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黄金行情分析:修行重在愿力,口业不可思议:真心发愿,必定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37:34
修行重在愿力,口业不可思议:真心发愿,必定兑现!
论发愿  序言  念佛发愿最重要  一切修持,首重信愿,慎护口业,多发善愿,有愿必成,故先贤大德都注重发愿。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阿弥陀经要解》)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劝发菩提心文》)龚自珍也认为,“行是车船,愿是马楫,有船无楫,难可到也。”(《发大心文》)
  
  《佛说阿弥陀经》上,世尊三次提到让我们发愿:1、“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2、“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相信之后就要发愿,愿生西方。你若不发愿,信了等于没信。
不但有愿,而且还要迫切,如死囚犯逃离死牢,溺水者逃离深海,刻不容缓。一方面是出离火宅之迫切心,另一方面是求生净土的迫切心,两者同时具足欣厌,迫切到究竟程度;若愿不究竟,拖泥带水,那么临终时心里还在挂碍尘世,那么往生的把握就很小。   已发愿的人、今发愿的人、将来发愿的人,因为受持阿弥陀经起了信心,而发了愿力,就得到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因诸佛护念而摄受之,必得往生极乐国土。所以,已发愿的人,已经生到极乐国土。现今发愿的人,现今就能生到极乐国土。当来发愿的人,当来决定能生到极乐国土。总而言之,有愿必生,只要你发愿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有愿必生之故,不但你们要发愿,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应该赶快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藕益大师)
  可见发愿是关键。因为有愿有才有信心、目标和动力,因为有愿才能一心念佛。
  今人不信因果,不知业力,身语意业,肆无忌惮;污言秽语,家常便饭,观此文乃知果报之可怕也。 南无阿弥陀佛!
上篇·历代祖师谈愿力
 莲池大师谈愿力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祷告)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生),若(吕)公著,若(吕)好问,若(吕)用中,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于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相似)。夫一时之笑诺,即孕质于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于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矣!
   (敬录《竹窗二笔》)彻悟大师谈愿力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彻悟禅师法语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 《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
   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为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转世)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只)以发愿,便可往生(经云“应当发愿,生佊佛国;今发愿今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
    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 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敬录《彻悟禅师语录》) 无异禅师谈愿力法门无量,愿为先导 敬录《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
   愿力品第六
 
   问:发菩提心,最胜功德,利他自利,为菩萨行。如诸比丘对佛菩萨发大愿誓,为是义故,其如宰官当权住世,一切易办。至或卑微分力欠薄,作何愿力,而为功德?
  师云: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愿者,好也,欲也。欲舍离一切恶法故,欲破除无明结使故,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如画无胶,如马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坯,未经火锻,终不堪用。是故,初心学者,及诸菩萨,以愿为基本,故更以弘誓坚之——弘者广也,誓者制也,以弘誓愿,广制其心,令无退堕。   释迦文佛,因地中发四弘誓愿,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度生,必能自成矣。发此誓愿,须以勇猛智力,资以自强,如有力人无有怯弱,地有退转,径入佛道,斯誓愿最为有力也。是故,金刚藏菩萨,于华严会上,令诸菩萨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法界众生,皆令得入不思议智慧之门。又,诸菩萨因地有大智力,发大誓愿,谓能摧怨敌故,不可屈折故,知是处非处,无因恶因等。   儒云:“终日乾乾。”此亦刚毅之象,以自强不息而入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门故,若无愿力者,譬如种子无阳,悉烂坏故。此愿力非但比丘能发,即一切长者居士,乃至最卑微无势者,皆悉当发此誓愿。自度度人,净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即觉心。觉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发,当全发;不可间发,当时时发,数数发,对佛发,对菩萨发,对圣僧发,对善知识亦发,对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众生前悉当发。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愿力故。故知愿力乃佛法先导。如有一人,我欲参禅,决不退堕,即愿力故。岂但善愿,即世间所欲,皆以愿力成故。
   昔有一推车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车至塔边过,见火烧宝塔,心不忍坏严饰故,进前救之已,戏发愿言:“佛说有果报,我救此宝塔,愿我来世为一最长大有力者。”其人舍此身已,即生阿修罗道,其身最长大有力。此戏发愿,亦满足不虚(若发愿来世成佛,普度众生,则必定如愿以偿,至善至美),况真实心、至诚心而发愿,无有不满足者!
   如初心发愿,慎不可生卑劣想,当发菩提心。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发愿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纵于其颠倒退堕,亦藉愿力相资。如无目人,有牵引者,能前进故。修净土者,以信行愿为资粮,参禅者安得不以愿力为导此耶!在家欲舍尘劳,欲离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轮回,非愿力坚强,则不能也。是故,当发大愿,岂以卑劣而不发心乎!若达平等实相,一微细众生,与毗卢遮那佛等无有异。《华严疏》谓:“遮那如来入一微细众生身中入定,全身不散。”此众生不觉不知,谓佛生同体故,理无分齐故。《维摩经》谓:“供养难胜如来,与最下乞者等,斯达实相之理,无所分别。”以此观,人有贵贱,位有尊卑,而心无高下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愿力维持,直成佛道,似不可须臾有间也!
 
龙舒上人谈愿力   身口意,谓之三业。大藏经所云,果报多因口业者,以口易发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乃云:“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果托生于鹿腹中。又有人,以食与之,若不如意,则云“不如与狗”,后乃生为狗头。是皆口业果报也。
   所谓恶口者,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灾难可消,福禄可永,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敬录《龙舒净土文》)
明法比丘谈发愿  发善愿可导至今生、来世的善向、善果,发善愿时,内心即刻有和平、温馨之感;
    发恶愿可导至今生、来世的恶向、恶果,而未伤害人、物时,已即刻伤害自己。  《中部》第六经《愿经》,佛陀说比丘祈愿(发愿)“为同行者所爱、所敬重”“得衣.食.床.药”“施衣.食.床.药者得大果报”…乃至祈愿克服恐惧、得禅、断结、得神通、解脱,都应守戒、修禅定、修观禅,才能满愿。比丘(或在家众)在正当的基础上,无不可祈求世俗的名声、资具等,但须知善果乃是自己种因之报,而非他力所致。  佛经中也有为一切众生祈求的善愿,特别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慈经》说:“无论众生是强的、弱的、长的、粗的、中的、短的、小的、大的、可见的、不可见的、远的、近的、已生的、未生的一切众生,愿他们吉祥平安!…”修慈心观,是佛教徒每日要祈愿念诵的经文。不管是为自己祈求或为他人祈求,却含有无明的成份的“后有爱”,将引生未来的果报。但是对于善愿,佛陀并不反对,甚至鼓励。  佛陀在过去,曾因发愿行菩萨道及有强大的意欲行持,才致使成佛。佛陀出家时发四种愿,即: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普曜经》卷四)。佛陀所开示的“四神足”就有欲神足。愿或欲,可引发修行的动力。 念佛正愿求往生
敬录《莲宗宝鉴·念佛正愿》卷七
   元·优昙普度大师    念佛正愿说
    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理智兼备,则心心念念总是弥陀,刹刹尘尘皆为净土。自非大愿行力,曷能臻此哉!欲人人证此三昧者,要在信愿深其根本也。
  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故发此愿。是以凭大愿力,直要到彼也。所以慈照云:“时时发愿,乐慕往生。日日祷祈,勿令退失。如无愿心,则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是为魔事。”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得成就菩提。不兴愿乐之心,不成愿乐之行。故云“法门广大,无愿不成。”是以佛随人之心,满人之愿。何况专修念佛愿生净土,安得不遂心满愿哉!
    忏云:“愿我不退菩提心,愿我决定生安养,愿我速见弥陀佛,愿我尽生无别念,唯心净土独相随。”又阿弥陀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此经前后四次劝人发愿往生净土)又忏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则谓之四弘誓愿。故我慈照集忏,恐人著事迷理,乃云:“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此四句直明真理,欲令一切人于自性中,度了一切妄念众生。所谓邪迷、杂想、贪痴、嫉妒、嗔恚、恶毒等心故,令发大誓愿,自性自度也。又于自性中,断除一切烦恼,所谓尘劳业识、邪思恶念,犹如浮云障覆自性,光明不现。故令发大誓愿,自断除之,永不令起。又于自性中,修学一切法门,所谓念佛三昧、悲智行愿,无量法门。故令发大誓愿自悟自修,常无退失,直至菩提。不以得少为足。又于自性中自信有佛,发大誓愿,常自观照,自愿成佛菩提。此乃慈照老婆心切,明明与后人开了一个门户,只要尔诸人自信自肯,从这裹入头悟自性弥陀,达唯心净土,入诸佛境界,成就无上菩提。嗟乎!世之善人不知此意,向外别求,何异持神珠而巡乞也,可不惑乎!普愿见闻递相劝策,同兴正念,早上玄途。觉前前非,明后后位。立大志气,奋大勇猛,发大誓愿。誓度无边众生,誓断无尽烦恼,誓学无量法门,誓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誓同一切善人,圆成无上佛道。可谓不得春风花不开,花荣须感春风力。 求生净土要在发愿
   敬录 《智度论》第八卷
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胜报,何必要立誓愿,然后得之?且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耶?”
   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如佛所说。若人修少福少戒,不知解脱正因。闻说人天之乐,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致。菩萨求生净土,在乎志愿坚强,然后得之。以此故知,因彼愿力,得受胜果。”
   古德云:佛果夐绝,登之则有阶;法云峻极,届之则有渐。大心初发,玄德照于来生;弘誓才兴,妙愿遍于空界。一念兴志,即尘劫之瑞华;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大庄严论》云:“佛国大事,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资助,引而成之。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当生佛土,随愿见佛。”《华严经》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劝发大愿
   慈照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备观今时信人归投佛会,或为病苦而发心,或为报亲而举意。或为保扶家宅,或为怖罪持斋。虽有信心,而无行愿;虽云念佛,不达本根(求生净土)。凡修善缘,皆为了还心愿,罕有为自己了脱生死,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者。往往香烛道场祝愿回向之辞,皆是表献神明消灾延寿而已,故与经忏本意相违,不合诸佛本愿。纵使一生修诵,不明理趣,错用工夫。是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也。临终所以不得往生净土者,盖无信愿故也。
   又有一等痴人,投佛受戒,乃于三宝前焚香誓愿云:“我若破戒,甘当恶病缠身,永堕地狱。”或言:“左眼出血,右眼出脓。”自肯自甘类官司之执结。多见有口无心,破斋犯戒,自愿受报,痛苦不堪!甘心堕落之门,自取丧身之兆。殊不知,佛祖兴慈运悲,何尝教人如此?皆是邪师过谬,错将罚咒以为发愿耳。何惑之甚哉!
   予尝悯念其人,劝令同发正愿,求生净土,愿同作佛。彼则曰:“我是凡夫,岂敢望生净土作佛耶?我有此心,又成妄想。”予应之曰:不然,善知识!佛是觉也,净土是心也。此心谁不有之?觉即佛也,迷则众生也。世人背觉合尘,轮回三界,四生六道,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皆因妄认四大为我身,六尘为实有。随他幻境,日夜流转,未尝暂省回光。从生至老,惟忧家缘不办,财不称心,愈多愈求,愈贪不足。虽曰积善,奉佛礼拜,作福烧香,只愿富贵荣华,长生不死。才做些小好事,便有伏愿数般,要保谷米盈仓,蚕丝倍万,子孙光显,牛马孳生。才有一不如意,便怨佛不保全。日日财喜增添,始道天龙感应。如此贪谋,正是妄想,自不知觉。却言念佛求生净土之说为妄想者,岂不大颠倒乎!凡求作福,尽属有为。盖世间有漏之因,非出世无为之道,修行佛子宜善思惟:今日有缘得逢佛法,当须究本,莫竞枝条。一念回光修出世法。愿舍娑婆,愿生净土,亦如久客于他乡,久囚于死牢,思欲归于故里也。此愿生净土、愿作佛之心,正是无上菩提心,岂可比同凡夫妄想哉!岂不见《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者是也。可谓一朝踏著来时路,始觉从前错用心!     慈照宗主示念佛人发愿偈并序
   弥陀节要云。念佛之人最急一事不善相应。何以故?虽云持戒念佛,不曾发心发愿往生净土,皆是埋头过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发心,欲超生死,往生净土。须以大愿自为主意,常须念佛,早晚专心礼拜弥陀。如朝帝主,两不失时。日近日亲,心口与佛相应,去佛不远。口念心想,心愿见佛,发深重愿,决信无疑。日久岁深,工夫纯熟,自然三昧成就。但有信愿,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净土现前。更愿现生常遇善知识,不值邪见师,无惑我心,不生懈怠。若也如此念佛,深信发愿,是信行愿三不亏也。临终见佛,即非外来,尽是唯心显现。犹如种子在地,逢春发生,岂是外来,皆从地出也。今之修行亦尔。念佛信愿纳在八识心地,临终发现净土弥陀,即非外来,皆从自心出也。偈云:
 万法从心生  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  不得生净土
 唯得人天福  福尽受轮回
 展转难脱离  看经无慧眼
 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
 现世无名利  行坐不多罗
 则是阿弥陀  发愿持戒力
 回向生乐国  正是合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释迦金口说
 弥陀亲摄授  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  见此念佛人
 与佛不相远  应当坐道场
 转于大法轮  普度无边众
 譬如贫家女  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  贫女自不知
 腹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
 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
 却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  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  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  返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  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灭贪嗔病
 能为大医王  能为大宝藏
 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  将为是凡夫
 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  展转更修行
 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
 不合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
 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
 岂是虚诳言  但当自精勤
 一心求净土  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愿超三界  逢宝不取宝
 遇食受饥寒  咄哉大丈夫
 不见真实意  我今略劝赞
 展转传与人  代我广流通
 作于如来使  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  普愿如说行
 同生极乐国
    
    善导和尚修行发愿仪
   修净土,观念及睡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西向,念十声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竟,发愿云:“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发此愿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或临卧发愿而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时得见。但办专志,自然圆满所愿。
修净业人宜发愿
        敬录 《净土资粮全集》卷三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槜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誓愿章
  论修净业人宜发愿(梵网经有不发愿戒)
  《归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地球)。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佛说阿弥陀佛经,前后四次劝令发愿,慈悲至极,且云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何其简便易行。是故祖师云:人不信净土,非愚即狂)。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成就菩提。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论发愿人宜发誓(梵网经有不发誓戒)
  《戒疏发隐》曰: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勇烈意。吾愿虽发,若无大誓,安克有终。
  《楞严经》曰: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爇一香炷。我说是人,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莲池禅师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净土者,若能用然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然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还)谨按:诸佛菩萨,皆有誓愿以为究竟之地。今人生于浊世,而求最上乘,不可无决定心。欲发决定心,不可无誓愿。予故不效诸经(然臂)之事,而学佛菩萨誓愿之规。其以学柳下惠者,而学莲师欤。
  
宜发誓
  《阿含经》云:比丘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四弘誓愿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隐曰。问:愿多期望之语,誓类咒咀之词。修行本拟出离,云何动称地狱。
   答:誓,愿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害意也。柰何以愿为怨,以勇烈为毒害乎?世有魔师,教授魔种,闭门塞窦,险语以坚其信根,恶咀以闭其外问。终身蔽锢,累劫牢笼,而莫之能出也。哀哉!
善学柳下惠
  鲁男子独处一室,邻妇之屋,夜为风雨所败,求寄宿。男子闭门不纳。妇曰:“汝独不闻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则可,在我则不可。”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故曰,善学柳下惠。
  西方誓文(弟子广还撰)
  弟子(某)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愿修持净业,立誓于佛菩萨之前曰:
   弟子(某)修持净业,愿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比然臂事,发决定心。奉持斋戒,遵行日课,圆通宗法,必期如西方愿文而后已。否则情随事迁,终致退转,空过一生,轮回永劫,可不痛哉!自今已后,若违初愿,不加精进者,是则欺诳十方如来,必受谴罚。若得往生,见佛闻法,了证无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不普度法界众生者,亦同前誓。惟佛昭明,尚其鉴之。
 净土发愿文   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下篇·信愿行中愿最强
    念佛发愿,决定往生(道源上人)
 
诸上善人: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的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著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疑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
   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
   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
   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
   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   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在‘佛七仪’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连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   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具有引导之力;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愿力超过业力,当下即是菩萨乘愿再来
(净空法师)    诸位到此地来,最重要的是“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只要把这十二个字放下,你学佛就决定能成佛。你学佛不能成佛,这十二个字当中总有几个字没放下,造成障碍。佛菩萨之所以能成佛菩萨,他这十二字完全没有了。大家听说诸佛菩萨乘愿再来,什么叫“乘愿再来”?我们如果发个愿,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我们现在就乘愿再来了。
   佛菩萨是什么愿?我们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自己。我们今天得这个身体,念念是为我的,为我就是业力。身体不是我的,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那你就是乘愿再来,你跟佛菩萨没有两样。凡夫跟佛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什么?迷惑色身是我,一切都为我,迷!佛菩萨觉,觉的是什么?身体不是我,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尽量发挥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造福,就这么一个念头,转过来,凡夫成佛了。不为自己,自己的福报无量无边,智慧无量无边,我们在这里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你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
   言不离正论、动不离正行、心不离弥陀。一心向佛终不悔!海枯石烂志不移!念佛学佛尽一生!临终诚归九品莲!         念佛信愿行,发愿最重要(智谕法师)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资粮,是信愿行。不过各位是否知道,信愿行三个当中,那一个最重要?大家要知道,三资粮之中,愿最重要!  「信」不过启发这个「愿」,只有信,没有愿,这样没有用。信有阿弥陀佛,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却不愿往生,不愿见佛,那就没有用。至于「行」,行持名念佛叫行,这个行,是完成你的愿心。如果没有愿,你持名念佛,不愿往生,没有用。  大家记住,念佛一定要发大愿心,厌离娑婆,欣往西方。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往生彼国。”  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才得度,才往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业力太重,只有一个力量,可以超过它,那就是愿力。如果我们念佛的愿力有十分,业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业力有十分,愿力仅仅二三分,那往生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你的愿力超过业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诚恳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时时刻刻地,佛号一起,愿心就起,愿生西方,愿见弥陀。根据善导大师讲,每天晚上都应该念发愿文,就是晚上大回向发愿文。如果仅是念佛,没有发愿,那是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说,他一天念几万声佛号,我问他:「你发愿往生没有?」他说:「没有。」那几万声佛号是结善缘,不能往生。佛以悲愿心度众生,众生以欣愿心求生西方净土,这样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发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很险。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往生的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乐。古德教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厌离娑婆,就是佛所说的苦、集二谛;欣往西方,就是佛所说的灭、道二谛。古德如此说,确实是深体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虚妄心,说“我听人家说,学佛要不欣不厌、不取不舍。所以我念佛啊,既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听其自然。”这种人是太愚痴!他不知佛法有真谛、俗谛。无取无舍是真谛边说,不从俗谛边说。我们大家还是凡夫,就要想不厌不欣、不取不舍,那叫随业流转,是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  你们大家想想看,“转凡成圣”,转凡是厌下,成圣是欣上。“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就是厌下,众善奉行就是欣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众生使众生离苦,就是厌下。“离生死,求解脱”,离生死就是厌下,求解脱就是欣上。所以说,从修道这边来说,没有不是厌离,没有不是欣往。总之,从凡夫以至圣人,从圣人以至菩萨,菩萨以至等觉,无不是厌下欣上的。必至妙觉,过尽德圆,始无取舍也。从修的一边说,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时才没有厌离没有欣往。  请问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这样才起信愿行,念阿弥陀佛。  有一种动作必须避免,就是只数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着念珠,天天数,可是他心里一点佛号没有,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诸恶不作,也不众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众生。这种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记着,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数念珠,心里什么都没有,那不是念佛,赶紧改过来!  当你佛号一起的时候,就必须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佛号一起,你那个心须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佛号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这样念佛,是发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讲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记得,不要空空白过,没有愿力念佛。现在我们开始念佛。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你的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如果你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有一种郁闷的感觉,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到受用呢?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的声音和你的心不能相应,怎么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呢?你的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和阿弥陀佛相应。
        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愿为主(智谕法师)  我们要发甚么大愿呢?我们要发「愿生西方,愿见弥陀」的愿。如果大家有这样坚决的愿,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而三资粮当中,以愿为主。必须以愿导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说:「有愿无行,其愿必孤。有行无愿,其行必虚。」 但是有愿,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这个愿便不能实现。如果只念佛,不发愿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妙叶大师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之:愿也。」信是启发愿的,念佛的行,是完成这个愿的。要想往生净土,有愿则生,无愿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别的,怪他没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无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一切成功,都从愿心开始。要是没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军队被清朝打垮了。有一个军官,是在军队里作一个小头目。他小的时候,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威仪非常庄严。小孩看了,不知不觉起一种敬慕感,心说「将来我一定出家当和尚。」  所以说,佛以三十二相度化众生。比丘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庄严的威仪,这也是度众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连,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以此因缘,便发心依佛出家了。
  当时小孩对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过庙门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阵。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时看见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没有一点轻慢心。
  到他作了军人,走进庙里,一定要脱帽致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从那个比丘种下来的。
  军队被打散以后,他一个人逃到深山里,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逼得走投无路。
  他看见有一所小小庙宇,便走进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庙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见他进到庙里,便笑笑说:「你来啦。」
  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忽然问出家人说:
  「师父!我出家可以吧?」实际上他是走投无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头。
  出家人笑笑说:「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这样,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在深山的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冷冷清清,非常凄凉。夜里,他独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圆。他看着月亮,叹气说:「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这时他师父早已站在他后面,说道:「你不要怪呀,当初你发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头看看师父,说:「我几时发愿出家来?」
  他不知道,师父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说:
  「当初某年某月,你在甚么地方,看见一个比丘很庄严,你不是发愿要出家的吗?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满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来了,赶紧跪了下来。  你们看,那个小孩,不经意地发愿,结果都能满愿。何况我们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么不能满愿?
  所以大家佛七以后,回到家中,往生的愿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得往生。
  愿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我们求往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
  我们留在娑婆,轮转六道,就是让业力拖住了。可见这个业力多么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你的神通力这么大,有没有比你神通力还大的?」
  佛回答他说:「有啊,业力就比神通力大。再过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可见业力是很大的。
    但是愿力比业力还要大。为甚么呢?因为愿力是业力之始,业力是愿力的增上。
  我们求往生的愿,是净愿。净愿若起,染业则止,所以净愿可以超过染业,这样就得往生了。
  但是这种净愿,必须相继不断。如果净愿一断,染业又生。如果净愿始终不停,染业也就始终不起了。  同时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愿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自然可以得到感应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发现,净土各经,乃至赞偈,发愿文等,都是充满了愿心和愿力的。
  譬如大回向的文,一开头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我们作大回向时,要充满了求生的愿才行。  如果不以愿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过是种远因罢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时有发愿心,那便如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必得往生了。  如果广说其愿,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礼阿弥陀佛也就是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专称阿弥陀佛。因为称阿弥陀佛,也就是称赞诸如来。为甚么呢?因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弃众生不管,自己求往生。应该留在娑婆度众生才对呀。」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一种获得无生忍,便有能力度众生。一种未得无生忍,便没能力度众生。何况我们具缚凡夫呢?  你说留在娑婆度众生,先问你破无明断烦恼了没有?因为不破无明,就不得无生忍,不得无生忍就不能度众生。所以,声闻缘觉都不敢入生死度众生,就是怕掉进来,出不去。因为他们未破无明,未证无生。所以自疾不疗,能疗他疾,无有是处。  如果你破了无明,证了无生,那你是大菩萨,我没话讲。如果你亦是个具缚凡夫,烦恼具足,和其它人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那么众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烦恼,一切外道也具足烦恼,大家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当然一切外道皆能度众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众生,那么要佛出世作甚么?  再说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吗?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证到解脱知见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没有把握保住人身,万一掉到地狱里去,怎么能度众生呢?  所以还是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无生忍,再来娑婆度生,才是对的。所以说「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奉劝大家,至诚念佛,发愿求生西方,获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维持。
  
    有两种力量不可思议: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胜过业力。如果一个人求往生的愿心切,临终时有病痛也不会感觉的。因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纵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终后一剎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了。佛有四十八愿,愿愿求度众生。如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病人体弱无力,不能出声念佛,也不可勉强他,使他起烦恼,可以时时提醒他默念。弘一大师说,如果病人临终时左胁而卧,也不勉强他右胁卧,或是强自翻动他。那样会令他烦恼堕落,于他无益。只宜安慰他,开导他,助他安祥往生。  愿力不可思议,古德说,若热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虫中。若被冻死的人,若堕地狱中,多生热地狱。这都是随其愿力受报的。所以爱酪沙弥,死后还堕酪中作虫;爱财长者,命终还生家中作守护犬(爱书的人,死后容易成为书虫)。佛在世时,一位长者子家中有一只狗,天天卧在门口当中,有人出入,它便吠。有一天,佛到长者子家中来,狗见佛入门便吠。佛对狗说:「某某长者,你现在作了狗,还那样爱财吗?」狗听了非常惭愧。长者子听了很奇怪。佛告诉他说:「这只狗是你父亲,以恶业因缘,死后落入畜生道。因为爱他生前的钱财,所以还到你家来作狗。」  长者子不信。佛让他把他父亲生前的食器,盛了饭摆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饭。佛又告诉长者子:「因为你父亲生前,埋了宝藏在地下,就在门口当中。所以这只狗天天守护在门口当中。」长者子去掘地,果然得回宝藏。  可知愿力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切愿往生,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们要切愿念佛,力求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