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活动策划主题: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演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47:08

人体经络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便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一方面来源于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但更多方面则来自古人长期的医疗实践。最初,人们只是在生产活动中因偶然机会,身体某一部位受到撞击或损伤的刺激后,局部或另一部分病痛得到解除,渐渐地认识到到刺激点(输穴)的治疗作用。以后经过长期体验,刺激点的发现越来越多,进而认识到这些刺激点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当刺激某一点时,可以产生酸、胀、重、麻等感应,而且感应有时还会向一定方向扩散转导。许多点不但能治疗某些体表的病,还能治疗某些内脏疾。这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最后把点与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在体表有一定的循行线路,并与内在脏腑密切联系,纵横交错,沟通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__经络系统。所以,经络学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归纳,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对于临床各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并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调节部分的功能,从而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所以经脉主要指大的纵行的干线,属于经络的主体,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为经脉的小分支,纵横联络,好象罗网一样遍布全身,其部位分布较浅。经和络横错杂,交会衔接,紧密联系,组合成一个较为复杂而又精细的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经脉又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都与十二经脉有关,络脉之中较大浮络;别络的细小分支称为孙络。

    (一)十二经脉

    1、命名及“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般来说体现了经脉的循行部位、阴阳属性和所联系的内脏器官。如手太阴肺经,则表示该条经脉循行至手部,隶属于肺,归于阴经;足阳明胃经,则表示该经循行至足,隶属于胃,归于阳经。其余经脉可依此类推。

    十二经脉和内在脏腑均有特定联系,它以“络、属”来表示。“络”有联络意思,“属”则有隶属的意思。每一条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而同时与之相合的脏或腑的联系称为“络”。这种两经之间的相互联络,是与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相一致的。如手太阴经属肺而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而络肺等。关于十二经脉的具体络属关系见下表。

    2、循行分布概况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沿着一定的方向循行。 其总的循行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这样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行径路。其在体表各部的大体分布如下: 

    在头部是六条阳经分布,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其中,手、足阳明经在面部,手、足少阳经在颞部,手太阳经在颊部,足太阳经在额、顶和枕项部。

    在四肢部是阳经行于四肢外侧(上肢为伸侧),阴经行于四肢内侧(上肢为屈侧)。

    在躯干部,胸腹部分有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分布;胁助部分有足少阳经、足厥阴经和足太阴经分布;腰背部分有足太阳经分布;肩背部分又有手三阳经分布。至于在体内深部, 十二经脉和各有关脏腑都有密切联系。

    (二)奇经八脉

    奇,异、不同的意思。十二经脉称为“正经”。奇经是说有别于正经的一类经脉,共有八条,所以叫做“奇经八脉”。奇经与正经的区别,主要在于正经和脏腑均有直接联系,而奇经和脏腑不发生直接联系,同时也没有表里络属关系。

    奇经的循行路线大致如下: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前进入阴毛部, 沿着腹、胸、颈部的正中线上行,到下唇中央分为两支, 环绕口唇,经过面部到眼眶下部。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进入阴毛部,沿着腹、胸、颈部的正中线上行,至项部后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内系带处。

    冲脉起于小腹之内,下出于会阴部,在腹股沟处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沿腹部两侧上行,散布于胸中,再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从小腹分出的一支向上行,与督脉相通,行于脊柱内。

    带脉行于季胁部下面,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至于阳跷、阴跷、阳维、阴维所脉,在临床不常应用,所以对其循行路线,此处从略。

    上述各类经脉不仅各自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且经与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经络的功能活动, 即“经气”作用的体现, 特别是十二经脉,经气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转至足厥阴肝经,再转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气血运行其间,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奇经八脉错综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另外,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线上都有若干输穴,但奇经八脉中只有任、督两脉有自己的专门穴位,其余六脉的穴位则包含在十二经脉的输穴之中。在针灸等临床上,主要应用这十四条经脉的输穴, 所以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 (关于十四经的具体输穴等,详见后“针灸”章)。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有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运行气血,转导感应,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这些作用是“经气”活动的体现。在人体全身,经络密如蛛网地遍布,通上贯下,入里出表,从而使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以《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发挥,还有赖于气血的滋养,机体正是以经络为途径,通过经气的转注,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以供给营养;而且通过经气转导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刺激,来调整脏腑、躯体器官组织之间的功能活动,取得阴阳平衡协调,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奇经八脉的功能,除以上总的功能外,还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因奇经八脉交叉贯串于十二经脉之间,故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满盈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不足时,奇经八脉又可给予补充,起着联系,调节的作用。其中,督脉能够总督一身之阳经,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所以称为“阳脉之海”。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因十二经脉中的足三阴经及冲脉等均会于任脉,所以称为“阴脉之海”,并与女子妊娠有关, 主养胞胎。 冲脉又称“血海”,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同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纵行诸经。

   三、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用以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病理变化

    在生理情况下,经络发挥运行气血,感应转导的作用。而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可成为转递病邪(致病因素)的途径,外邪可通过经络自外向内,从皮毛腠理内转五脏六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转变途径, 而且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躯体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脏腑病变可以互相影响。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故肝病可犯及胃;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故肺病可影响大肠等。同时,内脏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的转导,反映到体表一定部位,如肝经上连目系,因而肝火可有目赤肿痛等。

    (二)指导诊断治疗

    由于经络是沟通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通路,并与脏腑有相应的所属关系,其循行又有一定的部位和起止点。因此,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其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例如:两季胁部疼痛多为肝胆有病,因为该处是肝胆经脉所布之处。另外,脏腑的病变,有时还可以反映在所属经络的某些输穴上,有明显的压痛,或摸到结节、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局部皮肤有某些形态变化,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如肺脏有病,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胃病在胃俞或脾俞、肝病在肝俞或膈俞、肠痈在阑尾穴分别有压痛等。

    经络学说还广泛地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针灸、按摩疗法等更具较大的实用意义。根据经络在体表与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脏腑的病证可在体表相应的经络分布部位的穴位上进行治疗,经络循行部位上出现的病变可按该经及其所属脏腑论治。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肝病取肝经的“期门.穴,针刺手、足阳明经的输穴,可以治疗口唇、齿、颊部病变。阴囊为肝经所联系,阴囊湿疹就可以从肝经着手治疗:足跟为肾经所辖,足跟痛可用补肾法治疗等。 此外,药物也需通过经络转导转输,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根据某些药物对某脏腑经络具有的特殊选择作用,而创立的“药物归经”理论, 也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它指导着临床的分经用药和引经药的使用等。

四、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每天24小时里 不同的经络循环活动 对身体有不同的作用.

肺~~寅时
大肠~~卯时
胃~~辰时
脾~~巳时
心~~午时
小肠~~未时
膀胱~~申时
肾~~酉时
包络~~戌时
三焦~~亥时
胆~~子时
肝~~丑时
子时~~23点—1点
丑时~~1点—三点
以此类推

 

手太阴肺经--------辛金,肺为阴脏,秉大气中金气而生。金气有收敛作用。肺经金气收敛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络大肠,主降。肺经秉阴金之气,兼秉阴土之气。                                                                  

手阳明大肠经--------庚金,大肠为阳腑,秉大气中金气而生。金气有收敛作用。大肠经金气的收敛作用,由下而上,自手走头,络肺,主升。大肠经秉阳金之气。                                                                             

足太阳膀胱经--------壬水,膀胱为阳腑,秉大气中水气而生。水气有封藏作用。膀胱经水气的封藏作用,由上而下,自头走足,络肾,主降。膀胱经秉阳水之气。                                                                             

足少阴肾经--------癸水,肾为阴脏,秉大气中水气而生。水气有封藏作用。肾经水气的封藏作用,自下而上,自足走胸,络膀胱,主升。肾经秉阴水之气,兼秉阴火之气。                                                           

足少阳胆经-------甲木,胆为阳腑,秉大气中木气而生。木气有疏泄作用。胆经木气的疏泄作用,由上而下,自头走足,絡肝,主降。秉阳木之气,兼秉相火之气。                                                                       

足厥阴肝经--------乙木,肝为阴脏,秉大气中木气而生。木气有疏泄作用。肝经木气的疏泄作用,由下而上,自足走胸,络胆,主升。秉阴木之气。                                                                                              

手少阴心经--------丁火,心为阴脏,秉大气中火气而生。火气有宣通作用。心经火气的宣通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络小肠,主降。秉阴火之气。                                                                                           

手太阳小肠经--------丙火,小肠为阳腑,秉大气中火气而生。火气有宣通作用。小肠经火气的宣通作用,由下而上,自手走头,络心,主升。秉阳火之气,兼秉阳水之气。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为阴脏,秉大气中相火之气而生。相火有燔灼作用。心包经相火的燔灼作用,由上而下,自胸走手,络三焦,主降。秉阴性相火之气,兼秉阴木之气。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为阳腑,秉大气中相火之气而生。相火有燔灼作用。三焦经的燔灼作用,自下而上,自手走头,络心包,主升。秉阳性相火之气。                                                                                    

足阳明胃经--------戊土,胃为阳腑,秉大气中土气而生。土气有运化作用。胃经土气的运化作用,由上而下,自头走足,络脾,主降。秉阳土之气,兼秉阳金之气。                                                                      

足太阴脾经--------己土,脾为阴脏,秉大气中土气而生。土气有运化作用。脾经土气的运化作用,由下而上,自足走胸,络胃,主升。秉阴土之气。

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1a.swf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12a.swf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11a.swf足少阳胆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10a.swf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9a.swf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8a.swf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7a.swf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6a.swf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5a.swf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4a.swf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3a.swf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http://class.ibucm.com/jingluoxue/img/4_2a.swf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5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3.生理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2.生理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