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川杏奈资料:14、相声和宋代百戏(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0:34

14、相声和宋代百戏(三)

与"说"相关的艺术形式   

宋代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臻于高潮。据文献记载推断,宋代百戏中明确是说唱艺术的至少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谜、合生、说诨话、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唱耍令、唱赚、小唱等。

宋代百戏中与相声有关的艺术形式可以分说、学、文字游戏三类,分别列举如下:

 说--说诨话、说诨经。

 学--学像生、乔像生、学乡谈、叫果子。

 文字游戏--商谜、合生。

 此外还有沙书、说药名等。

与相声的"说"相关的艺术形式

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说"相关的艺术形式有说诨话、说诨经。诨,抓哏取笑。说诨话、说诨经由说话、说经发展而来,就是带哏的"说话"、"讲经"。

"说话"历史渊源久远,《墨子.耕柱》中载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这里的"说书"还不是说唱艺术,刘向《列女传》里记载了古代盲人的说书活动。"说话"见于记载是在隋朝,就是前面提到的笑话大王侯白所从事的活动。到了唐代,"说话"遍及朝野,盛及一时。唐郭湜《高力士传》载云:"太上皇移仗西内安置。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唐代"说话"还有市人小说和僧人"俗讲",可以看做宋代百戏中"说话"、"说经"之源。唐代的市人小说包括在"杂戏"之中。段成式《酋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篇记载:"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予令座客任道升字正之,市人言,二十年前,尝于上都齐会设此,有一秀才甚尝呼‘扁’字与‘褊’同声,云世人皆误。"

"俗讲"就是寺庙里的僧人讲经,与相声艺术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声的"垫话"与"俗讲"的"押座文"相似,早期"撂地"作艺,也是一面白沙撒字,一面唱"门柳儿"。后来相声进入茶园、剧场,多改为说,但,也还有唱的。

相声的"底"与"俗讲"的"解座文"类似,所不同的是"解座文"用诗词,而相声的"底"必须是"包袱"。时至今日,相声中的"柳活儿"还常常以唱"攒底"。

"俗讲"和相声的结构对照比较如下:

"俗讲":"押座文"--"开题"--讲唱经文--"解座文"

相声:"垫话"--"瓢把儿"--"正活"--"底"

到了宋代,"说话"更加繁荣。北京大学《中国小说史》里归纳为四家:

小说:又名银字儿,有讲有唱,用银字笙,银字(咸下边角)(竹头栗)伴奏,专门演述短篇故事。

说经:直接由唐代"俗讲"演变而来,包括说参请、说诨经等,都是讲宗教故事。

讲史:只说不唱,演述长篇历史故事。

合生: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指物为题,另一人应命题咏,有时或伴以歌舞。

除属于语言文字游戏的合生对后世相声的"学"影响深远外,说经、讲史实开后世说书艺术的先河。元、明以来的说书对后世的单口相声有重大影响。早期的单口相声有些是从说书演化而来。如单口相声中号称"八大棍儿"的《贼鬼夺刀》、《张乙住店》、《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康熙私访月明楼》、《君臣斗》、《后补三国》、《双槐树》、《解学士》、《古董王》、《硕二爷》、《姚家进》等,都可说是带哏的中篇评书。

如果说,"说话"对后世相声的影响主要在于故事性,那么,"说诨话"、"说诨经"对后世相声的影响则着重于喜剧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杂以诨语。另一方面,舌辩。"舌辩"、"舌耕",对后世号称语言艺术的相声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主要表现说话人的机智。另是"口快如刀,如水之流"。

不论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还是"口快如刀,如水之流",都反映着"说诨话"与相声艺术之间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