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谎话连篇心机:中国经济风险无需过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58:31

中国经济风险无需过虑
2008年09月01日 00:00 本文来源于caijing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出口部门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但公共部门投资可以弥补私人投资不足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现在已经下降到自2001年科技股泡沫破灭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经济增速也被广泛地预计下降。但根据过去全球经济周期的经验,中国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因美国和欧洲需求放缓而受到的冲击,远比大多数新兴市场要小得多。无疑,这反映了中国较大的国内经济容量和宏观政策调整空间。

  在外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2008年至今,中国的出口表现仍强于市场预期。但是,我们预测,2008年下半年,中国的出口增速会适当放慢。因此,工业生产和出口相关的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将出现下行压力。

  从国内角度看,中国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依然不错。2008年7月,名义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3.3%,强于市场预期。而且,随着2008年7月CPI涨幅出现回落,实际零售商品数量更令人欣慰地实现较快增长。

  尽管消费者购买能力受到食品价格较高、国内股市低迷和房地产市场放缓的影响,且后两个因素确实使汽车、家具与建筑材料的销售数量减少,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消费表现还是不错的。受益于持续增长的居民收入和政府导向型的公共部门投资增长动力,国内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如果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政府应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城市建设、铁路和轨道交通等大型项目)。毕竟,自2003年的投资热以来,约占固定资产总投资三分之一的公共部门相关投资一直受到控制,而中国的交通和物流设施正需要改善,并提高效率。

  总体而言,中国政府不愿看到经济出现任何由外部因素引发的严重放缓。同时,政策制定者也希望避免再次出现投资增长过热(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6.8%)。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工业生产周期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拉动国内资源成本上升,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当然,在看到出口与私人部门投资确实出现放缓迹象之前,政府部门可能不会急于增加公共设施投资。我们预计,可能在中国私人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放缓两三个月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会出现明显增加,以弥补私人投资不足造成的投资缺口。

  国内和国际的一些投资者担心,一旦中国政府对增长的风险反应有所滞后,就可能增加经济严重放缓的可能性(通常,GDP增长率降到9%以下就会被认为是较严重的经济放缓)。但是,7月的总需求数据表明,这种担忧似乎是过虑了。

  实际上,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几次出现明显放缓时,中国政府都能迅速采取反周期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来避免经济的“硬着陆”。我们预期,这次政府也会采取类似措施,来应对今年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若干宽松的政策,包括最近几周对一些工业企业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以及放松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规模控制。这表明,政府有决心采取措施来应对经济增长的风险。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这些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未能解决最终需求的问题。一旦经济放缓的信号更加明显,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重要的是,由于CPI增速持续回落(在政府6月提高部分能源价格之后,7月的CPI仍然低于市场预期),2008年四季度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将更大。

  总之,我们认为,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幅度降到9%以下的可能性很小。事实上,继续走低的国际大宗商品和资源价格及9.5%-10%的经济年增幅,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好的组合。

  随着美元反弹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当前宏观面的基本形势是通胀放缓、GDP增长放缓、企业利润率收窄而成本压力减轻。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上游和下游行业之间进行资产配置。

  从行业角度而言,目前可以减持上游行业的股票,并有选择地增持下游行业股票。原来有些行业(如石油冶炼、发电产业)受通胀的影响较大,现在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已经逐渐回落,投资者可以考虑有选择地逢低吸纳这些行业的股票。制造业因受周期性成本压力影响其利润率挤压最为严重,今后势必出现恢复性上涨,投资者可适时增仓这个行业的股票。

  同时,有的行业一度受困于紧缩的信贷政策,故政府放宽信贷政策将尤其会使这些行业受益。

  此外,我们建议继续持有电信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以及肥料和农业部门等防御性股票。■

  作者为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rkNdR2pliwVUZaOhahToQ2gueazuq8vmT1G37nIpkaatHk1EPa本文转自财新网(http://www.caixin.cn) 8E0G4KB5roU7ItydC4XGqxruyo0TqRHgq1DfuEnM13p7MJpG72详文:http://opinion.caixin.cn/2008-09-01/10030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