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还不起跑路攻略:菩提本非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49:03

 (转)菩提本非树

     http://qcyu2007.blog.sohu.com/138916066.html


      我对佛教的至圣之物“菩提树”感到好奇,至少已经有了十年。因为我一位老同学对佛学颇有研究,我们常在一起议论佛教话题,自然也要提到菩提树。正巧前两年有一位老弟到东南亚一个佛国去旅游,据说在那里见到了一棵神奇的“菩提树”。老弟大为兴奋,他不仅拍下了那棵枝繁叶茂的“神树”,还拍下了树上鲜艳夺目的“菩提花”,特地传过来让我一睹为快。我一看那些照片,暗暗吃了一惊:那棵树并不是我所知道的“菩提树”,那许多美丽的“菩提花”也根本不是菩提树所生的花。看来是那可恶的导游信口胡说,骗了我那老弟。赵朴初老先生有灵在天,一定会双手合十,念道:罪过啊,罪过。可惜最近我的电脑硬盘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那些照片也永远消失在虚幻世界之中,我只能到网上搜索一番,借来一组类似的照片,帮我造出这段“蚊子”。


      据说当年释迦摩尼站在一棵榕树之下,目不转睛,苦苦思索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达到“菩提”之境,明白了宇宙人生一切苦难的根源和解脱之道。他决心遍游四方、广结善缘、宣扬佛法,普度众生。他被天下弟子和信徒尊为“佛祖”。印度梵文的“菩提”一词(Bodhi),中文译为“佛”,在梵文中的本意就是“觉醒、觉悟”的意思。那棵老榕树因为偶然的机缘,为佛祖提供了方便,可谓功德无量,也被众人誉为神圣无比的“菩提树”。那里的小庙,就称为“菩提寺”(Mahabodhi)。

位于Bodhi Gaya的早年菩提树和小神庙。大英图书馆藏画。图片来自Wikipedia.本人略加裁剪。


      这棵在佛教界无比神圣的“菩提树”,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邦的小镇“Bodh Gaya”(中译迦耶)。那里离开释迦摩尼的诞生地兰毕尼(Lumbini,位于尼泊尔)很近,离开中国的日喀则其实也不远。据说那棵树的树龄已经远远超过了两千年。


释迦摩尼诞生处(兰毕尼)、成佛处 Mahabodhi 及第一棵菩提树的大概位置。地图来自Wikipedia,标记为本人参照其它地图资料所加。


      早在佛祖圆寂之前,人们就在这棵树旁建起了一座小小的神坛,后来又扩大为寺庙。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寺庙逐渐荒芜失修。到十九世纪以后才开始重新修缮,建起了一座相当宏伟的佛塔和菩提寺(Mahabodhi)。而庙旁那棵功德无量的菩提树,经过无数人的精心保护,已经高达数丈,它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像一位郁郁苍苍的千年老者,在这里静静地守护着佛陀的足迹,见证着佛教的兴衰,迎送着无数的游人。

印度北部Mahabodhi佛殿前的“菩提树”,相传为释迦摩尼成佛之处。图片来自Wikipedia,William Pfifer摄影。本人略加处理。


      我用手头常用的图像软件,对原始曝光条件进行了一些矫正和锐化处理,终于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棵树的叶形,和我从别处收集到的资料完全一致。确信佛教界专指的“菩提树”,就是这一种,而不是有些地方随意所指的替代品。


      严格意义上的“菩提树”,是一种榕树,国内寺庙里也称“毕钵罗树”。它在植物学上和无花果树比较接近,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所以被命名为Sacred Fig(Ficus religiosa)。它的树叶极有特征,每片树叶都像一个心形,下端有一个细长的“尾巴”,以便雨天排水。菩提树叶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蜡质,所以很少积有灰尘,看上去总是十分洁净。据传广州光孝寺的老菩提树,是梁武帝时代由印度僧人所种,应当是目前国内最为古老的一棵。只要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

菩提树叶。图片来自Wikipedia,摄影者Eric Guinther。

      菩提树属于“隐花植物”。也就是说,它的花序像无花果一样,是包裹在一个扁球状的花被之中的。大多数菩提花球都是成对生长,几乎没有花柄。看上去就像是直接从树干上长出来一般。成熟后的果实也是包被在球形的外壳之中,所以不可能从外部看到巨大而鲜艳夺目的花朵。我在网上看到数百张名为“菩提花”的照片,可惜只有两张是真正来自菩提树的球状花。

网友徐晔春所拍的菩提树花。这是网上所见到最好、最为可信的一张。多谢网友功德。
      国内一般所说的“菩提花”,其实并不是菩提树所开的花朵,而是南非地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所开的花朵。这种花不仅硕大,而且相当美艳,变异种类繁多,所以被命名为“Protea”,意思是千变万化的花神。而这个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海神Proteus,他的外貌和形体变幻无穷,令人琢磨不定。所以瑞典的生物学家林奈干脆将这海神的名字送给了这种美丽而变幻无穷的花朵。可惜在音译成中文的时候,却鬼使神差地按照“Protea”的读音译成了“菩提花”,如果佛祖知道了,恐怕要哭笑不得了。照我看来,也许应当译成“普鲁蒂花”,以别于真正的“菩提花”。

非洲名花“菩提花”(Protea)。其实和佛教菩提树毫不相关。不如译成“普鲁蒂花”。图片来自Wikipedia.
      我在网上还看到另一类美艳无比的花朵,也被称为“菩提花”,差得更远了。这种花都有成串的花蕾,每一朵都是单花,有很长的花柄,三到四片不对称的花萼,六个鲜艳的花瓣,许多花蕊。它的树叶也很小,有点像石榴叶。它既不是菩提树的花朵,也不是非洲来的“菩提花”。我那老弟给我看的,恰恰就是这一种。天知道哪一位超级导游酒后发狂言,指鹿为马,居然将它说成了“菩提树”和“菩提花”。

网上所传的另一种“菩提花”。它与印度菩提树和非洲菩提花都没有亲缘关系。纯属误传。

      平心而论,“菩提”二字原指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一种无忧无患、无物无我的状态,一种四大皆空的悟性,并非一草一木。佛经上早就说过“色即是空”,色者,色相也。世间一切有形、有声、有色之物皆属此类,必然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有即是无。当年佛祖站在那棵榕树之下,入定七日,想来也不过是一种偶然的机缘。假如当时只有一棵桃树或李树,今天人们就要尊称桃树或李树为“菩提树”了。但既然佛祖在那老榕树之下获得至高悟性,达到菩提之境,已经是人所共识的文化遗产,我们还是应当尊重这个传统,敬奉真正的“菩提树”,而不是乱点鸳鸯,亵渎神明。

      其实,只要能真正悟出宇宙人生的真谛、摆脱尘世的烦恼,无处不菩提,何在乎桃树柳树?反之,我等凡夫俗子,身披三界浮尘,心怀万种杂念,即使开着宝马、带着藏獒、拖着小蜜、扛着香烛,浩浩荡荡到Mahabodhi的菩提树下住三十年,恐怕也是南辕北辙,永世不得面佛。至于那些身披袈裟、怀揣手机、
口称弥陀的僧人,一边敲着木鱼,一边流着口水,死死盯着上香的美女,纵然将那经卷儿读得滚瓜烂熟,想来也是无缘见到真正的菩提。难怪惠能和尚说: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