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损坏多少不给兑奖:换一种方式来静读——思维导图解读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12:55
换一种方式来静读——思维导图解读法(2008-10-24 02:06:00) 标签:思维导图 杂谈 

      思维导图,原本是上世纪被广泛用于记忆的一种方式,现在则是各个领域都在应用。我常常用于经典的记忆训练中。自从受到江伟英老师的提示后,我也开始尝试用于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解读以及写作教学确实极有裨益。

    上周,我因为出差,布置了几篇课文让学生自己学习,要求运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课文,权当课前的自学。我们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二自然段,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要求学生自己去学。昨天,看到很多孩子的导图做得相当好。本来思维导图只是解读者自己的事,是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记录,然而,这些孩子交上来的思维导图,不仅让局外人看得明白,他们对课文的解读能力也令我着实惊喜。我要求一篇课文只从三方面去学习就够了:一、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运用文字的技巧或辞采章句的特色;三、知识点——修饰手法,新字生词等等。孩子们基本上能够朝这三个方面把一篇文章读透。

    如此看,课堂上以灌输式的讲解必定及不上学生个人的参悟。一个读者,如果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将一篇文章从以上三个维度解读出来,并且清晰地分析出学习的过程,还担心他理解不了课文吗?因此,至少对内容的理解是不必放入课堂来深挖的。而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自己揣摩把玩作者的写法,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技法,这种靠内省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是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参不透作者的写法,因此,把写法教学视作可有可无的点拨。而事实上,语文的真正作用就是让学生借鉴写法,选入课本的文本承载的人文意义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不能够作为培养精神的主渠道。精神的涵养靠学生的自主阅读,即大量的课外补充阅读。

     思维的快乐,也是维系课堂魅力的源泉。任何一堂课,没有思维的力度,没有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驱动力,必然是蹩脚的跑龙套。把思维的方式交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他们会走得更稳更远。

这是瀚钧同学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段之后)思维导图。他除了注意到对内容的理解,对作者谋篇的构思,对作者的辞藻都做了标示。

这是李祯同学的《我的伯父……》第三段之后的思维导图。她更加注意到作者的风格,对主题的揭示也很精确。

这是晓恺做的思维导图,她注意到每一部分的构思,这是典型的记忆图示。

这是心睿做的思维导图,她的解读很全面,出内容表层结构很清晰地呈现外,还加注了自己的理解,比如,给每部分加注了小标题,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典型事例和关键词句都标注得很清楚,这样的导图既可以指导自己的背诵记忆,也能促进自己对作者的写作技巧的研读,属于高层次的思考。

    孩子们还做了很多导图,可尽就同一课来看,就能发现每个人的关注目标有出入,感兴趣的内容也不一样。千差万别中又能把握基本的主线结构,对基础知识的关注都能体现。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其实并不会因为老师少讲而有损失,相反,能使学生自得自悟。教学的主要目标以此能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