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时时彩团队送彩金:郭海波 点燃农村新能源之火(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5:33
本报记者 赵梓斌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9日   06 版)
【阅读提示】
为推广新能源,他7年行走几万里,帮5万余农户用上了沼气池;他24小时开机,群众遇到困难能找到人。他就是已故的河北省魏县农牧局新能源办公室主任郭海波。
【镜头一】
一想到每个沼气池能供15户农民家庭燃气,郭海波就想让乡亲们在元旦前全用上沼气。他一连5天在村里开挖沼气池。隆冬季节,他每天早上7点从县城跑30多里赶来,到下午两三点才吃饭,晚上到家已是深夜。
几年前,魏县农村做饭、取暖用的是烧煤球加树枝的土法子,用沼气对魏县的普通农村百姓来说还是个新鲜事儿。村民们心里犯嘀咕:“这东西谁都没用过,谁知道好使不好使,万一花了冤枉钱咋办?”
郭海波对大伙儿的心思一清二楚,他知道要建设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等新能源项目,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是关键。郭海波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沼气可以点灯做饭,沼渣可以喂猪,沼液喷果树可以防病虫害。进行改厕、改厨、改圈、改院,既可以美化净化庭院,又能使种植养殖得到高效开发,创造经济效益。”郭海波开始挨家挨户地上门拜访。
魏城镇东南温村村民宋书廷告诉记者:“当时郭海波对我说,你建吧,国家给你补助钱,用沼气能省钱、省煤,猪吃了沼渣还能长膘。”后来,宋书廷成了村里第一批建设沼气池的农户之一。
尝到甜头的宋老汉对乡亲们说:“建了沼气池,节省了农药、化肥,每亩地节本增效千八百块呢。”就这样,建一户、带一片,建一村、带一乡,群众建沼气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2003年,建一个沼气池需要差不多2000元,很多农户愿意建却苦于没有资金。郭海波提出和信用社合作,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农户先把沼气池建起来,等种了梨,猪出了栏再还贷款。在他的努力下,全县有5000多户获得贷款,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建沼气池的每一个环节郭海波都严格把关,他说:“要保证建一个,就成功使用一个,只要有一户出问题,就是不成功,老百姓就不信咱了。”
白天,郭海波是宣传员、施工队员、管理员;晚上,卸配件找不到人他又成了搬运工、安装工。魏城镇负责新能源建设的姜布连说:“去年8月的一天,都晚上11点多了,北京的供货商运来一卡车沼气炊具配件,正下着大雨,海波就带着几个人冒雨卸货,一直到凌晨1点多才干完,浑身都湿透了。第二天一大早又把配件送到了各村等着点火试灶的农户家。”
“一次海波帮一家挖沼气池,在量深度时,不慎摔进了3米多深的池里,大家都吓坏了。把他拉出来后,他说摔到了后脑,很疼,我们都劝他先回县城医院看看,他说没事,一会就好了。直到把沼气池挖好,他才回去。后来发病说不定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魏县仕望集乡副乡长崔鹏流着眼泪说。
就在发病前一天,郭海波还工作到凌晨2点,对全县22个乡镇(街道)190个村所有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核对。
【镜头二】
晚上有农户打电话说沼气坏了,郭海波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去修,每次出去都是晚上10点以后回来。老百姓心里过意不去,给带点玉米面什么的,他啥也不要,说要对得起国家发的这份工资。
去年底,郭海波到魏城镇王辛寨村查看太阳能安装情况,突然感到剧烈头疼,经诊断是因过度劳累突发脑出血。年仅44岁的郭海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崔鹏哽咽着说:“2003年郭海波调到魏县农牧局,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就靠着一股干劲,7年行走几万里,帮5万余农户用上了沼气,新民居安装太阳能300多个,节能采暖炉150个,‘三沼’利用每年实施2万多亩。”
在郭海波的办公室里,摆放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式桌椅,也没装空调。就是在这里,郭海波7年写出了百万字的工作报告。
魏县农牧局局长刘静说,郭海波每次到省里出差,宁可起早出发坐普通车,也不坐动车,就为一趟省50块钱,“海波总说,50块钱给咱单位的车加油,能跑好几个村,能为农民办好几件事。”
其实郭海波的家并不富裕,全家仅靠他每个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过活。郭海波的母亲患脑中风瘫痪,他连续十几年照顾老人,如今他走了,这个家靠妻子独自撑着。
妻子刘文英说海波的手机号码现在还留着,“从前,他24小时开机,以便村民随时打电话找他。”现在,刘文英依然一直开着手机,一来有个念想,二来替海波完成未完成的工作,“有人找海波,我就请他打农牧局电话,不能让群众遇到困难找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