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78cm是高个子吗:用智慧、勤奋、激情赢得精彩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01:37

用智慧、勤奋、激情赢得精彩人生

(2010-03-11 22:04:47)转载 标签:

文化

















 

用智慧、勤奋、激情赢得精彩人生

    简介:俞敏洪,江苏省江阴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新东方"创始人,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联东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今天我不会讲太多关于英语学习方面的事情,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办学校、做企业过程中的体会和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我想,这些对于各位,尤其是年轻人或学生来说,也许会有点用处,至少以后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智慧、勤奋、激情是赢得精彩人生的重要条件,那么我将围绕这三个词组开始今天的话题。

  信念与激情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肯定需要自己往前走。往前走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感觉到自己在走,但实际是在转圈,走了一辈子,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走远;那么另外一种走法就是能走得很远,因为这身后有目标,有信念。

  有一个故事:

  在撒哈拉沙漠中间,住着一群人,他们曾经无数次地试图走出这个沙漠,但是每次都失败,他们觉得这个沙漠是漫无边际的。后来有一个探险家,来到了这个村庄,村民们非常吃惊,说这个茫茫沙漠我们从来没有走出去过,他怎么走进来的呢。

  于是大家就问探险家:"你花了多长时间走到我们这个地方?"

  探险家说:"我总共花了三天的时间,就走到这儿来了。"

  这些人不相信,说:"我们走了无数次都走不出去。"后来这个探险家说:"那好,你们带着我走一走,看看我们能不能走出去。"于是这些村民就牵着骆驼、背上水带着他走,走了大半个月,还是没有走出去。在走的过程中探险家发现,他们基本上是在绕圈子,绕着绕着就回到自己的出发地了。

  所以探险家告诉他们:其实你们要走出去很简单,沿着北斗星的方向往前走就可以了。

  按探险家的话,三天时间不到,这些村民就走出了沙漠,见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用这个概念来说,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一辈子在走路,也走得非常辛苦,但是却没有走太远,这是我们多数人面临的一个状态。要解决这个状态的重要步骤,就是要寻找目标,寻找生命中的目标往前走,要对自己的目标有信念。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存在,信仰和信念。

  信仰,我觉得它是外界依存的一种东西。人,生而弱小,在面对大千世界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很无力、很无助,因此为了使自己能够产生力量,有的时候需要依赖外界的某种力量,就像小孩希望依赖于大人一样。

  外界的力量,人们最容易找到的一种东西就是信仰,比如基督教或者佛教。有了信仰以后,就会觉得内心有某种支撑。

  有信仰当然不是一件坏事,它的最高境界都是善,与人为善就是一种信仰。

  很多人迷信,也现实。他们求佛的时候,一定是求自己发财,求菩萨对自己好。这就说明:真正有着非常强烈的宗教信仰的人并不多。另外,宗教信仰是求外的,这就表明了自己内心的空虚。

       人这一辈子,如果想要成长,最重要的是求得自己内心的坚强。只有自己勇敢、坚强起来了,所有的事情才不会被难倒。这里所说的勇敢、坚强,不是指被世事沧桑摔打以后,最后变得老于世故,对任何东西都不再动情的冷漠态度。一个不动感情的人绝对不会产生激情,也绝不会产生向上的力量。我们所要的,是在历经磨难后,内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坚强--这个"坚强"体现在你愿意接受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更加敏锐。这种"坚强",我们可以称之为信念。

  信念,是从你内心产生的一种坚强。也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内心产生的坚强。很简单,在你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曲折失败的时候,相信自己未来能够做成事情,相信自己能够继续往前走

  常常有人问我成功的概念,我说"成功"是活着的人不能说的词,因为只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态;如果不想做事,失败就是你的常态。活着就是在起起伏伏中前进,成功就是不管你怎么跌倒,还要爬起来。坚强的人,都是从失败中能够站起来的人

  史玉柱之所以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并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不是因为他为人类做出了多么杰出的贡献,而是因为他展示了一种生命的张力,让全世界看到了翻身的奇迹。

  他的巨人集团倒闭以后,紧接着他通过"脑黄金"的广告,把脑黄金、脑白金推上了市场,接着又做了网络游戏。我们暂不去评论这些东西究竟给人类带来了多少意义,但他了不起,他从大失败中站了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料定,如果还有下一次大失败的话,他必定还能站起来。这种"站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相信自己,但不是浅薄地相信自己,而是相信自己有一种精神,相信自己倒下去了也能够站起来。

  一个人成功一次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是不断摔倒,还能不断地爬起来。一个人摔倒了十次,如果再也爬不起来,他就是个失败者。但是若一个人摔倒一万次,他一万零一次还能够站起来,他就是个成功者。所以,失败和成功的因果关系,体现了一个人,自己对自身到底有多么强大的信念。

  我自己也是在失败与成功之间,不断地加强对成功的信念。我生命中一连串的事实表明:苦难多于成功。我3岁得了肝炎,5岁患哮喘病,小时候还不会体会到太多的苦难,但在20岁的时候又得了肺结核。也就是说,我是从小病到大的,但是这些病痛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我的肝抗体很强大,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

  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多失败的经历后,就会对失败产生了一种抗体--不怕失败。当一个人不怕失败、勇敢往前走的时候,他离成功就比较近了。

        打个比喻:失败就像一条狗。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掉头就走,那么失败就会把你打倒--就像你看到一条狗,掉头就跑的话,它就会追你、咬你。如果你是直接向狗走去,狗一般都会畏惧,就像你勇敢面对失败时,就不存在失败这个概念了。

  我讲个故事,事情发生在"新东方"的学生住宿班:

  曾经有一对恋人来这里学习,晚上就到校园外散步。学校外面是农村地区,有很多狗。他们出去后发现一条大狼狗也在那儿散步。这个男孩从小就怕狗,吓得转头就跑,狗自然转头就追,结果他们都被这条狼狗咬了。

  事情发生以后,他们就分手了。女孩的理由是:他现在只是遇上一条狗,就不顾我的安危转身跑掉,我如何期待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能够保护自己。可这个男孩不明白,往前走、往后走虽然同样是被狗咬,但往前走,你是保护自己女友的英雄,往后走就是抛弃自己女友的懦夫。同样是被咬,可未来的爱情、婚姻和生活就完全不一样。如果他往前走被咬,这个女孩会一辈子无怨无悔地爱他。为什么?连狗都敢挡的男人,还有什么不敢面对的呢?

  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逃避是没有用的。我面对困难是不会选择逃避的,比如说我高考考了三年:第一年,溃不成军,英语才考了33分,连最基本的大专都没考上;第二年再考,依然是名落孙山,英语得了55分;我坚持考到第三年,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被北京大学录取。进北大是我意料之外的一件事,但它是我前两次失败的必然结果。当你有勇气面对失败的时候,也许你就能够做成一点事情。

  我在北大学习的时候很认真,但我成绩并不好,是以全班倒数第五名的成绩毕业的,但是我没有放弃学习,因为我相信,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我就能把事情做成。从北大毕业后,我依然坚持学习,坚持探索自己该走的路。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不放弃,就会有结果。

  奋斗的过程很漫长,从北大出来,一直奋斗到了今天。

  我1985年毕业,1993年成立"新东方"。1995年的时候,"新东方"就已经做得还算不错的了。可是在1993年到1995年这段时间,就成了我孤独、苦闷、彷徨、探索的阶段,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尽管内心有些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总能做点事情。

  我做事情总是从小事做起,比如说我能把英语教好的前提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这也是我最终能精通英语,尤其擅长词汇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做到相信自己能,就表明你一定能。

  对于我来说,生命中的两大信念,后来就变成了某种凝固化的东西,不可改变。

   首先,我相信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足够的时间,一定能够把事情做成。当然,所做的事情不是妄想型的,而是自己的理想和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第二点,我相信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去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并且更加顺利。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所做的事情都有一个标准--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好处,或者说至少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没有害处。

  不管怎么样,只有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你才会去做,即使雷锋同志做好事,他也会产生一种崇高感,为人民做好事的骄傲感,甚至我们不排除他这样做是为了赢得各种荣誉。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是从有利于他人的角度出发,从而收获了利益和名声,这就是做好事;如果以损人利己的方式做事情,那就是做坏事。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明白这点,很多人目光短浅,都是以急功近利的方式使自己获得所有的东西,或者说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可现实世界的规律就是,当你对眼前的东西紧抓不放的时候,你就会失去未来。所以,人需要向远方看,才能够走得更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外国人,一次不小心低头捡到了一英镑,他高兴得不得了。从此以后,他就一直看着地面走路。一辈子下来,大概捡到了几百个硬币、几千枚大头针,还捡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最后,眼也花了,背也驼了。更可悲的是,他这一生从来没有抬起头看看远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的时候,我们会失去更多。可真正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多。

  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真正通过利他主义的方式实现自己利益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利己主义的方式完成自己利益的积累。损人利己的行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长久,不过这也许是生活的必然规律吧。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你就能明白,你是愿意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打交道呢,还是愿意和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的人打交道?所以这又有了一个"分享原则"。

  我小时候比较瘦弱,所以总受小朋友的欺负。那怎么办呢,我就想了两个办法:

  第一个,使自己强大起来。但是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即使天天锻炼身体也不可能拥有强健的体魄。

  第二个,用感情取胜。通过感情的交流达到取胜的目的,但是你并不能争取到每一个人的感情,所以还得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什么东西吃的。每到过年的时候,两个上海的亲戚就会给我稍来两斤水果糖,可我一般都不自己吃,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支撑我不吃的重要原因是典型的自我保护行为。因为我要省下这些糖,分给小朋友们吃。

        而且,我不会一次把糖分完,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欺负我。整个过程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他们吃剩下的糖纸收起来。这样,小朋友们就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不久以后我就变成了村庄里的孩子王,再没有一个小孩敢欺负我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帮我干活。

  我采取同样的方法把隔壁村庄上的小孩也"降服"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很自私?难道我不想吃水果糖吗?我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人欺负,用了一个利他的方式,最后我意外地发现,这样做不仅保护了自己,还实现了其他方面的利益。比如说我不用自己割草了,我突然变成一个小群体的头目了,这些附加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当你用利他主义的心态,把眼光放远一点,来实现自己目标的时候,最后得到的东西往往超过了自己想要的。

  在"新东方"的开办初期和历经困难的成长期,我都用到了孩提时当上娃娃王的绝招--"分糖理论"。

  让利,成了我的制胜法宝。在开办初期,让利于学生,让利于教师;在成长期,让利于管理者,让利于社会。就是连傻子都觉得有些傻的招儿,在我的成功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我收获了我的"糖纸"--管理费和含金量大大提高的"新东方"品牌。

  "新东方"刚刚开始办班的时候,学生很少,但我给老师的工资远远超出了周边培训机构的工资。老师们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会给他们开那么高的工资?老师们的工资加起来是学生所缴纳学费的一倍,所以他们意识到我好像亏本了。但是我告诉他们,亏本算在我身上,等以后赚钱了我再拿,但是我不能亏待你们。就因为这样,老师们跟我一起拼命地教书,后来"新东方"越做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大的学校。当然,我赚了。这个时候老师的工资也随之增长。后来等到"新东方"重新分配股份的时候,我一次性把股份无价让出去了65%,其中的55%给了老师和管理者,剩下10%给了员工,自己只留了35%。那个时候,"新东方"的固定资产已经到了两个多亿,我老婆为了这件事和我吵了很长时间。

  在过去十几年做"新东方"的过程中间,我几乎没往家拿钱,所有"新东方" 的产出,我都投入到了"新东方"的建设中。虽然我把自己十几年的积累都分给了老师,变得身无分文了,但我还是从逐渐做大的"新东方"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利益。事实证明了我做法的正确性:"新东方"从只有两个亿的净资产到现在200多亿人民币的市场价值。我们进行股份化改造,通过资本融资,最后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一上市就业绩不俗,一股22美元,后来最高股价到过90多美元,现在固定在70美元左右。我成了"新东方"做大后的最大受益者。

       对学生的让利使"新东方"获得了口碑,对员工的让利让"新东方"守住了人才,对管理者的让利实际上是形成"新东方"强大团队的根本原因。

  当一个人能够用利他主义的方式实现利己的时候是最管用的。所以我觉得政府领导,最重要的本领是通过利他主义的方式,使自己有更多的收获。但是很多政府领导只知道看到钱就拿、就贪污,到最后,官没了,有的时候连命也丢了。其实不一定非要像焦裕禄、孔繁森他们那么拼命,只要在你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定能赢得人民的尊敬,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你的地位越来越高。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得到更多的荣誉和更高的官衔,这不是挺好的交换原则吗?可是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时,又有几个会坚守这样一种"交换原则"呢?很多商人,或者说很多企业家也是一样,如果是盯住钱不放的人,那肯定是做不长的人。

  在现实的名利场中随波逐流,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好处,但没有了精神的航标灯,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的公司要卖给一家国外的上市公司,可国外来收购公司不是看你的固定资产有多少,而是看你今年能赚多少钱。这个家伙为了使自己的公司能够卖个好价,就拼命地想办法把成本转移掉,提高净利润。这么做实际上是违反了商业原则,就是诚信原则以及不能欺骗原则。当人家把你的公司收购了以后,肯定会对你以前的事情进行反复的比较,为什么你卖之前能做到一千五百万的利润,被收购以后,只能有一千万的利润?为什么成本会急剧上升,这个成本你原来到底是怎么省的?一查就会发现原因:成本不是省下来的,而是被转移掉了。最后人家肯定要起诉你。所以,这个家伙现在面临着十年牢狱之灾的危险。

  用十年的时间和自由换几千万块钱,合算吗?当然不合算。这就是眼里除了钱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

  所以当一个商人眼睛只看到钱,而不管商业诚信,或者是不管未来自己发展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我挺欣赏那些有志向、有信念的企业家,他们能够把比钱更重要的目标放首位。比如说柳传志,他想不想要钱?当然想,但是他把"做中国民族电脑产业"这个目标放在首位,他后来就做成了中国民族电脑产业,而联想公司也变成了上市公司中最值钱的公司之一。张瑞敏也同样是把中国电器的质量和服务放在首位,最后也赚到了钱。这样的企业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明白利他以后你才能够利己。没有利他这个原则,你就做不了对自己真正长远有用的事情。我常常说,人要有分享精神,什么叫分享精神呢,我经常给学生讲的一个故事是:

       当你拥有6个苹果时,你可以有多种选择:自己把苹果全部吃掉或是自己吃掉1个,其他的5个拿来与别人换另外的5种水果,抑或是自己吃掉1个,把剩下的5个送给5个人。如果你的选择是前者,那么你只能吃到苹果;如果你选择交换,那么你享受的不仅有苹果的清香,还有其他五种不同水果的鲜美;如果你选择赠予,那你就拥有了5个与你分享美味的朋友,在分享过程中,你会得到5个苹果所不能带来的快乐。

  这个故事也是来自于我的大学经历:当时班里有个同学是北京人,家里条件比较好。他每个礼拜都会带6个苹果,每天1个。当时是八十年代初,苹果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他每天都有苹果吃,但从来没有和我们分享过。大家稍微想一下这是什么感觉,所以后来他在大家的心目的深刻印象,就是--自私。

  毕业以后,不少同学都事业有成了,可这个同学还是一事无成。他回来求大家说能不能一起干,最后的结果是不行。这样的结果大家已经猜到了吧,至于原因,那只有一个,因为我们都记住了他一个人吃六个苹果的事情。一个不愿和他人分享苹果的人,他能把事业上的成果跟我们分享吗?如果我们有质疑,请问我们还愿意跟他一起做事情吗?人与人之间都会有这样一个评估的。

  今天的"新东方"之所以能聚集这么多的人,我国外的那些同学、朋友会放弃高达5位数美元的年薪,在我的一声召唤下就从国外回来跟我一起干,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相信,如果这件事情做成了,俞敏洪一定不会亏待他们。因为我在大学期间留给同学们的是一个特别能吃亏的印象。

  "吃亏"是表面现象,"利己"才是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要通过利他的方式来利己。比如说,我如果有水果一定会跟同学分了吃。在整整四年大学里,宿舍几乎是我打扫的;同学有困难,我都是第一个去帮忙的……良好的印象就这样形成了,大家觉得俞敏洪这个家伙尽管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为人处世挺好。所以后来我到国外去对这些朋友游说,说我在那儿做一个叫"新东方"的学校,尽管很小,但是如果你们回去和我一起做,一定能做大,结果这帮家伙就稀里哗啦跑回来了。

  所以,你建立的别人对你的信任,比你拥有多少技能可能都管用。在关键时刻,如何与别人分享你拥有的,如何通过分享来实现共赢的目的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质。

  要学会去分享,把快乐、成就与他人分享,那快乐就会无限倍地放大,自己的心情也会美丽很多。快乐,用GRE单词拆词记忆法可以这样解释:快乐,快来一起乐。没有被分享的快乐不能算真正的快乐,因为自私的人一定不快乐。

        我发现成功人士或多或少的都具备这样的一条原则。这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人,对同学好,让同学们认可你,这不仅仅是大学时代的事情,在毕业后的几十年都至关重要。因为你无法预料,你所有的重要人脉关系,可以说都是你的大学同学,他们中间的某一个人,将来是不是会变成总理或者是国家主席,也没法预料你身边的某一个表面上看上去没出息,但是未来能做成比较大事业的同学。我就是被同学们一致认为最没出息的,在北大整整五年,从来没有一个人跟我认真地讲过话,尤其是我们班的女同学,没有一个人看上过我,尽管她们现在很后悔。

  人的增长潜力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在我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原则:to be nice to everybody,对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我在心中也判断这个跟我打交道的人的人品,我对我认为没有人品问题的人一定是真心的好,而且真心愿意他跟我一起做事。而对于我认为人品有问题的,或者是心胸狭窄的人,我采取的也是对他好,但我是敬而远之的原则,因为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原则,叫做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十个大人更危险。

  智商与勤奋

  常常有很多人都认为,能否做成事情跟人的智商有关系,那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学习上来看,一个人智商高,成绩就一定好,成绩好就能上比较好的大学。所以你要对北大、清华的学生,进行普遍调研的话,他们的智商平均分,原则上会比其他大学的学生稍微高点,毕竟它们拥有不少省的状元。但是,你再调查一下北大学生的成功率,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功率甚至比别的大学还要低。从北大毕业出来,不管是在企业界还是在政治界,有所作为的人不超过20个。有名的,现在做得最好的是李克强同志,中央常委。

  所以,智商高的、上名牌大学的人,不一定必然成功,它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

  我做过一个不太科学的研究:凡是在大学里成绩一直在前五名的同学,毕业以后,成功的可能性反而下降了;而成绩中不溜秋的,甚至是最后几名的,成功的可能性反而加强了。

  我就是其中的例子之一。在北大,我属于成绩比较差的一种,是以全班倒数第五名毕业的。所以我想,智商跟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学习成功并不代表你未来的事业成功和发展成功。

  后来,我发现,一个人的智商极高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这样的例子:

  "新东方"有一个学员,从小到大学习总是第一名。这个第一名,完全是靠他的智商和勤奋得来的,后来他也非常顺利地进入了哈佛大学。由于总是第一名,他就养成了一个强烈的第一名的心态。在哈佛他也想争第一,可是那里创新型的学习方法不适合他,导致成绩不断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的程度,他心理就承受不了了,因为这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信念。最后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算什么成功?如果能到哈佛留学,你会选择在那里结束生命吗?肯定不会!就算你是全哈佛大学的最后一名,也不会选择死亡的。为什么?我的信念还在,老子就算是最后一名,也是哈佛大学最后一名!

  信念对大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审视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一旦发生了意外,我们就会被摧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必须树立一种永远不可被摧毁的信念。

  海明威说过: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

  这就是我们要具备的精神,你可以把我打成碎片,但你永远不可能把我打败。任何困难、任何失败、任何失恋、任何失业,都不能把我打败。

  即使你处于再卑微的状态,只要你有梦想,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一个人如果只是因为懒惰或者无所作为而乞讨,那是卑贱的;但一个人如果为了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旅行家而一路要饭前进,那就是崇高的乞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做事情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志向以后,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贫困但活得有志气,富有却活得很卑鄙。

  我自己非常得益于我的智商。我的智商不高,但我动手能力很强,获得过我们县的插秧冠军,而且不到半年时间就成了我们公社的优秀拖拉机手,还是江苏省群英代表大会的代表(也就是人民代表大会)。我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差,从小到大数学就一塌糊涂,很少有及格的时候,我高考的时候数学只考了14分。学习能力也不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20位。背语文课文一般我都是最后一个背完。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从来不曾厌学。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因为我的成绩差打我,而是鼓励我,让我继续努力。母亲对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离开农村,当一个"先生"离开农村,成了我的愿望之一。

  妈妈的希望成了我的"紧箍咒",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先生",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当然,这辈子也没想过要离开讲台去做别的事情。也有人把我叫做企业家,毕竟"新东方"办成了一个企业,变成了美国上市公司之一。我现在也懂得了金融资本的运作,也能看懂财务报表,但从本质上来说,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个老师,可见小时候树立的志向,对未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尽管我学习成绩不好,但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后来我才发现,慢有慢的好处,比如背课文,别的同学很快就背下过关了,而我呢,反复读,直到读熟背出来。

  大家可以做一个试验,英语学堂有一个原则叫做速度与遗忘成正比,就是东西你记得越快,忘得越快。即使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过目不忘也就是那一瞬间的事情),你只有把它读了千百遍以后,你才能一辈子记住。所以我说,古代的教育比我们现代的要更厉害一点,尽管古代的教育不全面,只读"四书五经"。不管是苏东坡还是欧阳修,不管是王安石还是谁,他们从六七岁开始读"四书五经",一直到十八岁,背得滚瓜烂熟,以至于他们想引用书中任何一句话时都能信手拈来。

     这也说明熟读的重要,而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背诵,所以很多同学一到考试就不会了。还好,我因为得背好多遍才能记住,所以我一般不担心语文成绩。

  所以后来我就学会了"化整为零"的记忆法。包括后来我学英文单词,从大学开始,到我掌握大概三万多个单词的时候,我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直到现在,我还在背单词。以前,只要我有了空,就把随身带的字典翻出来看十个、二十个,而现在手机的字典功能代替了我的字典,没事的时候我就打开字典功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往下看,哪个单词不熟悉了,就多看几遍,再背一背,这样一来,我至少保持了原有的词汇量。实际上,我词汇量的积累跟我的记忆能力不是正比关系,恰恰因为我的记忆不好,反而我能把很多的东西记住。

  我还有另外一个本领,我能记住很多歌词(尽管我唱歌很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把歌词当作诗歌来背。

  晚上我有失眠的习惯,"新东方"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大多数事情都是烦心事,想到最后的结果就睡不着了。那只有一个办法,让脑袋静止下来,我就把注意力都放在某段有意义的文章、歌词上,背着背着就慢慢睡着了。所以,我很多歌不会唱,但是可以记一些歌词。

  我认为,某方面的不足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高中毕业的时候,我的成绩想要考上大学是没有希望的,但是上大学、走出农村毕竟是大家的希望,我的老师就鼓励我们考大学,他说的这段话我记忆尤深。他说:"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是农村的孩子,也知道凭你们现在的水平,没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但是我依然希望你们去考,当你们未来在田头劳动非常累的时候,拄着锄头仰望蓝天的时候,你们一定会回忆起你们曾经考过一次大学,有过一次梦想的追求。"

  老师现在八十高龄了,依然是我崇拜的对象,只要去南京,我都会去看他。就是他的这段话,全班同学都参加了高考,而且还有很多人选了外语,我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我是在第三次才考上的大学的。这个例子也表明了老师对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高考考三年的人远远不止我一个人,是一批人。我跟马云都是考了3年才考上大学的,我们俩现在大概都是本科毕业。在这点上,我比马云要骄傲一点,他考了3年是杭州师范大学,我考了3年,进了北京大学。但是这都没有关系,站在今天的舞台上看,不管是拥有的资产还是社会的名声,马云都比我强。

  要知道,人不能因为出于一时之利就放弃自己。马云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激情、绝不放弃的人,我和他有点相同的特质,就是他身上那股"不买账"的精神,跟我比的话,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有时候是善于放弃、心平气和的,而马云是绝对要争取的,而且他的商业敏锐性比我要厉害,所以他做出来的事情比我大很多,这一点不奇怪。

        我在湖北师范学院做讲座时,有学生问我:"像我们这样从小学校出来的学生,未来能有出息吗?"

  我说:"你太看不起自己了吧,太贬低自己了吧,人任何时候都会产生爆发点的,你不能把自己给放弃掉。"

  以我为例,我自己高考三年,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生活是由失败构成的;第二大收获--勤能补拙。

  只要勤奋就会弥补自己因不够聪明所带来的不足,因为人确实是有智商差别的。

  有的人,弄懂一本书,可能只要一个礼拜,而我弄懂可能就得要一个月。但是如果我真正弄懂了,我的水平就不比他差。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我要是比不过别人,我就延长时间,用时间换成就。

  道理和跑步是一样的,我四百米跑不过别人,我就选择徒步走,连续走十天,我估计很多人就走不过我了。比不了时间,我就和你比耐力,同一件事你努力5年,我就努力10年;你们10年做成的事,我做20年,做40年,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延长生命,使自己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在八十岁以后把他们一个一个送走了,我自己再走。

  同学们,其实这也是一种成功,把自己放长以后这样的一种感觉,并且为一个目标去奋斗的时候,我觉得不少人都能做出成绩来。

  所以,智商并不100%的决定你的未来,而勤奋一定会100%的决定你的未来

  当然,勤奋也不是盲目的。就如文章开头所讲的北斗星的故事,我们先要有方向、找准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去努力。

  生命中的目标一般分成两种状态:

  第一种:终极目标;

  第二种:临时目标或者短期目标。

  一个人的最佳状态就是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能够吻合。比如说,这辈子我就想做这件事情,就想当国家领导人,这就是一个终极目标。但是,这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到的事情,得从小目标做起,从基层到高层,从地方到中央,最后可能慢慢就成为国家领导人。这个过程很漫长,可能需要几十年的耐心和努力,才能够做到。

  创业同样如此。很多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结果99%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资金、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更没有这种真正的创业目标和核心的技术,缺乏这么多创业的关键点,谈何成功?

  如果你真想创业的话,那就等大学毕业后,先到某个企业去工作,在工作中,努力锻炼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锻炼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直到这些能力都具备了,再去创业。

  所以,像我们这一批人,从马云到江南春再到史玉柱,还有很多其他的企业家,直到创业成功,都是在三十岁以后了,真正的成功是在四十岁左右才出现的。

        就说我吧,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近7年的老师,之后我在别的培训机构做了两年多,在这期间,我就在反复观察他们是怎样招生的、怎样管理老师的、怎么样去联系场地的,最后我再整合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我制定出自己未来的发展计划,等到至少有60%的把握时,我才在1993年出来办"新东方"。

  正是因为有了在北大教书的经验和在培训机构工作的经验,我才更加的理解学生、理解了教学这个职业,也深层次地理解了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

  我的"新东方"没有失败,其中的原因,就在我把终极目标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一努力实现。

  对于我们来说,起步目标是异常重要的。

  中专生最后留学哈佛,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做到的:

  我有一个朋友,中专毕业后自学2年拿下了大专文凭,在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大批的北大学生,但他觉得他们的智商并不比自己高,所以下定决心要上北大。他考了 2年的研,考上了北大研究生,毕业后他的最高理想是奋斗到中央机关去工作。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感到这样看报喝茶、吃饭聊天的生活没有意思,就利用业余时间来"新东方"学英语了。

  在听了我2次课后,就被鼓励起来了,觉得自己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后来,他找我帮他分析,我就觉得他是可以出国留学的,之后,他就拼命地学托福和GRE,用了2年时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这两门考试。

  接着,他开始联系学校,最后美国的四所大学录取了他: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没有奖学金要自费四万美元)、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排名第二的政治学院,给了他一万八千美元的奖学金,但是自己还要掏两万美元),还有美国的一个州立大学,给了他全额奖学金。

  从他的家庭状况来考虑,他想选择给他全额奖学金的州立大学,但我们给他分析说:从一般的学校毕业出来,你的身价就不可能太高。既然可以选择,那就去世界一流的学府。最后,他四处借钱去的哈佛。

  到了那边,他学习极度刻苦,通过一年的努力,从全班最后一名上升到第一名。他吃了一年的方便面,穿了一年的旧衣服。因为成绩优异,第二年,哈佛就给了他4万美元的奖学金,紧接着第三年毕业后就被世界银行抢走了,给他开出的年薪是税后七万五千美元。

  再后来,他的最高理想变成:未来能成为中国总理或者副总理级的管理干部。很狂吧,那他现在在做什么?是某个财政厅的厅长,他今年只有40岁,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而他的前景也越来越好。

  他就是这么一步步,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怀揣着自己的梦想逐渐走向的成功。谁还会再提起眼前这个风度翩翩、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男人是中专毕业生呢,谁都不会,而这就成功了。

       人生命的目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衔接起来往前走的,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有很多人问我"新东方"是怎么做成的?我说,就是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但是心里却始终想着"新东方"能够变成一个大的机构。因为心中有了"质变"的想法,才有可能重视量的积累,从而有新的突破和飞跃。

  这个故事也许大家都已耳熟能详:

  两个人都在那儿搬砖头,有人就问他们:"你们搬砖干什么呢?"

  一个人说:"我们搬砖是为了把砖搬到那边去,搬砖就是为了搬砖。"

  另外一个人说:"我们是为了造一幢美丽的大楼。"

  十年以后,第一个人还在那儿搬砖,而第二个人已经变成了建筑总设计师。

  假如当初我就是想每堂课赚点钱,那么"新东方"现在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培训学校,但是我是想要把"新东方"做大做好,做成一个能够为中国学生服务的机构,最后能够变成中国留学史上有影响力的机构,能够对中国未来的教育起点作用的机构,这种东西就是质变的催化剂。

  我就以这样的勇气,每天教书十个小时。教上整整十年以后,"新东方"果然就产生了质变,成了美国的上市公司。所以,"新东方"有了另外一句话,叫做:拿美国人的钱回来办中国人的教育。

  这句话一点不假,因为"新东方"首先从美国融资,随着"新东方"上市,它起到了一个成功的示范作用,世界各地的教育基金迅速进入中国,现在大概有四到五个亿的教育基金。这也支持了中国的一部分民办教育发展。

  所以我就觉得正确的确立短期目标比只有一个终极目标重要。另外,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状态,都不能放弃理想和渴望成长。

  你所走的每一步都会有一个理想,就像爬山一样的。


  当你爬完一座山以后,站在顶峰你会发现,遥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但当你没有发现遥远的地方有更高的山峰时,就意味着你要走下坡路了。

  人生不仅仅只有上坡,还要能下坡,然后再攀登另一个更高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而能够支撑自己这样往前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理想。

  我从来没有过宏伟的理想,我通常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是,我把每一步都看做是对我理想的实现。

  没上大学想着上大学,从北大毕业以后想把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老师,最后想出国。不过我的出国理想没有实现,但是我也挺为自己骄傲的。

  当一个理想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时候,我迅速转了另外一个理想,进入了中国的培训界。当初也没有想到会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赚到去美国读书的钱;当赚到这笔钱了,就决定要把北京"新东方"做得更大,实现这个目标后就决定要开拓市场,让每个城市都有"新东方"。之后,又有了教育图书公司、有了中小学基础教育、有了远程教育,再后来就成立了股份制教育公司,紧接着在海外上市,做成了国际型的教育公司。

    当然我们还有下一步要走,比如说把"新东方"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这是我们要做的,但是这不能算是我的理想了,我就要建立一个还能让我激动起来的理想:后半辈子除了为"新东方"培养接班人以外,我还要办一所完全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学。

  当然,我将来要办的这样一所私立大学肯定没法和北大、清华相媲美,但我愿意把多余的钱都用来办这所学校。学校一旦办成以后,我的目标就是通过游说我的朋友,让他们跟我一起共同建立大学的基金会,我希望它的起始资金至少能达到二三十亿人民币,如果说运作正常的话,每年能产出四五亿人民币的余额,就可以用这个余额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这个理想足够让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过得充实、踏实、认真。

  帮助他人,这也是一种幸福,说到底也是为了获得自己心灵的满足,又是一种以利他主义的方式来完成自我感觉的行为。所以,人不能没有理想,而且这个理想在别人看来要相对崇高,反之就不是理想了。

  另外,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渴望成长。

  现在我就特别感谢自己办了一个"新东方",感谢它让我陪着它一路成长,使我从原来的一个普通英文老师到"新东方"的校长;从对企业管理一窍不通到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四零四"的内控标准,学会了如何与世界的投资者打交道,学会了如何跟资本家讲我自己的故事,学会了怎样抓住机会为自己的企业赢得地位和生存的空间。所有的这些,都是在我随"新东方"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的。

  当我们不再渴望成长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停止了。我在《赢在中国》中讲过一段话:人有两种活法,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一种是像树一样活着。同样都是活着,可是草长不大,不容易被人看见,容易被践踏,小人





物的悲惨命运常常是这么产生的;而树,必然会长大,哪怕只是一粒树种,它也会努力吸取泥土中的养分,慢慢长成参天大树。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片绿荫,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树,活着是美丽风景,死后依然是可用之材,这就是渴望成长的本质意义。

  只有当我们渴望成长以后,生命才会像大江大河一样一路往前奔流。只要你敢于往前奔流,早晚有一天你能流向大海,你的生命也会变得广阔无边,变得更加的丰富、深邃而有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成长,不惜一切代价使生命变得成熟,为了成熟我们应该去经历。经历自然、人文、社会和历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完美;我们需要使命感,虽然这一使命也许各不相同,但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是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在和谐自然的世界中更加幸福地生活。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追求的东西。

  











所以,生活其实并不难过,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态。我希望大家能够像树一样的活着,能够不断的成长。

  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生活之美也就向你展开了她迷人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