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彩票投资指南:【援用】古代文学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0:40:33
1.颊上添毫 ( jiá shàng tiān háo ) :出 处《晋书·顾恺之传》:“尝图裴楷橡,颊上夹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顾长康(顾恺之)画的裴叔则(裴楷),面颊上添了三根胡须。有人问他为何这样,顾恺之说:“裴楷漂亮爽朗,有见识,有才具,这三根胡须正是他的见识才具。”看画的人玩味他的话,忽然也觉得增加三根胡须似乎就添了神韵,比没有时强多了。颊:面颊。给人画像时在脸上添上几根毫毛。比喻文章经润色后更加精彩。

  2.目送手挥:魏晋之际著名文学家嵇康所作《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四中,句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送归鸿”,指眼睛追随天空中的飞鸟;“手挥五弦”,指挥下手指弹琴。后因以“目送手挥”比喻写作诗文书画时的从容尽意,得心应手,妙意双关。清人王士稹评作诗云“手拨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语即出此。(典见《嵇康集》)

  3.掷地有声:晋文学家孙绰以文才著称,曾作<游天台山赋>,辞致精工,写成后示友人范荣期,自诩曰:“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范荣期初犹不信,开卷披览,每念至佳处就赞叹说:“应是我辈语!”后因以形容辞章精美。如唐李峤<赋>诗:“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又以掷地称人的才华之高,如宋王禹偁《重修出岳庙碑》:“惭非掷地之才,有玷他山之石。”(典见《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

  4. 洛阳纸贵: 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东晋的左思就是其中很杰出的一人。左思字太冲,出身贫寒,也不善交流,但却十分博学,最擅长写文章。左思小时候是个特别很是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特别很是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左思垂垂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基础。这以后他又打算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孜孜不倦,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黄绢幼妇(绝妙好辞):这两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捷悟》。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而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称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据《世说新语》载,蔡邕题字后的一天,曹操和他的“主簿”(类似现在的秘书)杨修路过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的故事,我《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6)》中“智差三十里” 已经有过介绍,此处从略。

  6. 自出机杼zì chū jī zhù:出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古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开生面、独创新意。

  7.不忮不求 ( bù zhì bù qiú ) : 】:《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郑玄笺:“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备于一人,其行何用为不善。”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8. 屋下架屋wū xià jià wū:【出自】:北齐·颜之推《谚氏家训·序致》:“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近义词,床上安床。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9.傍人门户 bàng rén mén hù:【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译文:在古时候,春节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写了神名,挂在门边上以驱邪,叫桃符,后来演变成春联;在门上贴门神以镇邪。端午节时,人们用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上以消毒气。有一次,桃符仰面看著艾人,说:“你是甚么呀,怎么敢住在我头上?”艾人屈身向下,回答道:“你已经半截子入土了(从元旦到端午,约半年),还有脸同我争上下吗?” 桃符很生气,和艾人吵了起来。门神劝解道:“不要吵了,我们这等人,都依附著人家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工夫争闲气呢?”(出自《东坡志林》卷十二)傍:依靠,依附,依附在别人的大门上;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10. 取青配白:比喻文句对偶工整。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仿窜窃,取青妃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其大笑固宜。”。妃,一作“媲”。《尔雅》云:“配也。”成语“取青配白”由此而来。亦演化作“抽青配白”。金·元好问《送诗人秦略简夫妇苏坟别业》诗:“昨朝见君临水句,乃知抽青配白非诗人。”

  11. 覆瓿(fù bù):(1).喻著作毫无价值或不被人重视。亦用以表示自谦。宋 陆游 《秋晚寓叹》诗之四:“著书终覆瓿,得句漫投囊。” 明唐寅《除夜坐蛱蝶斋中》诗:“一卷文章尘覆瓿,两都踪迹雪随驴。”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供覆瓿之用。” (2).犹覆盆。明.范濂《云间据目抄·纪祥异》:“但始事之日,业已申呈各衙门,终难曲庇,故各拟徒杖,实覆瓿之冤也。”

  12.管城子:唐代韩愈曾写《毛颖传》,说毛笔被封在管城,叫“管城子”。后因为毛笔的代称。宋刘克庄《念奴娇》词:“颠毛虽秃,尚堪封管城子。”据说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垂垂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俗气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

  13.夜咏达旦:顾恺之为东晋时的大画家,亦工诗文,对艺术的追求往往超出常情,被称为“顾痴”,时人以其才绝、画绝、痴绝为“三绝”。安帝义熙间,他任散骑常侍,居处与谢瞻(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兄)毗邻。顾恺之常在夜间月下,反复吟咏自己的诗作,谢瞻则常隔墙赞叹称好。顾恺之见谢瞻欣赏,吟咏愈力,乐而忘倦。时至夜深,谢瞻力不能支,昏昏欲眠,为不使成恺之扫兴,睡前特专请一人,代已与顾恺之应答。而顾恺之在诗兴方浓之时,竟毫不觉察,咏诵达旦而止。此事当时即传为佳话,并为后世文人艳传。(典见《晋书.顾恺之传》)

  14.坐拥百城:出处 北齐·魏收《魏书·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思是:有一万卷书,胜似管理一百座城的大官。比喻藏书极丰富。

  15.梅妻鹤子: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回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身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终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惊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涌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頫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明代,诗人王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

  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有关。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我国著名的诗词学家、浙江大学传授夏承焘先生曾发表过《春风世界话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况,大致的意思是:林逋生前,隐居孤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气就更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于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争战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钦若编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后来,老皇帝宋真宗还真的带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和*的朝政中,一些大臣与无耻文人便借“天书封禅”之机趋炎附势,呈献谀文。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怎样的不得人心,朝政的*又是多么严恶的一个社会问题!林逋对朝廷这种劳民伤财的乱政,是表示过不满的。

  夏承焘先生还认为:林逋虽然隐居于孤山,但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只不过是因他名气太大,由于他曾被人民和士大夫所敬重和钦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林逋“无妻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传说,是一个佳话故事而已。尤其是今天在我们全国梅界,更要弄清楚这一历史上的传说和故事。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当今杭州的作家、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绝色杭州》一书里,特地写到了“处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都说林和靖终身不娶,方有‘梅妻鹤子’之说,我却终有疑惑:那个终身只爱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写出《长相思》来吗?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想来,处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泪的,也是有恋情的。梅可爱,鹤可爱,但终究是人最可爱。我曾从杭州地方史专家林正秋先生处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恋情的,不但有恋情,而且还有婚姻,不但有婚姻,而且还有后代,后代大大的多,一分又为二了。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兴旺。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飘洋过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还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制作馒头的祖先,这几近乎传奇了。但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胜利会师,摄相于孤山祖先梅下,有林传授挽臂为证。这实在是货真价实的寻根文化了,至于它在学术上经不经得起千锤百炼,要靠史家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我,却是希望隐士有后的。绝人情爱的隐士,终不如增人情爱的隐士更可信呢……” 这段文字既抒情,又合乎常理的把长久以来关于林逋终身未娶,在孤山隐居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传说,用以上事实作了澄清,纠正了过来,为林和靖先生还了正常人的人情味……

  16.破镜重圆:乐昌公主,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媳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枪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本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这个典故用现代话说就是:隋朝的杨坚覆灭了江南的南朝陈国,陈国的皇族被虏到隋国的国都长安,陈国附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惨遭分散之苦,乐昌公主把自己梳妆台上的一面铜镜摔成两半,一半给了丈夫,一面留给自己。她和徐德言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至找到对方的下落。乐昌公主被赐给丞相杨素作妾后,日夜思念丈夫,直到第三年的正月十五,才遇到了丈夫的那半块铜镜。幸运的是,杨素是一位性情中人,得知了乐昌公主和徐德言的曲折经历及深厚感情后,让文昌公主与原来的丈夫团聚。“破镜重圆”便由此而来。唐贞观十年,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双双离世,合葬在一起,那面铜镜就成了他们的陪葬品。

  17.倾国倾城: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有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语出自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闻此曲后,遂纳其妹为妃,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李夫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很受武帝宠爱,后因病重,武帝时常前往探望,而李夫人始终背对武帝,不以正面侍君,说是病颜憔悴,怕有损在武帝心中的夸姣形象,李夫人死后,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她怀念不已。白居易据此写了一首讽谕诗《李夫人》。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

  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恩不尽念不已,甘泉殿里令写真。

  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

  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链金炉焚。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

  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

  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贵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18.雪泥鸿爪xuě ní hóng zhǎo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故事是说,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联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四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9.鸡窗(鸡窗):亦作“ 鸡牕 ”。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宋 刘义庆 《幽明录》:“晋 兖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 处宗 因而言巧大进。”后以“鸡窗”指书斋。唐 罗隐 《题袁溪张逸人所居》诗:“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宋 范成大 《嘲蚊四十韵》:“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还期他日,鸡牕映雪,早作和羹。”

  20.韦编三绝:韦,熟牛皮。古时用竹简写书,竹简用牛皮带编联起来,称“韦编”。三绝,多次断开。后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瘦腿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白叟,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重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递次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而相称沉重。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