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串演员欧阳青:支架式教学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1:44

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亦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显示的能力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亦即儿童在成人的指导、帮助或同伴合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而在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换言之,“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他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维果斯基指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由此,维果斯基引出了辅助学习的理念,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技能,如对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最初往往受外在因素的调节、辅助,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理工具。概言之,儿童的自主、自律能力,是外部调节、辅助或者是他律逐步内化的结果。孩子之所以在某方面学会自律,是因为外部呈现的行为规范被他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准则;孩子之所以能够解答某道数学题,是因为教师示范的解题步骤内行成他自己的运算规则。

认同这些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合适的教学应该因循从外部辅导到学生内化这一顺序进行。教师应该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具体说来,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最后再逐步撤除支架,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

当前国外流行的支架式教学,实际上融合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等多种理论观点,它以理论整合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自主为旨归,因而典型的教学环节如下: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抽取出问题的实质,本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完成对所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无论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如何,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学习辅助(亦即搭建支架),让学生逐步实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下述教学情境中更为直观地把握住支架式教学的实质。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无论…还是…都…”这一句型的使用。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亦即实际发展水平)的分析,首先呈现这样的句子:

白天,他认真学习。

晚上,他认真学习。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认真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把两个句子用“无论…还是…都…”组合成一个句子,并把关键的环节给学生指出来。如:

白天,他认真学习

晚上,他认真学习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认真学习

等学生澄清了其中的关系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呈现如下内容:

春天,西藏的天气很晴朗。

夏天,西藏的天气很晴朗。

无论是     还是               

等学生顺利完成这一环节后,再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教师呈现:

在中国的北方,有各种各样的鸟。

在中国的南方,有各种各样的鸟。

                                

第四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呈现:

星期一,我们上课。

            

                         

教学的再下一个环节是教师呈现如下形式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一步步撤去给学生的学习支撑(所搭建的理解支架),把任务逐步交给学生完全由自己来完成。最后,再让学生对自己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中通常要求学生先努力做到独立地完成任务,如果存在问题,再与同伴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或者请教老师。