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辣鸭血汤的做法: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27:00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许鸿宾

按照国家颁布的“普九”达标标准,初中学生辍学率不能超过3%。但在实际上,许多地方的农村初中,辍学率都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查查每年初一办理学籍的人数,再看看每年参加中招考试的人数,就知道辍学的现象有多严重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流失呢?据调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额的学杂费令学生家长望而生畏。

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收入多年来停滞不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学杂费却是扶摇直上,一年更比一年高。据调查,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农村初中学生一学期的书杂费为3——5元;90年代初为60元左右;到了90年代中后期,猛涨到200元以上。就这个标准也没维持多长时间。新世纪之初,书杂费已涨到每生每期近300元,20年时间涨了近百倍,远远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造成农村初中收费逐年上涨、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投入不够,另一方面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乱摊、乱派、乱发文化用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虽然有关部门对学校收费制定有“最高限价”,但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正因为“有关部门”一手当裁判员,一手当运动员,把比赛的规则丢到一边了。

第二、“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加之部分初中低劣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看不到上学的希望。

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无疑将对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但“上学收费”、“大学毕业不包分配”等信息对收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学生家长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转变体制后大量中专学校不规范的办学办法也让家长寒了心。试想,一个未参加中招考试的初中毕业生竟能同时收到几家甚至十几家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考上学”这桩本应该极其神圣的事情变得如同儿戏,它还会有什么吸引力?再者,一些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居然能靠钻政策的空子或干脆用违法的手段一夜暴富,也对“读书无用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某些乡镇初中教学质量堪忧,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如某乡二中,因为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学校管理、硬件建设均比较落后,虽然上级部门用行政手段从生源数量上予以保证,但每年仍有大量学生流失。每学年开学初在校生总数有500多人,到学年末常常不足300人。最严重的一年学年末仅剩200来人,流失率高达60%!从该校各级段开班情况上亦可见一斑:一年级四个班,二年级只能开两个班,到三年级常常是勉强凑合着开一个班。那么多流失的学生哪里去了?极少一部分转学到了其它学校,绝大多数学生辍学了!

第三、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不堪学业重负。

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一针见血的指出:“从总体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事实确实如此。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仍在按应试教育的办法发号施令。学校和教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升学指标而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顾及素质教育的问题。学生天天在书山上攀登,题海中“遨游”,体会不到一点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厌学情绪和辍学念头便油然而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是参与竞争的必要资本,而要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重要一环。农村初中学生大量辍学,从近期看,影响了农村“普九”工作的进程和质量,造就了新一批文盲;从长远看,将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增加农民收入当作头等大事,同时下决心彻底斩断伸向学生的黑手。

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能有国家的强大。同样道理,只有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才有发展的后劲。

对于当前个别地方的教育部门存在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当务之急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釜底抽薪,堵塞漏洞,使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不再视政策法规如儿戏。否则,再多的红头文件、再一本正经的检查也是枉然。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改革办学招考体制,让农村孩子看到上学的希望。

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明白国家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好处;还要切实保证困难家庭的子女上得起大学。对那些办学不规范的中专类学校要加大整改力度,直至依法取缔。对于乡镇中学,一般应本着一个乡镇办好一所初中的原则,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确需办二中、三中的,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局面,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多年工作没有起色的学校,政府部门要敢于“甩包袱”,或合并,或撤销,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上学的乐趣。

推行素质教育是个大题目,也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让考试次数少一点,作业量轻一点,对学生的态度温柔一点,总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首先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