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球走势图(2015年):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1:53:12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日期:2011-07-25 作者:南振声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南振声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地位、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其中,关于“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要思想,对于解决我军“两个不适应”的主要矛盾、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线”
    
    总体看,战斗力亦即一国武装力量的作战能力,主要是指作为武装力量基干的军队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不言而喻,包含众多要素的战斗力是需要“生成的”。在特定军事理论指导下,通过提高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效能、改善这二者组合方式等途径,获取并提高武装力量作战能力的基本样式、运行机制和一般方法,就是“战斗力生成模式”。
    
    在当前特定的发展阶段上,我军力图生成的战斗力指的是哪一种战斗力?它的主导形态是什么?这就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机械化空前延展了人体的机动力、打击力,实现了军队体系的体力革命。不过,由于机械化的根本特点是立足分工,这就决定了机械化军队体系作战的侧重点只能是各军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在条块分立、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很难充分发挥出体系作战能力。
    
    与之不同,信息化是军队体系的脑力革命。人们很容易看到,信息化把人的智力移植到武器装备上,使它们越来越“聪明”、也就是日趋智能化了。但更要看到,信息化的根本特点是融合分工。其必然产物就是能把各种战斗力要素结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实践表明,只有信息化,才有望真正打破“按照军服颜色建设军队”的发展惯性。正是因为有了军事信息系统这种无疆界、零距离、即时性的网络平台,现代军队的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元才得以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构建出能够“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有机整体。如果说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那么,信息化的实质就是军队乃至整个武装力量体系的一体化。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根本着力点。这是因为,信息化前提下的一体化已成为现代军队战斗力最重要的倍增器。例如,美军早就宣称,它的第一个数字化师机步4师的作战能力顶得上原来的六个师。而在美国陆军2020年前师改旅的计划中,则进一步要求其中斯特赖克旅的作战能力能与机步4师或两个转型前的步兵军旗鼓相当。斯特赖克旅将作为“全球信息栅格”上的一组节点而存在,代表更高的信息化水平。在未来美军联合作战系统中,它不仅能够得到本军种兵力兵器的加强,还能随时得到本部队外海、陆、空、天、电多军种全方位的支援和保障。因此,未来斯特赖克旅作战对手所面对的,实际上是美军的全体系作战能力。就是说,1个旅的战斗力=1个数字化师=2个军,底蕴并非是靠单打独斗、以少胜多,而是靠“基于信息系统”来“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之于机械化军队战斗力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一点,已经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中得到验证。“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强不强,关乎现代战争的胜败。全力打造新型战斗力,代表了现代军队转型的一般走向。
    
    信息化不是万能的。强大如美军,同样会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征而不服,深陷泥潭而徒耗国力。然而,没有信息化是万万不能的。当今之世,对任一大国而言,在任何一场关乎国运的信息化局部战争中,那种类似于伊拉克战败的结局,早已是无法承受的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打赢”,“打赢”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制胜贵乎“先胜而胜”。要占取制胜先机,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必须积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思想,把这条“主线”贯穿于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和各领域,以跨越式步伐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种核心战斗力。
    
把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融为一体
    
    (一)经济发展方式派生并包容了战斗力生成模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暴力的本源是经济力。这种深刻洞见启示我们,既然战斗力只能是生产力的产物,所谓战斗力生成模式,也无非是经济发展方式在军事领域的延伸。任一国家的军队都无法包办“战斗力生成”之全过程。
    
    当前,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其共同指向之一就是要更加凸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的作用,提高经济与国防建设的质量效益。若把科技向生产力、战斗力的转化做一对比,即可看出这两种转变的一致性。
    
    ——生产力和战斗力均具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人的要素:劳动者或官兵;物的要素:生产资料或武器装备;人与物的结合方式:经济体制、组织形式或军队编制体制。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战斗力的途径具有同一性:(1)科技的“人化”:通过教育等途径提高劳动者或官兵的素质。(2)科技的“物化”:通过研发等途径改变生产资料或武器装备的质。(3)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科学化。
    
    对军队而言,这几点也就是战斗力生成模式中各构成要素科技化的基本途径。再加上作战要素、作战单元的综合集成以及训练作战的实践锤炼,“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即初具雏形。
    
    不言自明,在上述科技-生产力-战斗力链环中,一国经济发展方式越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整体素质越高、生产资料质变速率越快、经济组织和体制结构越完善,该国军队改善战斗力各要素亦即体系作战能力跃升的外部条件就越充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前提。
    
    (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之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全然被动的关系,它能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无可替代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能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安全环境。
    
    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了多方面的调整,其主要内容之一则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有利于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也必将深刻改变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依存-竞争关系。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产业升级进度越快,与其他大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向互竞关系转化的趋势就越明显,从而增大经济安全的变数。经济安全历来和政治、军事安全密切相关。我军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进步越快,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延长宝贵的战略机遇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为主动、可靠的外部安全环境。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自主创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能够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需求拉力和供给动力。
    
    大规模自主创新所必须的需求拉力,一是来自市场,二是来自战场。战场竞争是烈度最高的竞争,由战场需求转化而成的国防需求,集中表现为对尖端科技的需求。我军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进程,恰好是对自主创新提出高端国防需求的进程。历史证明,如果没有政府在自主创新初始阶段投下的巨额风险资本,没有政府订货采购及其对军事高科技向民用部门转移扩散的强力推动,那么微电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或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顺利生长起来。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供给动力不足的重要成因之一是外来技术充斥市场。这固然对发挥“后发优势”具有积极作用。但正因一般技术可以随时买到,用不着自己费事研发,也对自主创新造成了强大“挤出效应”,导致“内生增长”乏力。这样,在国际资本垄断核心技术这类“非卖品”的情况下,我国众多产业发展还不能不受制于人,难以扭转耗费资源、廉价打工的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西方国家对我技术封锁最甚的国防科技工业,反倒成了自主创新成果最为突出的生长极,凸现了军队体系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要看到,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相关联的新技术新产业位于科技金字塔的最高端,随着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加大,这些自主创新的成果必将以其最强大的扩散势能,全盘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为信息化社会和信息化军队的形成提供更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