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能吃奶油吗:清代书法作品欣赏 (31-3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40:53
纪 昀(1724-1805)

字晓岚,谥文达公。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纪晓岚为清乾隆朝进士出身,从编修、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4卷,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楷书八言联

姜宸英(1628-1699)

         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今浙江慈溪)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探花,授编修,年已七十,两年后即卒。初以布衣荐修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称“三布衣”。工书善画。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书宗米、董,飘逸俊秀,晚年始宗法晋人,70岁后作小楷颇精,名重一时,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精鉴赏,家藏兰亭石刻,拓本称《姜氏兰亭》。与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并称“康熙四家”,为清初帖学书法的代表人物。 著有《西溟全集》、《湛园题跋》。

小楷洛神赋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纵24.7cm,横28.8cm。

  此册小楷书录汉曹植《洛神赋》,末款“姜宸英书”。钤“姜宸英印”、“西溟”印,引首钤“畦风阁”印。册后附清末黄易题跋一段。据跋称,此册为清末李鸿裔所藏,并见示于黄易,因题于后。

  此册无具体书写时间,但从书风推测,当为姜氏晚年所书。姜宸英作为清初康熙时四大书家之一,晚年尤长于小楷,此册书法风格秀劲,取法于唐代虞、褚、欧诸家,兼融汉魏之意,正如黄易所评“询为楷法正宗,不可多得也。”

 

姜宸英草书摘句轴

姜宸英书元遗山绝句轴

 

姜宸英行书诗轴

 

姜宸英小楷书镜心

姜宸英行书立轴

姜宸英临帖册页(选页)

姜宸英玉润帖立轴 64×30.5cm 

释文: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馀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头以溃,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焦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试、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此非复常言辞,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上负首先,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蒋仁(1743-1795)

               原名泰,字阶平,后来因得“蒋仁”古铜印,极为欣赏,遂改名为蒋仁,号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家境贫寒,一生与妻女过者超然世俗的简朴生活。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杨凝式诸家,擅长行楷书。篆刻非常佩服丁敬,师法其法,并能以拙朴见长,有所发展。于苍劲中甚得古意,别具天趣。所刻行书边款,得颜体书法之神,苍浑自然,别有韵致。平生性情耿介孤冷,不轻易为人奏刀落笔,故而流传作品不多。

  

蒋仁《录董其昌语》轴

 

姜淑斋

           生卒不详,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女,山东青岛胶州人。号广平内史。精于行草,师法二王,得力于《十七帖》。下图草书临王羲之《司州帖》,凡四行。用笔稳劲秀润,精微入神,连绵大草跌宕起伏,纵肆牵连中别具遒迈之姿。笔力矫健,不类女子。

《草书临帖轴》 绢本 纵224.5 横52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诒,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它是我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他也身体例行,尊魏卑唐。字也从北碑中求意趣。他对石门铭用功尤深。同时掺和经石峪,云峰山诸石刻文字,极力地写出了自己的面貌。

《五言联》    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毫无帖法,全从碑出,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转折之处常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也不似晋、唐的欹侧绮丽,而是横平竖直,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笔意。

 

书札

释文:
  近何所闻耶?竟有翻刻《不忍》者,公何以待之?欲觅《不忍》呈正,不可得,今可买之以借花敬佛。更呈《广艺舟双楫》一册,希正。(卅年旧论,今不同。)顷欲为中国美术六论:一论书;一论画;一论诗;一论文;一论乐;一论园林。数日不作书,今夕所作条幅(六纸)、楹帖(五),皆为人作者,似较纵横自在,公谓如何?

致乙公书札(一)

释文:
  明日之会,昨书未见复,若可行,公欲以何时?(午后抑晡或夕)望示,以便约病、愔两君。
  乙公足下
  有为顿首

致乙公书札(一)

释文:
  三事,专问真赝如何,岂皆赝耶?(抑有一、二可取,仍乞再复示。)《叔问碑》乃托代售者,吾将有取焉,故不便代定,亦不能代定。公不定亦无人能定(其子更不解事),公姑定之以付其子,(为死者与生人不同,无可谢。)其人辄不可不理也。卧病昏昏宜自遣。敬请  
  乙老大安  
  生生

行书跋广武将军碑


行书语摘轴


行书立轴 105X50cm 北京海王村画廊藏

行书轴 纵109.3厘米、横50厘米 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


行书五言联 132厘米×32厘米×2

正文:人烟寒橘柚 古屋画龙蛇
落款:康有为
印鉴: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康有为《行书五言联》 纸本 纵171厘米 横4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刘墉(1719-1805)

          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刘墉《行书东坡游记》 镜心 1797年作 水墨团花笺本 91×178cm
款 识:惠州西南五里所,地名半径皆美田,宜秔社自无湖泛舟可至焉。前辈有诗云:半径雨余香稻熟,丰湖波暖鲫鱼肥,予至惠一年,欲游而未果也。石昌蒲赞,清且沘惟不与水于一岂养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何以辅五藏而坚发齿,都下春色已盛,但块然楬处无与为乐,斋前小圃种亦小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东坡。嘉庆丁巳仲春望目录,石庵刘墉
钤印:刘墉之印(白文) 石庵(朱文) 御赐清爱堂(白文)

  这件刘墉的行草书是一件开门见山的巨作。此作作品高91厘米,宽178厘米,尺寸之大亦是目前可见的刘石庵作品中屈指可数的,且字字珠玑,精彩绝伦。细察用纸,可见此纸光洁严密、厚实匀净,并以金粉手绘团莲团菊纹。富贵雅致,极是珍奇。这件作品堪称是他的代表作。书法错落有致,肥腴中寓清刚之致,如太极高手,浑厚中寓轻灵,精气内敛,变化无穷。作品书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时刘墉79岁,已抵达“人书俱老”的仙家意境,是典型的刘氏晚年风格成熟期作品。作品钤印可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录,可断为刘墉真迹。

 

行书手札

释文:要写之纸收写。家信接到。猫二个,一个头上黑花,一个所谓黄梨猫耶,并送一牡一牝,卷一,又扇一柄,交卜先生处。明日弟在城,后日赴园。并闻兄处鸡黄之面甚佳,弟之切面者欲得一见而学之,祈惠少许作样也。五哥览。

 


 

行书手札

释文:字问十三弟安好!五月间接手书,欣悉起居安善为慰,承惠食物,多而且美,容面谢。兄今年生日,谢却祝仪等物,乃五兄,专差到银六百两,并衣料等物。兄将银受留,而衣料着来人带回。却之虽属不恭,典当殊为可惜。此意未知能达否?再报示既筠谷弟览。
十一兄 墉寄 十二月三日申刻

 

《题东井澄池砚》诗笺

楷书诗笺

行书轴 冷金笺 纵129.4厘米,横6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行書杜詩 卷 紙本 18.5X 13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為劉墉書寫杜甫詩句之手卷,書於水紅色、鉤金花的紙張上,十分別緻。起始的一首詩題名為「縛雞行」,敘述小僕綁著雞要到市中去賣,引起了詩人對人、雞、蟲三者間的一些感概,內容頗有意趣。至於在書法方面,圓潤婉轉的字體,看似柔軟無骨,實際上卻是將勁道隱藏於豐厚的外貌中,相當的內斂,前人評論劉墉的書法為棉裡裹針,應即此意了。


行书米芾诗帖

论书句轴

行草書莊子繕性篇

  

画论行草立轴

 

行书山谷水仙诗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 114 公分 横 51 公分

   读诗写字,刘墉始终引为乐事,因为好诗百读不厌,如果再用毛笔写下来,自己印象深刻,还又可以锻链书法。或许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刘墉的诗课和书课是分不开的。这件立轴是诗书两课,录写黄庭坚水仙诗,原诗共有八句:「淩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刘墉很喜欢这首诗,他佩服黄庭坚最后一句学杜甫学得真好,比陈后山学得好。刘墉自己也会作诗,读到好诗的时候,那种快乐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庭坚这首好诗也间接透过刘墉的书法,和更多人一起分享。

 

 

行草轴 纵135.5厘米、横55厘米

 

行草轴 纵189.5厘米、横89.5厘米

行书轴

刘墉行书轴 绢本 纵171.5 横50.7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行书《容台集》中文字二则,凡四行。其书宗法晋唐,用笔洁净,结体宽舒;笔短意长,墨浓势厚。作品中透露出雍容端庄的独特风貌。

刘墉《行书陈白沙七言绝句轴》 洒金彩笺 纵175.2厘米 横63.9厘米

小楷《入法界体性经》

 

小楷诗翰

 

小真书大学 册 纸本 纵 24.6 公分 横 32.4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书另外一个名称是"楷书",小真书也就是小楷书。刘墉小楷书在当时深受肯定,甚至有人推为第一。本来楷书写来容易流于刻板,刘墉却能够写得活,没有拘谨的感觉,这得要归玏于几十年的临池功夫。他一开始学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接着又学习晋人、唐人和宋人的作品,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面貌。在公务余暇,刘墉喜欢读书,文、史、哲各方面样样都读,遇有精彩的篇章,有时书录下来,一面写一面思索,分享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以这篇大学来说,可说是儒家修身治国的参考书,刘墉深信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先从个人做起,因此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发挥毛笔彷彿现代影印机的功能,要留给后代子孙参考。

  

临书扇面

 

临阁帖行书 绢本 纵 169 公分 横 77.1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有诗文集流传於世。刘墉的书法歷程,从早年临习董其昌、赵孟頫书法开始,曾经学习晋、唐、宋各家作品,对顏真卿和苏軾的体验尤其深刻,逐渐融会成自己的面貌。

  刘墉的书法课是没有老师考核的,不过他从来不会忘记做功课,临写淳化阁帖便是他日常书课之一。刘墉除了书录帖文之外,有时还附记心得感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刘墉附记意见,不曾信口开河,都经过实实在在的考察。他知道淳化阁帖刻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当时把前人的书法刻在木版上,墨拓之后可以化身千百,流传起来更方便。可是负责这项工作的承办人王着,粗心大意,没注意到"张三"的书法冠上了"李四"的名字。幸好后来让人发现了,陆续指出其中的错误,免得一错再错,遗误后人。这里刘墉书录阁帖第五卷智果的书法,虽然帖上注明作者是智果,其实弄错了。因此刘墉特别在书后附带一提:此非智果书法。

 

临古小幅 纸本 纵 75.2 公分 横 29.2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公务余暇,经常临写古人书法,不仅探知古人如何用笔,也和古人成为好朋友,进一步提升自己。刘墉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古」(LKK),从这件书法小品就可以验证。他分别临写王羲之草书、写经书法以及杨凝式、蔡襄、苏轼的书法,如果与原作来比较,可知刘墉掌握的是神韵,并没有一笔一画来翻版。在刘墉心中,这些古代书法家属于「智慧型」人物,他们的学问足够自己探索一辈子。当然刘墉并不愿意自己变成「烧录机」,只能复制现成的。他知道努力学习吸收古人的长处,是必经的过程,这世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墉在书法上的成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成功的。

 

行楷书(第五开) 册 纸本 纵 21 公分 横 23.8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诗文和书法的领域里,刘墉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多方面学习,从未间断。 这件小品书作,照着宋代苏轼所写的《书杜甫桤木诗》,仔细临过。刘墉不但揣摩苏轼的笔法和结字习惯,也将其中浑厚的气度掌握到了。除了苏轼之外,刘墉对宋人的书法和诗文似乎特别用心,有时作起诗来,也彷彿宋诗的格局和意境。因此当时讨论诗学的人,曾经评论刘墉的诗文比书法好。但是欣赏刘墉书法的人,却又认为他的书法在诗文之上。其实刘墉并无心以诗书名家,他晚年任官体仁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诗文书法只是政事之余的寄托。刘墉做事,不论大事小事都好好地认真去做,因此虽然不在意有多少收获,成绩却相当可观。

 

行楷书(第九开) 册 纸本 纵 21 公分 横 14.6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练习书法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在临帖过程中,要能写得相似,有时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再进一步活用笔法,脱离原帖,写出自己的面貌。因此难免有人勤练苦功,反而形同步步跟随,依傍古人。刘墉在这方面能够掌握到重点,他知道体悟的重要,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书法,心领神会,不仅仅是握着毛笔不放。这开小品书作可说是现成的例子,刘墉虽然临仿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在落笔离合之际,逐渐浮现自己的面貌。刘墉到底前后写了多少遍,谁也不敢说,他那辛苦的一面是不容易觉察到的。苦而后有味,刘墉在其中得到的乐趣,若没有亲身体验,也不容易感受到。清朝人对刘墉的书法相当推崇,刘墉自己却未尝挂怀,也就无所谓毁誉了。

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行草轴 76X45.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 残(1612-?1692)

          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僧人。俗姓刘,自幼出家,法名髡残,字石谿、介丘,号白秃、残道者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年后居南京。工诗文、书画,擅山水、花卉。山水师法王蒙、黄公望,并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画法。博采众长,加以发展变化,又能师法自然,于游历中观赏体验名山大川的万千景象。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后人将其与石涛并称二石,又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行草手札》

 

 

草书扇面禅偈语

 

刘鹗(1857-1909)

  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辑有《铁云藏龟》、《铁云藏匋》(附封泥)、《铁云藏印》等书。其中《铁云藏龟》出版于1903年,是为殷墟文字的第一部著录。

  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刘鹗《致勤伯书札》

释文:
  勤伯仁兄大人阁下:两次失迎,歉甚歉甚。弟拟十五日暂回上海一行,其详细情形,晤子襄兄便知,盖连日皆晤面也。恭邸此时又赏假十二天,假满且未必不续假,闻病势甚重云。军务处业已公文堆积如山,亦非一、半日所能清,故弟抽空一行,不过月馀即回耳,恕不走辞。敬请
  文安
  尊大人前均此请安。
  愚弟刘鹗顿首

 

                              梁同书 (1723-1815)

          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石翁,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是大学士梁诗正。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   

    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其论书曾说:“笔要软,软则遒;笔要长,长则灵,笔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又说:“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行书《董其昌语》系羊毫软笔书写,典雅洒脱,动人和谐,不激不励,颇具书卷气。”

梁同书《行书董其昌语轴》

梁同书《文摘轴》

梁同书《行书七言联 》

梁同书《行书七言联 》纸本 纵130.4厘米,横2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梁同书《行书七言联》 129.5×29cm×2

梁同书《六言诗 》

梁同书《行书轴 》 167×87cm

梁同书《论兰亭轴 》

梁同书《苏轼钱越王祠碑铭册》 行书,广东省博物馆藏。
纸本,纵23.5cm,横30cm。梁91岁书。释文: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在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岁时归休,以燕父老。奕如神人,玉带球马。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胡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我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新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李 鱓(1686-1762)

         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墨磨人、木头老子、苦李、滕薜大夫等。江苏兴化人。

  一生在仕宦途中,历遭坎坷。康熙五十年即25岁时中举,三年后以画技至清宫当内廷供奉。他本是学画山水的,进宫后,康熙皇帝指令他跟“正宗”派花鸟画家蒋廷锡学习花卉。李鱓不以学习蒋廷锡为满足,又向高其佩学习,后受石涛笔意启发,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突破了“正宗”派所规定的框框,是一位颇得宫廷器重的画师,名声也日益扩大。但他却遭到一批摹古画师的极力排斥,并以所谓抗拒规定题材和体裁的罪名而被解职。郑板桥说他是“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后来,李鱓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体谅民情,被士民所尊敬。又因负才使气,玩世不恭,触犯了权贵,遂于乾隆五年,罢官归里,流落扬州,过着卖画为生的凄凉的生活。两次的仕宦打击,使李鱓在生活上放纵自己,寄情花鸟,以书画发泄其苦闷之情,但又不甘心宦途上的失败,常欲东山再起。但事与愿违。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李鱓与郑板桥是同乡,又最为知已,结为知交,所以郑板桥有《郑板桥集…. 李鱓》的诗句,并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的话。

  所作花卉,不拘法度,泼墨淋漓,但犹不失天趣。但晚年部分作品过于霸悍。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

  李 鱓诗才书法成就是卓然的。李 鱓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作画时喜欢在画幅上长题满跋,有时甚至于把参差错落的题字,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为此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

 

 

 

 

 

 

                                                              

《行书五言联》

 

梁 巘

字闻山,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官四川巴县知县。晚辞官,主讲寿春书院,以工李北海书名於世。初为咸安宫教习,至京师,闻钦天监正何国宗曾以事系刑部,时尚书张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笔法,因诣家就问。国宗年已八十馀,病不能对客,遣一孙传语。巘质以所闻,国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赠以所临米、黄二帖。

    后巘以语金坛段玉裁曰:“执笔之法,指以运臂,臂以运身。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两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之力,行於臂而凑於两指尖。两指尖不圆如环,或如环而不平,则捉之也不紧,臂之力尚不能出,而况於身?紧则身之力全凑於指尖,而何有於臂?古人知指之不能运臂也,故使指顶相接以固笔,笔管可断,指锲痛不可胜,而后字中有力。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勾;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勾;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右军从旁掣其笔不得,即谓此法。舍此法,皆旁门外道。二王以后,至唐、宋、元、明诸大家,口口相传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农鸿绪,司农以授张文敏,吾闻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张文敏耳,他未为善。王虚舟用笔祗得一半,蒋湘帆知握笔而少作字乐趣。世人但言无火气,不知火气使尽,而后可言无火气也。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如此捉笔,则必坚纸作字,輭薄纸当之易破。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钅义股、锥画沙、印印泥者,於此可悟入。”巘少著述,所传绪论仅此。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行草轴 纵139厘米、横44.5厘米

楷书横幅 纵27.5厘米、横238厘米

梁 巘《行书东坡语》 纵202厘米、横88厘米 西泠印社藏

临李邕大照禅师碑卷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人,十六年中进士。二十五年(1820)起,先后外任湖道、盐运使,御史、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出任湖广总督。湖广总督任内力主禁烟,抵制英军。虎门销烟,更使他名震天下。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他不仅是个卓识远见的政治风云人物,也是一位书法家。其书法功底很深,加之清劲秀博之风,使其书法绝无矫揉造作,柔中含刚,宽博疏朗,一如人品。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属于传统派系。其楷书,从欧、颜入手,但又不拘泥于某家框架,自成一格。在林氏传世的众多尺牍对联墨迹中,笔墨轻重随意,或错落有致,或倚侧生姿。在对亲朋好友吐露胸怀时,更无疑虑矜持,笔随情发,一泻自然。有时家书语句,更现朴讷真情,读令人肃然起敬。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名震四海,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戌伊犂后,始得肆意于书法,“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国朝书人辑录》卷八)一时传为佳话。

楷书手札 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释文:受业林则徐敬请老夫子大人钧安,前月连肃两函,谅俱早登崇鉴。比闻按试新安,彼处为经学渊源,想必有通经复古之儒,特邀赏拔。不仅於文词得华士也。则徐出赴表浦,督催空运灌塘,已于第一塘放船一千余只,现又接灌第二塘。蒙囗囗庇均尚平顺,今我回空渡黄比往年稍早,若渡船果能接续而至,则小春月内或可全完矣。则徐又届请觐之期。前月具摺奏陈,已蒙恩准交卸,署篆囗当北行。云汀前辈九月中旬可以到家,待一月后来江,大约冬至前可回白下耳。囗涂案,经则徐严行批扎之后,司、道俱有复文,但尚未知如何审结耳。兹摺差回来将前次命带京信送到,取有回书特为寄呈,伏祈钧察,肃修手启,未及庄备,统惟鉴恕,则徐肃启小春二日。外京信一件。

 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官至云贵总督。鸦片战争时,力主禁烟,抵制英军。“虎门销烟”使林则徐名震四海,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他不仅是个卓识远见的政治风云人物,也是一位书法家。书体学欧阳询,功底很深,加之清劲秀博之风,使其书法柔中含刚,端重稳健,一如人品。

 

《临米芾箧中帖》 行书 云南博物馆藏

 

行书中堂

行书论书轴

林则徐警语轴

《行书横批》

《行书上皇山采石》轴 纸本 169X59.5cm 西泠印社藏

00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别署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人,光绪已丑年(1889)举人。他的书法艺术,初崇唐楷,后攻魏碑及汉代隶书,其取法北碑的书法理念深受康有为影响。
  梁启超的书法,属于学者类型,但又与一些以行草见长的学者型书家不太一样。他在文、史、哲方面的成就太高,再加上他作为政治家的声名显赫掩盖了书法家的声望。梁启超在北碑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在隶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临汉碑碑额

跋石门铭

跋时珍墓志铭

梁启超题跋

 

行书诗页半山绝句

 
一晌无限联 164x27cmx2 选自《广东历代书法展》(广东美术馆2004)憨斋吴南生私人收藏

释文:
一响销凝帘外晓莺残月
无限清丽雨馀芳草斜阳
孟恺仁兄集词句,高竹屋庆宫春、温飞卿更漏子、周清真花犯、秦少游画堂春。甲子七月,梁启超。

 

  梁启超 为永轩集宋词

  楷书烟月花药八言联


录李商隐无题诗

 


手札


行书尺牍

行书尺牍


赠海粟行书轴


  行书立轴

 

章草立轴

隶书轴


  行书立轴

 

李鸿章 (1823-1901)

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行书联

李鸿章《行书八言联》腊笺 1881年 165×34cm×2

释文: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朗是上乘罥。
款 识:济川大属书。 辛巳闰月鸿章。
钤印:李鸿章印(白文)、大学士(朱文)

李鸿章《行书八言联》 蜡笺,立轴 167.5×34cm×2

释文:流水垂杨天生画景,晓烟微雨人爱花朝。
款 识:李鸿章。
钤印:文华殿大学士(朱文)、李鸿章印(白文)

李鸿章手札

 

罗振玉(1865-1940)

  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初名宝鈺,后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十五岁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O)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 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 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 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 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 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退休,死于旅顺。

   宣统元年,他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 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 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 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 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 《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 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甲骨文八言联

清 罗振玉 临秦诏版篆书轴 纸本
纵131公分 横3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书坛,学者书法家的成就光华四射,罗振玉便是其中之一。

为湖帆书甲骨文七言联

为作民小篆六言联

为品珊书甲骨文七言联

集甲骨文七言联

罗振玉《甲骨文三德五风七言联》130×31cm×2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三德六行大学教五风十雨康年占佐臣仁兄属集殷虚文贞松罗振玉
钤印:振玉印信(朱) 内廷翰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