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实验学校:易经智慧解读六十四卦之需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0:27

   易经需卦卦象。上坎下乾。为四阳二阴卦。阳多从阴。以阴贵也。阴先于阳。所谓二君一民之象。谓阳尊阴贱。今尊者卑。而贱者贲。是反乎道。而阴以少成贵也。阴少而在先。阳众而在后。即君多民少之象。君阳也。民阴也。上下之差也。而非关乎卦位。以卦之体言也。卦以阳少为阳。阴少为阴。以少御众。即以君御民之例。然阳卦以阳爻之奇。阴卦以阴爻之偶。就三画卦言也。若合之。则恒反其阴阳。阳反成阴。阴反成阳。亦极则反也。需上坎下乾、皆阳也。而合成需。反为阴卦。乃因阳多阴少故也。此虽就六画卦言。而以八宫卦属论。亦如是也。需者、坤宫之卦。游魂之气。以坤游于乾也。下之讼卦。则乾宫之变。而离宫之游魂。以离气游于坎也。故乾坤离坎。四宫相通。先后天之位同。先后天之用变耳。需以坎乾合。曰水天需。坎居乾外。水在天上。以水上天。为云雨之象。由地位辨也。故需字上为雨。乾天也。天者覆下而四垂。云随天覆。下垂成雨。故需字下从而。而乃天字之形。亦覆而下垂也。古天字篆作。其字形如卦象。观字可知卦矣。需卦六爻。二阴四阳。初二三五皆阳,四上为阴。内卦皆阳。外二阴一阳。由卦之本体言。上下皆阳。由其合言。有纯阳与变阳之异。坎为中男。阳之变也。以乾交坤所变也。坎虽名阳。而后天代坤。故为变阳。非如乾之纯阳也。然上下相当。先后天之位相对也。以阳合阳。而变相得。故卦虽过。而不失于中。则由坎之上于乾,孚阴阳交用之义也。阴以上升。阳以下降。为正交之正。如泰如既济是也。泰以天交地。既济以水加火。皆得交用之正。而成和也。需亦如之。乾犹离也。坎犹坤也。故需与明夷、与泰既济相似。而讼与晋与否末济相类。以乾坤离坎相交为和,相背为戾。需与明夷。犹不失其和。若讼与晋则戾矣。此因上下卦之序不同也。而需者本与讼反。与晋对。反者为往来,对者为匹敌。各不同也。以坎与离、坤与乾、相对。而坎乾、与乾坎相反也。凡反者一卦之反。如屯与蒙也。需反为讼。讼覆成需。二卦只一卦耳。以上下易也。然上下既藉。则德用不同。其序已乖。则分合乃别。需与讼相差。即在此反覆间也。夫需之象。阳多阴少。阳急求阴。与屯蒙相反,屯蒙皆四阴二阳。而需讼则二阴四阳。亦恰相反。故屯蒙为阴求阳。而需讼则反是。阴以少而难应阳求。则有所求者必急。急则必争。故需后为讼。需求也。讼、争也。而需之所以为求者。以阳之所需也。夫阳者、气也。道也。神也。阴者、质也。物也。形也。以多求少。则求者切。而供之者亦迫。此需之所以为求也。然人物之生。所需之最近者。莫过其生活所用也。如饮食衣具居室之类。其至切者、饮食也。盖比人之初生。他无所嗜。唯欲乳拜。物生亦然。以所需关其生命也。屯蒙其始生也。则继之者。生之所需。故需次蒙。而以见圣人全生之道也。生者必有以全其生。育者必有以成其育。此圣人于民。必先利用阜生也。民若失其所需。则安能生哉。故需者求也。阳求于阴。明有求于物也。物以济人之生。成人之养。是物者。天以生养人物者也。百物皆然。而有所需者。有缓急之别而已。以需者须也。须者待也。待其所急而于之。顺其所欲而付之。此需之为应乎求也。而因象之见焉。故反阳从阴。因情辨物。此需之道也。圣人人情之至也。不能矫情以生。不能徇物以欲。则有待于需道焉。需者审所需需后而后与之。辨所急而后待之。不戾乎情。不乖于性。不忘于物。不逞于欲。是格物致知之道也。需者格物之道。讼者致知之道。此大学始教也。故大学言格物致知。而及听讼也。此教义一贯者也。而后人多忽焉。不研易象。何以知其故哉。

需卦象。既以坎乾合成。而皆得中。是水天一气。雨在空中之象也。其所变化者。有关夫兑与离。二至四为兑。三至五为离合之成睽。以上下距也。两在空而末及地。亦相离也。则有所盼望之意。如早之望云霓也。夫物之初生者。唯苔与草。而其所养者。唯雨露与日光。天生之以成物。复与之以为养。不外于日光雨露也。无此则不生不养。则无物。是以物之所需者。日光雨而己。日光为阳。乾也、离也。雨露为变阳。坎也、兑也,需象以二者合成。纯取义于是。而以见天之生养万物。与物之待天以生与养。全由乎阳气之和也。以气化言。乾阳化离阴。坎阳含兑阴。以阳变阴。而成相得之物。然阳者表也。阴者内也。阴未来也。是阳有盼于阴。而不能不侍之也。如物之待日光雨露。必因时而后得也。有其一者。末必兼其二。有日光者。则盼雨露。多雨露者。则盼日光。皆不免于待。因待成需。因需成卦。此圣人示人以生生之道。而明乎生养之不可苟也。天固生之养之。而必有以调之。不调、则生者反死。养者反害。如过浸则腐。过旱则焦。腐与焦者。非不养也。失其调也。非不生也。失其道也。故曰中和者、天下之本也。唯道乃中。唯调乃和。需也者中和之则也。雨在天上。则不失于浸。日承水泽。则不失于焦。而万物皆以生以养。以全以成。不复负于天。不复戾于道。此需之所以为需也。盖过者非需。不及者非需。过者太多。不需而畏。不及太少。不需而怨。畏者无羲。怨者寡恩。故仁义之道无过不及。乃真需也。不生者不需。已死者不需。生而未死。乃诚相需。故需者。有必需之道焉。有宜需之道焉。有恰需之道焉。以合中和是也。此天下之本也。生化之序也。因乎二气之感。依于两卦之合。乃见需之义焉。非徒以明夫吉凶。察夫利害也。

就卦理言之。凡物之所养所求者。必因其所关重要。而莫能自已。乃不得不需之也。如人之生。食饮所需。衣服所需。居住所需。生聚所需。德业所需。皆视其必要。而后名之为需。若可有可无者。非需也。不独不需。或反拒之。以其害于身心。累于家国。则不得名之需也。如奢靡之嗜欲。净夸之习尚。邪僻之风。奇巧之物。诲淫诲盗之业。诱奸诱恶之器。所以害民德而损民生者。惑民志而毒民命者。皆不独不得为需。且当屏弃勿近。不独不得有需。且当禁制与接。此即节欲善养之道。而中和之至。性情之正。夫人之所以立为道者。即在此义。果不需而需。非需而需。则乖夫易之需。而人欲横流。天理灭绝。所谓生者杀之。养者鸩之。以速其生命。而趋于死亡。则天道已毁。人道已断。更何需之为。此乖乎生养之厉灾也。君子之所儆戒焉。故于需卦取本于乾。欲人之朝乾夕惕。而戒惧情欲之害。以保乎性命之正也。取则于坎。欲人之履险蹈危。习坎阱而不陷。指水示信。知坎窞而有常以合乎中和。而达于道德。是需卦、理以数着者也。人之所以别于善恶者。非生之殊。乃习之异。故习坎知险。为一生之戒。非性之差。乃情之误。故正性明乾。为终身之忧。乾惕以节其情。而需以正。坎险以比于欲。而需不迷。则需之道得。而人之生全矣。成己足以成人。成身足以成物。则需道之推广。即达人之功。格物之业也。物至知知。人道所始。岂仅养生已哉。而无物不得其生。无物不得其养。不悖不害。宁有他哉。天下共生成需。无一物之常所。比诸乾元大生之德亦无让焉。此需之为人物生养之正。而天地生化之原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