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这么假国家还不管:【写给编辑人的信26】不竞争原理(1)──如何发现Blue Ocean?(上)●试析出版生存第一原则/人才寻觅与策略拟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1:45


最近由于一本轰动全球的畅销书《蓝海策略──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市场》*注1热卖,成为大家的话题,《联合报》还为此写了社论,不少杂志辟出篇幅请学者专家座谈探讨,有些个性积极的出版社老板,为了提升竞争力,也急切地在编辑会议大声询问﹕
「我们的Blue Ocean在那里?」
有位曾经共事多年的出版界小友,在电话上描述会议内容后,笑说:
「我读了书,发现和你经常挂在嘴边的『无人地带』的概念像极了,当年的远流出版公司不就是这样崛起的吗?」
接着,我们交换了彼此的看法。

《蓝海策略》的精髓,一言蔽之,即「跳脱传统血腥竞争的『红色海洋』及零和游戏,创造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追求崭新的『蓝海』商机」,以赢得胜利。
作者金伟灿和芮妮揭示的「蓝海策略四法则」,值得牢记于心﹕
⊙法则一:努力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
⊙法则二:不与对手竞争,使竞争变得无关紧要﹔
⊙法则三:创造「新需求」,透过成本控制,持续追求领先﹔
⊙法则四:追求「客户获得高价值」与「产品低成本」。
从这个角度切入,的确和历史学家孙隆基教授提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之一的「开发无人地带」*注2理论颇有契合之处,回头省思远流成长史,其初期阶段的发展策略,与之近似。
结束谈话之前,他建议我将远流「由小变大」「由弱转强」的历程整理出来,用「蓝海策略」解读一遍,即便这些「历史」已是常识,甚或过气、无用,也算功德一件。

没错,远流的崛起,确属异数,视之为奇迹也不为过。一家面临生存危机的公司,居然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不但转危为安,而且还因此蜕变成当时观念最新、最具企业规模的现代化出版机构,你说,是不是很不平凡?
但,「奇迹」的发生,依然有「迹」可「寻」。
我还记得流传于远流的一则轶闻,老板王荣文曾在某特殊场合问一位亲信﹕
「远流能有今天的成果,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这位年轻人正小心思索答案,王荣文不待他回答,立即打断他的思路,坦率的说:
「因为我能『用能力比我强的人』。」
壮哉斯言!
远流崛起最大的秘密,就藏在这句话里。

也许有人会问,用人和「蓝海策略」有什么关系?有,当然有!你不以为做老板的王荣文舍文坛赫赫有名的众家好手,而独独垂青于年不满三十、瘦削体弱、长发披肩、上班吊儿郎当、经常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詹宏志,将处在危险时刻的公司未来全寄托于他,这不就是一次在「人才蓝海」觅才的大冒险?
王荣文若是没有慧眼识英雄──找来詹宏志,远流的发展恐怕是另一种景况;从另一角度看,詹宏志若没登上远流所提供的舞台,他的人生趋向和成就,将是另一番风貌了。我一直认为早期詹宏志和王荣文惺惺相惜、百分之百的信任与充分授权的故事,是「千里马与伯乐」的现代样板,主客相融的合作关系,发展出独特情谊,当彼此相互吸引时,打造了传诵迄今的佳话。
詹宏志的人格特质非常独特,我相信未来一定有不少专文、专书研究他,我在这儿只陈述一项很少见的、放诸出版界也几乎无人出其右的性格:他拥有吸引、聚集人才的特殊能力。
简言之,他在哪里,人才就往哪里集中。

因为常常只有詹宏志,听得懂那些心怀独特理念的年轻朋友的梦想,并从他那儿得到支持;他集合各类人才,允许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巧妙的将这些散漫的力量集束成一股(壹)──在远流快速扩张时期,一幅充满弹性和看不到疆域极限的「出版地图」,就在他心版悄悄地、不断修饰绘制。
由他领导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有什么限制,只要你提得出愿景而经他深思评量过的企划案,都能得到全面支持。所以,放眼看去,人人都在为「证明自己」而元气淋漓的活着,处处迸发出生命力;一旦失去他的领导,公司便如缺水的花圃,光鲜不见了,也少了工作的乐趣。
他在的时候,你会深信「发展是硬道理」是颠踬不破的真理,经营规模好像没有边界似的﹔走了他,才蓦然惊觉,处处碰壁,事事有了规范──这个情况,我称之谓「天花板现象」。意思是说,当他还在远流时,没人能预测远流的成长极限;等他离开了,我们很快看到:天花板原来就在头顶上*注3。
总结的说,远流的崛起,种因于了不起的老板,慧眼独具,礼聘彷若身处边缘、与众不同的秀异之士(elite)詹宏志出任总经理──他带来人、观念、视野、新的价值观、新的可能性和少有的执行力。
王荣文没在「红海」中去择选功勋卓著的人作为事业伙伴,他向「蓝海」取才,寻找能同时解决今天的问题和勾划明日发展蓝图的经营专才,这个抉择引发的大变革是:他物色来的詹宏志彻底颠覆了当时出版界的竞争生态,并对出版内涵提出新的定义、新的愿景,奠定了新远流的发展基础。
在不足与外人道的「慷慨承诺」*注4和对市场精准计算下,詹宏志勇敢踏出第一步。他化旧为新,用新概念重新包装久置王荣文抽屉的书稿,密集推出「大众心理学全集」,果然席卷书市,成了当红话题。
远流找对了人,这个人也做对了事。

用「蓝海策略」四法则来检视当初的「詹式兵法」,几乎完全吻合:
1.他运用了全新的出版形式「书系」*注5──以清楚的出版理念和出版计
划、并看准巨型连锁书店(金石堂书店)刚刚出现,书架空荡荡地急待各种书籍填补的「空隙」(蓝海),他采取强势的「量产策略」,短短一月之内推出四十种新书,配合广宣,迅速占领书店最佳、最大、最多的书架。
2.所推出书系的类型,他避开了主战场,舍文学而就应用科学,在那些领域
里,没有强有力的挑战者,以快速形成的规模,霸气十足地「独占」市场,换句话说,抚剑四顾,竟然不见对手(万顷蓝波我独游)。
3.像「大众心理学全集」、《柏杨版资治通鉴》等大块头企划案,在那年头可说是石破天惊的豪迈之作,创生「新需求」(蓝海),完全做到成本控制和无人能及的领先地位。
4.因为满足了读者(客户)需求,市场大饼做大了,书的印量也跟者增大,各种成本立刻降低,利润快速累积,使经营体质日趋茁壮,如初升旭日,冉冉而起。

我们在这里用「蓝海策略」重新诠释「远流崛起」,究竟有没有「现实上」的参考价值?
当然有。因为在观照历史成败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复制经验,但相应于当时的背景和处境,仍然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至少,宝贵的第一课,教导我们的是:
「得人者,昌。」
《追求卓越》一书作者汤姆.毕德士(TomPeters)在近着《重新想象》中疾呼:「把『人』摆在第一位。将寻求人才置于所有议题之上,全力追求人才……为人才而疯狂。」他认为:「人才经营是一天二十五小时、一个礼拜八天、一年五十三星期都在做的事;……而人才最有可能来自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异议份子以及造反者。」*注6远流因一詹宏志而兴起,少了他,那将是什么样的出版社?甚至可以这么说,因为他,台湾出版界开始变得生气蓬勃,活力四射;我常说,不论你喜欢他与否,他引领台湾出版界提前成熟,逼迫大家及时去理解面对真正企业竞争时所需的知识、观念和事业规模,在这一层意义上,他不但不是传统出版人眼里的「既有秩序破坏者」,更是迎接现代化出版世纪来临的催生者:一个启动变化巨轮的重要推手。
尤其重要的是,詹宏志将「策略观念」导入出版业。
当时,那些深具影响力的重要出版社老板,多半是「写而优则出版」,他们集知名作家和编辑人身份于一身,结交当代响当当的小说作家、散文作家、诗人……等艺文人士;出版是志趣的延长,出书也偏重于「出自己喜欢的书」,基本上以「人脉(艺文创作者)经营」为主,形成初具竞争型态的圈子,整体规模与产值不大,整个文化产业尚未进入商业竞争机制可以操作的阶段,但随着社会大脚步开放,种种政、经限制也随之松绑,长久潜藏于社会的各种能量一一喷出,敏锐的人必已感觉到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这个新时代也必然带出无限商机。
所以,当詹宏志接受王荣文全权委托,重整远流,他没投入杀戮战场(红海),他避开竞争,选择没有竞争者的领域(蓝海)去开疆辟土*注7。
我们在那时归结经验,综合孙隆基教授的「开发无人地带」理论,喊出「以开发替代竞争」的口号,每年规划1~3个新书系,入据不同领域,夺取领先地位。
远流就是这样长大的。
杰出的人才加上崭新的策略,使远流有了不同于竞争者的面貌,出版界的「远流模式」或远流内化的精神,即是奠基于此「不竞争(的竞争)原理」(哎哟!说穿了就是老庄),所谓「蓝海策略」的真谛,岂不刚巧左证了它的发展史?

浩正10,23'05
─────────────────────────────────────
* 注1:《蓝海策略──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市场》,金伟灿、莫伯尼着,黄秀媛译,天下文化,2005年8月出版。
*注2:引自孙隆基教授《历史的鸟瞰》书中<势力均衡场论>,原书已赠送他人,手边只存此篇论文复印件(我影印了二十份,愿赠送有兴趣细阅的读友,请e-mail到chouning@gmail.com,留下姓名地址,送完为止)。我服务于「时报出版公司」时,曾依据他的旨要,撰写<时报出版发展策略分析报告>(日后,我会将这份报告贴出。我在第11信<编务报告书>中曾借用其理论,说明「实学社」的出版计划)。
* 注3:詹宏志已离开城邦出版集团,以我个人有限的经验与阅历来看,香港Tom集团高层做了误判,未来恐怕难脱「天花板现象」。当然,但愿是我高估了詹宏志;或者,接替他位置的人,也一样出类拔萃。
* 注4:有些事除非当事人说出来,当不容旁人说三道四。
* 注5:请参阅前面第12、13、14信<书系经营><揭开书系构筑之谜>与<聪明拷贝>,在信中曾引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剖析詹宏志如何锁定「尚未消费的人」而找到新市场。由此,我们发现:凡杰出的案例,不管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如此发人深省。
* 注6:引自《重新想象》(汤姆.毕德士着,廖建容、王岫晴译,天下文化,2005年3月出版)第20章<老板的首要任务:25条人才法则>(p250-267)。
* 注7:请参阅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