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寒之蓝齐慕月:67-69发展、教育、反思的论点论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01:52

67 发展

 论点

    人应该得到全面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实践。

有发展的空间比暂时的利益更重要。

发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应注意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改革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名言

   文明越进,国家越富。——孙中山

文化价值观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004 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及亚洲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发展也将给中国及亚洲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胡锦涛

如果穷人和富人的问题不加以解决的话,会破坏到经济的发展。——成思危

惟科学足以生实业。——鲁迅

科学是进步轨道上惟一最重要的工具,应当特别注意。——向警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邓小平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诺贝尔

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然会变成殖民地。——约里奥·居里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不在掌握新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方面有所前进的话,那就一定要落后。——哈桑二世

球王贝利踢球不是追着球跑,而是先看球会到哪里,跑过去等着。英特尔就是这样,先看准趋势,然后赶紧往那个方向发展,把技术准备好,再等市场爆发点。——陈俊圣

 

 典型论据

科技体制改革释放活力

——改革为高新技术发展注入活力

数以百计的科研院所在转制为企业后获得“新生”,18个公益部门的科研院所的改革全面启动,一个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主体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形成。2004年,国家改进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推行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创新。科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新一代互联网开通、第三代移动通信步伐加快,生物、航空、软件等高技术领域一批国家产业基地蓬勃而出。

 

教育改革:更多公平“享受”

——加大投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截至2004年底,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由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77000所农村中小学1600万学生受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千山万水输送到农村,大大缩小了东西部教育差距,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基本确立,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机制正在形成。

 

文化体制改革亮点频现

——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先行一步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9个省市,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院团等进行改革,试点单位通过转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以崭新姿态投入市场竞争。

2004年3月,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对外演出中心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在众多中直文化事业单位中率先改革,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事业单位的历史,转制成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截至2004年11月,该集团公司在国内外主办、承办了173起演出、展览项目,成为国内演艺中介行业的“领头羊”。

 

人类历史上的四次大跨越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经济飞跃发展,社会空前进步,这主要归功于四次工业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在 20 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机械化,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机械,例如蒸汽机,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两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素质。其一是出现了火车、汽车、电讯、电报、电话等,缩短了人际间的距离。其二是医药发明,包括抗生素、盘尼西林等,使卫生环境得以改善,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从微型计算机、计算机到互联网,可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代依靠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发明兴起,信息产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进步。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的,足以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美国的科技兴国之路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美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在宪法中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到 1850 年,开始走上了工业技术创新之路。 1876 年出现了第一个集体式的科研机构——爱迪生投资建立的研究所。 20 世纪初,重要的工业研究实验所就有 365 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从 1939 年的 1 亿多美元增加到 1945 年的 15 亿美元。战争结束时,美国的科学技术已具有压倒优势,大战中发展起来的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工业在质和量上迅速赶上并远远超越了欧洲。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第一,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自 1978 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很高,每年大约 1/4 的新增产值被用于养活新增加的人口。人口问题仍是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第二,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与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的落后,使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第三,深刻的环境危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从全国来看,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仍在加剧。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美国权威报告预测十大科技将改变未来

——科技影响未来社会发展趋向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预测正在迅速发展并可望在二十一世纪最初 10 年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冲击的十大新科技是:

掌上资讯:到 2003 年时,全世界将迈入个人电脑时代,工业化国家 30 %的居民将会使用掌上型装置上网查询资料、寄发电子邮件、观赏录像节目、传递文件和资料以及举行视讯会议以及其他一般的传播。

电动汽车:使用化学方法结合氢气和氧气产生电力的燃料电池,一度只用于宇宙飞船上,现在则提供无污染地面交通的展望。

精确农业:由人造卫星提供土壤结构、水分、虫害和其他的重要资料,可让电脑化的耕耘机计算并且供应某块农地所需的最适当分量灌溉用水、种子、肥料和杀虫剂,这应当会在十年内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网上购物:网上购物总额将可达到美国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

电子生活:由于电脑将在接近 2010 年时发展出更错综复杂的能力,届时人类将进入在住家和办公室通过大型壁上显示器接触信息,并利用互联网购物、工作、学习、娱乐、治疗、祈祷的“电子生活”时代。

虚拟助手:到 2007 年时,精密的软件将会为忙于赚钱养家的人制造电脑化的帮手,利用贮存这种精灵程序的个人电脑或手提装置,就可借助“虚拟助手”处理档案,电子邮件、传真、接听电话和其他日常杂务。

遗传工程:虽然基因改变生产的食物目前正遭到抨击,生物科技与农业结合正为具有无限可能的生命科学开创一个崭新的领域。到 2008 年时生物科技将可显著改善作物生产,以喂养全世界不断增加的人口。

智能保健:到 2009 年时,更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将会出现,协助医生保存病历资料,开处药方和监督病人。

替代能源:在 10 年之内,风力、阳光、地热等替代能源可望供应全世界所有能源需求的 30 %。

智能机器人:在 2010 年以前,具有决定能力的精灵机器人将会上市,不仅在工厂执行更复杂的生产工作,也可协助残疾人士处理日常生活。

 

 哲理材料

每天淘汰你自己

有一则寓言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每天清晨,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狮子跑得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消灭。而狮子也同时在想:要想得到我今天的美餐,我必须比羚羊跑得快。于是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天淘汰你自己”,这是我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也是我与同事交流时常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无限压缩。 20 世纪 70 年代的时候,欧美一些未来学家曾经预言:“当人类跨入 21 世纪时,每周的工作时间将压缩到 36 小时,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我,休闲娱乐。”但历史的脚步真的迈入 21 世纪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无限延伸,甚至超过了 72 小时,而有不少人却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和抛弃了,而那些每周工作时间不断延伸的人们仍在愈加发奋地“提升”自我。因为假如你不淘汰自己,可能就会被别人淘汰。

 

发展要敢于尝试

在美国,有位生物老师在向学生讲蚯蚓的时候,有位学生突然问:“请问老师蚯蚓是什么味道 ? ”老师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学生说:“我可以尝尝吗 ? ”“当然可以。”老师说。于是这位学生把蚯蚓洗干净品尝了一口,然后把蚯蚓的味道说了出来,老师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学生。后来,这位学生成了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熬鹰

乡下有个熬鹰的老人,养了一白一灰两只雏鹰。老人想把它们熬成鱼鹰,他把鹰的脖子扎起来饿得鹰嗷嗷叫了,他就端出一只盛满鲜鱼的盘子,鹰们扑过去,叼了鱼,老人就攥紧鹰的脖子拎起来,用一只手捏紧鹰的双腿,头朝下,一抖,另一只手腾出来,狠拍鹰的后背,鹰便无奈地将鱼吐出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熬下去。

这天,老人住的泥棚被风吹塌了,老人被重重地压在废墟里。聪明的白鹰立即俯冲下来,站在破席片上,忽闪着双翅,刮动着浮土,老人凭白鹰翅膀刮拉出的小洞,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后来又是白鹰引来村里人救出了老人。

此后,老人开始给白鹰吃偏饭,关键处,解开白鹰脖子上的红布带子,小鱼就滑进白鹰的肚里去了。对灰鹰,依旧用过去的熬法,到了关口,比先前还狠呢。

半年过去,鹰熬成了。老人神气地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灰鹰真行,不断逮上鱼来,白鹰则半晌也逮不上鱼,只是围着老人转来转去,最后终于被他一挥手扫到了一边。

白鹰在老人难看的脸色中飞离了泥铺子。几天后当老人找到它时,它已被蚂蚁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它是被饿死的。

而此时,灰鹰正雄壮地飞在空中。

 

自降“身价”求发展

有一位相貌平平不善交际的电子专业硕士毕业生,到人才市场去求职。令人伤心的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他。第二天,他不再出示他的文凭,结果有一家电脑公司愿意聘用他,让他做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工作,薪水很低。他上班后,工作十分勤奋,每天都十分快捷地完成电脑数据的输入等工作,并且还能发现一些程序上的问题。于是,老板便让他试着担任程序员,并提高了他的薪水,让他享受和其他大学生一样的待遇。他担任程序员不久,老板又发现他不仅十分精通程序,而且他设计的软件程序,比公司里大学生们的水平高多了。此外,他还能对公司的经营提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老板十分奇怪,决定“刨根问底”,于是便知道了他竟是学电子的硕士毕业生。于是,老板便让他负责公司业务,并用重金聘他。

 

 创新论证

活跃边缘

边缘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充满了希望与机遇。这是一个最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地方。当年的量子力学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同心协力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都赞叹,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正如比利时著名湍流学家茹厄勒所说,“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表明,在边缘领域获得成功,也许首要条件并不是渊博的知识。在这块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地方更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与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也在不断淡化。互联网络、卫星通讯使得即使身处深山野谷也能与大城市享有同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洲际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侦察卫星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的前线、后方、大后方概念;发达的商业能做到沿海地区与边远省份几乎同时上市最新产品;学科之间自觉地融合、嫁接常能中心开花,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虽然某些传统边界概念在消解,但只要事物在发展就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边缘。

在事物发展进程中,常常是由中心延伸出边缘,而边缘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当年的量子论、相对论,如今已由学术边缘成为学科中心了。在中国,当年的“边区政府”也早就成了“中央人民政府”。事物的发展有时会表现为边缘与中心的对立统一。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今天。然而谁若忽视“边缘”,谁就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不幸福的经济学

巴西前农业部长何塞·卢林贝格在瑞士乘坐飞机,当飞机飞越大西洋时,他突然有一个想法:如果这时候飞机坠毁,他将得到一笔赔偿金。然后,因为这笔赔偿金,瑞士的国民生产总值马上得到相应的攀升。再后来,瑞士的航空公司因此再买进一架新的民航飞机时,其国民生产总值将再一次得到攀升。

他又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位母亲,每个人各自在家中抚养自己的孩子,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因此母亲尽心尽力,孩子们因此充分地享受到母爱和幸福,但国民经济不会因为她们的劳动产生任何变化。如果这两位母亲来到劳动市场,双双作为保姆彼此到对方家里照管对方的孩子,她们的劳动因此产生了经济效果,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因此相应提高,但双方的孩子享受到的只是保姆而不是母亲的抚养。卢林贝格称此为“不幸福的经济学”。

因为在保护热带雨林的工作中有卓越贡献, 1988 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为卢林贝格特别设立一个“特别奖”。

在卢林贝格看来,盲目的发展才是人类真正的危机,“不幸福的经济学”中,危机重重。农业生产部门为了追求产量,肆无忌惮地向田地里倾注大量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物品不断改变着土壤的成分构造,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地板结,作物无法生长。

在现代的城市中,生活的节奏也正冷漠地加大着运转的速度,就像农田里沉积的越来越多的化肥和农药的残余成分。工作是为了生活,但当工作的压力威胁到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的身体健康时,那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 ? 难道仅仅就是“增长”、“发达”等看起来颇有诱惑力的字眼吗 ?

68、教育

 论点

    教育是关系到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事业。

教育能传承文明,启迪智慧。

教育是立国之本。

科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值得重视。

我们应大力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成人,然后再考虑成才。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教育要讲究正确的方法。

一个国家对教师的尊重程度,代表着它的文明程度。

 

 名言

   学者,国之本也。——孙中山

教育之于人有如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让天生的笨蛋变成思想家。——叔本华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内,因为他属于另一个时代。——犹太谚语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

少而不学,长不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荀子》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白居易

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张之洞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

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周恩来

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叶圣陶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和自由地发展。——罗素

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杜威

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杜威

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这不但影响孩子个人和家庭,而且对国家也不利。——里根

身教重于言教。——俗语

父母如果一见书本就会头痛,孩子上学时也会步履沉重;父母倘若整天沉湎于吃喝,孩子也会在课堂上惦记着家里的糖块和水果。——佚名

普及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

——佚名

与其为成人建班房,不如为孩子建学堂。

——佚名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佚名

教育不仅教人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而且教他们做没做过的事情。——佚名

 

 典型论据

日本人视教育为储蓄

——教育是强国之本

日本举国上下重视教育。日本人挂在的嘴边的话是:“投资干教育,有如银行储蓄,可本利双收。”“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产是使其接受足够的教育。”日本人大把大把地花钱,千万百计让孩子学习好。为了辅导孩子学习,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定为国策,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明治维新时,日本政府就有规定:“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1900 年就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8 年以后就全部实现了 6 年免费义务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战败国,经济一落千丈,但日本政府从 1949 年开始又宣布从小学到初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血的教训

——教育经费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中小学校舍不足和危房较多,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界的一大难题。截至 1988 年底,中小学尚缺校舍 7200 万平方米,还有 3900 万平方米危房。 1988 年 6 月 20 日,大雨倾盆。浙江省青田县平山村小学里,女教师吴宝聪正无可奈何地看着雨水从瓦缝里漏进来。黑板上刚写的粉笔字,马上就被冲模糊了。这间被称为“教室”的房子,原先是村民们看戏的破会堂。吴老师教的这个一、二、三年级复式班在戏台下面上课。戏台上面,还有一位老师正给四、五年级复式班上课。教室三面是 7 米多高的“干打垒”墙,没有窗户,光线来自无遮无挡的一面。南面那面墙严重向内倾斜。下午 4 时左右,这堵墙终于撑持不住,泰山压顶般地压向孩子。随着一声巨响,这座房子完全倒塌,孩子们被埋进了瓦砾堆中。在这次灾难中,有 6 名孩子死亡, 4 人重伤, 12 人轻伤。人们注意到,就在这次事故发生的四个月前,县政府花了 12.6 万元人民币,购买了一辆亮闪闪的桑塔纳轿车。

 

教育经费支出的国际比较

——我国还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除具有个人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正因如此,世界各国政府财政普遍都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这在中低收入国家更为明显。表 3 清楚地表明了这种趋势,同时也显示了我国的教育支出占 GNP 的比重,与各国比较处于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支出占 GNP 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到 1997 年,我国教育支出仅占 GNP 的 2.3% ,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 5.4% 和世界平均的 4.8% ,也低于低收入国家的 3.3% 。

 

太湖渔民请师教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

清代太湖的渔民,虽然以船为家,却也聘请老师教育子女。一般 4 条船合请一位老师,酬金每年约五六十两白银。每一条船须供给 3 个月的饭。四时水产往往先请老师品尝,还带着老师游览洞庭湖。不过要游遍七十二峰,必须在渔船上教 3 年。

 

“文革”的教训

——摧残教育事业的危害

回顾 30 年前的中国,正处于黑色飓风的“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之中。“读书无用”便是当时的“真理”,这样的社会形势,造成了生长在那一代人的文化水平的落后和国家经济的空前萧条。这是中国一段悲痛的历史,我们也从中得到一个悲痛的教训: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文化教育。只有一个国家的国民真正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时候,这个国家才会真正富强起来。

 

南开中学校门口的穿衣镜

——文明礼仪教育是开创优良学风的重要措施

南开中学创立于 1919 年。步入南开中学的教学楼,立刻会发现一面大穿衣镜,镜子上端的横匾上镌刻着 40 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面穿衣镜和这段箴言,为的是让学生一进教学楼,就有一个整洁的仪容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它们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当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来南开参观,他不愧为教育专家,很快就发现南开中学的学生在精神状态、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上与其他学校明显不同,便问张伯苓原因所在。张伯苓把他带到穿衣镜前,将上面的箴言细细解释。伊里奥听后十分钦佩,回国后逢人便讲,于是这件事就在美国传开了。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人来到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对张伯苓和南开的教育方式给予高度的评价。

 

徐特立有趣的“诗教”

——要善于创造新颖而充满爱心的教育方法

1924 年,徐特立任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不久,就在办公室的前廊上挂出一块黑板,上面既不贴公文告示,也不写校内简讯。每天一清早,徐老就要在黑板上题诗一首,对学生们进行诗教。他常说:“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有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是用得着的。”

有一次,他发现高年级学生单秀霞熄灯后偷偷地跑到厕所旁的路灯下,为她的男朋友织毛衣,还约了另一位女同学做伴聊天。徐特立见了,甚为怜爱,惟恐惊吓了这两位女学生,只是轻声说:“这么晚了,也该睡了吧!”两位女学生一听,相互吐了吐舌头,悄悄地回去就寝了。第二天,她们以为校长一定会严厉地批评她们一顿,谁知徐校长并未对她们训斥,只是在黑板上写了两首诗规劝,诗曰:

昨夜已经三更天,厕所偷光把衣编。

爱人要紧我同意,不爱自己我着急。

东边奔跑到西边,不仅打衣还聊天。

莫说交谈声细细,夜深亦复扰人眠。

单秀霞和她的同学见此诗后,深受感动,主动地来到校长室,承认她们不遵守学校作息制度的错误。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要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

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的这个实验是受希腊神话的启发的,这个神话的大意是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一人独居。他善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雕像,久久依伴,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在这个故事中,皮格马利翁的期待是真诚的,正是这种真诚赋予了他的雕像以生命。

 

孟子论因材施教

——教育要因材施教

孟子认为学生有几种:第一种是修养最好的学生,只须稍加引导,便会滋长发育起来;第二种是长于德行方面的学生,再加熏陶之后,便能成为德行很好的人;第三种是长于才能方面的学生,再经指导以后,便能成为通达多能的人;第四种是一般学生,可以用回答的方式进行解惑、解疑的工作;第五种是因地点和时间的关系不能当面受教的学生,可以闻知老师的道德学问,借自修的方法进行教育。

 

一种“杜撰”的猫状动物

——教育应教给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英国学者大卫·欧文在回忆其小学自然课教师怀特森先生时提到一件趣事:怀特森老师在课上讲述了一种名为“卡蒂旺甫斯”的猫状动物,并说世上从没发现过这种动物留下的痕迹,边介绍边让同学们相互传看该动物的头盖骨。同学们看得十分仔细,还认真做了笔记,接下来怀特森老师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成绩下来之后每个同学的成绩都不及格。同学们都很奇怪,自己根据老师的讲解回答问题怎么会不及格呢?怀特森解释说,很简单,“卡蒂旺甫斯”这种动物是我杜撰的,所以你们的笔记都是胡言乱语,因此不能给分。

怀特森先生告诉我们,应该作出自己的判断,看出破绽;对于科学问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必须善于置疑,寻找问题的破绽。而且他也的确提醒过学生,“世上从没发现过这种动物留下的痕迹”,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产生疑问。他希望学生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不要让思考进入睡眠状态,一旦发现教师或教科书出错时,就该毫不犹豫地大声说出来。

 

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两位老师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测、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 40%-60% 的优秀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特征。

 

远程教育的优点

——远程教育体现了教育全球化趋势

远程教育使教育从校园和课堂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其终极目标是使教育对象、教育时空、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开放。随着使用电子网络媒体,知识和学习材料可以适应各种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进行不同的组合,并以更多交流方式发送给学生。

 

“跳到月球上去!”

——家长应珍视并鼓励孩子的梦想

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厨房里洗碗,她才几岁的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玩耍。年轻的妈妈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大声地回答:“妈妈,我想跳到月球上去!”妈妈说:“好呀!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这个小孩长大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李嘉诚对孩子“冷酷无情”

——家庭教育要注重对孩子人格和品性的培养

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他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与品性的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不仅让孩子们列席旁听,还让他们插话“参政议政”,主要是学习父亲以诚信取胜的学问。后来,两个独生子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里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地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房地产开发,一个去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们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罗斯福不纵容孩子

——家庭教育应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儿子詹姆斯 20 岁去欧洲旅行,回国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作为路费回家。“二战”打响后,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上了前线。父亲病故了,他们还都坚守在各自的军舰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父亲送行。

 

“人造”神童的悲剧

——家庭教育应该走出望子成龙的误区

曾经被全美新闻媒介大捧的美国神童赛达斯, 6 个月会认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 4 岁时已发表了 3 篇 500 字的文章, 6 岁生日晚会上又写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他成了全美国新闻媒体大捧特捧的超级神童。他 12 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然而 14 岁那年却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到 21 岁时,却只不过是一名极为普通的商店店员,薪金也少得可怜。

赛达斯的父亲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据他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与培养的,他要在儿子身上做“试验”。当小赛达斯刚一出世,他就在小床的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旁发出字母的读音,接着他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于是,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公式、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所包围。整个的婴幼儿时期就成了他独自苦读书的过程。这样的训练结果,使得赛达斯过早成熟。尽管小赛达斯天资聪颖,但过分加压使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发笑。后来,赛达斯在一次专题演讲中当听众报以掌声时,竟背过身去痴笑不止……他住进了精神病医院。虽然他在痊愈出院后又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但他对父亲的“试验”强烈地反感,热切渴望过正常的普通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改名换姓,在一家商店当了一名普通店员。

 

 哲理材料

温柔的陷阱

一位母亲为他 24 岁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教育的专家咨询。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加惊愕:“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上知道的。”母亲问:“那我以后该怎么办?”专家说:“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缺钱花的时候,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无能为力。”

在孩子成长中,存在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那是母亲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装上那天起,几乎就没有一天不被踢。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学校教导员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什么“足下留情”、“我是门,我也怕痛”,诸如此类。可是,这些都不管用。

大厅的门被踢破的那一天,教导员找到校长,提出:干脆换成大铁门——他们脚上不是长着牙吗?那就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

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旧门被拆了下来,新门被装了上去。

新装的大门似乎挺有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穿越的时刻,少年的心感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喜。

这道美丽的门不怎么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美丽而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虑中学会了珍惜和呵护。

这是一道美丽的玻璃门。

 

卵石与宝石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对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乔治·先科莫杰恩说过一则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了口袋。第二天他将手伸进了口袋,发现了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拿了一些;后悔的是没能多拿一点。

教育也与此同理。

 

冬去春来

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住在深山大湖中央的一座木庙中,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天,小和尚在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抓到了一条小鱼,然后到岸上用细绳捆住了鱼儿,系上一块小石头后,再把小鱼放回溪中。小鱼挣扎着在水中游动。整个过程中,小和尚天真的童音在咯咯地笑着。就在他背后不远处的一块岩石上,他的师父正背着手,平静地看着这发生的一切。

然后,小和尚又依次在岸边和山崖上捉到了一只青蛙和一条与他先前“相识”的蛇,如法炮制,拴上石头,看着它们笨拙地挣扎。小和尚依然快乐地笑着,做完这一切后,还自由自在地在溪水中游了一会儿泳。而他的师父,则在回家的途中捡了一块十来斤重的石头。

大山深处的夜晚,宁静得可以听到湖外面传来的虫吟。玩了一天的小和尚早早地睡着了,未脱的衣服上,还有着几处水渍。老和尚抱着石头进来,用一根粗绳将石头绑在小和尚的背上——孩子的睡眠是这样的深,小和尚甜甜地睡着,不知道发生的这一切。

黎明来临,师父在他们的住所——湖心的木屋外细细地拂拭着佛像。小和尚醒来了,挣扎着走到师父面前,哀求说:

“师父,我背上有个石头,请帮我拿下来吧。”

“难受吗?”师父自顾自拂拭着佛像,平静地问。

“是,师父。”

“小鱼也像你一样吗?”

“是,师父。”

“青蛙也像你一样吗?”

“是,师父。”

师父加重的语气:“蛇也跟你一样吗?”

“是,师父。”

“起来吧。走走看。”

小和尚艰难地走了几步,“咚”的一声坐在地上:“太沉了,我走不动,师父。”

“那小鱼、青蛙和蛇现在会怎么样?”

“我错了,师父。”

“去帮它们全部解开吧,那我也帮你解开石头……如果青蛙、小鱼和蛇中有一个死了,你会一辈子在心头放着一个石头。”

小和尚笨拙地走下出庙的木船,独自划到了岸边,然后挣扎着爬上了山坡,找到了小溪边。在水深处,他发现了缠着石子的小鱼,但是,小鱼已经死了很久。小和尚的身子在微微地颤抖,他用手扒开岸边的沙石,把小鱼埋在地下。然后,他坐在溪边,第一次学会了深思。

师父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原来站立的岩石上,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

在另一个地方,小和尚找到了被缚的青蛙——青蛙还活着!解开石头之后,它游向了水深处。

背着石头到山崖上寻找蛇是最艰难甚至危险的。小和尚爬上了山崖,但是,蛇已经死了。小和尚握着因为自己的顽劣而死去的蛇,终于再也忍耐不住,放声哭了起来。

哭声越来越大,终于和如瀑的溪声汇合在一起……

 

军营里的一天

秦方是我们班里学习最好的,但在军训的一天里,我却发现了她的另一面;她自理能力差,“豆腐块”叠得很不合规范,做值日又慢质量又差,缝衣服自己不会,吃苦又吃不了,十分娇气。军营里的一天,确让我们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应试学生,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教育要把握住被教育者心理

小天和小月是好朋友。一次,他们都考了好成绩,小天的妈妈对小天称赞了一番,小天得到肯定后,自信心大增,学习更有劲头儿。而小月的妈妈只说学生取得好成绩是应该的。小月的未被赞赏使他的学习兴趣减弱了。又有一次,小天和小月都没考好,小天的母亲并未责备他,而是让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努力,小天于是又有了信心和动力。而小月的妈妈则把小月严厉地斥责了一番,让小月本已害怕的心更加害怕,于是斗志越来越消沉。教育者必须掌握良好的方法。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一位母亲拉着一个 5 岁的小女孩上了车,周围的人想给小女孩让座,可母亲却坚持让小女孩自己站着。女儿累了,母亲告诉她坚持住,快到了;女儿心里抱怨,母亲会以先来后到解释她应该站着;女儿想偷懒,母亲会告诉女孩必须扶好把手,才会安全……当别的母亲还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同时,这位母亲却以看似“冷酷”的方法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如何自立。

 

矿矿的试卷

矿矿刚刚结束了一次数学期中考试。主要内容是对数方程。在英语中, log 可以是数学中的对数,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考完试,矿矿在试卷上画了一只很善于咬原木的河狸,手中拿着一块木头,说:“ Logs are fun !(“木头”真有趣味!)。数学考试本身得了 100 分,老师又给试卷上的画“原木和河狸”加了 0.2 分,一共是 100.2 分。但是 0.5 分以下是不算分的,因此矿矿并没有因为在试卷上画这幅图而多得了数学分。然而,这个 0.2 分却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数理逻辑、形象思维和自信心的充分肯定。

在中国,考完试,在试卷上画画,那是绝不允许的,尽管你得 100 分,尽管你有富余时间,因为这不符合应试教育的基本原则。

 

分苹果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 50 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 50 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创新论证

莫让教师的形象蒙羞

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目前的教育界却有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如少数老师收受学生家长的礼品,从而多关怀某一位学生等。这给老师的光辉形象蒙上了一层灰尘,也让学生不再从内心里真正尊敬老师。这种现象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别老师意志薄弱或人生观不正确造成的。如果这种现象不杜绝,老师的形象就会蒙羞,所以要采取措施制止。

69、反思

 论点

    反思给予人改过的机会。

反思是接近真理、获得美德的途径。

反思是完善自我的手段。

反思是文明完善和发展的力量。

反思是通向新知的桥梁。

反思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反思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反思可以避免浪费精力、时间和资源。

反思需要勇气和智慧。

事后反思不如防患于未然。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名言

   反思是宝贵的财富,有了对过去的反思,我们的文化才会有希望,我们的法治才会有希望。——北大法律信息网

中国的互联网络迫切需要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我们走过了很多弯路,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对此都要深刻地反思。——王选

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列宁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改过迁善从不嫌迟。——《安娜·卡列尼娜》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莎士比亚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莎士比亚

思想就是力量。——雨果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雨果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错误是真理的邻居,因此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

思想,是黑暗生活中的永恒的、惟一可靠的灯塔,是生活中可耻的谬误的黑暗中的火光。——高尔基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回忆高尔基》

伟大的灵魂是向往怀疑的。——尼采

真理与疑问互为滋养。——但丁

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狄德罗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朱熹

怀疑是知识的钥匙。——谚语

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佚名

 

 典型论据

对“伤熊”事件的反思

——尊重生命价值,培养健全人格

北京动物园的 5 只黑熊被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残害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上海财经大学师生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大家在对受伤动物表示同情和怜惜的同时,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说:“‘伤熊'事件给我们大学生敲响了警钟。现在不少同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调适和人文素质的修养,据说,那位大学生整天只看课本,缺少文艺与人文教育,所以,造成严重后果。在今天科学与知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强化如何做人,如何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识。”

法学院的一名同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上大学我们就学习了法律基础课,应该说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对生命权利的尊重。但当我听到‘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而用试剂浇动物违不违法就不知道了'的话时,我感到震惊和悲哀。这个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和生命意识竟如此淡漠!”

获校首届“教书育人标兵”称号的施宗靖副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伤熊”这一偶发的事件中探究教育体制深层次的问题。施老师说,现在大学思想道德课程有学科化的倾向,只注意知识的简单灌输,思想道德课应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紧密联系起来。他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将“平等”、“道德”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且要加强心理咨询与保健的工作,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施老师说,发现问题,客观地解决问题,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理想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伤熊”事件给予人们的最大启示。

 

“奥赛”尖子讨厌数学

——反思应试教育,摇培育健康心灵

据媒体报道,应试教育让许多孩子讨厌数学,即使在“奥赛”中培育出的好的数学苗子,他们多半“告别”数学舞台。北京师范大学刘坚副教授的话说:“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意接触任何数学符号。”

参加国际数学“奥赛”,我国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在我们为之欢呼的时候,国家却正在为屡现数学人才断层而苦恼。为什么会出现这般尴尬局面呢?美籍数学家魏诗曙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满载而归,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并在参赛前经过严格的强化训练的,而在国外,参加竞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赛前的强化训练可以用“残酷”一词来形容,机械烦琐的“题海”战术,不仅仅泯灭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致使孩子厌学,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孩子处于被动被迫的地位,一旦觉悟,于是顽强地反抗,你要我学,我就偏不学,所以天天攻克数学难题的“奥赛”精英,到头来却最讨厌数学,以致放弃数学,走向成人愿望的反面。

由此可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才是当前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样开学,两样欢迎

——教育应尊重孩子的天性

新学期开始了,香港某小学为了让新入学的孩子消除对学校的陌生和惧怕,校长和老师扮成魔术师,站在校门口,从一只漂亮的大盒子里不断地抽出彩带,抛向第一次迈进校门的小朋友。刚离开幼儿园不久的孩子对这样的欢迎仪式自然个个乐不可支。

同样是新学期开学,京城一所重点学校开学那天,为新生准备了专门通道。门口有教师把守,家长至此止步。只见前面一个小姑娘高高兴兴地和妈妈道了“再见”,扭头就往校园里跑。聚在校门口的家长都夸这孩子勇敢、适应能力强。忽然把门教师一声断喝:“回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老师对孩子训道:“这儿是学校,进学校要先向教师问好,知道吗?”刚刚还大胆活泼的孩子吓得只用蚊子般的声音说了声:“老师好。”刚要往里走,又被喝住:“声音太小,重说。”两番折腾,不光这位小姑娘走进校园时变得蔫头耷脑,后面的孩子和家长都领教了学校的“厉害”。

同样是迎接新生入学,前者是要消除孩子对学校的陌生和惧怕,而后者却是刻意要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敬畏。究其原因,个中存在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人文理念的区别,这值得人们深思。

 

欧洲的“二战”反思

——反思战争 ,摇校正文明核心价值的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 60 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致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全民性质。希特勒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提升。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法国人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对纳粹,就不能仿效纳粹对犹太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欧洲,人们已安享了 60 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围并非如此。在“二战”之前和期间,犹太民族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今天,在中东,另一个民族也在饱受磨难,流离失所。悲剧在角色转换后继续上演,令人长叹。 60 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

 

对科技的人文反思

——反思科技,摇让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更好地相互支撑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网络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一些 20 世纪最前沿的技术,在带给人类财富、舒适和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感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各种社会问题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科学技术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增加了人类的福祉还是毁灭的力量?如果我们从生活的意义这一立场出发去寻找答案时,就需要对科技本身以及社会后果作进一步的人文反思。

近代以来,科技与人文一直被人们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领域,科学象征着理性与秩序,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所处的表面纷乱复杂的世界寻求合理的规律性解释,并努力使人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而人文的内涵,追根究底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怀,人性的完善、和谐和全面是它的目标,自由、平等、公平、和谐是它的最高理想。就科学与人文的精神价值而言,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科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而科学活动的领域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但科学毕竟不是人文。

科学可以医治具体的疾患和创伤,却解决不了人心中的惆怅。对于人生问题,如痛苦、焦虑、不幸以及欢乐、爱、幸福,这些都不可能以科学的方式规定。爱因斯坦就曾告诫年轻的科学家们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人文科学的责任不仅仅是批判和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反思和批判才是人文学科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人文学者们不妨扪心自问:当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人文科学有何作为?

人们常说,一个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社会,不能指望它有发达的科技。但同样,一个科学精神尚不能深入人心的民族,也不可能有发达的人文。在这种意义上,新世纪初的高科技发展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合鸿沟、实现协同发展的契机,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好这一契机。

 

道德测试

——反思伦理道德,摇不同场合有不同评判标准

据《北京晨报》报道,几个老太太乘车去香山晨练。上了公交车,车上已经没有几个空座位,座位上的年轻人都是值完夜班赶着回家的。售票员请几个年轻人让座,小伙子们不满地说:“她们晨练,有劲没处使;我们下班,累得要死,凭什么给她们让座?”这是北京市东城区公民道德建设调查问卷中的一道测试题,答案有三个选项: A. 应该让座,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尊重老人; B. 不应让座,小伙子讲得有道理; C. 说不清楚。如何回答,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

在这一特定情况下该不该照顾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的陈少峰教授表示:“为别人提供方便,是在对方处于弱势情况下的一种美德,一种道德要求。但是,道德判断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比如在晨练老人和夜班年轻人的这一情况下,老人并没有优先权,相反,上了一夜班的年轻人相对处于弱势。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尽道德的义务。”

陈少峰教授说:“当双方处境发生变化时,双方的伦理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应该拿我们在一般场合的道德评判标准来判断所有的特殊情况。”

 

琼瑶公式

——反思文化生产 ? 摇千篇一律应叫停

背景:晚清、民国 \ 现代

男主角:惊世俊朗,富经天纬地之才。

女主角:绝代风华,善良温柔,善解人意。

条件: 1. 痴心万种,感情激动,男要大呼小叫,喊至脖根发红那种。女要动辄泪如倾盆,三天三夜流不尽那种。 2. 缘定三生,地位悬殊,或男是富家之子,位高权重,女是穷人家女,地位卑微。或男是穷书生,人穷志高,女是贵族小姐,心怀寂寞。

配角:一群不知情为何物、铁石心肠、恶劣歹毒的冷血动物或争风吃醋者。

剧情:男女主角一见钟情,配角们百般阻挠,男女主角以呼天抢地、欲生欲死种种与世俗作一番恶斗,然后,终成眷属或双双殉情。

模式:主要是多男(女)追一女(男)式。此外辅以情义忠孝多难式,仇爱交织式,师生恋,婚外恋……

语言:无论是贵族家人还是平民百姓,冲口而出的都是妙极之大哲理或长篇空洞的开会式发言。令读者观众边看边抹汗:糟,自己说话还不如一个养马的高深。令一些领导窃喜:嗨,原来有人讲话比我还长还臭还言之无物。

试拟完毕,不仅琼瑶有爱情公式,赵本山有“农民公式”搞笑,流行歌曲也有“煽情公式”……给点新鲜的吧!

 

蒋方舟——写作天才还是文化快餐业的童工?

——反思低龄写作,摇珍爱纯洁的童心

这是一个万物都被注射了激素的年代,具有商业价值的事物都被迫加速发育,提前成熟,尽可能快地将自己奉献给市场。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的表演,阅读着早熟的作者写下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童年概念将在人们心中消失,儿童这个词所指的将不过是年龄较小的成年人而已。

上述话语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黑色幽默,而是我读蒋方舟的《正在发育》时的第一感觉。尽管她的文字充满了喜剧性,但我在阅读它们时还是感到沉重,因为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急功近利的时代逻辑对于儿童心灵的扭曲。 12 岁本来应该是像花朵般自然开放的生命季节,却仅仅由于“早熟的苹果好卖”,蒋方舟就被迫在刚刚开放时结出果实,沦为文化快餐业的童工。这个事件无论如何都不会让真正清醒的人感到快乐。

一个人能在“一生下来就紧张地准备写作”吗?不可能。我们说儿童是天真的,就是因为他们还不具有功利之心,因为他们属于游戏并且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如果一个儿童早早地具有了功利之心,那么,他肯定不是在顺应本性生长,而是被成年人的筹划所扭曲。也许正因为如此,在蒋方舟的文字中,人们看到了她对成人世界的隐秘反抗。《正在发育》以幽默笔法为掩护调侃了给她重压的成人世界,讽刺了包括她母亲在内的成年人。在一般儿童的眼里,父母乃是权威和亲情的化身,而蒋方舟笔下的父母却滑稽得让人哭笑不得:父亲惟一的突出之处是椎间骨 ( 因为患有骨质增生症 ) ,母亲则既长得不好看,又特别媚俗;甚至两个人私人性场面,也被她作为商品中的精品来展览。其他在书中露面的成年人也都只获得了展示负面形象的机会:她的老师们中除具有暗恋价值的“唐老鸭” ( 一个男教师 ) 外,几乎个个滑稽,人人可笑。显然,书中的成年人形象表征了她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对这些形象的夸张化处理乃是她心理宣泄的需要。她在这样做时已经丧失了童真,这是比所有报复都可怕的报复。我们在阅读《正在发育》时会发现她专挑人的缺点和世界的可笑处来写,对人们所说的真、善、美不感兴趣,而且,她只有在揭露人和世界的缺陷时才表现出创造力,一旦直面正常的世界和人生,其文字就会变得平庸。审丑能力发达而审美能力近乎于无,说明正在发育中的她已经被扭曲。

现在蒋方舟被大众传媒渲染为少年成才的文学明星,她的母亲也在大谈培养低龄写作天才的秘诀。据说她培养孩子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任其按天性发展,但是把让儿童从事商业性写作说成是顺应天性,本身就是黑色幽默。她和那些推波助澜的大众传媒的从业者没有注意到:以母亲和老师为代表的成年人在书中只拥有负面的形象,说明蒋方舟作为被迫早熟者已经在骨子里否定了他们。这是意味深长的。

 

拿破仑的反思

——反思武力:武力不能征服人们的心灵

当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时,他为自己的权力,发动了不断的战争。奥地利人,普鲁士人,俄国人,都受过他的侵略。拿破仑每次胜利后,都把自己的亲属安置在那些国家的宝座上,他把他的兄弟立为德意志的国王,另一个为西班牙的国王,一个妹夫为意大利南部国王,妄图建立一个以拿破仑为中心的天下大帝国。

但是他失败了。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铁卢一役,他彻底被打垮了,他被遣送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这时,他仅有的一个卫兵竟抗上不听他的命令,当时拿破仑叹息一声。“啊!世界上只有耶稣基督最伟大,想我拿破仑,当大权在握时,叫谁死谁敢不死,个个惟命是从。但如今失败后,连卫兵也不听从我使唤了。”可是耶稣基督的手下无一兵一卒,自从被钉十字架后,不知有多少信徒愿意忠于他,为他死也甘心。可见,武力并不能真正征服人们的心灵。

这就是拿破仑一生痛苦中所得出的教训。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

——反思生活,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前不久,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一次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

为了便于不同语种的人识别和点击,他们在题目下面贴出16面国旗。最后,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这一结果大大出乎主办者的预料。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直到他得肺病死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世界上竟有那么多人认为他的生活并不糟。难道这些点击者的生活还不如当时的梭罗吗?显然不是,因为从点击者选择的国旗来看,他们大多来自西欧及北美。这些地方的穷人,也远比当时的梭罗富裕。

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羡慕起梭罗呢?为了搞清原因,梭罗博物馆在网上首先访问了一位商人。商人答:我从小就喜欢印象派大师高更的绘画,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位画家,可是为了挣钱,我却成了画商,现在我天天都有一种走错路的感觉;梭罗不一样,他喜爱大自然,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自然,他应该是幸福的。接着他们又访问了一位作家。作家说:我天生喜欢写作,现在成了作家,我非常满意;梭罗也是这样,所以他的生活不会太糟糕。

后来馆方又访问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银行经理、饭店厨师以及牧师、学生和政府职员。其中一位是这样留言的:别说梭罗的生活,就是梵·高的生活,也比我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们没有违背上帝的意旨,他们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却为了过上某种更富裕的生活,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我不知道,美国梭罗博物馆最终是否找到人们点击“否”的真正原因。我惟一清楚的是,在点击“否”的431439票中,有我的一票。因为我一直认为,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

 

贫困博士生的反思

——反思自己,自立自强

全国第一位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博士生张宗友上南京大学时,觉得“自己已经 23 岁了,再要人资助是很丢脸的事”,他把社会捐助款一部分转给家乡,一部分留给系里,还有一部分寄给西藏林芝地区一名家贫的小学生。每月 240 元的津贴只够吃饭,他就通过课余当家教、当系计算机房管理员、到南大出版社当校对、批阅自考试卷等方式勤工俭学。 3 年下来,他不仅拿到了学位,而且还资助了上高中的妹妹。他留校任教时带的 72 名学生中普遍形成一种自主自强的观念,贫困生无一失学,就连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也在打工,主要是希望得到锻炼。

 

 哲理材料

残缺的土城墙

这是个有百余户的山村,她紧贴在向阳的山脚下。村庄后边的半山坡上至今还保留一段残缺的土城墙。城墙上长满了蒿草,墙壁上还烙印着弹痕的创伤。

这土城墙是日本侵华时强令村民们修筑的。小日本大搞聚家并村,自以为只有如此才固若金汤……

解放后,人们拆除了城门,推倒了城墙,只留下这半山坡上的这段残墙。

那一年,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主张把这段残墙全部拆掉,说它有伤村庄的风光,村干部和多数村民们都纷纷反对。

它是日本侵华的佐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的霸道。它也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同时也激励着人们该如何奋发努力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家乡。

 

反思幸福:物质的改善与精神的富足不一定同步

1968 年,母亲和一个刚刚退役的志愿兵成婚,婚礼就设在单位的小礼堂,全单位的人都参加了,大概有 200 多人。 200 多人在礼堂里坐成一圈,由主婚人,即当时的革委会主任发喜糖,喜糖是用红色透明塑料纸包裹的、椭圆形的水果糖,一人两颗。但是,发到最后还是不够了,因为,好多同事带来了孩子,这些计划之外的客人就是冲着喜糖来的。

洞房花烛,送走闹新房的客人,母亲在 15 度的灯泡下记下一张账单,这张账单上面记载着结婚所有的项目。摘抄如下:两条枕巾: 4.58 元;两只暖壶: 8.20 元;一条方形头巾: 3.60 元;一个脸盆: 2.50 元; 5 斤糖块: 3.25 元;一身红条绒衣服: 10.80 元;一块上海牌手表: 120 元;共计: 152.93 元。就这一百五十多元钱,这位母亲和她的未婚夫攒了整整两年。

2001 年这位母亲的女儿和一个 IT 界公司老板结婚,婚礼由北京一家婚庆公司策划并主办。他们请来的朋友来自各地的各界人士,乘飞机的、坐火车的、开汽车的来了不下 200 人,全都安排在星级宾馆,仅住宿费一项就花去四五万元。婚礼后,女儿也持有一张账单,不妨和母亲的作一对比。

2 架直升机,租金每架 1 万元; 1 辆 10 米长的黑色凯迪拉克 3000 元 / 辆; 7 辆超长林肯, 2500 元 / 辆;主持人加摄像加 VCD 制作加化妆加乐团加场地装饰加鲜花加焰火总计 4 万元;婚宴 8 万元,新郎送给新娘的钻戒价值 10 万元……女儿一场婚礼在 30 万元左右。

从这一对母女婚礼账单中我们第一个感受就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快,观念变化之大是难以想像的;第二个感受就是某些人之虚荣,现代婚礼之奢华,着实令人瞠目。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母亲的婚姻持续了 35 年,而且还在继续。女儿却在结婚 1 年零两个月时离异。

母亲时代,不用说豪华的空中婚典,恐怕连轿车都不敢想。然而,那年那月的那一天,单位的小礼堂里却充满了欢声笑语,两张单人床一并,两条旧被子往上一摆,一个温馨的家庭就诞生了。几十年风风雨雨,她和所爱的人携手共进,恩恩爱爱地度过人生的分分秒秒。女儿的婚礼即便是在这个充满新奇和刺激的时代,也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然而,奢华之后留给她的却是永远的伤痛。

30 万元是 152.93 元的近 2000 倍,然而获得的幸福却不与之成正比。

看来,有些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证明的。

 

反思:自由与生命哪一个更宝贵?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一件小事的震动》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幼时,一次“我”捉来一只小画眉放到笼子里。第二天我发现有只成年的画眉喂小画眉吃了很多类似梅子的东西,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小画眉竟死掉了。后来有位鸟类学家向我解释道,当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入笼子后,一定要喂给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梅,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作品结尾写道:“这话犹如雷鸣似的给我巨大的震动,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原来这小小的生物对自由的理解竟是这么的深刻。从此,我再也不把任何活动物关进笼子里,一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创新论证

反思自我是使生命有意义的必修课

哈佛工商学院传诵一句箴言:“明白比高智慧更重要。第一明白自己拥有什么,第二明白自己能做什么。”

把两方面的事情弄明白其实很不容易。谁能说清自己到底拥有什么?你自以为拥有的,可能是虚无;你自己浑然不觉的品质,可能是一笔财富。许多运动员正是在教练的指导下才发现了自己的优势。而人们到学校学习的理由之一,也应该是被教师挖掘出潜质。在第二个方面,“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就更难,找不到生活方向的人太多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应该去做,譬如做官、经商、当文体明星,像鱼一样忽东忽西地游弋。应该做什么,即人生定位。首先应顺应时代潮流,其次是由“自己拥有什么”导出“做什么”这个结论。这不单单是一个立志的事情,还是一个潜质的问题。如果这两件事搞明白了,关于自己就没什么不明白的了。

 

鱼对饵的反思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吗?”小鱼问。

“那原则就是你刚才说的。”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