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2特种部队 载具:《玛丽和马克思》: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8:08:27
《玛丽和马克思》: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麻绳 发布于:2009-11-01 10:46      昨晚看完《玛丽和马克思》,就得知了歌手陈琳自杀的消息。在《玛丽和马克思》中也有自杀的情节,在玛丽的父亲去世后,终生与雪利酒为伴的母亲选择了自杀,当然马克思被父亲抛弃的妈妈也是自杀的。而当玛丽的爱人弃她而去,玛丽也曾试图用自缢来逃避,当时的背景音乐就是这首《Que Sera Sera》,这是一首在西方被传唱了几代的歌曲:“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问我妈妈,我将来会怎样,是否会美丽?是否会富有?……”我想每一个人在童年时都会对自己未来的美丽人生抱有一种神秘的向往,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摆脱现实中的一切不如意,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甚至是世界的焦点。没有人去设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失败者,自己会被爱人抛弃,自己会孤独一生,甚至有一天可能会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如玛丽一样的看上去一无是处,也可以幻想有一天会嫁给“灰色伯爵”,快乐地生活在苏格兰城堡中……     一个是沐浴在澳洲阳光下的小女孩,一个是生活在纽约阴冷公寓中的老宅男,本来他们的生命没有产生交集的可能,但当他们意外地成为笔友,彼此的每一次倾诉与倾听,就成为他们生命之河的航标,这种淳朴的依恋温暖了玛丽的前半生和马克思的后半生。这就是《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粘土动画片的情节,这里面没有故事,只有人生。     马克思的心理医生告诉他,人要学会在孤岛上生存,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一切。其实人生的一种本质就是学习和适应这样的孤岛生存,玛丽的爸爸靠的是仓库里的鸟类标本,玛丽的妈妈靠的是雪利酒和香烟,马克思幻想出了一个虚拟的拉维奥利先生来作为自己的朋友,实际上影片中每一个出现的人都在忍受着孤独的考验,即使是玛丽的丈夫,也因为忍受不了玛丽的不切实际而逃离了她的生活,有趣的是他逃跑的目的地也是一个笔友,这让孤独的生命如天命轮回一般无奈。其实比离群索居更让人绝望是因为人心的隔膜而产生的孤独,就像玛丽那患了广场恐惧症的邻居,他总有一天能够积攒冲出藩篱的勇气,但即使是有肉体生命以爱情的名义与你相伴,内心的孤独也是人类摆脱不掉的烙印。     既然孤独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你所能做的只有去适应和享受它,即使是现在这样的让沟通变得轻而易举的网络时代,即时聊天工具和泛滥的短信也不可能让我们摆脱那种孤独的空虚感,特别是当每个人都浓缩为一个手机号或QQ号时,心与心的距离实际上是更加被放大了的,我们甚至连玛丽和马克思之间用书信维系的那种期待和专注都丧失了,当我们不停地变幻着个性化签名以表明自己的网络存在的时候,玛丽滴在信纸上的泪水则显得如钻石般稀有而弥足珍贵。     马克思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中的老卡尔,那种洞彻人生的悲剧宿命感让我感到心悸。想起了美剧《外科医生格蕾》中的一集,那里有一个患病的老者这样描述自己倒计时的人生:“所有的里程碑都过去了,毕业典礼、结婚、生子、退休……剩余的生命中再没有新的里程碑,只有一步步逼近的死亡了。”总有一天,每个人都将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再改善自己的将来,人生已再无悬念可言,这时人才真正会明白自己挥霍和错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希望那时候有人和我说或者我对他(或她)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     《玛丽和马克思》应该是我迄今为止打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影片的每一格画面都臻于完美,那些焕发着恶趣味的睿智台词也让我迷恋,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阴郁的配音棒极了,以质朴无华的风格,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挖掘关于生命本原的思考,《玛丽和马克思》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