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磅:昆明:壮丽大城的“十二五”壮丽蓝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33:33

《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重在落实”的思想。尤其是关于2011年主要工作,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紧扣昆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细化目标任务,尽力做到具体实在,便于组织落实和检查考核。

2011——

GDP增长13%以上

CPI控制在4%左右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0.5%以上。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启动6个新区规划建设

摘要:

●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其中新建用于保障本市蔬菜供应的生产基地3万亩。

●全面推进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园区、嵩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8个重点农业园区建设。

●开工建设宜良海马箐中型水库,加快安宁王家滩、晋宁酸水塘、禄劝大河边等10件小(一)型水库建设,启动14件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启动现代新昆明安宁新区、富民新区、嵩明新区、宜良新区、晋宁新区、海口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打造以倘甸片区为核心的区域增长极。

阐述: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昆明将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走具有昆明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推动全域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启动6个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打造以倘甸片区为核心的区域增长极。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农民身份三个转变,促进居住向新型居住社区、工业和现代农业向新型产业园区、商贸及服务业向新型商贸服务区、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集中。

强力推进工业突破 新型工业化加速度

开建长安汽车昆明生产基地

摘要:

●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0个,竣工4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开工建设长安汽车昆明生产基地、昆明南车城轨装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配合做好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云天化集团国家高浓度磷复肥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全面落实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实施“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支持空港经济区和杨林、安宁和海口联合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阐述:无论是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还是 “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都是贯穿“十二五”的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促进工业集聚集群发展,成为昆明加速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举措。

加快发展服务经济 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构建“一核六区”商业体系

摘要:

●积极构建“一核六区”立体商业空间体系。加快推进东盟商贸港、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呈贡新区商业步行街等重点工程,完成第二批47个批发市场搬迁改造。

●引进3-5家金融机构,推动设立3家以上村镇银行。

●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力争引进1-2家国际国内知名信息产业企业,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50亿元,增长15%以上。

●企业总部超过130家。

阐述:昆明将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昆明将构建“一核六区”的立体商业空间体系。“一核”即以东风广场、三市街、小西门、白塔路、北京路、拓东路、青年路等主城片区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六区”即北市片区、呈贡新城片区、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片区、空港经济区、滇池路草海片区、巫家坝国际机场搬迁后片区6个商业副中心。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大幅提升城市品质

开工建设地铁4、5号线

摘要:

●完成南连接线高速、贵昆路城区段、北京路延长线、寺瓦路改扩建及环湖南路主体工程,实施龙泉路北沿线改扩建、星耀路、官渡14号路主体工程,启动广福路东段、东川至倘甸、西三环眠山段等公路及城市道路建设。

●加快空港1号线、黄土坡至马金铺高速、轿子山旅游专线等项目建设。

●完成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车站主体工程,加快推进3、6号线主体工程建设,开工建设4、5号线。

●主城、新区新增城市公交专用道52.1公里、公交线路26条。

阐述:昆明正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品质春城,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昆明路网,将为早日实现“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春城品质的提升,可以预见,昆明的历史文化之美、高原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都市时尚之美将更加凸显;重点镇、示范镇和特色镇将不断涌现。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内在活力

力争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000亿元

摘要:

●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000亿元。

●力争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0%以上。

阐述:昆明将抓住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开创昆明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同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整合招商资源,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城中村改造、滇池治理、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等领域。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引进、落地和后续服务。

落实积极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倾斜民生

安排教育支出53亿元

摘要:

●全市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20亿元、教育支出5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5亿元,市本级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4.6亿元。

●市本级落实困难县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3.9亿元,安排北部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及民族专项发展资金4633万元,安排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市级配套资金1600万元。

阐述:昆明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财政综合改革,进一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优先方向。

深入推进生态建设 增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心城区绿化率增1个百分点

摘要:

●完成滇池环湖东岸、南岸干渠截污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完成马料河、捞鱼河、海口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外海底泥清淤470万立方米。

●加快实施松华坝、云龙水库生态区新农村建设,完成万人搬迁工作。

●中心城区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各增长1个百分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9.5万亩、退耕还林1.7万亩。

●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阐述:昆明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大以滇池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开展“低碳生活全民行动”,做好低碳生活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完成儿童医院南市区分院一期工程

摘要:

●实施昆三中呈贡新校区、中华小学新校址的搬迁。积极推进昆一中改扩建及新建师大附中、师大附小、云大附中呈贡校区等项目,完成昆明学院新校区改扩建一、二期工程。

●完成市儿童医院南市区分院一期工程,推进延安医院云南心血管病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市中医院呈贡新区医院等重点工程建设,新建改扩建3个县级医院、4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及部分边远山区村卫生室。

●开展昆明文苑(市美术馆)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市工人文化宫,开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文庙恢复重建工程。

阐述: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需求,昆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学前适龄儿童入园(班)率将达到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86%,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收尾工作。同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着力为民惠民利民

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摘要:

●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新增就业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转移输出10万人。

●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纳入国家试点县的参保率达70%以上。

●新建廉租住房10000套、公共租赁住房5000套。

阐述: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扶持劳动者创业。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应保尽保。做好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

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探索网上审批和上下联动机制

摘要: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网上审批和上下联动机制,提升行政效能。

●严肃查处重点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

阐述:按照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昆明将继续推行“五办作风”、“一线工作法”、“工作成果倒逼法”。

“十一五”的漂亮数字

2120亿元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0亿元,是“十五”末的近2倍,年均增长12.7%;财政总收入559.6亿元,年均增长19.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8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0亿元,年均增长30.8%,累计超过6000亿元,是“九五”、“十五”10年总和的2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800元和5810元,年均实际增长10.6%和8.5%。2010年,实现进出口贸易100亿美元。

122亿元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2010年达122亿元。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11户、52户和297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49个。

1413.3亿元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达70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13.3亿元,是“十五”的3.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32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240家。园区建设规划面积达1061平方公里,形成以4个国家级园区为龙头,13个省级园区为支撑的园区体系。

1039亿元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39亿元,年均增长12.3%。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和顺城王府井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开业。搬迁改造主城区批发及批零兼营市场43个,完成29个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家电下乡”累计销售总额达4.8亿元。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033.5亿元,年均增长15.5%。

193条

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二环快速系统、三环闭合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通车,完成193条城市道路微循环改造,“四环十七射”骨干路网基本形成。新增城市道路1460.8万平方米、高等级公路230公里。地铁1、2、3、6号线开工建设。城区14个汽车客运站完成搬迁,5个新站投入运营。公交营运线路增加到685条。

100%

“四创两争”强势推进。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创模26项指标达标23项。主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7.9%和41.6%。建成区连续五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2010年优级天数达116天。完成4971个河道排污口的截污及雨污分流改造,铺设改造截污管网353.3公里,河道两岸绿化面积728.7万平方米。绿化造林10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6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乡通油路,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3837公里、路基改造5928公里。新建扩建水库43座,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26件,建设农村“五小”水利工程16.5万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4.6万亩,累计解决107.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化率达63%。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958个村,解决3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1.8万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31.5亿元

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2010年达131.5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完成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231所。优质普高在校生比例达67.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2775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4张。累计开发就业岗位71.6万个,新增城镇就业46.6万人,新增农村转移就业71万人。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90%,新农合参合率达98.4%。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65063套,发放租赁补贴13092户,解决7万多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86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506项精简到86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省会城市。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2项,东川、石林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撤销乡(镇)建制35个。

11倍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昆明,引进19家央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市外资金分别达28.5亿美元和2722亿元,是“十五”的11倍和9.8倍。

数字看“十二五”蓝图

13%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8%、20%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低于“十一五”末水平。

1500亿元

到2015年,全市工业、服务业、农业增加值分别达1500亿元、1900亿元和170亿元以上。

70%

城镇化率提高到70%以上。

47%

中心城区及二、三级城镇建成区绿地率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15平方米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以上,主城污水再生利用率达80%以上。

17.5万套

新建保障性住房17.5万套,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

壮丽“十二五”关键词

九大工程

四个转变

摘要:重点实施“九大工程”,实现“四个转变”,把服务经济打造成为我市的“首位经济”。

阐述: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坚持优先发展、开放发展、集聚发展、重点突破、产业融合战略,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农村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新兴服务业规模化,重点实施“九大工程”,实现“四个转变”,把服务经济打造成为我市的“首位经济”。

“九大工程”是指优先发展服务经济的九项主要任务,具体是:实施国际金融业集聚工程、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工程、国际信息枢纽建设工程、区域性总部集聚工程、商贸服务业提升工程、服务外包国际拓展工程、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产业融合工程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工程。“四个转变”则是指服务业功能由生活服务为主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转变、服务业市场由省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转变、服务业发展由自我发展为主向区域整合发展转变、服务业结构由传统服务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昆明将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速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目前,昆明正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商贸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盟商贸港、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呈贡新区商业步行街等重点工程,完成第二批47个批发市场搬迁改造。加快金融区规划建设,完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集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医药、物流等领域的服务外包。

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

八出省、四出境

摘要:构建“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推进“八出省、四出境”铁路大通道建设。

阐述:“十二五”昆明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地铁1、2、3、6号线建成运营,加快建设4、5号线。推进“八出省、四出境”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新机场外部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按时通航。完善城乡交通路网结构和城乡公交线网布局,实现“村村通油路”,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与“四环十七射”相比,“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更让人期待,更能彰显春城的国际化品质和开放的胸怀。“十三射”指昆明至上海、杭州、重庆、成都、西昌、丽江、瑞丽、临沧、磨憨、建水、河口、广州、汕头的放射型路线;“五环”指城市二环快速、城市三环快速、绕城高速内环线、绕城高速外环线和环滇中外环;“五纵”指格勒至宜良、轿子山至昆明、茂麓至昆明、乌东德至夕阳、九乡至泸西公路;“六横”指格勒至皎平渡、东川至撒营盘、羊街至富民、富民至嵩明、九乡至大石坝、呈贡至草铺公路。“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建成后,昆明条条大路通八方,县县通高速。

“八出省”指沪昆、云桂高铁和成昆、南昆、贵昆、内昆、渝昆和滇藏铁路。“四出境”指昆明至越南的泛亚铁路东线、昆明至老挝的泛亚铁路中线、昆明至缅甸的泛亚铁路西线和昆明经缅甸至南亚铁路。“八出省,四出境”铁路大通道建设完成后,昆明将形成航空、公路、铁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从过去改革开放的末端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

“十二五”,昆明“东连黔贵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优势将充分体现出来,昆明人的每一步、每一天都将明显“提速”。

三网融合

无线数字城市

数字乡村

摘要:拓展高端信息化,实施“三网融合”、“网络升级”、“无线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工程。

阐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端信息化的拓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昆明把拓展高端信息化与加速新型工业化、提升全域城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市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把昆明打造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信息港和信息产业高地。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

“无线数字城市”,是指依托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信息集成、服务集成,在更高层面实现城市无线数字广泛的接入服务和公平的信息服务,覆盖最广泛的公众,促进无线数字网络融合与共享,汇聚各类信息服务资源,支撑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需求。

“数字城乡”,主要是通过建设信息网络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其实质是农业的信息化,根本目的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建设信息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昆明综合保税区

摘要:按照昆明国际空港、昆明国际陆港和出口加工区“两港一区”构架,向国家申报设立昆明综合保税区。

阐述:综合保税区是指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综合保税区建成后,昆明将成为亚洲重要的航运、物流、配送、分销、产业组织中心,促进昆明乃至云南省外向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