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注后二倍投方法:刘少奇三个儿女为跨国姻缘付出的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8:04:03

刘少奇及夫人王光美与子女们在一起

 

  早在1939年,刘允斌和刘爱琴,就被送到苏联,他们兄妹也曾在毛岸英兄弟呆过的莫尼诺儿童院学习过一段。1945年,刘允斌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在该院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进入莫斯科大学,读核物理学研究生,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

  两年后,刘允斌回到祖国。他只在中南海的家里住了几天,就去了距北京50公里外的某县,进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工作,这是中国最早的核武器研究所。

  刘爱琴1949年跟父亲回国后,先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当了一段俄语教师。翌年,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深造,1953年毕业,分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局工作。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刘允斌、刘爱琴兄妹都因工作需要,调到了内蒙古。从此以后,他们都是每年在假期里,到北戴河同父亲、继母和弟弟妹妹们团聚。

 

  刘少奇和何葆珍的三个儿女,都有一段到苏联留学的经历,偏偏三个子女都在异国他乡“莫言花重舟将没,自解凌波不畏沉”地坠入爱河。然而比平民多一层政治的制约,是作为一国政党领袖的子女娘胎里带来的特殊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给他们的私生活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特别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受到强化的岁月,柔性的情感,与坚实的政治碰撞时,受损伤的只能是情感。

 

  第一个为跨国姻缘付出情感代价的,是刘爱琴。她刚到苏联时所在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抚养着来自希腊、保加利亚、西班牙、中国的共产党领袖后裔。因为这些国度的共产党,都处在与当政者对峙的状态,党的领袖们生活动荡,性命堪虞,更无法抚养照顾自己的子女。

 

  就是在这里,刘爱琴与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绰号“热情之花”的伊巴露丽的外甥费尔南多相识,并献上自己初开的情窦。应该说这种情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青年人的第一次,也一定是纯真而刻骨的。

 

  然而“父亲刘少奇却认为她的婚姻是不妥当的。费尔南多虽然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但他来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度。这个人当他的女婿,进入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住在中南海里是不妥当的。刘少奇要求女儿一切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实际上就是不能再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

 

  在父亲和父亲所拥有的理想面前爱琴屈服了,这对青年夫妇就这样被活活拆散。

 

  爱琴对丈夫的惟一纪念是把他们共同的儿子起名叫索索,这是她丈夫姓中的一个字。我相信在这件事情里,父女两人都经历了十分痛苦的情感过程,但是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在当时一切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的逻辑中,却是合情合理的。” 

刘允斌与玛拉在苏联的幸福家庭

 

阿廖沙父亲刘允斌在苏联共青团大会上作报告

 

  1960年,刘少奇访问苏联亲吻阿廖沙(5岁半)。这是爷爷留给阿廖沙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后印象          如果说刘爱琴的婚姻,是出于党的利益和原则、国家体制不同的考虑;刘允斌的婚姻中,就又多了中苏关系始终隐藏着难料变异的因数。

  关于刘允斌的婚姻悲剧,同为中南海里孩子的刘亚非的父亲刘振德,有一简要的概述,他曾于1956年至1967年间,在刘少奇身边担任机要秘书。他回忆说:

  允斌曾谈起他的婚姻问题:“我们的离婚是迫不得已的,我们之间感情上没有丝毫的裂痕,我们分手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要坚持回祖国工作。这种生离死别给双方心灵上造成的折磨是多么残酷呀!”

  他的语气很平静,但还是能让人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不平静。

 

  左起:阿廖沙姐姐索尼娅(中文名苏苏)、刘少奇、阿廖沙(中文名辽辽)、阿廖沙母亲玛拉

  “我在苏联学习时,爸爸多次写信教育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而我自己也发奋读书,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就这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几乎把身体累垮。爸爸得知这一情况后,写信严肃地批评我说:‘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必须马上改变那种摧残身心健康的学习方法。’那时,外国人非常佩服我的刻苦精神,但又都不赞同我那种玩命的学习方法。当然我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婚姻问题了。

  后来,我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而且又不能马上回国,所以就和追求我很长时间的苏联姑娘结了婚。那时中苏关系是很好的。我的学业即将结束时,爸爸给我写信说:‘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说实话,接到爸爸的来信,我的思想上斗争了好几天。我多么希望早日能回到生我养我的祖国,能回到父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得到的这片古老而神圣的热土呀,我知道国家花了那么多钱送我们出国留学是为的什么,但我已不是独身一人,我已有了妻子和孩子,我们夫妻感情很深,我怎么舍得离开他们?我一直动员爱人跟我到中国来,但她因不懂汉语,而且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水平又有很大差别,她也曾来过中国两次,试了试,怎么也无法适应我们这里的生活。

  我试图动员她和我一起回来的希望破灭了。我爱我的妻子,也爱我的孩子,可我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而她却坚决不跟我来。这样,我们只好过起两地分居的生活,拖了几年才离了婚。

  我愧对她们母子呀,在我们许多人的想象中,好像苏联人结婚、离婚都很随便,其实各有各的规矩,特别是有了两个孩子的妇女再想找到理想的伴侣绝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我真为他们的未来担忧……”  

革命家庭的婚姻从来都不简单

 

  允斌的那位苏联夫人最后一次来中国是1958年。她到中国外交部办过出境手续时。只会用汉语说几句简单的问候用语。她在少奇同志家只住了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因为大家的工作都很紧张,而允斌又是个视工作如生命的人。所以谁也很难抽出时间来陪她。

 

  语言不通,生活又不习惯,她怎么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呀。有一天,允斌不在家,少奇同志在饭厅陪她坐了一会儿,用生疏的俄语想一句说一句,同她交谈。但这无法排泄她心中的苦闷。允斌不在家,她就寸步难行。

  她这次回国以后,他们两人才下了离婚的决心。当然中苏关系的恶化也对他们的离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注:见刘振德著《我为少奇当秘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

  其实,经受心灵折磨的并非只有刘允斌和他的苏联夫人玛拉,要孩子做出艰难选择的父亲刘少奇,他的内心首先要经历一番苦涩。特别是当他的三个孩子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时,他对苦涩的咀嚼就要重复三次。 ==================================================== 链接阅读:刘少奇的九个子女今何在

 

  【刘允斌】

  刘允斌1924年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长子。在湖南宁乡炭子冲老家长大。1938年,被接到延安,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就读。1939年,刘允斌和妹妹刘爱琴一起赴苏联,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1940年,刘允斌进入苏联十年制中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夏,刘允斌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1946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核放射化学专业。其间他担任了中国留苏大学生同乡会会长。1949年夏,与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秘密出访苏联的父亲刘少奇相逢。1952年,刘允斌考取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继续攻读核放化专业。

  同年,与俄罗斯的玛拉·费拉托娃结婚。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此时接到刘少奇的来信,信中说“祖国和人民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

  刘允斌1957年10月回到北京。在国家二机部所属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到内蒙古包头市郊外的202厂,组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并担任主任,负责新型热核材料的研制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7年11月21日,刘允斌在包头逝世。1978年得以平反,恢复了作为中共党员和核化学专家的名誉。 

  【刘爱琴】

  刘爱琴1927年生于湖北汉口,女,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长女。出生后即交给汉口一工人家庭抚养,曾当过童养媳。1938年由党组织找回延安,与父亲团聚。

  1939年,刘爱琴和哥哥刘允斌一起赴苏联,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1940年,进入苏联十年制学校读书。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参加了红军后备军。并在1995年获得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发的“参加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钢铁战士”的证书和纪念章。1944年刘爱琴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1946年考入莫斯科通讯技术学校,学习经济计划专业。

  1949年与秘密出访苏联的父亲刘少奇一起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工作。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1953年分配到国家计委综合局工作。1958年在父亲的支持下,响应党的号召,刘爱琴报名到到内蒙古边疆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9年得以平反。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担任俄语教师、副教授。刘爱琴曾获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以及公安部授予的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

  【刘允若】

  刘允若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次子。1933年冬,母亲何葆贞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后,开始流浪。

  刘允若1946年回到刘少奇身边,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和延安中学学习。1947年先后入贺龙中学和边区联合中学学习。1949年入北平101中学。1954年毕业于北京四中,并由国家选送留学,进入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学习,后转学导弹的总体设计专业。

  在苏联学习期间,刘允若曾接到父亲刘少奇的多封鼓励和教育他安心学好专业的亲笔信。在1955年5月6日写给允若的信中说道:“不要骄傲,不要看不起人,要尊重大家的意见,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1960年回国,分配在国家七机部下属单位从事导弹设计的工作。1964年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报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层锻炼。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跟随刘少奇秘书刘振德一同到河北农村参加四清工作。1966年回到七机部。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7年1月,刘允若被捕入狱,关押在北京市半步桥监狱。1974年12月释放。1977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刘涛】

  刘涛1944年10月生于延安,女,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女儿。七岁入北京育英小学。195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1962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参加造反运动,在江青的威逼下,刘涛根据生母王前的口述和弟弟刘丁一起写了一份所谓“揭露”父亲刘少奇的大字报。

  1968年,刘涛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身份被分配到北京铁道分局承德车辆段当工人。1972年10月调到北京车辆段工作。

  1979年以后,刘涛曾以“清子”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并以《涅磐》为书名结集出版。现退休居北京。

  【刘丁】

  刘丁1946年7月生于延安。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儿子。又名刘允真。1949年随父亲进入北京,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父亲刘少奇曾叮嘱:“你们不能以高级干部子女的身份自居,不能搞特殊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想自己做得对不对。”

  1962年从北京101中学毕业后,父亲刘少奇亲自主持召开家庭会议,根据他自己的志愿,决定让他去报考农业中学。同年考入北京郊区的良乡农业技术学校。

  1966年下放到北京郊外的八达岭延庆山区教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北京,在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工作。

  改革开放后,刘丁曾到广西等地从事经济管理工作。1996年回到湖南长沙,担任长沙市商业银行北区支行副行长,直到退休。 

  【刘平平】

  刘平平1949年5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女儿。又名王晴。幼年入北京实验小学、北京师大女附中学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关进少管所。后被发配到解放军济南军区军马场,在酱油坊做酱油。期间自学大学课程,以及与食品工业有关的科学知识。后到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工作。

  1980年,刘平平赴纽约大学深造。198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营养科学硕士学位。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并获营养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人类生态》等杂志上发表《中国城市母奶喂养下降趋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缺奶综合症》等论文,其中后文获得1985年全美妇女农业与园艺优秀论文奖。

  1986年底回国,担任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所长。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1991年调国家商业部(后来的国内贸易部、商务部)任科技质量司副司长。1995年任该司司长。并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同时,兼任中国营养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烹饪学会理事。

  1999年11月25日,国际星座局决定将蛇夫星座上新发现的第36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晴”星。

  【刘源】

  刘源195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儿子。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13岁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当列兵。后晋升为上等兵,并获“特等射手”和“五好战士”的光荣称号。

  刘源1968年插队到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起重机厂当铆工。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乡),任公社管委会副主任。1983年任新乡县副县长、县长。

  1985年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郑州市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和工业交通。1988年,刘源任河南省副省长。199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副政委。2000年晋升中将军衔。第十七届中央委员。2003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 

  【刘亭亭】

  刘亭亭1952年生于北京,女,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女儿。曾入北京实验第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就读。1968年到北京维尼伦厂当工人。1971年调到北京仪器仪表厂。1977年调到外交部所属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当编辑。

  1978年,刘亭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文系。1981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1985年获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又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深造。1985年就职于美国洛克菲勒公司。

  1989年回国。1991年起,刘亭亭先后创办“香港联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和总裁。

  【刘潇潇】

  刘潇潇1960年生于北京,女,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小女儿。又名小小。曾入北京北长街小学、北京161中学学习。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被托付给阿姨,离开中南海,与父亲永别。

  刘源回忆: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和母亲受到最惨烈的批斗时,“爸爸不得不作最坏的准备。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一件的家事,就是最小的女儿小小。常念叨着:小小该上学了,该上学了。”

  1979年,刘潇潇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0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留德班学习。1981年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和卡乐斯堡工学院攻读生物遗传工程学。1987年,刘潇潇获生物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