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球5胆全拖中奖规则: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53:54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三) 

●歼灭难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                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中流击楫而誓                    ②数遣军要截石勒

    ③逖遣使和解之                    ④逖爱人下士

    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              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终于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翻译下面语句

    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去              官: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                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

    C.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借官空车厩居焉                    人多异焉

    B.以治干称                            躬耕以养弟姊

    C.收入常多于邻境                      力于仁义

    D.言之明帝                            追载缣帛以送之

    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                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            ⑥每去官,辄无私宅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

    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附:参考答案

    1.B[遇,应解释为“对,对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A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B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5.D

    6.(参考)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7.B[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A、C、D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8.B[B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或“任用……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9.D[A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B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C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D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10.C[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11.A[A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12.(参考)①孙谦将去上任,官方下公文让他募集一千人跟随他赴任。②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那部分,他都免除不收。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教学要点: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