结果,这已经成了习惯。——所以,作为实体的自我在纷繁的变化中并不消逝。——但意志是没有的。——    我们根本就没有用来区分“自在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的范畴。我们理性的所有范畴都来自感觉论,即是从经验的世界看出来的。“灵魂”,“自我”——这些慨念的历史表明,这里也流行着最古老的鉴别法(“呼吸”,“生命”)……    假如没有什么物质性的东西,也就没有什么非物质性的东西。物质性概念是空的。    没有什么主体“原子”。主体的范围始终忽大忽小;体系中心点不断偏移;一旦体系没有能力组织适合的群体,它就一分为二。另一方面,体系也不是要消灭软弱些的主体,而是把它改造成为自己服务的活动分子,并且直至某种程度上同后者一起构成一个新的统一体。没有什么“实体”,宁可说有的是某种本来要求强化的东西;它只是间接地“保存”自身(它想自我炫耀——)。                                 第十二节
                                
〈516〉    肯定和否定同一事物,这不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因为,这是一个主观的经验定理,这里面没有“必然性”,而只是无能。    照亚里士多德看来,假如矛盾这条定理是一切定理中最可靠的,假如它是最后的、最基本的、构成一切引证的根源的定理,假如它包含一切其他公理的原则,那么,人们倒是应该更认真地考虑到,它在论证方面到底是以什么为前提的。下面两种情况必居其一:或者它坚持某种与现实物和存在物有关的事物,好像人们早就从别的什么地方得知的东西一样,即不能把相反的头衔加在它的头上。或者,这个定理想要表达的是:不应把相反的头衔加在它的头上。那时,逻辑学也许变成了命令,不是为了认识真实的东西,而是为了设定和整理那个对我们来说应该称之为真实的世界。    简言之,悬而未决的问题是:逻辑学的公理适合现实吗?或者,它们是为了首先给我们创造现实、“现实性”这些概念的标准和手段吗?……不过,为了能肯定前一个问题,如前所述,人们也许已经认识了存在物;而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因此,这个定理不包含真理的标准,而是包含一个对于应该是真实的东西的命令。    假设,根本就没有这样一种自我同一的A,就像每个逻辑学的(也就是数学的)定理把这个A当成前提一样,而这个A也许就是一种表面性,那么逻辑学是以一个单纯的表面的世界为前提了。其实,我们是受无限的经验科学印象的影响才去信仰那个定理的,而经验学似乎一直在肯定这个定理。    “物”——这就相当于A的本来基础;我们对物的信仰乃是信仰逻辑学的前提。逻辑学的A就如原子一样,乃是“物”的一种仿制……由于我们不理解这一点,而且我们从逻辑学得出了衡量真实存在的标准,我们就已经走在这样的路上了:即把实体、谓语、客体、主体、行动等一切基础都设定为现实性了:这就叫设计了一个形而上学的世界,这就叫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就又成了表面的世界……)。         原来的思维活动,即肯定和否定,也就是认为真实的和不认为是真实的,由于这些活动不仅把习惯,而且也把权利当作前提,所以必须认为它们都是真实的,或者,都是不真实的。它们受一种信仰的统治,即认为对我们来说认识是有的,认为判断真会达到真理。——简言之,逻辑学不怀疑,以本来的真实会说明某种东西(也就是说,相反的谓语不可能适合这种东西)。    在这里盛行着这样一种感觉论的、粗俗的偏见,即认为感觉会教导我们关于物的真理——认为我不能在同一时间讲述同一事物,这是硬的和这是软的,不可能同时说出。(“我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的感觉”这个本能——是粗俗的、错误的。)    概念上的矛盾定理来自以下的信仰,即认为我们能够构成概念,认为某个概念不仅会描述某事物的本质,而且会理解这个本质……事实上,逻辑学(就像几何和算术一样)只适用于我们创造的、虚构的本质性。逻辑学试图按照一个由我们设定的存在模式去认识现实的世界,更确切地说:它使我们学会了图画和算术…… 〈915〉    我也想把禁欲主义还俗,用强化的意图来取代否定的意图;意志的体操,各式的节俭和斋戒,连最精神性的东西也是如此;这是同我们从自己的力中得出的见解有关的行动迟疑法;是带有冒险和随意的危险尝试(马格尼家的晚餐:纯是吃倒了胃口的精神馋猫。)——人们也应当构想出检验信守诺言能力的方法。 〈1028〉    恐怖也属于伟大的特性。实话实说。 〈533〉    逻辑的精确性、透彻性是真理的标准(“一切真实的东西,人们都可以清楚、准确地理解”——笛卡儿)。这样,机械论的世界假说就成了受欢迎的和可信的了。    但是,这是一种拙劣的混淆:就像真理的简单图像一样。人们怎么会知道事物的真实性质在于同我们理智的这种对比呢?——就不会是别的样子吗?不会是最大限度地赋予理智以权力感的假说得到了理智最大限度的偏爱、重视、因而被奉为真实吗?理智把自己最自由的和最强有力的能力设定为最有价值之物,因而就是真实之物的标准……    “真实”——从情感方面来说——它是最能激发情感的“东西”(“自我”);——从思维角度来说——它是赋予思维以最大的力感的东西;——从触觉、视觉、听觉来说——在这方面会引起最强烈的反抗。    这样,最大限度的成就为客体唤起了对那个叫作现实性的“真理”的信仰。力感、奋斗感、反抗感等竭力劝告人们相信这里确有反抗物存在。 〈552〉    论克服决定论和神学。——认为某事乃是有条不紊依次出现和可预计地出现的,但从这种认识中得不出事物必然出现的结论。认为一定数量的力在每个确定的场合以一种唯一的方式和方法决定自身和表现自身,这种情况并不会把事物变成“非自由意志”。“机械论的必然性”不是事实,因为只有我们才把事物解释成现象。我们将现象的可表述性解释为支配现象的必然性后果。但是,我从事一定的事,从这里绝不会产生我不得不做此事的认识。受迫,这在事物中是根本无法指证的,因为,常规只会证明,同一现象不是另一切现象。只是由于我们硬把主体、行为者塞进事物,才产生了这样的表象,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一个作用于主体的受迫的结果——起作用的是谁呢?还是某个“行为者”。因和果——这是个危险的概念,只要人们还想到起作用的某物,想到受影响的某物。    a)必然性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解释。    b)假如人们认识到,“主体”根本不是起作用的东西,而是虚构,那么各种东西就会接踵而来。    我们不过是按照主体的样子构想出物性,并且强行解释成耸人听闻的大杂烩。假如我们不再相信起作用的主体,那么就会导致对起作用的物、相互作用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物的现象间因果的信仰。    这样一来,当然也就会产生起作用的原子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设想是在人们需要主体的前提下做出的。    最后,也就产生了“自在之物”,因为,说到底这乃是一个关于“自在主体”的设想。但我们知道,主体是虚构的。“自在之物”同“现象”的对立是靠不住的;但这样一来,“现象”这个概念也就不起作用了。    c)假如我们放弃起作用的主体,那么也就(放弃了)被影响的客体。持续同自身保持一致,即存在,这些东西既同称之为主体的东西无关,也就同称之为客体的东西无关。因为,它们是现象综合体,就别的综合体来说,它们表面上是连续性的——就是说,比如,由于现象节奏快慢的差别(静——动,张——弛。因为,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对立,事实上只是表示程度的差异,按某种光学标准看来,这些差异的表现好像是对立的,但没有这样的对立。因为,我们的对立概念都来自逻辑学的对立——而由逻辑学出发就错误地将这个概念转移到物上去了)。    d)假如我们放弃“主体”和“客体”的概念,那么也就等于放弃了“客体”的概念——因而也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概念的各种修正案,比如“物质”、“精神”和其他的假说式的本质,“物质的永恒性和不变性”等等。就等于我们抛弃了物质性。    用道德表示的世界是虚假的。只要道德本身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那么道德就是虚假的。    要真理的意志就是固化、真实化、持久化,是消除虚假性,是把这种特性变为存在物。因此,“真理”也许不是现成的,可以找到的和可以发现的东西——而是应予创造之物,是用来为某个过程命名的,尤其是为一种本身无穷尽的征服意志命名的东西;因为确定真理乃是一种无限过程,一种主动的规定——不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东西的意识化。这是一句赞成“权力意志”的用语。    生命以对特质之物和规则的轮回之物的信仰这一前提为基础;生命愈强大,则这个可猜测的、似乎成为存在的世界就一定更为广袤。逻辑化,理性化,系统化等等都是生命的辅助手段。    人将其追求真理的欲望即某种非常态的目的反射为存在的世界、形而上学世界、“自在之物”、已存在的世界。人作为创造者的需要已经虚构了自己加了工的世界,预言了这个世界;    这个预言(对真理的“信仰”)就是人的支柱。    一切现象,一切运动,一切发展生成都是在确定程度和力的比例关系,是斗争……    一旦我们给自己虚构了某个对我们是如此如此(上帝,自然)等等负责的某人,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幸福和贫困作为意图托靠于他(它),我们也就丧失了纯洁的生成。那时,我们就有了想通过我们,并且同我们一起达到某种目的的一个人了。    “个人的幸福”和“类的幸福”一样,都是虚构的。因为,前者不为后者牺牲,从远处看,类如同个体一样也是流动之物。    “类的保存”只是类增殖的结果,即在通向更强大的类的途中对类的克服的结果。    论题。——表面的“目的性”(“无限超越一切人的艺术的目的性”)仅仅是活跃于一切现象中的权力意志的结果——变为强者的过程会带来与目的性方案相似的秩序——。不在于表面的目的。但是一旦凌驾较小势力之上的超级权力到手,即后者发挥较大权力的功能、形成等级制,则组织制度一定会形成一种手段和目的秩序的外观。    驳表面的“必然性”:    ——这仅仅表示一个力不同时也是别的什么。    驳表面的“目的性”:    ——后者仅仅表示势力范围及与之相默契的秩序。 〈517〉    为了能够思维和决断必然要假设存在物。因为逻辑学只是用于始终同等事物的公式。因此,这种假设似乎对现实性还不具备证明的力量,因为,“存在物”属于我们的视觉观。“自我”是存在的(——不受变化和发展的影响)。    虚构的主体、实体、“理性”诸世界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具有一种起整编、简化、伪造、人为分割作用的力。“真理”乃是成为形形色色耸人听闻现象的主宰意志,——按照一定的范畴编排现象,这里,我们的出发点是对事物“自在”的信仰(我们认为现象是现实的)。    生成的世界的特征,无法阐述,因为它是“虚假的”,“自相矛盾的”。认识和生成相互排斥。因此,认识应该是某种别的东西。因为,为了形成认识必须先有意志,生成本身必定产生对存在物的错觉。 〈206〉    《新约全书》,尤其是《福音书》中,我听到的故事一点也不“神圣”,宁可说是间接形式的极端诽谤和毁灭性的怒气——最不正当的仇恨形式之一。对高等天性毫无认识。肆无忌惮地滥用各种傻气;《成语大全》被用遍、用滥了;上帝的出现是为着向那些税吏讲话,有这个必要吗?——    伪君子们利用荒谬的和不切实际的道德表面性骗人,因此人们起而反对他们乃是极其正常的。而这个民族却对这种暴力行动一直很感兴趣。这样一张嘴也配说反对“虚伪”吗!处置对手用这样的办法,太一般了——它是最令人疑惑的种类怀疑高贵性的理由,或者不是…… 〈284〉    受欢迎的状态和热望:——和睦、公平、适度、谦躬、敬畏、体恤、勇敢、贞洁、诚恳、忠实、虔诚、正直、可靠、献身、同情、热心、认真、简朴、温良、正义、慷慨、宽容、服从、无私、无嫉妒心、友爱、勤劳——    应加以区别:这些特性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被认为是实现特定意志和目的的手段(经常是“恶的”目的);或者被当作居统治地位的欲望(譬如,精神性)的自然后果。或者,作为一种紧急状态的表现,我要说:是生存条件(譬如,市民、奴隶、女人等等)。    总而言之:——这些特性之所以被认为是“善”,并不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原因,而是以“社会”、“群畜”为标准被认为是达到社会、群畜之目的的手段,是维护促进社会群畜的必需,同时,就个别来说也是原来的群畜本能特有的结果,因而是为一种同这种美德状态根本不同的本能服务的。因为群畜是有排外敌意的、自私的、无情的、充满统治欲的、疑心的,等等。    在“牧人”中出现了对抗:牧人必须具有同群畜相反的特性。    群畜是等级制的死敌:因为,群畜的本能有利于那位一视同仁者(基督)。群畜对强者怀有敌意,是不公正的、肆无忌惮的、不谦和的、厚颜无耻的、无体恤之心的、怯懦的、虚伪的、假的、无情的、躲躲闪闪的、嫉妒的、报复的。 〈299〉    道德论的自然主义:把似乎解放了的、超自然的道德价值还原为“自然”的价值,即还原为自然的非道德性,还原为自然的“功利性”等等。    我可以把该观点的倾向性称之为道德论的自然主义,因为,我的使命是把似乎解放了的和变成非自然的道德价值重新变成“自然”价值——即还原为价值的自然的“非道德性”。——备注。试与犹太教的“神圣”及其自然基础相比较。它同奉为至上的伦理法则一模一样,都脱离了这个法则的自然(——直至同自然相对立——)。    道德的非自然化步骤(即所谓“理想化”):    是通向个人幸福之路,    是认识的后果,    是绝对的命令,    是通向尊崇之路,    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道德逐步敌视生命)。 〈300〉    受道德压制和排斥的邪说。——是下面这些概念:异教的、主人道德、美德等。 〈379〉    伟大的虚无主义滥用道德价值的作伪行动:    a)爱,成了非个性化;同情也是如此。    b)唯有非个性化的理智(“哲学家”)才认识真理,它是事物的真正存在和本质。    c)天才,伟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不去寻求自身,而是寻求自己的事业,因为人的价值增长同他们对自身的否定成正比。    d)艺术,乃是“纯粹的、脱离了意志主体的”事业:对“客观性”的误解。    e)幸福,乃是生命的目的;美德是目的的手段。    悲观主义谴责生命,也就是对道德的谴责。是把群畜标准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标准。    “个人是无意义的”,因此“自在”给予个人一个起源(而个人的生命则意味着“过夫”);双亲只是“机遇的原因”。——科学不理解个人,这便是报复。因为,迄今为止整个生命在于一条线,生命的结果是没有的。 〈307〉    知道一切荣耀产生原因的人,也一定怀疑美德的声誉。 〈775〉    赞颂和感激权力意志。——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得胜、新婚、和平等情况下的赞颂和感激——节日需要一个成为感情发泄对象的主体。人们的愿望是想把一切好事同(干好事的)人联系起来。因为人们要求行为者。看见一件艺术品的情形也是如此:人们并不对艺术品感到快慰。因为,人们要赞誉作者。——那么赞誉又是什么呢?是一种受到的善待、物归原主和一种与显示我们的权力有关的平衡——因为赞誉者能够肯定、论断、估量、判定,他自认为具有能够肯定的权利,分发荣誉的权利。提高了的幸福和生命感,同时也是提高了的权力感,因为,人们赞誉的出发点在于此(——由此出发,他会发现和寻找行为者,——“主体”——)。感激乃是善良的复仇。凡是平等和骄傲应同时并存的地方,凡是报复行为演练得最好的地方,对感激的要求和演练也最为严格。 〈64〉    第二个佛教。——其征兆是同情日益扩展。精神过劳。这归结为对快乐和痛苦的提问。战争的神圣光环会招来回击。同样,氏族界限也会招来反运动,唤起发自内心深处的所谓“兄弟情谊”。用教条和寓言来延续宗教是行不通的。    虚无主义的灾难一定会随着这种佛教文化而告终。 〈1008〉    任何学说都是多余的,假如对它来说在积蓄力量和炸药方面不是一切都准备停当的话。只有在为陈旧的价值所苦而又不自知的那些新需求、新的必需物跃跃欲试时,才会出现估价的改变。 〈96〉    启蒙运动时期——接着是伤感时期。叔本华属于“伤感”    (黑格尔属于“精神性”)。 〈1024〉    一个这样的时期:其间,陈旧的假面和欲望的道德铺陈引起了憎恶:赤裸裸的自然;其间,权力的数量被简单地认为是决定性的(是决定等级的);其间,伟大的风格再现为激情的结果。 〈724〉    “功利的”,这完全取决于意图,取决于目的,而意图和“目的”又完全取决于权力的大小。因此,决定论是靠不住的,而是一种学说的结果。因此,大家不要被它捆住手脚。 〈772〉    论批判“自私”。——拉罗斯福哥不情愿幼稚,他相信勇敢说,自由说和矛盾说——当时,“真理”一词在心理学事物中曾引起惊讶——例证:“伟大的灵魂不是那些少有热情、多具美德的凡夫俗子,而仅仅是那些心怀宏旨的人们①”——当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②(他称尚福特③是18世纪的更高贵和哲理性更强的拉罗斯福哥——)他被认为是熟悉一切源于“最平常的自私”的心理现象的观察家,他补充说:“一个高贵的精神将不会超越自身去争取承担持续观察卑鄙和低下的必然性的工作的。这也许是要表明,性格的高尚意义和高贵有能力顺利地压制有害的影响。”   
  ①原文为法文。——译者    ②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英国哲学家,政治家。
    ——译者    ③尚福特(1741—1794)——法国作家,社会评论家和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者,原名:尼古拉·塞巴斯蒂安·罗克。——译者
 
〈1007〉    重估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必须是一场自发的运动——新的、未来的、更强大的——全都在场。只有一点,它们还没有正名,还没有正确估价,而且它们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觉。    是对已到手之物的一种勇敢的意识化和肯定——是摆脱陈旧估价的老套,因为老框子拼命贬低既得的一切。 〈9〉    悲观主义乃是虚无主义的前形式。 〈468〉    伟大的方法论者: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奥古斯特·孔德。 〈580〉    各种认识论(唯物主义,感觉论,理想主义)的基本地位,为什么是估价的结果:因为,最高快感(“价值感”)的来源也决定着现实性的问题!    ——肯定知识的标准完全是无所谓的,或者,是次要的,因为人们可以去看看印度的发展情况。    佛教一概否定现实性(表面性=苦难)乃是完美的结果,因为它不可证明、无法企及、没有范畴,对“自在世界”是如比,对错误百出的繁琐程序的认识也是如此。这一整套概念的获取都是利用了这种程序。“绝对的现实性”,“自在的存在”是矛盾的。在一个生成的世界中,“现实性”始终不过是为达到实际目的简单化,或者是粗糙不堪的器官产生的错觉,或者是发展速度的差别性。    我们必须使存在与不存在相对立,“生成”的概念要加以否定(“某物”在生成),接下来的便是逻辑学对世界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化。 〈581〉    存在和生成。——“理性”,它在感觉论的基础上发展,在感官偏见即信仰感官的真理判断的基础上发展。    “存在”乃是“生命”(呼吸)概念的“概括”,即“人格化了”,能“想,发挥作用”,“生成”。    对立面则是:“非人格化”,“不生成”,“不想”。这就是说:不要把不存在之物、非表面之物和死物同“存在物”对立起来(因为死的存在只能是也能生活的某物)。    “灵魂”,它把“自我”设定为原始事实;凡有生成的地方都要(植入灵魂)。 〈585〉    巨大的自我意识:它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意识到自身。我们意识自身,我们忆起自身,让我们踏上羊肠小道和平坦大道吧!    A.    人寻求“真理”:(真理乃是)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他不怀疑应该有一个存在的世界;他想寻找通向这个世界的途径。(印度的批判:连“自我”也是虚幻的、非现实的。)    这里,人是怎样得出现实性概念的呢?——为什么他正是从这里派生出变幻、迷惘、矛盾等等痛苦的呢了……——    对一切既往的、变幻不定的、运动的东西的蔑视和仇恨。——凝滞物的估价从何而来?显然,在这里,要真理的意志只是对凝滞世界的要求而已。    感官受迷惑,理性纠正错误,因此,人们得出结论,理性是通向凝滞之路;最感性的观念肯定离“真实的世界”最近。——大多数不幸来自感官,——感官是骗子、狐狸精、杀人犯。——    幸福只能寓于存在物中。因为,变幻和幸福是互相排斥的。这样一来,最高的愿望一心想同存在物合而为一。这就是通向最幸福之路的公式。    总而言之:本该存在的世界是有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错误,——我们这个世界不该存在。    对存物的信仰只表明一种结果。因为,原来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对变化物的非信仰,对变化物的怀疑,对一切变化的蔑视……    哪一类人这样反映呢?是非生产性的、受动的种类,一种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种类。假如我们真能设想一种相反种类的人,那么这个种类也许不必去信仰存在物了。因为,他们甚至会蔑视这种信仰,认为它是僵死的、无聊的、无足轻重的……    相信本该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是真正有的,这是非生产性的人的信仰,他们不想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他们设定这样的世界已经有了,他们去寻找达到这个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要真理的意志”——乃是无力创造的意志。    认识,某物是如此如此:    行为,某物变成如此如此:天性力度中的对抗。    虚构一个符合我们愿望的世界。这是心理学的诀窍和解释,目的在于把我们尊重的、令我们感到满意的一切同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    处在这个阶段的“要真理的意志”基本是解释的技艺。因为,解释的力量一直是这个意志的特性。    比上述种类还要贫乏一等的人,不再占有解释的力量、创造虚构的力量,他们就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的人,他从现存的世界出发断定,这个世界不该存在,而且,从那个本应存在的世界出发认为没有这样的世界。这样一来,生命(行动,受动,意愿,感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徒劳无益”乃是虚无主义的激情——同时,无结果。    凡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植入事物的人,凡无意志和无力量的人,也绝不会让事物具有意义,因为他不相信事物中有什么意义。这是意志力的测量器,指示人们可以让事物短缺意义的程度,测出人们在一个荒唐世界中过活的忍耐程度,因为人们自身会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    这样一来,哲学上的客观眼光就可能成为缺乏意志和力的征兆,因为力会把左邻右舍组织起来。那些一心想确定某物的“认识者”们,乃是些根本不能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确定事物的人。    艺术家,是中间类型。因为他们起码会确定应当存在的东西的象征,——他们是生产性的,因为他们实际上在变革和改造;他们不同于那些听任万物保持原样的认识者。    哲学家同悲观主义宗教的联系,他们是一个种类(——他们认为,最受重视的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现实性——)。    哲学家同道德之人及其价值标准的联系(——道德对世界的解释就是意义:因为宗教意义已经没落——)。    通过消灭存在世界的办法战胜哲学家,这是虚无主义的中期。因为,事情发生在重估价值、神化和确证生成物和表面世界为唯一的世界之力未到之前。    B.    作为一般现象的虚无主义可以是日益壮大的象征,或者是日益虚弱的象征:    一方面,创造力,愿望力十分强大,因此它不再需要对总体作解释和赋予意义(“更切近的任务”,国家等等);    另一方面,连创造意义的创造力也懈怠了,并且变成了对现行状况的失望。对信仰意义无能为力,这就是“非信仰”。    研究这两种前景的科学意味着:    1、强大和自制的表现,可以不要消灾灭病、慰籍人心的空想世界:    2、损坏、解剖、失望、消弱。    C.    对真理的信仰,即要依附在信以为真的实际需要上,这是心理学的还原,且不谈一切以往的价值感。如害怕,懒惰等。    非信仰也是如此:是还原。假如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世界,这种非信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新的价值(这样,过去在存在世界中已经消失的价值感又变得活跃起来了)。 〈449〉    哲学是发现真理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相反,伊壁鸠鲁派则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感觉论的认识论,冷嘲热讽,拒绝寻求真理;他们说“哲学乃是生命的艺术”。 〈450〉    三大幼稚性:    认识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美德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否定生命”的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达到失望的手段——    (似乎……)                                 第十三节
                                
〈832〉    在艺术领域,犹太人具有亨利希·海涅和奥芬巴赫色彩的天才,具有机智非凡、纵情恣谑的萨蹄尔的天才,他们是保持着伟大传统的音乐家,而且,对于不光是长着耳朵的人来说,他们还是对德国浪漫派的伤感和彻底蜕变了的音乐家的超脱。 〈878〉    一个人的价值是依照这个人是否对人有用,或有价值,或给人以伤害来评定的。这就是说,艺术品是各依其产生的效果来评定的。但是,这样做根本不涉及此人同他人相比较的价值。“道德的估价”,只要它还是一种社会性的估价,就要完全依照此人起的作用来衡量。一个舌头上有着自己审美的人,为自己的寂寞所包围、埋没,成了不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了——这是大方的人,也就是另一类完全高等的人。你们怎么能因为你们无法认识他、无法加以比较就去贬低他呢?    道德的贬值经判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因为,人本身具有的价值被低估了、被忽略了,几乎被否定了。这是幼稚的目的论残余,即人的价值仅仅就人而论。 〈467〉    科学方法的历史,奥古斯特·孔德甚至认为,它就是哲学本身。 〈605〉    界于“真实”和“非真实”间的论断,对全部事实真相的论断与寓于哲学本质中的创造性设定、建立、塑造、制服、愿望等有着根本区别。赋予意义——这项任务始终是多余的,假如事物中没有意义的话。音调的情况就是如此,不过民族的命运也是如此。因为它们能够使极不相同的解释和方向通向不同的目的。     
    更高的阶段乃是设定目的,并且继而给予实际以形式。也就是说,解释行为,而不光是抽象的改写。 〈656b〉    既然基本权力欲望已经获得更高的精神形象,“饥饿”不过是一种更严格的适应而已。 〈969〉    一般说来,每件事物的价值都相当于人们对它付出的代价。假如人们举出的是孤立的个人,当然,这种说法就不适用了。个别人的伟大能力与他本人付出的、牺牲的、遭受的一切根本不成比例。但是,假如人们见到自己类的前史,那么人们在那里也会发现通过各种舍弃、争夺、辛劳和贯彻而节约了力,积蓄了手段。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付出了足够多的力,而不是因为他像奇迹一样,作为上天和“偶然”的馈赠而活在世上——“遗传”是个错误的概念。但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他的祖先们是有贡献的。 〈199〉    《新约全书》一点都不天真。人们知道它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带有无情律己意志的民族,在它久已失去一切自然依托和损害了自身的生存权利之后,却知道了得到承认之路,并且亟需使自身建筑在非自然的纯虚构的前提(选民、圣徒团体、许愿的民族、“教会”等)之上。因为,这个民族虽然搞虔诚的骗术,却自以为天衣无缝,颇为“心安理得”。它认为,假如它去布施道德,别人可能不会严加防范。假如犹太人以天真恣态出现,则危险性就增大了。假如你们去读《新约全书》,可不要失掉自己握有的那一点理智、怀疑和良心的根基!    出身卑微的人一部分乃是庸众,他们乃是受人敬仰的上流社会的渣滓,甚至在没有丝毫一点文化味儿的环境中混成了人,无教养、无知识,根本不知道精神事物中竟会有良心,就像——犹太人:他们本性聪明,带有一切迷信的前提,带有愚味无知本身,喜好制造诱惑。
 
〈27〉    虚无主义的原因:    1、缺乏高等的种类。即这样的种类,其用之不尽的富庶和权力维持着对人的信仰。(想一想吧,该把什么归功于拿破仑:    几乎是本世纪一切更高的希望。)    2、低下的类(“群畜”、“群众”、“社会”)会丧失谦恭,并且夸大其对宇宙和形而上学价值的需求。这样一来,就把整个生命庸俗化了。即,一旦群众掌权,他们就会对特殊者实行暴政,从而使这些人丧失自信,成为虚无主义者。    缺乏一切发明高等种类的尝试(“浪漫派”;艺术家,哲学家;反对卡莱尔强加给他们的最高道德的尝试)。    反抗高等的种类,这就是结果。    一切高等的种类,日趋没落、信心不足。反对天才的斗争(“大众诗歌”等)。把对低贱者、受害人的同情奉为灵魂高尚的标准。    缺乏作为行为解释者的哲学家,不仅是当改写者。 〈901〉    主要观点:不要把高等的种类的使命视为对低贱者的疏导(譬如,像孔德那样——),而是把低贱者作为基础——高等的种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它才能够站立。    强大而高贵的种类赖以保存自身的条件(就精神培养来说)同“工业群众”、斯宾塞那样的小商贩所处的相反。    只听任最强有力的和最富足的天性指使使其生存成为可能的东西——即闲情逸致、冒险、非信仰,放浪形骸本身——,假如把此等行为听任中等天性支配,那真会毁掉他们——但也有可供支配的。这就是:任劳任怨、规规矩矩、自我节制、固定的“信念”——简言之,“群畜美德”。因为,在这种美德熏陶之下,中等的种类会日臻完善。 〈20〉    虚无主义的“目的”问题,是从以往的习惯出发的。由于这些习惯的原因,目的似乎成了外界提出来的、赋予的、要求的了——也就是超人的权威干的。既然信仰这种权威的时机已过,于是人们就去寻求旧的习惯,寻求另一个善于辞令、发号施令、明确目的和使命的权威了。现在,良心权威首先露面(摆脱神学的程度愈高,道德也就愈发说一不二),成了对人格权威的补偿。或者,成了对理性权威的补尝。或者,成了对社会性本能(群畜)的补偿。或者,是对具有内在精神的历史的补偿,因为它有其自身的目的,并且人们可以沉浸其中,人们想避开意志,避开目的的愿望,避开为自身赋予目的的风险;人们想推诿责任(——说不定会接受宿命论)。最后:幸福,带着几分伪善,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    人们自言自语:    1、特定的目的是根本不必要的;    2、也根本不可预见。    正当意志也许急需至高无上之力的现时,它却变得极其软弱和极其胆小了。根本怀疑意志施于整体的组织力。 〈15〉    什么是信仰?它是怎样产生的?任何信仰都自以为真实。    虚无主义的极端形式认为:任何信仰,任何自以为真实的行为一定是谬误。因为,根本就没有真实的世界。这就是说:这样的世界乃是源于我们头脑的远景式假像(因为我们一直离不开一个严谨的、压缩的、简化的世界)。    ——这是力的标准,要想不毁灭,就要尽量承认表面性,承认撒谎是必然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虚无主义否定了真实的世界、存在和神圣的思维方式。 〈560〉    有人认为事物本身就该具有特性,撇开解释和主观性不谈,这乃是彻头彻尾的无聊假说。因为此说的前提乃是,解释和主体存在并不是基本的,而脱离了一切联系的事物仍不失为事物。    反之,事物表面的客观特征在主观之内真就不能显出某种程度的差别来吗?——我认为,某种慢慢变幻的东西在我们眼里成了“客观”持续的、存在的和“自在”的了。——客观对主观来说或许仅仅是虚假的种类概念和虚假的对立? 〈1005〉    大约在1876年,我曾害怕见到我迄今为止的全部意愿毁于一旦。那时,我明白了,瓦格纳要追求的是什么了。而我通过我们在需要上的深刻一致性的一切纽带,通过感激之情,通过我眼见的不可取代性和绝对的贫乏而同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同一时间,我似乎难分难解地纠缠于我的哲学和教职——囚在了我生命的偶然和权宜之计中了。——我不知该怎样出脱,而且已经疲惫不堪,已经枯竭了。    同一时间我还意识到,我的本能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叔本华的反面。为生命辩护,甚至在叔本华的最可怕的、模棱两可和最有欺骗性的现象中——对付它们,我已掌握了“狄俄倪索斯”的公式了。    有人认为“自在之物”必然是善良的、极乐的、真实的、统一的,而叔本华则把“自在”解释为意志,这是决定性的一步,只是他不懂得意志的神性化。因为,他依然困在道德基督教理想的囹圄中,在基督教价值的统治之下,叔本华站得很远,以致当自在之物对他来说已不再是“上帝”时,他才不得不把它视为坏的、愚蠢的、绝对要不得的。他不知道还有无限多的别的可能,甚至有成为上帝种类的可能。 〈507〉    “我认为某物是如此”,这样的估价乃是“真理”的本质通过估价表现出来的保存条件和增殖条件。我们的一切认识器官和感官,只有就保存条件和增殖条件而言才是发达的。对理性及其范畴的信仰,对辩证法的信仰即逻辑学估价,仅仅证明由经验证实的上述信仰对生命具有的功利性。它们并不是这些信仰的“真理”。    有人认为一定有许多信仰存在;认为可以判定;有人认为缺乏对一切基本价值的怀疑——因为,这是一切有生命之物及其生命的前提。如此说来,主张某物应被认为是真实的,就是必然的了。——我可不是说,某物是真实的。    “真实的世界和表面的世界——我把这种对立的来源追溯到价值关系。我们把我们的保存条件一概反映为存在这一级别认为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信仰,借以求得兴旺发达。我们由此推论,“真实的”世界不是可变的生成的世界,而是存在的世界。 〈14〉    价值及其变动始终同设定价值权力的增长成比例。    非信仰的标准,业经许可的“精神自由”标准,乃是权力增长的表现。    “虚无主义乃是至高无上的精神威力、精力最充沛的生命的理想——部分是破坏性的,部分是嘲弄性的——。 〈2〉    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    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 〈13〉    虚无主义描述的是一种病理学上的中间状态(——病理学就是极度的概括,就是推论出没有任何意义——)。尽管生产性的力还不够强大,——尽管颓废尚在迟疑,并且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辅助手段。    上述假说的前提是,没有真理。事物没有绝对的属性,没有“自在之物”。——这即是地道的虚无主义,而且是极端的。它决定了事物的价值,适合这些价值的现实性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价值不过是站在价值设定性一边的力的象征,是生命目的的简化。 〈22〉    虚无主义。它有双重意义:    A.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提高的象征:积极的虚无主义。    B.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的下降和没落:消极的虚无主义。 〈23〉    虚无主义乃是正常状态。    它可以作为强力的象征,精神之力可能急剧上升,致使迄今为止的目的(“信念”、信条)与力不相适应。(——因为,一般来说,信仰所表现的乃是对生存条件的强制,是对某人发荣、滋长、获得权力所处的种种关系的权威的屈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强力不强的象征,不足以生产性地再次设定目的、信仰。    它作为巨大的破坏力会达到相对之力的最大值:积极的虚无主义。    它的对立面则是疲惫的虚无主义,它不再进击,它是有名的佛教形式。这是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弱的象征。精神之力可以是倦怠的、衰竭的,以致使迄今为止的目的和价值都变得不合适了,再也得不到信仰了——。因此,价值和目的综合(任何强大的文化都以此为基础)自行消解。于是,各种价值争斗不休,分崩离析——。一切振作了精神的、恢复了原气的、有可慰藉的、吃了定心丸的东西,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宗教式的、或道德式的、或政治式的、或美学式的等等,粉墨登场了。 〈763〉    从工人的未来出发。——工人应当学习士兵的感觉。一份酬金,一份薪水,但不是支付!    在偿还和成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个人要这样来摆放:各按其类,以致个人能够做出力所能及的最佳成果。 〈785〉    为“个人主义”的概念正名。——人们认识到了为什么个人是个错误了吧,因为任何个别的人同样是直线的全过程(不仅仅是“遗传”的,而且是他自身——),那么这个个别人就有无比重大的意义。这里,本能说的话完全正确。凡是本能发生懈怠的地方——凡是个人只有为了替他人效劳才能为自身找到价值的地方,人们肯定可以推断那里出现了疲沓和退化。信念的利他主义彻底而没有伪善,它起码是目的为自身创造的第二价值本能,它为别的利己主义效劳。不过,利他主义仅仅是表面的:因为它走曲线,借以达到保持自己的生命感、价值感。 〈880〉    用要达到我们目的的、因而也就是目的的手段的意志来取代道德。 〈946〉    不想要任何赞誉。因为,人们做的乃是有益于某人的、或使某人满意的、或不得不干的事。 〈150〉    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好像开了基督教先河的异教真的凋弊了似的!不过,基督教确是古代人的衰落和道德化!它把自然欲望贬为恶习。早已有之! 〈189〉    欺骗性地分析阐述行将死亡之人的言谈、举止和状态,臂如,这里基本上把怕死同“死后”的害怕混为一谈了…… 〈381〉    历史上的大欺骗:好像教会的腐败成了宗教改革的原因!这不过是借口,是替宗教改革的自我欺骗吹嘘——当时,对残暴的强烈要求急需要精神上的掩饰。 〈577〉    反对永恒不变的价值(斯宾诺莎的幼稚,笛卡儿也是如此),反对最短促和最易逝的价值,生命这条长蛇肚皮上闪烁着迷惑人的金色光亮—— 〈360a〉    阿西西的圣徒弗兰茨①:热恋的、家喻户晓的诗人。他为最低贱者着想,竭力反对灵魂的等级制,诋毁精神的等级制——“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①圣徒弗兰茨(1181一1226)——生于意大利的阿西西,又名弗兰西斯卡,原名吉奥瓦尼·贝尔南多纳。——译者
 
〈357〉    奴隶制的蜕变;奴隶制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道德使奴隶制神圣化了。 〈358c〉    勤奋、谦虚、嘉许、不偏不倚,这些同样是自主信念、伟大的创造才能、轰轰烈烈的目的设定、高贵的自为存在等的重重障碍。 〈358d〉    问题不是前导(——要是这样,人们最好成为牧人即群畜的急需)的问题,而是赋予独立能力的问题,它是另外一种能力。 〈890〉    长远来说,人的渺小化应该被认为是唯一的目的。因为,首先要建立广泛的基础,以便一种强大类型的人能够立于其上(迄今为止,一切强化的类型的人都处在低贱者的水平上——) 〈994〉    绝对的信念:上层的价值感和下层的不同。下层的人缺乏丰富的经验,由下而观上,必然会产生误解。 〈706〉    “生命的价值”。——生命乃是个别状况;人们应该为一切生命辩护,而不仅仅是为个别生命。——这个辩护原则乃是生命用以说明自身的东西。    生命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因为生命乃是权力增长形式的表现。 〈709〉    我认为,我们不会把我们的“合意性”变成审判存在的法官!    我认为,我们也不再把发展(譬如精神)的最终形式作为发展的“自在”原因! 〈833〉    奥芬巴赫:带有伏尔泰精神的法国音乐,自由、纵情,带有讥讽味道的不高明的讪笑;但是,明快,由机智而终至平谈无奇(——他不施脂粉——),而且没有娇揉造作的、病态的、或金色维也纳式的感性。 〈462〉    原则革新:用纯自然主义的价值取代所谓“道德价值”。道德的自然化。    用统治产物学说取代所谓“社会学”。    用文化综合体(我的利益优先)取代所谓“社会”(同各个部分相关的总体)。    用欲望的远景观取代所谓“认识论”(欲望的等级制属于这一学说的一部分。各种变态欲望,它们的高等秩序,它们的“精神性”)。    用永恒轮回学说取代“形而上学”和宗教(这个学说乃是驯育和选择的手段)。 〈712〉    “上帝”乃是至高无上的要素,生命乃是永恒的神化和非神化过程。但是,其中没有价值的顶点,而有权力的顶点。    彻底清除机械论和质料,因为,这两者都只不过是低贱等级的表现形式,欲望(即“权力意志”)的非精神化形式。    从生成的顶点(即最奴隶性基础上的权力产生的最高精神化)的倒退,乃是这种最高级的力的结果,它反对自身,既然它已无力组织任何东西,就把自身的力用于分解了……    a)战胜群居的程度日益增高,使得群居局限于一个较小然而是强有力的数量上;    b)战胜特权者和强者的程度愈高,民主主义就愈得势,最终造成无政府因素泛滥。 〈687〉    精神性中的过剩之力,给自身提出新的目标;作用不单纯局限在对低贱阶层,或对有机体、“个体”的保存发号施令和指导方面。    我们多于个体,因为,我们依然是整个链条,肩负着这个链条的未来的一切使命。 〈1002〉    人如何使自己成为不朽……(《神曲》《地狱篇》第15歌第85行)①   
  ①原文为意大利文,引文参见《神曲》《地狱篇》新文艺出版,1954年上海出版第109页。——译者
 
〈101〉    康德,他使英国人产生的认识论的怀疑论对德国人来说成了可能:    1、因为,他唤起了德国人对道德和宗教的需要,对怀疑论的兴趣。同时,出于同样的原因,新学者利用怀疑论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准备(空洞的奥古斯丁)。又如巴斯噶,他甚至利用道德论的怀疑论来强调(“维护”)对信仰的需求;    2、因为,是他用经院哲学美化和打扮了怀疑论,从而为德国人的科学形式审美所接受(因为洛克①和休谟本来就过于开朗、过于明晰,按德国人的价值本能来说,则是“过于肤浅”——)。   
  ①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二元论哲学家,感觉论者。——译者
 
    康德,他是个渺小的心理学家和人情练达的人;他对伟大的历史性价值(法国大革命)的评价失当;就像卢梭那样的道德狂热分子;带有隐蔽的基督教价值;彻底的教条主义者,不过他带有对这种滞碍嗜好的厌倦情绪,乃至希望它变得残暴,但他的怀疑论也立即软了下来;他尚未来得及受到任何宇宙政治审美和古希腊美的陶冶……是一个过渡和中介,绝不是独到之物(——就像莱布尼茨,处于机械论和唯灵论之间;就像歌德,处于18世纪的审美和“历史含义”审美之间(它本质dddddf上成了异国情调的含意),就像介于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之间的德国音乐一样,就像介于罗马帝国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查理大帝①一样,是中介和过渡——真正的过渡者)。   
  ①查理大帝(742—814)——法兰克王国国王,公元800年加冕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译者
 
〈831〉    论民族创造力在对待外来事物和借用物方面的特征。——    英国的创造力,把它所接受的一切粗糙化和自然化;法国的创造力,把它吸收的一切加以混合、调和、搅拌、道德化;    意大利的创造力则广泛地、最自由地和最细致地利用借用物,使纳入的东西远胜于吸取的东西,因为,它是能够最大限度馈赠于人的、最富有的天才。 〈903〉    社会价值感暂时还占据优势,这是可以理解的和有益的。因为,这关系到建立最终能够形成强大的种族的基础的问题。强力的标准:能够在相反的估价下生活,并且永远希望有这样的估价。国家和社会就是基础,这是世界经济观点,教育就是驯育。 〈989〉    哲学家生来彼此就不相爱。鹰隼翱翔天际,独来独往。燕雀只好听其自然……盘旋天际,伸爪伺机,此乃伟大天才的命运。 〈201〉    伽里阿尼①即使人们对理智的洁净感的要求不高,但也抑制不住《新约全书》引起的、说不出口的不快之感。因为,最无权者放肆地要求参与大事,要求对大事有裁决之权,这太过份了。这本书关于那些莫明其妙的问题(如生命、世界、上帝、生命的目的等)的论述,流露出无耻的轻佻,似乎这类东西根本不成其问题,甚至是些尽人皆知的事!   
  ①整节原文为法文。——译者
 
〈385〉    道德的不宽容性乃是人虚弱的表现:因为人担心自己的“非道德性”,人必须否定自己最强劲的欲望,原因在于人还不知道利用它们。这样一来,世间这最富庶的地带久久地荒芜着——这里没有本来能当主人的力…… 〈558〉    “自在之物”是荒谬的。假如我们不考虑一切关系、“特性”、物的“活动”,那么剩下的也就没有物了。因为,物性是专为逻辑的需要才由我们臆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为了便于说明和阐述的目的(为了把种种关系、特性、活动联系起来)。 〈1035〉    就上帝而言,近代人通过上帝的不断道德化施展了自己理想化之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绝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人的力量被剥夺了。其实,事情的反面倒是对的,而且已有这种征象。上帝,被认为是脱离道德的存在物,生命内部充满对立的紧迫感,并且在神性的痛苦中使对立得到拯救、辩护——上帝就是彼岸,就是“善与恶”这样的可怜的蹩脚道德的上司。 〈202〉    这曾经是前所未有、灾难无穷的自大狂:——假如这些虚伪的渺小的怪人开始标榜“上帝”、“末日审判”、“真理”、“爱”、“智”、“神圣精神”等等字眼,并借以同“世人”划清界限;假如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需要颠倒价值,好像价值就是余下的全部意志、盐、标准和重量,那么人们只需给这帮人准备好疯人院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别的心了。说别人迫害他们了,这本是古希腊风格的傻话。因为那是小题大作了,等于抬举了他们。    形成灾祸之因有二。首先,世界上一类相似的自大狂以前表现为犹太自大狂(——犹太教徒和基督徒之间的鸿沟一旦形成,犹太人基督徒为了保存自己不得不再次情不自禁地启用犹太人本能发明的自我保存程序——);其次,希腊道德哲学为了为希腊人甚至罗马人准备和美化道德狂热而无所不用其极……柏拉图乃是衰退的中间桥梁。首先,他闭眼不看道德的实质,他用自己发明的“善”的概念就已经亵渎了希腊诸神,他已经具有犹太人的伪善了(——在埃及?) 〈571〉    拿我们根本不了解的物来笼统强调生命,是因为这样做有个优点。因为这样一来谁也认不清物是什么,这是康德的愚蠢之处,是着意迎合道德形而上学需要的结果。 〈188〉    人们对基督教以外的所有生命的评判是大大不以为然的。因为,把自己的宿怨设想得很卑鄙,这并不使他们感到满足,他们绝不需要对一切异己来一次总体诽谤……下贱和狡诈的灵魂同神圣的枉自尊大相安无事,第一批基督徒就是见证。    未来:他们在这方面可以大捞一笔。他们是世间最肮脏的一类人。基督的一生可以这样来概括,他争得了预卜的权利,因为他的行为就是让预卜能够获得权利…… 〈66〉    “请你们放简单些吧!”——复杂的、不可捉摸的肾脏检验器向我们提出这种要求,这种要求就是简单的傻气……你们放自然些吧。可是,假如恰恰是“不自然的”,又怎么自然得了呢…… 〈197〉    心理学的前提:无知和非文化,恬不知耻的不学无术。因为,大家想像得出,雅典城中心有这样一些恬不知耻的圣徒。    ——犹太人那种“选民”的本能:他们为自己占有了一切美德,并且认为,世界其余部分都是他们的对立面,这深刻表现出卑鄙的灵魂;    全然缺乏现实的目的,实际的使命,因为人们要实现这些就需要一种不同于小人的美德。——国家剥夺了他们从事此种工作的权利:尽管如此,这个恬不知耻的民族照干不误,好像他们本来就无求于国家似的。    “好啦,你们可不要变得像个孩子啊!”。啊!我们距离这种幼稚的心理学多么遥远啊! 〈298〉    “为道德而道德”——是他们非自然化的重要阶段。因为,道德甚至作为最高的价值出现。这个阶段,道德本身贯穿着宗教。比如,犹太教。同样,也有这样的阶段,其间道德又使自身脱离宗教,对道德来说,任何上帝都不够“道德”。于是,道德转而偏爱非人格的理想……如今的情况就是如此。    “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原则具有相同的危险性。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就把一个虚假的对立搬进了事物,结果造成对现实性的否定(“理想化”到了令人讨厌的程度)。假如人们由现实的东西得出一个理想,那么人们就会攻击现实,使其贫困化,诋毁它。“为美而美”,“为真而真”,“为善而善”——这是憎恨现实的三种形式。    ——艺术、认识、道德,三者都是手段。因为,人们不认为它是提高生命的意图,人们把它们相应地变成了生命的对立面,变成了“上帝”。——似乎就像更高世界的启示,而这个世界又通过这些启示增长了某些见地。    “美和丑”、“真和假”、“善与恶”——这些区别和对抗暴露出生命和提高的条件,非指一般人的,而是指一种坚实、持久、排斥对立的综合体的。由此引起的战争乃是根本的:是使强化孤立的隔绝手段…… <203>    这些渺小的群畜道德根本不会导致“永恒的生命”,可它们就这样登上了舞台,某某具有美德,这也许是很聪明的作法,但是对这场戏的观众来说,无论如何这仍旧是所有演出最可笑的一幕。假如这场戏演得就像完美的可爱的小绵羊般的温顺,那么人们无论是上天,还是入地,都不会得到特权;因此,人们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小巧可爱长着角的傻绵羊而已——前提条件就是,人们不要虚荣心十足,摆出执法者的派头大出洋相。    这里,渺小的道德,由于花花绿绿的装点显出光怪陆离的样子——活像是神性特质的反照!    原则上说,每种美德的自然意图和功利性都是缄默的;它们只有相对神性的戒条、神性的榜样、彼岸和宗教财富。这才是有价值的。(五光十色;真好像事关“拯救灵魂”的大事似的。不过,这只是以尽可能多的美妙情感来“保持”康宁的手段。) 〈182〉    犹太教的传教士们都懂得把自己要求的一切都说成是神性的章程,当作针对上帝戒条的后果效应……同理,服务于保存以色列和以色列的生存可能的东西(譬如,一系列“仪式”;割礼、牺牲崇拜——此乃民族意识的中心)不是引荐来作为自然,而是成了“上帝”。——这个过程继续着;在“仪式”的必然性未被感觉到的犹太教内部(即作为针对外界的离群索居),可以设想一种教士般的人来,他们对贵族的态度很像“高贵天性”;灵魂具有无偏见和几乎是自发的传教士特性,因为灵魂为了尖锐地突出自己的对立面,便不注意“仪式”,而注重“信念”了……    根本说来,这里的问题又加了一种特定的灵魂类别:似乎一个教士的民族发生了民族起义似的——来自下层(罪犯、税吏、女人、病夫)的传道运动。拿撒勒的耶稣就是他们认识自己的标志。为了能够信仰自身,他们再次需要神学基督变容说。为了给自己创立信仰,他们同样离不开诸如“上帝之子”这样的虚构……同教士们歪曲以色列的全部历史酷似,在这里,有人再欢试图篡改人类的全部历史,以便能使基督教成为以色列的根本大事。这一运动只有在犹太教的土壤里才有可能产生。因为,犹太教的主要作为就在于同罪恶和不幸纠缠不休,并把一切罪过都归结为对上帝的犯罪。那时,第二大势力便是基督教。 〈215〉    基督教乃是群畜道德的非自然化过程,因为受到绝对的误解和自我迷惑的影响。民主化乃是这种自我迷惑的自然形态,虚伪的东西要少一点。    事实:被压迫者、低贱之人,芸芸众生的奴隶和半奴隶在觊觎权力。    第一阶段:    他们自己解脱自身——他们发动自身,首先是虚构,他们彼此相认,他们要使自己成功。    第二阶段:    他们进入斗争,他们想要得到承认,要平等权,要“正义”。    第三阶段:    他们要求特权(——他们把权力的代表拉到自己一边)。    第四阶段:    他们想要独揽大权,他们享有大权……    在基督教中要区分以下三大要素:    a)各种形式的被压迫者;    b)各种形式的平庸者;    c)各种形式的败类和病夫。    基督教同第一要素一起为反对政治权贵及其理想而战;同第二要素一起反对各种形式的出类拔萃者和特权者(精神的、感性的);同第三要素一起反对健康、幸福之人的自然本能。    假如基督教取胜,那么第二要素就会出现在前台;因为那时基督教就会说服健康者和幸福者跟着它走(作为基督教的事业而战的斗士)。同样,对强者也是如此(由于他能制服芸芸众生,所以令人感兴趣),——而如今,基督教就是群畜本能,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平庸性都是宝贵的,因为他们通过基督教获取了自己的最高认可。这种平庸天性最终要达到如此程度的觉悟(——取得了对自身的勇气——),他们也会在政治上承认自己有权力……    民主制度乃是自然化了的基督教。既然基督教由于极端的反自然性而被相反的估价克服,它就成了“返回自然”的一种形式。——结果:贵族政体的理想开始非自然化。(“高等的人”、“高贵”、“艺术家”、“激情”、“认识”;作为特殊者、天才等等崇拜的浪漫主义。) 〈210〉    请读一读《新约全书》这本诱惑之书吧!它本能地征用了道德,因为人们利用它赢得了公众舆论,——而且是理想的羊群所认可的极其可怜的美德,别的什么也说不上(包括牧人在内——),因为,它是道德的一种渺小、柔顺、善良、乐于助人和醉心入迷的形式,它对外界毫无所求,——它把“世界”同自身判若两界。它无端狂妄自大,好像人类的命运就是这样围绕着它来旋转一样;它认为一方的教区是权利,另一方的则是谬误,是永世的下流痞和垃圾。对一切有权力者抱有莫明其妙的仇恨。但是,并不动手!它是内在的超脱,外表则一仍其旧(任人驱使、奴性十足;善于把一切都变成为上帝和美德效劳的工具)。                                 第十四节
                                
〈86〉    享利克·易卜生是我熟知的人物。他及他那顽固不化的理想主义和“要真理的意志”并没有敢于超脱道德的物质世界幻觉说。这个学说虽然大讲“自由”,却不想承认什么才是自由。“权力意志”在缺乏权力意志的人那里产生的第二次变态。第二阶段,人们要讲“自由”,也就是说,人们想摆脱拥有权力的那些人。第三阶段,人们要讲“平等权利”,也就是人们只要还没有取得优势,他就想阻挠竞争对手权力的增长。 〈855〉    确定等级,强调等级,这指的仅仅是权力的数量,否则就什么也不是。 〈981〉    不是改“良”人,不是用某种道德对人说话,好像本来真有“自在的道德性”似的,或者有一种理想的人似的。而是创造强者必需的环境,这样的人将需要和拥有使人强化的道德(更确切地说:需要一种肉体和精神的纪律)!    可别受兰眼睛,或高胸脯的诱惑。因为,灵魂的伟大本身丝毫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东西。而且,很遗憾,连一点可爱的东西都没有。 〈250〉    让我们看一看,“真正的基督徒”是怎样着手从事违背本能的事吧:——亵渎和怀疑美的、光辉的、富庶的、高傲的、自信的、有认识能力的、强力的东西——就文化的总体而言,他们意在剥夺文化的纯洁良心…… 〈865〉         一种自称“理想主义”和不甘心让平庸性仍旧平庸、女人依旧是女人的信念!——不要穿制服!我们清楚,树立美德是多么昂贵,美德绝不是平庸合意的东西,而是高贵的疯狂,美妙的特殊性,拥有投强者赞成票的特权…… 〈887〉    在人们要寻找强大天性的地方。——非社会性种类的毁灭和蜕变乃是更重大和更可怕的事。因为,他们具有群畜的本能,即具有反对自身价值的传统。他们的防御工具,他们的防卫本能,从一开始就不是强有力的,是不很保险的——偶然性的众多恩惠乃是他们繁衍兴旺的原因之一(——他们时刻在最低级和最迷信社会的分子中繁衍;假如人们要寻求个性,人们会在那里找到它,甚至比在中间阶层还要保险!)。    以“权利平等”为目的的等级和阶级斗争——假如说它差不多完结了,那么反对非社会性人物的斗争则方兴未艾。(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人物最易在民主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在不需要比较野蛮的防御手段并对秩序、诚实、正义、信任习以为常时)。    强人,应当披枷带锁,严加看管,因为群畜本能想这么干。在他们看来,这乃是自我克制的、禁欲主义的退隐,或者通过有害劳动“恪守义务”,因为人们一旦从事这种劳动就再无法回到自身了。 〈102〉    悲观主义的基督教世纪为什么比18世纪还要强大——    18世纪相当于希腊悲剧时代——。    19世纪反对18世纪。遗产在此——反18世纪的倒行逆施在于此(更无聊、更枯燥)——超过18世纪的进步也在于此(更黑暗、更现实、更强大)。 〈891〉    荒谬和可憎的理想主义,它不想平庸地得到平庸性,不是在特殊存在身上感受胜利,而是为怯懦、欺骗、渺小和可怜性所激怒。人们对此不应该有别的想法!而且不许扩大鸿沟!——人们要强迫高等的种类自行阉割,因为这个种类会给他们的存在带来牺牲。    主要观点:拉开距离,但不要制造任何对立。把平庸的产物替换下来,并施加影响,令其缩减:这是保持距离的主要手段。 〈810〉    同音乐的关系,通过无耻之尤的用语来传递一切信息:浅薄而粗俗;没有个性;使卑鄙者变得更卑鄙。 〈886〉    人的价值的等级制。——    a)不应以个别行为来评价一个人。传染性的行为,个性的行动并不罕见。等级、地位、种族、环境、偶然性——这一切都比“个性”表现在工作或行为中的时间要早。    b)不少人都有个性,这不成其为前提。但有些则有丰富的个性,绝大多数人则没有个性。凡是平庸的特性——一个种类人的延续要取决于这些特性——占优势的地方,个牲的存在就成了浪费,成了奢侈,要求有“个性”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是载体,是传动装置。    c)“个性”是个相对独立的事实;就连续性和平庸性的日益扩大的重要性来说,个性几乎成了违反自然的东西。时间上的孤立,迫切要求防御和武装的生存方式,某种像壁垒的东西,一种更大的决断力等,也属于个性产生的条件;首先是要比普通人——他的人性是传染性的——具备的敏感性还要小。    等级制的第一个问题:一个人怎么会变成非社会性的,或群畜性的。(后一种情况,这个人的价值在于保证自己的群畜即种类的存在;前一种情况,价值则在于这个人的超群、孤立、受保护和实现非社会性)。    结论:我认为人们既不该用群畜类的人来衡量非社会性的、离群索居类的人,也不要相反。。    假如从一定的高度来看,那么两者都是必然的。同理,他们的对抗也是必然的;——没有任何东西比“合意性”更应加以摒弃的了,也许从这两种人中会产生第三性的人来(“美德”就是两性人)。这也像两性的接近和谅解一样,不怎么令人“合意”。典型物继续发展,鸿沟日益加深……    两种情况下的蜕变概念:当群畜接近非社会性人的特性时和非社会性人接近群畜特性时——简言之,当这两种特性互相接近时蜕变的概念都不受道德的影响。 〈786〉    道德化和非道德化的历史。    定理一:根本没有什么道德行为:全属臆造。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无法证明(譬如,康德许愿的东西,基督教也是如此),——而是因为它们根本不可能产生。人们由于心理误解而构想出同驱动力的对立,而且认为已经标示出这些力中的另一种力;人们虚构了根本没有的第一推动力。有种估计提出了“道德”和“非道德”的对立,据此人们应该说:只有非道德的意图和行为。    定理二: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的整个出发点是,道德和非道德行为都是自由的、自发的行为——简言之,或许有这样的行为,或者,换句话说:道德论断只同自由的意图和行为有关。但是,这整个意图和行为的类则纯系捏造。因为,道德标准所依据的世界是根本没有的——不存在道德和非道德的行为。    “道德”和“非道德”对立概念的产生乃是心理错误的结果。“忘我的”、“无私的”、“否定自我的”——这一切都不属实,是凭空臆造的。    有关“自我”的教条主义是错误的。因为,自我,这是原子论的提法,它同非我”的对立是虚假的;同理,从生成的角度来说,自我成了存在物。自我的实体化是虚假的:因为,这种实体化(相信个体不死性)乃是由于宗教道德教育的庄力而产生的信条。根据对自我的人为的解脱和真正的解释。人们发现了一种似乎无可否认的价值对立:个别的自我和庞大的非我。个别自我的价值仅仅在于同庞大的“非我”的关系,或从属于它,而且正是为了它而存在,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群畜本能决定了这一点。因为没有什么比个人的主权更令这种本能反感的了。但是,假如把自我理解为一种当然的东西,那么其价值必然在于否定自我。    也就是说:    1、错误地把“个体”独立化为原子;    2、尊崇群畜,因为群畜会断然拒绝始终当原子的愿望,而且认为这种愿望是带有敌意的;    3、结论:用改变个体目的之方法来克服个体;    4、似乎有过自我否定的行为。因为,人们曾经围绕这些行为幻想出充满对立的领域;    5、有人问:人在什么行为中肯定自身最为有力,围绕着这些东西(性别、贪婪、专权、残酷等等)集中了禁令、仇恨、轻蔑。因为,人们认为有无私的欲望。人们抛弃了一切自私的本能,要求无私的本能。    6、由此产生的结果:人们干了些什么呢?人们放逐了最强有力的、最自然的欲望。不仅如此,还放弃了唯一现实的欲望,——为了将来使人认为某个行为值得夸耀,人们必须否认行为中有这种本能在场——发生在心理学事物中的大骗局。即使各类“自满自足”的人,也只有通过如下的途径再造自身:在善者的眼光看来,也就是误解和改造自身。反之:那些从剥夺人的自满自足中得到好处的一类人(群畜本能的代表人物,譬如传教士和哲学家们),具有了精细的感觉和心理学的敏锐,他们指出,自私自利无所不在。基督教的结论说:“一切都是罪恶;我们的美德也不例外。人是绝对卑鄙的。忘我的行为是不可能的。”原罪。简言之:既然人把自己的本能同纯系捏造的善的世界对立起来,也就结束了自我蔑视、无力行“善”。    备注:这样一来,基督教就借此描述了在心理学明目疗法方面的一大进步:拉罗斯福哥和巴斯噶。基督教认为人行为的本质平等性和行为价值的平等性乃是关键问题(——大家都是非道德的)。    于是,人们就要认真教育那些失去自私之心的人们——即传教士和圣徒。而假如说人们怀疑变“完美”的可能性,那么他们却不怀疑知道完美的东西。    圣徒、传教士、“善良的人”的心理学因自然纯幻术的原因而失灵。人们把实际的行为动机解释为不良:因为,为了能够行动,为了能够规定行为,人们不得不把根本不可能的行为说成是可行的,就好像崇拜这些行为似的。人们用欺骗否认过(行为),现在又用同样的办法加以崇拜和理想化。对生命本能的愤怒被认为是:“神圣的”、值得崇敬的。绝对的贞洁、绝对的服从、绝对的贫乏:这就是传教士的理论。施舍、同情、牺牲、否认美、理性、感性,用郁郁寡欢的目光来看待一切人们具有的强大特性:俗人的理想。    人们前进了。因为,被否认的本能也来捞取权利(譬如、路德的宗教改革;在“《福音书》自由”的幌子下进行最原始形式的道德欺骗),——人们用圣名为宗教改革重新命名;    ——被否定的本能试图证明自己是必然的,以使有道德的人完全成为可能;人们必须生活,为他人而生活。因为,利己主义乃是为了目的的手段。    ——人们继续前进,人们试图既把生存赋予利己主义的冲动,也赋予利他主义的冲动。因为,要对两部分人实行权利平等(从利用的角度来说);    ——人们继续前进,人们在寻找更高的功利性,同利他主义观点相比,优先照顾利己主义。因为,就绝大多数人的幸福而言,或就促进人类发展等等而言,(利己主义)更为有益。也就是说,利己主义的权利占据优势,但是,受着极端利他主义远景的影响(“对人类总体有利”);    ——人们试图使利他主义行为方式同自然性达成谅解。人们在生命的基础上寻找利他主义的东西;人们寻求利己主义以及利他主义,认为它们在生命和自然的本质中根源相同。    ——人们梦想对立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消失,那时,由于持续适应的缘故,利己主义的东西同时也就是利他主义的东西;    ——最后,人们会明白,利他主义的行为只不过是利己主义行为的一种——会明白,人们达到爱的那种程度会自行消失,这就是对个体权力和人格的证明。简言之,由于人们使人变得更恶,因而也就是使人变得更善——就会明白,人们是互相依存的……于是,帷幕开启,迄今为止对心理学的重大歪曲,真相大白了。    结论:只有非道德的意图和行为。——也就是说,所谓道德的,应是非道德的。一切欲望都是权力意志派生出来的。因为,它们本质相同。生命的概念:——它表现为(“善和恶”)本能的力度表面上的对立,暂时的等级制,在这种制度下,某些本能要加以管制,或加以利用。——要为道德辩护:经济学的等等。    针对定理二。决定论,因为它是拯救道德世界的尝试,通过使道德易位的办法——即变成未知。    既然以机械论观点设想的世界容不下我们的估价,那么决定论只不过是允许拿这种估价变魔术的手段。因此,人们应该抨击和消灭决定论。同样,也要否认我们有决定自在世界和现象世界分家的权利。 〈88〉    新教是精神不纯和无聊的颓废形式。迄今为止,基督教就是以这种形式在平庸的北国摸熟了因循守旧之法的。因为,它作为半成品和综合体很值得研究,因为它把不同的制度和来源的经验集于一个头脑之中。 〈120〉    19世纪人的自然化进程(——18世纪是考究的世纪,文雅和宽宏的世纪)。——不是“返回自然”。因为那时根本就不曾有过自然的人类。非自然和反自然价值的经院哲学乃是定例,是开端;人在长期斗争之后走向自然,——人绝不会“返回”的……自然:即敢于像自然一样以非道德方式存在。    我们以粗野的、直接的、不折不扣的冷嘲热讽来对付宽宏感,即使在我们不如它的时候。    我们的第一个社会更自然些,它是富人的、闲适者的社会,人们你争我夺互相倾轧。性爱是一种运动,是为婚姻消除障碍和发出刺激的体育运动;人们为了享乐而生活;人们优先考虑体魄的健全,人们是好奇的和大胆的。    更加自然的是我们对认识的态度;我们具有最天真的精神放浪,我们憎恨庄重肃穆和等级森严的仪式,我们对百般禁止的东西感到赏心悦目。假如我们在通向认识的道路上真有无聊之感,那么我们恐怕就不会知道认识的兴趣了。    更自然的是我们对道德的态度。原则成了笑柄;敢于妄言自己的“义务”的人,不无讽刺意味。但是,人们重视有益的、善意的信念(——人们认为本能就是道德,贬低其余的一切。此外,还要贬低几个光荣的概念——)。    更加自然的是我们的政治态度。我们看到了权力的问题,一定份额的权力反对另一份额的。我们不相信不以权力为基础的权利会取得成功。因为,我们认为一切权利都是占领。    更加自然的是我们重视伟人和伟业。因为,我们把激情看成特权。我们认为,凡是没有伟大的犯罪的地方,绝无伟大可言;我们把一切伟大的存在设想为置身道德之外的行为。    更加自然的是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因为,我们不再为了“纯洁”、“理性”、“美”等等而热爱自然,我们使自然巧妙地“变得吓人”,“变得愚蠢”。但是并不因此而蔑视自然,而是自那以来对它倍感亲切和融洽。它不强求人们尊奉道德,所以我们敬重它。    更加自然的是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因为我们不要求艺术制造表面的美妙骗局等;现在流行实证主义,它不激动,而是论证。    总而言之,有迹象表明,19世纪的欧洲人不怎么为自己的本能感到可耻;为了有朝一日承认自己的绝对自然属性即非道德性,他们已经迈出了相当大的一步。没有怨恨,相反,它强大到足以单独撑持这一局面。    对某些人的耳朵来说,颇像是提倡腐化,而实际却是,人没有接近卢梭所说的那个“自然”,而是在他断然拒绝的文明方面,大大迈进了一步。我们自身得到了强化,因为我们重新接近了17世纪,尤其接近了17世纪的审美(当古①、勒萨热②、勒尼亚尔③)。   
  ①弗洛朗坦·嘉当·当古(1661—1725)——法国戏剧家。——译者    ②阿林·勒内·勒萨热(1668—1747)——法国戏剧家,小说家。——译者    ③让—弗朗西斯·勒尼亚尔(1655—1709)——法国喜剧大师。——译者
 
〈850〉    形式主义艺术家的虚无主义。——由于他们的欢快而使自然变得残酷;以他们的太阳初升而玩世不恭。我们对激动持反对态度,我们要逃到自然会打动我们感官和启发我们想像力的地方去;到我们无所爱的地方去;到我们能够忘怀北国的自然道德表面性和敏感的地方去;——而且也表现在艺术方面。我们偏爱使我们忘掉“善和恶”的东西。我们道德的动人性和制造痛苦的能力。似乎通过恐怖和幸福的自然和感官以及力的宿命论而得以拯救。善的生命是没有的。    善行在于自然对善与恶表现出冷漠大度的外观。    历史无正义,自然无善。因此,悲观主义者,一俟成了注重形式的艺术家,就会走进历史。在那里,正义的缺席本身表现出非凡的儒雅之气,那里恰恰表现出完美性——,同样也走进自然,那里恶和冷漠的性格不隐晦自己的真实目的,在那里,自然表现出完美的性格……虚无主义艺术家,由于喜欢和偏爱玩世不恭的历史和自然而泄露了自己的天机。
 
〈740〉    犯罪属于“反抗社会制度的起义”这一概念。人们不要“惩罚”一个起义者。因为,人们压迫过他。一个起义者可以是个可怜和被人看不起的人。因为,本来就不该蔑视起义。——就我们社会的种类来说,揭竿而起本来就不会有损于人的价值。在某些场合,人们倒是应该因此而敬重起义者,因为他从我们社会那里感受到了非用战争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他使我们如梦初醒。    罪犯在个别人身上犯有个别罪行,但不能以此证明其全部本能在战争状态下都是针对整个制度的。因为,行为只不过是征象。    人们应该把“惩罚”概念归结如下:即镇压起义、对被镇压者采取的安全措施(全监禁和半监禁)。但是,人们不应用惩罚来表示蔑视。因为,罪犯,无论如何也是人,一个用自己的生命、荣誉、自由从事冒险的人——一条好汉!同样,人们不应认为惩罚就是忏悔;或是一种清算,好像罪与罚之间有某种交换关系似的。——罚是起不到洗雪作用的,因为犯罪并不肮脏。    人们不应向罪犯关闭可能同社会和解的大门:假如他不属于犯罪种族的话。如果属于,则人们应先发制人(一旦拿获,先动手术:阉割)。    既不应把罪犯的恶劣言行算作他的缺点,也不应把他的低下智能当成他的不足。没有任何东西比他自己误解自己更平常的了(尤其是他的反叛本能、削籍的怨恨每每达不到自觉的程度,不读书)。因为受了恐惧感和失败感的影响,他要否定和诋毁自己的作案行为。下述场合则与此截然相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罪犯屈服于一种莫明其妙的欲望,并且把一个假动机通过次要情节而归咎于自己的案例(譬如,本来只想抢劫财物,结果失手杀了人)。    人们应该小心,不可根据个别的行为而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拿破仑就曾告诫过。小偷小摸就更不足道了。假如有人犯了罪,譬如谋杀,但不以为然。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生活中缺少一些有利于承认犯罪的环境。有碍于我们价值的事,我们会干吗?假如人们不相信我们的力量有时会杀死一个人,那么人们就是看不起我们。几乎所有的犯罪案例中都表现出一个男子汉不可缺少的特质。陀思妥耶夫笔下的西伯利亚教养所的囚犯,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这些人构成了俄国人中最坚强、最宝贵的一部分。假如,在我们这里,罪犯就是一种营养不良、枯萎凋零的植物,那么这一点会使我们的社会制度丢面子的;文艺复兴时期罪犯层出不穷,而且创造了其独特的美德——当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德,也就是脱离了道德的美德。    人们只能把自己无法蔑视的人提升到高处;道德的蔑视乃是一种比任何罪行都要大的凌辱。 〈292〉    道德的非自然化,也就是人们把行为同人割裂;即人对“罪恶”的仇恨,或轻蔑;也就是人们认为,有的行为本来就是善的,或是恶的。    重建“自然”。自在的行为根本谈不上价值,因为重要的乃是谁干的。同一个罪行,在有的地方可以是最高的特权,而有的地方就可能是受罚的标记。其实,这乃是裁判者的自私行为,他们从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分析案例,或作案人(——或者根据同自己的亲疏关系)。 〈327〉    人们应该逐步缩小和限定道德王国。因为,既然本能长期被冠以虚伪的道德之名,人们就应该为本来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本能正名,以表敬意;人们应该出于对自己出言日益傲慢的诚实感的尊重而忘却、否认和洗雪自然本能的耻辱。这是人们能否放弃道德力的标准;要设想出一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人们会对“道德”概念有完全异样的感觉,以致听起来像文艺复兴时期美德的发音,就像脱离道德的美德。不过是在未来的某时——我们离这个理想还相当遥远!    道德领域缩小,这是道德进步的标志。凡是人尚且无力进行因果思维的地方,人们就会进行道德思考。 〈924〉    那种没有任何理由自卫和向自身进攻的人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假如一个人丧失了他能攻善守的欲望,那么他还能余下什么呢? 〈192〉    “信仰”还是“仪式”?一种特定的估价和信念的产生乃是为着特定的“仪式”和习惯,这与“仪式”产生自单纯的估价这件事一样自然。人们应该锻炼自己,不是通过价值感的增长,而是通过行为;人们应该首先要能够有所作为……路德的基督徒乃是浅薄。信仰乃是一种辅助物。背景则是对路德的信念以及诸如此类对基督教事业的无能,是一种个人的事实,蒙上了一层极端的疑惑,也就是怀疑是否真有某个行为是完全有罪和胡作非为,以致生存的价值跌落到个别人无所作为的程度,于是,呈现出紧张状态(祈祷、忏悔等等)。——最后,也许被他言中了,本能,宗教改革家的全部行为都表现出的那种本能,乃是世间最残忍的本能。对他们来说,生命只表现在绝对避开自身,表现在向对立面的沉降,一味忍受幻觉(“信仰”)。 〈21〉    完全的虚无主义者。——虚无主义者理想化了的眼睛变得卑鄙了,眼睛不忠实于自己的记忆了——。因为,眼睛使记忆衰退,像秋叶一样凋零;眼睛无法防止记忆力衰退到死尸般苍白的地步,就像弱者把记忆倾注于遥远和逝去的事物一样。而虚无主义者不放进自身的东西,他也不会施于人的整个过去——他使记忆衰退。 〈28〉    不完美的虚无主义,它的种种形式:我们生活于其中。    不去重估迄今为止的价值,而试图逃避虚无主义:会适得其反,使问题弄僵。 〈217a〉    反对基督教理想的战争,反对“极乐”说和“救世”说就是生命目的的主张,反对头脑简单者、良心纯洁者、受苦受难者和多灾多难者享有最高权力。 〈280〉    群畜本能把中间层和近乎中间层的估价视为至高无上和无比宝贵,因为,这是多数人所处的地位;方式和方法和他们使用的相同。这样一来,本能就成了一切等级制的敌人,它认为自下而上的升迁,同时也就是由超大值降为最小值的过程。群畜感到特殊者,不论居于其上,还是居于其下,都是与他们为敌的,有害于他们的。他们对待居上的特殊者即强者、有力者、智者、勇者的手腕,就是说服这些人充当保护人、牧人、卫士——叫他们充当第一批仆人。因为,群畜借此转危为安,变害为利,化险为夷。中间层消失了恐惧感,因为,这里,人们与世无争;在这里,无误解容身之地,这里有平等;这里不认为自身的存在是障碍,而认为是正当的。这里迷漫着一片自满自足之气。怀疑,乃是特殊者的事;特殊者的存在被认为是罪过。 〈817〉    整个艺术和科学的链条,假如其中少了女人,少了女人的事业,真的就缺了个环节吗?让我们承认特殊者的存在吧!他们会证明下述的通病——女人在所有非事业行当中,如书信、回忆录乃至世界上最纤巧的手工艺等,简言之,在一切非职业行当中干得都很出色,这恰恰因为女人会由此使自身变得完美,因为女人借此得以服从于自身占有的唯一艺术动力——乐于沉沦……但是,女人用真正艺术家的激烈的冷漠感能有什么作为呢?这种艺术家认为,鸡毛蒜皮之类小事反倒比承认自身重要得多;因此,他搜索枯肠挖掘最阴私、最内在的东西。他认为,除非女人善于成为形式(——委身于人,使自身公开化——),否则便没有任何价值。艺术,艺术家从事的艺术——你们根本不了解它是什么,它就是刺向一切贞操的一刀?!……自本世纪始,女人才敢涉步文学(而文风拙劣,用老米拉波①的话来说)。因为,女人写了书,创作了作品,却失掉了本能。为了什么?假如我可以问一句的话。   
  ①加布里埃尔·德里凯·米拉波(1749—1791)——法国政治家,伯爵,1790年任雅各宾俱乐部主席,1791年任国民议会主席。——译者
 
〈827〉    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粗糙的和鲜明的勾画逻辑学;动机化简为公式,公式乃是折磨人的东西。这些线条出现了漫无秩序的一团,惊心动魄,感官为之迷离;色彩、质料、渴望,都显出凶残之相。譬如,左拉①瓦格纳;在更精神性的秩序上还有泰纳。总的说来就是逻辑、众多和凶残。   
  ①埃米尔·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自然主义代表人物。——译者
 
〈322〉    ——恶习紧紧同使人难堪的东西纠缠在一起,以致为了最终摆脱同自己的联系,人们就要摒弃恶习。这就是著名的唐豪舍②事件。唐豪舍被瓦格纳的音乐弄得失去了耐性,在维纳斯这个女人那里再也无法按奈心中的欲火。突然间,美德战胜了挑逗;一位图林根少女的身价看涨,极而言之,他甚至赞赏伏尔伏拉姆·冯·埃申巴赫③的手法……   
  ②唐豪舍(1205—1270)——原为南德宫廷抒情诗人(骑士),瓦格纳同名歌剧的主角。——译者    ③沃尔沃拉姆·冯·埃申巴赫(1170—1220)德国史诗《帕西法耳》的作者,著名中高德语诗人。——译者
 
〈814〉    艺术家并非伟大的激情之人,这是他们向我们,同时也是向自己时常叨唠的一句话。理由有二:首先,他们丧失了对自身的羞耻感(他们注视自己的面孔,因为他们活着;他们潜伏起来,他们过于好奇),同时也丧失了对伟大激情的羞耻感(他们剥削作为艺术家的自己)。但是,其次,你们这些魔鬼,你们这些天才,你们嫉妒他们对力(也叫激情)的挥霍。——纵有才能,人们也会成为自己才能的牺牲品的,因为人们生活在自己才能这个魔鬼的控制之下。    人们通过描写激情,是制服不了激情的。毋宁说,假如人们描写激情,人们就会与之同归于尽。(歌德教诲的则是另一个样子;不过,似乎他在这里是想误解自己——出于温情。) 〈217b〉    从前有个人很引人注目,样子很像基督教的那个理想。时间、地点?起码在心理学家和全身检测器的眼睛看来是如此!——请通读普卢塔克①笔下的英雄谱吧!   
  ①普卢塔克(约50—125)——古希腊哲学家,作家,道德论者。——译者coc2 〈877〉    大革命造就了拿破仑,他就是大革命的辩护词。以同样的代价,人们也许会欢迎无政府主义摧垮我们的文明。拿破仑造就了民族主义,他就是民族主义的辩护词。一个人的价值(除开道德性和非道德性是恰当的,因为,道德概念根本不涉及人的价值)不在于这个人的功利性。即使别人从他身上得不到任何益处,他也许照样存在下去。可为什么这个极端有害的人就不能成为整个人类的顶峰呢?他是如此之崇高,如此之优越,以致万物都会因之毁灭! 〈310〉    A.通向权力之路,也就是以旧道德之名来荐举新道德——激起兴趣(“幸福”即是结果,反之亦然)——否认反道德的艺术,——充分利用优势和偶然为美化道德服务——通过牺牲和孤立使道德信徒变成狂热分子;——伟大的象征。B.取得了的权力:1.道德强制手段;2.道德诱惑手段;3.道德礼仪(朝臣)。 〈826〉    “错误的强化”:——    1)摹仿浪漫主义:持续不断地突出表现力。这并不是强大的表现,而是匮乏感的表现;    2)风景如画的音乐即所谓戏剧性音乐,其主要特点是更轻松(就像自然主义小说里的表情和行为低级野蛮、庸俗);3)“激情”,这是神经和疲惫的灵魂的事;就像享受高山、沙漠、暴风骤雨、放浪形骸和丑陋现象的情况一样——享受数量巨大和暴烈粗犷的东西(譬如,在历史学家那里);其实,崇拜放荡情感是有的。(——强大的时代具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艺术需要——需要超越激情,这怎么可能呢?)    4)对激动人心的质料的偏爱(性爱,或社会主义,或病理事物),这一切都是征候,表明今天为谁创作,为超负荷者、精神涣散者、或被削弱者。    为了全面发挥作用,人们应该制造残暴。第十五节
                                
〈607〉    科学,具有其两面性:    从个体角度看问题;    从综合文化(所谓“水平”)角度看问题;——按照这个,或那个侧面看问题,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估价。 〈867〉    对总权利增长的认识:要充分估计到这种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个人的、等级的、时代的、民族国别的失败在内。    文化重心推移。任何大幅度的增长都是有代价的;费用谁负担!现在这笔费用不知该有多么庞大了。 〈922〉    应该用何种手段来对待野蛮种族手段的“残暴”,绝不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其实,一旦人们被欧洲式的种种娇惯弄到不得不在刚果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去统治野蛮人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110〉    总的认识:我们的现代世界具有双重性格——正是这种特征也许会真的预示毁灭和强力。强力就是赢得成熟性的标志,可能由于传统(落后)情感的贬值而被误认为软弱。简言之,情感,作为价值感的情感,并不处于时代的高峰。    广而言之:价值感始终是落后的,它表示远古时代的保存和增长条件。因为,它一直抗衡新的生存条件,因为由此产生不了价值感。这样一来,价值感必然会误解这种条件,这种情感压制新事物,它会引起对新事物的怀疑……   〈823〉    同艺术一道为反对道德化而战。——这种艺术乃是超脱狭隘和片面的道德自由;或者是对道德的嘲讽。遁入自然,那里是自然美和恐怖二者双栖之所。伟人的方案。    ——脆弱的、不中用的、奢侈的灵魂们,只要吹一口气就足以使它们垂头丧气,“美丽的灵魂们”。    ——要唤起逝去的理想的无情和野性的一面,它们现在的样子像是个绚丽多彩的怪物。    ——从心理上认识到,一切道德化了的艺术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蠕虫,忸怩作态,这是莫大的享受。    ——艺术的虚伪性——要把其非道德性拉出来示众。——把“理想化了的各种基本权力”(感性、醉意、过盈的兽性)拉出来示众。 〈112〉    总的认识。——其实,任何伟大的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残暴。因为,痛苦、毁灭的象征属于阔步前进的时代;人类一切可怕和强大的运动同时也会引起虚无主义的运动。有时,这也是深刻的、最基本的增长标志,是向新的生存条件过渡的先兆,它是悲观主义的极端形式,真正的虚无主义将会问世。这一点我已看出来了。 〈1019〉    论强力悲观主义。——粗俗人的内在灵魂的家当中,对恶的恐惧占绝对优势。什么是恶?三条:偶然、不确、突然。粗俗人怎样战胜恶呢?——他可以把恶设想为理性、权力、人格。他由此会有可能同以上诸物缔结契约,并且事先对它们施加影响——占据统治地位。    ——坚持恶和害的单纯表面性,这乃是另外一种说明方式。人们分析偶然、不确、突然三者的结果,认为它们是善的和有意义的。    ——第三种方式:人们首先把不祥的东西解释为“值得的”;人为恶辩解,认为恶是惩罚。    ——总之:人们屈从于恶——:全部道德的、宗教的解释只不过是对恶的屈从形式。——声称恶中有善的信仰,也就等于放弃同恶的斗争。    于是,文化的全部历史就是放弃对偶然、不确、突然的恐惧心理。什么叫文化,就是学习算术,学习因果思维,学习掌握特权,学习信仰必然性。随着文化的增长,人渐渐减少了对祸患(人们称之为宗教、道德)的粗俗形式的屈从;去掉了“为祸患的辩护”。现在,人在发动对“祸患”的战争——他要排除祸患。不错,祸患在某些场合可能是信仰安全感、公式和算术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信仰作为厌倦情绪进入意识——对偶然、不确、突然的兴趣突变为渴望。    让我们在最高文化的这种象征中再停留片刻吧!——我称其为强力悲观主义。人现在不再为祸患辩护了,人断然拒绝辩护。人要完全彻底享受祸患,认为无意义的祸患乃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假如说人以前离不开上帝,那么现在,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乱世,一个偶然性世界上,恐怖、朦胧、诱惑都属于本质的东西。    在这样的状态下,善恰恰需要“辩护”;即善必然以恶和危险为基础,或者说,它自身内部必然含有巨大的愚蠢。那时,它还令人满意。现在,兽性不再激起残暴感了;才气横溢和幸运的傲慢有益于人中间的兽类,傲慢自负在这样的时代乃是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性的形式。人现在强大到足以对信仰上帝感到羞愧——现在,人可以重新扮演魔鬼律师的角色了。假如人实际赞成维护道德,那么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如下的缘故:即这些原因叫人们把道德视为敏感、狡诈、唯利是图的形式和唯权是争的形式。    连这种强力悲观主义也以辩神论即对世界的绝对肯定而告终了——但这是为了以前人们之所以否定世界的那些原因的缘故——:因为人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构想了这个世界的,它就是实际达到的最高理想。 〈485〉    实体概念是主体概念的结果,反之则不可!假如我们放弃灵魂即主体,那就完全失去了“实体”的前提条件。人们会达到存在物的程度,人们也就失去了这个存在物。    对现实性的批判:现实性的多或少,也就是我们信仰的存在等级的根据是什么?——    我们对生命感和力感的程度(经验事物的逻辑和关系)给予了我们“存在”、“现实性”、非表面性的标准。    主体:我们认为最高现实感的一切不同要素存在某种统一性,主体就是用以称谓这一信仰的术语。因为,我们认为这种信仰乃是一种原因的结果。——我们十分相信我们的信仰,以致我们为了它而虚构了“真理”、“现实性”、“实体性”等。——“主体”就是虚构,看去好像我们具有的若干相同状态都是一种原因的结果。但是,我们首先创造了这些状态的“一致性”;对这些状态加以同化,这是事实,但不是一致性(——倒不如否定这种一致性——)。 〈71〉    以营养和消化为例的“现代性”。——    敏感性,无法形容的敏感(——由于道德的过份铺张:造成同情泛滥——);充斥着矛盾现象,前所未见。——膳食、文学、报纸、形式、审美乃至风景的宇宙政治学也不例外,涌入的速度异常迅速;印象自行消失;人们本能地拒绝吸收某些东西,拒绝严肃地对待某些东西,拒绝“消化”某些东西;——结果削弱了消化能力。对印象过度聚集的适应出现了。因为,人们忘记了扮演的角色;他仅仅对外部刺激有反应。他把自己的力量部分用在占有上,部分用在防御上,部分放在“反驳”上。自发性大大削弱——历史学家、批评家、分析家、解释家、观察家、搜集者、读者,——大家都是反映的天才——大家都是科学!    把他们的天性对“镜”加以人为的调整,这很有意思,但兴趣似乎仅仅是表面的。因为,这是原则的冷漠、平衡,是紧贴在表皮下面的固定低温,表皮上则有温暖、运动、“风暴”、浪花的嬉戏。    外表的灵活性同某种深度的滞碍和困倦相对立。 〈866〉    要证明的必然性是,相反的运动属于对人和人类的日益经济的消耗,属于一种兴趣和成效两者日益固定的、互相鲸吞的“机械运动”。我认为,相反的运动乃是对奢侈的、过剩的人类的遴选。因为,在他们中间要出现一种强者、高等种类的人,这种人的产生条件和保持条件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众所周知,我对这种人的概念和比喻就是“超人”一词。    在前述第一条路上——今天,我们对它可以一览无遗了——会产生适应、平泛、更高等的中国气——本能的自谦,而对人类渺小化则抱知足常乐的态度——这乃是人的停滞水准。假如我们首先具备地球必然面临的经济总体管理条件,那么作为机械运动的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这种管理发现自身的最高意义。——也就是作为由日益变小和变精微的无数适应性齿轮,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钟表装置;这是使一切居统治地位和发号施令者日益成为多余的过程;是这种巨大的力的总体——其个别因素就是力和价值的最小值。    同使人渺小化和使人适应一种专门化的功利性相反,要有相反的运动——即制造综合性的、概略性的、有辩护力的人。对这种人来说,使人类变为机器乃是生存的前提,是他赖以发现自身高等形式的基础。    他需要芸芸众生即“平庸者”的敌意,同后者相比,他需要距离感,他要居于其上、以其为生。贵族政体说,这种高等形式就是未来的形式。——用道德的话来说,上述总体机械运动,也就是一切齿轮的通力合作乃是对人的最大限度的剥削:然而,运动是以剥削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这种剥削才具有意义。别的场合,剥削其实不过是人的类型价值的总消减,—— 规模最大的退步现象    ——你们看见了,我与之斗争的乃是经济学的乐观主义;似乎,随着每个人自我牺牲的增长,每个人的总福利也一定增长。但在我看来,似乎情况刚好相反。因为,个人的总牺牲汇集成为总的损失。人将会变得更少——以致不会再知道这个伟大过程到底服务于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新的目的是什么?——人类恰恰需要这一点。 〈731〉    连续统一体:“婚姻、财产、语言、传统、出身、家庭、民族、国家”,这就是高低秩序的连续统一体。它的经济学就在于连续劳动这一优点表现过剩,在于缺点的倍增。因为,连续统一体部件更替和可延性支出较大。(也就是说,有效部件由于多次停顿而需要更新,这需要消耗更多的费用,同时,保存的费用也很可观。)优点在于,避免了中断,节省了由于中断造成的开支。万事开头难,更费钱。    “生命的优点愈大,保存和创造所需费用也就愈大(饮食和生殖);因而,从已取得的高度折向毁灭的危险、或然性也愈大。” 〈653〉    应该嘲笑生物学家虚假的“利他主义”,因为,变形虫的繁衍表现为甩掉包袱,这是个大优点。排泄废物。 〈888〉    我尝试用经济学的方法为道德辩护。——任务就是把人变得尽可能具有利用价值,尽可能像机器般的准确无误。为此,人必须装备机器道德(——人应学会这样看待问题,即,他像机器般地处于劳作状态,也就是价值最高的状态。为此,人应该尽可能地使他人扫兴,把他人说得尽可能阴险、臭名昭著)。    这里,令人讨厌的首要障碍就是无聊和单调,这是一切机器运动的必然结果。要学会忍受这种情况——而且不单纯是忍受——,要善于看到某种高等的魅力在围绕着无聊奔跑,这件事乃是迄今为止一切高等学府的教学任务。学习一种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技能;同时,要把这种“客观的”活动看成自己的“义务”;要学会区分欲望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学府不可估量的任务和成绩。因此,迄今为止,语言学家都是“自在”的教育家,他的活动本身就提供了不断走向宏大壮观活动的单调和无聊;在他的旗帜下,门生们学习“死记硬背”:这乃是为将来机械地、出色地完成任务创造前提(充当国家官吏、丈夫、文牍奴隶、报纸读者和士兵)。这种生存也许比其他一切生存更需要哲学的辩护和美化:因为,惬意感应该完全根据正确无误的诉讼程序降格为低贱等级的情感;“本来的义务”,就一切不惬意的事物来说,也许就是敬畏的激情——要命令式地要求一切位于功利性、娱人耳目性、目的性彼岸的东西……自己要去企求这种机器般的生存形式,这被认为是最高的、令人仰慕的生存形式(——类型:康德乃是“你应如何如何”这种公式概念的狂热鼓吹者)。 〈889〉    用经济学方法估价迄今为止的理想——即选择特定的欲望和状态,以牺牲别的欲望为代价来选择和培育。立法者(或社会本能)选择出一定数量的状态和欲望,通过它们的活动来保障调解功能(即功能机器说,也就是每个欲望和状态有规律的需求的结果)。    假如这些激情和状态含有令人难堪的掺合物,那么就得寻找出能用某种价值观来克服的办法,也就是认为痛苦是可贵的,在更高的意义上来说,痛苦就是异常的快乐。用公式来说就是:“怎样使不快变为快乐”,譬如,当我们的服从、对法律的适应,受到力、权力和自我克服的好评的时候。同理,我们的公共意识、胞泽意识、祖国意识、“人道化”、“利他主义”、“英雄主义”也是如此。    勉为其难——此乃理想的意图所在。 〈719〉    社会内部欲望的分工,造成了人和等级要去培植一种不完美的因而更有用的灵魂。在社会内部各个种类那里,某种欲望为什么退化殆尽(而另一种欲望则受到强化)。    论为道德辩护:    经济学上的(意在尽可能充分利用个体之力,免得浪费特殊天性);    美学上的(用对自己一类的快乐来装备坚实的种类);    政治上的(经受不同力度的紧张关系的艺术);    心理学上的(道德乃是替败类、平庸者说话的估价所虚构的优势——目的在于保存弱者)。 〈243〉    要三思啊:对神性天意的不祥信仰乃是历史上对手和理性最致命的信仰了,但却一直延续至今。在“自然”、“进步”、“完美化”、“达尔文主义”等公式下,在迷信幸福与道德、不幸和过失固定配属关系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前提和解释总是香火不绝。那种对事物的运动、“生命”、“生命本能”的信仰,那种愚蠢的听天由命,也就是相信一切人只应该履行义务,以便万事如意——诸如此类的东西只有以善者的眼光来看才有意义。连宿命论——我们的哲学敏感现今的形式——也是对神性天意的最长久的信仰的结果,不自觉的结果。就像万事的进程同我们无关似的(——好像我们会让事物各行其便似的,因为任何个别人本身只是绝对现实性的一种形式而已——)。 〈350〉    爱、恨、褒、贬乃是一切理想的前提。要么,肯定的情感即第一推动力;要么,否定的情感,二者必居其一。譬如,恨和蔑视,在所有怨恨理想那里就成了第一推动力。 〈1017〉    19世纪就没有发现卢梭的“自然之人”,而是发现了人们更真实的形象——为此,它有这个勇气……总的来说,这样就赋予基督教的人的概念以再造之意。为什么他人没有这种勇气,这正是它对这种“自在之人”的赞同的结果,而且在这种人身上看到了人的未来。同样,人们也不敢正视人的恐惧感的增长乃是每次文化增长的伴随现象;在这方面,人总是屈从于基督教的理想,并同这种理想一起对抗异教,同样也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德概念。但是,人们并没有就此找到文化之门的钥匙。实际上,情形仍然处在伪造历史以有利于“善良的人”的状态(好像善良人本身就代表了人的进步似的),仍然停留在社会主义理想(也就是停留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世界的卢梭的残渣)那里。    反18世纪的斗争:歌德和拿破仑彻底战胜了这个世纪。叔本华也同这个世纪抗争过;不过,他不情愿地退回了17世纪——他是一个现代的巴斯噶,他具备巴斯噶的价值论断,而没有基督教的影响。叔本华的力量不足以达到新的肯定。    拿破仑。应认为他是高等的人和可怕的人的必然配属。再造的“男子汉”。而女人应得的卑贱和胆怯的赞许又物归原主了。“总体性”就是健康和最高的主动性;重新发现了直线,这个行动的伟大格局;最强有力的本能,生命本身的本能即统治欲得到了肯定。    〈序言1〉    伟大事物要求人们对其保持沉默,或大谈特谈:大谈特谈,也就是玩世不恭、心地坦然。    〈序言2〉    我要叙述的是往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要描述的是行将到来的唯一者,即虚无主义的兴起。现在,已经就在叙述这段历史了,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乃是必然性本身。无数征兆业已预示了这种未来,无处不在预言这种命运。人人洗耳恭听这未来派音乐吧。长久以来,整个欧洲文明每十年跃升一次,我们随着这种折磨人的紧张局面而在运动着,就像朝灾难扑去一般。动荡不安、刀兵水火、猝不及防;就像急于奔向尽头的洪流,它不再沉思,它害怕沉思。    〈序言3〉    ——他在这里发言说道,迄今为止,他到是只干了沉思这件事。作为出自本能的哲学家和隐士,他由于旁观、客处、忍耐、彷徨、落魄而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作为蛮勇和探索精神,他已经在未来迷宫中走失过一次了;作为占卜家,当要叙述必将出现的事物时,他就要回首顾盼;但是,作为欧洲第一位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自身已经彻底体验了虚无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虚无主义就在他的身后、脚下、身外。    〈序言4〉    可不要错会了这本未来《福音书》开头标题的含义。《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我用这个公式来表示一种反运动,意在提出原则和任务;这种运动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取代彻底的虚无主义;但它在逻辑和心理上则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它简直只能知道虚无主义和来自虚无主义。可为什么虚无主义的兴起势在必然呢?这是因为我们迄今为止的价值由虚无主义得出了它的最后结论;因为虚无主义是我们彻底思考出来的伟大价值和理想的逻辑学,——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经历虚无主义,然后才会弄清这些所谓“价值”的价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某个时刻,我们将需要新的价值…… 〈717〉    国家,也就是有组织的非道德——内里:警察、刑法,等级、商业、家庭;外表:权力意志、战争意志、掠夺意志、复仇意志。    众人去干个别人也许毫不明白的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分散责任、命令和实施。通过植入服从、义务、对祖国和王公之爱等道德观念的办法。用保持自豪感、严酷、健壮、仇恨、报复的办法——简言之,要保持一切同群畜类型相反的种类的特性。 〈729〉    维护军事国家乃是最高和最后的手段,对最高的种类和最健壮的种类来说,不论是创立,还是确定伟大的传统,都少不了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国家的敌意和等级距离感永恒化的一切概念,都以裁决者的面目出现(譬如,民族主义、保护关税等等)。 〈780〉    使行为、定则、欲望成为可能的种种窍门,在个体看来是不“许可的”——也是没有“味道的”。    使我们进入这种“异化”世界的艺术使我们对它们产生了兴趣;    历史学家指明了它们的权利和理性的类别;观赏了异国风情;心理学;刑法;疯人院;罪犯;社会学;    “非个性”(使得我们作为集体生物的媒介可以有这样的欲望和行动——律师团、陪审团、市民、士兵、部长、王公、“评论家”——)使我们感到,似乎我们正在做出某些牺牲…… 〈180〉    所谓的青年。——假如人们在这里梦想有一个天真和年轻的民族迎着旧文化突兀而起,那就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迷信,好像在最低贱民族的各阶层,也就是基督教扎根生长的阶层又重新喷涌了生命之泉似的。假如人们认为基督教乃是新兴的年轻民族和强壮种族的表现,那就说明他们对基督教毫无所知。毋宁说,基督教乃是典型的颓废形式,是在一个倦怠盲目和病态的乌合之众中产生的道德腐化和歇斯底里。这是个奇怪的团体,他们麇集在惑众大师的周围,活像一部俄国小说里描写的情景:一切神经病人都通过熙攘的人群找到幽会的机会……没有任务,本能感到一切都近于尾声,什么都不值得干,逍遥自在、知足常乐。    犹太教本能的权力和对未来的肯定,它顽强求生和求权力的意志是怀在其统治阶级肚子里的怪胎;只有用本能的倦怠来形容年轻的基督教阶层,才是最恰当的。一方面,厌烦一切;另一方面——横竖自满自足。 〈209〉    《福音书》:有消息说,幸福的大门始终对低贱者和穷人开放——人们除了听命于上谕、传统、监护而外,什么都无须去做。在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的兴起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学说。    财产、职业、祖国、等级、警察、国家、教会、教育、艺术、军事机构:这一切同样是幸福的障碍,是《福音书》指控的谬误、迷惘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在暴乱的背景上,解了冻的、对“主人”的反感就像炸弹一样爆发开来,于是,本能地感到,在遭受了如此长久的压力之后,到底有多少幸福还寓于自由之感呢……(绝大多数都是这些事物的象征。诸如,低贱阶层受到优待啦,他们已经破格尝到难得的幸福啦……不是饥荒制造了革命,而是民众放开肚皮,狼吞虎咽……) 〈427〉    自苏格拉底以后的希腊哲学家,一概是颓废的象征;因此,反希腊的本能甚嚣尘上。    “诡辩派”仍旧是希腊式的——包括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他们是伟大的爱奥尼亚人——;不过只是过渡形式——希腊城邦失掉了对自己独特文化的信仰,失掉了自己君临其他城邦之上的主人权利……也就是说,人们交流了文化即“诸神”,——因之人们就失去了对唯一上帝的独家特权。不同来源的善与恶溶为一体,因为,善与恶的界线日趋模糊……    这就是“诡辩派”……    相反,“哲学家”则是反动,因为他要的是旧美德。他认为制度衰落乃是衰落的原因,他要旧的制度;——他认为衰退乃是权威的衰退,因为,他在寻求新的权威(漫游外国、异邦文化、异邦宗教……);——既然“城邦”的概念生存了下来,他就希望理想的城邦(很像犹太人的情况。在他们沦为奴仆之后,他们就作为“民族”而确定了下来)。犹太人对一切暴君都感到兴趣,因为,他们希望重建更有权威的道德。    渐渐地,衰亡的责任都落在了一切真正希腊的东西身上(柏拉图不感激伯里克利斯、荷马、悲剧、修辞学,就像预言家们对大卫①和扫罗②的情形一样)。古希腊的衰亡,被认为是反对古希腊文化基础的借口,哲学家们的根本性错误——推论:    古希腊世界灭亡了。原因:荷马、神话、古代风俗等等。   
   ①大卫——公元前10世纪的犹太国王。——译者    ②扫罗——以色列第一任国王。——译者
 
    哲学家们价值论断的发展乃是反对古希腊的:——埃及的东西(“死后的生命”成了定则……);犹太人的东西(“智者的显贵”“酋长”)。毕达哥拉斯③学派,阴间的崇拜、缄默、彼岸的恐怖、数学。宗教的估价,同宇宙交往的一种;——传教士式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建立了毕的、禁欲主义的、超验的;——辩证法,——我想,柏拉图身上已经带有这种咬文嚼字、死搬概念的坏毛病了!——优良的精神审美没落了,因为,人们对一切直接辩证法那丑恶和生硬的一面已经熟视无睹了。   
  ③达哥拉斯学派,宣扬神秘主义。——译者
 
    两种颓废运动和极端行为并行不悖:a)繁茂可爱的、阴险的奢华喜好和艺术的颓废;b)宗教和道德激情的抑郁化、斯多噶主义的苦行、柏拉图的感官否定,这些都为基督教准备了土壤。 〈153〉    这种虚无主义的宗教,把古典文化中的颓废因素和血缘相近的现象汇聚一处;即:    a)弱者和败类的派系(摒弃古代世界,即最粗暴地抛弃古代世界……);    b)道德化了的人和反异教的人的派系;    c)厌倦政治和平庸者的派系(萎萎不振的罗马人……),不知其所以然的无国籍者;    d)厌倦自身者的派系,——那些愿意参与非法密谋的人—— 〈156〉    虚无主义宗教就像基督教一样,挣脱了一个老朽顽固但因衰老而失却健壮本能的民族,而且逐渐转移到另一个环境,最后来到年轻的、涉世未深的民族大家庭——这有多么奇怪啊!向野蛮人即日耳曼人宣谕那尾声的、牧人的、夜晚的祝福!为什么非要使这一切首先日耳曼化、野蛮化呢!对那些梦想阵亡将士纪念堂者来说,他们认为战争就是最大的幸福!——把一个超民族的宗教硬说成是一个从未有过任何民族的混沌世界——。 〈218〉    我们的优越地位: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的时代,我们可能审查从来未经审查的东西;我们就是全部历史的自我意识。我们享受不同,受的苦也不同。对比频繁出现的现象,这是我们最本能的活动。我们理解一切,我们享用一切,我们头脑中没有任何敌对的情感。我们本身是否会因此误入歧途,我们善意的、近乎情深意切的渴望,向着最危险的事物大胆奔去……“一切皆善”——否定它,要花费我们相当多的气力。假如我们一旦变得如此不明智,以致结伙反对某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受苦……归根到底,我们这些学者今天最好是实行基督的学说—— 〈220〉    叫人们信仰的整个基督教学说,基督教的全部“真理”都是骗人的鬼话,因为,它们恰好都是基督教运动初期主张的反面。 〈159〉    教会称之为基督教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反基督教的。因为,那些东西纯属人的私事,而非象征;纯属故事,而非永恒的事实;纯属公式、规范、教条,而非生命的实践。只有对教义、崇拜、教会、神学抱完全漠然的态度,那才算得基督教的。    基督教的实践不是任何奇想,佛教的实践也非奇想;奇想乃是幸福生活的手段。 〈212〉    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基督教。基督教同用它的名字装点起来的那些无耻的教条毫不相干。因为,它既不需要人格上帝说,不需要罪恶说,不需要不死说,也不需要救世和信仰说。它简直不需要任何形而上学,更不需要禁欲主义和基督教的“自然科学”。基督教是实践,不是信仰说。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而不是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现在,假如有谁说,“我不想当兵”,“我无法无天”,“我反对警察上岗”,“我不愿从事任何破坏内心安宁的事:假如我不必因此而受害,那就没有什么比受苦更能保持我内心的宁静了”——那么他就是基督徒。 〈225〉    没有“神圣性”这个乖僻的概念,——“上帝”和“人”彼此不可分割。没有“奇迹”——根本没有那个领域:因为,那唯一为人重视的领域乃是“僧侣的”(即象征心理的)。颓废:是“伊壁鸠鲁主义”的相对物……按照古希腊的概念,天堂也不过是“伊壁鸠鲁的花园”而已。    这样的生活没有使命:——生活没有任何意愿;——“伊壁鸠鲁的诸神”的形式;——没有任何设定目的的原因;——    生儿育女;——一切都办到了。 〈239〉    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的时代成熟了(也就是颓废了),就像佛祖的时代一样……因此,不含荒谬教条的基督教性是可行的(古代异种杂交说的最令人作呕的怪胎)。 〈221〉    我们又造出了基督教的理想,剩下的事就是确定其价值了:    1.这个理想否定了些什么价值呢?对立理想包含了些什么内容呢?——自豪感、距离感的激情、伟大的责任、高傲、绚丽的兽性,征战和掠夺欲的本能,激情、复仇、诡谲、盛怒、快感、冒险、认识等的神性化——;高贵的理想遭到否定,即人类的美、智、权力,显赫和危险性,设定目的的人,“未来的”人(——于是,这里产生了作为犹太教结果的基督教性。    2.这种理想能实现吗?——能,不过会受气候的限制,这很像印度的理想。两者都缺少劳动。——它来源于民族、国家、文化团体、审判机关,它拒绝学业、知识、仪表养成、职业、商业活动等……它取代了一切意味着人的使用和价值的东西——它由于极端厌恶感而中止了对人的使用和价值。非政治的、反民族的,既不是侵略性的,又不是防御性的,——这只能发生在秩序井然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内部,因为这种生活由于牺牲了普遍利益而使这些不值钱的寄生虫泛滥成灾……    3.要快乐意志的结果始终存在(别的什么都不要)!“极乐性”被认为是可以自我证明的东西,不再需要辩护的东西,——其余的一切(存、亡)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这种考虑过于低级,因为,对痛苦、谴责、道德沦丧本身的恐惧,成了足以舍弃一切的动机……这是贫乏的思维方式,是种类衰退迹象;人们应该不使自己受蒙蔽。(你们要变得像个孩子一样!”——。相似的天性:阿西西的弗兰茨,他乃是官能性神经病患者,癫痫病患者,像耶稣那样的幻影。) 〈213〉    论基督教史。——环境变化在持续:于是,基督教学说也一再变换自己的重心……变得有利于低贱者和小人……宏扬大慈大悲之心……“基督教”这一类人逐步接受了他们原来否定的一切(过去他们坚持否定这一切——)。基督教会变成市民、士兵、法官、工人、商人、学者、神学家、传教士、哲学家、农夫、艺术家、爱国者、政治家、“王公”……他们重操旧业(——自我辩护、守法、惩罚、宣誓、民族隔阂、贬抑、发怒……)。总之,基督教的全部生活就是基督作为解脱来宣扬的那种生活……    教会差不多等于反基督教的胜利,正如现代国家、现代民族主义一样……教会乃是基督教的野蛮化。 〈214〉    基督教的主宰:犹太教(保罗);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殉道崇拜(救世说,十字架的象征);禁欲主义(——敌视“自然”、“理性”、“感官”,——东方……) 〈136〉    耶稣告诫人们:对得罪我们的人,你既不应用行动,也不应用感情表示反抗。    你们不应承认任何休妻的理由。    你们不应制造外地人和本地人,外国人和本国人的隔阂。你们不应对任何人发怒,不该蔑视任何人。你们要借贷布施。你们不应有发财之念。你们不应发誓。你们不应杀生。你们应该和解,你们应该谦让。你们不应当众祈祷。    “极乐”绝非许诺,因为,极乐乃是当你们如此如此生活和劳作的时候就有的。 〈164〉    次要的附加物。——一切预言家和奇迹创造者的态度,发怒,念咒召唤最高审判乃是令人厌恶的道德沦丧(譬如《马可福音》第6章第11节:“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我告诉你们说:真的,那将成为索多姆①和蛾摩拉②等)。“无花果树”(《马太福音》第21章第18节):“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①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②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165〉    以极其荒谬的方式掺进了赏罚说,这样一来,就败坏了一切。    同样,第一个教会实践是有争论的,使徒保罗的实践和他的态度也被谎称为先兆和先知的——。    第一批基督徒的实际生平和学说,都是事后加工美化了的,看起来都像是按规定行事的,只要照办就行了——。    完全是预言。为什么对一切都造假、作手脚呢! 〈160〉    耶稣径直向心中的“天国”状态走去,因为他在犹太教会的规定中找不到良策——;他认为犹太教的现实性(保存自身的需要)等于子虚乌有,因为,他是纯内向的。——    同样,他在人同上帝交往的一整套公式方面收效甚微。因为,他反对忏悔说和谅解说;他指出,为了自我感觉“神性化”,人应如何生活——也就是人们如何不因忏悔己过而生活。因为,“同罪恶无干”,这乃是他的主要论断。    罪恶、忏悔、宽恕——这一切都同罪恶无干……这是羼假的犹太教,或者说,它是异教的。 〈183〉    基督教的象征主义建立在犹太教的象征主义的基础上,象征主义就已经把全部现实性(历史、自然)消溶在神圣的非自然性和非实在性中了……它不想重新面向实际的历史了——,它对自然的成就不感兴趣了—— 〈161〉    天国乃是心中的一种状态(——孩子们都这么说,“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超出尘世的一切”均系子虚乌有,上帝之国不可计日以待,不会按照日历行事,某事出现于某日,这之前就没有:而是“个别人心中的感官变化”,是某种随时可有,随时可无的东西…… 〈162〉    “十字架上的暴徒。”——假如罪犯,一个凌迟处死的罪犯本人断言:“像这位耶稣一样,不反抗、无敌意、善良、温顺地受罪,死去,这就是公理”,那么他就肯定了《福音书》,因为这样他就升到了天国……
 
〈928〉    “要随着他的感情吗?”——人们,由于向慷慨的情感让步而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危险,并且由于一时冲动:认为这没有什么价值,而且根本不典型。就实现的能力而言,大家都一样——但就决断而言,罪犯、强盗和科西嘉人肯定胜过安分守己的老实人。    更高的阶段:也就是克服心中的充斥感,而且不因一时冲动而去干英雄行为——而是临事冷静、有条不紊,没有起伏不定的快乐感。……    这种感觉来自同情:而它通常都要经过理性的筛选;不然,它就像欲望一样的危险。    盲目迁就欲望,不管它们是慷慨和同情的,还是敌意的,此乃大患之因。    性格的伟大不在于人们不占有这些欲望——相反,在于占有——直到令人不寒而栗。不过,他们是受别人驾驭的……    但束缚是无快乐可言的,而仅仅因为…… 〈198〉    基督教的创始人不得不忏悔说,他是面向犹太社会和下层知识界的。而这个阶层却按照自己理解的精神去构想创始人……从一个因一切人格性和故事性而否定现实性的学说中,编造一个救世故事,一个人格上帝,一个人格救世主,一个人格不死性,并且把“人格”和“故事”的些微小事网罗无遗,此乃不折不扣的肮脏丑闻……    救世传奇代替了象征性的现世和永世,代替了此地和他地;奇迹代替了心理象征。 〈830〉    文克尔曼和歌德笔下的希腊人,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东方人,瓦格纳笔下《埃达》①诗集中的人物,司各脱笔下的13世纪的英国人——总有一天,人们将会发现这全部悲剧!这一切乃是与历史不符的、虚构的,但却是——现代的。   
  ①《埃达》——古代北欧诸国的诗歌集,日耳曼英雄传说的主要来源,瓦格纳歌剧
多取材于此。——译者
 
〈65〉    今天,本能和传统意志受到了最致命的抨击,因为,把自己的来历归功于这种本能的一切制度,这违背了现代精神的审美……根本说来,人们绝不会去干不符合目的的事。不会为了传统习惯而彻底取消意义。人们认为,传统即是宿命。因为,人们研究了它,认识了它(作为“遗产”——),但是,人们却不喜欢它。要选择一切够用上几百年的状态和估价。——这种做法乃是彻头彻尾反现代的。其结果则是:破坏原则赋予我们时代的性格。  
 第十五节
                                
〈607〉    科学,具有其两面性:    从个体角度看问题;    从综合文化(所谓“水平”)角度看问题;——按照这个,或那个侧面看问题,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估价。 〈867〉    对总权利增长的认识:要充分估计到这种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个人的、等级的、时代的、民族国别的失败在内。    文化重心推移。任何大幅度的增长都是有代价的;费用谁负担!现在这笔费用不知该有多么庞大了。 〈922〉    应该用何种手段来对待野蛮种族手段的“残暴”,绝不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其实,一旦人们被欧洲式的种种娇惯弄到不得不在刚果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去统治野蛮人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110〉    总的认识:我们的现代世界具有双重性格——正是这种特征也许会真的预示毁灭和强力。强力就是赢得成熟性的标志,可能由于传统(落后)情感的贬值而被误认为软弱。简言之,情感,作为价值感的情感,并不处于时代的高峰。    广而言之:价值感始终是落后的,它表示远古时代的保存和增长条件。因为,它一直抗衡新的生存条件,因为由此产生不了价值感。这样一来,价值感必然会误解这种条件,这种情感压制新事物,它会引起对新事物的怀疑……   〈823〉    同艺术一道为反对道德化而战。——这种艺术乃是超脱狭隘和片面的道德自由;或者是对道德的嘲讽。遁入自然,那里是自然美和恐怖二者双栖之所。伟人的方案。    ——脆弱的、不中用的、奢侈的灵魂们,只要吹一口气就足以使它们垂头丧气,“美丽的灵魂们”。    ——要唤起逝去的理想的无情和野性的一面,它们现在的样子像是个绚丽多彩的怪物。    ——从心理上认识到,一切道德化了的艺术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蠕虫,忸怩作态,这是莫大的享受。    ——艺术的虚伪性——要把其非道德性拉出来示众。——把“理想化了的各种基本权力”(感性、醉意、过盈的兽性)拉出来示众。 〈112〉    总的认识。——其实,任何伟大的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残暴。因为,痛苦、毁灭的象征属于阔步前进的时代;人类一切可怕和强大的运动同时也会引起虚无主义的运动。有时,这也是深刻的、最基本的增长标志,是向新的生存条件过渡的先兆,它是悲观主义的极端形式,真正的虚无主义将会问世。这一点我已看出来了。 〈1019〉    论强力悲观主义。——粗俗人的内在灵魂的家当中,对恶的恐惧占绝对优势。什么是恶?三条:偶然、不确、突然。粗俗人怎样战胜恶呢?——他可以把恶设想为理性、权力、人格。他由此会有可能同以上诸物缔结契约,并且事先对它们施加影响——占据统治地位。    ——坚持恶和害的单纯表面性,这乃是另外一种说明方式。人们分析偶然、不确、突然三者的结果,认为它们是善的和有意义的。    ——第三种方式:人们首先把不祥的东西解释为“值得的”;人为恶辩解,认为恶是惩罚。    ——总之:人们屈从于恶——:全部道德的、宗教的解释只不过是对恶的屈从形式。——声称恶中有善的信仰,也就等于放弃同恶的斗争。    于是,文化的全部历史就是放弃对偶然、不确、突然的恐惧心理。什么叫文化,就是学习算术,学习因果思维,学习掌握特权,学习信仰必然性。随着文化的增长,人渐渐减少了对祸患(人们称之为宗教、道德)的粗俗形式的屈从;去掉了“为祸患的辩护”。现在,人在发动对“祸患”的战争——他要排除祸患。不错,祸患在某些场合可能是信仰安全感、公式和算术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信仰作为厌倦情绪进入意识——对偶然、不确、突然的兴趣突变为渴望。    让我们在最高文化的这种象征中再停留片刻吧!——我称其为强力悲观主义。人现在不再为祸患辩护了,人断然拒绝辩护。人要完全彻底享受祸患,认为无意义的祸患乃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假如说人以前离不开上帝,那么现在,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乱世,一个偶然性世界上,恐怖、朦胧、诱惑都属于本质的东西。    在这样的状态下,善恰恰需要“辩护”;即善必然以恶和危险为基础,或者说,它自身内部必然含有巨大的愚蠢。那时,它还令人满意。现在,兽性不再激起残暴感了;才气横溢和幸运的傲慢有益于人中间的兽类,傲慢自负在这样的时代乃是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性的形式。人现在强大到足以对信仰上帝感到羞愧——现在,人可以重新扮演魔鬼律师的角色了。假如人实际赞成维护道德,那么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如下的缘故:即这些原因叫人们把道德视为敏感、狡诈、唯利是图的形式和唯权是争的形式。    连这种强力悲观主义也以辩神论即对世界的绝对肯定而告终了——但这是为了以前人们之所以否定世界的那些原因的缘故——:因为人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构想了这个世界的,它就是实际达到的最高理想。 〈485〉    实体概念是主体概念的结果,反之则不可!假如我们放弃灵魂即主体,那就完全失去了“实体”的前提条件。人们会达到存在物的程度,人们也就失去了这个存在物。    对现实性的批判:现实性的多或少,也就是我们信仰的存在等级的根据是什么?——    我们对生命感和力感的程度(经验事物的逻辑和关系)给予了我们“存在”、“现实性”、非表面性的标准。    主体:我们认为最高现实感的一切不同要素存在某种统一性,主体就是用以称谓这一信仰的术语。因为,我们认为这种信仰乃是一种原因的结果。——我们十分相信我们的信仰,以致我们为了它而虚构了“真理”、“现实性”、“实体性”等。——“主体”就是虚构,看去好像我们具有的若干相同状态都是一种原因的结果。但是,我们首先创造了这些状态的“一致性”;对这些状态加以同化,这是事实,但不是一致性(——倒不如否定这种一致性——)。 〈71〉    以营养和消化为例的“现代性”。——    敏感性,无法形容的敏感(——由于道德的过份铺张:造成同情泛滥——);充斥着矛盾现象,前所未见。——膳食、文学、报纸、形式、审美乃至风景的宇宙政治学也不例外,涌入的速度异常迅速;印象自行消失;人们本能地拒绝吸收某些东西,拒绝严肃地对待某些东西,拒绝“消化”某些东西;——结果削弱了消化能力。对印象过度聚集的适应出现了。因为,人们忘记了扮演的角色;他仅仅对外部刺激有反应。他把自己的力量部分用在占有上,部分用在防御上,部分放在“反驳”上。自发性大大削弱——历史学家、批评家、分析家、解释家、观察家、搜集者、读者,——大家都是反映的天才——大家都是科学!    把他们的天性对“镜”加以人为的调整,这很有意思,但兴趣似乎仅仅是表面的。因为,这是原则的冷漠、平衡,是紧贴在表皮下面的固定低温,表皮上则有温暖、运动、“风暴”、浪花的嬉戏。    外表的灵活性同某种深度的滞碍和困倦相对立。 〈866〉    要证明的必然性是,相反的运动属于对人和人类的日益经济的消耗,属于一种兴趣和成效两者日益固定的、互相鲸吞的“机械运动”。我认为,相反的运动乃是对奢侈的、过剩的人类的遴选。因为,在他们中间要出现一种强者、高等种类的人,这种人的产生条件和保持条件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众所周知,我对这种人的概念和比喻就是“超人”一词。    在前述第一条路上——今天,我们对它可以一览无遗了——会产生适应、平泛、更高等的中国气——本能的自谦,而对人类渺小化则抱知足常乐的态度——这乃是人的停滞水准。假如我们首先具备地球必然面临的经济总体管理条件,那么作为机械运动的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这种管理发现自身的最高意义。——也就是作为由日益变小和变精微的无数适应性齿轮,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钟表装置;这是使一切居统治地位和发号施令者日益成为多余的过程;是这种巨大的力的总体——其个别因素就是力和价值的最小值。    同使人渺小化和使人适应一种专门化的功利性相反,要有相反的运动——即制造综合性的、概略性的、有辩护力的人。对这种人来说,使人类变为机器乃是生存的前提,是他赖以发现自身高等形式的基础。    他需要芸芸众生即“平庸者”的敌意,同后者相比,他需要距离感,他要居于其上、以其为生。贵族政体说,这种高等形式就是未来的形式。——用道德的话来说,上述总体机械运动,也就是一切齿轮的通力合作乃是对人的最大限度的剥削:然而,运动是以剥削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这种剥削才具有意义。别的场合,剥削其实不过是人的类型价值的总消减,—— 规模最大的退步现象    ——你们看见了,我与之斗争的乃是经济学的乐观主义;似乎,随着每个人自我牺牲的增长,每个人的总福利也一定增长。但在我看来,似乎情况刚好相反。因为,个人的总牺牲汇集成为总的损失。人将会变得更少——以致不会再知道这个伟大过程到底服务于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新的目的是什么?——人类恰恰需要这一点。 〈731〉    连续统一体:“婚姻、财产、语言、传统、出身、家庭、民族、国家”,这就是高低秩序的连续统一体。它的经济学就在于连续劳动这一优点表现过剩,在于缺点的倍增。因为,连续统一体部件更替和可延性支出较大。(也就是说,有效部件由于多次停顿而需要更新,这需要消耗更多的费用,同时,保存的费用也很可观。)优点在于,避免了中断,节省了由于中断造成的开支。万事开头难,更费钱。    “生命的优点愈大,保存和创造所需费用也就愈大(饮食和生殖);因而,从已取得的高度折向毁灭的危险、或然性也愈大。” 〈653〉    应该嘲笑生物学家虚假的“利他主义”,因为,变形虫的繁衍表现为甩掉包袱,这是个大优点。排泄废物。 〈888〉    我尝试用经济学的方法为道德辩护。——任务就是把人变得尽可能具有利用价值,尽可能像机器般的准确无误。为此,人必须装备机器道德(——人应学会这样看待问题,即,他像机器般地处于劳作状态,也就是价值最高的状态。为此,人应该尽可能地使他人扫兴,把他人说得尽可能阴险、臭名昭著)。    这里,令人讨厌的首要障碍就是无聊和单调,这是一切机器运动的必然结果。要学会忍受这种情况——而且不单纯是忍受——,要善于看到某种高等的魅力在围绕着无聊奔跑,这件事乃是迄今为止一切高等学府的教学任务。学习一种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技能;同时,要把这种“客观的”活动看成自己的“义务”;要学会区分欲望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学府不可估量的任务和成绩。因此,迄今为止,语言学家都是“自在”的教育家,他的活动本身就提供了不断走向宏大壮观活动的单调和无聊;在他的旗帜下,门生们学习“死记硬背”:这乃是为将来机械地、出色地完成任务创造前提(充当国家官吏、丈夫、文牍奴隶、报纸读者和士兵)。这种生存也许比其他一切生存更需要哲学的辩护和美化:因为,惬意感应该完全根据正确无误的诉讼程序降格为低贱等级的情感;“本来的义务”,就一切不惬意的事物来说,也许就是敬畏的激情——要命令式地要求一切位于功利性、娱人耳目性、目的性彼岸的东西……自己要去企求这种机器般的生存形式,这被认为是最高的、令人仰慕的生存形式(——类型:康德乃是“你应如何如何”这种公式概念的狂热鼓吹者)。 〈889〉    用经济学方法估价迄今为止的理想——即选择特定的欲望和状态,以牺牲别的欲望为代价来选择和培育。立法者(或社会本能)选择出一定数量的状态和欲望,通过它们的活动来保障调解功能(即功能机器说,也就是每个欲望和状态有规律的需求的结果)。    假如这些激情和状态含有令人难堪的掺合物,那么就得寻找出能用某种价值观来克服的办法,也就是认为痛苦是可贵的,在更高的意义上来说,痛苦就是异常的快乐。用公式来说就是:“怎样使不快变为快乐”,譬如,当我们的服从、对法律的适应,受到力、权力和自我克服的好评的时候。同理,我们的公共意识、胞泽意识、祖国意识、“人道化”、“利他主义”、“英雄主义”也是如此。    勉为其难——此乃理想的意图所在。 〈719〉    社会内部欲望的分工,造成了人和等级要去培植一种不完美的因而更有用的灵魂。在社会内部各个种类那里,某种欲望为什么退化殆尽(而另一种欲望则受到强化)。    论为道德辩护:    经济学上的(意在尽可能充分利用个体之力,免得浪费特殊天性);    美学上的(用对自己一类的快乐来装备坚实的种类);    政治上的(经受不同力度的紧张关系的艺术);    心理学上的(道德乃是替败类、平庸者说话的估价所虚构的优势——目的在于保存弱者)。 〈243〉    要三思啊:对神性天意的不祥信仰乃是历史上对手和理性最致命的信仰了,但却一直延续至今。在“自然”、“进步”、“完美化”、“达尔文主义”等公式下,在迷信幸福与道德、不幸和过失固定配属关系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前提和解释总是香火不绝。那种对事物的运动、“生命”、“生命本能”的信仰,那种愚蠢的听天由命,也就是相信一切人只应该履行义务,以便万事如意——诸如此类的东西只有以善者的眼光来看才有意义。连宿命论——我们的哲学敏感现今的形式——也是对神性天意的最长久的信仰的结果,不自觉的结果。就像万事的进程同我们无关似的(——好像我们会让事物各行其便似的,因为任何个别人本身只是绝对现实性的一种形式而已——)。 〈350〉    爱、恨、褒、贬乃是一切理想的前提。要么,肯定的情感即第一推动力;要么,否定的情感,二者必居其一。譬如,恨和蔑视,在所有怨恨理想那里就成了第一推动力。 〈1017〉    19世纪就没有发现卢梭的“自然之人”,而是发现了人们更真实的形象——为此,它有这个勇气……总的来说,这样就赋予基督教的人的概念以再造之意。为什么他人没有这种勇气,这正是它对这种“自在之人”的赞同的结果,而且在这种人身上看到了人的未来。同样,人们也不敢正视人的恐惧感的增长乃是每次文化增长的伴随现象;在这方面,人总是屈从于基督教的理想,并同这种理想一起对抗异教,同样也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德概念。但是,人们并没有就此找到文化之门的钥匙。实际上,情形仍然处在伪造历史以有利于“善良的人”的状态(好像善良人本身就代表了人的进步似的),仍然停留在社会主义理想(也就是停留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世界的卢梭的残渣)那里。    反18世纪的斗争:歌德和拿破仑彻底战胜了这个世纪。叔本华也同这个世纪抗争过;不过,他不情愿地退回了17世纪——他是一个现代的巴斯噶,他具备巴斯噶的价值论断,而没有基督教的影响。叔本华的力量不足以达到新的肯定。    拿破仑。应认为他是高等的人和可怕的人的必然配属。再造的“男子汉”。而女人应得的卑贱和胆怯的赞许又物归原主了。“总体性”就是健康和最高的主动性;重新发现了直线,这个行动的伟大格局;最强有力的本能,生命本身的本能即统治欲得到了肯定。    〈序言1〉    伟大事物要求人们对其保持沉默,或大谈特谈:大谈特谈,也就是玩世不恭、心地坦然。    〈序言2〉    我要叙述的是往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要描述的是行将到来的唯一者,即虚无主义的兴起。现在,已经就在叙述这段历史了,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乃是必然性本身。无数征兆业已预示了这种未来,无处不在预言这种命运。人人洗耳恭听这未来派音乐吧。长久以来,整个欧洲文明每十年跃升一次,我们随着这种折磨人的紧张局面而在运动着,就像朝灾难扑去一般。动荡不安、刀兵水火、猝不及防;就像急于奔向尽头的洪流,它不再沉思,它害怕沉思。    〈序言3〉    ——他在这里发言说道,迄今为止,他到是只干了沉思这件事。作为出自本能的哲学家和隐士,他由于旁观、客处、忍耐、彷徨、落魄而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作为蛮勇和探索精神,他已经在未来迷宫中走失过一次了;作为占卜家,当要叙述必将出现的事物时,他就要回首顾盼;但是,作为欧洲第一位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自身已经彻底体验了虚无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虚无主义就在他的身后、脚下、身外。    〈序言4〉    可不要错会了这本未来《福音书》开头标题的含义。《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我用这个公式来表示一种反运动,意在提出原则和任务;这种运动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取代彻底的虚无主义;但它在逻辑和心理上则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它简直只能知道虚无主义和来自虚无主义。可为什么虚无主义的兴起势在必然呢?这是因为我们迄今为止的价值由虚无主义得出了它的最后结论;因为虚无主义是我们彻底思考出来的伟大价值和理想的逻辑学,——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经历虚无主义,然后才会弄清这些所谓“价值”的价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某个时刻,我们将需要新的价值…… 〈717〉    国家,也就是有组织的非道德——内里:警察、刑法,等级、商业、家庭;外表:权力意志、战争意志、掠夺意志、复仇意志。    众人去干个别人也许毫不明白的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分散责任、命令和实施。通过植入服从、义务、对祖国和王公之爱等道德观念的办法。用保持自豪感、严酷、健壮、仇恨、报复的办法——简言之,要保持一切同群畜类型相反的种类的特性。 〈729〉    维护军事国家乃是最高和最后的手段,对最高的种类和最健壮的种类来说,不论是创立,还是确定伟大的传统,都少不了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国家的敌意和等级距离感永恒化的一切概念,都以裁决者的面目出现(譬如,民族主义、保护关税等等)。 〈780〉    使行为、定则、欲望成为可能的种种窍门,在个体看来是不“许可的”——也是没有“味道的”。    使我们进入这种“异化”世界的艺术使我们对它们产生了兴趣;    历史学家指明了它们的权利和理性的类别;观赏了异国风情;心理学;刑法;疯人院;罪犯;社会学;    “非个性”(使得我们作为集体生物的媒介可以有这样的欲望和行动——律师团、陪审团、市民、士兵、部长、王公、“评论家”——)使我们感到,似乎我们正在做出某些牺牲…… 〈180〉    所谓的青年。——假如人们在这里梦想有一个天真和年轻的民族迎着旧文化突兀而起,那就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迷信,好像在最低贱民族的各阶层,也就是基督教扎根生长的阶层又重新喷涌了生命之泉似的。假如人们认为基督教乃是新兴的年轻民族和强壮种族的表现,那就说明他们对基督教毫无所知。毋宁说,基督教乃是典型的颓废形式,是在一个倦怠盲目和病态的乌合之众中产生的道德腐化和歇斯底里。这是个奇怪的团体,他们麇集在惑众大师的周围,活像一部俄国小说里描写的情景:一切神经病人都通过熙攘的人群找到幽会的机会……没有任务,本能感到一切都近于尾声,什么都不值得干,逍遥自在、知足常乐。    犹太教本能的权力和对未来的肯定,它顽强求生和求权力的意志是怀在其统治阶级肚子里的怪胎;只有用本能的倦怠来形容年轻的基督教阶层,才是最恰当的。一方面,厌烦一切;另一方面——横竖自满自足。 〈209〉    《福音书》:有消息说,幸福的大门始终对低贱者和穷人开放——人们除了听命于上谕、传统、监护而外,什么都无须去做。在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的兴起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学说。    财产、职业、祖国、等级、警察、国家、教会、教育、艺术、军事机构:这一切同样是幸福的障碍,是《福音书》指控的谬误、迷惘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在暴乱的背景上,解了冻的、对“主人”的反感就像炸弹一样爆发开来,于是,本能地感到,在遭受了如此长久的压力之后,到底有多少幸福还寓于自由之感呢……(绝大多数都是这些事物的象征。诸如,低贱阶层受到优待啦,他们已经破格尝到难得的幸福啦……不是饥荒制造了革命,而是民众放开肚皮,狼吞虎咽……) 〈427〉    自苏格拉底以后的希腊哲学家,一概是颓废的象征;因此,反希腊的本能甚嚣尘上。    “诡辩派”仍旧是希腊式的——包括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他们是伟大的爱奥尼亚人——;不过只是过渡形式——希腊城邦失掉了对自己独特文化的信仰,失掉了自己君临其他城邦之上的主人权利……也就是说,人们交流了文化即“诸神”,——因之人们就失去了对唯一上帝的独家特权。不同来源的善与恶溶为一体,因为,善与恶的界线日趋模糊……    这就是“诡辩派”……    相反,“哲学家”则是反动,因为他要的是旧美德。他认为制度衰落乃是衰落的原因,他要旧的制度;——他认为衰退乃是权威的衰退,因为,他在寻求新的权威(漫游外国、异邦文化、异邦宗教……);——既然“城邦”的概念生存了下来,他就希望理想的城邦(很像犹太人的情况。在他们沦为奴仆之后,他们就作为“民族”而确定了下来)。犹太人对一切暴君都感到兴趣,因为,他们希望重建更有权威的道德。    渐渐地,衰亡的责任都落在了一切真正希腊的东西身上(柏拉图不感激伯里克利斯、荷马、悲剧、修辞学,就像预言家们对大卫①和扫罗②的情形一样)。古希腊的衰亡,被认为是反对古希腊文化基础的借口,哲学家们的根本性错误——推论:    古希腊世界灭亡了。原因:荷马、神话、古代风俗等等。   
   ①大卫——公元前10世纪的犹太国王。——译者    ②扫罗——以色列第一任国王。——译者
 
    哲学家们价值论断的发展乃是反对古希腊的:——埃及的东西(“死后的生命”成了定则……);犹太人的东西(“智者的显贵”“酋长”)。毕达哥拉斯③学派,阴间的崇拜、缄默、彼岸的恐怖、数学。宗教的估价,同宇宙交往的一种;——传教士式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建立了毕的、禁欲主义的、超验的;——辩证法,——我想,柏拉图身上已经带有这种咬文嚼字、死搬概念的坏毛病了!——优良的精神审美没落了,因为,人们对一切直接辩证法那丑恶和生硬的一面已经熟视无睹了。   
  ③达哥拉斯学派,宣扬神秘主义。——译者
 
    两种颓废运动和极端行为并行不悖:a)繁茂可爱的、阴险的奢华喜好和艺术的颓废;b)宗教和道德激情的抑郁化、斯多噶主义的苦行、柏拉图的感官否定,这些都为基督教准备了土壤。 〈153〉    这种虚无主义的宗教,把古典文化中的颓废因素和血缘相近的现象汇聚一处;即:    a)弱者和败类的派系(摒弃古代世界,即最粗暴地抛弃古代世界……);    b)道德化了的人和反异教的人的派系;    c)厌倦政治和平庸者的派系(萎萎不振的罗马人……),不知其所以然的无国籍者;    d)厌倦自身者的派系,——那些愿意参与非法密谋的人—— 〈156〉    虚无主义宗教就像基督教一样,挣脱了一个老朽顽固但因衰老而失却健壮本能的民族,而且逐渐转移到另一个环境,最后来到年轻的、涉世未深的民族大家庭——这有多么奇怪啊!向野蛮人即日耳曼人宣谕那尾声的、牧人的、夜晚的祝福!为什么非要使这一切首先日耳曼化、野蛮化呢!对那些梦想阵亡将士纪念堂者来说,他们认为战争就是最大的幸福!——把一个超民族的宗教硬说成是一个从未有过任何民族的混沌世界——。 〈218〉    我们的优越地位: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的时代,我们可能审查从来未经审查的东西;我们就是全部历史的自我意识。我们享受不同,受的苦也不同。对比频繁出现的现象,这是我们最本能的活动。我们理解一切,我们享用一切,我们头脑中没有任何敌对的情感。我们本身是否会因此误入歧途,我们善意的、近乎情深意切的渴望,向着最危险的事物大胆奔去……“一切皆善”——否定它,要花费我们相当多的气力。假如我们一旦变得如此不明智,以致结伙反对某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受苦……归根到底,我们这些学者今天最好是实行基督的学说—— 〈220〉    叫人们信仰的整个基督教学说,基督教的全部“真理”都是骗人的鬼话,因为,它们恰好都是基督教运动初期主张的反面。 〈159〉    教会称之为基督教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反基督教的。因为,那些东西纯属人的私事,而非象征;纯属故事,而非永恒的事实;纯属公式、规范、教条,而非生命的实践。只有对教义、崇拜、教会、神学抱完全漠然的态度,那才算得基督教的。    基督教的实践不是任何奇想,佛教的实践也非奇想;奇想乃是幸福生活的手段。 〈212〉    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基督教。基督教同用它的名字装点起来的那些无耻的教条毫不相干。因为,它既不需要人格上帝说,不需要罪恶说,不需要不死说,也不需要救世和信仰说。它简直不需要任何形而上学,更不需要禁欲主义和基督教的“自然科学”。基督教是实践,不是信仰说。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而不是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现在,假如有谁说,“我不想当兵”,“我无法无天”,“我反对警察上岗”,“我不愿从事任何破坏内心安宁的事:假如我不必因此而受害,那就没有什么比受苦更能保持我内心的宁静了”——那么他就是基督徒。 〈225〉    没有“神圣性”这个乖僻的概念,——“上帝”和“人”彼此不可分割。没有“奇迹”——根本没有那个领域:因为,那唯一为人重视的领域乃是“僧侣的”(即象征心理的)。颓废:是“伊壁鸠鲁主义”的相对物……按照古希腊的概念,天堂也不过是“伊壁鸠鲁的花园”而已。    这样的生活没有使命:——生活没有任何意愿;——“伊壁鸠鲁的诸神”的形式;——没有任何设定目的的原因;——    生儿育女;——一切都办到了。 〈239〉    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的时代成熟了(也就是颓废了),就像佛祖的时代一样……因此,不含荒谬教条的基督教性是可行的(古代异种杂交说的最令人作呕的怪胎)。 〈221〉    我们又造出了基督教的理想,剩下的事就是确定其价值了:    1.这个理想否定了些什么价值呢?对立理想包含了些什么内容呢?——自豪感、距离感的激情、伟大的责任、高傲、绚丽的兽性,征战和掠夺欲的本能,激情、复仇、诡谲、盛怒、快感、冒险、认识等的神性化——;高贵的理想遭到否定,即人类的美、智、权力,显赫和危险性,设定目的的人,“未来的”人(——于是,这里产生了作为犹太教结果的基督教性。    2.这种理想能实现吗?——能,不过会受气候的限制,这很像印度的理想。两者都缺少劳动。——它来源于民族、国家、文化团体、审判机关,它拒绝学业、知识、仪表养成、职业、商业活动等……它取代了一切意味着人的使用和价值的东西——它由于极端厌恶感而中止了对人的使用和价值。非政治的、反民族的,既不是侵略性的,又不是防御性的,——这只能发生在秩序井然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内部,因为这种生活由于牺牲了普遍利益而使这些不值钱的寄生虫泛滥成灾……    3.要快乐意志的结果始终存在(别的什么都不要)!“极乐性”被认为是可以自我证明的东西,不再需要辩护的东西,——其余的一切(存、亡)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这种考虑过于低级,因为,对痛苦、谴责、道德沦丧本身的恐惧,成了足以舍弃一切的动机……这是贫乏的思维方式,是种类衰退迹象;人们应该不使自己受蒙蔽。(你们要变得像个孩子一样!”——。相似的天性:阿西西的弗兰茨,他乃是官能性神经病患者,癫痫病患者,像耶稣那样的幻影。) 〈213〉    论基督教史。——环境变化在持续:于是,基督教学说也一再变换自己的重心……变得有利于低贱者和小人……宏扬大慈大悲之心……“基督教”这一类人逐步接受了他们原来否定的一切(过去他们坚持否定这一切——)。基督教会变成市民、士兵、法官、工人、商人、学者、神学家、传教士、哲学家、农夫、艺术家、爱国者、政治家、“王公”……他们重操旧业(——自我辩护、守法、惩罚、宣誓、民族隔阂、贬抑、发怒……)。总之,基督教的全部生活就是基督作为解脱来宣扬的那种生活……    教会差不多等于反基督教的胜利,正如现代国家、现代民族主义一样……教会乃是基督教的野蛮化。 〈214〉    基督教的主宰:犹太教(保罗);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殉道崇拜(救世说,十字架的象征);禁欲主义(——敌视“自然”、“理性”、“感官”,——东方……) 〈136〉    耶稣告诫人们:对得罪我们的人,你既不应用行动,也不应用感情表示反抗。    你们不应承认任何休妻的理由。    你们不应制造外地人和本地人,外国人和本国人的隔阂。你们不应对任何人发怒,不该蔑视任何人。你们要借贷布施。你们不应有发财之念。你们不应发誓。你们不应杀生。你们应该和解,你们应该谦让。你们不应当众祈祷。    “极乐”绝非许诺,因为,极乐乃是当你们如此如此生活和劳作的时候就有的。 〈164〉    次要的附加物。——一切预言家和奇迹创造者的态度,发怒,念咒召唤最高审判乃是令人厌恶的道德沦丧(譬如《马可福音》第6章第11节:“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我告诉你们说:真的,那将成为索多姆①和蛾摩拉②等)。“无花果树”(《马太福音》第21章第18节):“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①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②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165〉    以极其荒谬的方式掺进了赏罚说,这样一来,就败坏了一切。    同样,第一个教会实践是有争论的,使徒保罗的实践和他的态度也被谎称为先兆和先知的——。    第一批基督徒的实际生平和学说,都是事后加工美化了的,看起来都像是按规定行事的,只要照办就行了——。    完全是预言。为什么对一切都造假、作手脚呢! 〈160〉    耶稣径直向心中的“天国”状态走去,因为他在犹太教会的规定中找不到良策——;他认为犹太教的现实性(保存自身的需要)等于子虚乌有,因为,他是纯内向的。——    同样,他在人同上帝交往的一整套公式方面收效甚微。因为,他反对忏悔说和谅解说;他指出,为了自我感觉“神性化”,人应如何生活——也就是人们如何不因忏悔己过而生活。因为,“同罪恶无干”,这乃是他的主要论断。    罪恶、忏悔、宽恕——这一切都同罪恶无干……这是羼假的犹太教,或者说,它是异教的。 〈183〉    基督教的象征主义建立在犹太教的象征主义的基础上,象征主义就已经把全部现实性(历史、自然)消溶在神圣的非自然性和非实在性中了……它不想重新面向实际的历史了——,它对自然的成就不感兴趣了—— 〈161〉    天国乃是心中的一种状态(——孩子们都这么说,“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超出尘世的一切”均系子虚乌有,上帝之国不可计日以待,不会按照日历行事,某事出现于某日,这之前就没有:而是“个别人心中的感官变化”,是某种随时可有,随时可无的东西…… 〈162〉    “十字架上的暴徒。”——假如罪犯,一个凌迟处死的罪犯本人断言:“像这位耶稣一样,不反抗、无敌意、善良、温顺地受罪,死去,这就是公理”,那么他就肯定了《福音书》,因为这样他就升到了天国……
 
〈928〉    “要随着他的感情吗?”——人们,由于向慷慨的情感让步而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危险,并且由于一时冲动:认为这没有什么价值,而且根本不典型。就实现的能力而言,大家都一样——但就决断而言,罪犯、强盗和科西嘉人肯定胜过安分守己的老实人。    更高的阶段:也就是克服心中的充斥感,而且不因一时冲动而去干英雄行为——而是临事冷静、有条不紊,没有起伏不定的快乐感。……    这种感觉来自同情:而它通常都要经过理性的筛选;不然,它就像欲望一样的危险。    盲目迁就欲望,不管它们是慷慨和同情的,还是敌意的,此乃大患之因。    性格的伟大不在于人们不占有这些欲望——相反,在于占有——直到令人不寒而栗。不过,他们是受别人驾驭的……    但束缚是无快乐可言的,而仅仅因为…… 〈198〉    基督教的创始人不得不忏悔说,他是面向犹太社会和下层知识界的。而这个阶层却按照自己理解的精神去构想创始人……从一个因一切人格性和故事性而否定现实性的学说中,编造一个救世故事,一个人格上帝,一个人格救世主,一个人格不死性,并且把“人格”和“故事”的些微小事网罗无遗,此乃不折不扣的肮脏丑闻……    救世传奇代替了象征性的现世和永世,代替了此地和他地;奇迹代替了心理象征。 〈830〉    文克尔曼和歌德笔下的希腊人,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东方人,瓦格纳笔下《埃达》①诗集中的人物,司各脱笔下的13世纪的英国人——总有一天,人们将会发现这全部悲剧!这一切乃是与历史不符的、虚构的,但却是——现代的。   
  ①《埃达》——古代北欧诸国的诗歌集,日耳曼英雄传说的主要来源,瓦格纳歌剧
多取材于此。——译者
 
〈65〉    今天,本能和传统意志受到了最致命的抨击,因为,把自己的来历归功于这种本能的一切制度,这违背了现代精神的审美……根本说来,人们绝不会去干不符合目的的事。不会为了传统习惯而彻底取消意义。人们认为,传统即是宿命。因为,人们研究了它,认识了它(作为“遗产”——),但是,人们却不喜欢它。要选择一切够用上几百年的状态和估价。——这种做法乃是彻头彻尾反现代的。其结果则是:破坏原则赋予我们时代的性格。   第十五节
                                
〈607〉    科学,具有其两面性:    从个体角度看问题;    从综合文化(所谓“水平”)角度看问题;——按照这个,或那个侧面看问题,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估价。 〈867〉    对总权利增长的认识:要充分估计到这种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个人的、等级的、时代的、民族国别的失败在内。    文化重心推移。任何大幅度的增长都是有代价的;费用谁负担!现在这笔费用不知该有多么庞大了。 〈922〉    应该用何种手段来对待野蛮种族手段的“残暴”,绝不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其实,一旦人们被欧洲式的种种娇惯弄到不得不在刚果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去统治野蛮人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110〉    总的认识:我们的现代世界具有双重性格——正是这种特征也许会真的预示毁灭和强力。强力就是赢得成熟性的标志,可能由于传统(落后)情感的贬值而被误认为软弱。简言之,情感,作为价值感的情感,并不处于时代的高峰。    广而言之:价值感始终是落后的,它表示远古时代的保存和增长条件。因为,它一直抗衡新的生存条件,因为由此产生不了价值感。这样一来,价值感必然会误解这种条件,这种情感压制新事物,它会引起对新事物的怀疑……   〈823〉    同艺术一道为反对道德化而战。——这种艺术乃是超脱狭隘和片面的道德自由;或者是对道德的嘲讽。遁入自然,那里是自然美和恐怖二者双栖之所。伟人的方案。    ——脆弱的、不中用的、奢侈的灵魂们,只要吹一口气就足以使它们垂头丧气,“美丽的灵魂们”。    ——要唤起逝去的理想的无情和野性的一面,它们现在的样子像是个绚丽多彩的怪物。    ——从心理上认识到,一切道德化了的艺术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蠕虫,忸怩作态,这是莫大的享受。    ——艺术的虚伪性——要把其非道德性拉出来示众。——把“理想化了的各种基本权力”(感性、醉意、过盈的兽性)拉出来示众。 〈112〉    总的认识。——其实,任何伟大的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残暴。因为,痛苦、毁灭的象征属于阔步前进的时代;人类一切可怕和强大的运动同时也会引起虚无主义的运动。有时,这也是深刻的、最基本的增长标志,是向新的生存条件过渡的先兆,它是悲观主义的极端形式,真正的虚无主义将会问世。这一点我已看出来了。 〈1019〉    论强力悲观主义。——粗俗人的内在灵魂的家当中,对恶的恐惧占绝对优势。什么是恶?三条:偶然、不确、突然。粗俗人怎样战胜恶呢?——他可以把恶设想为理性、权力、人格。他由此会有可能同以上诸物缔结契约,并且事先对它们施加影响——占据统治地位。    ——坚持恶和害的单纯表面性,这乃是另外一种说明方式。人们分析偶然、不确、突然三者的结果,认为它们是善的和有意义的。    ——第三种方式:人们首先把不祥的东西解释为“值得的”;人为恶辩解,认为恶是惩罚。    ——总之:人们屈从于恶——:全部道德的、宗教的解释只不过是对恶的屈从形式。——声称恶中有善的信仰,也就等于放弃同恶的斗争。    于是,文化的全部历史就是放弃对偶然、不确、突然的恐惧心理。什么叫文化,就是学习算术,学习因果思维,学习掌握特权,学习信仰必然性。随着文化的增长,人渐渐减少了对祸患(人们称之为宗教、道德)的粗俗形式的屈从;去掉了“为祸患的辩护”。现在,人在发动对“祸患”的战争——他要排除祸患。不错,祸患在某些场合可能是信仰安全感、公式和算术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信仰作为厌倦情绪进入意识——对偶然、不确、突然的兴趣突变为渴望。    让我们在最高文化的这种象征中再停留片刻吧!——我称其为强力悲观主义。人现在不再为祸患辩护了,人断然拒绝辩护。人要完全彻底享受祸患,认为无意义的祸患乃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假如说人以前离不开上帝,那么现在,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乱世,一个偶然性世界上,恐怖、朦胧、诱惑都属于本质的东西。    在这样的状态下,善恰恰需要“辩护”;即善必然以恶和危险为基础,或者说,它自身内部必然含有巨大的愚蠢。那时,它还令人满意。现在,兽性不再激起残暴感了;才气横溢和幸运的傲慢有益于人中间的兽类,傲慢自负在这样的时代乃是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性的形式。人现在强大到足以对信仰上帝感到羞愧——现在,人可以重新扮演魔鬼律师的角色了。假如人实际赞成维护道德,那么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如下的缘故:即这些原因叫人们把道德视为敏感、狡诈、唯利是图的形式和唯权是争的形式。    连这种强力悲观主义也以辩神论即对世界的绝对肯定而告终了——但这是为了以前人们之所以否定世界的那些原因的缘故——:因为人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构想了这个世界的,它就是实际达到的最高理想。 〈485〉    实体概念是主体概念的结果,反之则不可!假如我们放弃灵魂即主体,那就完全失去了“实体”的前提条件。人们会达到存在物的程度,人们也就失去了这个存在物。    对现实性的批判:现实性的多或少,也就是我们信仰的存在等级的根据是什么?——    我们对生命感和力感的程度(经验事物的逻辑和关系)给予了我们“存在”、“现实性”、非表面性的标准。    主体:我们认为最高现实感的一切不同要素存在某种统一性,主体就是用以称谓这一信仰的术语。因为,我们认为这种信仰乃是一种原因的结果。——我们十分相信我们的信仰,以致我们为了它而虚构了“真理”、“现实性”、“实体性”等。——“主体”就是虚构,看去好像我们具有的若干相同状态都是一种原因的结果。但是,我们首先创造了这些状态的“一致性”;对这些状态加以同化,这是事实,但不是一致性(——倒不如否定这种一致性——)。 〈71〉    以营养和消化为例的“现代性”。——    敏感性,无法形容的敏感(——由于道德的过份铺张:造成同情泛滥——);充斥着矛盾现象,前所未见。——膳食、文学、报纸、形式、审美乃至风景的宇宙政治学也不例外,涌入的速度异常迅速;印象自行消失;人们本能地拒绝吸收某些东西,拒绝严肃地对待某些东西,拒绝“消化”某些东西;——结果削弱了消化能力。对印象过度聚集的适应出现了。因为,人们忘记了扮演的角色;他仅仅对外部刺激有反应。他把自己的力量部分用在占有上,部分用在防御上,部分放在“反驳”上。自发性大大削弱——历史学家、批评家、分析家、解释家、观察家、搜集者、读者,——大家都是反映的天才——大家都是科学!    把他们的天性对“镜”加以人为的调整,这很有意思,但兴趣似乎仅仅是表面的。因为,这是原则的冷漠、平衡,是紧贴在表皮下面的固定低温,表皮上则有温暖、运动、“风暴”、浪花的嬉戏。    外表的灵活性同某种深度的滞碍和困倦相对立。 〈866〉    要证明的必然性是,相反的运动属于对人和人类的日益经济的消耗,属于一种兴趣和成效两者日益固定的、互相鲸吞的“机械运动”。我认为,相反的运动乃是对奢侈的、过剩的人类的遴选。因为,在他们中间要出现一种强者、高等种类的人,这种人的产生条件和保持条件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众所周知,我对这种人的概念和比喻就是“超人”一词。    在前述第一条路上——今天,我们对它可以一览无遗了——会产生适应、平泛、更高等的中国气——本能的自谦,而对人类渺小化则抱知足常乐的态度——这乃是人的停滞水准。假如我们首先具备地球必然面临的经济总体管理条件,那么作为机械运动的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这种管理发现自身的最高意义。——也就是作为由日益变小和变精微的无数适应性齿轮,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钟表装置;这是使一切居统治地位和发号施令者日益成为多余的过程;是这种巨大的力的总体——其个别因素就是力和价值的最小值。    同使人渺小化和使人适应一种专门化的功利性相反,要有相反的运动——即制造综合性的、概略性的、有辩护力的人。对这种人来说,使人类变为机器乃是生存的前提,是他赖以发现自身高等形式的基础。    他需要芸芸众生即“平庸者”的敌意,同后者相比,他需要距离感,他要居于其上、以其为生。贵族政体说,这种高等形式就是未来的形式。——用道德的话来说,上述总体机械运动,也就是一切齿轮的通力合作乃是对人的最大限度的剥削:然而,运动是以剥削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这种剥削才具有意义。别的场合,剥削其实不过是人的类型价值的总消减,—— 规模最大的退步现象    ——你们看见了,我与之斗争的乃是经济学的乐观主义;似乎,随着每个人自我牺牲的增长,每个人的总福利也一定增长。但在我看来,似乎情况刚好相反。因为,个人的总牺牲汇集成为总的损失。人将会变得更少——以致不会再知道这个伟大过程到底服务于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新的目的是什么?——人类恰恰需要这一点。 〈731〉    连续统一体:“婚姻、财产、语言、传统、出身、家庭、民族、国家”,这就是高低秩序的连续统一体。它的经济学就在于连续劳动这一优点表现过剩,在于缺点的倍增。因为,连续统一体部件更替和可延性支出较大。(也就是说,有效部件由于多次停顿而需要更新,这需要消耗更多的费用,同时,保存的费用也很可观。)优点在于,避免了中断,节省了由于中断造成的开支。万事开头难,更费钱。    “生命的优点愈大,保存和创造所需费用也就愈大(饮食和生殖);因而,从已取得的高度折向毁灭的危险、或然性也愈大。” 〈653〉    应该嘲笑生物学家虚假的“利他主义”,因为,变形虫的繁衍表现为甩掉包袱,这是个大优点。排泄废物。 〈888〉    我尝试用经济学的方法为道德辩护。——任务就是把人变得尽可能具有利用价值,尽可能像机器般的准确无误。为此,人必须装备机器道德(——人应学会这样看待问题,即,他像机器般地处于劳作状态,也就是价值最高的状态。为此,人应该尽可能地使他人扫兴,把他人说得尽可能阴险、臭名昭著)。    这里,令人讨厌的首要障碍就是无聊和单调,这是一切机器运动的必然结果。要学会忍受这种情况——而且不单纯是忍受——,要善于看到某种高等的魅力在围绕着无聊奔跑,这件事乃是迄今为止一切高等学府的教学任务。学习一种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技能;同时,要把这种“客观的”活动看成自己的“义务”;要学会区分欲望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学府不可估量的任务和成绩。因此,迄今为止,语言学家都是“自在”的教育家,他的活动本身就提供了不断走向宏大壮观活动的单调和无聊;在他的旗帜下,门生们学习“死记硬背”:这乃是为将来机械地、出色地完成任务创造前提(充当国家官吏、丈夫、文牍奴隶、报纸读者和士兵)。这种生存也许比其他一切生存更需要哲学的辩护和美化:因为,惬意感应该完全根据正确无误的诉讼程序降格为低贱等级的情感;“本来的义务”,就一切不惬意的事物来说,也许就是敬畏的激情——要命令式地要求一切位于功利性、娱人耳目性、目的性彼岸的东西……自己要去企求这种机器般的生存形式,这被认为是最高的、令人仰慕的生存形式(——类型:康德乃是“你应如何如何”这种公式概念的狂热鼓吹者)。 〈889〉    用经济学方法估价迄今为止的理想——即选择特定的欲望和状态,以牺牲别的欲望为代价来选择和培育。立法者(或社会本能)选择出一定数量的状态和欲望,通过它们的活动来保障调解功能(即功能机器说,也就是每个欲望和状态有规律的需求的结果)。    假如这些激情和状态含有令人难堪的掺合物,那么就得寻找出能用某种价值观来克服的办法,也就是认为痛苦是可贵的,在更高的意义上来说,痛苦就是异常的快乐。用公式来说就是:“怎样使不快变为快乐”,譬如,当我们的服从、对法律的适应,受到力、权力和自我克服的好评的时候。同理,我们的公共意识、胞泽意识、祖国意识、“人道化”、“利他主义”、“英雄主义”也是如此。    勉为其难——此乃理想的意图所在。 〈719〉    社会内部欲望的分工,造成了人和等级要去培植一种不完美的因而更有用的灵魂。在社会内部各个种类那里,某种欲望为什么退化殆尽(而另一种欲望则受到强化)。    论为道德辩护:    经济学上的(意在尽可能充分利用个体之力,免得浪费特殊天性);    美学上的(用对自己一类的快乐来装备坚实的种类);    政治上的(经受不同力度的紧张关系的艺术);    心理学上的(道德乃是替败类、平庸者说话的估价所虚构的优势——目的在于保存弱者)。 〈243〉    要三思啊:对神性天意的不祥信仰乃是历史上对手和理性最致命的信仰了,但却一直延续至今。在“自然”、“进步”、“完美化”、“达尔文主义”等公式下,在迷信幸福与道德、不幸和过失固定配属关系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前提和解释总是香火不绝。那种对事物的运动、“生命”、“生命本能”的信仰,那种愚蠢的听天由命,也就是相信一切人只应该履行义务,以便万事如意——诸如此类的东西只有以善者的眼光来看才有意义。连宿命论——我们的哲学敏感现今的形式——也是对神性天意的最长久的信仰的结果,不自觉的结果。就像万事的进程同我们无关似的(——好像我们会让事物各行其便似的,因为任何个别人本身只是绝对现实性的一种形式而已——)。 〈350〉    爱、恨、褒、贬乃是一切理想的前提。要么,肯定的情感即第一推动力;要么,否定的情感,二者必居其一。譬如,恨和蔑视,在所有怨恨理想那里就成了第一推动力。 〈1017〉    19世纪就没有发现卢梭的“自然之人”,而是发现了人们更真实的形象——为此,它有这个勇气……总的来说,这样就赋予基督教的人的概念以再造之意。为什么他人没有这种勇气,这正是它对这种“自在之人”的赞同的结果,而且在这种人身上看到了人的未来。同样,人们也不敢正视人的恐惧感的增长乃是每次文化增长的伴随现象;在这方面,人总是屈从于基督教的理想,并同这种理想一起对抗异教,同样也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德概念。但是,人们并没有就此找到文化之门的钥匙。实际上,情形仍然处在伪造历史以有利于“善良的人”的状态(好像善良人本身就代表了人的进步似的),仍然停留在社会主义理想(也就是停留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世界的卢梭的残渣)那里。    反18世纪的斗争:歌德和拿破仑彻底战胜了这个世纪。叔本华也同这个世纪抗争过;不过,他不情愿地退回了17世纪——他是一个现代的巴斯噶,他具备巴斯噶的价值论断,而没有基督教的影响。叔本华的力量不足以达到新的肯定。    拿破仑。应认为他是高等的人和可怕的人的必然配属。再造的“男子汉”。而女人应得的卑贱和胆怯的赞许又物归原主了。“总体性”就是健康和最高的主动性;重新发现了直线,这个行动的伟大格局;最强有力的本能,生命本身的本能即统治欲得到了肯定。    〈序言1〉    伟大事物要求人们对其保持沉默,或大谈特谈:大谈特谈,也就是玩世不恭、心地坦然。    〈序言2〉    我要叙述的是往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要描述的是行将到来的唯一者,即虚无主义的兴起。现在,已经就在叙述这段历史了,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乃是必然性本身。无数征兆业已预示了这种未来,无处不在预言这种命运。人人洗耳恭听这未来派音乐吧。长久以来,整个欧洲文明每十年跃升一次,我们随着这种折磨人的紧张局面而在运动着,就像朝灾难扑去一般。动荡不安、刀兵水火、猝不及防;就像急于奔向尽头的洪流,它不再沉思,它害怕沉思。    〈序言3〉    ——他在这里发言说道,迄今为止,他到是只干了沉思这件事。作为出自本能的哲学家和隐士,他由于旁观、客处、忍耐、彷徨、落魄而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作为蛮勇和探索精神,他已经在未来迷宫中走失过一次了;作为占卜家,当要叙述必将出现的事物时,他就要回首顾盼;但是,作为欧洲第一位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自身已经彻底体验了虚无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虚无主义就在他的身后、脚下、身外。    〈序言4〉    可不要错会了这本未来《福音书》开头标题的含义。《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我用这个公式来表示一种反运动,意在提出原则和任务;这种运动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取代彻底的虚无主义;但它在逻辑和心理上则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它简直只能知道虚无主义和来自虚无主义。可为什么虚无主义的兴起势在必然呢?这是因为我们迄今为止的价值由虚无主义得出了它的最后结论;因为虚无主义是我们彻底思考出来的伟大价值和理想的逻辑学,——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经历虚无主义,然后才会弄清这些所谓“价值”的价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某个时刻,我们将需要新的价值…… 〈717〉    国家,也就是有组织的非道德——内里:警察、刑法,等级、商业、家庭;外表:权力意志、战争意志、掠夺意志、复仇意志。    众人去干个别人也许毫不明白的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分散责任、命令和实施。通过植入服从、义务、对祖国和王公之爱等道德观念的办法。用保持自豪感、严酷、健壮、仇恨、报复的办法——简言之,要保持一切同群畜类型相反的种类的特性。 〈729〉    维护军事国家乃是最高和最后的手段,对最高的种类和最健壮的种类来说,不论是创立,还是确定伟大的传统,都少不了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国家的敌意和等级距离感永恒化的一切概念,都以裁决者的面目出现(譬如,民族主义、保护关税等等)。 〈780〉    使行为、定则、欲望成为可能的种种窍门,在个体看来是不“许可的”——也是没有“味道的”。    使我们进入这种“异化”世界的艺术使我们对它们产生了兴趣;    历史学家指明了它们的权利和理性的类别;观赏了异国风情;心理学;刑法;疯人院;罪犯;社会学;    “非个性”(使得我们作为集体生物的媒介可以有这样的欲望和行动——律师团、陪审团、市民、士兵、部长、王公、“评论家”——)使我们感到,似乎我们正在做出某些牺牲…… 〈180〉    所谓的青年。——假如人们在这里梦想有一个天真和年轻的民族迎着旧文化突兀而起,那就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迷信,好像在最低贱民族的各阶层,也就是基督教扎根生长的阶层又重新喷涌了生命之泉似的。假如人们认为基督教乃是新兴的年轻民族和强壮种族的表现,那就说明他们对基督教毫无所知。毋宁说,基督教乃是典型的颓废形式,是在一个倦怠盲目和病态的乌合之众中产生的道德腐化和歇斯底里。这是个奇怪的团体,他们麇集在惑众大师的周围,活像一部俄国小说里描写的情景:一切神经病人都通过熙攘的人群找到幽会的机会……没有任务,本能感到一切都近于尾声,什么都不值得干,逍遥自在、知足常乐。    犹太教本能的权力和对未来的肯定,它顽强求生和求权力的意志是怀在其统治阶级肚子里的怪胎;只有用本能的倦怠来形容年轻的基督教阶层,才是最恰当的。一方面,厌烦一切;另一方面——横竖自满自足。 〈209〉    《福音书》:有消息说,幸福的大门始终对低贱者和穷人开放——人们除了听命于上谕、传统、监护而外,什么都无须去做。在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的兴起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学说。    财产、职业、祖国、等级、警察、国家、教会、教育、艺术、军事机构:这一切同样是幸福的障碍,是《福音书》指控的谬误、迷惘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在暴乱的背景上,解了冻的、对“主人”的反感就像炸弹一样爆发开来,于是,本能地感到,在遭受了如此长久的压力之后,到底有多少幸福还寓于自由之感呢……(绝大多数都是这些事物的象征。诸如,低贱阶层受到优待啦,他们已经破格尝到难得的幸福啦……不是饥荒制造了革命,而是民众放开肚皮,狼吞虎咽……) 〈427〉    自苏格拉底以后的希腊哲学家,一概是颓废的象征;因此,反希腊的本能甚嚣尘上。    “诡辩派”仍旧是希腊式的——包括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他们是伟大的爱奥尼亚人——;不过只是过渡形式——希腊城邦失掉了对自己独特文化的信仰,失掉了自己君临其他城邦之上的主人权利……也就是说,人们交流了文化即“诸神”,——因之人们就失去了对唯一上帝的独家特权。不同来源的善与恶溶为一体,因为,善与恶的界线日趋模糊……    这就是“诡辩派”……    相反,“哲学家”则是反动,因为他要的是旧美德。他认为制度衰落乃是衰落的原因,他要旧的制度;——他认为衰退乃是权威的衰退,因为,他在寻求新的权威(漫游外国、异邦文化、异邦宗教……);——既然“城邦”的概念生存了下来,他就希望理想的城邦(很像犹太人的情况。在他们沦为奴仆之后,他们就作为“民族”而确定了下来)。犹太人对一切暴君都感到兴趣,因为,他们希望重建更有权威的道德。    渐渐地,衰亡的责任都落在了一切真正希腊的东西身上(柏拉图不感激伯里克利斯、荷马、悲剧、修辞学,就像预言家们对大卫①和扫罗②的情形一样)。古希腊的衰亡,被认为是反对古希腊文化基础的借口,哲学家们的根本性错误——推论:    古希腊世界灭亡了。原因:荷马、神话、古代风俗等等。   
   ①大卫——公元前10世纪的犹太国王。——译者    ②扫罗——以色列第一任国王。——译者
 
    哲学家们价值论断的发展乃是反对古希腊的:——埃及的东西(“死后的生命”成了定则……);犹太人的东西(“智者的显贵”“酋长”)。毕达哥拉斯③学派,阴间的崇拜、缄默、彼岸的恐怖、数学。宗教的估价,同宇宙交往的一种;——传教士式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建立了毕的、禁欲主义的、超验的;——辩证法,——我想,柏拉图身上已经带有这种咬文嚼字、死搬概念的坏毛病了!——优良的精神审美没落了,因为,人们对一切直接辩证法那丑恶和生硬的一面已经熟视无睹了。   
  ③达哥拉斯学派,宣扬神秘主义。——译者
 
    两种颓废运动和极端行为并行不悖:a)繁茂可爱的、阴险的奢华喜好和艺术的颓废;b)宗教和道德激情的抑郁化、斯多噶主义的苦行、柏拉图的感官否定,这些都为基督教准备了土壤。 〈153〉    这种虚无主义的宗教,把古典文化中的颓废因素和血缘相近的现象汇聚一处;即:    a)弱者和败类的派系(摒弃古代世界,即最粗暴地抛弃古代世界……);    b)道德化了的人和反异教的人的派系;    c)厌倦政治和平庸者的派系(萎萎不振的罗马人……),不知其所以然的无国籍者;    d)厌倦自身者的派系,——那些愿意参与非法密谋的人—— 〈156〉    虚无主义宗教就像基督教一样,挣脱了一个老朽顽固但因衰老而失却健壮本能的民族,而且逐渐转移到另一个环境,最后来到年轻的、涉世未深的民族大家庭——这有多么奇怪啊!向野蛮人即日耳曼人宣谕那尾声的、牧人的、夜晚的祝福!为什么非要使这一切首先日耳曼化、野蛮化呢!对那些梦想阵亡将士纪念堂者来说,他们认为战争就是最大的幸福!——把一个超民族的宗教硬说成是一个从未有过任何民族的混沌世界——。 〈218〉    我们的优越地位: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的时代,我们可能审查从来未经审查的东西;我们就是全部历史的自我意识。我们享受不同,受的苦也不同。对比频繁出现的现象,这是我们最本能的活动。我们理解一切,我们享用一切,我们头脑中没有任何敌对的情感。我们本身是否会因此误入歧途,我们善意的、近乎情深意切的渴望,向着最危险的事物大胆奔去……“一切皆善”——否定它,要花费我们相当多的气力。假如我们一旦变得如此不明智,以致结伙反对某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受苦……归根到底,我们这些学者今天最好是实行基督的学说—— 〈220〉    叫人们信仰的整个基督教学说,基督教的全部“真理”都是骗人的鬼话,因为,它们恰好都是基督教运动初期主张的反面。 〈159〉    教会称之为基督教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反基督教的。因为,那些东西纯属人的私事,而非象征;纯属故事,而非永恒的事实;纯属公式、规范、教条,而非生命的实践。只有对教义、崇拜、教会、神学抱完全漠然的态度,那才算得基督教的。    基督教的实践不是任何奇想,佛教的实践也非奇想;奇想乃是幸福生活的手段。 〈212〉    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基督教。基督教同用它的名字装点起来的那些无耻的教条毫不相干。因为,它既不需要人格上帝说,不需要罪恶说,不需要不死说,也不需要救世和信仰说。它简直不需要任何形而上学,更不需要禁欲主义和基督教的“自然科学”。基督教是实践,不是信仰说。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而不是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现在,假如有谁说,“我不想当兵”,“我无法无天”,“我反对警察上岗”,“我不愿从事任何破坏内心安宁的事:假如我不必因此而受害,那就没有什么比受苦更能保持我内心的宁静了”——那么他就是基督徒。 〈225〉    没有“神圣性”这个乖僻的概念,——“上帝”和“人”彼此不可分割。没有“奇迹”——根本没有那个领域:因为,那唯一为人重视的领域乃是“僧侣的”(即象征心理的)。颓废:是“伊壁鸠鲁主义”的相对物……按照古希腊的概念,天堂也不过是“伊壁鸠鲁的花园”而已。    这样的生活没有使命:——生活没有任何意愿;——“伊壁鸠鲁的诸神”的形式;——没有任何设定目的的原因;——    生儿育女;——一切都办到了。 〈239〉    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的时代成熟了(也就是颓废了),就像佛祖的时代一样……因此,不含荒谬教条的基督教性是可行的(古代异种杂交说的最令人作呕的怪胎)。 〈221〉    我们又造出了基督教的理想,剩下的事就是确定其价值了:    1.这个理想否定了些什么价值呢?对立理想包含了些什么内容呢?——自豪感、距离感的激情、伟大的责任、高傲、绚丽的兽性,征战和掠夺欲的本能,激情、复仇、诡谲、盛怒、快感、冒险、认识等的神性化——;高贵的理想遭到否定,即人类的美、智、权力,显赫和危险性,设定目的的人,“未来的”人(——于是,这里产生了作为犹太教结果的基督教性。    2.这种理想能实现吗?——能,不过会受气候的限制,这很像印度的理想。两者都缺少劳动。——它来源于民族、国家、文化团体、审判机关,它拒绝学业、知识、仪表养成、职业、商业活动等……它取代了一切意味着人的使用和价值的东西——它由于极端厌恶感而中止了对人的使用和价值。非政治的、反民族的,既不是侵略性的,又不是防御性的,——这只能发生在秩序井然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内部,因为这种生活由于牺牲了普遍利益而使这些不值钱的寄生虫泛滥成灾……    3.要快乐意志的结果始终存在(别的什么都不要)!“极乐性”被认为是可以自我证明的东西,不再需要辩护的东西,——其余的一切(存、亡)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这种考虑过于低级,因为,对痛苦、谴责、道德沦丧本身的恐惧,成了足以舍弃一切的动机……这是贫乏的思维方式,是种类衰退迹象;人们应该不使自己受蒙蔽。(你们要变得像个孩子一样!”——。相似的天性:阿西西的弗兰茨,他乃是官能性神经病患者,癫痫病患者,像耶稣那样的幻影。) 〈213〉    论基督教史。——环境变化在持续:于是,基督教学说也一再变换自己的重心……变得有利于低贱者和小人……宏扬大慈大悲之心……“基督教”这一类人逐步接受了他们原来否定的一切(过去他们坚持否定这一切——)。基督教会变成市民、士兵、法官、工人、商人、学者、神学家、传教士、哲学家、农夫、艺术家、爱国者、政治家、“王公”……他们重操旧业(——自我辩护、守法、惩罚、宣誓、民族隔阂、贬抑、发怒……)。总之,基督教的全部生活就是基督作为解脱来宣扬的那种生活……    教会差不多等于反基督教的胜利,正如现代国家、现代民族主义一样……教会乃是基督教的野蛮化。 〈214〉    基督教的主宰:犹太教(保罗);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殉道崇拜(救世说,十字架的象征);禁欲主义(——敌视“自然”、“理性”、“感官”,——东方……) 〈136〉    耶稣告诫人们:对得罪我们的人,你既不应用行动,也不应用感情表示反抗。    你们不应承认任何休妻的理由。    你们不应制造外地人和本地人,外国人和本国人的隔阂。你们不应对任何人发怒,不该蔑视任何人。你们要借贷布施。你们不应有发财之念。你们不应发誓。你们不应杀生。你们应该和解,你们应该谦让。你们不应当众祈祷。    “极乐”绝非许诺,因为,极乐乃是当你们如此如此生活和劳作的时候就有的。 〈164〉    次要的附加物。——一切预言家和奇迹创造者的态度,发怒,念咒召唤最高审判乃是令人厌恶的道德沦丧(譬如《马可福音》第6章第11节:“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我告诉你们说:真的,那将成为索多姆①和蛾摩拉②等)。“无花果树”(《马太福音》第21章第18节):“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①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②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165〉    以极其荒谬的方式掺进了赏罚说,这样一来,就败坏了一切。    同样,第一个教会实践是有争论的,使徒保罗的实践和他的态度也被谎称为先兆和先知的——。    第一批基督徒的实际生平和学说,都是事后加工美化了的,看起来都像是按规定行事的,只要照办就行了——。    完全是预言。为什么对一切都造假、作手脚呢! 〈160〉    耶稣径直向心中的“天国”状态走去,因为他在犹太教会的规定中找不到良策——;他认为犹太教的现实性(保存自身的需要)等于子虚乌有,因为,他是纯内向的。——    同样,他在人同上帝交往的一整套公式方面收效甚微。因为,他反对忏悔说和谅解说;他指出,为了自我感觉“神性化”,人应如何生活——也就是人们如何不因忏悔己过而生活。因为,“同罪恶无干”,这乃是他的主要论断。    罪恶、忏悔、宽恕——这一切都同罪恶无干……这是羼假的犹太教,或者说,它是异教的。 〈183〉    基督教的象征主义建立在犹太教的象征主义的基础上,象征主义就已经把全部现实性(历史、自然)消溶在神圣的非自然性和非实在性中了……它不想重新面向实际的历史了——,它对自然的成就不感兴趣了—— 〈161〉    天国乃是心中的一种状态(——孩子们都这么说,“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超出尘世的一切”均系子虚乌有,上帝之国不可计日以待,不会按照日历行事,某事出现于某日,这之前就没有:而是“个别人心中的感官变化”,是某种随时可有,随时可无的东西…… 〈162〉    “十字架上的暴徒。”——假如罪犯,一个凌迟处死的罪犯本人断言:“像这位耶稣一样,不反抗、无敌意、善良、温顺地受罪,死去,这就是公理”,那么他就肯定了《福音书》,因为这样他就升到了天国……
 
〈928〉    “要随着他的感情吗?”——人们,由于向慷慨的情感让步而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危险,并且由于一时冲动:认为这没有什么价值,而且根本不典型。就实现的能力而言,大家都一样——但就决断而言,罪犯、强盗和科西嘉人肯定胜过安分守己的老实人。    更高的阶段:也就是克服心中的充斥感,而且不因一时冲动而去干英雄行为——而是临事冷静、有条不紊,没有起伏不定的快乐感。……    这种感觉来自同情:而它通常都要经过理性的筛选;不然,它就像欲望一样的危险。    盲目迁就欲望,不管它们是慷慨和同情的,还是敌意的,此乃大患之因。    性格的伟大不在于人们不占有这些欲望——相反,在于占有——直到令人不寒而栗。不过,他们是受别人驾驭的……    但束缚是无快乐可言的,而仅仅因为…… 〈198〉    基督教的创始人不得不忏悔说,他是面向犹太社会和下层知识界的。而这个阶层却按照自己理解的精神去构想创始人……从一个因一切人格性和故事性而否定现实性的学说中,编造一个救世故事,一个人格上帝,一个人格救世主,一个人格不死性,并且把“人格”和“故事”的些微小事网罗无遗,此乃不折不扣的肮脏丑闻……    救世传奇代替了象征性的现世和永世,代替了此地和他地;奇迹代替了心理象征。 〈830〉    文克尔曼和歌德笔下的希腊人,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东方人,瓦格纳笔下《埃达》①诗集中的人物,司各脱笔下的13世纪的英国人——总有一天,人们将会发现这全部悲剧!这一切乃是与历史不符的、虚构的,但却是——现代的。   
  ①《埃达》——古代北欧诸国的诗歌集,日耳曼英雄传说的主要来源,瓦格纳歌剧
多取材于此。——译者
 
〈65〉    今天,本能和传统意志受到了最致命的抨击,因为,把自己的来历归功于这种本能的一切制度,这违背了现代精神的审美……根本说来,人们绝不会去干不符合目的的事。不会为了传统习惯而彻底取消意义。人们认为,传统即是宿命。因为,人们研究了它,认识了它(作为“遗产”——),但是,人们却不喜欢它。要选择一切够用上几百年的状态和估价。——这种做法乃是彻头彻尾反现代的。其结果则是:破坏原则赋予我们时代的性格。  
 第十五节
                                
〈607〉    科学,具有其两面性:    从个体角度看问题;    从综合文化(所谓“水平”)角度看问题;——按照这个,或那个侧面看问题,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估价。 〈867〉    对总权利增长的认识:要充分估计到这种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个人的、等级的、时代的、民族国别的失败在内。    文化重心推移。任何大幅度的增长都是有代价的;费用谁负担!现在这笔费用不知该有多么庞大了。 〈922〉    应该用何种手段来对待野蛮种族手段的“残暴”,绝不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其实,一旦人们被欧洲式的种种娇惯弄到不得不在刚果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去统治野蛮人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110〉    总的认识:我们的现代世界具有双重性格——正是这种特征也许会真的预示毁灭和强力。强力就是赢得成熟性的标志,可能由于传统(落后)情感的贬值而被误认为软弱。简言之,情感,作为价值感的情感,并不处于时代的高峰。    广而言之:价值感始终是落后的,它表示远古时代的保存和增长条件。因为,它一直抗衡新的生存条件,因为由此产生不了价值感。这样一来,价值感必然会误解这种条件,这种情感压制新事物,它会引起对新事物的怀疑……   〈823〉    同艺术一道为反对道德化而战。——这种艺术乃是超脱狭隘和片面的道德自由;或者是对道德的嘲讽。遁入自然,那里是自然美和恐怖二者双栖之所。伟人的方案。    ——脆弱的、不中用的、奢侈的灵魂们,只要吹一口气就足以使它们垂头丧气,“美丽的灵魂们”。    ——要唤起逝去的理想的无情和野性的一面,它们现在的样子像是个绚丽多彩的怪物。    ——从心理上认识到,一切道德化了的艺术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蠕虫,忸怩作态,这是莫大的享受。    ——艺术的虚伪性——要把其非道德性拉出来示众。——把“理想化了的各种基本权力”(感性、醉意、过盈的兽性)拉出来示众。 〈112〉    总的认识。——其实,任何伟大的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残暴。因为,痛苦、毁灭的象征属于阔步前进的时代;人类一切可怕和强大的运动同时也会引起虚无主义的运动。有时,这也是深刻的、最基本的增长标志,是向新的生存条件过渡的先兆,它是悲观主义的极端形式,真正的虚无主义将会问世。这一点我已看出来了。 〈1019〉    论强力悲观主义。——粗俗人的内在灵魂的家当中,对恶的恐惧占绝对优势。什么是恶?三条:偶然、不确、突然。粗俗人怎样战胜恶呢?——他可以把恶设想为理性、权力、人格。他由此会有可能同以上诸物缔结契约,并且事先对它们施加影响——占据统治地位。    ——坚持恶和害的单纯表面性,这乃是另外一种说明方式。人们分析偶然、不确、突然三者的结果,认为它们是善的和有意义的。    ——第三种方式:人们首先把不祥的东西解释为“值得的”;人为恶辩解,认为恶是惩罚。    ——总之:人们屈从于恶——:全部道德的、宗教的解释只不过是对恶的屈从形式。——声称恶中有善的信仰,也就等于放弃同恶的斗争。    于是,文化的全部历史就是放弃对偶然、不确、突然的恐惧心理。什么叫文化,就是学习算术,学习因果思维,学习掌握特权,学习信仰必然性。随着文化的增长,人渐渐减少了对祸患(人们称之为宗教、道德)的粗俗形式的屈从;去掉了“为祸患的辩护”。现在,人在发动对“祸患”的战争——他要排除祸患。不错,祸患在某些场合可能是信仰安全感、公式和算术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信仰作为厌倦情绪进入意识——对偶然、不确、突然的兴趣突变为渴望。    让我们在最高文化的这种象征中再停留片刻吧!——我称其为强力悲观主义。人现在不再为祸患辩护了,人断然拒绝辩护。人要完全彻底享受祸患,认为无意义的祸患乃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假如说人以前离不开上帝,那么现在,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乱世,一个偶然性世界上,恐怖、朦胧、诱惑都属于本质的东西。    在这样的状态下,善恰恰需要“辩护”;即善必然以恶和危险为基础,或者说,它自身内部必然含有巨大的愚蠢。那时,它还令人满意。现在,兽性不再激起残暴感了;才气横溢和幸运的傲慢有益于人中间的兽类,傲慢自负在这样的时代乃是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性的形式。人现在强大到足以对信仰上帝感到羞愧——现在,人可以重新扮演魔鬼律师的角色了。假如人实际赞成维护道德,那么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如下的缘故:即这些原因叫人们把道德视为敏感、狡诈、唯利是图的形式和唯权是争的形式。    连这种强力悲观主义也以辩神论即对世界的绝对肯定而告终了——但这是为了以前人们之所以否定世界的那些原因的缘故——:因为人们就是以这种方式构想了这个世界的,它就是实际达到的最高理想。 〈485〉    实体概念是主体概念的结果,反之则不可!假如我们放弃灵魂即主体,那就完全失去了“实体”的前提条件。人们会达到存在物的程度,人们也就失去了这个存在物。    对现实性的批判:现实性的多或少,也就是我们信仰的存在等级的根据是什么?——    我们对生命感和力感的程度(经验事物的逻辑和关系)给予了我们“存在”、“现实性”、非表面性的标准。    主体:我们认为最高现实感的一切不同要素存在某种统一性,主体就是用以称谓这一信仰的术语。因为,我们认为这种信仰乃是一种原因的结果。——我们十分相信我们的信仰,以致我们为了它而虚构了“真理”、“现实性”、“实体性”等。——“主体”就是虚构,看去好像我们具有的若干相同状态都是一种原因的结果。但是,我们首先创造了这些状态的“一致性”;对这些状态加以同化,这是事实,但不是一致性(——倒不如否定这种一致性——)。 〈71〉    以营养和消化为例的“现代性”。——    敏感性,无法形容的敏感(——由于道德的过份铺张:造成同情泛滥——);充斥着矛盾现象,前所未见。——膳食、文学、报纸、形式、审美乃至风景的宇宙政治学也不例外,涌入的速度异常迅速;印象自行消失;人们本能地拒绝吸收某些东西,拒绝严肃地对待某些东西,拒绝“消化”某些东西;——结果削弱了消化能力。对印象过度聚集的适应出现了。因为,人们忘记了扮演的角色;他仅仅对外部刺激有反应。他把自己的力量部分用在占有上,部分用在防御上,部分放在“反驳”上。自发性大大削弱——历史学家、批评家、分析家、解释家、观察家、搜集者、读者,——大家都是反映的天才——大家都是科学!    把他们的天性对“镜”加以人为的调整,这很有意思,但兴趣似乎仅仅是表面的。因为,这是原则的冷漠、平衡,是紧贴在表皮下面的固定低温,表皮上则有温暖、运动、“风暴”、浪花的嬉戏。    外表的灵活性同某种深度的滞碍和困倦相对立。 〈866〉    要证明的必然性是,相反的运动属于对人和人类的日益经济的消耗,属于一种兴趣和成效两者日益固定的、互相鲸吞的“机械运动”。我认为,相反的运动乃是对奢侈的、过剩的人类的遴选。因为,在他们中间要出现一种强者、高等种类的人,这种人的产生条件和保持条件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众所周知,我对这种人的概念和比喻就是“超人”一词。    在前述第一条路上——今天,我们对它可以一览无遗了——会产生适应、平泛、更高等的中国气——本能的自谦,而对人类渺小化则抱知足常乐的态度——这乃是人的停滞水准。假如我们首先具备地球必然面临的经济总体管理条件,那么作为机械运动的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这种管理发现自身的最高意义。——也就是作为由日益变小和变精微的无数适应性齿轮,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钟表装置;这是使一切居统治地位和发号施令者日益成为多余的过程;是这种巨大的力的总体——其个别因素就是力和价值的最小值。    同使人渺小化和使人适应一种专门化的功利性相反,要有相反的运动——即制造综合性的、概略性的、有辩护力的人。对这种人来说,使人类变为机器乃是生存的前提,是他赖以发现自身高等形式的基础。    他需要芸芸众生即“平庸者”的敌意,同后者相比,他需要距离感,他要居于其上、以其为生。贵族政体说,这种高等形式就是未来的形式。——用道德的话来说,上述总体机械运动,也就是一切齿轮的通力合作乃是对人的最大限度的剥削:然而,运动是以剥削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这种剥削才具有意义。别的场合,剥削其实不过是人的类型价值的总消减,—— 规模最大的退步现象    ——你们看见了,我与之斗争的乃是经济学的乐观主义;似乎,随着每个人自我牺牲的增长,每个人的总福利也一定增长。但在我看来,似乎情况刚好相反。因为,个人的总牺牲汇集成为总的损失。人将会变得更少——以致不会再知道这个伟大过程到底服务于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新的目的是什么?——人类恰恰需要这一点。 〈731〉    连续统一体:“婚姻、财产、语言、传统、出身、家庭、民族、国家”,这就是高低秩序的连续统一体。它的经济学就在于连续劳动这一优点表现过剩,在于缺点的倍增。因为,连续统一体部件更替和可延性支出较大。(也就是说,有效部件由于多次停顿而需要更新,这需要消耗更多的费用,同时,保存的费用也很可观。)优点在于,避免了中断,节省了由于中断造成的开支。万事开头难,更费钱。    “生命的优点愈大,保存和创造所需费用也就愈大(饮食和生殖);因而,从已取得的高度折向毁灭的危险、或然性也愈大。” 〈653〉    应该嘲笑生物学家虚假的“利他主义”,因为,变形虫的繁衍表现为甩掉包袱,这是个大优点。排泄废物。 〈888〉    我尝试用经济学的方法为道德辩护。——任务就是把人变得尽可能具有利用价值,尽可能像机器般的准确无误。为此,人必须装备机器道德(——人应学会这样看待问题,即,他像机器般地处于劳作状态,也就是价值最高的状态。为此,人应该尽可能地使他人扫兴,把他人说得尽可能阴险、臭名昭著)。    这里,令人讨厌的首要障碍就是无聊和单调,这是一切机器运动的必然结果。要学会忍受这种情况——而且不单纯是忍受——,要善于看到某种高等的魅力在围绕着无聊奔跑,这件事乃是迄今为止一切高等学府的教学任务。学习一种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技能;同时,要把这种“客观的”活动看成自己的“义务”;要学会区分欲望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学府不可估量的任务和成绩。因此,迄今为止,语言学家都是“自在”的教育家,他的活动本身就提供了不断走向宏大壮观活动的单调和无聊;在他的旗帜下,门生们学习“死记硬背”:这乃是为将来机械地、出色地完成任务创造前提(充当国家官吏、丈夫、文牍奴隶、报纸读者和士兵)。这种生存也许比其他一切生存更需要哲学的辩护和美化:因为,惬意感应该完全根据正确无误的诉讼程序降格为低贱等级的情感;“本来的义务”,就一切不惬意的事物来说,也许就是敬畏的激情——要命令式地要求一切位于功利性、娱人耳目性、目的性彼岸的东西……自己要去企求这种机器般的生存形式,这被认为是最高的、令人仰慕的生存形式(——类型:康德乃是“你应如何如何”这种公式概念的狂热鼓吹者)。 〈889〉    用经济学方法估价迄今为止的理想——即选择特定的欲望和状态,以牺牲别的欲望为代价来选择和培育。立法者(或社会本能)选择出一定数量的状态和欲望,通过它们的活动来保障调解功能(即功能机器说,也就是每个欲望和状态有规律的需求的结果)。    假如这些激情和状态含有令人难堪的掺合物,那么就得寻找出能用某种价值观来克服的办法,也就是认为痛苦是可贵的,在更高的意义上来说,痛苦就是异常的快乐。用公式来说就是:“怎样使不快变为快乐”,譬如,当我们的服从、对法律的适应,受到力、权力和自我克服的好评的时候。同理,我们的公共意识、胞泽意识、祖国意识、“人道化”、“利他主义”、“英雄主义”也是如此。    勉为其难——此乃理想的意图所在。 〈719〉    社会内部欲望的分工,造成了人和等级要去培植一种不完美的因而更有用的灵魂。在社会内部各个种类那里,某种欲望为什么退化殆尽(而另一种欲望则受到强化)。    论为道德辩护:    经济学上的(意在尽可能充分利用个体之力,免得浪费特殊天性);    美学上的(用对自己一类的快乐来装备坚实的种类);    政治上的(经受不同力度的紧张关系的艺术);    心理学上的(道德乃是替败类、平庸者说话的估价所虚构的优势——目的在于保存弱者)。 〈243〉    要三思啊:对神性天意的不祥信仰乃是历史上对手和理性最致命的信仰了,但却一直延续至今。在“自然”、“进步”、“完美化”、“达尔文主义”等公式下,在迷信幸福与道德、不幸和过失固定配属关系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前提和解释总是香火不绝。那种对事物的运动、“生命”、“生命本能”的信仰,那种愚蠢的听天由命,也就是相信一切人只应该履行义务,以便万事如意——诸如此类的东西只有以善者的眼光来看才有意义。连宿命论——我们的哲学敏感现今的形式——也是对神性天意的最长久的信仰的结果,不自觉的结果。就像万事的进程同我们无关似的(——好像我们会让事物各行其便似的,因为任何个别人本身只是绝对现实性的一种形式而已——)。 〈350〉    爱、恨、褒、贬乃是一切理想的前提。要么,肯定的情感即第一推动力;要么,否定的情感,二者必居其一。譬如,恨和蔑视,在所有怨恨理想那里就成了第一推动力。 〈1017〉    19世纪就没有发现卢梭的“自然之人”,而是发现了人们更真实的形象——为此,它有这个勇气……总的来说,这样就赋予基督教的人的概念以再造之意。为什么他人没有这种勇气,这正是它对这种“自在之人”的赞同的结果,而且在这种人身上看到了人的未来。同样,人们也不敢正视人的恐惧感的增长乃是每次文化增长的伴随现象;在这方面,人总是屈从于基督教的理想,并同这种理想一起对抗异教,同样也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德概念。但是,人们并没有就此找到文化之门的钥匙。实际上,情形仍然处在伪造历史以有利于“善良的人”的状态(好像善良人本身就代表了人的进步似的),仍然停留在社会主义理想(也就是停留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世界的卢梭的残渣)那里。    反18世纪的斗争:歌德和拿破仑彻底战胜了这个世纪。叔本华也同这个世纪抗争过;不过,他不情愿地退回了17世纪——他是一个现代的巴斯噶,他具备巴斯噶的价值论断,而没有基督教的影响。叔本华的力量不足以达到新的肯定。    拿破仑。应认为他是高等的人和可怕的人的必然配属。再造的“男子汉”。而女人应得的卑贱和胆怯的赞许又物归原主了。“总体性”就是健康和最高的主动性;重新发现了直线,这个行动的伟大格局;最强有力的本能,生命本身的本能即统治欲得到了肯定。    〈序言1〉    伟大事物要求人们对其保持沉默,或大谈特谈:大谈特谈,也就是玩世不恭、心地坦然。    〈序言2〉    我要叙述的是往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要描述的是行将到来的唯一者,即虚无主义的兴起。现在,已经就在叙述这段历史了,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乃是必然性本身。无数征兆业已预示了这种未来,无处不在预言这种命运。人人洗耳恭听这未来派音乐吧。长久以来,整个欧洲文明每十年跃升一次,我们随着这种折磨人的紧张局面而在运动着,就像朝灾难扑去一般。动荡不安、刀兵水火、猝不及防;就像急于奔向尽头的洪流,它不再沉思,它害怕沉思。    〈序言3〉    ——他在这里发言说道,迄今为止,他到是只干了沉思这件事。作为出自本能的哲学家和隐士,他由于旁观、客处、忍耐、彷徨、落魄而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作为蛮勇和探索精神,他已经在未来迷宫中走失过一次了;作为占卜家,当要叙述必将出现的事物时,他就要回首顾盼;但是,作为欧洲第一位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自身已经彻底体验了虚无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虚无主义就在他的身后、脚下、身外。    〈序言4〉    可不要错会了这本未来《福音书》开头标题的含义。《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我用这个公式来表示一种反运动,意在提出原则和任务;这种运动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取代彻底的虚无主义;但它在逻辑和心理上则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它简直只能知道虚无主义和来自虚无主义。可为什么虚无主义的兴起势在必然呢?这是因为我们迄今为止的价值由虚无主义得出了它的最后结论;因为虚无主义是我们彻底思考出来的伟大价值和理想的逻辑学,——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经历虚无主义,然后才会弄清这些所谓“价值”的价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某个时刻,我们将需要新的价值…… 〈717〉    国家,也就是有组织的非道德——内里:警察、刑法,等级、商业、家庭;外表:权力意志、战争意志、掠夺意志、复仇意志。    众人去干个别人也许毫不明白的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分散责任、命令和实施。通过植入服从、义务、对祖国和王公之爱等道德观念的办法。用保持自豪感、严酷、健壮、仇恨、报复的办法——简言之,要保持一切同群畜类型相反的种类的特性。 〈729〉    维护军事国家乃是最高和最后的手段,对最高的种类和最健壮的种类来说,不论是创立,还是确定伟大的传统,都少不了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国家的敌意和等级距离感永恒化的一切概念,都以裁决者的面目出现(譬如,民族主义、保护关税等等)。 〈780〉    使行为、定则、欲望成为可能的种种窍门,在个体看来是不“许可的”——也是没有“味道的”。    使我们进入这种“异化”世界的艺术使我们对它们产生了兴趣;    历史学家指明了它们的权利和理性的类别;观赏了异国风情;心理学;刑法;疯人院;罪犯;社会学;    “非个性”(使得我们作为集体生物的媒介可以有这样的欲望和行动——律师团、陪审团、市民、士兵、部长、王公、“评论家”——)使我们感到,似乎我们正在做出某些牺牲…… 〈180〉    所谓的青年。——假如人们在这里梦想有一个天真和年轻的民族迎着旧文化突兀而起,那就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迷信,好像在最低贱民族的各阶层,也就是基督教扎根生长的阶层又重新喷涌了生命之泉似的。假如人们认为基督教乃是新兴的年轻民族和强壮种族的表现,那就说明他们对基督教毫无所知。毋宁说,基督教乃是典型的颓废形式,是在一个倦怠盲目和病态的乌合之众中产生的道德腐化和歇斯底里。这是个奇怪的团体,他们麇集在惑众大师的周围,活像一部俄国小说里描写的情景:一切神经病人都通过熙攘的人群找到幽会的机会……没有任务,本能感到一切都近于尾声,什么都不值得干,逍遥自在、知足常乐。    犹太教本能的权力和对未来的肯定,它顽强求生和求权力的意志是怀在其统治阶级肚子里的怪胎;只有用本能的倦怠来形容年轻的基督教阶层,才是最恰当的。一方面,厌烦一切;另一方面——横竖自满自足。 〈209〉    《福音书》:有消息说,幸福的大门始终对低贱者和穷人开放——人们除了听命于上谕、传统、监护而外,什么都无须去做。在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的兴起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学说。    财产、职业、祖国、等级、警察、国家、教会、教育、艺术、军事机构:这一切同样是幸福的障碍,是《福音书》指控的谬误、迷惘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在暴乱的背景上,解了冻的、对“主人”的反感就像炸弹一样爆发开来,于是,本能地感到,在遭受了如此长久的压力之后,到底有多少幸福还寓于自由之感呢……(绝大多数都是这些事物的象征。诸如,低贱阶层受到优待啦,他们已经破格尝到难得的幸福啦……不是饥荒制造了革命,而是民众放开肚皮,狼吞虎咽……) 〈427〉    自苏格拉底以后的希腊哲学家,一概是颓废的象征;因此,反希腊的本能甚嚣尘上。    “诡辩派”仍旧是希腊式的——包括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他们是伟大的爱奥尼亚人——;不过只是过渡形式——希腊城邦失掉了对自己独特文化的信仰,失掉了自己君临其他城邦之上的主人权利……也就是说,人们交流了文化即“诸神”,——因之人们就失去了对唯一上帝的独家特权。不同来源的善与恶溶为一体,因为,善与恶的界线日趋模糊……    这就是“诡辩派”……    相反,“哲学家”则是反动,因为他要的是旧美德。他认为制度衰落乃是衰落的原因,他要旧的制度;——他认为衰退乃是权威的衰退,因为,他在寻求新的权威(漫游外国、异邦文化、异邦宗教……);——既然“城邦”的概念生存了下来,他就希望理想的城邦(很像犹太人的情况。在他们沦为奴仆之后,他们就作为“民族”而确定了下来)。犹太人对一切暴君都感到兴趣,因为,他们希望重建更有权威的道德。    渐渐地,衰亡的责任都落在了一切真正希腊的东西身上(柏拉图不感激伯里克利斯、荷马、悲剧、修辞学,就像预言家们对大卫①和扫罗②的情形一样)。古希腊的衰亡,被认为是反对古希腊文化基础的借口,哲学家们的根本性错误——推论:    古希腊世界灭亡了。原因:荷马、神话、古代风俗等等。   
   ①大卫——公元前10世纪的犹太国王。——译者    ②扫罗——以色列第一任国王。——译者
 
    哲学家们价值论断的发展乃是反对古希腊的:——埃及的东西(“死后的生命”成了定则……);犹太人的东西(“智者的显贵”“酋长”)。毕达哥拉斯③学派,阴间的崇拜、缄默、彼岸的恐怖、数学。宗教的估价,同宇宙交往的一种;——传教士式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建立了毕的、禁欲主义的、超验的;——辩证法,——我想,柏拉图身上已经带有这种咬文嚼字、死搬概念的坏毛病了!——优良的精神审美没落了,因为,人们对一切直接辩证法那丑恶和生硬的一面已经熟视无睹了。   
  ③达哥拉斯学派,宣扬神秘主义。——译者
 
    两种颓废运动和极端行为并行不悖:a)繁茂可爱的、阴险的奢华喜好和艺术的颓废;b)宗教和道德激情的抑郁化、斯多噶主义的苦行、柏拉图的感官否定,这些都为基督教准备了土壤。 〈153〉    这种虚无主义的宗教,把古典文化中的颓废因素和血缘相近的现象汇聚一处;即:    a)弱者和败类的派系(摒弃古代世界,即最粗暴地抛弃古代世界……);    b)道德化了的人和反异教的人的派系;    c)厌倦政治和平庸者的派系(萎萎不振的罗马人……),不知其所以然的无国籍者;    d)厌倦自身者的派系,——那些愿意参与非法密谋的人—— 〈156〉    虚无主义宗教就像基督教一样,挣脱了一个老朽顽固但因衰老而失却健壮本能的民族,而且逐渐转移到另一个环境,最后来到年轻的、涉世未深的民族大家庭——这有多么奇怪啊!向野蛮人即日耳曼人宣谕那尾声的、牧人的、夜晚的祝福!为什么非要使这一切首先日耳曼化、野蛮化呢!对那些梦想阵亡将士纪念堂者来说,他们认为战争就是最大的幸福!——把一个超民族的宗教硬说成是一个从未有过任何民族的混沌世界——。 〈218〉    我们的优越地位: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的时代,我们可能审查从来未经审查的东西;我们就是全部历史的自我意识。我们享受不同,受的苦也不同。对比频繁出现的现象,这是我们最本能的活动。我们理解一切,我们享用一切,我们头脑中没有任何敌对的情感。我们本身是否会因此误入歧途,我们善意的、近乎情深意切的渴望,向着最危险的事物大胆奔去……“一切皆善”——否定它,要花费我们相当多的气力。假如我们一旦变得如此不明智,以致结伙反对某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受苦……归根到底,我们这些学者今天最好是实行基督的学说—— 〈220〉    叫人们信仰的整个基督教学说,基督教的全部“真理”都是骗人的鬼话,因为,它们恰好都是基督教运动初期主张的反面。 〈159〉    教会称之为基督教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反基督教的。因为,那些东西纯属人的私事,而非象征;纯属故事,而非永恒的事实;纯属公式、规范、教条,而非生命的实践。只有对教义、崇拜、教会、神学抱完全漠然的态度,那才算得基督教的。    基督教的实践不是任何奇想,佛教的实践也非奇想;奇想乃是幸福生活的手段。 〈212〉    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基督教。基督教同用它的名字装点起来的那些无耻的教条毫不相干。因为,它既不需要人格上帝说,不需要罪恶说,不需要不死说,也不需要救世和信仰说。它简直不需要任何形而上学,更不需要禁欲主义和基督教的“自然科学”。基督教是实践,不是信仰说。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而不是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现在,假如有谁说,“我不想当兵”,“我无法无天”,“我反对警察上岗”,“我不愿从事任何破坏内心安宁的事:假如我不必因此而受害,那就没有什么比受苦更能保持我内心的宁静了”——那么他就是基督徒。 〈225〉    没有“神圣性”这个乖僻的概念,——“上帝”和“人”彼此不可分割。没有“奇迹”——根本没有那个领域:因为,那唯一为人重视的领域乃是“僧侣的”(即象征心理的)。颓废:是“伊壁鸠鲁主义”的相对物……按照古希腊的概念,天堂也不过是“伊壁鸠鲁的花园”而已。    这样的生活没有使命:——生活没有任何意愿;——“伊壁鸠鲁的诸神”的形式;——没有任何设定目的的原因;——    生儿育女;——一切都办到了。 〈239〉    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的时代成熟了(也就是颓废了),就像佛祖的时代一样……因此,不含荒谬教条的基督教性是可行的(古代异种杂交说的最令人作呕的怪胎)。 〈221〉    我们又造出了基督教的理想,剩下的事就是确定其价值了:    1.这个理想否定了些什么价值呢?对立理想包含了些什么内容呢?——自豪感、距离感的激情、伟大的责任、高傲、绚丽的兽性,征战和掠夺欲的本能,激情、复仇、诡谲、盛怒、快感、冒险、认识等的神性化——;高贵的理想遭到否定,即人类的美、智、权力,显赫和危险性,设定目的的人,“未来的”人(——于是,这里产生了作为犹太教结果的基督教性。    2.这种理想能实现吗?——能,不过会受气候的限制,这很像印度的理想。两者都缺少劳动。——它来源于民族、国家、文化团体、审判机关,它拒绝学业、知识、仪表养成、职业、商业活动等……它取代了一切意味着人的使用和价值的东西——它由于极端厌恶感而中止了对人的使用和价值。非政治的、反民族的,既不是侵略性的,又不是防御性的,——这只能发生在秩序井然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内部,因为这种生活由于牺牲了普遍利益而使这些不值钱的寄生虫泛滥成灾……    3.要快乐意志的结果始终存在(别的什么都不要)!“极乐性”被认为是可以自我证明的东西,不再需要辩护的东西,——其余的一切(存、亡)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这种考虑过于低级,因为,对痛苦、谴责、道德沦丧本身的恐惧,成了足以舍弃一切的动机……这是贫乏的思维方式,是种类衰退迹象;人们应该不使自己受蒙蔽。(你们要变得像个孩子一样!”——。相似的天性:阿西西的弗兰茨,他乃是官能性神经病患者,癫痫病患者,像耶稣那样的幻影。) 〈213〉    论基督教史。——环境变化在持续:于是,基督教学说也一再变换自己的重心……变得有利于低贱者和小人……宏扬大慈大悲之心……“基督教”这一类人逐步接受了他们原来否定的一切(过去他们坚持否定这一切——)。基督教会变成市民、士兵、法官、工人、商人、学者、神学家、传教士、哲学家、农夫、艺术家、爱国者、政治家、“王公”……他们重操旧业(——自我辩护、守法、惩罚、宣誓、民族隔阂、贬抑、发怒……)。总之,基督教的全部生活就是基督作为解脱来宣扬的那种生活……    教会差不多等于反基督教的胜利,正如现代国家、现代民族主义一样……教会乃是基督教的野蛮化。 〈214〉    基督教的主宰:犹太教(保罗);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殉道崇拜(救世说,十字架的象征);禁欲主义(——敌视“自然”、“理性”、“感官”,——东方……) 〈136〉    耶稣告诫人们:对得罪我们的人,你既不应用行动,也不应用感情表示反抗。    你们不应承认任何休妻的理由。    你们不应制造外地人和本地人,外国人和本国人的隔阂。你们不应对任何人发怒,不该蔑视任何人。你们要借贷布施。你们不应有发财之念。你们不应发誓。你们不应杀生。你们应该和解,你们应该谦让。你们不应当众祈祷。    “极乐”绝非许诺,因为,极乐乃是当你们如此如此生活和劳作的时候就有的。 〈164〉    次要的附加物。——一切预言家和奇迹创造者的态度,发怒,念咒召唤最高审判乃是令人厌恶的道德沦丧(譬如《马可福音》第6章第11节:“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我告诉你们说:真的,那将成为索多姆①和蛾摩拉②等)。“无花果树”(《马太福音》第21章第18节):“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①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②巴勒斯坦城名,见《创世记》第8章第20节。——译者
 
〈165〉    以极其荒谬的方式掺进了赏罚说,这样一来,就败坏了一切。    同样,第一个教会实践是有争论的,使徒保罗的实践和他的态度也被谎称为先兆和先知的——。    第一批基督徒的实际生平和学说,都是事后加工美化了的,看起来都像是按规定行事的,只要照办就行了——。    完全是预言。为什么对一切都造假、作手脚呢! 〈160〉    耶稣径直向心中的“天国”状态走去,因为他在犹太教会的规定中找不到良策——;他认为犹太教的现实性(保存自身的需要)等于子虚乌有,因为,他是纯内向的。——    同样,他在人同上帝交往的一整套公式方面收效甚微。因为,他反对忏悔说和谅解说;他指出,为了自我感觉“神性化”,人应如何生活——也就是人们如何不因忏悔己过而生活。因为,“同罪恶无干”,这乃是他的主要论断。    罪恶、忏悔、宽恕——这一切都同罪恶无干……这是羼假的犹太教,或者说,它是异教的。 〈183〉    基督教的象征主义建立在犹太教的象征主义的基础上,象征主义就已经把全部现实性(历史、自然)消溶在神圣的非自然性和非实在性中了……它不想重新面向实际的历史了——,它对自然的成就不感兴趣了—— 〈161〉    天国乃是心中的一种状态(——孩子们都这么说,“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超出尘世的一切”均系子虚乌有,上帝之国不可计日以待,不会按照日历行事,某事出现于某日,这之前就没有:而是“个别人心中的感官变化”,是某种随时可有,随时可无的东西…… 〈162〉    “十字架上的暴徒。”——假如罪犯,一个凌迟处死的罪犯本人断言:“像这位耶稣一样,不反抗、无敌意、善良、温顺地受罪,死去,这就是公理”,那么他就肯定了《福音书》,因为这样他就升到了天国……
 
〈928〉    “要随着他的感情吗?”——人们,由于向慷慨的情感让步而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危险,并且由于一时冲动:认为这没有什么价值,而且根本不典型。就实现的能力而言,大家都一样——但就决断而言,罪犯、强盗和科西嘉人肯定胜过安分守己的老实人。    更高的阶段:也就是克服心中的充斥感,而且不因一时冲动而去干英雄行为——而是临事冷静、有条不紊,没有起伏不定的快乐感。……    这种感觉来自同情:而它通常都要经过理性的筛选;不然,它就像欲望一样的危险。    盲目迁就欲望,不管它们是慷慨和同情的,还是敌意的,此乃大患之因。    性格的伟大不在于人们不占有这些欲望——相反,在于占有——直到令人不寒而栗。不过,他们是受别人驾驭的……    但束缚是无快乐可言的,而仅仅因为…… 〈198〉    基督教的创始人不得不忏悔说,他是面向犹太社会和下层知识界的。而这个阶层却按照自己理解的精神去构想创始人……从一个因一切人格性和故事性而否定现实性的学说中,编造一个救世故事,一个人格上帝,一个人格救世主,一个人格不死性,并且把“人格”和“故事”的些微小事网罗无遗,此乃不折不扣的肮脏丑闻……    救世传奇代替了象征性的现世和永世,代替了此地和他地;奇迹代替了心理象征。 〈830〉    文克尔曼和歌德笔下的希腊人,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东方人,瓦格纳笔下《埃达》①诗集中的人物,司各脱笔下的13世纪的英国人——总有一天,人们将会发现这全部悲剧!这一切乃是与历史不符的、虚构的,但却是——现代的。   
  ①《埃达》——古代北欧诸国的诗歌集,日耳曼英雄传说的主要来源,瓦格纳歌剧
多取材于此。——译者
 
〈65〉    今天,本能和传统意志受到了最致命的抨击,因为,把自己的来历归功于这种本能的一切制度,这违背了现代精神的审美……根本说来,人们绝不会去干不符合目的的事。不会为了传统习惯而彻底取消意义。人们认为,传统即是宿命。因为,人们研究了它,认识了它(作为“遗产”——),但是,人们却不喜欢它。要选择一切够用上几百年的状态和估价。——这种做法乃是彻头彻尾反现代的。其结果则是:破坏原则赋予我们时代的性格。  
 第十九节
                                
〈818〉    人们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人们认为,一切非艺术家称之为“形式”的东西乃是内容即“事情本身”。当然,这样一来,人们就属于一个颠倒的世界了。因为,对一个人来说,现在内容就成了单纯形式的东西了——连我们的生命在内。
 
〈853〉    《悲剧的诞生》的技巧。    一.    人们从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中会偶尔了解到写作方案,即抑郁不快。在以往知名的悲观主义类型中,似乎还没有这般险恶的。这里,真实的世界与表面的世界的对立消失了,因为,世上只有一个世界,它是虚假的、残暴的、矛盾的、诱惑的、无意义的……具有如此特性的世界乃是真实的世界。要想通过这种现实性和“真理”达到胜利之目的,我们就离不开谎言,因为这是出于求生存的目的……出于求生存的目的就需要谎言,这也属于生命的恐怖和可疑这种性格的范围。    形而上学、道德、宗教、科学——本书认为这些东西只是谎言的不同形式而已,借助于它们,生命才会受人信仰。“生命应该得到信仰”:这样的任务过于庞大。为了解决这项任务,人天生就应该是说谎者,人应该超过一切别的艺术家。而人就是如此的。因为形而上学、宗教、道德、科学——这一切只不过是人要艺术的意志,要说谎的意志,要畏惧“真理”的意志,要否定“真理”的意志,它是怪物。才能本身只因靠了这头怪物才用欺骗的办法强奸了现实性的。这头怪物乃是人的真正的艺术才能——人和所有现存的东西都具备此种才能。人本身的确就是现实、真理、自然的一部分。人,难道不是说谎天才的一分子吗!    有人说,生命的性格会遭到否认——这是隐藏在道德、科学、虔诚和艺术家气质后面的诡秘意图。忽略了不少东西,看错了不少东西,走马观花。啊!离聪明还有十万八千里,人们还要怎样聪明呢!爱、狂热、“上帝”——纯粹是真正的、斯文的自我欺骗,纯属对生命的诱惑,纯系对生命的信仰!在人们成了受害者的时刻,在人们自欺的时刻,在人们信仰生命的时刻。啊!生命在人们中间显得多么臃肿啊!多么兴高采烈啊!多么权力感啊!艺术家的多少胜利在于权力感啊!……人又成了真理“质料”的主人,即真理的主人了!……不论人如何喜悦,在喜悦中总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作为艺术家而喜悦,他把自身当作权力来享受,把自己的权力当谎言来享用……    二.    艺术,无非就是艺术!它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艺术是对抗一切要否定生命的意志的唯一最佳对抗力,最反基督教的、反佛教的、尤其是反虚无主义的。    艺术是对认识者的拯救——即拯救那个见到、想见到生命的恐怖和可疑性格的人,那个悲剧式的认识者。    艺术是对行为者的拯教,也就是对那个不仅见到而且正在体验、想体验生命的恐怖和可疑性格的人的拯救,对那位悲剧式的、好战的人,那位英雄的拯救。    艺术是对受苦人的拯救——是通向痛苦和被希望、被神化、被圣化状态之路,痛苦变成伟大兴奋剂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