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机后不知彩票:龙树菩萨:论“念佛三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36:48

龙树菩萨:论“念佛三昧”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0-19 8:47:00 
 
龙树菩萨:论“念佛三昧”

——《大智度论》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嗔;有能除嗔,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
    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惟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 
  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
  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有未入菩萨位,未得阿稗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声闻、辟支,虽有涅盘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 
  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人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  复次,菩萨见佛,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岂不一心求欲见佛。如婴儿不应离母,行道不离粮食,大热不离凉风、冷水,大寒不离火,度深水不离船,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 
 
  问:云何得不离诸佛? 
  答: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虽行福德,智慧薄少;虽行智慧,福德薄少。菩萨求佛道,要行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世世不离诸佛。 
  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如众生习欲心重,受淫鸟身;嗔恚偏多,生毒虫中。菩萨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 
  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现生阿弥陀国。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94292.htm) ---------------------------------------------------------------------------------------------------------------------------------------- 大安法师: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5 10:09:00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①,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②五逆③,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④。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观佛三昧经》。。。。 注 释  ①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  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  ②四重:指佛戒律中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杀戒、大盗戒、大妄语戒。  ③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④念佛三昧:或持名或观想所证得的正定正受。【按】  佛陀历劫报亲恩,对父王必定会施设最胜的法门,足证念佛一法乃释尊对父王乃至对一切众生报恩大孝的妙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2107.htm) ---------------------------------------------------------------------------------------------------------------------------------------- 净空法师法语:佛学家念佛不能往生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09-1-25     
 1 世尊灭度之前,阿难尊者向世尊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世尊灭度之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在世,我们是以佛为老师,依靠佛;佛不在世了,我们以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2 我们今天选净土法门,我们有没有依靠戒律?要是没有依靠戒律那就错了。末法修行,尤其是现在,法弱魔强,你以好心待人,别人不是以好心回报,你说这多痛苦!苦要不要受?想到世尊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心就平,也就欢喜接受,佛教给我们的。 3 不持戒不能成就,戒里头,十善业道叫根本戒,你做到了没有?根本戒是十善业道,不是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十善业道的上一级,十善业道是第一层楼,三皈是第二层,五戒是第三层,沙弥戒是第四层。你第一层都没有,你哪里会有二三?这不能不知道! 4 没有十善业道,无论学哪个法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解无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这跟学佛不一样。持戒是学佛,没有戒是佛学,佛学解决不了问题,佛学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解决不了问题,就是说,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 5 你不持戒,决定不能成就。我们今天做深层的反省,十善为什么做不到?十善还有根,有根本的根本。我们想到在中国历代,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为什么他们有成就?他们从小根就扎得很厚,所以持戒对他们就轻而易举,一点困难都没有。为什么?他们心善、言善、行善。 6 中国五千年的家庭教育,那才叫真正的根本!集家庭教育之大成就是《弟子规》。中国过去出家、在家学佛的这些大德们,根基太厚了,统统都是扎的三个根,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法的《十善业道》。这三个根扎下去,不学佛,不想求生净土,他来生也是人天,不堕三恶道,那叫真正的学儒、学道、学佛! 7 如果连《弟子规》都没有,我们承认他是“佛学”、“儒学”、“道学”,他可以拿到世间的博士学位,他可以成为一个佛学家、儒学家、道学家。但是,李老师的话,“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也就是说,他在六道里面依然受业力的牵引,他出不了六道轮回。 8 佛学家念佛不能往生,学佛的人念佛决定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决定不能够疏忽。疏忽,那你就是真的错了!
南无阿弥陀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9068.htm) ---------------------------------------------------------------------------------------------------------------------------------------- 净空法师法语:儒释道三家的本质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09-1-25    
 1 在古代,好的老师教学,学生不远千里而来,所以在教育上,绝对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也没有宗教信仰的界限,只要肯学,只要好学,老师没有不认真教诲的,这就是现代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2 我们看看《十善业道经》前面有一篇序文,雍正皇帝写的上谕,从雍正皇帝这一篇文章来看,我们就晓得儒释道这三家的教学,在清朝初年还是社会教育,教导社会大众“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3 和平,是中国古圣先贤教育的宗旨,它的内涵无不是孝亲尊师,所谓是“内圣外王之道”。“外王”就是和平,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内圣”就是内觉,圣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的意思。 4 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通达的人,就称为“圣人”,在印度称为“佛”、称为“菩萨”。孔老夫子通达明了,孟夫子通达明了,我们尊称他为圣人,印度人称佛,就是圣人的意思,他不是神仙。这些名词的含义,我们总得搞清楚、搞明白,才不至于迷信。 5 佛教变成宗教,现在我们在香港看到,儒也变成宗教。香港有孔教,亦变成宗教,这种转变是好是不好,很难讲。如果是像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所说的,宗教是感情的,要有宗教的热情,宗教总不免迷信,那圣人的教诲变成宗教,这是贬低了,这是不应该的。 6 所以,欧阳大师讲,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他的结论是:“而为今世所必需”,换句话说,是世间人必须要学习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学,它是什么?生活的教育。 7 儒家讲的是生活教育,道家也是生活教育,佛家还是生活教育,这是儒释道三家的本质,我们要认识清楚。他们的教学虽然有同异,我们可以说大同小异,可以相通,可以互注,彼此互相作注解。 8 古德讲佛经,常常引用道家、儒家的来解释;儒家讲学,也常常引用佛经来解释。它是开放的,它不是保守的,它不是专利的,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多元文化。
南无阿弥陀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9069.htm) ---------------------------------------------------------------------------------------------------------------------------------------- 敢山大师入念佛三昧时情景
 
 发布:佛弟子 []   日期:2010-7-27 10:13:00   
敢山大师入念佛三昧时情景 
  摘自《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隆庆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予以本寺回禄,决兴复之志,将修行以养道待时,是年遂欲远游。始同雪浪恩兄游庐山,至南康,闻山多虎乱,不敢登,遂乘风至吉安。游青原,见寺废,僧皆蓄发。慨然有兴复之志,乃言于当道,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得四十余人。夏自青原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冬十一月,即一钵远游。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多佳山水,可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恋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初至扬州,大雪阻之,且病作。久之,乞食于市,不能入门。自忖何故?急自省曰,以腰缠少有银二钱,可恃耳。乃见雪中僧道,行乞不得者,即尽邀于饮店,以银投之,一餐而毕。明日上街,入一二门,乃能呼,遂得食。因自喜曰:吾力足轻万钟矣。铭其钵曰轻万钟之具,铭其衲曰轻天下之具。乃为之铭曰:“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衒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
  是年秋七月,至京师,无投足之地,行乞竟日,不能得。日暮至西太平仓茶棚,仅一餐,投宿河漕遗教寺。明日,左司马汪公伯玉知予至,乃邀之,以与次公仲淹为社友故耳,因得寓所。旬日即谒摩诃忠法师,随往西山,听《妙宗钞》。有《西山怀恩兄诗》。期罢,摩诃留过冬,听《法华》、《唯识》,请安法师为说因明三支比量。
  十一月,妙峰师访予至。师长须发,衣褐衣,先报云有盐客相访。及入门,师即问:还认得么?予熟视之,见师两目,忽记为昔天界病净头也,乃曰:认得。师曰:改头换面了也。予曰:本来面目自在。相与一笑,不暇言其他。第问所寓,曰龙华。明日过讯,夜坐,乃问其状,何以如此?师曰:以久住山,故发长未剪,适以檀越山阴殿下,修一梵宇,命请内藏,故来耳。问予状,乃曰:特来寻师,且以观光辇毂,一参知识,以绝他日妄想耳。师曰:别来无时不思念,将谓无缘,今幸来,某愿伴行乞,为前驱打狗耳。竟夕之谈,迟明一笑而别。即往参遍融大师,礼拜,乞和尚指示。师无语,唯直视之而已。参笑岩师,师问:何处来?予曰:南方来。师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师曰:子却来处分明。予作礼,侍立请益,师开示向上数语而别。  万历元年癸酉  予年二十八,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有“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之句。以不禁冰雪苦寒,遂不能留。复入京东游,行乞至盘山,于千象峪石室,见一僧,不语,予亦不问,即相与拾薪汲水行乞。汪司马以书访之,曰:恐公作东郊饿夫也。及秋,复入京。以岭南欧桢伯,先数年,未面寄书,今为国博,急欲见予,故归耳。  二年甲戌  予年二十九,春游京西山,当代名士若二王、二汪,及南海欧桢伯,一时俱集都下。一日访王长公凤洲,相见,以予少年易之。予傲然宾主。公即谆谆教以作诗法,予瞠目视之,竟无一言而别。公不怿,乃对次公麟洲言之。明日次公来访,一见即曰:夜来家兄失却一只眼。予曰:公具只眼否?公拱曰:小子相见了也。相与大笑归。谓其兄曰:阿哥输却维摩了也。因以诗赠予,有“可知王逸少,名理让支公”之句。
  一日,汪次公与予同居,看《左传》,因谓予曰:公天资特异,大有文章气概。家伯子当代文宗也,何不执业,以成一家之名乎?予笑而唾曰:留取老兄膝头,他日拜老僧受西来意也。次公大不悦,归告司马公。公曰:信哉!予观印公道骨,他日当入大慧、中峰之室,是肯以区区文字为哉?第恐浮游为误耳。见予与次公扇头诗,有“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之句。乃示次公曰:此岂文字僧耶?他日特设斋请予,与妙师同坐。公谓予曰:禅门寥落大可忧,小子切念之。观公器度,将来成就不小,何以浪游为?予曰:贫道特为大事因缘,参访知识。今第游目当代人物,以了他日妄想耳。非浪游也,且将行矣。公曰:信然,予观方今无可为公之师者,若无妙峰,则无友矣。予曰:昔已物色于众中,曾结同参之盟,故北来相寻,不意偶遇于此。公曰:异哉!二公若果行,小子愿津之。时妙师取藏经回,司马公因送《勘合二道》,又为文以送予。
  一日,公速予至,问曰:妙峰行矣,公何不见别?予曰:姑徐行。公曰:予知公不欲随人脚跟转耳,殊大不然。古人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但愿公他日做出法门一段光明事业,又何以区区较去就哉!予感而拜谢,遂决行。即往视妙师,已载乘矣。见予至,问曰:师行乎?曰:行矣。即登车,未别一人而去。
  秋八月,渡孟津见武王观兵处,有诗吊之曰:“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过夷齐扣马地,吊曰:“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古庙柏森森,首阳山色清如许,犹是当年扣马心。”遂入少林谒初祖。时大千润宗师初入院,予访之,未遇。出山观洛阳古城、焚经台、白马寺,即追妙师。
  九月至河东,会山阴至,遂留结冬。时太守陈公,延妙师及予,意甚勤。为刻《肇论中吴集解》,予校阅,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窃怀疑久矣,今及之,犹罔然。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曰:信乎诸法本无去来也!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立阶前,忽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则了无动相。曰:此旋岚偃岳而长静也。至后出遗,则了无流相。曰:此江河竞注而不流也。于是去来生死之疑,从此冰释。乃有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明日,妙师相见,喜曰:师何所得耶?予曰:夜来见河边两个铁牛相斗入水去也,至今绝消息。师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
  未几,山阴请牛山法光禅师至,予久慕之,相见喜得坐参也。与语机相契,请益,开示以“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深得其旨。每见师谈论出声,如天鼓音,是时予知悟明心地者,出词吐气果别也,深服膺其人。一日袋中搜得予诗,读之,叹曰:此等佳句,何自而得耶?复笑曰:佳则佳矣,那一窍欠通在。予曰:和尚那一窍通否?师曰:三十年拿龙捉虎,今日草中走出兔子来下一跳。予曰:和尚不是拿龙捉虎手。师拈拄杖才要打,予即把住,以手捋其须曰:说是兔子,恰是虾蟆。师一笑休去。
  师一日曰:公不必他往,愿同老伏牛,是所望也。予曰:观师佛法机辩,不减大慧。见居常似有风颠态,吟哦手口无停时,谓何?师曰:此我禅病也。初发悟时,偈语如流,日夜不绝,自是不能止,遂成病耳。予曰:此病初发时,何以治之?师曰:此病一发,若自看不破,须得大手眼人痛打一顿,令其熟睡,觉时则自然消灭矣,我初恨其无毒手耳。岁暮,师知予新正即往五台,乃以诗送之,有“云中狮子骑来看,洞里潜龙放去休”之句。问曰:公知否?予曰:不知。师曰:要公不可捉死蛇耳。予颔之。向来禅道久无师匠,及见光师,始知有宗门作略。
   山阴国主问予二亲在,乃赠二百金为终养资。予谢曰:贫道初行脚,自救不了,又安敢累二亲乎!因让致光师。  三年乙亥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是年夏,雪浪兄北来看予,至台山,不禁其凄楚,信宿而别。冬结一板屋以居。  四年丙子  予年三十一,春三月,莲池大师游五台过访,留数日,夜对谈心甚契。
  是年予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伽》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者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秋七月,平阳太守胡公,转雁平兵备,入山相访。静室中,唯餐燕麦<食*屈><食*畾>野菜虀耳。时下方正酷热,骖从到涧中敲冰嚼之。公见曰:别是一世界也!吾到此,世念如此冰耳。
  是年冬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庐山彻空禅师来,与予同居,适见其事,大苦之。予曰:无伤也。遂躬谒胡公,冒大雪往。及见,胡公欣然曰:正思山中大雪难禁,已作书遣迎。师适来,诚所感也。然竟解释主人,道场以全。固留过冬,朝夕问道,为说《绪言》。
  开府高公,移镇代郡,闻予在署中,乃谓胡公云:家有园亭,多题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予言。予曰:我胸中无一字,焉能为诗乎?力拒之。胡公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予诗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诗句迅速不可遏捺,胡公出堂回,则已落笔二三十首矣。予忽觉之曰:此文字习气魔也。即止之,取一首以塞白。然机不可止,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默之自视,将欲飞举之状,无奈之何。明日,胡公送高公去,予独坐思之曰:此正法光禅师所谓禅病也,今在此中,谁能为我治之者?无已,独有熟睡可消。遂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亟问之,乃令破窗入,见予拥衲端坐,呼之不应,撼之不动。先是书室中设佛供案,有击子。胡公拈之问曰:此物何用?予曰:西域僧入定,不能觉,以此鸣之,即觉矣。公忽忆之,曰:师入定耶。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始微微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言毕,默坐谛观,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从何入来。及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遍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乃曰:静(清凉书屋注:偈见《楞严经》卷六,“静”字经文作“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岁暮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所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  五年丁丑  予三十二岁,春自雁门归。因思父母罔极之恩,且念于法多障,因见《南岳思大师发愿文》,遂发心刺血泥金,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上结般若胜缘,下酬罔极之恩,以是年春创意。先是慈圣圣母,以保国选僧诵经,予僭列名。至是上闻书经,即赐金纸以助。明年四月,书经起。彻空师游匡山,有诗十首送之。  六年戊寅  予三十三,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游山僧俗至者,必令行者通说,予虽手不辍书,然不失应对,凡问讯者,必与谈数语。其高人故旧,必延坐禅床,对谈不失,亦不妨书,对本临之,亦不错落。每日如常,略无一毫动静之相。邻近诸老宿,窃以为异,率数众来验,故意搅扰,及书罢,读之良信。因问妙师曰:印师何能如此耶?妙师曰:吾友入此三昧纯熟耳。
  予自住山至书经,屡有嘉梦。初一夕宿,入金刚窟,石门榜“大般若寺”。及入,则见广大如空,殿宇楼阁,庄严无比。正殿中唯大床座,见清凉大师,倚卧床上,妙师侍立于左。予急趋入,礼拜立右。闻大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随说其境,即现睹于目前,自知身心交参涉入。示毕,妙师问曰:此何境界?大师笑曰:无境界境界。及觉后,自见心境融彻,无复疑碍。
  又一夕,梦自身履空上升,高高无极,落下则见十方迥无所有,唯地平如镜,琉璃莹彻。远望唯一广大楼阁,阁量如空,阁中尽世间所有人物事业,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来无外。阁中设一高座,紫赤焰色,予心谓金刚宝座。其阁庄严,妙严不可思议,予欢喜欲近,心中思惟:如何清净界中,有此杂秽耶?才作此念,其阁即远。寻复自思曰:净秽自我心生耳。其阁即近。顷之,见座前侍列众僧,身量高大,端严无比。忽有一少年比丘,从座后出,捧经一卷而下,授予曰:和尚即说此经,特命授汝。予接之,展视乃金书梵字不识也,遂怀之。因问和尚为谁?曰:弥勒。予喜,随比丘而上,至阁陛,瞑目敛念而立。忽闻磬声,开目视之,则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然如梦,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开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楼阁耳。
  又一夕,梦僧来报云:北台顶文殊菩萨设浴请赴。随至,则入一广大殿堂,香气充满,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见有一人先在池中,视之为女子也,予心恶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则知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浇予,从头而下,灌入五内,如洗肉桶,五脏一一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时则池中人呼茶,见一梵僧,擎髑髅半边如剖瓜状,视之脑髓淋漓,心甚厌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净耶?即入口啖之。如是随取随啖,其甘如饴,脑已食尽,唯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与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饮之,其味如甘露也,饮而下透身毛孔一横流。饮毕,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觉。时则通身汗流如水,五内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轻快无喻矣。如是者吉兆居多,总之皆与诸圣酬酢,常闻佛言,常有是好梦。  
  《憨山大师念佛三昧铭》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烛。妄想潜踪·形骸空谷。净土不离目前·莲华常衬两足。何必待死后方生·即现前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只在当人一嗾。○释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一真如实相·正好其中安心念佛。可谓句句佛号·皆从自性光明流出·照了诸法本来空寂。妄想自然潜踪·形骸亦如空谷。唯有一句佛号·历历分明·如滴水流泉·相续不断。虽然身居娑婆·如在净土。念念安住弥陀圆满果觉真实心中·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摄尽弥陀三身四土·统在其中。一朝娑婆缘尽·净土缘熟·极乐胜境·现在目前。此正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37293.htm) ---------------------------------------------------------------------------------------------------------------------------------------- 宣化上人:如何进入念佛三昧状态?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0-7-20 1:37:00    
         念得风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这时候正是得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大宝积经》上说,在末法,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在末法时代修行,不容易得到道,唯独依照这念佛法门,就容易成就道业 。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西方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所以都提倡这念佛法门。  我们念佛,要能念到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这要怎么样?首先要专一,你必须念玆在玆地常常持名念佛。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以前,曾经说过这样一首偈颂,今天读给大家听一听。  这偈颂就是:  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  终日厌烦娑婆苦,才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
  “念佛能念无间断”,你念佛能念到无间断这个程度上。  “口念弥陀打成片”,你口里常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念得风也吹不透了,雨也打不漏了;这时候,正是得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杂念不生得三昧”,你一切的杂念都不生了,所谓: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忽动被云遮。  你能念到一念不生,什么杂念也没有了,就得到念佛三昧了。  你既然得到念佛三昧,那么“往生净土定有盼”,你一定会有希望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是前边四句,后边四句是这样说的:  “终日厌烦娑婆苦”,天天都觉得这娑婆是很苦恼的,而极乐世界是很快乐的。  “才将红尘心念断”,你因为厌苦,就想得乐;得乐,必须把红尘的思想,花花世界的境界放下。  “求生极乐意念重”,求生极乐世界这种的心意很要紧的、很重要的。  “放下染念归净念”,你能把染污的念头放下了,就是净土成熟的时候;你若染污念头不放下,就得不到这种极乐世界清净的快乐。  这八句偈颂虽然听得很浅显,但是你细玩其味,对于念佛法门上,是很有帮助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36640.htm) ---------------------------------------------------------------------------------------------------------------------------------------- 省一法师证念佛三昧的过程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1 14:42:00    
 
省一法师,俗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省一大师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便萌发出家的念头,由于父亲不同意,未成。十九岁时,在天峰寺剃度出家,在扬州天宁寺受三坛大戒。后来,在焦山僧处闻到净土法门,便专志念佛数年。又发愿闭关念佛,刻期求证。闭关念佛一百二十日,感觉妄念驰逐纷纷。闭关期满,未证,生大惭愧,决定再闭关一百二十日。起初,杂念仍然纷呈,到第五十日,还是控制不住妄想。省一大师大为悲戚,更加恳切诚挚地念佛。约又过了二十余天,觉得妄念渐渐停息,这时心稍宽慰。又过了一些时日,觉得妄念的干扰,一天不过有三次到五次。心清净时,即见阿弥陀佛卓然耸立虚空中,金色容颜,光辉灿烂,其庄严妙好非语言所能描画。省一大师长跪礼拜后,私自念言:阿弥陀佛已现在面前,上厕所大小便,卧床睡觉都不恭敬,怎么办呢?继而宽慰地自言:父母对于子女,尚不嫌弃其污秽,何况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因而,更加勇猛精进,更加虔诚地念阿弥陀佛。如此,又过了许久,心境渐渐开廓坦荡,如同太虚。心地中不存纤毫的善念恶念,及微细杂念,动与静浑然一体。心念、口诵,只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想找寻杂念,也了不可得。到这时,神气加倍充沛,不再卧床睡觉,也没有饥渴之感。食物来了便食,也没有什么苦患。外面的境物则光明洞彻,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融洽为一体。所居住的寮房,墙壁都隐而不见。众多的佛菩萨充满太空,黄金地、莲花池、七宝行树,以及虚空和地上的宫殿楼台,极目所视,多不胜数;所有经行、静坐的地方,境界都是一样。光辉遍照;无不周遍。省一师睹见面前有二个宝莲花,莲花上的人,容貌与诸菩萨相同,而神态很像自己今生的父母。省一师刚投目注视,其中一人,已经缓步到了省一师面前。呵!果然是他的母亲。其母欣然地对省一师说:“你由于我的原因,发心出家。你如今证得道果,我与你的父亲,也凭借你的修证,得以超生西方净土。我今天奉阿弥陀佛的饬令,特来安慰你。”省一师正要站起来,母亲阻止说:“阿弥陀佛正在你的面前,不可以由于我而干扰你的定力,你的志愿已经达到,他日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相见。”说完,便消隐不见。再视刚才两朵莲花,则与大地上众多的莲花摇曳相揉,不知其所处的地方了。省一师自从证到念佛三昧后,心地清净,外境亦随之清净,不改变不退失。直到一百二十天期满出关,净境才消失。省一师说:正当闭关念佛时,心境寂然,不知道时间的长短,及到出关,回忆追溯时间,才不过二十天而已。省一师证得“念佛三昧”时,才三十岁。后来,虽是无事道人,但终日念佛诵经,未尝懈怠。他经常劝诫他人:认真念佛,佛不会欺骗你的。又说:如果证得念佛三昧,必定可得往生。然而,如果不闭关、禁语,一心持诵佛号,“念佛三昧”就难证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1704.htm) ----------------------------------------------------------------------------------------------------------------------------------------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发布:阿弥陀佛 []   日期:2011-7-2 20:53:00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真如生灭二门。正随缘而不变。名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名生灭门。依真如门说圆实教。依生灭门说偏权教。离真如无生灭。权是实家之权。故可为实施权。离生灭无真如。实是权家之实。故须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有藏通别教之三。开权显实。统惟圆教之一。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   所谓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约四教成十二种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则四十八种。复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以例念自念双。亦可各三。广历四三昧。四教则成一百四十四种。一一种。复有无量境观差别。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说阿弥陀经。仍在前来种种三昧之外。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心。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   请尝言之。六字弥陀。为因名故名。为因心故名。为亦名亦心故名。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应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与心何预。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则不持时。名何不现。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谁半属名。谁半属心。且不持时。名中半名虽无。心中半名应在。离既各无。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弥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缘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既尔。能念观智。例此可知。   复次。束此境三。总名妙假。举正报该依报。举化主该徒众。举假名该实法。一句名号。三千历然故。复次。束此观三。总名为空。以觅心无朕故。复次。名若是心。复何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复何为心。心若非心。名何预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尝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谓也。   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而捻珠记数。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观之中。久久熏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弘扬也。谁有智者。舍此别求歧径哉。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915.htm) ---------------------------------------------------------------------------------------------------------------------------------------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6-15 11:09:00   
 
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一,自号“八不道人”,因读莲池大师所著《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后,乃焚毁过去所作,依憨山弟子雪岭出家。大师为防母不允,私自出家。出家之后,刺舌血写下了《寄母书》,以表自己对母亲的深情和坚决出家之志。 《寄母书》共有四段,开篇云:“甲子正月三日,方外男智旭,敬然臂香刺舌血,白母亲大人膝下。”大师为表对母亲之孝心和出家信念,燃香刺血写信,希望母亲不要过于牵挂,同时也希望母亲能够允许其出家之行为。 为了说服母亲,蕅益大师首先以父亲、母舅和虞表侄的英年早逝为例,来说明人生无常,并以此为缘由劝说母亲出家之了生脱死的意义。大师说:“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宁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静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浓而忽殒,虞表侄年未壮而早亡,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鼻酸,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倘不早图出世,正恐追悔无及。” 正是有感于人世生死无常,蕅益大师才萌生了出尘之志,希望藉自己的出家,使亡父得以超生,永脱生死轮回,也希望以己出家修道功德,令母亲福寿康宁。 接着,蕅益大师又从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出发,讲述了出家修道的孝行。蕅益大师曾在21岁时于星相家占卜母寿,星相家告诉他说,其母最多能活到六十二三岁。大师于是暗在佛前许愿立誓 ,愿减少自己的寿命和功名,以求母亲的长寿。有感于眼前活生生的无常事例发生,大师认为单纯依靠一己之力,难遂母亲长寿的愿望,更何况人生无常,自己也难免朝不保夕。唯有出家,依仗佛之慈力和自己修道的至诚恳切之心,方可使母亲得以延年益寿。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就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家中的男丁,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已经成了大师出家前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出家,便有违传统人伦,也为母亲所不许,还将落下不孝的罪名。为了说服母亲,大师又在信中说:“生育一事,世间苦本,况与功名,皆有定数。且青云得志,难敌生死,大母舅即是殷鉴。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 大师认为,世间功名富贵、生死寿夭皆有定数,即便是青云得志之人,也难逃生死劫难,一旦大限来临,也只得两手空空离开人世。而娶妻生子,又是在生死中流转,不仅使自己长劫沉沦,又使得后代不得超脱生死之苦。与其如此,倒不如出家,学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发宏誓愿,救拔累劫冤亲债主,使其永劫免遭沉沦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其后,大师又从世间人情的角度,劝母亲在其出家之后要宽心勿念,并尽可能念佛修行。因出家前,大师曾经谤佛,后得到母亲的教化,又兼读诵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和《竹窗随笔》,才改信佛教,所以大师很感恩于母亲的及时教导。但又念及母亲难以割舍母子之情,以至日夜思念,恐于身心不利,因此,大师宽慰母亲不要为此劳心伤神,并尽可能自己也努力念佛,并度化亲属人等。如其《寄母书》云:“……(儿)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 蕅益大师的《寄母书》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俗世生活之痛苦和出家修道的利益,并由此劝告母亲能舍世间之亲情,听其出家,希望藉自己出家之功德,救拔历代宗亲离苦得乐,永超轮回。数百年之后再读大师的这封言恳意切的书信,仍觉其志可钦,其情可感。 蕅益大师寄母书: 甲子正月三日,方外男智旭,敬然臂香刺舌血,白母亲大人膝下: 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宁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静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浓而忽殒,虞表侄年未壮而早亡,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傥不早图出世,正恐追悔无及。男忆二十一,至星家问母寿,言六十二三,必有节限。遂於佛前立深誓,唯愿减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寿。今既切思离俗,傥萌一待心,岂是求益母寿之念,男又安能保无中夭邪?生育一事,世间苦本,况与功名,皆有定数。且青云得志,难敌生死,大母舅即是殷鉴。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男少年诟大士,赖母痛下钳锤,今得改过从善。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4677.htm) ---------------------------------------------------------------------------------------------------------------------------------------- 蕅益大师:一举一动,皆可回向极乐世界。
 
 发布:wwdxk []   日期:2011-7-29 10:46:00   
  
 蕅益大师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便不须改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1325.htm) ---------------------------------------------------------------------------------------------------------------------------------------- 蕅益大师:佛不可不念,切勿自欺欺人!
 
 发布:wwdxk []   日期:2011-7-29 11:13:00 
  
 蕅益大师 示陆喻莲   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直捷横超方便;而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近世盲禅:妄谓弥陀不必念,净土不必生,儱侗□突,堕堑落坑。夫夜卧之顷,枕席不安,犹必安置;以三界火宅,而不思出离,可乎?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间即寂光。何不曰:恶骂是称赞,恶打即供养,粪秽即栴檀,涂炭是天宫宝殿乎?傥未能啖粪卧炭,则净土决不可不生。设果能,亦豚豕鸡犬耳。何若老实念佛,导之以信,要之以愿,径登九品莲台,与观音、势至、海众为眷属。回视空头恶见邪禅,博一时假祖师之虚名,堕万劫拔舌犁耕之实苦,何啻云泥也哉!莫论散心定心,只勉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棻,昼夜增荣矣。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1330.htm) --------------------------------------------------------------------------------------------------------------------------------------- 净空法师:蕅益大师的别号—“西有”“蕅益”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3-11 21:18:00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清”是年代,蕅益大师生在明朝末年,圆寂在清朝。“西有”,这是大师的别号。蕅益大师是大菩萨再来示现的,跟我们印光大师一样。蕅益大师在他的传记里面能够看到他的生平,在《要解讲义》与《亲闻记》里面也有详细的介绍。这是《要解》近代两部很好的批注,《要解讲义》是圆瑛法师作的,《亲闻记》是宝静法师作的。  大师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所以他用“西有”两个字做他的别号,意思非常鲜明告诉我们:佛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决定不是假想的,不是寓言,完全是事实。这个世界,按照佛经典所说的,是娑婆世界的西方。这个世界,不要讲世界就想到地球,那太小了,地球是我们这个大世界里面的一个小星星而已,我们讲世界是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在过去有很多人解释,以为佛所讲的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银河系,这么大的一个世界,在太空当中它是一个星系的组成。根据黄念祖老居士的看法,那个范围就更大,黄老居士有一篇文章附印在《无量寿经批注》后面,他说的也有道理。他的看法:我们今天讲的银河系,实在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如果这样说法,娑婆世界的范围就太大太大了。一个娑婆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包含着十亿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娑婆世界。这个简直不能想象!范围太大了。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个星系比我们娑婆世界就更大了,大到没有办法计算。  那个世界有一尊佛,在那个地方教化众生,这尊佛的名号叫“阿弥陀佛”。“有”,是告诉我们:西方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想不想去?诸位已经听了《无量寿经》,也听了《观无量寿佛经》,这三经是释迦牟尼佛把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三经演讲的顺序,最初是讲《无量寿经》,其次是讲《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是最后讲,在舍卫大城祇树给孤独园所说的。最后讲的这个,那真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这个机会不可以错过,错过了太可惜。要怎样才能去?第一、要真正的相信,决定不能怀疑;第二、要真正发愿,就是真想去、真肯去,这才行;第三、就是修学的方法,佛教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就行了,这个方法真的容易,真的是简单;专念必须把我们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念掉。今天有个同修来看我,跟我说:“我是很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可是这个地方放不下,怎么办?”我说:“你放不下就不能去。”这个很简单,你要想去就必须放下。我说:“你们从台湾到美国来,你想到美国来,你要不要把台湾放下?你不放下台湾,你就到不了美国,跟这个情形一样,这个世界你放不下,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去不成。”两者好好的去衡量一下,这个世界苦、太苦了!你如果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你的来生比这一生更苦。为什么?你自己去想想,从早到晚你想了多少桩好事?想了多少桩坏事?如果你的思想、念头、所作所为,损人利己的事情多,利益众生的事情少;换句话说,你造的恶业就多,善业少,你来生的果报当然不如这一生,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往生,在这个世界轮回每况愈下,只往下面转,不是往上面转的,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你真搞清楚之后,才晓得非去不可。蕅益大师用“西有”这个名号,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让我们真信,真正发愿。  “沙门”,是古印度出家人的通号,不一定是佛教,其它宗教出家修行的人很多,到了中国之后,就变成佛门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叫做沙门。实在讲,在家也可以用,但习惯上中国是出家人用的。这是大师的谦虚,因为沙门是在求学这个时代的名号,这是自己谦虚,他不称法师,当然更不敢称大师。现在人,这一称大师,这个不得了!有一些人不知道,连佛教常识也不懂,以为好像写信称呼我,对我很尊敬,写“净空大师”,我真是没有法子跟他解释,这个称呼是错误的,这是过了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后补佛,他们称“大士”,没有称大师。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没有成佛,见到他尊称他成佛,那叫骂人,这太过分了,这是学佛同修必须要懂得的。古来真正有德的,自己谦虚,连法师都不敢称,称沙门。像罗什这样的人,你们看批注、看传记,传记里面记载罗什大师过去世是七尊佛翻译经典的译经师,他东西翻得好,中国人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家喻户晓的《金刚经》就是罗什大师翻译的。人家称法师,不敢称大师。别人就算是尊称,我们也要把他纠正,这才是正确的。  “蕅益”是大师的别号,他用两个号:一个“西有”,一个“蕅益”,这两个号都是提醒我们、劝勉我们专修净宗。蕅同藕,藕是莲之因,莲是花,种藕才开莲花,莲花是果报,有藕才生莲花,有莲花才结莲子;莲花是花果同时,表因果同时的意思。意思就是教我们,如果要得到莲藕之益,“益”就是莲花化生,必须要专心念佛,必须要专修净业,这才真正得到九品往生的利益,这个名号是取这个意思。“智旭”是他出家时候的法名,这是老师起的。号是自己起的,可见得这个号也是为利益众生,也常常提醒自己自利利他。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名虽然是假名,常常可以提醒自己。  “解”就是解释。这个解叫“要解”,就是把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意思、最精要的意思,给我们讲解说明。这是题的意思,经题、名题简单介绍到此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60012.htm) ---------------------------------------------------------------------------------------------------------------------------------------- 大安法师: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5 10:09:00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①,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②五逆③,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④。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观佛三昧经》。。。。 注 释  ①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  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  ②四重:指佛戒律中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杀戒、大盗戒、大妄语戒。  ③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④念佛三昧:或持名或观想所证得的正定正受。【按】  佛陀历劫报亲恩,对父王必定会施设最胜的法门,足证念佛一法乃释尊对父王乃至对一切众生报恩大孝的妙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2107.htm) ----------------------------------------------------------------------------------------------------------------------------------------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截流大师
 发布:佛弟子 []   日期:2010-2-28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截流大师  
截流大师在弘传净教,开念佛法会,领众熏修时,特别指明修净土教法,在信、愿、行三资粮中以真信为首要,其于《动发真信》一文中说:“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趣。正眼观之,较之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该文中同时罗例了如何是念佛者所具之真实信心。其要点有三:一是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二是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三是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内心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即是心性无二。截流大师所说发真信心之三要点,其实是在循序渐进地引导修净业者,第一点说明人人皆具佛性,虽为凡夫,若能一念回光,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   截流大师在弘传净教,济众化他的行业中洞察修净业念佛者,甚多之众,仍然耽着于世间五欲,而轻于净土妙乐。对于极苦之娑婆未能生痛切之厌离心,对于极乐之清净佛国未能深生欣求心,从而使得自身在修行中信心不真,愿心不切,是以念佛实行不力。以是之故大师在《净土警语》作如是开示:“今之富贵利达者,或贪粗敝声色,不知苦本;或着蜗角勋名,不悟虚幻;或复爱殖货利,会计经营,现在碌碌一生,将来随业流转。阿弥陀佛刹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从生至死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从冥入明,转生胜处。故敬劝净业行人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证诳语矣,愿共勉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26052.htm) ---------------------------------------------------------------------------------------------------------------------------------------- 省一法师证念佛三昧的过程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1 14:42:00     
  
省一法师,俗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省一大师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便萌发出家的念头,由于父亲不同意,未成。十九岁时,在天峰寺剃度出家,在扬州天宁寺受三坛大戒。后来,在焦山僧处闻到净土法门,便专志念佛数年。又发愿闭关念佛,刻期求证。闭关念佛一百二十日,感觉妄念驰逐纷纷。闭关期满,未证,生大惭愧,决定再闭关一百二十日。起初,杂念仍然纷呈,到第五十日,还是控制不住妄想。省一大师大为悲戚,更加恳切诚挚地念佛。约又过了二十余天,觉得妄念渐渐停息,这时心稍宽慰。又过了一些时日,觉得妄念的干扰,一天不过有三次到五次。心清净时,即见阿弥陀佛卓然耸立虚空中,金色容颜,光辉灿烂,其庄严妙好非语言所能描画。省一大师长跪礼拜后,私自念言:阿弥陀佛已现在面前,上厕所大小便,卧床睡觉都不恭敬,怎么办呢?继而宽慰地自言:父母对于子女,尚不嫌弃其污秽,何况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因而,更加勇猛精进,更加虔诚地念阿弥陀佛。如此,又过了许久,心境渐渐开廓坦荡,如同太虚。心地中不存纤毫的善念恶念,及微细杂念,动与静浑然一体。心念、口诵,只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想找寻杂念,也了不可得。到这时,神气加倍充沛,不再卧床睡觉,也没有饥渴之感。食物来了便食,也没有什么苦患。外面的境物则光明洞彻,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融洽为一体。所居住的寮房,墙壁都隐而不见。众多的佛菩萨充满太空,黄金地、莲花池、七宝行树,以及虚空和地上的宫殿楼台,极目所视,多不胜数;所有经行、静坐的地方,境界都是一样。光辉遍照;无不周遍。省一师睹见面前有二个宝莲花,莲花上的人,容貌与诸菩萨相同,而神态很像自己今生的父母。省一师刚投目注视,其中一人,已经缓步到了省一师面前。呵!果然是他的母亲。其母欣然地对省一师说:“你由于我的原因,发心出家。你如今证得道果,我与你的父亲,也凭借你的修证,得以超生西方净土。我今天奉阿弥陀佛的饬令,特来安慰你。”省一师正要站起来,母亲阻止说:“阿弥陀佛正在你的面前,不可以由于我而干扰你的定力,你的志愿已经达到,他日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相见。”说完,便消隐不见。再视刚才两朵莲花,则与大地上众多的莲花摇曳相揉,不知其所处的地方了。省一师自从证到念佛三昧后,心地清净,外境亦随之清净,不改变不退失。直到一百二十天期满出关,净境才消失。省一师说:正当闭关念佛时,心境寂然,不知道时间的长短,及到出关,回忆追溯时间,才不过二十天而已。省一师证得“念佛三昧”时,才三十岁。后来,虽是无事道人,但终日念佛诵经,未尝懈怠。他经常劝诫他人:认真念佛,佛不会欺骗你的。又说:如果证得念佛三昧,必定可得往生。然而,如果不闭关、禁语,一心持诵佛号,“念佛三昧”就难证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170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