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鲨装机大师怎么样: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境界与读书学习的三境界/邙岭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49:20
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境界与读书学习的三境界/邙岭童 

一.两篇阐发王国维论述的文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的§1.26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那篇《人间词话》的文体,通篇都是这样,点到为止,没有解释。这就给后来者留下了充分的解释、发挥的空间,也有好处。王国维申明,它的三境界,是原词作的发挥。我辈后来读者,对三境界也可以而且应当发挥。积累起来,就更深入了。

笔者看到的第一个解释,是季羡林老师的文章【5】,很宝贵。我念大学时,季先生是东语系主任。我是数力系学生,无缘当面聆听先生教诲。但退休以后读遍他的学术性的散文,对我影响极大。我成了他未当面教过的学生。

看到的第二个解释的是王自法先生的【6】,也很好。文中含有现年91岁高龄的钱令希老师的书法作品。苍劲挺拔,显示出深厚的功底,极为宝贵。笔者大学毕业后,曾在钱先生、刘恢先所长合作的一个题目组内工作。后来也多次有幸聆听钱老的当面教诲,受益匪浅。作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王自法虽出身理工科但文科功底深厚,视野开阔。读它的博客,颇受教益。这两篇文章,和钱老的书作,作为3个附录,放在本文之末,与读者共享。本文只写新的补充。读到这里,您最好现转过去读附录,然后接着阅读本文。

二.本文的补充阐发

从做事、研究两方面看,三境界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三阶段:定向,奋斗,收获。

定向,对人生来说就是立志。少年时代是梦想,到青年时代逐渐发展成理想、志向。对一个阶段来说,就是目标、规划。明智的定向,应当是着眼社会,扬长避短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7]。了解社会需求和自己的特点而做出的选择,才能充分开发潜能,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人生价值。定向,对研究来说,就是研究方向、题目的选定。需要顾及:需、虚、能三方面。需,就是社会在理论或实际方面的需要。虚,就是没人做过。重复别人的工作,是研究之大忌。但要避免并非易事,必须吃透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趋势。能,就是以自己所具备的、能争取到的条件,经过努力,有可能做出来。啃不动的硬骨头,要避开。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内涵中,上述这些全有了。好定向的基础是“望尽”。“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8】。看到的路,恐不止一条。都“望尽”,经过比较选定一条。为望尽,需登高。还要会宏观思维。高瞻远瞩,统管全局,宏观把握,才能定向。登临高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10】,一种“别人酣睡我独醒”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孤独,是创造性的重要元素。赶浪头、凑热闹,离创造是很远的。

定向,对人生、对研究,都具有关键的意义。有人说,搞研究有好的选题,成功就拿到了一般,很中肯。定向也是最费劲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苍凉感,烘托出这种处境的艰难。

奋斗。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研究尤其理论性研究的特点是:探索未知,因而路线与结果都难以完全确定。大都需要通过“大胆假设,细心求证”[11],在摸索中前进。探索中的障碍困难,“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2】.解决问题的难度特大、所需要的劳动量特大。因为容易的重要问题,别人都已经解决了。灵感,在解决问题中,又极为重要、极难获得。因为这些,就要求研究者,具备独创的精神、勇气、自信。要有超常的勤奋、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百折不挠的韧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3】。灵感才能在劳动的基础上闪现。要经历这些艰难困苦,“衣带渐宽”的“憔悴”,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收获。汉语在近代有一个词,科技。其实科学与技术,是截然不同的。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需求所推动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功利目的。它的目标可以很明确,行动可以有计划。科学的发展为技术的创新开辟道路、提供基础。可是,有许多科学发现,几十年后才知道有什么用。有的甚至到现在也不知有什么用。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的认知、审美动机,并不带有功利色彩。所经历的过程、所得到的结果,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14】的情况,常有发生。因此,对科学发现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首要【15】。科学家们更痴迷于研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6】的境界。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是淡泊名利的。淡泊并非拒绝。而是“实至名归,劳到利来”。心思花在劳动、创造的实际运作上去了。时下社会上浮躁风气流行,挡住腰缠万贯的诱惑,对研究者的有所作为,极为重要。研究所所长王自法先生,在讲课中对青年研究者,倡导准备“忍受孤单和贫穷”,笔者以为是很有见地的。

在王国维那段话里,惟独这第三境的表述,最为含蓄、朦胧。给人的教益也最深。

三.兴趣——登临三境界的原动力

王国维的三境界,激励了好几代人奋发有为,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发。

三境界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艰难困苦,乐此不彼。从心理学的视角,需要探讨两个层次的问题:⑴对艰难困苦,乐此不彼的原动力,来之何处?⑵这种动力怎样获得?先说第一个。

动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社会责任感、成就动机、功利的追求、热爱与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适合的性格等等,说不全的。可总会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笔者退休十几年来,以滚雪球方式,不断地学习、思考、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基于认知、审美需要的兴趣,是原动力的核心,它虽不能代替一切,却可以带动一切。全部论述的“封顶”之作就是《兴趣与学习——给青年朋友支招》【18】。在那里,从科学史的启示、科学家超长勤奋的来源、卓越人才成长的经验、先驱者的论述、中美教育的比较、心理学的分析,6个角度聚焦观察,并列举近80个言论、行动的实例,对此观点进行论证。并提出“兴趣作用10端”及“兴趣培养19招”。本想在这里做一个提要,觉得很困难。字少了,说不清楚。字多了,本文的结构又不允许。所以建议读者去阅读文【18】原文。这是人才成长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值得一阅。文章虽长一些,可是没有废字、生动活泼,是可以看着玩的那种。不信你试试。。

再来看王国维的最后一句话:“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申明自己表达的,都不是原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借用”或“借喻”的修辞方法,颇有值得玩味之处。先来看原词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作者思念远方的心上人,想要寄去一份表达相思之情的题詠和书信,望尽天涯,也不知寄往何处【2】。

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者思念伊人,一心恋恋只伊这么一个人。为伊相思,为伊瘦损,为伊弄得憔悴,此心却却仍恋恋执著,毫不后悔【3】。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字面上看是写繁华灯会上的奇遇,实际别有寄托。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感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所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上失意以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居,伤心人别有怀抱【4】”。

清晰可见,三首原词表达的,都是爱情。而且是真挚的、热烈的、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神魂颠倒的爱情。王国维这样借喻,是否隐含着,登临三境界的原动力,正是这样的情怀呢?是的!这样理解,虽然很不“豪言壮语”,却是大实话、大白话。这样的情怀,用现代心理学的语言表达,不就是兴趣与热爱吗。这才知道,邙岭童十年寒窗、冥思苦索得到的认识,80多年前王老先生已经暗示过了。佩服!

四.读书学习的三境界

    现在探讨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以兴趣为核心的原动力,怎样获得。

   关键是观念更新。苦读的理念与实践,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传统,并延续至今。个体要改变,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对于乐读的理念,你是将信将疑,是承认,还是信服?行为方式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劝青年朋友,先别急于寻找方法,而把功夫用在改变自己的观念上。途径不外乎阅读、思考、实践。建议你把文【18】全文,仔细、反复研读。不同意的可以同作者讨论(评论或电邮)。等你把那些论证都变成自己的思想,方法自然也就有了。

那篇文章里,含有“兴趣培养19招”,可供参考。这里只简要点出几个基本的方法。①求知:充分开发人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②审美:有意地、主动地从学习对象中,发现美的事物;③暗示:用提示语如:“都说这玩意儿有意思,我来看看”,引导自己去发现趣味;④成就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效率,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乐趣;⑤追求:必要时,动用间接兴趣(对行为结果的兴趣)等。看这样说,你肯定不过瘾,那就仔细去看全文吧。

现在该说到实现乐读的过程,那就是,读书学习的三境界:迫读——苦读——乐读。

迫读。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环境巨变。人们是怀着几分新奇、诸多无奈的。原来,生活不全是玩,还得强制自己干许多事情。人们在老师与家长的逼迫下,开始读书,应付的成分是很大。“可怜天下父母心”,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不断施加很大的压力。直到考上大学(若能),才稍为缓和。老师们一个个也是“恨铁不成钢”。这都没错,只是在我们的教育思想里,诱导的成分少了些。学生是在被迫的、为别人,而不是主动的、为自己学习。迫读是必经的阶段。就是在以后,知道为自己的前程而学习,迫读的成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苦读。一般学生在小学高年级前后,逐渐进入角色,在外界的影响下,开始下功夫。后来知道人生的艰难、父母的期望、对社会的责任等等以后,开始发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头悬粱、锥刺股的苦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千军万马羊肠道”;只有“赶考”,考中做了官,才能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多如簇”【19】。十年寒窗,备考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等人伦日用、“修齐治平”方面的,从来不涉及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方法,以灌输,死记硬背为主。就这样,为了成为“人上人”,人们就得忍受这种学习的“苦中苦”。犹如无涯学海中,驾的是人力划桨、摇橹的木舟,能不苦吗?所以他说“学海无涯苦作舟”【20】。

苦读并没错,不能批判。可拿到世界史的大范围来看,苦读决不能算是高境界。只有随着兴趣的不断增长,学习日益成为“挡不住的诱惑”,甚至成为“离不开的癖好”的时候,人们才进入较高的境界,走上成才的坦途。时代不同了。1840年,列强的坚船厉炮敲开国门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转型。动真格的,是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知识分子凭自己的实力,在行业之间、阶层之间流动的自由度和途径,无比地扩大了。14世纪起在西方产生的饶有兴趣的科学与技术,也在开放中进入中国。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了。教育理念也开始转变。就说这舟吧,自1807年富尔顿发明蒸汽船起,经过几代已经发展到核动力的了。我们学海所驾之舟,不是也该从“苦读”,更新换代成为“乐读”了吗【21】。

人类天性地开发:好奇心、求知欲、追求快乐,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只不过被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扼杀了。倡导乐读,学海换舟,是学习者人性的回归,又是学习方式的现代化,何乐而不为呢。

动机不同: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动机。苦读具有的,是富有功利色彩的、寄希望于未来的,外部驱动力。乐读具有的,是从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进步中发现的无穷乐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内部驱动力。效果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良性循环:有兴趣,自己要学,拦都拦不住:用功用心,成绩不断提高;老师表扬,社会奖励,自己高兴,兴趣增加。这样进入良性循环,必定越学越好。

乐读与素质:有兴趣,你不但用功,而且千方百计用心探索方法,追求学习的高效率,有利于自己的智力开发。广泛的兴趣烘托出你的中心兴趣。它可以发展成为志趣。使你找到最适合自己干的事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苦与乐,既与客观环境有关,又是一种内心体验。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对百万富翁和地铁站流浪汉两个群体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幸福感的频度、强度,是相近的。这说明内心体验的作用很大。抱着寻欢作乐的心态学习,效果自然更好。人生在世,不应当是为了受苦,而应当时为了快乐。

   迫读↗苦读↗乐读,三者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关系。其间要经过两次飞跃:从被动到主动、从苦读到乐读。发展情况,差别很大。不少人,直到大学毕业,还在苦读。有的人,在小学高年级就进入了乐读的层次。成才的效果截然不同。其中奥妙,值得玩味。哲学上看,高层次的事物,包含低层次的事物。进入乐读以后,在社会上谋生,被迫的、枯燥的事情,还会是常有的。主动迎接、苦中作乐就是了。直到退休以后,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这是题外话了。


五.结语

读书学习三境界,是成大事大学问三境界的基础和初级阶段。合起来便构成一个人才成长并有所作为的全过程。个中奥妙,全在一个“趣”字。青年朋友若细心参透这一点,则可终生受用无穷。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www.basearea.com/dispbbs.asp?boardid=68&ID=49466 - 149k
2. 晏殊,蝶恋花,宋词选p.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 柳永,凤栖梧,历代诗词名句词典p.308,1986年。
4. 辛弃疾,青玉案,宋词选p.28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 季羡林,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我和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6. 王自法,如何搞好科学研究第四讲 科研的三种境界,http://zifawang.blog.sohu.com
7. 佚名,多元智能七种智能简述, 情商中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纵横谈之二,
   http://blog.sina.com.cn/u/1221761732
8. 屈原,离骚,古诗海,p.5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9杜甫,望岳,古诗海,p.63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0.林则徐撰,楹联,中国楹联鉴赏辞典,p.239,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
11.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胡适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12.杨万里,过松源炊漆公店,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词典,p.251,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1年。
13.郑燮,题竹石画二首,同上书,p.715.
14.罗贯中,平妖传第19回,历代诗词名句词典p.325,1986年。
15.邙岭童,过程比结果更首要,http://blog.sina.com.cn/u/1221761732
16.陆游,游山西村,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词典,p.497,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1年。
17. 王自法,如何搞好科学研究第五讲 忍受孤单和贫穷,http://zifawang.blog.sohu.com
18. 邙岭童,兴趣与学习——给青年朋友支招,http://blog.sina.com.cn/u/1221761732
19.宋真宗,励学篇,历代诗词名句词典p.206,作家出版社,1986年。
20.佚名,楹联,中国楹联鉴赏辞典,p.263,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
21. 邙岭童,学海无涯趣作舟,同上。


附录一 季羡林,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节录)(5],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在秋天里,夜里吹起了西风碧绿的树木都凋谢了。树叶子一落,一切都显得特别空阔。一个人等上高楼,看到一条漫长的路,一直引导天边,不知道有多么长。王国维引用这几句词,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立志做一件事情的情景。之虽然已经立定,但是前路漫漫,还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借此说明:在工作进行中,一定要努力奋斗,刻苦钻研,日夜不停,坚持不懈,以致身心瘦削,连衣裳的带子都显得松了。但是他(她)并不后悔,仍然是勇往直前不顾自己的憔悴。我们一定要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忽而不容许有任何侥幸求成的想法,也不容许徘徊犹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

第三个境界的意思是:到处找他(她),也不这招了几百遍几千遍,只是找不到,猛一回头那人就在灯火不太亮的地方。中国酒小说常见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作一件事情,于是就苦干、实干、巧干。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必过分考虑。这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到了成功自然计划于回到你身边来。

(2)”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附录二 王自法,如何搞好科学研究第四讲 科研的三种境界[6]。

刚回国的时候,我们老所长的朋友、一直关心工力所发展的著名科学家钱令希先生给我写了几句宋词,告诉我成大事业大学问之人必经的三重境界(附录三),这个题词我至今仍然恭敬地挂在自己桌子旁的墙上,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它,从而勉励我奋力向前。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钱先生所描述的三种境界虽然心存崇拜,但是根本没有办法理解。渐渐地,自己终于悟出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所以在这里写出来,供大家指正。

钱先生的三种境界是这样描写的。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的愿意是指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要亲自登高望远,掌握全局。我感觉钱先生的寓意应该是告诉我,不论环境如何,不论别人怎么说,一定要自己努力,亲身经历,要通观全局,决定自己的目标。所以,第一种境界是指要有远大的目标,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学生经常重复的话,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话。自己虽然不才,但是,自我感觉在确定远大目标方面,我还是可以的。至于结果如何,那时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是吧?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这句话的愿意是指自己逐渐变瘦,但是也不后悔,为了它,我愿意自己憔悴。将这句话应用到科学研究上面来,应该是指,在经历了第一境界之后,向着自己的目标,孜孜不倦地、任凭自己逐渐憔悴、身体渐渐消瘦,我们努力工作、无怨无悔,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自己目标的实现。第二种境界应该是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决定能否成为成大事者,就是要看他是否能够渡过第二种境界。在这个方面,我需要努力的可就多了去啦。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种境界指的是我们在第二种境界里苦苦寻求,历尽千山万水,艰难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一直难以有自己满意的结果。突然间,在自己根本认为不太可能的地方,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第三种境界表示了至少两层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一个伟大的成果往往不是按照自己计划出来的,扩充地说,真正的创新经常出现在自己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第二层意思是,不管自己多么努力,是否能够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仍然是未知的,因为要成就为一个大科学家,必须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且有的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所以,要想做好科研,要有远大目标,要艰苦努力,偶尔还需要一点小运气,这就是搞科研的三种境界。

附录三  钱令希先生的书法作品\


邙岭童07.12.20
2008年3月30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