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球中6保5旋转矩阵:【写给编辑人的信10】创意导向(下)■「红孩儿」等方案举隅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7:14


高彦﹕

上海翔宇出版公司负责人曹学沛先生与我偶有互动,交换彼此心得,日前在写给我的e-mail中说﹕「创新!新在那?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生存点,才能发展。」他说,他念兹在兹的就是「创新」二字而已。但,谈何容易!
的确,书大家都会看,观念的吸收与建立也不难,「难」在你提出的构想能实施吗?实施之后,能创造利润吗?
Know,并不难,Know-how才是大挑战!

一位努力将历史深化于日常生活的编辑,孜孜不倦地觅寻两者之间连接的接口。有一天,在流行于民间、被喻为「人民的《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中,看出新的机会,他决心说服同事共同完成一套36册巨构的《小说三十六计》,以小说形式、每一计约15~20万字,将中国历史浓缩其中。他们前后化了四年多时间,设奖征才,动员了十多位爱好历史的作家,终于完成。书成之后,不但没有亏本,并顺利售出大陆版本(可惜后来盗版太多,36册精装版,沦为36册袖珍本,在北京的朋友告知,这套书在夜市叫卖,只值百来元人民币。不过,退一万步想,这套《小说三十六计》深入民间,从此血肉相融,再也切割不掉了)。原先流传千年的薄薄小册,如今多了36本诠释详尽的小说读本,也算得上一份创新的历史贡献。
这个案子推行之初,并没人看好,结果却幸运完成。
台湾有一句谚语「天公疼戆人」,只要目标正确,对市场判断不失准,为什么不敢放手一搏?天老爷自有一本帐薄,会算得清清楚楚。

再说一个在日本号称「世界第一的黑手师傅」冈野雅行*注1的故事。
他,出生于1933年,小学程度,从小练就模具制造技术,传承其父亲的志业,目前是「冈野工业株式会社」负责人,全公司(包括管财务的老婆在内)总共6人,但却创造出6亿日币的年营业额。
某日,有一家医疗器材制造商找上门来,提出世界上还未出现的异想天开的构想──制造「扎在身上不会痛的针头」。
全公司上下都反对承接这项委托,被征询意见的大学教授也不表同意,其中被尊称为「理论物理学大师」的教授警告说﹕「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偏不信邪。
一年半以后,他投入一亿以上日币研发,终于克服万难做了出来。他估计未来可年产30亿支,并获得专利权,收益之大,难以估算。
他的生活与工作的态度跟人不太一样,譬如说﹕

「我只做『太便宜没有人要做』和『太困难没人会做』的工作。」
「相同的作业不连续做三年以上。市场上开始削价竞争时,我已经着手从事下一个工作了。」
「技术就是:看了就要偷学起来,不是等别人来教。」
「完全不考虑时代的变化,只是一味追逐金钱是不行的。」
「我比小泉首相或竹中大臣更了解日本的经济。」
「如果你生产的是市场上任何人都能制造的产品,那么当然会面临削价竞争。」
「永远领先市场一步。」
「心须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才能够生存下来。」
「从玩乐中,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

现在,继续表述的其他方案。

【方案2】通识教育辅助教材/「改善」与「系统思考」课程
一部好莱坞出品的灾难电影,影片一开始就出现坠机,机上人员只有男女主角幸存,只见他俩相互扶持爬出毁损的机身,镜头慢慢移近,停留在他们血污的脸胧,然后银幕上响起他们的声音:
「让我们建一个维生系统。」
我看到这一段,整个人凝住了。
──难道这就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差异的起始点吗?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会这样思考的。
问题出在那里?
──教育。
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被要求拚命背诵知识,常忽略了其中的关连性与知识架构,在积累中缺乏系统思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策)等能力的培养(该如何补救?)。
我注意到新蕾出版拥有不少本以幼、少儿为诉求对象的杂志如《童话王国》《小学生作文-高年级版/低年级版》《作文通讯-初中版/高中版》《中学生语数外-初中版/高中版》等,和各省划地自营的模式类似,彼此各自巩固教育地盘,不容外地教育教材深入。我一直在反复强调的一个攻守兼顾的基本观念﹕你有的我要有,我有的你没有(至少在相当时间之内,还来不及模仿)。因此,在大家努力投注全力强化课业的同时,何妨抽一点心力(跳出框框)做些不一样却深具重要性的事!
一本从生活层面介绍从古到今改善、创新生活质素的演进史,似乎是可以着力之点。非常巧合,我在温世仁与蔡志忠所著《台湾青年的出路》小册中读到相同的呼吁:现在日本很多大学都设立了「创意系」,所以希望我们的学校也能创立这样的科系,甚至增设创业课程,让不想到大公司上班或找不到适当工作的毕业学生,勇敢地迈向创业之路。
对幼、少儿来说,距离就业的「最后一哩」(LastMile)还非常遥远,但将「创意课程」纳入辅助教材的构想,值得推动。这种课程对小朋友来说,应该寓教于乐,把世上为了改善不便的发明故事,以及如何由点、线、面、区域、时间纵深等系统化推演,构筑起更合人性、更舒适环境的小故事整理成册,使孩童从小具备「改善」与「革新」的动能,长大之后进入社会,必能带动巨大的创新能量,促使社会永不歇止地推陈出新,营造更好的生活。
请想想﹕汽车是怎么来的?火车是怎么来的?飞机是怎么来的?电影?电视?计算机?因特网?手机?人造卫星、探月火箭、哈伯望远镜……天啊!这里面有说不完的人与事,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再失败后的不屈服和奋起。
一本名为《改善》或《创意》(别忽略奠基于系统思考)的辅助教材,似乎在全国都有生存空间,只要先行一着,何愁市场之不能独享!

【方案3】红孩儿/帮每个中国孩子找到自己
我特别喜欢「红孩儿」这个名字,你呢?
我喜欢红孩儿还有一个原因──长相(造型)。
《西游记》第40~42回叙述红孩儿劫持唐僧,最后由观世音菩萨用法力制住红孩儿,然后,「菩萨就袖中取出一把金剃头刀儿,近前去把那怪剃了几刀,剃作一个泰山压顶,与他留下三个顶搭,挽起三个窝角揪儿」(看!不有点儿像民俗画里玩耍的童子?)。
红孩儿不服,还想闹事儿,菩萨不慌不忙从怀里取出金箍儿,衪对站在祂身旁的孙悟空说道﹕
「我佛如来赐我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予你戴了﹔禁箍儿,收了守山大神﹔这金箍儿,予他吧!」
好菩萨,将箍儿迎风一幌,叫声「变!」箍儿立即变成五个,望童子身上抛去。又喝了一声:「着!」只见五个箍儿,一个套在他的头上,两个分别套在他左右手上,最后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菩萨嘴里念念有词,把「金箍儿咒」念了一遍,痛的红孩儿满地打滚,终于愿意皈依佛门,以修正果。菩萨非常惜才,把红孩儿收在座下──这就是站在观世音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由来也。
喔!关于红孩儿的身世必须介绍一下,他是孙悟空还是「齐天大圣」时的结拜大哥牛魔王与罗剎女夫妇的儿子,盘据在枯松涧旁的火云洞,收些小妖,自立门户。因唐僧取经路过此地,动了蒸吃唐僧肉的歪念。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人都打不赢他,只得央求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下山收妖。
红孩儿的「生平」只有这些,正因为太单薄,恰恰留下可天马行空、大做文章的空间──这是多么美妙的空间啊!
他的造型是自古以来中国孩童的可爱模样,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美化,看能不能由此蜕变出增添现代感的新造型,让天下父母从「红孩儿个性造型」产生移情作用,而在性格塑造上,可让大多数孩子看到成长的轨迹与成长的趣味(投射作用),简言之,《红孩儿》应当是一部深谙儿童/青少年心理的成长故事。请回想一下「1﹕2﹕9」那个魔幻方程式,这或是深具爆发力的尝试。

至于红孩儿的故事怎么写,有一篇刊在台湾《商业周刊》的短文<为了一部卡通,动员百人说故事>,或许是一把钥匙:
──你知道美国「梦工厂」打造出卡通「史瑞克」亿万票房的秘诀吗?
──你知道今年三月荣获「奥斯卡动画长片奖」的卡通「海底总动员」电影票房加周边产品收益超过30亿美元?制作它的皮克斯(Pixars)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吗?
今年4月24日「梦工厂」动画总监杨德泰来台,接受《商业周刊》专访时说出「史瑞克」和「海底总动员」造成票房大轰动的秘诀﹕说故事。
好故事才是卖座关键。
杨德泰说:「在梦工厂,光是说故事的部门就上百人,通常一个点子出来之后,就组成一个小组,召开『故事会议』去写故事,把一、两页的点子发展成十几页,然后每个月向高阶主管讲述不断修订、加长的故事,直到认可为止。」

我们也许一时无法做得如此专业,但「说故事的能力」也毋需谦虚,前信曾引述国内早熟、天才型小作家们所展现的才华,足以证明只要把环境经营好,大事非不可为也。
天津号称有1,100万人口,文风昌盛,教育普及,我不相信找不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说故事高手。
如何?且将「红孩儿」做为试金石*注2,行吗?

【方案4】人间剧场/不妨从「儿童剧」做起
一旦吃了编辑饭,寻找坚实的「拱桥」(壹),是时刻牵挂心头的第一要事。
在我编辑生涯里,大半时间是个文学编辑,曾主编文学性报纸副刊与杂志,也曾负责出版社文学类丛书编辑,深深了解作家的重要性。只要是好的作家、优秀的作品,全国编辑无不卯上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取刊印的权利。现在回头想起那段岁月,再检视各种报刊杂志内容,会发觉大家真是一家亲,几乎找不出各自特色,就像前信所说的﹕在向「典范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个性也不见了。
依现在的情况譬喻,你在杂志或副刊登一篇王安忆的小说,别人也想尽办法抢刊一篇;你有余秋雨散文,我也不惜成本搞一篇﹔反正大伙儿一股脑儿抢左夺右、挤前挤后,怕掉了队似的,拼命仿效,唯恐落伍。
「求同」的心态,认同于一种标准,至少不会被人耻笑,但再大、再多的资源也经不起众人一起「抢食」,如果在这竞食圈里,你的实力不是数一数二,那么我会规劝你尽早另起炉灶,寻找一块还没有竞争者或还没有实力者出现的新土认真经营,把自己变成独占或独大。
两年前,我曾根据上述观点,向某出版社提出【人间剧场】企划案──我的意思是说,假使文学殿堂是这个出版社不得不进夺的圣地,而编辑人员又与当前台面上知名作家的渊源不深,既使关系不错,也只是众多争食者之一,那倒不如精耕「文学沃土」中较不被人重视的领域──好比像是戏剧。
从戏剧切入,由剧作家的创作剧本做为拱桥,来黏合人才──假如能一跃而成旗帜鲜明的「中国剧作出版中心」──努力争取当代杰出剧本,以全新的编辑概念重新制作,例如老舍的《茶馆》及曹禺的《雷雨》……等等,除了剧本,还应加入大量、大版面照片,以及导演的理念告白、演员表、舞台设计解说、重要评论等,把剧本制作成精致的艺术品,用最高级的纸张,甚至独特的开本及装祯,使《茶馆》这部剧本提升到最高水平,让剧作家视能在【人间剧场】的「中国经典剧本名著」出版自己作品为一生最大荣耀。
当然,在【人间剧场】(拱桥)里,可分列「中国古代经典戏剧大系」、「中国经典剧本全集」、「当代剧本精选」、「世界名剧选刊」……等桥拱,将戏剧做为核心,把电影、剧场……等视同周边囊括进来,一样有很大的挥洒空间。
至于新蕾,因出版领域有一定的范畴,不妨自「儿童剧」统整。不过,要是资金不够充分,这样的案子在优先次序方面,当不宜移前实施。【人间剧场】虽可凝聚人气,也能得到佳评,但能否快速回本盈利,所需的支持条件太多,胜负难估,故不宜轻试其锋。
【方案5】诸神复活/重建天庭「神的族谱」(略)
【方案6】怪谈/发展「类型小说」的第一步(略)……etc.*注3
没料到信一写下来,居然长成上、中、下三封,虽然还有一些想法,但不该把信拖得更长,就此打住,留待以后再聊。
不过,这些方案有没有刺激你衍生更多创意?
你看!老人的胡思乱想都能瞎掰出一堆案子,年轻、聪明的你,岂不举一反十,更有说不完的梦与理想?
祝福大家,问候纪社长。浩正6,28'04

*注1:冈野雅行的故事,请读麦田出版社2004/3/1出版的《困难的事,我来做!》
*注2: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在天津中、小学内,精选喜欢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的天生好手十人,组成「说故事club」,定期聚会,一起编创?二十四年前,我主编「台湾时报副刊」时,也兼编「学生园地」(周刊),曾以一个小短篇开头,然后分为「男生组」与「女生组」分别写接力小说,并规定男生组往科幻情节、女生组往爱情故事各自发展,每周自来稿中择优刊登,以四个月为限。没料到同学反应热烈,而情节之设计,远远超出早先评估,当时我们曾感叹这么多优秀的创作心灵,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反而日渐钝化了呢?以我曾拥有的这次经验,我认为新蕾应该拥有更多幸运。
*注3:《怪谈》是一本以盈利为主、多目标的杂志构想,本当贡献「百花文艺」薛炎文
社长,未来待有缘时再叙吧。至于【诸神复活】我放在心上已经很久,我在主编《幼
狮少年》时做过尝试,作家苦苓末成名时曾写过数篇。我在主编「台湾时报副刊」期间,开辟【诸神志】专栏,商请在日本留学并研读中国神话有年的吴继文撰写,他发表的<夸父逐日><神农氏本事>……等作品,是我所读过的中国神话创作中最杰出的,可惜没有继续写下去,否则必为传世之作。请相信我,我不会乱说一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