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6分流软件手机版:第五节 态度习惯培养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7:20
 第五节 态度习惯培养策略#TRS_AUTOADD_1273195475374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5475374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5475374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5475374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5475374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地表述了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交际时的态度习惯和价值取向提出了要求。尽管这不是口语交际的核心要素,但是却影响着口语交际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倾听的意义。

 

倾听在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这样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他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倾听的作用。国外有一份针对不同职业背景人士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他们清醒的时候,有70%的时间用于交流。在这些时间中,其中9%用于写,16%用于读,30%用于说话,45%用于倾听。人们将近一半的时间用于倾听,由此可见它在人际交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倾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阅读,最常见的形式是倾听,倾听教师讲课、同学发言、专家讲座、广播……倾听是直接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教学调查表明: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都在听课时能快速而准确地捕捉住知识的要点,对关键语句有敏锐的反应能力,有边听边思考、边摘记要点的听记能力,以及善于从教师讲授的众多材料中进行比较、选择并重建组合为系统知识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倾听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课程标准将“倾听”与表达、交流相提并论,充分体现了倾听能力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在口语交际总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倾听”能力的要求,并且在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这些学段要求的提出,更进一步说明了倾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听的能力训练,不仅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讲话的人是在连续说出一个又一个的音节,因而训练听的能力可以促使思维的敏捷。再有,要想充分理解讲话的内容,必须集中注意,这就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由此可见,倾听不仅是口语交际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

 

(二)倾听的内涵。

 

什么是倾听呢?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德雷克福教授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听’用于描述一个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耳朵获得了听觉感受,然后传递给了大脑。从另一个方面看,‘倾听’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涉及诠释并理解这个感知经验的重要性。” 美国丹尼斯?沃克拉迪教授也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 从上述观点可以发现,“倾听”和我们平时说的“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听”是一个行为过程,如果不融入兴趣、情感、思维等因素,“听”的效果不高,甚至可能是“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而“倾听”不仅是行为过程,更是心理过程。从语言学角度看,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见”,另一个是“带着悬念等待”。在“倾听”的过程中,既有主动的行为介入,即听清别人说的话;又有积极的心理参与,即带着悬念等待。所以人们常以“用心”来形容倾听。

 

(三)倾听的要求。

 

1.全神贯注地倾听。

 

全神贯注地倾听就是在听人讲话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听别人说话不仅需要通过听觉器官接受声音,还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储存,并做出反应。而对方说的话稍纵即逝,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就无法掌握对方话语的内容,更无从做出及时的反馈。再有,听话时注意力越集中,记忆就越深刻,保持得也越持久。因此,只有专注地倾听,才能听清、听懂、记住,这也是进一步展开人际交流的基础。全神贯注地倾听,首先要排除主客观的干扰,努力听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其次要善于理解,做到全力捕捉对方表述的每一个内容,直到完全理解话语的意思。如果边听边开小差,心不在焉,随意散漫,那么听到的信息是模糊的、残缺的、不连贯的,对方的话语内容就不能清晰地在思维中反映,更不能准确地被理解。

 

2.适度参与互动

 

倾听不是机械地单向接受,要注重与表达者保持身心的交流。这种交流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由听话者主动发出;二是客观上不随意打断说话者的说话,主观上也没有掌握说话权的意图,所进行的插话旨在鼓励对方继续话题;三是形式比较简短,内容上提供不了信息。适度参与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当对方讲话时要做出主动的回应。比如,以目光对视,进行无声的交流;适当地点头或做一些手势,表示应和;也可以伴以“嗯”“哦”等副语言,表示理解、赞同、肯定,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2)当对方讲话时,要一边听,一边想,在脑海中进行梳理和归纳。倾听时应当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掌握对方陈述的观点,分析讲话内容的正误,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交际内容向纵深处展开,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3)当对方讲话时,要适当插话。倾听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插话,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对话题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提高说话者的兴致,有利于交际的顺利发展。当然,插话要注意一定的技巧,不能用不相关的问题打断对方的讲话,不要随意接过对方的话茬,抢着把对方的观点或事情的经过讲完,也不要追问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引起对方的不快。总之,插话时一定要注意适时、适度、有礼,这样才能使交际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3.尊重理解对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尊重是人基本的心理需要” 。 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一方细微的情绪变化都很容易被另一方及时捕捉到。因此,在这样的场合更需要彼此理解与尊重。特别是说话者,尤其需要倾听者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才会有兴趣和动力将话题进行下去。在倾听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的态度、适时适度的插话、专注认真的表情,都会给对方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你的讲话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听取的。这无形中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为口语交际添加了一种润滑剂。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认真倾听是尊重对方的最好形式。反之,如果在对方讲话时心不在焉、目光游离,脸上流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粗暴地打断对方的谈话,无理地追问无关紧要的细节等,都会影响对方的谈兴,破坏说话的情绪,使得口语交际兴味索然。

 

(四)倾听能力的培养。

 

倾听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口语交际课,应该拓展渠道将其落实在语文教学的诸环节中。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倾听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1)听记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广播等方式,引导学生边听边记住内容,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听记课堂笔记的形式提高倾听能力。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倾听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

 

(2)听问结合。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课堂提问的形式进行。比如,由教师讲述一段材料,让学生就教师的讲述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其发言内容进行提问。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倾听时理解能力的培养。

 

(3)听述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讲述故事、新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而后再进行详述、概述、综述。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倾听时理解力、筛选力的培养。

 

(4)听评结合。教学时,让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指导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如,你觉得他哪里比你读得好?你还想邀请他读哪一句给你听听?当然,也应该适当提一点建议: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倾听时品评能力的培养。

 

(5)听议结合。教学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认真倾听,并要求其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和同学进行有价值的辩论。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倾听时创造能力的培养。

 

2.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倾听能力。

 

尽管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但是如果能将倾听与习作能力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训练,能很好地起到以听促写的作用,增加习作的趣味性。

 

(1)听说结合。指导时,教师可以播放录像片段,提供背景材料,出示学生优秀范文等,让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说一说它们对自己的启发,谈谈自己将如何运用和借鉴。

 

(2)听改结合。教师可宣读一篇有问题的习作,让学生听后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组组员依次宣读自己的习作,其他组员边听边帮助修改。

 

(3)听评结合。教师或学生朗读习作,让学生听后对文章进行评价。评价时同样要注意从欣赏的角度进行,善意地提出改进建议。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倾听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中,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倾听的注意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应当认真听别人讲话这一要求。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中不可能要求每位学生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地倾听。现代心理学也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的分布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恰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倾听时的注意力。

 

首先,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倾听的注意力。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下面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为例来做说明。

 

传话游戏

 

一、观看短片,了解传话的重要性。

 

出示短片,短片的内容为:因为没有听清楚门牌号码,结果送鲜花的姐姐找错了地方,跑了很多冤枉路。

 

通过对短片的讨论,了解听话、传话的重要性。

 

传话这一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这一话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播放录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让他们对录像内容进行评价,使学生了解倾听的重要性。

 

二、创设虚拟情境,掌握传话的方法。

 

师:是呀,没有听清别人的话,不仅帮不了别人,反而会给别人和自己添麻烦。有时,还会惹大麻烦呢……

 

1.出示漫画,了解背景。

 

师:这里有位奶奶今年七十八,两只眼睛老又花。耳朵聋了记性差,经常忘这又忘那。哎呀,麻烦来啦!一次奶奶牙齿疼,孙子陪他上医院。挂号看病还顺利,就是怎么吃药不明白!小朋友们来帮帮老奶奶好吗?要注意,医生的话可重要了,帮奶奶记住医生的话,然后再告诉她,要不然,吃错药会出大事的。

 

师:(扮演医生):老人家,这种药每天吃3次,每次吃一片,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冲服。如果疼得厉害,可以吃两颗。

 

师:同学们,听清楚医生的话了吗? 帮助别人,马虎不得,自己先把医生的话小声地说一说,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有礼貌地问问旁边的同学。

 

(同桌之间练习)

 

2.师生交际,初步练习。

 

师:我想当一回老奶奶,哪一位小朋友来帮帮我啊!

 

生:奶奶好!

 

师:乖孙子,奶奶年老耳聋,你能把刚才医生说的话再说给我听吗?

 

生:复述医生的话。

 

师: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我知道其他的小朋友,一定也能帮奶奶这个忙的。

 

3.生生对演,巩固练习。

 

4.刚才同学们不仅认真倾听,还热情地把医生的话成功地传给老奶奶。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成功地帮别人传过话?

 

生自由说,再和周围的同学说说。

 

(浙江省杭州市九堡中心小学 张月琴)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真实、自然的情境,围绕怎样吃药这个内容,要求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将医生的话传给老奶奶。教师首先强调“吃错药会出大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准确传话的重要性,为认真“倾听”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而后通过同学间“你说我听,及时纠正”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倾听”的能力,最后,采用“现场表演,即时评价”,再次巩固学生对倾听的能力培养。

 

其次,口语交际教学要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提高口学生倾听的注意力。口语交际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程序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一年级上册《我们的画》一课,有位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画的画进入课堂。教学时,开门见山地让学生介绍自己画的画。勿庸置疑,教师的出发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听同学介绍、评同学的画来提高倾听和表达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介绍,更没有和介绍的同学进行必要的互动,而是在同学发言时忙于和其他同学讨论各自带来的画,有的甚至当堂修改起自己的画。这显然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设计恰当的活动程序,没有抓住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良好时机,使原本可以提高学生交际兴趣的图画成为活动的干扰源。另外一位教师同样让学生把自己的画拿到课堂中。教学时,提出听说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边欣赏边讨论。当学生讨论完毕后,让学生放好图画,围绕听说要求进行交流:先说说图画的内容,自己是怎么画的;再说说小伙伴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画的;最后选择喜欢的图画作个介绍。这个过程中一起参与讨论的同学可以补充、插话,整个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活跃了思维。

再次,口语交际教学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倾听的注意力。口语交际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对注意力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对规范语言的模仿,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我会拼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内容:你能介绍自己的拼图是怎么拼出来的吗?先来听一听课件中的小拼图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然后照着它们的样子来介绍自己的小拼图。由于教师提出模仿说话的要求,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中小拼图说的话上。不仅如此,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对小拼图的话进行分析,归纳出它们的表达特点和规律,进而模仿着介绍自己的拼图。

 

除了上述做法,还可以适当地进行以倾听为主的专项训练。比如,采用“传口令”的形式培养学生语音听辨和语义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对话,培养学生抗干扰的能力,这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倾听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广阔、形式丰富,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有效载体。比如进行一分钟讲话,让学生听记、听述;开故事会,把听到的故事讲给父母亲或朋友听;对学校组织的朗诵、演讲、辩论等比赛,要求听记并说感想……总之,要尽量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契机,来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让倾听能力得以综合运用。

 

二、文明的言语要求

 

(一)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国伊始颁布的第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950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少数民族小学,除教学本民族语文外,教学汉语汉文时,也应以此为标准。”这个课程标准还要求编写教材要注意“语汇、语法要力求合于普通话口语,避免为大家所不易懂的土语方言”,“注意普通话语句构造和方言的不同,帮助儿童对普通话的了解”,“讲解用的语言,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则指出:“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贯彻在一切教学活动里。”建国之初到今天,小学共用过10个语文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这些标准(大纲)无一不重视普通话的教学。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使用普通话同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第三学段做到“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即兴发言。”

 

掌握和使用普通话,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都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定。1990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现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小学普及普通话的通知》,进一步指出了小学师生在普及普通话这一工作中的作用和任务。通知指出:

 

学生掌握普通话应做到:(一)能读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的字音,能正确地用普通话语音读出学过的词语,会读最低限度的轻声词和儿化词;(二)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比较标准;(三)能比较流利地用普通话交谈;(四)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学校学生能够直呼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教师(包括干部)掌握普通话应做到:(一)能流利地说普通话,语文教师能说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二)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文课教师具备教学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能力。

 

因此,作为普通话运用最直接的渠道,口语交际教学更应当重视推广和使用普通话,使学生养成使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交流、谈话,教师都应当主动使用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其次,应把使用普通话作为长期目标,常抓不懈。使用普通话贵在坚持,这样才能成为个人的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集体活动中,都应当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并做到及时提醒,及时矫正。除了在校园中和老师、同学交际时使用普通话,教师还应当正面引导学生在其他场合使用普通话,使它作为一个长期目标,持之以恒,真正形成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使用礼貌用语。

 

使用礼貌用语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个人素养、品德和语言修养的直接表现。古语有“诚于中则形于外,慧于心则秀于言”一说,表明一个人优雅的外在言语能反映其纯净的内心世界。人们常把美好的语言比喻成“舌尖的莲花”,礼貌用语就如同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莲花。适时、适当地使用礼貌用语能给人亲切、和蔼、大方、有教养的感觉,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尊重和好感,能营造出一种健康、积极、和谐的交际氛围。

 

交际中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早期有意识地培养,需要自我不断的历练。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礼仪教育。他认为儿童的可塑性最大,幼小时的印象对他们的成长“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关于礼仪的重要性,洛克曾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人们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和愚蠢。”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十分强。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以及终身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口语交际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第一学段提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二学段提出“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这为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修养和有礼貌的交际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口语交际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招呼语。

 

打招呼是口语交际中最常见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时互相问候一下,打声招呼,能传递情感,表达礼貌和关心。打招呼,如同一剂润滑剂,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而见面主动打招呼,也是有修养,讲文明的具体表现。打招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对象。打招呼要因人而异,不要对什么人都是一种方式、一个腔调。②要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要有不同的打招呼的内容。③要注意适度。打招呼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溢美之词会给人虚伪、客套的感觉。

 

一般来说,打招呼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关怀式。

 

这是一种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即询问对方或其家人的健康、工作、学习等状况,以示对他的关心。通过真挚、亲切的问候,加深人际间的感情。

 

(2)激励式。

 

通过打招呼,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对方觉得如拂面的春风,似一剂良药,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3)幽默式。

 

在打招呼的过程中如果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是很有效果的,人际间的沟通和友谊就会在这幽默的气氛中建立起来。

 

(4)夸赞式。

 

就是抓住对方即时即地的“闪光点”称赞对方。有人说,一清早起来,接连听到几句诸如“您起得真早啊”“您身体越来越好啦”的话,会感到这一天的心情都很愉快。俗话说:“赞美的话永远不嫌多。”因此,与别人打招呼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2.自我介绍语。

 

自我介绍,指的是人们在口语交际时向别人介绍自己。自我介绍可以使不认识或不了解的双方相识并初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是从自我介绍开始的。口语交际中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消除双方的拘束感,让彼此能尽快了解对方;通过自我介绍,可以使交际双方发现彼此的共同点,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使交际能顺利、深入地进行;通过自我介绍,还可以建立广泛的联系,能让更多的人发现、了解自己,为进一步扩大交际范围奠定良好得基础。

 

自我介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亲切自然,把握尺度。

 

自我介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为了更好地和别人进行沟通。因此在自我介绍时,不能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或是虚情假意,故作客套,而应当充满真挚的情感,亲切自然、落落大方,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友善和随和,从而愿意接近。

 

(2)实事求是,谦虚得体。

 

夸夸其谈,虚伪浮躁,难以让人产生信任感。因此,在自我介绍时,不要虚饰或夸大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展示真实的自我,现良好的个人修养,这样反而容易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3)语言清晰,态度有礼。

 

自我介绍的态度应当大方、有礼,切忌拘谨忸怩、畏手畏脚。为了让别人及时、正确地掌握自己的信息,介绍时还要注意口齿清楚,语言准确,意思明了,切忌说话含糊不清,态度模棱两可。当姓名中有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或是比较生僻的字,应当及时加以必要的说明。

 

(4)繁简得当,通俗易懂。

 

自我介绍可以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性格、爱好等等。针对交际对象、交谈要求的不同,自我介绍的繁简程度也应该有所变化。介绍时不要过于书面化,让人觉得刻意、古板,难以接近。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己,使对方能尽快了解自己,从而展开下一步交际。

 

3.称赞语。

 

称赞是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喜爱。俗话说“赞美如阳光,人人不可少”,在口语交际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称赞语,能够表达对对方人格、能力、成就等的尊重。真诚的赞美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在使用称赞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措词恰当。

 

称赞语切忌浮夸虚伪,不切实际的恭维,虚情假意的赞美,往往会让人觉得反感。赞美时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所选用的措词也要斟酌,不要过于夸张。恰当的措词、真挚的情感往往能获得对方的好感,使口语交际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2)深入细致,具体贴切。

 

称赞语如果仅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会让人产生敷衍甚至虚假的感觉,而深入细致的赞美,具体贴切的言辞,能让对方觉得受到重视和尊重,能让口语交际的过程展开得更充分。

 

(3)注意对象,表达合理。

 

称赞语要注意所赞美对象的年龄、职业、身份,还要注意交际的时间和场合。恰到好处的赞美、合理的表达才能真正让对方产生愉悦的感受。反之,不分对象、场合,盲目赞美,反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4.感谢语

 

感谢语是在对方帮助自己,或善意地对待自己之后,在言语上做出的一种情感的回报。

 

运用感谢语能将自己受到帮助后的真切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同时也是一种懂礼仪,有教养的表现,不仅合乎社会礼仪的规范,而且也能推动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使用礼貌用语,还能拉近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使得双方的人际关系更融洽。

 

运用感谢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真心诚意,表现自然。

 

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所以感谢语应当发自内心,情感真挚是运用感谢语的首要前提。运用感谢语时应当做到:语调欢快,明亮,不能沉闷拖沓;吐字清晰、准确,不能含混不清;眼睛要看着对方的脸,脸上应流露诚恳的表情。

 

(2)区分对象,运用得当。

 

运用感谢语要注意区分对象,不同的人对感谢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感谢语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对象,可以对对方的言行表示感谢,可以对其言行的动机或效果表示感谢,可以对其人表示感谢等。如果不顾及对象的心理要求,即使感谢了可能也产生不了效果。

 

(3)注意场合,协调关系。

 

感谢要注意场合,比如在公共场所,如果要感谢的是几个人,那么最好能一一感谢,不要遗漏,以免造成误解。不应该在几个人中挑出某个人来表示感谢,那样不仅会使被感谢者感到难堪,也会使其他人觉得受到了冷落。

 

5.道歉语。

 

道歉语是就自己某个错误或不当言行向交际对象表示歉意或认错时的话语。在交际中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做错事、说错话,因而得罪了他人,造成不快。而真诚的道歉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疙瘩”,化解矛盾,及时补救失误。及时的道歉语不仅能表明自己的态度,获得对方的谅解宽恕,而且能传达希望修好的信息,使交际双方的关系得到改善,变得更加融洽。

 

运用道歉语应当注意:

 

(1)道歉应当真心诚意。

 

道歉应当发自内心,真心诚意。道歉的语气要温和坦诚,目光要友好地凝视着对方,恰当地使用“对不起”“请原谅”“打扰了”等礼貌用语。

 

(2)道歉应当简洁明了。

 

道歉时,语言应当简洁明了。不要为了同一个问题而反复使用同样的道歉语,这样会给人重复啰嗦的感觉,反而给对方带来不快。

 

(3)道歉应当多找自己的原因。

 

道歉时应当多从自己的角度找原因、作解释,不要边道歉边找客观原因,甚至一味地为自己辩解,这样会让人认为道歉缺乏诚意,或对错误认识得不够深刻,不但不利于弥补双方的裂痕,反而会加深隔阂。

 

三、得体的体态语

 

(一)体态语的意义。

 

体态语是通过表达者的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方式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是一种述诸听众视觉的伴随语言。

 

体态语应该算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了,在口头和书面语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体态语已经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在人们的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语言的形成和普遍使用,体态语尽管逐渐退出了交际的主角地位,但在交际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艾伯特?梅拉比安在一篇广为人们援引的文章中说,在他调查的各种情景中,只有7%的影响是言语造成的──其余93%都属于非言语。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身体语言是极为重要的交流媒介。 心理治疗学家亚历山大?洛温也做出了如下阐述:“只要人们知道如何解读,就没有任何语言能像身体语言这样明白无误。”

 

(二)体态语的功能。

 

体态语在口语交际中发挥着辅助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特殊功能。

 

1.辅助功能。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主要靠口语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但有时,仅凭口语不足以深入地表情达意,因此常常需要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使表达更具体、更生动。体态语具有动态、直观、形象等特点,它与口语结合,使交际者的听觉和视觉全面受到刺激,拓宽了信息提供的渠道,使口语交际更为有效。古人有“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说法,这充分表现了体态语对表达的作用。早在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撰写了一部关于身体语言的先驱性著作《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达尔文的主要假设之一是:人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辨识别人的感情。他指出“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 在口语交际中,体态语无疑是口语表达的助推器,使得交际表现的方式更为丰富,表达的意义更为形象。

 

体态语的辅助表达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补充说明。在口语交际时,有时会出现不能、不便或不愿完全用有声语言表达的情况,那么,运用有形可视、表现力丰富的动作和表情,能补充口语所不能言表的意思,让对方更清楚明了。比如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我们现在吃的东西很多。”讲到这里,他盯着自己的大肚皮说:“这是最有力的实证。” 演讲中,邱吉尔先用口语表达了“生活水平高”这一观点,而后用体态语辅助进行形象的论证:他首先巧妙地运用了语气的停顿,随后用”盯着自己的大肚皮”这一体态语加以说明和强调,这不仅让人觉得妙趣横生,而且以事实说话,十分令人信服。②强化效果。在口语交际时,人们还常常运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来加强表达的语气,强调说明的重点,以此给对方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比如,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发表演讲时,总喜欢耸起肩做出要抓住天空的手势,来强调演讲内容,有效地煽动人们的情绪。又比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用V形手势辅助说明“胜利”的含义,同样起到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这一手势至今还为人们广泛使用。

 

2.替代功能。

 

体态语不仅对口语交际有辅助的功能,有时它还可以离开口语,凭借表情、手势、体姿等方式独立完成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单独作为交际工具直接参与交际。体态语的替代功能主要体现在传递情感上。用体态语来传递情感,往往比口语表达更细腻、更丰富、更含蓄,表达的效果也更好。中国古代有“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词语,体现了体态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美国的保罗?埃克曼和华莱士?弗里森两位博士指出:“快速变化的面部信号是表达情感的首要方式。如果想知道某人是否生气、厌恶、害怕、悲伤,你就会端详他的脸。言语并不总能描述人们的感受,言语常常不足以描述你在别人情绪激动时看到的面部表情。”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乞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作家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可是翻遍全身所有的口袋,却连一个铜子儿也找不到。这时作家“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短文中用“握手”这一动作准确地反映了作家内心的愧疚,同时也表现他深切的人文情怀。这里,体态语完全替代了表示歉意、自责的口语,不仅起到了交际的作用,而且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体态语尽管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特定场合能替代口语独立进行交际,但在以口语为主要工具的交际中,它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发挥着辅助的作用。

 

3.调控功能。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体态语常常会起到暗示的作用。比如,频频看手表,表明对话题不耐烦;打哈欠,目光散乱无神,说明对话题不感兴趣;不住点头,表示倾听专注,对交际话题饶有兴趣;想尽快结束谈话,很可能会用快速摆动双脚、收拾桌上的纸张等体态语言来表示……因此,表达者可以有意通过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方式调动或影响交际对象的情绪,启发或引导对方的思路,调节口语交际的气氛,从而掌握口语交际的主动权。

 

(三)体态语的运用。

 

1.体态语运用的特点。

 

使用体态语应当注意得体、简洁、生动。

 

得体,指体态语的运用要符合口语交际的场合、交际目的和表达者的身份、年龄,并且考虑交际对象的社会习惯和审美要求。口语交际的场合不同、交际目的不同,面对的交际对象身份、年龄不同,所使用的体态语也应当有所不同,只有正确得体地使用体态语,口语交际才能更吸引人。反之,体态语运用不得体,不但损害表达者的个人形象,而且会严重地影响表达效果。

 

简洁,指体态语的运用要删繁就简,能辅助口语贴切地表情达意即可,不能过多过滥,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妨碍口语的表达。高尔基曾这样描述过列宁用体态语所产生的魅力:他的动作轻巧而灵活,手势简捷而有力,与他言语不多但思维丰富的演说完全吻合。从高尔基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列宁的体态语运用得十分简洁、精练,但却具有极大的征服力。反之,手势过于频繁,动作过于重复,往往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影响到正确的语言信息的接受,而且会给人做作的感觉,不仅分散别人的注意力,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影响表情达意。

 

生动,指体态语的运用要富有活力,具有感染力。只有生动的、充满情感的体态语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给人以美的感受。口语交际时,应当结合交际话题的需要和交际对象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多种体态语,从而取得和谐、优美、生动的效果。

 

2.体态语运用的要求。

 

在运用体态语时,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1)       面部表情。

 

行为科学家普遍认为,脸是情感信息的最重要来源。面部表情丰富多样,喜怒哀乐,尽显无疑,因此它也是口语交际时情感表达的晴雨表。口语交际时,神情要自信、大方、自然,不能忸怩腼腆,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心不在焉,不要傲慢无理。总之,恰到好处地运用面部表情能使口语交际更生动,表达更充分。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人心理、情感的自然表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张鸿苓主编:《言语交际指津》,语文出版社,2000年,第127页。劳夫·瓦多·爱默生也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刘明阁:《非言语语的交际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口语交际时,一般要求目光平视对方,坦诚地注视对方的眼睛,然后把视线缓缓移到嘴部,过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到眼部。忌左顾右盼,惶惑不安;忌居高临下,目中无人。对于交际时目光的禁忌,德国弗赖堡人际交往专家伊丽莎白·多纳奥这样强调:“交谈时切不可将目光转向地面或天花板,也不可将视线停留在对方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位,这些都是对对方不礼貌的表现。”

 

(2)       手势。

 

手势语言十分丰富,能表示各种意义,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起辅助或强化作用。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指出:“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也能够理解。”赵昆艳:《论成语对体态语的借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这句话充分说明手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强化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手势语的意义十分丰富:①表示情感的手势。如,捶打胸脯表示悲愤,挥动拳头表示愤怒,拍打额头表示悔恨,双手摊开表示真诚、坦荡或无可奈何。情感手势伴随着表达者情感的流露,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听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②象形手势。如,伸出双手相对成圆,来比画物体的形状,抬起手臂来说明物体的高度。象形手势能使表达更为明确、清晰,能渲染所要展示的内容。③指事手势。如,指点事物、指点方向。指事手势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增强话语的明确性和可感性。④象征手势。如,“V”字形象征胜利;大拇指与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其余三指伸直张开的“OK”手势表示好、赞赏。象征手势能创造令人遐想的特定情境,促使听众加深对所表达内容的感悟。

 

(3)       身姿语。

 

口语交际的身姿语包括坐的姿势、站的姿势等。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之说,充分表现了身姿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在口语交际中,得体的身姿语不仅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能增加口语交际的亲和力,使交际变得融洽、自如。口语交际的坐姿一般有正襟危坐姿、轻松坐姿、半轻松坐姿之分。交际时注意做到上身直立,两腿自然分开,双手轻放在腿侧,不要翘起二郎腿。口语交际的站姿,一般要求面对对方,下巴颏不要抖动,头正、松肩、立腰、收腹,双手交握,自然垂于身前,两腿自然分开,不要交叉,直而不僵,松而不懈,双脚站立稳当,不要抖动单腿,或将身子左右晃动。总之,无论是坐还是站的姿势,都应当符合交际环境和任务的需要,做到得体、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