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快乐十分杀号专家:中國陵墓與祠廟(四)【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1:13
 中國陵墓與祠廟(四) ★★★還舊樓主2010年8月6日覓自《中華傳統文化》★★★  
      十八、北京

      (一)北京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南麓,在方圆20千米的范围内,埋葬着明朝自成祖到思宗13位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十三陵东、西、北三面群山林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的门户,被喻为守卫陵园的“青龙”、“白虎”。陵园中每陵各居一山之下,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简繁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致。平面均呈长方形,建筑自石桥起,依次为陵门、碑亭、棱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之间均有神路沟通,陵区四周设有陵墙,南为正门。现在游人一般游览参观石牌坊、大宫门、石像生、长陵、定陵等处。


      (二)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
  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竣工。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宝城,直径达300米左右,内填黄土,中部隆起部位称为宝顶,宝顶下深埋着陵寝的墓室-玄宫,明楼、棱[礻旁](下同)恩殿(祭祀用殿堂,重檐9间)、棱恩门、左右廊庑(配殿,两过各15间)、神厨(制做祭品用的房间)、神库(临时存放祭品的房间)、宰杀豕、牛、羊的地方)、具服殿(皇帝祭陵时的更衣处所)等。在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
  明亡后,陵园建筑经过多次修茸,除左右廊庑、神厨、神库、宰牲亭、具服殿不存外,其它主要建筑均被保存下一,其中楠木结构的棱恩殿和棱恩门是明代陵寝中仅存的殿门建筑,规制宏阔,用材考究,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瑰宝。

  明十三陵长陵分馆
  明十三陵位于京北昌平境内燕山脚下,是我国帝王陵墓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处。这里埋葬着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后的13位皇帝,自1490年营建长陵到清初建成思陵,贯穿了明朝200余年历史。陵区占地120余平方公里,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共13座帝陵布局有序,每座陵园都依山而建,规模宏伟,陵监、陵卫、祠祭署、宰牲亭等设施齐备,各成体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现已成为首都的著名旅游景点。为进一步促进十三陵的文物保护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1995年建立明十三陵博物馆,下设定陵、长陵、昭陵、神道四个分馆。
  长陵坐落在天寿山中峰之下,是十三陵中的首陵,埋葬着明代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陵建于1409年,地上建筑曾经多次维修,地下部分尚未发掘。长陵在十三陵中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陵墓。地面建筑形制为前方后圆,基本仿照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而建造。其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碑亭、神路、陵门、棱恩门、棱恩殿、棂星门、明楼、宝城,附属建筑对称两旁。


  棱门内有三个院落,第二进院落中的棱恩殿是十三陵所有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宇,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本色楠木巨殿,为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内竖六根不加粉饰的楠木巨柱,最高达14米,直径1.17米,殿后穿过内红门便是明楼方城,方城下有甬道可登上明楼。与明楼相连的是宝城城墙,周长1公里左右,中间是宝顶。长陵棱恩殿陈列的“出土文物展览”,是将定陵部分出土文物移到长陵陈列,分为三部分:西半部是出土文物,共22个展柜180余件文物,分别为金器、银器、瓷器、玉器、金锭、银锭、宝花、玉佩饰、玉带、宝带、首饰、袍服、百子衣等,其中有原物也有复制品;东半部是御用织锦陈列,均为复制品,共11个柜子17件展品;中间是十三陵全景模型。


         十九、重庆

     (一)重庆张飞庙

  云阳张飞庙原位于长江南岸的重庆飞凤山,因三峡截流上移迁至北岸。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的祠宇,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一组宏伟壮丽、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号称“巴蜀一胜景”。张飞庙殿宇巍峨,造型雄奇,布局严谨,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园林面积11.1万平方米。庙前临江石壁上刻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隔江可辨。庙内主要建筑有: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结义楼,祭祀张飞的正殿,寄托张飞对关云长思念之情的望云轩,以及为纪念传说中张飞神灵为上下航船助风而修的助风阁。


         二十、貴州
        (一)杨粲墓

  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县龙坪永安皇坟嘴,北距遵义市10公里。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

        (二)贵州安顺文庙

  文庙位于安顺市区东黉学街,是贵州现存文庙中规模较大的一座,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于明洪武初年,天启年间(1621~1628年)重修。清初增建,道光年间(1821~1851年)先后三次维修、扩建。大成殿和大成门的4根龙柱,每根长达5米以上,大可合围,各有两条直径约20厘米的云龙盘绕,精雕细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矫键有力。其中大成殿的两根,系镂空透雕,一鳞一爪一须,均有细致的刻画,生动传神。在蛟龙腾云、浪翻波涌的艺术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大成门的两根,刀法梢涉粗犷,颇具古朴苍劲之风。


       (三)奢香墓     坐落于贵州省西部的大方县城城边雾笼坡上,与县城西南的千风衢和县城东南的大渡河桥共同形成了大方县彝族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专线。

  奢香墓是彝族妇女奢香的后人为了纪念她而修建的。奢香是明初洪武年间人,其夫死后代夫领贵州宣慰使一职。辖属下48部彝族民众与当地汉人和平共处。后因贵州都指挥使马晔意欲侵占其地而百般刁难、辱挞,汉彝两族人民出现了矛盾。奢香深明大义,一方面拒绝了属下土司“扫境以反”的要求,一方面亲自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赶赴京师告御状。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平定云贵,稳定全国的需要,准其状,处死了马晔。这样,奢香回到贵州后,四处宣扬朝廷的威德,并通过筑路、朝觐、进贡等活动加强了贵州与明中央王朝的联系。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奢香去世。明王朝为表彰其在民族团结、民族和解方面的贡献特遣专使参加了她的葬礼,并赐以“顺德夫人”称号。后来形成一惯便:凡是被任命到大定、黔西等地任职的官员,为加强彝汉两族人民的团结,每年在清明时节都要登上雾笼坡祭扫其墓。

  奢香墓占地不大,也不奢华,仅为一土封石围的小纹,墓前有石碑、碑亭及奢香祭祠,但其在彝汉两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1988年1月国务院将奢香墓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廿一、福建       (一)伊斯兰教圣墓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就被誉为“东方的第一大港”,海外交通非常繁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宗教遗迹和伟大的方建筑,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青水秀,绿草有茵,是穆斯林向往的胜迹。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目前它的教徒人数仅次于基督教徒。该教创立于公元七世纪初,创始人穆罕默德。七世纪10年代,阿拉伯半岛原为多神教信仰地区,后来因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逐渐向一神教过渡。后来汉志地区有人根据社会需要,反对崇拜偶像,因此就创造一种不太拘泥于教条与仪式的一神教,即“哈尼夫教”。该教尊古莱氏人的部落主神“安拉”为唯一的神,相信“天命”、“复活”、“惩罚”、“报应”等。它的产生为伊斯兰教打下了思想基础。但是,哈尼夫教不具备统一阿拉伯民族的条件。因为当时不重视教义理论建设,又缺少一位能接受“安拉”启示的先知,所以,穆罕默德目睹多神教的落后和阿拉伯半岛的分裂,于是进入希拉山洞沉思。

  据传他在洞中听到天使加波列大向他传达真主的声音,并确信真主选他为“先知”。真主向他启示,他将成为真主的使者。于是,穆罕默德向人们转达真主“安拉”的恩典。力量和威严。因为穆罕默德宗教宣扬“一切顺从安拉“,故称“伊斯兰”。伊斯兰教的教徒就是顺从安拉的人,故称“穆斯林”。但是穆罕默德受到古莱氏多神教徒和奴隶主贵族的残酷迫害,于公元622年,便率领麦加的穆斯林转移麦地那,这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也因此被定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穆罕默德在“凡穆民皆兄弟“的“大一统”口号下,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封建神权的国家。并且迅速地发展传教到周边地区,因此便成为世界性宗教。

  各位来宾,关于为什么叫伊斯兰教圣墓?可能大家还不一定清楚,我这里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埋葬伊斯兰教穆斯林贤人的墓葬。关于这个明末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方域志》据传说载,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门徒来中国朝贡,后留中国传教。这就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最早传说,而传到泉州更是传说纷纷。相传唐朝武德年间,泉州湾有一次鳄鱼患难成灾,渔民不能出海打鱼,船运货物无人装卸,从南洋、阿拉伯等国来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时泉州湾的海外通商贸易突然受到了破坏,茶叶、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堆积如山,不能顺利出口外销。外来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玛瑙和香料等进口货物也无法起卸,沸腾的泉州港顿时冷落窒息。就在这没有驱鳄良策之时,忽有吏部官员奏书:“西方大食国圣人穆罕默德,回教的创始人,有四大门徒在中国传教,听说四人法力高强,烈日难灼体肤,雨水不湿衣裳,入火不死,入水不灭,定有驱鳄之神通。“于是唐高祖李渊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头缠白巾,身披法衣,手捧经典(伊斯兰教的经典为古兰经),席坐顶礼。大唐皇帝问治鳄安民之方,其中一人启奉:“真主降示经典,吾等奉天传教,如善恶恶,驱鳄何难。”便朝西膜拜,口诵经文,举手一招,御苑右树忽移庭前,复一挥手,树还原处。众皆骇异。四人合掌大笑,为首的一人称:“盘根古树尚能招之即来,挥之而去,何况游动的水族鳄鱼”皇帝大悦,即封四人为“贤人”。为保障海外通商港口的繁荣、商旅的安全,遂派一贤到广州,二贤到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到泉州来驱鳄,三贤、四贤到了泉州果真率领众回教徒朝西跪拜,仰天呼号,诵读古兰经文,其中一人拨剑遥指鳄群立鳄鱼蠢动浅滩,另一人双臂高擎,即有一群神鹰鼓翼而来,盘旋空际,爪抓巨石,向鳄鱼投掷,霎时石如雨下,击中鳄鱼,不死则伤,只好逃离泉州湾。泉州湾又恢复正常的海运。

  当时泉州人感念神威法力,托庇安宁,信奉回教者甚多,又因海外交通发达,所以很多阿拉伯商人便定居泉州,并且与当地人通婚。就现在泉州一带的回民还有四万多人,他们有的还保留着回教的习惯,有的已经汉化,于是三贤、四贤就结庐在灵山并在此传教。他们死了以后也就葬在这里,因为夜里常有灵异之光发出,所以人们就称之为“灵山圣墓”。当时还没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这里来礼拜。后来随着穆斯林教徒的不断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资建造了通淮衔清净寺,它是我国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兰教寺。

  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象初月一样纯洁。这几根造型特异的廊柱,上下两端偏细,据主建筑学家考证,为唐代柱式叫“梭柱”。这一考证为圣墓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回廊正中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记载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为圣贤修墓的过程,他们的这举动表达了对真主的尊从。还有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到泉州来拜谒。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纪念。

  这个风动石就是当年传说中神鹰掷落的大石头,这块石头风吹则晃,手推则动,俗称为“风动石”。也是福建省三个风动石之一。回教徒们把它看作是真主安拉赐予平安的遗物。明朝嘉靖年间,泉州知府周道光在上面刻上“碧玉球”三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机妙”四个字,因此便构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风动”千百年来,这座伊斯兰教圣墓一直受到历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护,它是我国极为珍贵的伊斯兰历史文物。它犹如不朽的花朵,永远开放在穆斯林的心中。
       (二)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水头康店覆船山麓。

  郑成功(1624-1662年)南安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七岁回国,青少年时在晋江安海读书。郑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4月到翌年2月,郑成功率领义军东渡台湾,收复宝岛。迫使荷兰侵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在列强东侵的艰难时代,大长中华民族志气。他同时为开发建设台湾呕心沥血,1662年病卒于台湾承天府,葬于台南州仔尾。清康熙38年(1699年)台湾与清朝版图划一。经康熙帝御批,由郑成功之孙郑克爽迁葬回原籍郑氏祖茔,一同迁葬有郑成功子郑经。    郑成功陵园在赤土坡上,墓为闽南风格,古朴庄严。墓前有石雕华表一对,高入云表。左右侧有旗杆夹数对。石砌墓道基庭其碑。墓体三排九室为三合土。解放后几经修葺,并修通公路,遍植树木,并立《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廿二、香港      (一)香港宋王台遗址      宋王台,亦称“宋皇台”,位于九龙原启德机场的西角外宋皇台道西头与马头涌道交汇处的宋皇台公园内。相传宋幼帝赵呙在景炎二年至三年间(1277~1278年)曾迁徙驻跸于此,后人筑台以留纪念。原台高43米余,周长约90米。英国取得九龙以后尚存,1 941年被日本军队摧毁,现仅余一块大石,上立一块石碑,镌“宋王台”三字。大石下面有洞穴,传为当年行宫石殿遗址。
        廿三、湖南        (一)湖南炎帝陵

  湖南炎帝陵在湖南省炎陵县西南15公里处,又称“天子坟”。炎帝即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部族领袖。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最后因品尝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解而死去。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其死后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县在南宋时由茶陵分置)。炎帝陵的四周古木掩翳,水环绕其间。陵侧有一“洗药池”,传说是炎帝洗涮草药的地方,还有明清两代的御祭石碑数座。


       (二)湖南岳阳屈子祠

  屈子祠位于汨罗市玉笥山,著名的汨罗江水从山脚流过。祠始建于汉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三进院落。祠前日棵梧桐,亭亭玉立,院内4株古桂,枝叶繁茂。正殿内设有屈原神龛。玉笥山后有“骚坛”,四壁如削,兀立江边,传说屈原曾在此构思《离骚》、《哀郢》、《怀沙》、《九歌》等。坛下有“濯缨桥”,相传屈原曾在此洗帽缨;祠前有“独醒亭”,是诗人当年与渔民谈心之处,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


        廿四、黑龍江         (一)哈尔滨文庙

  哈尔滨文庙位于哈尔滨市南岗东大直街,共三进院落,九殿二室,规模相当宏伟。前院为棂星门院,院南有泮池虹桥,苍松翠柏,池北则为棂星门,三门四柱木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中院依次为五开间大成门,面阔九间的大成殿。大成殿为全庙主体,气势雄壮,富丽堂皇,两旁为配殿,后院有面阔七间的崇圣祠。


         廿五、吉林         (一) 洞沟古墓群

 
  集安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集安县境内,因有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且河流纵横,景色宜人,素有东北 "小江南"之称。同时,这里也是吉林省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洞沟古墓群分布在群山环绕的洞沟平原区,这里有高句丽国建国700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墓葬达1万余座,仅现存较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这些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极广,绵延几十里,加之墓类繁多,内涵博大精深,不愧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古墓群之冠。



  洞沟古墓群可分为石墓与土墓两类。石墓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墓。其中,积石墓现今保存下来的有1700余座,约占整个古墓的四分之一。在整个墓群中最为雄伟壮观的便是公元4世纪中叶高句丽的王陵以及显臣之墓,它们均是方坛阶梯积石墓,现存的有400座。千秋墓是石墓之最,它边长85米,现高15米,占地约10亩,石墓虽已坍塌,但仍可见许多的字砖残段,如"千秋万岁永固"等,此墓为高句丽最大的王陵。此外,将军墓是古墓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方坛阶梯石墓,亦是构筑严谨精良,被世人誉为 "东方金字塔"的古代高句丽石造建筑的典范。墓的底面积有960平方米,墓高12米半,由1100多块巨型花岗岩石条堆垒砌筑而成。其中,仅最小的护坟石就有15吨重,经专家测定,这些石材均采自于40里外的老岭山绿水桥。如此繁重的石料运输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个谜团。     公元5世纪后,建筑庞大,耗财伤民的石筑墓室逐渐被构筑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丽民族素有厚葬的习俗,因此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现已挖掘出的有价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数千件。此外,除了洞沟古墓群外,高句丽国骸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化遗迹,较为有名的如:关马山城、丸都山城、霸王朝山城等,俱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库。       (二)六顶山古墓群    六顶山古墓群,坐落于敦化城南4公里处的六顶山上,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六顶山上从北向南看,东西走向,连绵起伏的六座山峰呈一字排列,像一道屏风矗立在田野上,主峰南坡有个向阳避风的山坳,这里便是古墓群之所在。古墓群依山北凹而葬,取山地灵气,墓区绿树环绕、青草芳茂,在一派肃穆中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六顶山古墓群是渤海国早期王族和贵族的陵寝。是古渤海时期重要文化遗存之一,墓地共有两个墓区,一百余座墓葬,第一墓区在西侧,以贞惠公主墓为主。第二墓区在东侧,是个很规整的椅子形山坳。前面不远,有个不高的平岗,像一个书案,它的西边右侧矗立着一座尖形的小山,风水家说:那是一支军,“宰相笔,案头出”。是啊,公元726年大钦茂不仅晋升为国王,同时唐王朝又授予他相当于宰相的“检校太尉”之职。这应当是主体墓区,就贞惠公主的碑文中“七年(公元779年)陪葬于珍陵之西原”看,在其附近应有大钦茂之墓葬地,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地下考古挖掘。贞慧公主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的次女,生于公元737年,死于公元777年,终年40岁。去世后曾停柩待葬3年,于780年正式下葬于“珍陵之西原”,即现在的敦化市六顶山上渤海王室贵族坟莹地内。陵墓为大型石室封土墓,发掘出珍贵的墓碑一方,雄雌石狮各一尊,海流鎏金圆帽等文物,贞惠公主的墓志碑中说:“大兴宝历孝感……法王(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第二女也)。生于深宫、绰质绝纶、温如昆峰之片玉……早受女师之教每慕曹家之风。”墓碑的文体是唐代流行的骈体文字,字型清奇、笔法流畅、文彩绮丽,在书法和文词方面都堪称稀世之珍品,墓中石狮造型雄浑生动,一派唐风,反映了那段时期吸收汉民族文化后灿烂的渤海文明。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六顶山古墓群,是六顶山旅游区的一个重要考古专项旅游项目,具有极高的历史现实意义。其中渤海国公主墓及迁移时遗留下的二十四块石等遗迹,对研究渤海历史文化、培育深层次旅游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三)龙头山古墓群 

  中国唐代渤海国(698~926)王室贵族的墓地。在吉林省和龙县龙海村西北 1.5公里龙头山的东坡。

  1980年发现并发掘了贞孝公主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范围约长 200米,宽 100米,已查明古墓10座。墓室多以石块和大石板修筑,封土上散布有砖瓦,可知原来应有建筑物。贞孝公主墓位于山坡顶部,由墓室、甬道、墓门、墓道及墓塔等构成,南北长15米,东西宽 7米。墓葬早年被盗。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米,东西宽2.1米,高1.9米。底铺方砖,四壁以青砖砌筑,东西两壁上部用砖和石板搭叠出两坡式顶,再横搭数块大石板封盖。室内有砖筑棺床,前置石板门。墓道后端作斜坡式,前段为 5级台阶。墓塔修筑在墓室正上方,砖砌塔基近方形,南北长5.65米,东西宽5.50米。正中为一平面方形的空心塔,南北长2.7米,东西宽2.6米。上部早年已毁。墓壁涂白灰,绘壁画。甬道后部东西两壁各绘一头戴兜鍪、身穿铠甲的武士。墓室东西北 3壁绘侍从、乐伎等10人,头戴幞头或系抹额,身着圆领长袍,腰束革带,足踏靴或麻鞋,手持乐器等物。人物均以细线起稿,敷染朱、红、赭、青、绿、白等色,最后用墨线定稿,笔触工谨,形象丰腴,作风悉同盛唐。墓中出土有贞孝公主墓碑 1通,另有陶俑、陶器残片、鎏金铜饰等。墓碑通高 105厘米,宽58厘米,厚26厘米,阴刻汉字楷书,共18行, 728字。据载,贞孝公主是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的第四女,卒于大兴五十六年 (792)。墓中骨骸分属两个男女个体,推知此墓当为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碑文明确记载公主“陪葬于染谷之西原”,推知这一带应有渤海王族的陵墓。

  1981年文物部门在贞孝公主墓上建造房舍,并对壁画作了化学封护。

       廿六、上海        (一)徐光启墓       徐光启墓位于上海南丹路上的光启公园内,于1957年整修,现墓地有徐光启花岗岩雕像。东侧是碑廊,有徐光启画像、手迹和传记石刻,共12块。四周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庄严肃穆。

  徐光启,上海徐家汇人,我国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研究和介绍西方科学的先驱,历史上“四大农学家”之一。曾官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终生从事天文、历法、水利、测量、制盐、数学和农学研究,在农业与天文上的成就极为突出。1600年,结识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翻译了《几何原本》、《大测》等书,介绍西方科技知识。

   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去世,后被葬在当时的法华浜和肇嘉浜汇合处,其子孙也多汇居在此,“徐家汇”由此得名。        廿七、云南      (一)云南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在云南省建水县城北门附近,为云南省最大文庙,始建于元,明、清两代按曲阜孔庙布局先后扩建。内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相互对称,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庙内有一个椭圆形大池塘,名叫“学海”。正殿先师庙,为明朝重建。殿周有20根大石柱,每根高5米,重约万斤,用整块青石雕成,其中两根有镂空雕刻的巨龙盘绕。屋顶全铺五光十色的琉璃瓦。正殿大门的22扇屏门上,雕有近百种飞禽走兽,工艺极精细。


歡迎進入還舊樓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